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美國未來對華的政策;脫歐--三面不是人;信息寡頭與傳統財閥誰主浮沉;

《美國未來的對華政策---對拜登政府的建議》

沉寂已久的美國精英派終於開始大幅度發聲了, 除了季辛吉在創新經濟論壇開幕式上說道:"兩國之間必須重新建立起溝通的渠道,否則世界將陷入一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难。" 而且他認為,在當今國的軍事科技條件下,這場災難會變得"讓我們難以控制"。

最近美國第一智庫布鲁金斯學會發表了一個巨長的文件 : 《美國未來的對華政策---對拜登政府的建議》,内容對川普政府的政策進行了顛覆性改革,從鷹派一步到位轉到鴿派,而且其鴿的程度甚至超出預期。

美國智庫分為很多種,這一届川普政府大量使用了傳統基金會的人作為雇員,傳統基金會是傾向於共和黨的,而布鲁金斯學會就是傾向於民主黨的智庫。

政治是需要傳承的,老一輩的政客下去了,新一輩的政客上來,智庫在其中做了很好的穿針引線的工作。智庫定期會推一大批的研究員到美國政府任職,傳統基金會在川普執政期間,向川普政府推了至少66名基金会雇員担任行政管理職位,布鲁金斯學會也是。

再看布鲁金斯學會的資產組成,它的捐助者分别是: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哈欽斯家族基金會,摩根大通,樂高基金會,大衛·鲁斌斯坦等等,這些人在美國地位頗高。同時大批的離職官員也會在布鲁金斯學會發表文章,影響美國政策,形成一個双向聯動。

因此美國的部分智庫,尤其是像布鲁金斯學會這個級别的,對美國的政策是有很大影響力的。文章分為17個部分,分别是:

應對中國挑戰---戰略競爭對手而非敵人。

避免與中國對抗的三個陷阱。

設計與中國打交道的新外交框架

與我們的歐洲盟國合作

制定在新冠疫情上和中國合作的新方法

重新啟動中美氣候合作

正確對待人權,一致性,耐心,多邊主義和樹立榜樣

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基礎結構性改變

避免在中國南海衝突

在東南亞與中國競爭---經濟勢在必行

爭奪外圍

測試在朝鲜問題上與中國合作的可能性

減少中美觀系的風險,增加危機管理

制定與中國打交道的替代經濟戰略

制定多邊技术和網絡安全政策

解決中美數據安全問題

振興與中國的法律和治理合作

從大框架來看,拜登政府應該是以接觸為主,這也符合美國一貫的外交精神,在貿易摩擦以及中美之間足足鬧騰了四年,中國對美出口創新高,美國幾乎什麼都没得到,倒是群退了不少,除了减少美國影響力,讓世界各國看了笑話外,什麼都没有改變,川普的政策行不通,美國傳統上就是“打不過就加入”。

從框架來看,美國的主要目標不是像川普一樣進行激烈對抗,而是尋求“塑造”中國行為,用軟實力来影響中國的内政和外交,使之更符合美國的利益和美國的口味,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美國必須自身做一些改變,讓美國變得更有競爭力。

民主黨的戰略:“重塑中國行為”這是什麼意思。請注意,以下是布鲁金斯學會研究員的意思:

首先研究員承認,今天的中國對於美國來說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對手,中國的核心利益是在國内而非國外,經濟增長是中國的最核心的利益,中國奉行的是防禦性的政策,其中大部分是“大國的正常政策”,例如國家统一,在國際機構中發揮領導作用,尋求成為全球技術的創新者,以及在西太平洋上和美國的競爭。

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不會成為一個和美國匹敵的强國,美國的軍事優勢還在,盡管中國在地區範圍內對美國形成挑戰,但是在全球範圍内美國還是占據優勢。

在經濟方面,盡管GDP可能要超過美國,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均GDP還會遠遠落後於美國,因此中國必然是關注國内需求,這種關注會抑制中國的海外支出,例如一帶一路。

中國對外貿易,投資,以及基礎建設的對外輸出為中國帶來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在國際金融,資本市場,貨幣領域想成為規則制定者則還需要很多年,目前中國缺乏獨立央行,貨幣和資本帳户的自由流通以及流通性很强的市場,因此美元目前不會受到威脅。

