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善意造成的悲劇 計畫生育 VS 廢科舉 VS 廣發公民權

計畫生育 VS 廢科舉 VS 廣發公民權  

歷史上很多悲劇,都是由原本以善意為初衷的政策所造成。

都是計畫生育惹的禍。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問題,各國為避免人口增長率吃掉甚至透支經濟成長率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會想到節育。就當時看絕對是一個立意良善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這在亞州尤其是人口密度本以極高的國家尤為受歡迎,生育率立刻顯降,但隨後帶來許多始料未及的一連串後遺症問題爆發,如人口結構高齡化問題、老年養護照顧的社會問題、嚴重的教育扭曲問題等,不也正是當前沸沸揚揚朝野、世代、全民爭論不休的問題嗎 !?

簡單說說教育問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本已造成嚴重衝擠學術金字塔的問題。解決這問題一是普設大學廣招,二是分流。前者在台灣最明顯,素質教育完全被應試教育揚棄,增進才能也被贏得考試競爭取代,18分可錄取大學、劣質學士使競爭提高為明星學校碩士、博士、教育資源與投資浪費等,再再證明廣招已徹底失敗。後者,子女眾多情況下,家長自然會擇才分流或走技職,少子化後,無可選擇,不問子女資質、興趣,軟哄硬逼也要走學術金字塔。為贏得考試競爭,複習與獎勵是必勝的唯二利器,卻也是扼殺興趣---學習最好的老師的利刃,更遑論想激發現在教育最重視的創新能力,實在是教育的大諷刺,而計畫生育是主要肇因,且生育率再也回不來。

( 在我放言集 部落格 2015 1208" 當前教育問題的剝絲抽繭" 有詳論可參考 ) 

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光緒31年( 1905 )年,明令廢止已推行千餘年用人考試的科舉制度,解除思想的桎梏,一時舉國歡欣,但帶來的後果,絕對不是清廷與時人所能料及。( 科舉沒有錯,錯在內項的八股文。) 隋文帝鑒於世卿世祿,閥門巨室掌控所有官僚階層,使社會上下階層硬化,喪失流動性,乃創入仕必經的科舉考試制度,激發社會流動性,使底層的學子們有一個向上的希望與奔頭,也是個人、家族光宗耀祖榮譽的象徵,即使考試失敗,可以下次再來,怨不得具體的個人,這對穩定社會有極大作用。當然,歷史上也有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科舉落第學子,憤而走向農民起義的道路,但畢竟是極少數。另外,當時社會秩序,尤其是官場力量不及的廣大農村鄉野,主要靠有科名的秀才舉子子與退休致仕的鄉紳員外門來調解管理,同樣,除了少數的土豪劣紳,絕大多數是好的,因為他們還想向上爬或顧惜自己已得的名譽。

科舉一廢,向上的希望與奔頭被砍斷,失望頹廢之餘,學子怒氣自然四射,開始比財勢、比拳頭、比心眼,這也是為什麼清末民初時期,社會紛擾不安,軍閥竄起佔地自恃,土豪劣紳魚肉鄉野,情況險惡。清廷為解決此一問題,遂又有一善良政策,開放海外留學,凡取得學位者,就視同取得官員任用資格,藉以緩和民憤。於是大批學子出洋,主要分流日派與留歐美派。事後檢驗證明,留歐美派回國者,多朝專業路線發展成實業家、教授、工程師等,留日返國者,絕大多數成為推翻滿清的革命掘墓者,這豈是清廷當時所能逆料的惡果。

再看一個外國的例子,壓死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廣發公民權。

公民權在古希臘時代是唯血統的屬人主義,外人很難取得,除權利義務不同外,也是身分榮譽的象徵,如亞里斯多德一生都在雅典生活,在學術思想上也有巨大貢獻,但因出生在馬其頓,所以終生沒有公民權。古羅馬帝國公民權基本承襲此制,要獲得並不容易,公民權也成為皇室拉攏、安撫外邦貴族、給普通軍人希望的社會安定工具。公元211年, 羅馬皇帝安東尼魯斯上台,認為羅馬帝國經過200多年的擴張,外邦領土、歸順的人民都遠遠超過原羅馬之疆域與公民數量,長此以往是社會不安的導火線,決定既公平又公義的要普發公民權。政策一出,舉國歡騰,但因原公民與非公民在權利義務上的差異,未安排周延的配套措施,導致一連串始料未及的嚴重社會與財政癱瘓問題。

