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逆取順守談"一代明君" 論永樂與雍正

自大禹傳位其子啟開始,中國王室繼承由禪讓之公天下,變為以父傳子之家天下為主,偶有兄終弟及為輔之制度。至周朝創封建,以禮樂治天下,漸形成繼承人不論資質,蓋由嫡長子繼承之制度,遂有如晉惠之癡愚,仍得以繼承為帝以維繫王室之正統,縱然有引發外戚干政之虞,亦不可擅變,終導致八王之亂而亦不事先防範。自孔子修春秋讚禮樂後,嫡長子制度已深入人心,不可動搖。然窺諸歷史,嫡長子制實有可議之處。蓋人有賢愚,德有優劣,況禮崩樂壞,在面對擁有絕對權力之九五至尊寶位,無不垂涎逐鹿,雖親如父子兄弟亦為奪嫡而嘶殺。遠如齊桓卒,其五子為奪嫡爭位,束甲相攻,停屍67日,ㄕ蟲出於戶而不葬。吳國公子光(闔閭)派專諸刺殺其王兄僚,血流五步 。然自秦始皇統一天下,迄清末代皇帝傅儀計四百餘位皇帝,真正是由嫡長子繼位的並不多,而被後世稱為一代聖君明君的更是微乎其微,幾乎沒有 。而常說的帝王代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洪武永樂,及康雍乾等皆非嫡長子,( 在清康熙經皇子奪嫡之亂後 ,實際已廢嫡長子繼承制。)他們有的是開國皇帝,側重典治國而有暴君之譏;有的因奪嫡爭位,在人倫上有慚德之實 。但都有不朽之事功,或造福當代,或垂範餘澤後世,更或兼而有之。同為皇四子的明之永樂與清之雍正,雖時隔三百餘年,卻都有"斧影燭光"之疑案,特論之。

暫不論"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看大唐李世民雖有玄武門奪嫡之事。雖為奪嫡,卻有可爭論之處。蓋李淵起兵謀隋期間,多有猶豫梭巡,瞻顧之際總賴世民或說之以理,剖之以情,或終夜泣寢宮以諫激李淵;征伐之際則謀深略宏,斬將搴旗,對大唐有定鼎之戰功,雖其父猶望而見憚 。資治通鑒云" 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更遑論才識遠遜之兄弟建成與元吉能望其項背。雖英明遠識,然只因其為嫡次子而失繼承之機,尚引發太子兄弟因疑懼,乃採取手段,由收買世民親信,連絡后妃栽誣世民,以挑撥父子關係,進而太子夜飲世民,欲鴆殺之,皆不成,遂而有早朝謀殺之議。當然奪嫡期間世民亦非全然被動。太子親信楊文幹謀反事件,就是秦王府長史杜淹幕後操盤唆使,企圖栽贓,但事敗。遂在當斷不斷,反受其殃之形勢下,先發制人而成功弭亂奪嫡。即位後之世民,因其過往事功已證其才,遂有大度以廣開言路納諫;因是逆取,故有心為明君,以證非為一己之權力私欲。從其強閱起居注實錄,見記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語多微隱,乃對房玄齡說 "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 ?" 即命直書其事。說明世民能於登位之後走出慚德之陰影,戮力開疆治國。貞觀之際, 長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極一時之盛,天可汗之名更是威服四夷。昔孔子贊管夷吾 "微管仲 ,吾其披髮左衽矣" ,今改為"微世民,吾其披髮左衽矣" 亦極為貼切,否則,環立當前世界各國之唐人街亦恐改名他稱。

