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知識游牧;是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很重要;中國又一次的戰略機遇

 *知識游牧  ( 學習不僅要輸入,更要輸出 )

學界總是說,學習就應該系統化地去學。若是零零碎碎、浮光掠影、淺嚐輒止、不求甚解的粗識一門類的知識,是沒有用的 !  但也有人說 : 這樣學習不僅有用,而且是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前提是對公認的通識基礎教育已具備,如大學教育。

深入、系統地學習一門知識,當做立身之本,這當然必要。如果在一個變化不大的社會環境裡,這樣做也就够了。你可以順著一門知識或者手藝的金字塔,逐漸向頂部攀登。但問題是,我們不是生活在那樣的社會。技術在飛速迭代,新社會要素在眼花膫亂地出現與重組,没有任何領域還是一片桃花源,可以按照原來的軌跡運行下去。

新的機會永遠出現在邊緣地帶、夾缝地帶和混合地帶。可以觀察一下那些成功者,誰不是瘋狂的其他領域知識的學習者?但問題又來了。新知識那麼多,你怎麼可能都深入系統地學習?莊子當年不就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那怎麼辦?就要有新的方法。

【過去的學者,是知識的農耕民族。自己有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就可以了。但是這個時代,逼得我們必須成為知識的遊牧民族,哪裡水草豐美,就向哪裡遷徙。随著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知識的原野上,用旺盛的好奇心,四處奔跑。】所謂 : 另類 "二八定律”,就是用百分之二十的時間,掌握一個心領域百分之八十的知識。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特别離經叛道,驚世駭俗。但是,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必須這樣做。

試想,新聞工作者、編輯、或各種評論解說員,他們必須對每天發生的各種大事,以及它的可能走向,迅速作出初步判斷:真相是不是已經清楚了?需不需要進一步了解?了解到什麼程度算足够?如何調度手頭的人力、財力和注意力資源?勢必不可能對每個領域做系統深入的研究,但是又必須有大體靠譜的判斷力。這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做出成績的人,都是這樣,快速了解一個新領域,補充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然後迅速去嘗試,去行動,在行動中試錯,在反饋中迭代。而不是先系統學習再動手。

二八學習不是一通亂學。先得理解,一個成年人學習的真實目的是什麼?成年人的學習,因為來日無多,而且要快速應用,所以,學習的目的,不是輸入更多的知識了,而是了解世界的更多側面。也就是所謂“多元思維模型”的意思。

我們所有的有效行動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對現實的了解。可是現實實在是太複雜了。不可能用一個角度的理論就能洞察這個世界。比如,想要了解人性,知道人性的那些部分是千變萬化的,那些部分又是千古不變的。但是了解人性就够了嗎?不行。因為人性是在互動中展開的。所以,多少還得懂一點博弈論。不用成為博弈論專家,但是至少得明白,一個行為會出發其他人的應對行為,你的一個意圖必須考慮到其他人的意圖而有所妥協、取捨、交換。

同時,你又需要熟悉進化論,適者生存,協同進化,這些概念會幫助你擺脱對於力量本身的崇拜,而找到真正的生存策略。在人群中生活,你還需要懂一點政治學,知道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什麼。你需要知道一點歷史,知道什麼在凝聚人的共識,這些共識的演進方向是怎麼在影響現實和未來。你需要懂一點神經科學,這樣才分得清楚,我們腦子裡的那些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你還得懂一點哲學,那些終極的大問題,歷史上的聰明人其實大多都思考過,不用再費一番力氣。這張清單會很長很長,勢必無法也無須都系統化的深入學習。可這都是我們人生的寶貴營養,只能像遊牧民族時時處處的點滴學習。

要想用好這種遊牧民族的學習方式,有三個最核心的認知。

第一,不要迷信系統學習。能系統學習當然好。但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往往還没有凝結成公認的系統,比如,什麼是新零售,怎樣用區塊鏈技術創業?這些問題價值很大,但即使是在這個領域最前沿的人,也還是在摸索之中,哪有什麼系統的知識可以教給你。那難道就不學習了嗎?胡適先生說得好,說甚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第二,不要迷信什麼一攬子解決方案和萬能鑰匙。自我是多重的,環境是變化的,社會是多元的,要達成一個目的,依靠單一的策略,那簡直就是取敗之道。要允許自相矛盾的原則在自己腦子裡共存。要允許現實世界给你的反饋幫助你迭代。

第三,不要迷信信息輸入。單存把自己浸泡在信息流裡面,是没有用的,轉臉就忘。更重要的不是信息輸入,而是輸出,是行動,是根據自己的當下問題去不斷試錯。


**是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很重要

1965年美國全面啟動去工業化。由於人工越來越貴,自己生產的東西成本越來越高,美國如果再製造中低端產品完全划不來,沒必要吃盡工業產業鏈,還不如遷到國外,自己專心吃金融的福利,也順便配合下自己的戰略需要。於是全球產業鏈,開始在一個國家一個國家開始傳遞。大致的流向,先是日德墨,再向亞洲四小龍,美歐日、四小龍集體向中國大陸轉移這三步曲。

為什麼說這些產業鏈的轉移是由美國主導的呢?因為兩次轉移,都跟美國參與的戰爭有關。像日本二戰後的發展,本來美國想將它定位成農業國,沒想到朝鮮戰爭爆發,為了戰略物資輸送方便,美國就把中低端製造和部分軍需品放在日本生產,日本藉此機會重新爬了起來。

日本能爬起來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人才還在,日本打二戰時,盡量不讓大學生上前線,只讓軍校畢業的人帶隊去打仗,就是到了二戰末期日本跟美國玩自殺式襲擊時,也只允許文科大學生上前線自殺衝鋒,理科生不讓。

另一次就是越戰,同樣為了方便獲取戰略物資,美國將工業轉移到越南周邊的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八個國家和地區都受益於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起飛。越戰1975年結束,上面這八個國家或地區,差不多在1980年代吃完美國的紅利,有的靠自強完成升級,比如韓國,有的斷了奶就淪落,比如菲律賓。

在這次分配產業鏈轉移過程中,美國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要盡量避免有哪些國家依靠工業鏈強大到可以挑戰他,二是嚴防承接工業鏈的國家走向軍事強大。所以美國其實留了一手,在第一波分配工業鏈時,盡可能不讓一個國家拿到完整的產業鏈,如果誰的產業鏈強大到想篡位,美國就收拾誰。

後來高喊日本第一,不知死活想在經濟上沖擊美國,居然寫什麼《日本可以說不》,被美國用鞋對準臉一頓猛抽,簽署廣場協議,直接將日本經濟打得趴地上吐血,經濟停滯三十年,然後美國又把日本的DRAM業務轉手交給了韓國。

許多文章說韓國能接手日本半導體是因為韓國玩陰謀詭計,其實韓國沒這麼大能量,一切看美國的臉色,是美國抽完日本,從日本身上扒下來的衣裳,交給韓國穿了,才有了今時今日韓國半導體的地位。

美國一般的操作,是養肥這些依賴中低端產業鏈的發展中國家後,通過美聯儲加息週期,再將這些國家財富一波割回來。1998年就割得特別成功,爽得飛起,直接將泰國打垮,將韓國大企業、大銀行一把梭哈,韓國那年死得真慘啊,三星電子到現在都在替美國金融資本打工,其普通股55%在華爾街金融財團手裡,優先股89%在在美國為主的外國人手裡。看看近兩月的菅義偉和文在寅先後訪美表示效忠,備受屈辱,日本向轟炸東京的美軍墳前獻花,發布的聯合聲明稿國內外不同,遮遮掩掩;韓國像阿靈敦公墓在寒戰陣亡美軍屈膝獻花,還為了對抗別人的『護國神山』,美國施壓文在寅的特赦「南韓護國貪腐犯」李在鎔的矛盾 ! 這都是非主權獨立國家的悲哀 !