有公民權的人本要繳交屬於公德心式的5%非親屬給予的遺產稅,與自願解放奴隸的解放稅。若遺產都給近親也不願解放自己的奴隸就什麼稅也不必繳。非公民權的人要分攤繳交所在城邦財政10%的稅負。一但普發,原本非公民權者理應要開始承擔遺產稅與奴隸解放稅,但原本沒有,根本無從也不想繳納,而原來分攤的10%稅負,也認為自己有公民權了,自然不必再繳。如此造成稅制不公與稅基崩塌,導致皇室朝廷無稅收養兵可用,全國陷入癱瘓, 安東尼魯斯很快被禁衛軍殺死。究其原因來看,和中國廢除科舉制有其相似處。穩定社會上下層流動的榮譽奔頭喪失了,軍隊沒有了底線。此後的70多年間,羅馬帝國換了22位皇帝,其中20位是被禁衛軍殺死。古羅馬帝國由盛轉衰,到戴克里先即位推行四帝制,終致分裂、變質,本體的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悄然滅亡,從此歐洲進入分裂、神權桎梏的黑暗世界。

附記 :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長策,天下英雄盡白頭,這幾句說明在唐初,科舉尚未完備之時,已是學子綁定要奮鬥的目標。取得進士資格是莫大的榮譽,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武則天時期,出身貴族的宰相薛元超猶有三大恨: 未取五姓之女為妻;未能兼修國史;沒有進士學位。千年後的清末名臣左宗棠,終身以舉人為恥。康熙時代,有名的百歲人瑞黃章觀場,乾隆時期,80歲以上參考者猶有92人,可見科舉對當世人的非凡意義,驟然剝去,真太可怕了。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幾個" 千金 "典故

幾個" 千金 "典故 :  千金買壁 VS 千金一諾 VS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有兩典 : 

秦,丞相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傳記等的巨著「呂氏春秋」,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計二十六卷,又名「呂覽」,作者當然是呂不韋。對於這部集三千人才智撰成的巨著,呂不韋自然非常得意。書成之後,便把它放在秦國都城咸陽的城門口,同時懸賞千金,邀請各國諸侯、謀士、學子來閱覽,凡有能增減、刪改一字者,贈千金。當然,以呂不韋當時的權勢,自然沒人敢挑剔、置喙,卻大大替書也替自己做了廣告。

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玄奘先請唐代名書法家褚遂良用楷書書就,李世民作序,李治作述,玄焋謝表,刻之于石,玄焋立自己的藏經浮圖——大雁塔下,因之世稱“雁塔聖教序”。與此同时,弘福寺和尚懷仁產生了一各更宏大的刻碑願望,要用晉代王羲之的字來刻唐代聖教序。在重金征集來大量王羲之的墨迹中筛選集字,整整用了二十四年方完成了集字和刻碑的任務。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找不到,不得已請唐太宗出告示,凡能獻出碑文中所需一字者賞千金,遂有" 千金帖 "之佳話。

據悉,日本報紙" 朝日新聞 " 四字也是王羲之字體。

【千金一諾】:  季布楚人,嘗在項羽麾下,多次帶兵打敗劉邦。項羽兵敗滅亡,他就在外面流亡。劉邦因為吃過他很多次虧甚恨之,就懸千金賞來緝捕季布,敢有藏匿者亦連帶被殺。季布正躲在濮陽一位姓周的朋友家裡。由於情勢危急,朋友就對季布說:外面風聲很緊,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趕快設法逃走。如果你願聽我的話,那麼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如果不能,那我只有自殺來表明我的心機了。季布答應聽他的話。那位朋友把季布的頭髮剃光,脖子上套上一個鐵圈,化裝成奴隸,和幾十個家僮一起上一輛大牛車,送到山東,賣給一個有名的俠義之人—朱家。朱家知道那個奴隸就是季布。朱家就乘車到洛陽,去見汝陰侯滕公並問:季布犯了什麼大罪,追捕得這麼緊?滕公說了原因。朱家又問:您以為季布是個什麼樣的人?滕公說:我覺得他是個很賢能的人。朱家就說:季布當時幫項羽是各為其主,現在項羽已經滅亡,難道以前幫過項羽的人能夠全部殺光嗎?皇上剛得到天下需才孔急,不能因個人的私怨殺像季布這樣賢能的人。如果逼得他跑到敵國去,為敵人所利用,這不是大錯嗎?滕公知道朱家是個大俠,季布一定藏在他家裡。便把朱家這一番話對劉邦講。劉邦認為有理,便赦免季布。並且召見他,拜為郎中。