由於中國放棄了片面追求GDP增長,中國將會下大力氣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疾病問題等等方面下功夫,且需要建立一套包容很大的養老金制度和社會安全網,且由於中國生育率太低,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和税收產生很大的下行壓力。

另外中國的軟實力不够强,他國没有效仿中國制度的渴望,中國傳統上是以自我文化為中心的社會,不是多民族社會,中國對外關系是冷静,有計畫,有限,且交易性的,一般僅限於經濟上的互惠互利,中國周邊國家和中國關系經常出問題,即便是俄羅斯與中國的關系也不是長久的。

由上得出判斷:没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會復製美蘇冷戰模式,中美可能會成為戰略競爭對手,但不是敵人,08年金融危機如果没有中美的合作,將會變成大蕭條,激進的脱鉤戰略不可行。

因此美國應當:

第一,在拜登上台頭幾個月,著重恢復和盟友之間的關系,恢復美國在道德和經濟上的領導地位,這在對中國打交道方面的影響力至關重要,不要急於進行對華進行高層會晤,應當在進行一些風向變化後才推進會晤,確保成功。

但是與歐洲合作不太容易,歐洲對華經濟依賴度高於美國,且歐美之間本身也是經濟競爭對手,歐洲對印太地區的關注不如美國,外加上川普執政四年後,歐洲對美國極度不信任,重建信任需要時間和嫻熟的外交手段,美國對此應當有耐心,製定一個優先清單,說服歐盟在對華問題上進行合作。美歐统一戰線會增加對華影響力。

美國應當立即重新加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第二,重振國際體系,停止繼續玩指責遊戲,重新資助世衛組織,重振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重振美國和巴黎俱樂部的合作,重新就CPTPP進行談判,深化和越南之類的新興伙伴關系。

美國的軋洲戰略是為了防止的對霸權的出現,維持美國在太平洋的地位,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美國和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新加坡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崛起中的中國利用經濟工具在該地區達成了外交目標,破壞了美國主導的安全秩序。(不論是亞太、還是印太,都需要落實在東南亞(東盟)的基礎抓點上,1115 RCEP正式簽約,美國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大為減弱,很難落實。 )

美國應當任命一名基礎設施特使,专注於戰略性的經濟接觸,該組織應當包括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進出口銀行以及美國國務院的代表。

第三,對華合作方面。

美國和中國的軍事關系方面有時候過度投入,有時候切斷交流,有時候被利用成了槓桿,中美應當就軍事問題發出一致性信號以及軍事上的互惠性,因此必須 :

把中國海上民兵問題納入中美談判

空間和網絡問題應當作為優先事項

新興技術,從武器到基因編輯技術都應當展開高級别對話。

進行更加頻繁的接觸,尤其是在亞洲外的接觸,管控風險。

在國際機構問題上應當對華進行談判,如果中國加入巴黎俱樂部,那麼美國會赋予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裡面地位,如果中國加入世界銀行的發展援助委員會,則美國可以為中國在世界銀行的地位增加籌碼。( 巴黎俱樂部是一成立於1956年的國際性非正式組織,現時由全球最富裕的22個國家組成,專門為負債國和債權國提供債務安排,例如債務重組、債務寬減、甚至債務撤銷。如經過多番努力仍未能改善債務問題,負債國通常由國際貨幣基金轉介予巴黎俱樂部協助。)

在經濟問題上應當和中國合作,大部分經濟政策應當針對於貿易,投資,聯合研究和學生的交流開放,美國在勞動力,大學,知識產權保護,資本市場和移民流動性方面有巨大優勢,因此應當利用這種優勢繼續和中國談判經濟問題,督促中國繼續就WTO之前的承諾問題落實。

中美應當就司法問題進行高級别對話,在洗錢,販毒,恐怖主義,環境,工人權利,女權問題方面進行合作。

不只霍普斯金學會,當地時間11月16日,季辛吉再次公開發出警告,希望未來拜登政府迅速采取行動,恢復中美之間在川普任内被破壞的溝通渠道。如果不這麼做,两國之間的衝突可能會升級為軍事衝突。要放棄强硬的單邊主義對華政策,制定雙方領導人不會超越威脅的極限。選擇更具有差異性的方法。

東南亞是中國的後院,也是美國亞太或印太戰略的著力點,失去東南亞,美國的對華圍堵就破功。因此彭博社總編輯米思偉問:“人們談到拜登要做的事情之一是建立‘民主國家聯盟’,其中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日本和韓國。這是你所說的建立框架的其中一個可能性嗎?”