在連續推進、收割了拉丁美洲與東南亞金融危機兩波產業鏈轉移的財富後,2015年食髓知味,又想故伎重施,美國突然一腳踢到了石頭上。這塊石頭,當然就是中國。

美國應該十分後悔,不該將產業鏈轉移到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以前那些承接產業鏈的地區,沒有一個有完整主權,美國想弄死他們分分鐘的事情。怎麼就腦子進水了,非要將產業鏈轉移到中國?

當初讓中國加入WTO,讓中國承接產業鏈,美國主要是為了解決滯漲問題,也為了稀釋日本歐盟的產業結構,尤其是推出歐元的歐盟,是美國當時的最大的勁敵。當然了,在檯面上,面對公共媒體的時候,美國是不會這麼說的,美國人會說我們就想給中國一口飯吃,順便希望看到他們發生體制改變。

中國人韜光養晦,十分低調地給美國人做世界工廠,賺點辛苦錢又去買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美元綁定了世界工廠,又綁定了中東石油,在那段時間,成功阻止了歐元來犯,守住了全球貨幣的地位,不斷吸引全球精英繼續在美國搞高科技。

但是中國既不是韓國,也不是日本,等美國打完反恐戰爭,回頭發現中國壯大想收割時,割不動。2016年美國搞南海仲裁,中美艦隊在南海對峙,一時劍拔弩張,就是美國欲割中國韭菜失敗的報復性威懾動作,然中國不畏縮,迎刃而硬槓,最終美國灰頭土臉的撤回。

中國是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既有軍事主權,也有金融主權,我們迅速升級了軍隊,也搞好了金融管制。美國那邊急了,若割不動新生發展中國家財富,國內馬上就會出大事,失業白人果然捧出一個川寶,所以川寶一上來就說要搞製造業回流,要美國“重回偉大”,可惜搞了四年毛成績都沒看到,說要建廠的富士康到現在都沒影,天可憐見一波新冠又讓川寶倒了下去,拜登上來也說要搞基建、製造業回流,但觀察他這幾個月的動靜,他應該是十分清醒的,只是喊喊,沒往心裡去,增稅才是他最想上馬的項目,但估計也擼不動。

日本為什麼無法成為經濟與軍事雙重強國?是因為他們國土小、人口少,沒有戰略縱深。以色列為什麼這麼害怕伊朗擁有核武器?是因為他們國土更小、人口更少,更沒有戰略縱深。日本侵略中國時,為什麼他們只能侵略到中國地形的第三階梯就攻不下去了?是因為我們有戰略縱深。為什麼我們“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這是為了保住一個國家的主權,保住了主權,就是保住了在國際上的戰略縱深。

戰略縱深,具體就是指有遼闊的國土、勤勞的人民、富饒的資源、燦爛的文明,這些東西是一個大國的根基,世界上從古至今,這麼多偉大的文明都潮起潮落,只有中華一直屹立在東方。希臘強盛時,我們在;羅馬興盛時,我們在;波斯巔峰時,我們在;美國到達頂峰時,我們還在。我們可以衰落一時,但我們一定會迅速復興,這是堅韌不拔的民族之魂,是中華兒女的戰略縱深。


附記 : 

工業轉移式中國未來也會面臨的問題。中國沿海工業可不可以向内地遷徙呢?理論上可以,不過有交通成本制約,據了解,300公里陸運和10000公里海運成本差不多,也就是說,往内地溜達300公里,成本跟在大海一萬公里是一樣的,如果不能在300公里以内找到下家,就不如去海外。如果是沿著長江往上游轉移還是有可能的,因為長江可以跑大船,如果完全轉到西部,可能本來也没多少的利潤會被陸運給吃光了。這也是全球各國的工業重鎮多是在沿海或沿江地區的原因 。


**中國又一次的戰略機遇

戰火震天的以巴衝突,或許是一場秀 !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狀況,哈瑪斯不等同於巴勒斯坦,哈瑪斯是一群激進反抗以色列蠶食巴勒斯坦領土、阻礙巴勒斯坦正式建國的組織,立足於加薩走廊,其愛國心可以被容許,但激進的手段以致被聯合國認定為"恐怖組織"(這是否公平 ? 國際現勢就是如此殘酷 ! ),巴勒斯坦政府似乎也無力掌控哈瑪斯的作為,成為毒瘤。因此有人說,這是巴勒斯坦政府,想藉以色列之手來消滅哈瑪斯 !?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已執政12年,前些年在國內聲望很不錯,最近幾年卻傳出一連串貪腐弊案,聲望大跌,川普一連串撕毀聯合國協議,單方面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將大使館由台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以象徵落實;川普也悍然撕毀與伊朗簽訂的六國核協議,繼續制裁伊朗,維護呵以色列。川普在位,使內塔尼亞胡得以坐穩總理大位,勉強執政。上次選舉,反對派本以微弱優勢獲勝,但戰火阻止了反對派組閣,一旦反對派阻隔成功,失去總理位置保護後的下台,等待他的極有可能是牢獄。

這次的衝突,確實讓納坦雅胡不至於被倒閣,也令由在野黨以及各小黨集結的「反納坦雅胡大聯盟」,暫時凍結了原先預計在6月2日前完成的組閣談判。所以他要藉對外戰爭,拉抬支持度,凝聚民心,設法贏得下次選舉。他似乎是戰火後的藏鏡人 !?

在這場血腥互轟中,除了以色列與加薩的對抗,更還切分出更多細微的亂鬥支線,像是以色列猶太人與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社區互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哈瑪斯的內鬥、以色列朝野政黨的政爭,甚至是北美猶太人與以色列猶太人、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與蓋兒加朵(Gal Gadot)的立場摩擦與分歧。因為以色列在法律上,以宗教跟血緣的方式,來辨別是否為猶太人。以色列是一個宗教、神權合一的國家,若要成為公民,就必須要是猶太教徒。

在5月以巴衝突激化、受到國際關注之際,具有以色列背景的娜塔莉波曼以及蓋兒加朵,兩位好萊塢明星分別在社群平台上表達各自的立場並引發論戰。前者娜塔莉波曼被指稱是傷害祖國且背叛同胞;後者蓋兒加朵則相對同情以色列國防軍,也因此招來批評,認為她只是片面強調以色列的被害形象,沒有提及因為以巴衝突而造成巴勒斯坦的死傷與難民問題等。她們是"推波助瀾者" !?

