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誰搶了我的奶酪 計程車牌照 VS 網約車

誰搶了我的奶酪 計程車牌照 VS 網約車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運用,大幅度的影響、改變現行生活方式。尚未有完整規範的新商業模式狂力衝擊原有商業模式,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舊交替之際產生了許多觀念、利益上的衝突與磨擦,如網商與實體商鋪、出租車與網約車等最廣為人們關注。互聯網的商業化使用,台灣由於市場規模小,法規基於防弊及對現有合法牌照營運者利益考量等因素,遠不如歐美或大陸來的興旺,但衝擊也是有的,計程車司機抗議網約車上路已經發生,若處理不當將會越演越烈。

先看一些數據資料,2016上半年年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有 72% 乘客選用網約車、28%的選用計程車;在大陸有53%的乘客選用網約車,43%選用計程車。計程車牌照費在美國大幅下滑 83%;在大陸下滑 61%;機程車司機營收在美國下滑 54%;在大陸下滑 40%。以這個數據來看,有合法營業執照的計程車司機對自身合法資格取得的牌照權益、代價與利益維護,而抗議無合法牌照而從事同一營利事業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美國與大陸也對網約車在司機的無刑事犯罪紀錄,是否本地戶籍、駕照、駕駛經驗、車齡車況、保險金額等方面做出規範與要求,並限制營業範圍如在西雅圖,網約車只能送機不能接機。但這些作法並未解決問題,網約車之所以獲得青睞自有其優勢,乘客與司機是契約化關係彼此有一定程度了解對方、時間地點方便、可議價等,只靠外力阻擋是無效的,只會鼓勵"黑車"上路。

在美國芝加哥有一家運輸公司,將芝加哥市政府以縱容UBER非法經營而告上法院,芝加哥法院,理查德. 波斯納法官判決的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判決書說 : 財產並不包括免於競爭的權力。持有咖啡廳營業執照的人並不能去阻止一家茶館的開業,盡管此一牌照允許以特定方式在市場上展開經營,但持有牌照並不意謂有權在市場上排除競爭。專利代表的是製造及銷售專利產品獨家權利,而非阻止競爭對手發明未侵權的替代產品,防止自己的利潤損失。實際上,當新技術或新商業模式誕生時,通常結果是老一代技術或舊商業模式的式微甚至消失。如果老一代技術或商業模式獲得憲法賦予的權利可將新生事物排除在自己的市場外,那麼經濟發展將可能停滯。我們就可能不會有出租車而只有馬車;不會有電話而只有電報;不會有計算機而只有計算尺。聽,有一定的道理呦。 

網約車最早是共享經濟理念下的順帶非營利善意行為,雙方皆大歡喜。但一旦大規模,最早藉補貼方式來擴大市場份額,眾多汽車租賃加入,公司商業化,如滴滴收購優步、Uber)共享經濟的理念就會變味、變質,順帶、非營利就可能會轉變為專業營利,成為另一種專業"出租計程車"行業。

台灣地小人稠,但短程公共交統網路除台北市外並不發達,在其他都市的郊區連要叫一輛計程車不是很方便,稍晚則根本沒車,更遑論其他鄉鎮,所以網約車一定會有其市場。如何保障有合法牌造的計程車業者權益,又能安全規範有共享經濟理念的網約車,彌補計程車的不足與空白,確實值得深思熟慮。好在我們不是先行者,看看網約車最發達的美國與大陸如何管理,享受後發者的優勢。重要的是絕不能因噎廢食,扼殺新經濟模式的創新意義。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目標的博弈 意志的對抗

從澶淵之盟看 目標的博弈 意志的對抗  

戰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較量,落後就要挨打,這兩句話是現代戰爭的詮釋。但在冷兵器時代,戰爭與綜合國力關係不大,是戰爭代價與戰爭意願的較量,戰爭代價低、戰爭意願高就能打勝仗,反之打敗仗,因而有文明就要挨打之說。看明代之前的中原與遊牧民族的對抗,遊牧民族特性是是居無定所找不到、步兵對騎兵打不贏、農耕對草原守不住。遊牧民族聞戰則喜,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是發無本才財的機會;農耕民族聞鳴鏑而股顫,敗家喪田又丟命,充分印證前說。清代初期雖農耕封閉,挾體量巨大的優勢仍能向外擴張,後由於火炮的廣為各國運用,戰爭才逐漸與國力、文明掛勾,一旦與西洋的較量,優劣立判,從鴉片戰爭後一連串的失敗最能說明。