李顯龍回答:“我們都希望與美國合作,希望與其他蓬勃發展的經濟體合作。我們也希望促進區域合作。我想没有多少國家愿意加入一個會排除其他國家的聯盟,尤其是一個没有中國的聯盟。我想這不僅是新加坡和亞洲國家,即使在歐洲,也有一些國家希望與中國做生意。例如,歐盟正嘗試與中國簽訂投資協議。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覺得這樣更好。”

拜登的"民主聯盟",新加坡李顯龍明白的說,其實我很懷疑,到底有幾個國家是所謂的"民主"國家,中東所有國家是嗎? 新加坡是嗎 ? 東盟10國哪一個是 ?日本是嗎? 別騙人了。最後的民主定義就變成有選舉就是民主。對了,先看看美國這次民主集一切弊端選舉的醜惡鬧劇。

不諱言,美國精英對華判斷在很多方面是精準的,尤其是一些最基礎的判斷,例如中國是内向型國家,對外拓展權力欲望不强,中國很多動作,例如南海問題,是基於自身的安全考慮而已,美國現在必須學會和一個與自己差不多塊頭的國家打交道,並且學會分享權力。

這份戰略制定的不錯,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行為塑造”戰略制定的很切合實際。但是這份戰略最終實現的難度恰恰不在中國,而是在美國自身,7400萬人投了川普,現在美國外交政策180度轉彎,那7400萬人同意不同意?

且歐洲内部現在已經形成了一股極强的“獨立思潮”,以法國為最,前段時間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鲍爾發表《歐洲依然需要美國》的文章,被法國馬克龍痛批,完全不能接受。

在再說明了精英派對於目前的現實是非常了解的:很多問題不是國際問題,也不是中國問題,而是美國自身出了問題,是美國自身的問題導致今天美國的窘境。

只是這些精英派第一個鬥爭的對象,恐怕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國内的民粹部分,它的這些戰略能否實行,其難度不在於中國同意不同意,而是以川普為首的這幫共和黨人的配合與否。


**川普風格將烏雲散去,拜登的民主黨風格將會再起。

川普政府接受老狐狸季辛吉建議,一直想推動聯俄制華策略,民主黨則更加反俄,尤其是民主黨認為是俄羅斯在2016年干涉了美國大選才導致希拉蕊敗選,這各梁子已經结得很深了。而且,民主黨認為要想搞掉中國,得先打倒俄羅斯,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邏輯。所以,拜登對俄羅斯的態度會比川普時期更加敵視,拜登政府不太可能選擇聯俄制華。

拜登入主白宫後誰會最先倒霉?竟然是英國首相約翰遜!

和川普共和黨政府不同,民主黨政府是反對英國脱歐的,2016年時任總統奥巴馬甚至專門飛到英國阻止英國脱歐。拜登宣布勝選,各各盟友在給他打祝賀電話時他態度上都很好,唯獨就警告了“最親密”盟友英國的首相鲍里斯·約翰遜。强調了英國脱歐過程中保護北愛爾蘭和平協議的重要性,這暗示了英國脫歐可能帶來的緊張局勢。

英國脱歐,最初其實是一句“玩笑話”。當時的卡梅倫政府被法德為首的歐盟逼得不得不說出來的話。從2012年開始,德國和法國為了整合歐盟向一直不與歐盟深度融合英國下了“通牒”,要求英國做兩件事:

一是補齊英國21億歐元的歐盟預算“攤派費”,英國不能只享受歐盟的好處而不承担足够責任,在歐債危機問題上英國需要出力。

二是要求英國放棄英鎊使用歐元,這個要求没有明提,但有暗示,因為當時德法正在推棟收攏歐盟相關國家的財政權和金融權。

對這兩件事,英國都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在這種情况下,卡梅倫就用了各策略,宣布英國要脱歐,要盡興脫歐“公投”,時間是2013年1月份。