拜登勝選後,正在與伊朗試圖重回伊朗核協議。不論能否達成,或達成的是否是另一版本的新協議,美伊緩解已經碰觸到以色列的國防安全核心利益,這也是以色列堅決反對的。以色列要如何做,才能挽回美國一如過往的支持 ? 文的政治喊話、國會遊說效果不彰,就只能選擇武的,用擴大以巴戰火企圖拉進伊朗,同時把美國拖留在中東,保以色列也保總理大位。

加薩走廊是長不過40公里,寬約10公里的彈丸之地,雖是隸屬巴勒斯坦,但外被以色列的軍警包圍的密不透風,美國稱之為露天監獄,內被摩薩德組織早已全方位的滲透,哈瑪斯如何能在如此嚴密的監控下進口或秘密製造數千顆火箭彈,並接續的發向以色列境內造成實質損傷 ? 似乎也太污辱摩薩得的能力了。持續半個多月的互擊,巴勒斯坦是義和團式垂死自救,以色列則事先通告再攻擊,並做實況轉播向外宣傳,尤其是轟炸美聯社大樓與半島電視台大樓,打給美國與沙烏地看。在各界指責聲中雙方暫時停火。因此,不禁讓人懷疑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武力煙火秀"默許的雙簧。至於無辜傷亡、殘害的以巴人民,向來不是政客們所顧及的。

川普為了選票可以漠視60萬疫情的死亡人數;莫迪為了選票可以罔顧疫情的肆虐而擴大選舉,使印度成為人間煉獄;內塔尼亞胡為了選票,可以默許哈瑪斯對以色列平民的攻擊。這充分說明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缺失。這次巴以衝突,重創以色列國際形象,國際輿論多方譴責以色列,也對美國要出售7.3億美元精準武器給以色列而被大加撻伐,反凝聚了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團結。

那麼這次以巴衝突誰是最大的受益方 ? 

中國的崛起與中美的鬥爭與博弈,是今日世局最大的變量因素。站在中美鬥爭與博弈的立場來看,巴以衝突對美國言是頭疼的利空。因為拜登自上台來,就大搞收縮政策,以便能集中全力來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衝擊。從阿富汗撤軍來看,自歐巴馬時期就戰略明晰,但歷經歐、川兩屆政府都未能落實,其原因就是美國內部各方既得利益派的掣肘,例如軍工複合體集團。拜登一宣布九月 一號前完成撤軍,國內立刻爆出其兒子與女秘書的醜聞來警告威脅拜登。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阿富汗撤軍三千多人就困難重重,想想全球收縮將會是怎樣的處境。我為拜登擔憂,好在年紀已長,可以賭一把。

至於我們要做的就是藉此機會把美國放到烤架上狠狠地烤。中國主張,巴以長期衝突、局勢惡化的根源是巴勒斯坦建國問題,長時間內未能被公允對待、解決,這與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有密切關係,當務之急是停火降溫。聯合國安理會有必要拿出決心,公平落實聯合國第181號決議的兩國方案之屢行。這種態度立刻贏得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好評與擁護。對美國惡意炮製的新疆問題,企圖破壞中國與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情感,灰飛煙滅,歐美落的一地雞毛 ! 

中國推動兩國方案的落實,必然不為以色列所接受。以色列深知,沒有美國,以色列隨時可能滅亡,至少也是驚悚中度日如年,所以色列就必然要拉上美國為其撐腰保駕,但181號決議文是美國簽字同意的,美國沒有迴旋的餘地,想偏袒就要單獨面對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得譴責與攻擊,不偏袒就是國內政治不正確,會遭致國內譴責,同時可能失去以色列在中東的樁腳,落個兩難,自損國家威信。敵人越是想要的,我們就越是要阻止,如此,美國的全球收縮戰略將落空,繼續陷入中東戰火泥潭,繼續燒烤其資源,遑論集中全力對付中國,這將是中國又一個寶貴機遇。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婚姻制度從雜婚,到群婚、對偶婚,再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的專偶婚

我這輩子能搶了皇帝的老婆,值當了!

原始人類不需要婚姻,但需要性,而且是高密度的。與靈長類動物一樣,一切都讓位於繁衍後代,包括狩獵覓食。所以,當時所謂的婚姻是雜交群婚,没有長幼親疏之别。但是,這種婚姻制度經過漫長的演變後,人類逐漸發現一個問題,痴呆、弱智、殘疾越來越多,這是亂倫帶來的近親繁殖問題。

後來,人類發現了解覺的法,那就是“混血生育”——我這氏族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你那個氏族去。這就是集體群婚,這樣避免了近親繁殖,氏族的戰鬥力一下子强大起來了。近親繁殖開始受到限制。

集體群婚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是,“維持成年雄性的相互寬容,消除嫉妒”。嫉妒,幾乎刻在所有哺乳類動物的爭奪交配權上,它很可能導致族群“團滅”。

人類學家發現十幾萬年前,歐洲有一個被稱為尼安德特人的種族,根據骨骼化石表明,其身材高大,體魄强健,後却神秘消失。人類學家推測,這一族群可能滅於因嫉妒引發的内鬥。

後來,氏族社會的戰鬥力越來越强,三五成群地開始分化,獨立祖建“家庭”各謀前程。這就進入了對偶婚制。通常是一女人配多個男人的母系氏族社會。雲南、四川一帶摩梭人的“走婚”實際上是这一婚姻制度的延續。為什麼不是一男多女?

當時,生產力低下、死亡率高,一個“家庭”延續是關鍵,所以生育權大於狩獵權,女人主宰著生育權,自然成了對偶婚制時代的神祗。精壯能幹、狩獵强悍的男性容易成為“寵妃”,反之,羸弱的男性很可能被淘汰。

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即便是女性當家主做的時代,人類都是依據生育能力、供養能力來決定交配權,而不是血缘關系,更不是什麼愛情主義。

再後來,又不知過了多少萬年,人類的戰鬥力越來越强,生育權的重要性逐漸被狩獵權所替代,女人生育權没能完全碾壓男人的經濟能力,母系氏族逐漸向父系氏族過度。對偶婚制就變成了一個男人配多個女人,並演化為專偶制。此時,供養能力對交配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這段歷史,是現代人比較清楚的,也是現代女人主要撻伐的。恩格斯對這部分做了精彩的描述,他認為這個階段的婚姻制度屬於專偶制,並且由財產私有制來推動的。

人類學家發現,鹽的發現和使用,推動了男權社會的崛起。男人狩獵的戰利品可以通過醃漬來保存,男人的地位增加的同時,腌漬的剩餘財產逐漸催生了私有制。這樣人類就從原始狩獵生活,過渡成為定居的農耕生活。

恩格斯認為,財產私有制確立後,男人要確定財產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這樣就必須獨占女人,從而形成專偶制。如果是一對一的專偶制,會帶來較大的繁衍風險。於是男男人會選擇限制女人來確認私有權,同時又與多個女人生育,增强繁衍能力。

恩格斯的結論是,私有制下的婚姻,男人徹底统治了婚姻和性,女人淪為男人的附庸和財產。“男子的勞動就是一切, 婦女的勞動是無足輕重的附屬品。”

