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中美貿易戰 垂簾的"六方會談" (大落幕、新戰場 )

**中美貿易戰 

班農在日本演說,美國對中國的恐慌如下 :   

1. 中國製造2025 : 美國長期以高科技技術壟斷自詡為稱霸世界利器,中國2015年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一旦中國在人工智慧、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成為領頭羊,對美國科技是一大威脅。

2. 一帶一路倡議 :這是融合麥金德陸權論、馬漢海權論與斯皮克曼的海洋陸地接壤地帶論為一的大規畫,中國將整合歐亞大陸為一體,美國將因此被邊緣化,失去影響力。

3. 5 G 通訊的發展 : 技術方面中國已處於領先地位,代表公司世華為與中興。一旦中國制定規格,美國的通訊設備將被徹底打垮,500萬科技從業人將失業。

4. 中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 : 金融是美國商業強項,但中國進步飛快,底氣日益強,不再畏懼歐美金融業進入中國,美國正在做中國壯大前的最後一擊。

5. RMB 國際化 : 尤其是( 20180324 ) 開放的上海人民幣石油期貨,已是世界第三大。由於中國是第一大石油金口國,第二大消費國,未來在石油訂價權一定會有話語權。一旦成市,美元的石油貨幣一定會日益被侵蝕,接這也會帶動其他資源項目的訂價話語權。

美國鑑於上世紀80年代對日本與90年代對蘇俄發起單邊的經濟制裁之成功,再祭起單邊制裁大旗,揮刀斬向中國。但美國忽視中國與日、俄當年的差異 : 

1. 中國自進入WTO後,在全球化體系中的扮演的角色得滲透力與影響力,絕非當年日、蘇所能望項。

2.  中國市場的體量與全方位的工業網,除了幾乎壟斷地位的中低端消費品,也是世界高科技中間產品關鍵的製造者與消費者,高科技中間產品在全世界很難找到替代者,形成七傷權。

這是美國的最後機會與無奈。對中國言, 芯片不自主是中國致命弱點,將來要感謝美國鞭策。

**由美國挑頭的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中國立即還以顏色,強硬回擊,煙硝四起,從股匯市的反應已見端倪。敢戰才能言和,打痛美國,同時恫慑歐盟國家勿為虎作倀,意圖遏止中國在尖端科技的崛起。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何不借鑒英美昔日較量經驗, 看中美博弈玄機。

英美之間有過兩場戰爭,第一場是1775年到1783的美國獨立戰爭,較不為人知的第二場戰爭是1812到1815年,在歷史上也被稱為“第二次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次有法國人幫忙,美國赢了。但第二次戰爭是1812年到1815年,正好是英國人打拜法國拿破倫的時候。美國只好獨自作戰。那時候美國的國力還差得遠,所以戰爭開打,美國吃盡了苦頭。連首都華盛顿都被佔領,白宫都被英國人一把火燒了,當時的總統麥迪遜被迫逃亡到維吉妮亞。

這場戰爭時間不長,但是英國人打著打著就意識到,赢了又能怎樣?美國幅员遼闊,而且戰鬥意志非常强,又隔着一個大西洋,英國不可能長期维持軍事占領的狀態,財政也吃不消。所以打到1815年的時候,双方只好又簽訂了和平條約。戰爭規模不大,双方傷亡也不大,但是這場戰爭對後來兩國關係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英國由此看到,即使是一場勝利的戰爭也不能阻止美國的崛起,所以就逐步放棄了在北美與美國較量的想法。

重點來了。一場勝利但是無用的戰爭,往往最容易催生“绥靖”政策。看農民和蝗蟲之間的戰鬥。農民可以打死每一隻蝗蟲,但是面對太多太多的蝗蟲,最後還是得一聲長嘆,敗下陣來。也就是說,美國顯示國力的方式,不在於當時軍隊的數量和GDP的總量,而在於它就是敗了,你也拿它無可奈何。就如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創嚴重。但是又怎樣,半年之後,美國就在中途島打敗了日本,這才是大國蘊藏國力的正確展現。【 戰時國力的展現就是呈現在製造業的實力。二戰時,德國科技強於美國,但實業製造力遠遜美國,日本初期航母多過美國,但後繼製造國力更差,最終失敗。足證,量的優勢足以彌補質得些微落後,狼群戰術厲害就在這兒。】

中國要想避免和美國的軍事、經濟衝突,擺脫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固然應該借鑒英美當年的這些經驗,同樣,美國也要慎重借鑒昔日經驗。先不論貿易戰開打結果如何,千瘡百孔的美國應該警醒,即使這次美國贏,也無法阻止中國的大踏步崛起,這才是中國最終勝利的底氣。且拭目以待 !   

附記 : 4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清單的快速反應。美國方面建議加徵關稅的自中國進口產品清單,包含大約1300個獨立關稅項目,價值也約500億美元,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行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建議對清單上中國產品徵收額外25%的關稅。( 上述四項,劍指 2025 )

** 垂簾的"六方會談"

金三胖突然神秘造訪中國,國際政客們的眼鏡碎滿地,攪亂一池春水。

為什麼偏偏會選在這個時候 ? 川普為美國至上的利益,正高調地拉盟和中國打貿易戰、和台灣簽國防授權法、台灣旅行法等,踢開中國主導的六方會談,要在五月舉行單獨金川會談兼拉攏南北韓等一系列遏止、孤立、羞辱中國措施。( 美國想要遏止中國的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智造、創造2025、半導體業發展、人民幣油金期貨,這些正是美國害怕被取代的。)

不論是中國主動邀請,還是三胖意識到不能失去中國這個靠山,造訪中國已無聲地打破中朝交惡、對朝影響力降低的疑雲。這對美國、日本、南韓、甚至台灣,都是當頭棒喝。朝鮮是中國的一張籌碼,朝鮮是否擁核,要看是不是在中國的控制下;朝鮮想爭取更大的空間,要看中國給他多大的籠子。三胖如何盤算,遊走兩大國之間,值得玩味。文在寅一心要韓朝陽光、去核進而統一,這是更進一步的機會,可以藉機要美國把存放在南韓的核武撤走,對朝鮮示善意。沒日本、台灣的事,遠遠一邊站,別當美國馬前卒。

川普身邊鷹派環伺,不乏有人主張對朝鮮單邊斬首先擊,惱羞之餘,不排除暴走的可能。不論,預計五月的川金會談是否仍能順利舉行,中國擺在幕後 "垂簾聽政" 的椅子已經擺好,正請君入甕。