公元 938 年,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大遼 ),使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洞開,契丹( 遊牧民族 )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南下牧馬,擄掠中原,所以中原王朝從後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對契丹言,燕雲十六州不僅是進出中原的戰略要地,更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極為重視,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宋朝趙匡胤、趙光義賡續,宋遼戰爭長達 25 年,其目的就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三戰皆敗,979年高粱河一役,趙光義腿中巨箭是他病死的主因,從此,大宋被懼遼的氣息攏罩,也暫時停止伐遼。

遼自938年獲得原屬中原的燕雲十六州,好處甚多,當然也附帶加速了契丹的漢化進程。982 年遼聖宗即位,蕭綽太后主政,勤修內政,大量重用漢人,對外則衡量宋遼情勢,若長期對峙,誰也無法將對方滅亡,若能擺出以戰逼和的態勢,贏取較佳的談判條件,對遼之後續生存言不失為上策。1104年,蕭綽遂制定以收復瓦橋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主動攻宋的軍事戰略,採揚長避短,避實就虛的策略,快速繞過許多宋軍堅守的州縣,直趨黃河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威攝恫嚇大宋談和,目標明確。當遼軍壓境的消息傳入本已是懼遼氛圍的宋廷震驚,宋真宗趙恆長于媬傅之手,趙光義的戰場傷勢是他心中痛與怕,又擔心留下不繼父志、不顧宗社的罵名,對王欽若的南遷南京、陳堯叟的西遷四川以避禍的意見,茫然不知該和以應對。遂招宰相寇準詢問是否南下避禍,寇準斷然否決避禍之議,謂唯有皇帝親征才能維繫人心、固守社稷,況軍隊多北人,南下只會使軍隊不戰而潰,宜殺建議避難之人頭祭旗,並請武將高瓊向皇帝表示戰爭決心。宋真宗是在滿懷恐懼、被譏迫哄逼的情況下踏上親征路,忐忑中三天的路走了七天才到黃河邊的南澶淵。寇準又督促趙恆渡黃河到北澶淵檢閱軍隊以激勵士氣。此時的宋朝情況是軍隊有決心,皇帝畏戰無目標,臣僚怯戰無意志。

宋遼大軍在澶淵對峙,雙方皆是高規格帝王親征,誰也輸不起,但雙方都不知道議和是彼此最大公約數。遼是要以戰逼和,戰鬥意願與意志較高,但後勤困難宜講求速戰;宋是被迫應戰,採固守消耗戰法。遼軍統帥蕭躂覽在一次地形勘查時,意外被宋軍用強力床子弩箭射死,遼軍士氣大潰,蕭太后哭之働、輟朝五日。宋真宗心中想要的是和不是勝,所以宋軍並未趁機出戰。遼在哀痛中幾番强攻不下,遼軍後繼乏力又恐腹背受敵,遂提出議和,請雙方都信任的王繼忠函奏宋真宗。宋真宗畏戰,覽奏知敵方主動議和,求之不可得,于是急忙派出曹利用為和談使,交代不可割地、贈金每年不得超過一百萬兩。曹前往遼營談判出行前,寇準又囑曹贈金不得超過30萬兩,否則殺之。澶淵之盟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互開榷市推展貿易。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日,宋真宗致書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 117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遼道宗更說願後世生在中國,簡直是一家親。

澶淵之盟的百年和平是實實在在的,但畏戰與花錢議和所帶來的副作用緊箍著大宋,重重瀰漫揮之不去。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國恥、南宋的紹興和議可以說是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接著隆興和議、厓山之變導致南宋亡,皆與此有密切關聯。( 紹興合議宋對金稱臣,皇帝要金主冊封,割地、且宋每年歲貢50萬兩,和平僅維持了20年。隆興和議是在遼內有政變外有蒙古之崛起情況下簽訂,雙方以叔侄相稱,宋為侄不稱臣,改歲貢為歲幣40萬兩,仍為不平等,和平維持了40年 )。