古代蒙古部落之間相互征戰,搶奪對方的妻子,而女人也跟從勝利者。成吉思汗英勇善戰,但有一次戰敗,他的寵妃孛爾帖被擄走。幾個月後,當他重新奪回孛爾帖時,孛爾帖已經懷有身孕,而後生下了术赤。

恩格斯指出,女性逐漸走向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地位,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私有制的產生。最後,他提出解放女性的口號,號召“女性除了真正的愛情原因之外, 不會也不應該出於其他動機而委身於男子。”

其實,財產私有制是否導致專偶婚姻,還是值得商榷。按照奥地利學派主張的“自發秩序”,專偶婚姻很可能不是財產私有制下催生的。事實可能恰恰相反,婚姻催生財產私有制。

氏族社會再逐漸分化成小氏族、“家庭”單位。在“家庭”單位中確認自己的成員,最好的辦法就是母系而不是父系。“孩子卻定是我(女人)的,但不一定是你(男人)的。”在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先有家庭成員的“私有化”,然後一起戰鬥,獲取剩餘獵物,形成家庭私有財產。

“姓”源於母系社會,“姓者,生也”,用來“别婚姻”,防止亂倫。到了父系社會才有“氏”。早期的“姓”不少都有女字旁,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姶、嫪等,說明出自早期母系氏族社會。

氏,一般是强大的部族有功賞賜而來的,用來“别富貴”。很多氏,源於姓,被母系某姓大族所封。如皇帝姓姬,軒轅氏,又稱有熊氏;秦始皇,姓嬴氏趙,司馬遷在《史記》里稱他為“趙政”;商鞅,“商”就是“氏”,是因為變法有功被封在商地的,獲得商氏。

從“姓”到“氏”,是一個漫長的權力演變過程。最開始,婚姻還没完全被男性統治,女人在婚前還有性自由。歷史上,不少地方都存在“殺首子”的風俗,以求保證血缘的純淨,而這種殘酷的做法實際上說明女性的地位在下降。

到了先秦時期,父系氏族已經强化,不過還是能够感受到愛情浪漫主義。《詩經·衛豐·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可見,當時民風比較開化,但大多數是男子追求女子,也體現了地位的嚴重傾斜。在當時哪位男人掌控著文化及信息的壟斷權,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無疑是酋長、皇帝了 。

先秦時期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詩經·齊風·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裏際·曲禮上》:“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

後來,西漢董仲舒提出了三綱五常說,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七綱”,以及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這各學說基本上確立了2000年的婚姻制度,即一夫一妻多妾,妻妾從夫,也就是恩格斯所批判的專偶制。

這個制度加入了很多“智慧”,但是也是遵循“活下去”的法則。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為七綱”、“一夫一妻多妾”教條,確保家族繁衍穩定、快速、高質量繁衍。當時生產力和醫療水平低下,壽命和生育期都很短,信息又不對稱,男女如果自由戀愛很容易錯過最佳生育期,而導致“無後”。

所以,最佳的解決辦法是,父母之命把關,媒婆信息相對充分,幫助找到門當户對人家,最大限度地降低搜索成本,提高契合度。

秦朝的刻石就有婚規:“貴賤分明,男女禮順”。到了漢代門閥盛行,更加强化門第,唐代有“民間修婚姻不記官品,而上閥閱”的婚姻等級觀。

同時,妻妾從夫,確保血緣遺傳不出紊亂。然後,還有一整套教條以及宗族法令,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來固化這一體系。在農耕計畫經濟時代,婚姻制度絕對比現在的貨幣制度還重要,它關系到勞動人口以及國家戰鬥力的延續。這套制度保障一國之戰力,同時也保障了普通家庭的穩定延續。

這種婚姻制度依然遵循的是供養能力和繁衍法則。富人娶妻妾解決繁衍任務後,還能與秦淮女在江畔河邊、花前月下談情說愛。但是,缺乏供養能力的窮人則可能找不到對象。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帕累托最優的婚姻制度,實際上是用計畫分配方式分配婚姻資源。富人獲得滿意的婚姻,使得其他人的婚姻狀况更糟糕。歷史上光棍累積如山之時,預示著改朝換代要開始了 。

恩格斯說,這種婚姻制度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也不是男女性愛的結果,而是私有制確立的必然節果。恩格斯這本《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實際上是在向私有制宣戰,也在向封建包辦婚姻宣戰。

1931年的一天,天津張園裏,太監趙常慶神情慌張地將三封律師函和一封離婚書交給溥儀。溥儀看後臉色大變,迅速命人趕往國民飯店力勸“皇妃”文秀回心轉意,不過此時文秀已不知去向……

妃子膽敢把皇帝給“休了”,可謂千古奇聞,這讓溥儀和皇族顏面掃地。

8月28日,雙方律師一同來到法租界龐那律師事務所,文秀携妹文珊來到。文秀控訴溥儀“事帝九年,未蒙一幸”,九年仍是“處女”之身,還常遭家暴。

溥儀的律師林廷琛奉“聖旨”力主和解。但文秀提出五個條件,其中“贍養費五十萬元”、“個人行動自由”、“不得損其個人名譽”。後經討價還價,溥儀東借西凑給了文秀5.5萬元贍養費,並提出“不得另嫁”的要求。文秀念及舊情,答應下來,結束了這段 9年的無性婚姻。

休皇帝、無性婚姻、爭寵、家暴,這些足够讓報社、評書及街頭巷尾調侃一整年。在外界的圍攻之下,文秀說出了那句振聾發聵的名言:“我不能再用封建倫理觀念,來强行維繫這種不幸地婚姻了!”

最後溥儀命胡嗣瑗代自己寫諭旨:“淑妃擅離行園,顯違祖训,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次日,這道“諭旨”,出現在京津兩地報紙之上,轟動全國,傳至海外。

溥儀試圖用一道“諭旨”挽回皇家顏面,怎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無奈反為文秀的“時代之音”增添幾分注脚,將轟轟烈烈的包辦婚姻中結運動推向高潮。

百萬年來,人類遵循“活下去”的婚姻法則,在20世紀初迅速瓦解,取而代之是羅曼蒂克式的愛情宣言。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者們,紛紛斬斷封建舊婚姻,掀起了一股落寞的離婚大潮。

當時,廢棄舊式婚姻,成了一種思想解放的新時尚。這些學生天天鼓動身邊的人與原配離婚,當時著名的師生戀有鲁迅與許廣平、沈從文與張兆和、舒新城與劉舫、孫俍工與王梅痕、瞿秋白與楊之華等。

最轟動的故事莫過於徐志摩與陸小曼。在追求林徽因失利之後,徐志摩與陸小曼暗生情愫,此時徐志摩與張幼儀,陸小曼與王賡都是包辦婚姻。但是,二人硬是在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對之下,成功終結舊婚姻。後來,經胡適幫忙周旋,最終二人結為連理,一時間成為反抗就婚姻、追求愛情自由的典範。

有趣的是,結婚當日,徐志摩請老師梁啟超作為證婚人,試圖借梁之口打擊封建勢力,頌揚自由戀愛。怎料,在大喜之日,梁先生却教訓了徐志摩一番: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用情不專,離婚之後又再娶,希望以後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願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

