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霍金的警言,他在恐懼什麼 ?

霍金的警言,他在恐懼什麼 ?  

剛去世,以研究黑洞時空和外星人理論為主的物理學家霍金,多次發出了警告稱,人類千萬不要輕易聯繫外星人,千萬不要回應外星人的信息。不禁好奇研究科學、講求理性的霍金究竟為何發出這樣的言論呢?他在恐懼、擔心什麼 !? 上個月在內蒙古隱居,重新再讀劉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說" 三體 ",裡面有一段描述兩個陌生太空文明一旦接觸所可能產生的各種可能性邏輯推理,可謂絲絲入扣,或許能代替釋霍金之憂與懼。

我們抬頭看滿天星斗,都是一個個亮點,宇宙中各個文明社會的複雜結構,其中的混沌和隨機的因素,都被這巨大無垠的距離給濾去了。若把宇宙當成一個社會來看,宇宙社會學的公理是什麼 ? 第一,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 文明不斷的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物質的總量保持不變。在這兩個公理的前提下,陌生文明相遇就會彼此產生猜疑鍊與技術爆炸兩個概念。

一般總認為宇宙無垠,空空蕩蕩,各類資源是無限的,其實不然,比宇宙更大的是生命加時間。指數是數學中的魔鬼,生命恰巧是宇宙的指數。如果海洋中有一個眼睛看不到的細菌,每半小時分裂一次,只要有足夠的條件,幾天之內細菌就能填滿地球上所有的海洋。就按人類目前的發展,各類衛星航天器已經布滿地球外太空並不斷向太陽系其他星球探索。這個速度下,或許一萬年、十萬年、一百萬年後地球文明就能擠滿整個太陽系、銀河系。一百萬年,按宇宙尺度是極短的時間。再則,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生物進化的大豐碑,登陸的海洋生物不再被認為是原本在海洋中的魚、豚或其他生物;同樣,登上外太空的人類若不再回來,那麼他們將也不再是地球人類,生存環境的改變,自覺與不自覺地也認為自己是新物種,與人類形成競爭關係。何況本就是遙遠的外星文明 ! ( 移民外太空一定是好事嗎 !?)

試想,在黑暗中點 A、B 兩盏小燈, 代表兩個文明,距離假定是一百光年。A 在偶然中探測到 B文明的存在,但不瞭解詳細情況。而 B 完全不知道 A文明的存在。請問 A會怎麼做 ? 此處要先定義善與惡這兩個概念。善惡是道德訴說的字眼,就科學言並不嚴謹。暫且說善,就是不主動攻擊和消滅其他文明;惡意則相反。假如 A選擇與 B交流,A  就要承擔暴露自己的風險與代價。位置的信息越精確如詳細座標就越危險。即使不精確, B 在技術發展下也會找到 A,只是時間問題。即使 B是善意的文明,B 是否能在交流的第一時間也判斷 A 也是善意的 ? 何況這違反第一條公理。當過海軍潛艇兵的都知道,在漆黑的深海中,接觸到任何非己方的信號、音響,生死困局下,唯一選擇就是攻擊。因為攻擊比盲目探測、查證更安全、省力。 

B 在收到 A 的交流信號,該怎麼辦 ? 能否嘗試人際關係的作法,先判斷善惡,再決定交往或攻擊 ? 答案是不行。都是地球人類同一物種,文化相近,可以嘗試,在無涯無知的宇宙中不行,就是猜疑鏈的孳生。A 認為 B是善意的,這也不是 A 感覺安全的理由,因為善意不意謂預先把對方也想成是善意的。所以,A不知道 B怎麼想 A,B也不知道A認為B是善意還是惡意?即使,雙方都知道對方是善意的,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想我,怎麼想你怎麼想我的,這個邏輯挺繞的,但可以一直延伸,沒完沒了。這就是猜疑鏈。上面說的同是人類物種的潛艦在深海已經是生存死局,按生物學界門綱目科屬種,宇宙不同文明的差異可能是界或門,相距又遙遠,猜疑鏈更是堅不可摧。 