附件 :  中美經濟攻防戰  軟磨與硬攻 

美國的國際舉動在二戰之後,不論是馬歇爾援歐重建計畫、重整日本憲法體制、韓戰、越戰、對蘇聯冷戰、通過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勢力、通過聯中制俄、台美斷交及美中建交,一直到今日的印太戰略圍堵中國、對中開啟貿易及經濟戰爭,無一不基於一個戰略主軸:禁止地球上出現任何一股足以與美國權力抗衡的勢力,不管那勢力是一個國家、一個聯盟還是一種宗教、一種思想。

美國的這個全球戰略主軸,和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無關,與華爾街哪家公司當權無關,與哪個產業、哪些公司當紅無關;只要美國察覺地球上出現另一股勢力想與其抗衡,美國魂就會冒出來指揮美國身體的每一部分。這個「美國魂」用一句話就可表明,那就是:美國第一。

此次板塊對撞的另一方:中國。中國是一個以柔性的「天下思維」包裝硬性的「皇朝體制」立足於地球數千年的國度;儘管不同族群、甚至不同文化由北方、西北方的陸地進入而交融,但任誰一旦品嘗到了皇朝體制的滋味,再發現了天下思維的軟磨功,誰都抵抗不了那權力的誘惑。不管是胡人來了,佛教來了,共產主義來了,西方經濟來了,最終還是歸於皇朝體制,以天下思維為軟磨統戰工具。

這「中國魂」,也可以用一句話來闡明: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源自明朝朱升的「九字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中國版的「中國第一」大戰略,與美國版的最根本差別在於,「美國第一」走的是「硬攻」路線,而「中國第一」走的是「軟磨」的路線。

十九世紀被西方和日本打得七葷八素的中國,並未忘情「中國第一」。經過毛澤東的折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其實仍是披著軟磨功大衣的皇朝路線,鄧那句著名的「韜光養晦」,不就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文言版嗎?舉凡加入WTO、誘引外資進入中國、致富之後的國際併購等動作,都是在大戰略下進行的。隨後,中共一黨專政帶來的政治、社會壓力,使得二○一二年上任的習近平不得不用對外民族主義來維持專政,這就打破了「緩稱王」的戒律,提早曝光了「中國第一」的魂魄。美國開始不安,等到精明莽漢川普點破了中國的軟磨功夫,端出硬攻路線伺候。

這就是過去卅年所累積的摩擦壓力造成的「大盤」盤勢;川普和習近平,都不過是盤勢下的必然產物。( 范疇 )

【大落幕、新戰場】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副總理劉鶴昨( 0519 )透露他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的兩個談判細節,首先他原本以為十五分鐘禮貌性見面,後來延長成四十五分鐘的實質性會談;其次,他原本以為是跟川普和財長米努勤會談,結果到白宮,連副總統潘斯和內閣成員都在場,讓他非常吃驚。劉鶴昨在華府接受香港「鳳凰衛視」採訪時指出,上述兩細節說明幾件事,一是表明對中國的尊重,二是對發展中美經貿關係高度重視;劉鶴形容整個見面過程,是個「友好、坦誠、富有成效的見面」。

明面上的貿易戰、關稅戰休兵不打了,但原本爭議的問題還在,並沒有消失,會轉以什麼明面下的方式解除呢 ? 川普執政下的美國,現在成了最不穩定的因素,誠如「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所言,有像川普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印度與日本,這兩個原本與美國關係最緊密的國家,最近都加強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印度總理莫迪與習近平在武漢舉行戰略會談,大陸總理李克強則受邀赴日訪問。雖然都沒有具體的結果,但是兩國都希望與中國加強關係,在美中因為經貿、安全升高緊張之際,這是不尋常的訊息。他們都不願選邊站,不願意被中國看成是美國隊。這不僅僅是避險,更重要的是日本與印度對川普政府有高度的不信任感:在平時,要擔心美國在經貿上的訛詐;在危機時,更無法仰賴美國的支持。當然,北京也展開相當的政策彈性,願意爭取東京與新德里。

歐洲國家對美的不信任感更為明顯。川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協議的決定,令歐洲盟國寒心,法國總統、德國總理與英國外相都分別到過白宮,親自向川普表達強烈的反對,但是川普一意孤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六月,美國退出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上周美國將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引發了空前的巴勒斯坦人示威、以色列的鎮壓屠殺,美國還否決聯合國安理會的調查慘案決議,有人批評這不僅僅是「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看起來越來越像是「美國獨行」(America Alone)。(聯合報 )

這一波浪濤復歸平息,呈現的具體感覺是拐點似乎來臨了。美國內外千瘡百孔的慌亂、疑懼、怒氣而亂投醫、亂抓藥,可謂四面楚歌,拐點向下 : 中國核心科技的落後徹底被掀開,若能因而奮起直追,焉知非福,拐點平上;世界動盪加劇,拐點紛亂向下直落。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再讀隆中對

公元207年,諸葛亮在隆中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一整套戰略,核心要點有幾個:1.不要再跟曹操和孫權硬碰。他們家大業大,不可與之爭鋒。2.要先取荆州(湖南湖北)這一帶為根據地。3.再取益州 (四川 )。和曹操、孫權成鼎足之勢,三分天下。4.等到中原有事,天下有變,就兩路出兵。一路派一位上將,從荆州向河南一带出兵;第二路由劉備自己從四川向關中,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出兵。這兩路出兵,可得中原。

後來的歷史,基本也就是這樣發展的。第一步,占領荆州、第二步,占領四川,劉備做到了。第三步,因為關羽大意失荆州,《隆中對》的戰略布局失去了重要一側,所以後來無論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維的九伐中原,都没有成功。

在“隆中對”之前,到公元207年見到諸葛亮,劉備已創業奮鬥了23年。在這23年的時間裡,劉備的創業模式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打不過你們,我就加入你們,成為你旗下的子公司”,也就是“加盟店”的模式。劉備先後投奔過很多人,如公孫瓚、陶謙、吕布、曹操、袁绍、劉表。雖然到處深得人心,但到處都混得不順利。所以劉備感慨說:“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爾!”

劉備出生在河北涿州,46歲之前,一直就在中原打轉。起家的地方在中原;當時的繁華富庶在中原;最大的仇人曹操在中原;要興復漢室的皇帝也在中原。如果後來不是被曹操逼急了,跑去依附劉表,估計連長江流域都不會去的。要不是26歲的諸葛亮點醒,他怎麼會把目光投向他根本不熟悉的四川呢?