鲁迅、郭沫若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那個時代的激情與落寞的愛情交響曲。不過,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鋒,胡適倒是一個可愛的人。

胡適的原配妻子江冬秀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女子,還裹著小脚,不論從外形還是文化涵養,都與文質彬彬、才華横溢的胡博士極為不稱。胡適在外面找了一個“小三”,便回家向原配提出離婚。

江冬秀一聽勃然大怒,直接拎起一把剪刀對著胡適吼,如果你敢跟我離婚,我先殺了你,再殺你兒子,最後自殺。胡適被嚇到了。胡適有傳過一些緋聞,但一生還是與原配相守不分離 。有終身"不二色"之美稱。

其實,文秀“休了”皇帝,相當於休了2000年來的包辦婚姻。包辦婚姻與自由婚姻,前者壟斷與控制,地位不平等,以人口繁衍為目的;後者崇尚自由,因愛驅動,追求婚姻效用。文秀後來與一位少校軍官劉振東結婚,劉臨終前說了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話:“我這輩子,能搶了皇帝的老婆,值當了!”

柏拉圖說:人本來是雌雄同體的,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缺失了的那一半。

耶和華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的。

包辦婚姻在自由婚姻的衝擊下一敗塗地,最終婚姻走到了一夫一妻制双方都“限購”的契約時代,一個激情、自由、鬧心、浮躁的時代。

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加里·斯坦利·貝克爾走上演講台脱口來一句:“生兒育女是投資耐用品。”台下哄堂大笑,貝克爾習慣性會心一笑,然後接著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上個時期六七十年代,歐美家庭的解體已經成為世界性潮流。

當時,“與一個有20年婚姻歷史的愛人離婚,就如同辭掉一個雇用了20天的傭人一樣容易”,“為了愛情,就可以不斷地離婚”,很多夫妻結婚没多年就曲終人散,大量家庭解體,單親家庭問題越來越嚴重。同時,丁克、一夜情、毒品、放縱、“我時代”、“自戀主義”成為了一種文化思潮。社會學家大驚失色,但貝克爾顯得很冷靜。

貝克爾在他那劃時代的《家庭論》(1981年)中告訴人們,人類的婚姻也是一種市場行為,人們會根據成本和收益来選擇使自己收穫最大的對象結婚。

結婚的成本主要來自兩類:一是交易費用,比如尋找配偶,了解對方,相親吃飯,領證辦酒席,拍婚纱照,度蜜月等花費;二是機會成本,在一夫一妻制時代,選擇了木婉清就意味著放棄了王語嫣。

在農業計畫經濟時代,婚姻最大的收益不是性愛和愛情,而是繁衍後代。而自由結婚的收益則主要來自男女双方生理上的互補性快感,以及夫妻情感、兒女情感、安全感、歸屬感等。

經濟越獨立,尤其是線代女性經濟越獨立,越追求情感上的效用,而不是經濟上的依賴。這也是随著經濟增長離婚率上漲的重要原因。

另外,避孕套的發明起了不少推動作用,避孕套將人類從繁衍任務解放出來,男女双方則可盡情享受性愛快感及其帶來的情感。

此時,婚姻更多遵循的是市場法則,而非氏族規則、家庭倫理。在現代婚姻中,人們可以承受更大的交易成本,可以不斷提探索自己心儀、滿意的對象。

自由戀愛婚姻是一種市場發展程序,一種帕累托改進。從初戀、多次戀愛,再到結婚,離婚,再結婚,就像一種幸福的自發程序。市場存在競爭機制,在成本與收益的考量下,遵循科斯定律,“誰用得最好就歸誰”。

從年齡上來說,一般女性在年輕時便是人生的黄金期,而同齡男人還没有展現足够的魅力,年輕女性吸引力要大於年輕男性,年輕女性變得搶手,年輕男性面臨年級相對大一點、事業有成的男性的競爭。

此時,男性一般都有緊迫感追求女性,編故事、講段子、說瞎話、造氣氛讓年輕女性與其發生關系。

但當男性步入事業巔峰期時,男性的魅力值更大,而同齡女性朱顏逐漸衰退,魅力指數則下降,男女之間的地位往往會發生逆轉,一些女人可能要哄著、騙著讓男人回家。有些人抱怨,為什麼追我的時候,我是小甜甜,如今却變成牛夫人。

一夫一妻制對優秀男人和優秀女性“限購”,增加了“機會成本”。“限購”後,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出軌、通奸、“買春”,這就出現了違約。所以,恩格斯才會說:“通奸和賣淫是對專偶制的必要補充”。

“七年之癢”受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支配。而出軌、通奸、“買春”、再婚,實際上是在構建新的生產效用函數,試圖獲取更大的邊際效用(幸福感、性刺激)。

市場除了有競爭機制外,還有獎懲機制。如果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獲得一段滿足的愛情,那麼這個獎勵會讓双方感到幸福。相反,如果双方不適合,那麼懲罰可能很痛苦,有些人選擇離婚,再根據市場自發程序去尋找一個合適的對象。這時,離婚是及時止損。

離婚成本是一個關鍵因素。一些婚姻離婚成本低,可能因為“做飯難吃”、“睡覺放屁”、“閨蜜說醜”等就把婚離了。而一些離婚成本高,比如胡適想離婚,他老婆提刀來見,没離成。

除了結婚、離婚、出軌,其實不婚、不生,也是遵循市場法則。

婚姻制度從雜婚,到群婚、對偶婚,再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的專偶婚,實際上都遵循一個生存邏輯——經濟能力越强,婚姻群體越小,當經濟到達今天這個水平,一些人不需要結婚也可以很好地生存,解決了安全感的問題 。

所以,古代將婚姻制度服務於經濟增長和人類生存。今天,婚姻的選擇遵循於自身的效用與成本。養育成本是城市家庭中非常高的一項費用。其中,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不婚、不生、出軌、離婚的高發,說明家庭逐漸在走向衰落,越來越多家庭解體和消失。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市場力量的强大正在瓦解家庭組織。按這個趨勢推演下去,人類這種古老的家庭組織、人類情感寄托的家園,最終會消亡嗎?