秦奮六世之餘烈,目標明確,意志執行力超強,摧枯拉朽般統一六國;宋積五代十國之武弊,百廢待舉,欺人孤兒寡婦以立朝,根基淺薄、強敵環伺,崇文抑武似有其不得不,最嚴重的是自宋真宗後沒有戰略目標,只求苟安,使資源無法凝聚,力量分散。後世綜觀,宋朝到底是積弱不振,喪權辱國的恥辱朝代,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文明、經濟、科技發展最輝煌的朝代,一直爭議不休。 "靖康 "的屈辱,"崖山"的慘劇,是南北宋的兩次亡國烙印。過度重文輕武的國策,尚武精神盡失,導致國家長期陷於防禦的窘境,其國土在宋最盛時也只有250萬平方公里,較之大漢盛唐,洪武滿清,實為狼狽羞愧。但南北宋人民的開創力與意志力,卻是在較開放的社會氛圍成長而超越前朝。先輩們在刀鋒上開創了華夏前所未有的文明,在鐵騎下被摧毀了又再建起來。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世界級的貢獻,青瓷是文明的瑰寶,紙幣的運用,經濟的繁盛,中華文明在宋朝發展到極致,較諸千年後的今日世界許多地方,猶勝一籌。與其並立的遼、金、西夏皆先宋而亡,國運也最長。

歷史沒有定論,因此可以說,對於宋朝要分開來看。宋朝抑武太盛的國策有值得檢討處,宋朝人民的輝煌貢獻則是令人自豪的。

附記 : 

史載王繼忠姿儀雄美,趙恆為王爺時,王繼忠為隨從,後官任雲州觀察使,在望都之戰被遼軍俘虜。蕭太后賜妻妾美宅,待之甚厚。王遂藉此勢,一手推動澶淵之盟和議。王繼忠之事功,與馮道、耶律處才有同功之妙。豈能以衛道之士無事袖手談忠君,臨難驚悚空懸樑的小忠小節視之。據傳,趙恆尚為王爺時,王繼忠隨行,微服私訪,喚一卜卦者看相,卜者看到王繼忠時大驚曰此人,半輩子食漢祿,半輩子食胡祿。果然應驗。

趙恆諡號宋真宗是其一生最大的諷刺。自從他接受王欽若挑撥說澶淵之盟是寇準把他當孤注來豪賭,是用生命換來的城下之盟一點也不值得高興後,不但罷了寇準的相位,從此開始一心一意要搞更大的封禪來遮羞增光。為說服宰相王旦不諫阻封禪,以一壺珍珠賄賂宰相,自己虔誠,其他朝臣欣喜配合,全國一片報祥瑞,粉飾太平,虛偽造假受天書。臨死,眾臣問天書怎麼處理,不能燒棄也不能留成大難題,幸皇后劉娥說,天書既然是上天頒賜給先帝的,就讓天書隨先帝陪葬而去吧 !

燕雲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改革的悲劇 看轉型正義

改革的悲劇 看先畫藍圖再施工的轉型正義 

有關王安石變法的經過與是非成敗不必贅述,倒是看宋神宗、王安石相繼死亡後,宋哲宗繼位,年號元祐,因年幼由高太后主政,高太后一直是反革新派,所以上台後就把支持新政者全數逐出朝廷,把反改革者如司馬光等又請回朝主政,盡廢新法為老公"補過",史稱元祐更化。七年後,哲宗親政,認為應該要繼承父志以盡孝道,改年號位紹聖,再逐反改革派,又把支持新政者請回朝主政,史稱紹聖紹述。哲宗死無子,由其弟徽宗繼位,向太后主政,認為國家要安定,不能一直新舊紛替,遂定年號為建中靖國,這個年號只一年,建中意即建立中道、不偏不倚、靖國指消除黨爭,使社稷安定。但向太后心偏舊黨,無形中又使舊黨遍植朝廷。徽宗親政後,也認為要繼承父志,年號崇寧( 崇拜神宗熙寧 ) ,再復新政。但此時的新舊黨爭已人去而與變法無關,新舊只是一個政治符號標籤,就刻了一片元祐黨人碑,臚列了一百多舊黨人員名字,在職者去職永不錄用,其子女不得參加科考。改革已成一鍋糊塗稀飯,為國家添亂。現傳世的碑上有三百多人,新舊黨人都有,蔡京刊科,已成書法碑帖。