這就是認知升级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其實都被局限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裡。不是没目標,不是没資源,不是没能力,不是不努力,但往往就是很難突破,為什麼?因為没有看到更大的地圖。

舉個例子,看喬布斯在蘋果公司的經歷。喬布斯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但是中途被董事會趕了出來,在外流落了十一年。1996年,蘋果公司的情况非常不好,喬布斯又臨危受命,回歸蘋果。當時蘋果公司就和劉備迷戀中原一樣,拼命在個人電腦領域發展,光是麥金塔(Mac)電腦系列,就有幾十個版本,每個版本又有各種牌號。可謂樣樣通,樣樣稀鬆,哪個版本也没賣好。喬布斯回歸時候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砍掉了90%的產品線。但真正的神來之筆,不是砍業務,而是做了一個增量,轉進到音樂播放器領域,在2001年推出了iPod。這款播放器不僅大獲成功,而且後來以iPod為基礎,2007年推出了iPhone,讓整個手機市場徹底洗牌。過程中,喬布斯走出了整個電腦業界也没有想到的路綫。在全新的領域落棋子,迂回前進重回主流,王者。

往往在一個大局中競爭,重要的往往不是力量和資源,而是認知能力。也就是你能看到更大的地圖,你就能找到全新的關键破局點,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再殺回來赢得競爭。如何才能看到更大範圍的地圖呢?《隆中對》也给我們做了示範,有兩個方法。

第一,是從過去歷史上看;第二,是從未來的終局上看。

先說歷史,《隆中對》裡,諸葛亮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在提醒劉備,不要小看偏遠的四川,也就是益州。資源很好,而且更重要的是,漢高祖劉邦正是從這個地方起家,成就了帝業。( 秦始皇也是聽司馬錯意見取四川,進而得天下。)這就是從當前的局勢中跳出来,回到歷史經驗中,找到更大的地圖。

再看從未來的终局上進行判斷。《隆中對》裡另有一句話,說“天下有變”。什麼意思?為什麼諸葛亮那麼早就能判斷,曹操不會對劉備窮追猛打,而且總有一天,天下會有變呢?這就牽涉到對曹操處境的判斷了。曹操的創業模式是 “挾天子以令諸侯”,好處是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名義廣納人才,壞處則是這些人才到底是忠于漢朝還是忠于他曹操,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曹操陣營的構成最複雜,也最不稳定。比如,出現董承的“衣带詔”事件,就是典型的内亂。這就是諸葛亮講的“天下有變”從這個终局出發,倒推回來,諸葛亮才判斷,因為曹操的獨特處境,會給劉備留出一個足够長的戰略機遇期,讓他能够拿下四川,獲得根據地。

《隆中對》的戰略有什麼缺陷呢?就是荆州的位置問題。荆州(今天湖南、湖北一带)在地理位置上跟四川隔開了。但是,荆州和孫權的江東之間却是幾乎連成一片。即使有朝一日,劉備能從這兩個地方同時出兵,也很難實現軍事配合,只能各自為戰。這一個客觀局限,後來的歷史業已應證了。

另外,還有一個局限。這不是《隆中對》讀有的局限,而是所有戰略構想的共同局限。所有的戰略構想,都建立在一些前提條件的基礎上。比如,己方的獨特優勢、特定的時間窗口等等。看《隆中對》在這兩個方面的局限。首先,劉備獨特的優勢的是啥?是他漢室宗親的身份,可以打出“復興漢室”的旗號。在群雄之中,他具有最正統的政治號召力。曹操,名為漢相相實為漢賊;孫權,只是一個承繼父兄之業的軍閥。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後果。當時,曹操的政治地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没有人可以在政治上挑戰他,但唯有劉備可以,因為他是惟一一個奉旨要消滅漢賊曹操的人。也就是說,在政治上,劉備成了曹操唯一的對手。有了“復興漢室”這個價值願景後,他就成了整合和吸引資源的一個樞紐優勢。劉備不僅可以快速的完成内部整合,也成了除漢獻帝及大漢正統的代言人。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構想的重要條件,政治正確。

但是,益州當時在劉璋手裡。劉璋也得到認可的漢氏宗親地位,劉皇叔不去打曹操、孫權,去打另一一個漢是宗親,在政治合法性上怎麼解釋得通呢?

打劉章的戰術行動背離了上述條件,原來的戰略構想就要付出代價,效果上就難免要打折扣。果然,劉備偷襲劉璋,拿下四川之後,内部很不容易搞定。本來是最有政治號召力的一支力量,反而成了“三國”中,内部最不稳定的一支力量。“夷陵之戰”失敗之後,益州的一位郡守叫黄元,就立即起兵反叛;劉備死在白帝城死後,最南邊的三個郡也反叛了,而且還拉着邊疆的少數民族一起,就是後來所謂的“七擒孟獲”。看,劉備政治合法性的光環,在益州本地似乎不大起作用。這跟他偷襲劉璋,是很有關係的。

《隆中對》戰略構想,另一個條件限制是時間窗口問題。《隆中對》有一個預設前提,那就是漢朝政府還存在。只要政府還在,有朝一日,天下有變——就是曹魏內亂,劉備就可以手拿“衣帶詔”,號召天下,兩路北伐,消滅曹魏,復興漢室。但是,就在《隆中對》提出十三年後,曹操的兒子曹丕,把漢獻帝给廢了,自己當皇帝。而且,曹丕沒殺漢獻帝,而是供養起来。這下劉備的政治處境就非常尷尬。說要復興漢室,漢室没了;“衣帶詔”是漢獻帝给的,但是漢獻帝現在不是皇帝了,該怎麼辦呢?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劉備只能强行稱帝。位什麼說是“强行”?因為,漢獻帝没死他是不能稱帝的。所以他只能製造漢獻帝已死的傳聞,然後公開發喪,走完這一套之後才能稱帝。可是,漢獻帝還活着是没法一手遮天的瞞著,為了政治博弈,只能這麼辦。

於是“大漢”變成了“蜀漢”,除了在益州,劉備已經喪失了政治上的號召力。諸葛亮十幾年前預想的,什麼劉備一旦發兵,中原老百姓就會“箪食壶漿以迎將軍”的情景,就再也不會出現了。這一切,十幾年前的諸葛亮是無法預想的。歷史就给了十三年的時間,時間一過,原先看到的機會,和實現機會的前提都消失了。

附註 :

總結《隆中對》的最终失败,得到什麼教训 ?