市場的問題終歸由市場法則來解決:

發現老公出軌,舉頭暴打,同歸於盡,這是胡太太。胡太太增加離婚的成本,放棄一方則損失慘重。

發現老公出軌,增加涵養,打扮漂亮,這是梁太太。梁太太則是加大婚姻的機會成本,對方回頭一看,原來最好的在身邊。“讓自己男人永遠害怕自己的女人被别的男人覬覦”,打擊男人的生殖擴張的野心。

婚姻中,需要避免滑落到中年油膩男人或中年庸俗大媽的難堪境地。如此,婚姻的邊際效用會大幅度下降。避免邊際效用遞減的辦法只有一種,那就是不斷提高婚姻的技術含量。

比如,改變相處的方式,改變過生日的方式,改編關心的方式,改變送禮物的節奏,等等。經營婚姻就像經營一家技術公司,如果技術不迭代,客户的邊際效用必然遞減,最終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斷地迭代技術,幸福感才會增加,婚姻才會更好。這是經濟鐵律。

不要試圖挑戰人性,人性是脆弱的。

婚姻遵循的是市場法則,有市場就有價格,有價格就有成本收益的核算,没有絕對的忠誠,只是價碼不够。當年,陸小曼的老公王賡就大意了。

敬畏,依然是最重要的。

很多婚姻其實是被自由以及自我膨脹所毁滅,自由的放縱以及經濟上的成功讓我們失去了對人性與世界的敬畏。

正如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时所說的:

“恰恰是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成就會給自由主義帶來災難。它具有檢直是“自我毁滅”的性質,‘在將來很可能被看作這一成就的最有意義和最有深遠影響的作用的東西,是人們對於由自己掌握自身命運的新感覺,是人們對可以無止境的改善自己的處境的信念,一種由已實現的東西所喚起的信念。


附記 : 

比爾蓋茨和梅琳達離婚了,說明"牛衣相泣"的不只是窮人 !

“經過深思熟慮,在我們的關系上下了很大功夫,我們決定結束我們的婚姻關系。過去27年,我們養育了三個不可思議的孩子,建立了一個遍布世界各地的基金會,使所有人都能過上健康、富有成效的生活。我們繼續對這一使命抱有同樣的信念,並將繼續為基金會共同努力,但我們不再相信我們可以作為夫婦繼續走下去。當我門開始新的生活時,我們要求我們的家庭有空間和隱私”。

比爾蓋茨和梅琳達的婚姻本來就存在畸形,當年他們結婚時,比爾蓋茨曾要求梅琳達同意他繼續和前任保持聯系,每個月至少有一周的時間要和前任獨處,按照他的說法,他們在一起只是談談物理學和計算機,但難免讓人生疑。同時他的重大事情都會和前任商量,就算結婚也要經過前任同意。也許梅琳達很優秀,但前任才能和他一起提升吧?

1999年,已婚的比爾蓋茨還曾發生過桃色新聞,被曝80億美元泡妞,44歲的比爾蓋茨,喜歡上了25歲的銷售經理斯特凡尼,比爾蓋茨經常帶其参加重要場合和機密會議,以至於在美國司法部對微軟進行壟斷案調查時,斯特凡尼和比爾蓋茨站在了對立面,顯些要了微軟的命。在一般情況,很多見不得光的事,都是被"小三"給硬曝光的。比爾也是 ! 

老毛病不改,土已經埋到口邊了,又聽說比爾蓋茨和華裔王喆( 最近爆紅的口譯員 )產生情愫。



疫苗政治化的後果;烏克蘭的戰雲;該不該協助印度抗疫

 **疫苗政治化的後果

美國死了50多萬本國人民都不在乎,還會在乎韓國人、印度人的生命?

美國拒绝履行《美韓疫苗互換協議》,韓國外交部長鄭義溶因為剛剛辭職了,所以敢在媒體上怒斥美國是流氓,青瓦台則在顧左右而言它,暗示理解美國的現狀,多諷刺 ! 足與台灣對日本傾倒核廢水入海的嘴臉相媲美。

韓國狂怒有什麼用?美國敢拒絕履行協議,就是吃定韓國無能,韓國要是再哇啦哇啦叫,信不信把能青瓦台一鍋端?美國在韓國除了駐有軍隊之外,還有駐首爾總督府(對外稱大使館),錦衣衛衙門(特檢组),怕你韓國翻天不成?

其實美國一向如此,問題還是在韓國自己身上。青瓦台目光短淺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韓國政府將疫苗政治化。2020年12月8日,韓國政府公布“新冠疫苗供需計畫”,採購對象為輝瑞、阿斯利康、强生、莫德納等六種疫苗。韓國媒體在報導時,還故意提到“中國企業疫苗被全部排除在外”,說是韓國採購疫苗注重安全性、有效性、供應能力以及合理的價格。

四個月前,韓國那嘴臉,就像一只驕傲的小狗。我是美國“盟友”哦,我還給粑粑在越戰立過當炮灰的功,粑粑一定會駕著五彩祥雲來救我的。四個月後,五彩祥雲是没見著,美國一個巴掌倒是過來了,韓國捂著臉抱怨有什麼用?别說美國政府耍流氓,就連美國狗狗在網上也是幫美國說話,它們說美國政府先顧自己才是負責任行為。兇悍敢拚的高麗棒子去哪了?

這時,西方不講普世價值了,不講人權至上了,不講人權大於主權了。

更惨的是" 超疾大國"---印度。印度是疫苗政治化最大的受害國。

印度37種關鍵性疫苗生產原料全部被美國卡住脖子,已無法正常生產疫苗,最遲到5月10日,印度疫苗生產將徹底陷入停滯。印度媒體罵美國是“疫苗黑手黨”,那意思是印度在跟黑手黨結盟?無論印度怎麼哀求,美國都充耳不聞。英國媒體稱印度正迎來疫情海嘯,什麼都缺,醫院連氧氣瓶都失去了供應保障。火葬場因連續焚化而受損,改為露天焚化,成為驚悚的人間煉獄 ! 但工作人員與家屬在葬場附近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連口罩都不戴 !

印度政府前天在一份聲明中稱,將開放疫苗市場,增加疫苗的生產和供應、吸引新的國内外疫苗製造商。新的製造商,除了中國還有誰 ? 嘴軟了,那當初何必如此堅決地拒絕中國疫苗?

3月4日,波蘭總統杜達向中國求購疫苗,談判還没結束,4月9日,波蘭宣布放棄採購請求,說是價格、供貨時間等原因所致。波蘭又想便宜,又想插隊,哪有這麼美的事情?歐媒認為波蘭主要是受到了美國壓力,否則“破防”。

亞洲的韓國,同樣有“破防”問題,如果韓國人接踵計畫是用中國疫苗來完成,對美國來說這是太歲頭上動土,文在寅離任後將和跟朴槿惠、李明博歡聚一堂?

疫苗,在美國眼中就是套住“盟友”的絞索,“自由”即奴役。

中國的全球疫苗供應計畫堂堂正正,將第三世界國家擺脱了美國的絞索,讓人類多了一個選擇,多了一份希望。

斷人才路,猶如殺人父母,那些將疫苗當成掠奪工具的國家,當然會對中國恨之入骨,不斷地給中國潑贓水,不斷地威脅“盟友”遠離中國疫苗。哈哈哈,誰受苦,誰自己知道 !!


**烏克蘭的戰雲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帶著CNN的記者跑到前線,核心目的只有一個,他要讓白宫看到烏克蘭軍隊在前線的準備,並且試圖通過CNN的鏡頭,去促使拜登政府下决心支持烏克蘭政府打烏東這一仗。只要拜登政府支持得足够,澤連斯基政府就會毫不猶豫地打響這場戰爭第一槍。

拜登政府現在的目的很明確,想把戰爭推到俄羅斯家門口,再將俄羅斯拖入戰爭泥潭,這樣莫斯科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就會大幅下降,在全球其它地區美國也會少很多掣肘。正是基於這樣的盤算,美國才重新挑起了此事。美國還表示要派兩艘軍艦進入黑海觀察俄羅斯動態,俄羅斯則利科宣布封鎖克赤海峽 6 個月,美國遂立刻表示放棄入黑海,此舉頗令烏克蘭寒心,也彰顯美國的公信力令人質疑 !