大明朱元璋統一天下後,鑒唐籓鎮之禍與宋抑武太過之後遺,乃大肆誅滅功臣,力行中央集權。開國初期之功臣守邊,漸次改委兒子籓王戍守,然世無完備之計,而禍總起於蕭牆之內。燕王朱棣為朱元璋四子,戍守北京朔漠一帶,履立戰功,朱元璋曾謂"棣酷肖我,肅清沙漠須賴燕王"。洪武25年太子朱標死,朱元璋有意易儲,詢問大臣,對曰"嫡長孫已年富,若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二子三子)何地?" 帝乃立嫡長孫玧文為太子。洪武31年初,秦王棟晉王棡相繼死亡,燕王遂成嫡長子。同年閏五月朱元璋崩,死前尚傳諭燕王謂 " 朕之諸子,汝獨才智,秦晉已薨,汝實為長,攘內安外,非汝而誰 ! 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識,用防邊患,奠安離庶,以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託之意。其敬慎之,勿怠"。自是燕王權力益盛,雄心益勃。太子即位稱建文帝,帝柔弱,懼宗籓,謀諸齊泰黃子澄等,遂有削籓之議,先廢燕王同母弟周王粛為庶人,繼削奪齊 湘 代 泯諸王,湘王懼乃舉室自焚。建文進而謀削燕王,派朝臣入燕王衛所,抽調所屬戰士他隸,僅餘八百衛士以為燕王護衛。燕王憤,謀諸姚廣孝等,決法周公輔成王故事,依祖訓,謂"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 ,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史稱靖難之變。燕王早已私蓄糧草,陰製兵器,厚賞將士 ,抱不勝即亡哀兵之勢 ,戮力同心,謂 "朱棣張信姚廣孝,坐鎮帷幄謀至尊,張玉朱能八百勇,整兵束甲氣勢虹"。朝廷則因功臣武將已被元璋誅殺幾盡,處於外無能征之武將,內無帷幄之謀臣的窘境,然尚且驕兵輕敵,料以三十萬之眾對八百之弱,必能摧枯拉朽。先派老將耿炳文,耿對以沉穩必勝之守勢戰略,然因無速效,朝臣不悅,乃改派膏梁紈絝豎子李景隆為帥,增兵至六十萬。李驕矜無謀又不恤兵士,將領則嫉才爭功,小勝則輕進,聞敗則棄甲先逃。不及四年,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景隆竟開城門以迎朱棣,慌亂中建文帝下落成謎。朱棣遂登極稱帝,改元永樂。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之傳說,雖非以武力硬奪,然宮廷政爭更是沸沸揚揚,高潮迭起,成為噴飯爭議之焦點。篡位觀點之矯詔說,人參湯謀殺說,雖經合法繼位支持者以正史文獻一一駁斥,但無法合理解釋,既然有詔書,何以雍正即位當時不拿出繼位遺詔,昭示天下,以杜悠悠之口 ? 何以即位後,立刻對同時奪嫡之兄弟或囚禁至死,或誅殺滅家改名阿其那,賽思黑,逐出宗室,手段之殘酷刻忌異乎常情。況又亟亟編撰大義覺迷錄一書,更有欲蓋彌彰之反效果。若本無迷,又何須覺解 !?因此可以大胆說,雍正奪嫡必有不能公開見光之作為, "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但無據不表示無實事,也唯因此爭議霧影才更大。

名正則言顺,是儒家心法重點,朱棣與雍正皆受儒家教育,故成功奪權即位,他們首先面臨的難題是帝位合法性,始終因無法立於道德之制高點而心虛。回顧歷史,雖然他們在撥霧去疑之努力,是徒然無功,反益增其羞。然在治國上卻逆取順守,大刀闊斧,建立事功,非僅為權欲,更絕非庸碌之輩。永樂在位22年,其煌煌事功如編永樂大典,我國第一部類書 百科全書(註一),以皇家規模整建武當山道觀, 鑄永樂大鐘(註二), 鄭和六下西洋,(第七次完成於宣德年間) 遷都北京,順帶解決槽運問題,西南納雲南貴州,於烏斯藏設都指揮使,對西藏進行實質統治,平亂安南,設交趾省 ,五征韃靼, 漠北塵清,三犁虜廷,四方賓服 ,入貢稱臣者達30國。自己則生活簡樸,勤政不懈,生於戰爭,死於征伐歸途,一生澈底奉獻給大明王朝。清康熙皇帝評永樂 ( 註三 )曰" 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誠是言哉!

清康熙晚期,因繼承問題焦頭爛額,無心管理朝政,且一昧寬容,致吏治日趨敗壞,官員貪瀆日盛。盛世的背後已是烏雲四起,亂象叢生。雍正即位後,施政重心擺在吏治的整飭上。首先清理國庫虧欠案,追溯既往,兩年內一律還清;同時推行銀兩火耗歸公,杜絕官員不法,除嚴刑峻法雷厲風行使官員不敢貪外,也另給官員養廉銀改善其生活,使官員不必貪,使吏治澄清;另改革稅制,實施攤丁入畝制,取消人頭稅,有效解決傳統農業社會因土地兼併衍生出的稅賦不公,與富農大戶逃稅之情事,賦稅收入大為增加,減輕小農貧戶負担;深化實施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案,中央派官取代土司,對邊陲作積極治理,出兵平定青海和朔特部之叛亂,反擊準格爾之騷擾。對外則與沙俄簽定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中俄中段之邊界。雍正在位13年來,同樣生活樸實,歷史評為少數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對中國歷史上,時間長達130多年的康雍乾盛世,有承轉啟合之功。

為鞏固政權,永樂與雍正在治國期間,似乎不同於李世民能走出陰影,而始終為釐清 "篡位" 疑雲困擾而奮鬥。因此,兩人也有著相似的酷政。永樂恢復錦衣衛,創設東廠,致詔獄勃興,殺閥甚重,明代特務政治瓜蔓抄開始。又起用宦官以平衡內閣權力,為閹宦之亂種下禍根。雍正則深化文字獄,建立密摺奏聞制度,重用酷吏,創設軍機處,使皇帝中央集權,專制達到最高點。也正是這些,使得永樂與雍正在歷史上評論是貶多於褒。謠傳,雍正死後不見頭顱,無柰以黃金鑄頭代之;而永樂死後則不見屍,長陵葬的傳是衣冠冢。是耶,非耶,何其相似哉!