脱歐“公投”這事本来是英國威脅歐盟的一種倒逼手段,然而,歐盟並未做退讓。僵到那了,卡梅淪政府不得不“假戲真做”,這才有了後來實質性的脱歐公投。卡梅倫沒把脱歐公投當回事,英國政府壓根不鼓勵大家投脱歐的票。他的想法是大家投各反對票,英國政府就坡下驢,這事就過去了。

決定脱歐的是另一批人,覺得不就是投票搞脱歐公投嘛,政客們天天搞反脱歐宣傳,我們就偏偏投支持脱歐。實質上這些人根本不知道啥是脱歐,他們只是為了和别人不一樣而投票,僅僅是一種逆反心理。最終陰差陽錯,公投竟然真的通過脱歐議案。這下就尷尬了,弄假成真,首相卡梅倫羞愧難當,直接辭職了。

接著,特蕾莎·梅又真真假假的脱歐搞了3年。最初歐盟是想留住英國,雙方好好談談,各讓一步,少缴點“攤派費”也就過去了。但高傲的英國寸步不讓。歐盟一看,這事搞下來可能會有更多國家要跟風脱歐,於是由之前的“挽留”轉變為後來的把英國“踢”出歐盟。

特蕾莎·梅推進脱歐,英國這候的政策也發生變化,想通過脫歐與美國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而且,2017年川普上台支持英國脫歐,事演變到這一步就更尷尬了,特蕾莎·梅最後也無奈地下台了。

接著,英國上了各强硬的脱歐派---擁有美國籍的鮑里斯·約翰遜。英國才徹底確定脱歐倒向美國。明顯的表現就是不斷干涉中國内政,徹底與中國交惡。

2019年約翰遜能上台,就是因為英國認為川普2020年能連任。英國的打算是,借助川普的下一個四年任期徹底解決脱歐問題,然後與美國捆绑、融合。本來脱歐是向美國纳的投名狀。然而,又陰錯陽差,川普被幹掉了。反對脫歐的拜登政府上台,脱歐融美還能玩下去嗎?拜登警告英國再脱歐下去,他準備藉北愛問題向英國發飆。這事還怎麼搞?

繼續搞脱歐,美國不满意;不搞脱歐,難道再向歐盟下跪求饒嗎?而且,這邊把中國也得罪了,退路都没有了啊!

美國兩黨對歐盟的政治理念不同。共和黨想拆解歐盟,讓歐盟各國都單邊和美國建立緊密聯系,團結在美國周圍,替美國出錢、出人、出力為繫美國霸權,川普不斷打壓歐盟,要求分攤更多軍費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共和黨政府不想與俄羅斯為敵,所以不需要一個團結的歐盟來對付俄羅斯。

拜登民主黨政府責不同,他們需要一個相對團結的歐盟,要歐盟與俄羅斯對抗。所以,民主黨政府不想英國脱歐。有這樣的背景,鮑里斯·約翰遜怎麼辦?

卡梅倫時期,外交上是想穩住對美關系,開拓對關系,然後和毆盟進行博弈。2015年,習近平訪問英國,英國接代的規格比奥巴馬訪問英國還隆重。雙方確認這是中英關系的新起點,中英兩國將迎來“黄金10年”。對兩國關系未來是共同構建中英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啟持久、開放、共赢的黄金時代。

受後來英國脫歐假戲真做的影想,特蕾莎·梅時期中英雖然没有交惡,但離“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還有很遠的距離。到了鲍里斯·約翰遜時期,英國政府就徹底倒向反華了。