當然,對美國來說這事也是冒著風險的,因為如果俄羅斯親自参戰,以烏克蘭的戰力可能瞬間被打爆。一旦烏克蘭軍隊被打爆,那麼烏克蘭東部很可能就會直接落入俄羅斯之手。到那時美國又能怎樣?是直接將烏克蘭纳入北約嗎?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北約其他盟友會同意嗎?還有很多很多問題。

真的開戰,俄羅斯速戰速決,壓力就會甩到美國身上,美國是否有能力將烏克蘭運作到北約之中,現階段是存疑的。

普京當然是不想打這個仗的,俄羅斯的國力並不能支撑去打多場戰爭,現在俄羅斯還陷在叙利亞內戰不能自拔,如果再開烏克蘭戰場,又是在家門口,對國家消耗太重。現在,如果烏克蘭發起統一戰爭,對俄羅斯來說,速戰速決打敗烏克蘭是普京的唯一出路,所以早早就在俄烏邊境部署重兵的根本原因。

但是,客觀上如果戰爭找上門又不能不打。如果俄羅斯丢了對烏克蘭東部的控制,那麼克里米亞也保不住,並且美國為首的北約會把烏克蘭運作入北約,這樣相當於北約聯盟堵上了俄羅斯的門,掐住了莫斯科的脖子,普京當然無法接受這樣的預期。九月份俄羅斯要選舉,在烏東部署重兵,俄羅斯也有想要迫使拜登出面與普京見面,以利執政黨選情。

所以,從這些不同的視角可以看出來,仗到底打不打,實際上取決於白宫。拜登會不會下決心呢?拜登當然想誘發這場代理人戰爭,但美國認為時機還未到。因為歐洲對這場戰爭還缺少支持。

美國一直想掐斷俄羅斯與歐盟的經濟聯系,尤其是能源聯系。但是,由於俄歐能源合作太緊密,美國很難做到這一點。但俄歐很多天然氣管道就在烏克蘭。随著時間推移,美國下定決心的可能在增强。這場戰爭,美國損失很小,但攪和起來的地區局勢變化却很大,因此最終美國挑起這場戰爭的概率很大。

對俄羅斯來說,如果真發生戰爭,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將會出現更加嚴峻的惡化,同時俄羅斯向外伸展影響力將變得更加困難,俄羅斯的經濟也會遇到更大壓力。可以說,一旦開打,一定是多敗俱傷,但現實又看起來最終不得不打!


附記 : 

蘇聯於日前撤回部屬在烏鶇邊界的15萬大軍,看似情況有些許緩和,同時,普京要澤連斯基到莫斯科會談。其實,烏克蘭心態不改變,美國會持續不斷壓迫,俄烏戰雲隨時會再起。

*客觀而言,總統真不是随便一個人都能幹的,澤聯斯基一個鬧劇演員並不能真正幹好總統,對政治缺乏理解必然會做出錯誤選擇。可惜,所謂的民主國家像這樣政治素人當總統的情況很多,是人民的悲哀,包含台灣 !


**該不該協助印度抗疫

很多國人對大陸要出手幫助印度很抵觸,這是出於之前中印邊境冲突而一留的隔閡心態。但大家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你齡鄰居家裏發現了一枚地雷,他不去拆引信,還拿地雷當球玩,就問你慌不慌?

國家行為一定是基於國家利益而非個人情緒,國家利益務必要高於各人或小團體情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最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選擇。

任何成熟的國家和政治家,都不會讓情緒左右國家決策。何况,中國考慮的還不止中國的利益,中國志在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提出的人類最高的政治價值觀,中國當然不會拘泥於小節,而是會踐行自己的大國情懷!

看這個大家都熟知的案例。

2015年,土耳其將俄俄羅斯戰機擊落,並直接殺死了跳傘的俄飛行員,俄土關系瞬間劍拔弩長,因為美國和土耳其聯手將是俄羅斯在叙利亞的噩夢。在這種背景下,2016年7月,美國支持的土耳其反對派領導人居倫領導了一次軍事政變,是普京給他提供了情報。普京有絕對的理由與情緒看著埃爾多安被政變殺死解恨,但土耳其換成親美政權的後果對俄羅斯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普京這一招,不但分裂了美土,也讓北約聯盟有了裂痕,這對國家來說是無本萬利的事,普京的選擇當然是成熟政治家的選擇!是對俄羅斯最有利的選擇!這樣的政治家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政治家。所以,是不是該幫助印度,不應該取決於我們對印度的情緒,而是應該取決於幫印度和不幫印度哪個對我們最有利。

基於四個方面,我們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幫助:

一、印度疫情肆虐對中國的影響

很多人覺得,中印隔著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双方交流不多,中國又防控得好,所以印度的疫情對我們威脅不大。事實可並非如此。

其次,印度的鄰國包括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伊朗。緬甸與印度有非常長的邊境線,双方邊境管控並不嚴,所以印度的疫情向周邊國家蔓延是必然的。如中緬邊境線就長達2185公里,兩國的少數民族是跨境而居的,人員交流頻繁。其他各國也同樣,當這些國家都疫情研重,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中國提前防控是明智選擇。

二、有助於掌握最新病毒變異的價值和意義

國人有疫苗且疫情管控得好,所以大家現在緊迫感不强了,但印度的病毒已經發生了三級變異,其嚴重程度已經遠超出其國內疫情爆發時的病毒。當前印度的變異病毒有3個特點:一是傳播更快;二是耐高温;三是毒性更强,從輕症到重症經常就是幾個小時的時間。

面對病毒如此變異,對我們來說,當然掌握最新的病毒變異情况的意義重大。便於給疫苗打上防禦新病毒的“補丁”。

三、幫助印度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統戰他國

中國幫助印度,無論印度是否領情,都會被他國看在眼裏,尤其是周邊國家,会更加願意與中國展開更多抗疫、恢復經濟方面的合作。客觀上說,中國去幫助印度,是有利於中國進一步樹立自己的道德威望的。

四、幫助印度客觀上能對沖美國打壓中國戰略

美國的印太戰略目的是要打壓、圍堵中國,其中印度是重要抓手之一,美國只有依靠印度在印度洋的便利,才能將其印太戰略落地。然而,現在情况有變。一方面,印度陷入疫情漩渦讓其很難真正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真正幫手;另一方面,中國客觀上與印度在抗疫方面的合作,會拉高美印合作打壓中國的門檻。所以,中國幫助印度就是在拆解美國打壓中國的戰略。随著時間推移,局面只能對我們更有利。

更何况,中國幫助印度也不是單純幫忙,是出口給印度的。向印度出口這些抗疫物資,中國的企業賺了錢,又有什麼不好呢?

幫印度抗議是利人又利己 。當然也要幫得有講究和體面,而不是熱臉貼冷屁股!幫助印度,需要講智慧,是基於人道主義,我們不能像印度、美國那樣慘無人道!嘲諷印度,那是對其政府無能的嘲諷,對其政客、媒體反華的回應!