春秋商鞅、吳起的變法改革是由上而下,目標單一的效率型改革,先畫好施工藍圖再按標準施工,當遭遇不合或不滿標準的阻力則不惜懲殺王妃、太子師以立威而得以成功。王安石時代的北宋,自趙匡胤所立祖宗成法第一條不殺士大夫,大大約束了皇權威攝,相權與士大夫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安石的改革就不能採行商吳先立標準的做法,雖有皇帝支持,也只能採由下而上的激發社會活力改革。但在實際執行時,稍一求功心切就易流於由上而下的高壓做法,至阻力極大而難以化解或抵制。不幸,方法把握失當,一句祖宗不足法直指趙匡胤之成法,最終結果是尖銳相互傾壓的黨爭不斷。南宋朱熹評論王安石變法是 : 群奸肆虐、流毒四海。羅大經則說得更直白 : 宋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把王安石比做秦檜之流。歷史為帝王諱,把本是神宗一代的熙豐變法,硬改稱王安石一人承擔罪過的王安石變法,並不公允,也使中國以後八百餘年再無人敢言變法改革。

1979年大陸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典型由下而上的激發社會活力改革,政府只鼓吹改革氛圍,不預畫藍圖、沒有標準,所謂黑白貓論、摸論與不爭姓社姓資孰優論,鼓勵在進行中檢索、取捨。例如早年的三自一包、第一村的小市場開放經濟、股票市場的成立,近年的QQ 、微信、支付寶、滴滴打車等,最初就法律上言都是擦邊球,有違法的嫌疑,但先不禁止,都是且行且看,有一定具體成效後政府在追認並立法成政策。現在回頭看,政府只開放、改革交給民間來嘗試推動,途中當然也曾遭遇過些意識型態與既得利益者的阻撓,但都能順利化解而取得舉世欽羨的極大效果。現在改革仍在深化,時間較歷史上的各期改革時程要長得多,值得持續關注與學習。

現實現狀是智慧與時間的積累,其中的合理性與穩定性往往超乎想像,所謂利不百倍不變法、不改變現狀,這精義與西方政治哲學中的保守主義雷同。不輕易改變現狀不是要抱殘守缺、故步自封,而是針對現狀出現的缺點逐步修正,不預設立場,不搞理性設計預定標準想一勞永逸。因為一設立場、標準就會有排他性,其可能衍生出來的副作用也超乎想像,有如盲人瞎馬、夜半深池。看東漢的歷史,漢章帝以後一連出現八位小皇帝,這一百年間,外戚、宦官、士大夫官僚與軍頭勢力維持恐怖平衡。皇帝支持的宦官與掌握實權的外戚爭鬥不斷,他們既利用皇帝也欺負皇帝,但在維持皇權穩固這一點上是高度的一致,政局雖不佳但仍能維持不墜。公元189年,當袁紹建議外戚大將軍何進動大手術改革~~盡殺宦官以穩定朝局,然事跡不密宦官先下手把外戚殺盡,後袁紹又引董卓兵把宦官殺盡。如此四大支柱失去最支持皇權的兩股,剩下的士大夫官僚失去了皇權的支持。少了禮教鋼常對軍閥的約束,自然形成軍閥獨大,軍人勢力董卓站上朝廷。看事後所謂酸棗聯盟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其中有士大夫、皇族、軍人、甚至太監勢力的化身,可謂一鍋亂。袁紹殺宦官穩定新朝局的初衷可能是善意,但事態的發展是引發爾後四百年動亂的魏晉南北朝,直到隋朝才出現穩定新朝局,這哪裡是袁紹、曹操當初所希望、所能設想。