第一,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它的基礎條件。一旦戰術行動背離這些條件,戰略效果就要打折扣。

第二,凡是戰略構想,都有它的時間窗口。一旦時過境遷,實施戰略的機遇也就不復存在了。

【刘备怎么变成“刘皇叔”?这是因为两次偶然事件。一是他帮助曹操消灭吕布之后,跟着曹操一起到了许昌,见着了汉献帝,获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 “汉左将军”和“宜城亭侯”。從此官方认可了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二是所谓的“衣带诏”事件。說 : 汉献帝被曹操欺负,就写了一封密诏,要诛杀曹操,这封密诏是藏到衣带里的,所以叫“衣带詔”。所有参与这个事件的人都被曹操杀了,只剩刘备,号称是手里有皇帝的“衣带诏”,要奉旨讨伐曹操。】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古、近體詩 說李白 杜甫

古、近體詩 說李白 杜甫

李白的詩跟杜甫的詩有什麼區别 ? 一般都會說說,李白浪漫,杜甫寫實。其實這不是他們最大的區别。最大的區别是,李白寫的是古詩,而杜甫寫的是新詩。是不是有點突兀 !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别在格律。古體詩的格律限制很少,這是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的一大原因。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着唐代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巅峰。李白寫詩,為什麼可以提筆就來呢?天才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杜甫也是天才,為什麼就慢得多呢?請注意下列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

李白的《春日獨坐寄鄭明府》:  

燕麥青青遊子悲,河堤弱柳鬱金枝。長條一拂春風去,盡日飄揚無定時。      我在河南別離久,那堪坐此對窗牖。情人道來竟不來,何人共醉新豐酒。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兩首都是七言詩,形式上看似乎看不出區别。但實際上,它們分别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簡單講,第一首是古詩,第二首是新詩。

第一首屬於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因為唐朝以前的人就用這種形式寫詩。每句七個字,這是必須的,但到底寫八句還是更多,這倒無所謂。第二首詩屬於近體詩,也叫今體詩,可能是受科舉考試要求的影響,有了更多的規範。表明它是“當代”新興的詩歌體裁,是古代没有的。 首先,新在格律上,其次,新在謀篇布局的結構上 。格律是它最重要、醒目的特色,所以也叫做律詩。如果一首詩有八句,每句七個字,就叫七言律詩。如果在八句以上,就叫七言排律。如果你看過過《唐詩三百首》,也許知道這本書就是按照詩歌體裁来分類的,分成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等。

近體詩特别重視格律。所謂格律,顧名思義就是格式和音律。格式很簡單,每句七個字。音律要複雜一些,古人把漢字的音調分為平、仄兩類,一旦有了清晰的平仄概念,就可以有意識地來調整詩歌的音色美了。讓詩歌讀起來更好聽。核心的平仄規則就是:平聲字和仄聲字要有交替,有錯落,詩歌讀起來就會特别有抑揚頓挫的感覺 。抑揚頓挫,抑就是仄聲,揚就是平聲。有了平仄,才有對仗。所以寫對聯不但要有字義上的對應,還要有平仄關係上的對應。七言律詩的八句話,本質上就是四個對聯。依次叫做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首聯和尾聯雖然平仄必須有對應關係,但語意可以不對仗,而頷聯和頸聯必須從平仄到語意都構成嚴格的對仗關係。所以,即使你還没有理解好平仄,也可以僅僅從上面兩首詩的頷聯、頸聯的語意關係上判斷出是古體詩,近體詩。“我在河南别離久,那堪坐此對窗牖”,顯然不是一幅對聯,而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至少你能看出來三顧對兩朝;天下計對老臣心”,這是再明顯不過的對仗關係。漢朝駢體文正是近體詩的一大淵源,對平仄的認識也正是從南朝,尤其是齊、梁兩代發展来的。

比起近體詩,古體詩幾乎可以說是自由體,格律限制非常少,想多寫幾句就多寫幾句,在七言裡邊穿插一點三言、五言都行,想換韻就換韻,平仄只在韻脚的地方才需要留意一下。

唐代詩壇,李白的最高成就在古體詩,杜甫的最高成就在近體詩。古體詩自由散漫,特别適合李白的性格。正是這種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體裁,才能讓他 “斗酒詩百篇”、“敏捷詩千首”。如果改寫近體詩,任憑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很難做得到。曹植七步想也難。

附記 : 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一種社會現象--白左

一種社會現象--白左

在大城市,會發現生產與消費兩者是割裂的,生產的痕迹被刻意地抹掉了,只剩下表面光鲜亮麗的消費場景。以前的大城市,可不是這樣。生產要不是被甩到了别的城市,就是被掩藏起來了。這雖然是社會精細分工的必然结果。但是,它造成的社會後果是什麼?一各最顯見的結果就是“白左”出現了。這是一個中國人發明的詞,專門指那些明明有着不錯的學歷和社會地位,但想事却很天真的西方人,現在這個詞在西方也很普遍、有名。

白左有個特點,就是他們只關心一些道德話題,比如移民、同性戀、寵物保護之類的,越是大城市,白左越多。有時候,這種關心已經到了令人費解的程度。比如,今年瑞士就頒布了一個法令,活煮龍蝦是犯法的。因為别看龍蝦螃蟹是无脊椎動物,它們也是能感覺到疼痛的。活煮龍蝦太残忍了,得把龍蝦电暈,给他們安樂死,或者用麻醉劑讓它們失去意識以後,才能下鍋。按照這個邏輯走下去,海邊的渔民都成了野蠻人,離所有動物都不能吃也不遠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後分工社會的認知失調”,講的就是這種現象。在大城市長大的人,被隔绝在精细的社會分工之中,對於社會運行的真實狀態和整套環節不了解,只能通過一些非常抽象的原則,比如,窮人都是很值得憐憫的,野生動物要保護的等等。這些抽象原則當然也没問題,但是抽象概念和個體事實之間的差異不能被忽略。關心弱勢群體,提倡道德是一碼事,可是整天在餐館門前示威,大喊“狗狗、兔兔那麼可爱,怎麼可以吃狗狗、兔兔”,這可就是另一碼事了。白左也算是"文明症候群"的一種吧。

在新聞上,經常能看到這些匪夷所思的例子,比如2016年,一個24歲左翼左翼黨青年組織負責人,被三個難民性侵。按說,正常的反應是報警。可受害人偏不,覺得堅決不能這麼幹,因為難民已經很可憐了,温飽都成問题,還遭受種族歧視。於是,她告訴警察說,是三個說德語的人幹的,應該是是當地人。但終歸是紙包不住火,事件的真相還是被調查了出來。真相曝光后,受害人担心難民因為强奸罪遭受更多的排擠,居然在網上發了一封公開信,說“我最傷心的事情不是被性侵,而是我的遭遇,使你們這些難民遭受到更多的種族歧視” 。言語中,還有幾分道歉的味道。這自以為高尚的行為,隱藏著一個不自覺又顯而易見的壞處,那就是讓犯人逍遙法外,增加其他受害的機率。難民在抽象概念上是不是值得同情,和個別難民在行為上要不要被法律嚴懲是兩回事。但對於只會用抽象原則把握世界的白左來說,他們搞不清這個界限。

這種事,從個人角度看,自己覺得合適,自己承受各自負責。但極端端性的做為一種行為方式的白左,按照抽象原則去行動,自認站在道德制高點,搞不清楚真實世界的運行方式,形成了一種常見的社會行動誤區。就拿國際行動來說,幫助非洲國家在道德上肯定是高尚的,但是在現實中,如何真能做到呢?如果對非洲的現實没有起碼的了解,就很容易按照抽象的原則行事,缺啥給啥。非洲國家的很多悲惨現實,就是源于西方對於非洲現實的無知。