當時,季布有一個同鄉曹丘生是一個辯士,喜歡結交權貴,藉以誇耀,很為季布不齒。曹丘生透過竇長君寫信介紹他去見季布。曹丘生見了季布就說:「楚國人有句俗話說:『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言』,您怎會有這樣好名聲的呢?因為我們是同鄉,所以我到處宣揚您的名聲,您為什麼這樣瞧不起我呢?季布聽了覺得很高興,便好好的招待他,住了幾個月。由於曹丘生的宣揚,季布也就更有名了。

曹丘生到處讚揚季布的英勇,使季布享有盛名。故後又有【曹丘之德】作為薦引、稱揚者的詞與典故。

【千金買壁】 :  唐天寶三年,政壇上失意的李白離開長安,在洛陽遇到杜甫、高適,文壇三傑,風雲際會,便相偕漫遊商丘梁園。一天,來到古吹台遊覽,樹叢中有人正在撫琴,樂聲悠揚。他們聞樂起興,懷古思今,飲酒賦詩。高適、杜甫的詩作甫成,李白抄起斗筆,走到粉壁前,窗外琴聲突走激昂,李白神采飛揚,筆走龍蛇,立馬在粉牆上寫下了「梁園吟」三個遒勁大字,詩也文不加點,一氣呵成 :  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台間。平台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綠水揚洪波。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舞影歌聲散淥池,空餘汴水東流海。沉吟此事淚滿衣,黃金買醉未能歸。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歌且謠,意方遠,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詩成,琴聲也恰巧嘎然而止。高適誦畢讚嘆: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杜甫誇美道:真乃下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也!。

黃昏,一個端莊美麗的宗氏小姐帶著丫鬟走了過來,她就是遊園撫琴的人,路過這裡透過窗戶,看見墨跡未乾的白壁題詩,不由停下腳步進去觀賞。壁詩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這時,僧人見剛粉刷的白壁被塗得漆黑一團,舉起抹布就擦。姑娘驚呼:「休要動手!這面粉牆一千兩銀子我買了,你要妥善保護。」千金買壁的美談不脛而走,飛快地傳遍了古城。

李白不久前喪妻,本無意再娶。千金買壁之事深深觸動了他的心弦,二人雖未謀面,但通過詩意琴韻交流心曲,已互相引為知音。李白以《梁園吟》作聘禮,宗氏以粉牆作嫁妝,結為夫妻。宗夫人是李白的最後一位妻子,宗氏既是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也是李白粉絲與虔誠的道教信仰者,與李白志同道合。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悲歡離合,四則愛情故事

人面不知何處去 VS 紅拂李靖無此恨;蕭郎從此是路人  VS 韓郎依舊笑春風

隋朝,楊素府中發生兩則愛情故事,一是楊素主動使徐德言、樂昌公主的破鏡重圓;二是在李靖造訪楊素府後,當夜即投奔李靖,自稱「絲蘿非獨生,願托喬木」,與李靖私奔,結為夫婦。

唐朝兩位崔姓詩人,崔護與崔郊也各有一段愛情故事,詩句尤為傳頌後世。

崔護《題都城南莊》:且說崔護正漫行著,不覺走近了一處位於桃花林中的人家,他上前叩門討水喝,應門的是一個妙顏如花,神韻天成的少女,兩人在對答中,早已一見鍾情,互相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時節,崔護又重到舊地去尋訪故人。卻只見柴扉緊閉,不知佳人何在?他在無限的惆悵中,就於門上題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黯然離去 ! 對比紅拂李靖則無此恨 !