台灣的政局在蔣經國之前,雖時有風雨,體制也不盡令人滿意,但經濟發展的不錯,一時被稱為奇蹟。李登輝主政後,一連幾次的修憲使政局開始出現騷動狐疑,但多維持在體制內改革。自1997推出兩國論,為體制外改革做理論鋪路。2000年政黨輪替後,陳水扁的「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及「正名制憲」,搞「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及二○○四年針對大陸導彈的「強化國防公投」以及二○○八年的「入聯公投」與直接終止國統綱領與國統會。2016年再度輪替,除持續搞台灣入聯的死路外,現階段瞄頭對準在內政的轉型正義,如年金改革與國民黨黨產問題最沸沸揚揚。轉型正義所謂的正義是什麼 ? 轉型是報復、複製過去作為的不當部分 !?有沒有注意到程序正義 ? 激發對立實非國家、社會與人民之福,萬不要弄成東漢末年之亂局或北宋後期新舊黨爭的反覆報復性傾壓後的分裂。

不論是當事人或是後世歷史學者,對王安石個人的私德多頗為推崇,沒有什麼值得非議的地方。對朱熹與羅大經之評各自解讀,但梁啟超說王安石是" 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把孔老夫子都擠下去,是截然不同的評價。梁起超之評或有其與推動維新變法所遭遇的景況相似而不得不,甚或為自身抱不平。今再審視王安石變法之主張,拿到今世來說仍不落伍,他說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現代經濟學來看是大有可為,但在當時認為天下財富恆定而譏為妄言;青苗法不就是今日的窮人銀行;傜役法不就是清朝攤丁入畝的先驅,對今日稅制改革也大有借鏡作用;保甲法不就是今日警察與警民聯線的複合...,只能說王安石思想太超前、太超越時代而不為時代所容,視之為妖孽必除之,是誰之過 !? 是時代悲劇 ! 

附記 : 張讓是生理上的宦官,何進才是心理上的阉人。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流沙中年,倫理道德的難題~~怎麼解

流沙中年,倫理道德的難題~~怎麼解  

流沙中年是最近的網紅詞,背後反映迫切的是一個社會倫理難題,中年人為奉養年邁、多病的父母,被迫要放棄職業,進而因無收入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引起大眾共鳴。類似問題日本出現的比我們早,下流老人、無緣社會、死後離婚等名詞後訴說的社會現象,皆與高齡化社會密切相關。外國有一個試圖解決此類道德難題的辦法叫" 助推 ",單從字面上看不易理解,舉幾個例子嘗試說明。

如何解決棄嬰問題 : 產生棄嬰的原因先不討論,各國對棄嬰的法律處理規定也不同,有的國家視為犯罪行為。就棄嬰者言一定極為痛苦,就社會言不能任憑生命死亡,但又不能造成變相鼓勵棄嬰的現象。(以前棄嬰者多把嬰兒放在富裕人家門口,現在會放在各福利救濟單位門口。)假如在離醫院或救濟單位不遠處,設立一個安全的" 棄嬰島 ",裡面裝有延時報警的通報機制。棄嬰者按下按鈕先行離開或躲到一旁窺視,數分鐘後醫護人員才會趕到來照顧嬰兒,嬰兒得到照顧,棄嬰者內心罪惡感稍減,也順帶解決部分惡性墮胎的問題。

人口販賣問題 : 買賣兒童、罪大惡極,造成很多家庭悲劇,但這仍是一個多發嚴重的世界性問題,有廣大的需求才會引發犯罪的供應者,若能建立一種適宜機制,例如" 兒童撫養權交易機制 ",這幾個字意的本質未變,但較銅臭買賣緩和的多,易於接受,可解決子女過多無力撫養的家庭問題,需求者也不必背負引發偷拐犯罪惡名,透過此機制又能順利合法的滿足領養的慾望,進而杜絕至少是減少人口買賣悲劇。 

醫院血荒的問提 : 獻血、捐血是救人的善行,但賣血卻是個引發爭議的話題。醫院需要各類血液,時有血荒出現,救護又不能等待。若存血單位設一個" 捐血補助 "的名義,鼓勵捐血、獻血,絕口不提賣血二字但同樣堤供補助,血荒問題或可減緩。換湯不換藥,但就易於被接受。血液可以,其他器官呢 ?