描述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比如,非洲人缺醫少藥,可憐吧?好,西方就大量援助醫療人員和設備。人口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糧食又不够吃了,怎麼辦?援助糧食啊。好,餓死的人少了,更嚴重的問題又出现了,因為非洲没什麼現代產業,提供不了就業崗位。結果一邊是人口過剩,一邊是社會資源極為有限,於是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資源械鬥,還有各種各樣的武装組織,三天兩頭打仗,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成了難民。難民能去哪兒?當然是相對好點,又有聯合國維和部隊駐札的大城市,結果又導致了當地的治安問題。治安問题可不好解决,當地政府收不上税,没前,養不起軍隊和警察,如果援助了武器彈藥,一轉手又可能被賣到黑市去,進一步加劇了治安問題。按照抽象原則解决不了的問題,就需要回到複雜的現實中去。

國父孫中山曾說 : 修道路、墾荒地、定地價、清戶口、設學校等步驟。因此中國人援助非洲就往往建議當地政府從修路做起,這招確實有奇效。政府不是没有税收嗎?貸款把路修起來之後,可以收過路費。有錢之後,再把警察的薪水發了,把警力提上來,治安就有保障。而且修路需要工人,又可以把多餘的勞動力組織起來。同時,有了公路,在附近從事生產的人就可以把自己的商品運出去,和周邊的經濟網絡發生對接。然後製造、運輸、銷售這些環節出現之後,又創造出了很多就業崗位,大家都有活幹,誰還去打家劫舍?人民越有工作,国家的税收就越高,税收高了,又能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麼一來,整各國家就被組織起來,然後進入一個正面循環。這就是隔空行動和貼身行動的區別,這就是根據抽象原則行動和根據現實情况行動的區别。

同樣是兩個創業者,一個是大公司的副總出身,一個是小買賣人出身,誰的成功率較高? 後者機率更高,為啥?因為小買賣人做過完整的生意,生意雖小,他對現實世界有深刻的理解。大公司的副總,雖然管的生意大,但是往往他是在一個精細化的分工裡面做生意的,真的把自己變成創業者,抛入到真實世界的汪洋大海裡面,能否適應,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有一句話說得好,愚昧分成兩種,一種因為無知,還有一種,是因為與世隔絕。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從水門特赦 看 轉型正義

從水門特赦 看 轉型正義

在時間面前,任何觀點都會變化。但是,在時間面前,國家需要發展不會變。

錢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尼克森總統時期的白宫辦公廳副主任;後來是老布希總統的國防部長;再後來是小布希的副總統,號稱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副總統。錢尼非常能幹,在美國政界的時間又特别長,他的回憶錄當然就非常有料。回憶錄裡談到美國政界的陳年舊事事——水門事件。

1972年11月,尼克森壓倒性地赢得了美國總統大選,全美50個州,尼克森赢了49個。但1973年1月8日就爆發 了水門事件。随後的一年多的時間,事情越鬧越大,最後拖到1974年8月8日,在全國一片指責聲中,尼克森黯然辭職,這就是水門事件。要强调的是,尼克森在水門事件裡真正犯的事,不是搞竊聽,而是撒謊、做偽證。政客撒謊多普遍的事呀,怎麼這麼嚴重 ! 對,這就是水門事件有趣的地方。現在很難想像,這件事對當時美國人的巨大冲擊。

在尼克森以前,傳媒不發達,美國人的心目中,總統的形象應該是個品行道德無可挑剔的聖人。現在呢,傳媒超級發達,領導人再有什麼品行上的缺點,見怪不怪就没有那麼苛求。看,現在美國總統川普就缺點甚多,但這種缺點反而成了個性。偏偏尼克森運氣欠佳,七十年代正好趕上電視時代,整個事情被拿到公眾面前反復展示;而公眾呢,對這種事見得少,没有什麼忍受力,所以全國上下怒潮洶湧。

尼克松辭職了,這是該完了嗎?没完!還没調查清楚呢,你到底撒了多少謊?掩蓋了多少見不得人的東西?查,繼續查!這是當時朝野上下的主流要求。看樣子,不把尼克森送進監獄,是完不了了。查還是不查呢?這個决定權就擺在了繼任總統福特的面前。在反復思考了一個月以後,9月8日福特宣布“完全、無條件、徹底赦免”尼克森。福特說,他的决定意在“結束和封存”水門事件,按照美國憲法,福特總統確實有這個權力。尼克森安全了,但民眾批評的矛頭就指向福特了。一個很自然的推論說:你們肯定有用總統大位大位換安全的内幕交易,就是是尼克森辭職福特當總統,福特再特赦尼克森。這個說法僅僅是猜测,但在情理上成立,那事實是不是這樣呢?至少到目前没有任何證據。福特反復說,他在此前和此後,都没有和尼克森對這事討論過一個字。

不管真相是什麼,特赦的結果是福特的支持率一夜之間從71%暴跌到49%。兩個月後,國會期中選舉開始,福特的共和黨大輸。兩年後,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競選對手吉米·卡特當然要拿特赦來說事兒,美國選民也確實對這事耿耿於懷。最後,福特以非常微小的劣勢,輸掉了這場選舉。

錢尼是整個事件過程的旁觀者。尼克森時期他是白宫辦公廳副主任;福特時代,他是總統助理加白宫辦公廳主任。錢尼當時就明確反對赦免尼克森,道理是,在政治上對福特會產生不利结果,這樣做很不明智。但多年以後,錢尼自己也當過副總統,從全局角度考慮過問題後,他在回憶錄中却做了另外一番解讀,說 : “我對赦免的負面政治影響的判斷是準確的,但我對這一做法明智與否的判斷卻錯了,這是一個正確的决定。在随後幾年的白宫生涯中,我很慶幸水門事件成為過去。否則,對一位前總統的審判就會像是懸在我們頭上的一把利劍。” 錢尼還說:“福特正是美國人想要的那種總統,但在擁有時却察覺不到,也不珍惜。”

想像一下,假設福特没有赦免尼克森,繼續調查水門事件,政局會怎樣?尼克森及其人馬當然不會束手就擒,會竭力辯解和反擊。何況,若尼克森不顧名譽、不顧國政,堅持不辭職,總統大位是保得住的。那接下來的幾年中,這將成為美國政治的頭等大事。政府將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不停地辦聽證會,調查越來越多的證人和文件,新聞媒體會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熱點。其他有關國家治理的重大事務,將被擱置和推延,政府工作將遲遲不能重歸正軌;人民會站隊分陣營,互相攻擊丑化。美國社會也將因此被深深地撕裂。被撕裂的社会,無法正常運轉的政府,這確實是“懸在人們頭上的一把利劍”,不知道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