紅拂本姓張,本為楊素府中的歌妓,因手持紅拂塵而得名。年輕貌美、機智果敢、風姿颯爽,慧眼識英雄。在李靖造訪楊素府後,當夜即投奔李靖主動爭取愛情,自稱「絲蘿非獨生,願托喬木」,與李靖私奔,結為夫婦。紅拂又與虯髯義結金蘭,並引丈夫與兄長相見,二人結為兄弟。虯髯客將家產悉數贈予李靖夫婦後,攜家眷離開,十幾年後,終於弒東南扶餘國君自立為王,完成大志,李靖夫婦灑酒遙賀。

紅拂女一直是中國古代奇女子的代表,主動追求愛情。清代《紅樓夢》中,林黛玉曾賦詩羨讚紅拂女:「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哀嘆自己弗如呀,不敢主動,只能和自己較勁 ! 

同樣,崔郊寫"贈婢"一詩,描述自己的愛情故事。崔郊暗戀姑母家中的一歌婢,才色具佳,無奈姑母嫌貧愛富,把歌婢獻給了襄州節度使于家,崔郊從此滴不盡相思血淚,日日徘徊在于家門外,期能偶遇。果然,寒食節當天,兩人在柳樹下見面,淚眼相對,遂把字字血、句句情,題詩"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株垂淚濕羅巾;侯門一入深四海,蕭郎從此是路人 "在方帕上送給了情人,以為信物。于節度使偶然得知此一情事,尤其是後兩句詩中寫的就是自家府上的人,遂大度的成就了崔郊與歌婢的良緣,傳為美談賽破鏡。詩中的蕭郎是誰 ?

指的是南梁大文學家昭明太子蕭統。【侯門一入深似海,蕭郎從此是路人】,而這句詩背後的故事講的就是蕭統與慧娘的繾綣紅豆情。蕭統到顧山隱居是為了編輯《昭明文選》,在這裡,他遇見了慧娘,那個牽掛了一生的人,從此讓紅豆之思更濃更烈。一天,蕭統策馬出行,蕭統在楊柳依依處就這樣遇見了那個言笑晏晏的美人。慧娘才思敏捷且美麗動人,而蕭統才華橫溢且親和仁慈,蕭統和慧娘就這樣相愛了。

關於會娘的身份有很多種說法。有的人說她是一個採茶女,有的人推測她為一個尼姑。但是有一件事是確切無疑的,那就是她出身民間。蕭統每天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與慧娘相見,慧娘身上特有的與宮廷女子截然不同的氣質吸引著蕭統,但這也是他們最終不能在一起的原因。蕭統與慧娘之間的身份差距阻隔了他們的愛情,封建禮教的桎梏以及蕭統的父親蕭衍的反對最終使這對有情人分離,蕭統還是回了宮。

慧娘自蕭統走後,相思成疾,香消玉殞。當蕭統說服了他的父親,準備回來接他的心上人的時候,那個曾陪伴了他一生中最美好時光的佳人卻早已不在。那個身份顯貴的昭明太子含淚種下了一顆紅豆,並將慧娘曾經的處所改名為「紅豆庵」。蕭統對比蕭綽,一男一女,更顯巾幗勝鬚眉。

遼代,皇后家族的蕭綽明慧颯爽,文采武藝皆屬上乘。一日,在家中巧遇來訪的韓德讓,兩人一見,頓生情愫而有婚約。無奈,遼景宗耶律賢一道聖旨招蕭綽進宮,使兩人婚約擱淺受阻。但宮禁雖森嚴似海,在朝為官的韓郎並未因此為路人,遙遠的婚約依然牽引二人。

由於耶律賢患有風疾( 高血壓 ),蕭綽輔助辦理政務得宜,她很快成為皇后。35歲的遼景宗,在一次遊獵途中病逝,12歲的耶律隆緒即位,29歲的蕭綽成為皇太后,全權掌理國政。由於主少國疑,孤兒寡母備感皇族親貴覬覦之壓力。蕭綽找最信任的韓德讓代為設計有效管理宗室的辦法,並兼領宿衛事,直接負責皇帝與太后的安全。兩人本有舊情又進則同宮帳,出則同車輦,儼然夫妻,同效鴛鴦,也不忌諱或對任何人隱瞞。兩人雖始終沒有正式婚禮,但蕭綽也不容與韓德讓的私情中有第三者佔據名分,就悄悄的暗中派人把韓德讓的妻子李氏毒死,掃除心理上的障礙。後韓德讓被賜國姓耶律,改名耶律隆運,封晉王,已經是十足的皇親,享太上皇之實。

人面桃花、紅拂、慧娘、蕭綽,你更喜歡哪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