降低醫療費的問題 : 醫療昂貴是西方社會嚴重的問題,而醫生為避免醫療過失責任,用最貴的藥、最保守的醫療辦法、購買避免醫療糾紛保險,這一切費用都會轉嫁到病患身上,醫療費怎麼可能降得下來。若在醫療前,醫生與病患能簽立一個醫療免責協議,醫生可就病情向病人推薦價未必昂但療效不差的是適當用藥或治療方式,但這在西方現行法律又不允許,雙方仍在角力中。

其他如已行之有年的安樂死問題,安寧病房的設置問題,說白了就是鼓勵放棄已無效的治療,施以嗎啡等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離開,絕不能說出等死二字。既減輕當事人與親屬的痛苦,又節省有限的醫療資源供可救治的人使用。除非當事人獲最近家屬同意,誰也不敢冒大不韪要求病人如是做。好在接受此類觀念的人越來越多,打破好死不如賴活的傳統迷思,追求可死不可辱的尊嚴,生前簽好放棄治療切結書,不然成為植物人或藥罐子有什麼意思 ! 極端一點的說,當有限資源實在不足分配,叢林法則的分配方式,必然會以各種易於接受的包裝方式,突破倫理道德的盲點出現,醫療問題如是,其他問題也能類推。

流沙中年的問題能否適當緩解,藥方在每個人的認知。我們到醫院病房去看,年長住院病患的多是配偶與雇傭人員,兒童病房的則絕大多數是父母親或最近親人。這是否也間接說明,奉上蓄下是道德理想的要求與期待,優先撫養下一帶則更切實際又符合人性。當你是年輕一代時,盡可能的多奉行孝道,當已是老年多病一群時,一定要揚棄養兒防老的觀念,要子女無限制,不計代價的施救,自己沒那麼偉大,撫養子女是盡責任,不必強求回饋。

學校老師對青少年管教的問題,有如醫生與病人治療問題,因為教育與醫療都只能一次就要弄好,沒有辦法錯了重新來過的機會,因此問題也最多。孩子的老師對我說" 小學五六年級班導師大多數是代課老師,因為正職老師不願意帶反抗前期的少年,國高中叛逆期的問題更嚴重。老師與學生或家長也不可能簽免責協議書,老師只能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教完下課走人,學會與否是學生與家長的問題,但其影响卻是全社會的。以前的類似助推辦法是教官,現在教官問題爭議了數十年,很快會離開校園,教官離開,問題還在,還有甚麼其他助推辦法 ? 招退伍軍官,不提輔教字眼以免涉及資格問題,也不提官字有高高在上的意味,而冠以校園紀律安全維護者名義,換湯不換藥代行教官職務 !?

社會與人性的複雜性遠遠超乎想像,自己意志力的堅定性與對自己行為控制的能力又遠遠低乎想像,在超乎與低乎兩這之間如何取得均衡就是一個難點。2500年前孔老夫子提出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之道不是折兩用中和稀泥,而是說,凡事都有兩邊的道理,要解決問題,這兩邊的道理就都不能用,要另闢蹊徑,而助推就是另闢蹊徑的一種方式。

從「青貧世代」陷入「流沙中年」、預約「下流老人」,那將是不堪想像的情境。這些說來,聽似聳人聽聞,卻也是個可怕的預言。如果不讓夢魘成真,關鍵在政府如何從教育、經濟與分配等層面下手,提供誘因、改變制度,把年輕世代拉出貧窮的泥淖,避免整個社會墜入集體貧窮的循環。

附記 : 

日本是世界上高齡化社會的「先驅」,因此有責任向世界各國示範因應策略。高齡化伴隨著諸多社會問題,在資源分配有限的情形下,甚至衍伸「一殺多生」的觀念——殺一名老人,救更多年輕人——因此,如何將「嫌老」改善為「賢老」社會,也是日本棘手的難題。過往在日本有老人由兒孫揹到山上自生自滅的情事,現在的" 一殺多生 "口號同樣赤裸裸。若如是,為什麼還要生下一代 ? 單身貴族的過完自己這一代既愉快又不惹人嫌,至於絕後,干我、干卿何事 !?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一篇改變歷史的文章 【李斯諫逐客書】