假如說,A超強,B弱小,對A不構成威脅,是否可以交流?答案還是不行。因為這牽涉到技術爆炸這個概念。地球近50億年,生命不過千百萬年,人類文明更只有五千年,現代技術的發展不過三百年不到。三百年,就宇宙言不是發展,根本是瞬間爆炸。地球是三百年,但未必是宇宙最快的,其他文明爆炸的可能更早更迅猛。B 弱小,在得知 A 的存在時就產生猜疑鏈,這期間 B隨時可能因內外部因素激發導致技術爆炸,B可能會變得比 A強大。所以,B 現行即使是嬰兒文明,對 A都可能是危險的。總結來說,讓你知道我的存在,或讓你繼續存在,對我來說都是極危險的。只有一個選擇,攻擊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黑圖景,也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費米悖論,請自行查網 ) 

再如,若A 、B 文明差距如人類與螞蟻之別,人類會在無善意也無惡意的不經意狀態下把螞蟻消滅掉。所謂飛黃騰踏不能顧蟾蜍,人類對螞蟻根本無視也無見。這樣的消滅就是消滅你,與你善惡與否無關,你根本是不存在的。( 弔詭的是,就像蝗蟲,單一都很容易被人類消滅,但人類迄今未能徹底消滅蝗害,就形成" 華佗無奈小蟲何 ?" )

退一萬步來說,假如另一個高級文明對人類充滿愛心、和平相處,高級科技傾囊相授。除了外來恐還有其他文明威脅外,還要考慮到人性卑劣的可能。現行人類最厲害的武器,核彈在幾個大國控制下,核不擴散協議的約束下,一般小國或野心份子難以擁有。核彈在大氣層內爆炸極具威力,在外太空真空爆炸則由於缺少衝擊波與光壓,打擊力大為減弱。若外來高級文明在無差別的指導下,個別新、舊毀滅性裝置或武器恐很容易擴散,流入野心份子之手,這是千萬不能低估的危險。人類生物體的進化需時數十萬年,而技術爆炸則在瞬間百年,就如同在原始人的大腦與身體上配備最現代的裝置的不相稱,小孩玩大車般的危險。

再仰望天空,在星星尚未出現時的蒼穹,是藍色的虛空透出一片廣闊的茫然,彷彿大理石雕像那沒有瞳仁的眼瞼。有了星星,巨大的眼瞼就有了瞳仁,空虛就有了內容、有了視覺。與整個空間比,它是那麼若隱若現的小,彷彿是宇宙雕刻者的某種掙扎,既克服不了給宇宙裝上瞳仁的慾望衝動,又對賦予宇宙視覺懷有某種巨大恐懼。巨大的空間、微小瞳仁般的星星,似乎是這種慾望與恐懼平衡的結果。昭示著某種超越一切的謹慎。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是知識的泉源。以前讀三體,總先認定它是科幻小說,再加上書中涉及很多天文、氣象、力學、光學、物理學的多樣知識欠缺、難以對三維以上或以下空間的想像,只能囫圇吞枣般的閱讀,感覺不深。現在帶著霍金的警告來讀三體,出發點已是不同,疑惑與想像就更為深入,感受也就大為不同。對霍金的警告,似乎也有了戚戚焉般的同感。霍金的警言不只是對外來文明,也對 AI 人工智慧的發展限度。人類應該更謙卑、自律些。

附記 :

一光年約是9.46兆公里。光速每秒約30萬公里。太陽光照射到地球需時約八分鐘,約1.5億公里,即地球跟太陽的距離為八「光分」,這個距離也稱為一個天文單位。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為半人馬座比鄰星,它相距4.22光年。以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公里/秒(即約26萬5000公里/小時,光速的1/4千弱),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若飛行器速度能提高到光速的1/1000,每秒300公里。從地球到半人馬座比鄰恆星要接近4300年。我們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數百、千年前的光點,不是當下的模樣。