中國治國,由道 德 禮 樂 仁 義 法 刑 依次而降,自春秋以後,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然儒家仍以聖賢責人,要求才德兼備,次之亦要德勝於才,自是未能與時俱進。嫡長子制立意雖善,然時處法刑,人要聖賢,枉之亦屬必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唯捷足者先得,既合人性也是至理。至於得鹿者是否賢德,只能先邀天倖,次以制度規範,成敗利鈍因人而異。今日之民主選舉,亦復如是。李世民開逆取順守之先河,唐人一詞延用至今,朱棣,胤禎步其後塵,亦創一世一時之功,且察其酷政多為針對皇族與官員儒生,對庶民為害較少。較諸,桓,靈,萬曆,天啟等庸昏之君,勝之多矣。 

註一 : 永樂大典本由明朝第一才子解縉主編,費時一年即編成,永樂看了認為太偏重儒家而不悅,定名【文憲大成】。又交由姚廣孝主編,費時四年完成,共11095冊,22877卷,僅目錄即有900卷,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到嘉靖皇帝時,又派180人抄寫,每人每天三頁,費時五年 ,抄竣第二本。可惜此書因戰亂散失,部分存於世界各大學與博物館,我國現僅存有700卷。與宋太宗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與冊府元龜。具有控制、籠絡、安撫文人與前朝官員,借編書以杜其口。

註二 :  永樂大鐘鑄於永樂18年,大鐘上鑄滿佛經約23萬字 ,重46.5噸。據說是為殺閥太重懺悔而鑄,現存北京西郊覺生寺(又名大鐘寺)。清乾隆皇帝責永樂殺人太多,見此鐘而有詩云: 

             瓜蔓連抄何慘毒  龍江左右京觀封  謹嚴難逃南史筆  懺悔詎賴佛氏鐘

             欲藉撞杆散憤氣   安知天道憐孤忠  榆木川邊想遺恨  鳧氏徒添公案重 

              ( 公案指的就是永樂死後無屍之謎)

乾隆固責永樂,恐亦有感清軍入關的楊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人之傪而有悔慚乎!?

註三 :  永樂廟號原為太宗,至嘉靖17年時改稱成祖。中國歷史只有開國皇帝才稱祖,稱 "太祖高皇帝"。 永樂是明朝繼元璋第二位稱祖者, 唯見其事功,遷都拓疆,確有再次開國之氣象。清朝康熙繼怒爾哈赤成為大清第二祖,亦同。

** 天下事可長太息者,孰逾如是 !? 朱元璋由僧而帝,建文孫由帝而僧。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無流社會


無根而生活,那是需要勇氣的。

動亂製造機會,畸形社會助它開花,千奇百怪的騙術助它結果。使一批浮萍式的英雄人物,薈萃香港,滾紅滾綠,一刮兩響,居然風光了若干年。 一代人的努力,流入虛空; 一代人的原形,赤裸裸呈露 。它把糜爛的生活和巧妙的殘忍結合起來,把虛假的榮華富貴,掩蓋住血淚的現實。像笑容可掬的老虎一般。這是50年前,趙滋蕃在"半上流社會"一書中的開篇段。試著把昔年香港,換成今日台北 ,似乎也很貼切適用 。

22K 的紅男綠女社會,卻崇尚名牌,拿LV 都已成為落伍的菜市場歐巴桑包;旅游展萬頭鑽動,美食商舖永遠坐無虛席,鼎泰豐一等2小時,不覺浪費時間,看到此情此景,只能贊形勢一片大好,誰敢說經濟不景氣 !? 心思聰敏的詐騙集團,時時翻新花樣,還大叫職業無貴賤。台灣人雖已見怪不驚,傳到外國卻正是方興未艾,前景一片大好,也算新台灣之光。

大家都納悶 ,22K 如何支撐畸形的繁榮。 原來是啃老,吃上一代的老本。吃喝玩起來毫不手軟, 這不就正是一代人的努力 ,流於虛空的寫照,用所有負面字眼來責罵勸導, 他無所謂,這也正是一代人貪婪自私原形,赤裸裸呈露。以前人也吃老本, 不過是無盡的, 所謂" 自笑餘生吃遺產, 聊齋水滸又紅樓 " ,今日吃的卻是存摺與權狀, 樓起樓塌也只是轉瞬。

社會早已病入膏肓,人心一片忙 茫 盲。一隻孤彾的大黃塑膠鴨,竟也蔚為奇觀,包遊覽車南下北上的全台瘋狂追逐,人潮之眾,要出動警察實施交通管制。實在不知賣點何在,說穿了就是人太閒。好在吾人已老,棋局已殘,本不宜再為此瞎操心。 無奈,似敦复,薑桂之性越老彌辣,不罵罵人心癢癢 ,猶自謂 "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 " 豈不樂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