一篇改變歷史的文章 【李斯諫逐客書】

曹丕在典論論文裡說,"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楊雄稱詩賦文章謂" 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兩者的觀點南轅北輒,固有其時代背景差異,也有個人所處地位不同使然。綜觀千古文章無數,棄置敝屣的實在所多有,能影響當世又流傳千古的只鳳毛麟角,而【李斯諫逐客書】一文,是其中翹楚傑作。

秦國的強勢崛起,敗趙、伐楚、辱魏所戰皆捷,六國震驚,合縱既無功,遂各自想辦法來推遲可預見未來災禍降臨的時間。韓國的辦法是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為秦修渠300里,引涇水入洛,目的是以重大工程耗時耗工費財來弱秦。然計謀暴露,秦欲殺鄭國以洩憤,鄭國說" 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耗時十年,渠修成,灌溉良田,秦益發富強。此期間,秦宗室大臣百年來因飽受客卿之壓抑,皆進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祇為其主遊間秦耳,請一切逐客。贏政或剛歷呂不韋、嫪毐之苦事所煩,遂下令逐客,李思亦在被逐之列。

李斯或恨時運不濟,帝王之術才華不得施展,功不成名不就,抱已不能再壞的心情,寫了篇諫逐客書,對秦的富強過程,從人與財兩方面層層剖析、條條說明,反覆論證,切中贏政的雄心,並質問客何負於秦 ? 天下寶物不分國籍盡集秦廷,獨對人才要分國籍差別對待,此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全文行雲流水、辭藻瑰麗自不待言,入情入理,铿鏘有力才是主要。秦王乃廢逐客之令,復李斯官。李斯由長史、客卿、廷尉而丞相,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李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國統一後,他建議嬴政使用皇帝稱號,並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律法制度,被任命為秦王朝第一任丞相,他又協助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制定秦朝法律條文,廢除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郡縣制度。加強了秦朝的中央集權,穩固了秦朝的統治根基。李斯有才、贏政有度,成就李斯千古一相之譽。

歷史不能假設,但仍可設想。若沒有李斯,秦或許仍能滅六國、創帝國,但時間的長短,過程的差異必然有所不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或許也會施行,但以什麼為標準就難說,今日是否會被髮左衽、行蠻夷之文!? 王綰、淳于越曾與李斯在秦王面前爭論施行封建或郡縣制,也就是分權與集權之爭,若沒有李斯,後世百代是否能猶行秦政法 ?當然同樣,若沒有李斯,焚書坑術士是否就不會發生、趙高矯詔殺扶蘇之事是否仍會施行 ?秦朝是否就不會如此快速滅亡,上蔡黃犬之嘆是否可免 ... ? 太多太多的潛在拐點都可能會發生,歷史的走向也必然會不同。

窮然後工的諫逐客書成就了李斯、成就了贏政、成就了百代秦政法、但或許也同時加速了大秦帝國的毀滅。暫不論毀譽如何,這篇文章的影響力超過百萬雄師,稱得上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絕非童子雕蟲篆刻,也非壯夫而不能為,傳頌千古豈是偶然 !?

附記 :  

用鄭國渠重大工程耗時耗工費財來弱秦的策略,用現代經濟學觀點看恰是財政刺激政策,加速秦國壯大。但在當時尚是寡民的粗耕農業社會,財富增長速度極慢,且驗證統一後,阿房宮、馳道、長城、靈渠等大量工程並舉,致役民太盛而引發農民起義抗秦,而非貧窮,說明鄭國渠弱秦的策略並非完全不可取。

清代末年的客卿 : 

蒲安臣原為美國駐華公使,在華退休後,清政府因缺肥外交人才,遂聘請他為代表,身負清朝使命,擔任全權大使出訪歐美,最後死在德國。

英國人赫德,曾担任晚清海關總税務司達半個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另在任内創建了税收、统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關還創建了中國的现代郵政系统 )。成為中國當時最廉節最有效率的官府,也是清代末年財政最穩定的財源。


讀郁離子( 千里馬)篇 :