因為光速,就已知道宇宙尺度是160億光年,還在膨脹中。光速每秒僅30萬公里,意謂著光永遠無法從這一端傳到另一端。由於光是已知最快的,那麼宇宙一端的信息也永遠不可能傳到另一端,表示宇宙永遠有不曝光的一面,裡面會藏有什麼 ? 假若宇宙是一個人,表示他沒有一個神經信息能傳遍全身,頭與四肢恐不相互知彼此的存在,這也意謂著宇宙是一具膨脹著的死屍。再則宇宙大爆炸後的膨脹能量何時會衰竭 ? 張力衰竭則引力會否開始內縮塌陷 ? 塌陷後的黑洞吸入一切,宇宙維度會否降為二維平面化 ? 世界成一張兒童畫,萬物如同躺在紙上沒有厚度。不敢再胡思亂想了,太可怕 ! 

附記 : 

**一直有一個爭執不休的問題。地球人生命存在的環境、各種物理參數都很苛刻,像水,只存在很窄的溫度內,參數稍有偏離水就不存在了。這是否說明生命是智慧設計的證明或跡象。反過來說,地球產生了生命,生命是否也在改變地球,相互適應。不然,為什麼很多有些生命又都被環境滅絕了。 

生命加時間是一個很可怕的力量。 一群螞蟻,只要時間夠,可以把玉山搬空。生命比岩石、金屬都強硬,比颱風海嘯更有威力。生命不能造山,但能改變山脈走向。有植物生命的山,蔥蔥鬱鬱,沒植物的山會被風蝕抹平。同樣,沒有生命,現在大氣的成分會很不同,根本無法阻當紫外線等,海洋會蒸發,變乾的地球像金星一樣。現在氣候暖化現象,不正是因人之故而如此麼 ?

我們說有外星人,用人這名詞、外形是便於了解,若說外星生命,就意味著外星生命可能完全不同於地球"人"。是另外一種生命形式,譬如二維,阿米巴式的蟲形。外星生命是否也是智慧的創作 !? 大自然真的是自然麼 !? 

我不否定宗教。信造物者,信上帝,至少在現階段給人一格精神的停泊港,不致徬徨。

20180823媒體報導,在月球上發現水的痕跡,似乎對人類移民月球開了一道光。只是是曙光還是邪光 ? 當大家為地球環境日趨敗壞,生存資源爭奪激烈等情況下,若月球可以移民,的確是一個好消息。但潛在的大危機是,移民他國的人,久了就必定歸化為外國人。同樣,離開地球的人還是地球人嗎 ?即使是順利移民,初期對地球支援的依賴姓必定很深,將激化資源競爭。若在月球能住下來,時間一久,天然獨是人類的天性,月球人雖沒有地球主權的問題,但精神與心理早已相離。未來會否走向競爭關係而敵對、發生戰爭 !?

**關鍵時刻節目,傅博士說,美國正在研製一種新能源,速度超過光速,到半人馬座兩星期就到了。粗算一下,要超過光速100倍。若此為真,原來很多的光電、物理、天文等學科理論需要重新論證。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92D7GsAOM 影片說明或金著作" 時間簡史"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用橫切面的大視野來讀歷史

用橫切面的大視野來讀歷史

前幾年有一本"另一半中國史 "的著作,看書名本以為是跳脫一般歷史教科書著重縱切面論述帝國王朝興衰、宮廷權謀智鬥、疆場軍事較量的窠臼,改以著重經濟金融,氣候變遷等的不同角度來剖析。翻閱過後,才知道作者是從與漢族共同構建中國歷史的對立面四夷,亦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或更多其他種族文明,從他們的興衰起伏,與在彼此折衝樽俎間對漢族的影響,彌補與匡正了單重漢族立場角度論事的偏頗與不足,視野擴大不小。唯對金融、氣候、地理位置的影響及同時並存更大範圍的橫切面環境、文明勢力仍少著墨。