2021年5月2日 星期日

物價與幣值---說通貨膨脹

**物價與幣值---說通貨膨脹

時不時會聽到,物價飛漲、房價高企、生活成本增加、台幣購買力一路下跌,這些似乎就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客觀事實。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幾十年前你在銀行裏存一萬元,到現在還能值多少?幾十年前100萬出頭買的一套房,到現在能值多少錢”的梗,來說明通貨膨脹的嚴重性。

這個論調引起了相當廣泛的共鳴。

民國70年,如果你在台北信義區買一套160萬出頭的30多坪國宅,放到現在就價值2~3千萬,而如果你把錢存進銀行裏,四十年後的今天就只能拿到600多萬塊錢( 當時因石油危機的高利率長期在兩位數以上。若90年代以後的利率來看,能翻1 倍就不得了 )。這個“ 對比案例 ”可以說,是貨幣經濟圈裏被玩的【最黑的】一個梗了。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甚至出現在課堂上。

這本身是出自一個房地產營銷策畫的廣告話術。意圖是,通過片面的對比資產增值比例和存款利率,從而在購房者之間製造財富貶值---錢不經花的焦慮和恐慌情緒,好達到讓大家多去買房的目的。可是後來玩著玩著,就莫名其妙的變成了一個“經濟學概念”,甚至被一群别有用心的“經濟學家”拿來惡意引用誤導。

討論一個國家貨幣的購買力,就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購買力的大小與票面價值跟本不是一回事兒】,至少不能把這兩個概念簡單地進行單向鏈接。

當我們忽視掉國民收入水平,單獨去說一樣東西多少錢的時候,就好似醫學上“抛開劑量談毒性”一樣可笑。比如,同樣一斤五花豬肉,台幣標價130元上下,日元標價1800元左右。

這時候我們能不能說:“日本人民已經活不下去了,水深火熱了”呢?說這話的人如果不是傻子,那就是在拿你當傻子。日元面值大,抛開匯率談定價,這是不是在耍流氓?把匯率計算上---約1 : 3.9左右。一斤約台幣450元,兩者約3.5倍差。此時,我們能不能說:日本豬肉真的貴!乍一看確實有點道理啊!畢竟是統一匯率以後對比的嘛!但是真的可以這樣算嗎?

據2020年3季度統計,日本男性年均收入470萬日元,女性326萬日元,折合成台幣年收入118萬左右,每個月平均工資9 萬出頭。台灣人2020年人均月收入中位數是3.8萬塊左右,年收入約47~8萬左,兩著約是2.5倍差。這樣一看就沒那麼恐怖了。若夫婦兩人工作收入合計來比,日本肉價對比家庭收入比將比我們便宜。

這個時候可能就有人跳出來說,日本人均月薪高,比我們賺得多多了,所以我們還是窮,還是購買力低啊。可是,它們的整體物價高呀 !

所以說,當我們談及貨幣購買力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進行錨定對比,如果抛開國民收入水平單獨計算物價漲幅是不合理的。就像抛開資產額談論房價一樣,兩千萬的房子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很貴,但是對郭台銘、張忠謀等來說也就是逛了趟菜市場買根葱的水平。

現在房價和20年前房價,單看房地產價格漲幅,那真是蠻喪心病狂的。面對著動不動上 2 千萬一套的房子,那是真的打心眼裡發怵。但還是那句話,抛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抛開收入水平談價格漲幅,也是耍流氓。

那麼為什麼我們感覺房子買不起了呢?這其實跟購買力下降没有太大的關系。

要知道,在3、40年前,我們的平均住房面積是多少?而現在的平均住房面積又是多少?同樣的,當年的房屋質量、服務管理、裝修水平、外圍基礎建設等等,絕對没有現在好!

我們之所以覺得買房難,不單是因為收入水平追不上房價,更主要是我們的耐心追不上膨脹的欲望。當然,台灣薪資水平20年增幅極小且呈兩極化,這與台灣工業發展類別與科技的機器大量替代勞工有密切關係,是扭曲的非正常現象。

因為物質豐富和生產力的進步,我們的消費可選項在增多,以前的一套房子,和現在的一套房子概念不一樣,土火柴盒公寓變" 豪宅",新老社區、建房一對比就知道。要的量多質好,花錢自然就多了!物資供給豐富難道也是錯嗎?

看待經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邏輯性,不能動不動就將自己【生活質量提升導致支出增加】的鍋甩給通貨膨脹吧?再舉一個例子看 : 看病貴的問題。

同樣,醫療費用支出在增加是事實,但是更客觀的事實是:可選擇醫療項目也在增加。毫不避諱的說一句,現在能把腰包掏乾淨的大病大疾治療,放在數十年前連掏錢看病的機會都没有,一旦確診就只能回家等死的絕症。

科技在進步,供給在增加,醫療費用上揚,既有整體物價上漲因素,更大的是因為科技使可以救治的項目在增加。國民的平均年壽增長總是不爭的事實。

同樣因為供給增加而抬高的支出水平還有很多。讀書時,台北高雄往返,坐平快火車或公路夜快車,都要10~12小時,灰頭土臉,一身油汙味,假日都賣在路上了,現在坐高鐵,走高速公路都快多了。再比如自家汽車。

買車已經從早年絕對的富豪標配、階級象徵,成為了普通民眾家庭都可以接受的普通選項。那麼因為買車而增加的收入占比,是不是也應該考慮進可支配收入比例當中去呢?總不能因為自己能買得起當年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了,就罵别人黑心漲價賺你的錢吧?

所以,當看待一個跟我們直接相關的經濟問題時,一定要全面立體地去看,萬不可斷章片面,也不要被情緒左右著進行單純的發泄,更不能被某些“忽悠專家”帶進溝裏去了。

事實是,經濟發展造成貨幣增發是一定的,放水也是必須的,商品單價上漲更是客觀的,尤其是資產性商品與耐久性消耗品。所以“購買力下降”這個說法,不盡然全是。其實,物價通縮帶來的危害更大。看看日本,20多年來一直想方設法要刺激通貨膨脹,總不是發瘋吧 !?

我們不僅要看到生活支出的增加,更要看到國民收入的上漲,基本上是生活越來越好,經濟越來越繁榮的。這一點,我們更不需要拿什麼大量數據列舉,只要到大街上瞅一眼,看看身邊的高樓大厦、車水馬龍。我們對生活各項的選擇數量與質量要求都提高了,那麼自己應對社會的功用價值是否也相對提高,若否,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然後回家看看家裡的客廳、卧室,看看那些家具、3C電器、廚廁衛浴,人手一智慧型手機。再看一看一日三餐的品質與多樣,三不五時下館子。如果看了這些以後,還有人能說自己比幾十年前的人過得差 !? 所以感覺不幸福,感覺别人對不起他。那我只能說:【這不是國民收入水平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而是他的心追不上自己貪婪膨脹的欲望。】

所以,如果你真的感覺自己生活壓力太大了,那麼,盡可能的提升自我價值,提高自身收入階層,這比什麼都靠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