讀完錢尼的說明,才真正聽懂了福特當年在赦免尼克森時說的一番话," 這個特赦對國家利益來說是最好的,因為這件事是我們所有人都參與的美國悲劇。除非有人在上面畫上一個句號,它將永無止境。現在只有我能做這件事,那麼我必須做這件事。”雖然福特本人因此付出了巨大的政治代價,但整個國家因此受益匪淺:美國走出了水門事件的陰影,開始重建國家受損的信任。

一個國家要不要追求正義?當然要,但是應該有一個限度。這個度就是國家不能陷入無限的紛爭,耽誤了正事的推展。看看韓國,幾乎每一任總統下場都不太好,幾乎都掀起軒然大波,這是不成熟的民主政治。反過來看,美國英國這樣的國家,不是每一個政客都是聖人,但是很長時間都没有劇烈的波動和紛爭,這不是正義的缺席,這是政治的成熟。對比之下再看看我們自己,民進黨政府不停止的推動所謂轉型正義,去中國化、去蔣化、沒有配套替代的去核化、無休止情緒性復地起訴馬英九等,弄得社會分裂,正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和南韓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2001年,福特下台25年後,他獲得了“甘乃迪勇氣獎”。這個獎是甘乃迪總統家族設立的,一年發一次,專門用於表彰那些在眾人反隊的時候,還能堅持做出明智决定的官員。有意思的是,二十幾年前,在福特赦免尼克森時,甘乃迪家族本身也是堅决的反對派。看,在時間面前,任何觀點都會變化。但是,在時間面前,國家需要發展,這一點恐怕不會變。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尼日利亞、非洲人的困局

尼日利亞、非洲人的困局

非洲作家說非洲人的情節與困境

尼日利亞的欽努阿·阿契貝,在非洲,他被稱為“非洲现代文學之父”。他曾說 “身為尼日利亞人,我深感挫败又非常興奮。我下輩子還選擇做尼日利亞人,但我也愤怒地鄙棄尼日利亚的旅遊廣告,只有沉迷于自虐的遊客才會選擇到尼日利亞度假。我對兩者都是認真的。”

絕大多數人都是通過新聞和旅遊廣告來了解非洲。但是阿契貝的書裡,講了很多非洲的現實,遍地土匪軍閥,刺目的貧窮,腐败的政府,等等。如果不是一個土生土長,而且在非洲有很高聲望的作家,寫這些東西,會被認為是嚴重的污蔑。對祖國尼日利亞,阿契貝可謂爱恨交加。他用英語寫作而被激烈抨擊,認為那是在充當帝國主義的幫兇,為什麼不用民族語言來搞創作?對此,他回應道:“語言是失败後唾手可得的替罪羊。批評者是在用語言玩弄權術,借此隐藏現實語處境的複雜性。” 什麼意思呢?非洲人的處境有啥複雜性呢?

現實情况是,尼日利亞一國就有二百多種地方語言,國家採用任何一種方言作為法定語言,都將引發無窮無盡的爭論乃至冲突。尼日利亞除了用英語把二百多個民族團結起來以外,别無他法。英語是随着殖民者而來,在尼日利亞绝非邊缘而是中心語言,歐洲殖民者的強勢語言自然會灌输给本地人。帝國主義固然有責任,而非洲的小部落語言多元化是否也有"原罪" !?

非洲國家獨立後,都明確地采取前殖民统治者的語言。如果不,就會像布基纳法索文化部長曾心有餘悸地說:我們國內有六十個民族,可能意味着將來會分裂成六十個不同的國家。這就是非洲的困境之一。獨立後要發展經濟,整合國家,要和世界打交道,那就不得不在文化上强調融合。但是非洲國家不像我們中國,本土文化資源極其雄厚,大家對漢字與國學,有高度的認同,可以在這個基礎展开现代化和國家整合。非洲没有這樣的資源。所以,融合就意味着背叛民族和歷史,而迎合民族和歷史,又意味着倒退和落後。怎麼辦?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兩難题目。

非洲人群還有一種困境,那就是很難定位自己對於國家的情感。就拿阿契貝來說,他出生于1930年。當時的尼日利亞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他自幼接受的是基督教和英語教育。女王生日是他們的公共纪念日,要舉行盛大的儀式。二戰期間,他們唱《不列颠之治》和《德意志在衰落》。阿契貝申领到的人生第一份護照上標明,他是“受英國保護的人”。到了1960年,尼日利亞獨立。阿契貝他們突然從英帝國的臣民變成了尼日利亞的公民。用他的話來說:“尼日利亞國籍對于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一個需要慢慢熟悉的事物。”一個人生于此,長于此,但是對這個國家極其陌生。尼日利亞獨立不久就爆發內戰,阿契貝家鄉所在的東部尋求成立單獨的國家。结果三十個月的内戰,兩百萬人的傷亡,尼日利亞亚終於避免了分裂,保持了國家的统一。而阿契貝因為是東部人,不得不逃亡到美國。

在談到這段經歷時,阿契貝說:“在我心中,尼日利亞既非母親也非父親,尼日利亞是我們的孩子。他才華横溢,天資出眾,但也極其任性。”這個說法好奇怪,我们中國人,不管愛國的,還是不那麼愛國的,也從沒聽說過“中國是我們的孩子”。但是,想想尼日利亞之于阿契貝,還真是這種情况。

尼日利亞獨立不是改朝換代,而是從無到有地出现了一個新國家。此前,這裡只有大大小小的幾百個部族、部落,并没有什麼尼日利亞。更主要的是,對阿契貝這一代人來說,他們對國家的責任,就相當於把尼日利亞這個孩子養育成人。如果國家分裂、消亡,無異于孩子夭折,没有成人。剛獨立發生生的那場內戰,就好像婴兒得了一場大病,好在大家集體救治,終於挺過來了。阿契貝說:“尼日利亞需要幫助,要哄勸這個任性的孩子走上有益的、有創造力的發展道路。我們這代人是尼日利亞的父母。如若我們耐心做好這些事情,而且够幸運的话,將會有一代人视尼日利亞維父母。但那一天還没有來到。”品味一下這一代人和這個國家的感情,真的是意味深長。

今天聊阿契貝和非洲,其實是想反過來重新認識我們中國、尤其是台灣。台灣。書中寫的點滴情節背後,是否有些似曾相識的觸動感感 ?