先舉個例子來看,北宋在歷史上比較來看,同時間與草原放牧的大遼、森林漁獵的女真(金)、戈壁綠洲的西夏與雪域高原的吐蕃四大勢力並存,環境的複雜度較前後的各朝都為高,競爭也因而更為激烈。就此時歷史的橫切面看,在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下,且環境空間的物質供應量短期不可能暴增,致五方任一的互動起伏、舉動都會引起彼此警惕的猜疑鏈。其對歷史的塑造與影響較各自縱切面的國內事務尤為劇烈。這五方,還都曾是先後、長短期的隸屬於大漢文明過,再看一個決然分裂、獨立的多方事例互動。

1851~~1864年,發生在大清中後期的太平天國事件。大清在疲於奔命欲剿滅之同時,還同時要應對列強、尤其是當時霸主的英國與法國打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境況實不容樂觀,除力不如人外,更擔心洋人會否助匪為虐。但此同時看對手英法所面臨的情況也頗為複雜,境況並不比大清樂觀。橫切面看在太平天國亂世期間,世界先後發生1853~~1856的英法聯軍與俄國為爭奪小亞西亞的克里米亞戰爭、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事件、及1861~~1865的美國南北獨立戰爭,都與英法、尤其是英國有直接的關係,任何一方處置失當,都恐會深遠連鎖影響其他。

1848歐洲革命年,也稱歐洲民族之春,是指歐洲各國爆發的一系列武裝革命,波及範圍之廣,影響國家之大,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共產主義宣言也是在這一年發布的。"革命"一詞是當時歐洲的顯學。沙俄趁機想竊占小亞西亞,期能對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兩海峽的控制權。英法在歐洲本向來是世仇,1853~~1856年,為小亞希亞的地緣戰略利益竟然聯手抗俄的擴張、阻絕沙俄染指東南歐。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原本是透過英王特許的東印度公司代理英國政府來治理,成立甚早。經一再的擴權,東印度公司不僅具有行政管理、徵稅、鑄幣、甚至在印度成立軍隊與敵對競爭勢力、國家宣戰媾和,儼然已具備是政府雛形。事例如1711年,東印度公司在廣東建立了一個貿易點(澳門十六柱),使用白銀買茶葉( 歐美國家貨幣是金本位,大清是銀本位 );1773《茶葉法案》,給予東印度公司在與美洲貿易時更大的自主權,公司的壟斷行為導致了波士頓茶葉事件。這也是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一個重要導火線。公司以謀取經濟利益為最大目標,對殖民地治理的手段與方法往往甚為扭曲、偏頗,令人憤恨。

1857年初開始在印度僱傭兵營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以豬油、牛油混合的潤滑油塗在來福槍(步槍)的子彈紙皮包裝上。豬油、牛油分別觸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禁忌。印度士兵拒絕使用,並發生攻擊、槍殺一名英國士官長。英軍判攻擊的印度士兵絞刑,並對所屬團對施以集體處罰,引發軍隊嘩變,一發不可收拾。5月11日抵德里後,當地的印度人紛紛加入。在嘩變軍隊的擁戴下,早已名存實亡的蒙兀兒帝國末代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爾·沙·扎法也宣布接受推舉,名義上統率戰事全局。英國人最初反應遲鈍,沒能馬上組織起有效的反擊。雙方在德里形成僵持。直到九月中旬,英軍得到了原本是開往中國作戰的援軍,臨時被截往印度增援,才再次發動進攻,重新奪回了德里。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何耗時甚長的原因所在。

印度民族大起義事件給英國深刻的教訓。1858年底,唯利是圖的東印度公司被撤銷,改由內閣派總督駐印直接治理,當然,這將導致英國統治印度的成本大增,是沉重負擔。英國意識到任意摧毀殖民地或敵對國家原本的政治結構,將導致災難性的反撲,尤須謹慎。內閣並以此告誡英國在華作戰的軍隊,目的是要擴大貿易,強化在華經濟利益,不得觸及中國政體。這樣的教訓與認識,美國至今尚未學會,看看伊拉克、利比亞就是例子。