英國在外交上賴以支撑的三根支柱:美國、歐盟和中國没有一各關系好的,尤其是美國的不滿意,很可能導致鲍里斯·約翰遜的下台。英國三面不是人,煩惱頭痛呀。


**信息寡頭與傳統財閥,誰主浮沉 ? 

企業發展與競爭,本質就是降低不確定性。

科技爆炸與戰爭是最典型的兩大不確定性,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最直接指標。

前者,來了個新技術把老玩家幹趴,如數碼相機之於膠片相機,手機之於數碼相機。新技術往往意味著商業模式的根本改變,即使是巨頭也常常不能適應。

信息寡頭也是新型財閥,切規模更大,看FAAMG 的市值就說明一切。

拜登勝利是美國信息寡頭們製造出來的,這種勝利正在遭到美國傳統財閥的抵抗。從長遠來看,信息寡頭必將戰勝傳統財閥,這就是一個新技術時代對舊工業時代的降维打擊和徹底碾壓。本次美國大選視為信息寡頭對傳統財閥的一次“政變”。CNN、臉書和推特一類的新型美國信息寡頭在選舉期間的表現,堪稱是一場經典的“内部顏色革命”的操弄教科書。是非常非常值得中國相關國家部門學習的。

美國CNN、臉書、推特等信息寡頭們集體偽造了一個假的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艾倫·温特勞布希表示,今年的選舉確實没有舞弊的證據。但她根本不是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特雷.特瑞纳主席明確宣布:“在仍在計票的各州中,正在發生選舉欺詐行為。”但遺憾的是,他的聲明没有被媒體廣泛轉載,媒體廣泛轉載的是那位假主席的聲明。媒體急不可耐地架空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來自行宣布選舉結果,候選人也不會在没有得到聯邦選舉委員會官宣勝利之前自行發表勝選演說。

川普氣得没辦法跑去發推特結果還被耍了。不是被删,就是被打上“不實信息”的標籤。就連之前為了搶劫tiktok而討好川普的扎克伯格也下了黑手,在川普的每一條臉書下面都加上一條標注:“拜登赢得新一届美國大選!”

過往我們一直聽說,美國最講制度、最講契約、最講程序正義嗎?拜登背後的信息寡頭們這次可是一點都没講制度和程序正義。也難怪川普氣急敗壞地抨擊美國媒體正在試圖代替美國政府。如果按照美國憲法和選舉流程來看,拜登被媒體直接繞開政府宣布勝選、偽造聯邦選舉委員會發言人、自行發表勝選演說等行為都是違法、違憲、違規的。美國民主黨信息寡頭對美國制度的破壞,比川普有過之而無不及。

到底是什麼逼得這些信息寡頭甚至不惜製造一個假的聯邦政府選舉委員會主席來炮製這種聳人聽聞的假新聞呢?他們如果真的没有做贼心虚、如果真的勝券在握的話,他們又急什麼呢?耐心等待清點選票,耐心等待官方確認不是更能打臉川普嗎?

推特和臉書認為川普說話没有證據所以需要限制、標注和删帖,但這詭異的邏輯在於,CNN、推特、臉書、google可以自己偽造一個假的選舉委員會主席來四處傳播而不被限制、不被標注、不被删帖,甚至不准辟謠,但却不允許川普發出反抗的聲音。這不是双標嗎?允許民主黨造謠,不許共和黨嗆聲。這種現實再一次告訴我們,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美國信息寡頭已經形成了架空美國政府,碾壓和降维打擊傳統財閥的實力。

共和黨是以軍工複合體和能源大亨違代表的傳統財閥,動輒可以決定全球能源和地區政局,可以說是抬手間翻雲覆雨,投足間翻江倒海,個個都是頂級大佬。在越來越發達信息網絡時代,這些傳統財閥大佬看起來是如此的可憐,被控制新媒體平台的民主黨信息寡頭們按在地上摩擦。因此不管最终是拜登上來還是川普再再翻盤,這一次的美國大選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都絕不僅僅一場戲,而是要從中看到趨勢,吸取經驗教訓。思考如何實現真正的文化復興和網絡强國。

大家都是民主黨信息寡頭壟斷下的被玩弄的受害者,誰也别說誰。很多人的政治光譜是在不知不覺中被牽引的,民主黨信息寡頭利用手中的絕對壟斷製造了一張大網,幾乎把網絡時政觀察家一網打盡,盡收囊中。從而進一步在全球輿論場加固“拜登勝選”的印象,並最終塑造起媒體的絕對權威,為下一屆全面代替美國政府官方渠道而夯實基礎。美國網絡信息寡頭,想要變身成為美國網絡政府。

臉書發行的Libra 數字貨幣,其目標就是要取代美元,甚至全世界的貨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