我們中國人、台灣人也很少意識到,中國其實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家。我們有幾千年不中斷的歷史,有统一的文化,有巨大的人口规模等等。這些特殊性,對我們來說都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如果以整個世界為座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些資源其實非常罕见,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擁有這些資源,在現代化進程才不至于進退失據。巨大的人口和市場規模,以及背後的政治和文化的整合力量,其實是一筆寶貴的資源。維持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不散攤子,非常不容易,正是憑藉這樣的规模在國際上競争。只不過我們身在其中不自覺而已。

過去,我們理解現代化,總是用一種向前跑的狀態來看。總是想,前方是什麼,應該丟掉過去的什麼、獲得未來的什麼。但是看了阿契貝寫的非洲,也許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视角來看现代化了。我們的身後是什麼?在我們獲得前方價值的同時,怎麼估量這身後資源的價值?

附記 : 

關於國家的認同混亂問題,在台灣也很嚴重,極短的時機內,歷經滿清、中國、日本、國民黨四階段統治,致共信不立,互信不生,國家認同意識換亂,是政治爭議動亂之源。

1895~1945的 50 年日治割據,現今80歲以上,學習、成長在那個年代的人,無法逃避的要承認他們就是日本人,不論他今天拿什麼身分證、護照;同樣 ,隨國民政府來台200多萬所謂外省人,他們就是中國人,不論他拿印有台灣的護照或聽到再多的台獨叫囂,都不會改變。前者的後代,隨著隨著日本的漸行漸遠,日本味兒會日益淡薄;後者的後代,同樣隨著久居台灣的現況與事實,中國味兒也漸淡。時間沖淡了一切,說我就是台灣人的第三、第四代"天然獨" 自然形成。

尼日利亞或說是非洲人的困局是沒有辦法靠人為的意志力轉移。時間再加上一些苦難的共同記憶是療傷止痛的唯一良藥。此良藥恐無法適用於台灣,擺在台灣的苦痛"良藥"是再在戰火中浴血一次,問題是台灣人承受得起嗎 !?  

**國籍,也曾是旅日台灣人普遍的困擾。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台灣,在台灣本島以及移居日本的台灣人曾被迫面臨三次國籍的轉變或選擇。這是台灣人的悲哀,和非洲的許多原殖民地獨立的國家如尼日利亞有甚麼不同 !

第一次是乙未割讓。依一八九五年日清簽定的《馬關條約》第五條:「本約批准互換之後二年之內,日本准許中國割讓之地區人民,自願遷居離開割讓之地區者,任意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後來日本殖民政府陸續頒布《台灣住民身分令》以及《台灣住民身分處理辦法》來界定「台灣住民」身分。後者明定,在一八九五年五月八日前於台灣島與澎湖列島有一定居住者即為「台灣住民」。不過,在執行上並未把「生番」、「番人」等原住民列入,只納入已漢化的平埔族「熟番」。

據學者王泰升研究指出,到一八九七年五月八日兩年期限時,選擇「退去」台灣、保持清國籍者有四五○○人,約占當時台灣總人口○.一六%。鉅富板橋林家則選擇「風險分攤」方式,一方面家族大部分都移居廈門,但留兩個兒子在台取得日本國籍。台灣人當「日本臣民」,雖然具日本國籍,但地位還是比日本人低一等,日本官方文書稱台灣人為「本島人」、「台灣籍民」,而稱日本來台人士為「內地人」。一直到一九四○年推動皇民化,日本台灣總督所頒布《台人改日本姓名辦法》,改日本姓名後,經總督府許可後可歸化成日本人。如李登輝等。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出身的階層只是决定了我們的起點,而非我們的終點 ( 階層固化 )

出身的階層只是决定了我們的起點,而非我們的終點 ( 階層固化 )

老子在道德經有一句話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話說的是自然的法则,損减富裕以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世俗的做法却不然,是損減貧窮不足的,來供奉富貴有餘的。聖經《新约·馬太福音》也有一句體現類似思想的一句話: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傳達了一個非常冷酷無情的信息,那就是階層固化,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這個現象叫"馬太效應"。中國人諺語 : 三歲看老;英國人諺語 : 七歲定終生;台灣人諺語 : 沒有跳龍門的命,就要有鑽狗洞的勁兒,都表示同樣有認命的意思。

馬太效應和道德經都說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當一個人機累了如金錢、名譽、地位的優勢,那麼他們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貧窮家庭的孩子,在語言、記憶、自我調節等等多方面的腦功能發展,往往受到限制。所以,當對比來自富裕階層和貧窮階層的孩子時,我們不僅應該看到金錢財富這些表面上的區别,還應該看到那些隱藏在表面下的更關鍵因素。

個人品行、成長還境和教育三向是影響階層固化的深層原因。據研究,孩子的聰明與否,只有2%是來自于基因的貢獻,而絕大部分是來自環境的影響。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容易表現出很多出色的品質如,自信心、有明確的人生規劃,閱讀優良課外圖書雜誌、要讀好大學、要成為某行著名的佼佼者。中產家庭的孩子,幼時的夢想往往宏大但寬泛,比如反對種族歧視、復興國家。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夢想可能更只是吃飽飯、少挨打、挨罵,日常在街頭打架或孤單寂寞,一整天都找不到人說話,缺乏来自環境的有效刺激,即使本來具有優秀的基因,也無法被喚醒發揮作用。富家子弟這些優良良的品質並非天生的,而是和父母的教養密切相關。豐富的成長還境刺激優勢基因,促進智力發育,影響到孩子品行的培養。五陵子弟、大家閨秀與泥腿漢子、小家碧玉風采的差別不就是在這兒嗎 !?基因優勢的展現需要豐富的還境刺激。

豐富的成長境並不絕然等同于優越的物質環境,還需要父母、學校對於孩子成長的關注,放牛班的孩子就少人關注。好的教育讓孩子终身受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好的教育讓孩子和一群優秀的同齡人在一起互動,形成一個未來社會菁英的社交網絡。考上頂級名校並不是在這些名校,能學習到其他大學學不到的知識,而是加入了一個未来精英的團體,自然形成一股向上的勢頭,未來起步點就高。同樣地,在大都市的生活遠比農村生活更為艱難。但留在大都市,才有更大的機會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成長,這就是不斷上進的根本原因。每向前一步,就能加入到有更多、更優秀人的階層。如此往復,才有機會打破既存的階層固化,邁向頂層。

階層是真實的存在,階層背後資源的不平等也是毋庸置疑的。"人生而平等"這句話說的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非指資源上的平等。不過,這並不意味没有機會。出身的階層只是决定了我們的起點,而非我們的終點。有了這樣的認知,如何能堅持、自控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良好教育才是重點。自控力是預測人生成功的非常有效的指標。試想一下,連自己生活壞習慣都控制不了的人,怎麼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堅持不懈朝着目標奮進呢?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科舉解放世家大族的地方權力基礎