獨立戰爭後,美國在政治經貿上已與英國罅隙、摩擦日深,英國則對美國的門羅主義早生不滿。1861~~1865的美國南北戰爭,英國表面維持中立,實則偏袒南方,不僅立刻承認南方組成的美利堅聯盟是交戰政體而非叛軍,並暗中協助南方造艦,造成北方大為不滿。南方一旦獲勝,美國分裂為二,對英國制衡言是好事一樁。隨著戰事的發展,英國赫然發現押錯了寶,若北方獲勝,英國恐失去美國大市場。概中國與美國是當時英國兩個最大的貿易市場,英國從美國南方買進大量棉花,製成紡織品絕大部分賣往中國;再從中國買進大量茶葉,絕大部分事銷往美國。今兩個國家同時發生內戰,或讓英國經濟陷入衰退。為維持市場的安定,英國要選擇最可能獲勝的一方來支持才最有利,因而改變暗助南方的立場。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初期英國內抱有歐洲的革命熱情餘緒,外對陌生但打著拜上帝旗號的太平天國頗具好感,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前後,多次派遣傳教士與官員接觸太平天國,結果失望了。除了旗號,一切完全不合聖經教義,且天朝上國的傲慢觀念私毫不遜於清廷,內部派系傾軋造成的天京事變尤為慘烈。經綜合考量上述同時期大事件的互動與潛在影響,決定先打敗清廷,清廷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英國不僅以此獲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領土和賠款,而且可以沿長江深入內地,鴉片貿易合法化,外國公使可以駐北京。為鞏固上述利益,英國再幫助清廷剿滅太平天國,保住中國這個大市場。1861年,巴夏理阻止太平軍入侵漢口,保住武漢;英國人率領的洋槍隊、常勝軍助清是最好說明。試想,若英國承認太平天國是交戰政體,太平天國則可向英國貸款、購買軍火,洋槍隊、常勝軍助太平軍抗清,那中國歷史發展將會如何 ? 實難逆料 ! 

英法世仇為什麼會在遙遠的中國聯手作戰;英法在歐洲革命熱潮的幻想中,為什麼不擁抱南方太平軍;為什麼不助太平軍滅清,攫取更大利益再反手滅太平軍,與其他列強俄、法、日等達成瓜分中國的共識;為什麼打敗清廷,英國又反手協助清廷剿滅太平軍;為什麼這次戰爭拖延五年餘,較第一次鴉片戰爭長一倍,且其中有一段近似休止期間。這一切轉折在了解過程中其他事件的動態,對於英國態度的轉換就能找出合理解釋。這甚至對庚子之役後,美國為什麼立即照會其他列強,提出中國門戶開放政策,而英國率先支持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維護了中國領兔與主權完整都有直接關係。這些與善意無關,都是從自身利益為出發點考量。

讀歷史只從縱切面讀單一事實本身是不夠的,恐有很多轉折點無法由自身發展來尋找合理解釋,自圓其說,需要看同時期橫切面其他事件互動造成的影響。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前十年,英法一直採取相對中立態度,沒有介入中國內戰。與此同時,英法在下一盤更大的棋:打第二次鴉片戰爭,在中國謀求更大的特權。

附記 : 

克里米亞戰後,俄國擔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屬地可能會遭到英國的報復而被搶走,因此迫切希望內戰剛剛結束的美國能出價接手,一來免遭白白損失,二來可讓美國牽制英國在北美的勢力。1867年,美國最終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微薄代價( 每英畝 2 美分 ) 獲得了後來被認為史上最划算的不動產交易。這與法國廉價讓售路易斯安那一樣,對美國發展言,是天上掉餡餅般的好事。對俄羅斯則是悔恨的罵祖宗。

我在2012 0831曾寫有"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一文,可以參考。越是縱切面的歷史筆法,越容易被人抹粉塗脂,若相對應同時期的其他參照比對物或記載越多,歷史真相的保留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