人總是愛走便利的捷徑,但往往忽略可能付出的代價。

魏晋南北朝時,世家大族要維持自己權力基礎的成本甚高,至少得是當地的大地主,能掌握很多人,而且能組織起武装力量、憑藉自己在地方上的勢力來和皇權合作或抗衡。因此,朝廷和世族是合作和對抗的關系:要麼你好我好,要麼你死我活。

而隋唐的辦法是讓世族盡入自己設計的權力制度,讓他們慢慢的喪失地方權力的基礎。楊堅創科舉之后,世家大族獲得權力的途徑就簡單多了,他們有錢請老師讀書,再走點關係,很容易就能進入國家的政治體系。時間一長,世家大族漸漸地消蝕了在地方上的權力基礎,全部遷到長安去了。李世民看見天下的舉子都來長安参加考試,高興脱口而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的意思是弓箭的射程。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全天下的英雄,都在我射程( 控制) 範圍內。所以理解這句話的重點是後四個字“入吾彀中”。最終的结果是公元905年,後來的梁武帝朱全忠攻進長安,在黄河邊一口氣殺掉了30個世族的高官,世族這才真正的没落。這代價極大也極悲慘 !(李世民這句話,傳統我們把重點放在天下英雄。哈佛中國史則強調後四個字。)

所以,無論表面上看起來多麼聲勢奪人的權力,其實都有一層基礎。基礎一旦喪失,權力就非常脆弱。天下英雄還是那些英雄,還是世家大族,但是一旦走上科舉捷徑,不知不覺進入失控狀態了。皇權通過糖衣砲彈,釜底抽薪地替換了世家大族的權力基礎,完成了對它們的削弱。所以世家大族衰落的原因,並不是平民的崛起,而是失去了原有的權力基礎。

類比到現代歷史看,英國就好比是楊堅,體會到對殖民地的統治不能一昧鐵血高壓,試圖採行經濟貿易的手段來施行軟控制,對象不同手段也有差異,對待印度這顆王冠上的明珠極盡以夷制夷方式的拉攏控制,對同出一源的北美則是蘿波大棒同下,無奈受限於當時的通信、運輸、貿易規則律定等不成熟,效果有限,殖民地的"世家大族"紛紛先後脫離控制走向獨立,英國沒落。二次大戰時期的美國就好比李世民,對老霸主是對著幹毫不手軟,透過如租借法案、馬歇爾計畫、布雷頓森林會議等來設計制度,把奄奄一息的各國控制在手上,羅斯福等人想必當時也在白宮陽台上興奮的說 "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隨後又更高明的利用自己一手可操控的軟服務如 GPS、SWIFT、INTERNET、黑金美元等在各國脖子上加上數道枷鎖,美國的笑聲更大了。美國不是占有模式的帝國,而是影響力模式帝國。這就是各國享受糖衣服務的代價而不自知的原因。

百年富強的美國是否已逐漸落入"富裕陷阱",也難逃不過三代的宿命 !? 美國人有可愛的一面,他的對手往往都曾受美國的軍經援助。賓拉丁、ISIS等就不必說,蘇聯軍火工業的進步是一戰後受德國之惠、二戰時期受美國大力援助;中國自1949也先受蘇聯、改革開放後得到日本、美國的經濟援助,奠定工業基礎,至少說明美國不夠遠視。現在美國透過鏡子看到崛起的中國模式不是他想要的,鏡子裡呈現出得影像是昔日美國崛起的樣子,中國正在抄美國的後路,掙脫枷鎖對著幹,在全球投放其商品、服務、資本、制度、文化和影響力,挖美國的牆角,因而使美國驚慌。唐朝自李隆基後再無賢君,同樣美國自雷根後也未見明主。以經營自己相對國家是小規模家族企業的成功川普經驗,運用在龐大複雜國家、世局的博弈上,是否同樣有效 !?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美國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種族對立尖銳、債務臃腫等百病叢生,政府高層因權力鬥爭致換人如走馬燈、眾多職位仍虛懸,對外過分強調美國至上,貪婪嘴臉惹人厭、600多個海外軍事基地早已維持力有未逮、出賣盟友與美軍個別的惡行卻足以犯眾怒有損美國信譽,美國是在吃老本,都不是好徵兆。當然崛起中的大陸也有不少自身的海內外問題要面對,期待一個強調互利共贏、愛好和平的" 朱全忠 "終結美國霸權。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完全服務就是完全控制

完全服務就是完全控制  

最近由川普挑起的全球貿易戰新聞正酣,才開局就已看出端倪。看看歐盟、加拿大、日本提出的反制措施與宣告就證明已是全面潰敗,中國較歐加日略勝一籌,是防守有餘,攻擊無力,但也不及格。美國貿易經常帳幾乎全球逆差,市面上美製產品不多,美國何以能勝 !?至於打七傷拳的貿易戰何時會反傷自己是以後的事。

美國賣的主力產品是軍火與服務,軍火交易不列入一般貿易經常帳,故暫且不提。服務產品很多,有些還是免費供用,其影響力可謂潤物細無聲,如你上的是美國英特網、GOOGLE搜索、用的是美國GPS定位、3C產品核心是美國微軟芯片,金融匯款是美國的SWIFT系統,影劇多是美國大片以及最核心的美元與美國國債霸權等等,大多數的國家與人民是一日不可或缺的上癮,完全依賴,絲毫無力抵制,如伊拉克、利比亞被停網、伊朗核武蠕蟲病毒、中國銀河號事件,血淚經驗歷歷在目,完全服務就是完全控制,美國隨時可叫停,所以歐加日只能哀叫認輸。中國稍好的是,一開始就體認到有關國家意志與主權的事不能受制於人,所以中國發展自主的中華公網、百度搜索、北斗定位、龍芯、CIPS金融系統、人民幣國際化等一一對應,美國拒絕中國中興、華為產品、中國就拒絕美國的古歌、臉書、亞馬遜,尚有招架之力。

當然,有強烈的理由懷疑美國發動貿易戰僅僅是為貿易逆差間縮,極可能是項莊舞劍,意在削減債務。參考美國先前的減稅、鼓勵製造業回美投資增加工作機會等,其目的是拉動內需,而貿易戰是緊縮外來廉價供給,因而造成通貨膨脹,加速美元升息,通貨膨脹也更加速,貨幣供給增加,而通貨膨脹是加速減清美國償還20兆多債務壓力的最有效辦法。川普個人職場生涯經歷多次破產、再起的經驗,他把自身經驗移植到國家層面來運用,是否也有同樣效果,且拭目以待。

中美兩國能互槓式的發展是各自有巨大體量的因素,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夠效仿。無可諱言,由於美國軟性與硬性霸權有些是早年戰爭打出來的,有的是創新能力的積累,有一定的歷史與時間因素。中國的反制力道仍有待強化,但初始就能有這樣的認知與成效仍然值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