郁離子之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馬也。必致諸內廄。」郁離子悅從之。至京師,天子使太僕閱方貢,曰:「馬則良矣,然非冀產也。」置之於外牧。
劉基的千里馬故事烙上了時代印記,反映出元代統治者按照種族、地域而將人民強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是一種極不合理的歧視政策,根本就是漠視或扼殺人才,有匪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狹隘地域觀;人才出不了頭,怎能期待國家社會能有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此篇與" 李斯諫逐客書 " 有異文同功之妙,只是秦王接受了勸告,仍重用人才,遂一統天下;元順帝依然固執階級制度,終致滅亡。

千里馬的遭遇有如才智之士在世上的遭遇。用千里馬比喻人才,歷代早就有許多故事,如:九方皋相馬(列子.說符)、驥遇伯樂(戰國策.楚策)、買駿骨"千金市馬骨(戰國策.燕策)等,還有韓愈的雜文.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岳飛的良馬對。它們分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才智之士的遭遇,說明了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

武則天問武承嗣說" 誰是忠臣、人才 "? 武承嗣說" 凡是對我好地人都是忠臣、人才"。武則天說" 你這是什麼話 !" 嗣所答雖有些發噱,其實反映了事實,彼此不認識,不了解,誰知道誰是人才!? 所以才有" 地雖生爾才,天不與爾時之嘆。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之怨。最說明伯樂難遇。

一篇改變歷史的文章 【李斯諫逐客書】

一篇改變歷史的文章 【李斯諫逐客書】

曹丕在典論論文裡說,"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楊雄稱詩賦文章謂" 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兩者的觀點南轅北輒,固有其時代背景差異,也有個人所處地位不同使然。綜觀千古文章無數,棄置敝屣的實在所多有,能影響當世又流傳千古的只鳳毛麟角,而【李斯諫逐客書】一文,是其中翹楚傑作。

秦國的強勢崛起,敗趙、伐楚、辱魏所戰皆捷,六國震驚,合縱既無功,遂各自想辦法來推遲可預見未來災禍降臨的時間。韓國的辦法是派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為秦修渠300里,引涇水入洛,目的是以重大工程耗時耗工費財來弱秦。然計謀暴露,秦欲殺鄭國以洩憤,鄭國說" 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耗時十年,渠修成,灌溉良田,秦益發富強。此期間,秦宗室大臣百年來因飽受客卿之壓抑,皆進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祇為其主遊間秦耳,請一切逐客。贏政或剛歷呂不韋、嫪毐之苦事所煩,遂下令逐客,李思亦在被逐之列。

李斯或恨時運不濟,帝王之術才華不得施展,功不成名不就,抱已不能再壞的心情,寫了篇諫逐客書,對秦的富強過程,從人與財兩方面層層剖析、條條說明,反覆論證,切中贏政的雄心,並質問客何負於秦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全文行雲流水、辭藻瑰麗自不待言,入情入理,铿鏘有力才是主要。秦王乃廢逐客之令,復李斯官。李斯由廷尉而丞相,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李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國統一後,他建議嬴政使用皇帝稱號,並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律法制度,被任命為秦王朝第一任丞相,他又協助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以及車軌,制定秦朝法律條文,廢除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郡縣制度。加強了秦朝的中央集權,穩固了秦朝的統治根基。李斯有才、贏政有度,成就李斯千古一相之譽。

歷史不能假設,但仍可設想。若沒有李斯,秦或許仍能滅六國、創帝國,但時間的長短,過程的差異必然有所不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或許也會施行,但以什麼為標準就難說,今日是否會被髮左衽、行蠻夷之文!? 王綰、淳于越曾與李斯在秦王面前爭論施行封建或郡縣制,也就是分權與集權之爭,若沒有李斯,後世百代是否能猶行秦政法 ?當然同樣,若沒有李斯,焚書坑術士是否就不會發生、趙高矯詔殺扶蘇之事是否仍會施行 ?秦朝是否就不會如此快速滅亡,上蔡黃犬之嘆是否可免 ... ? 太多太多的潛在拐點都可能會發生,歷史的走向也必然會不同。

窮然後工的諫逐客書成就了李斯、成就了贏政、成就了百代秦政法、但或許也同時加速了大秦帝國的毀滅。暫不論毀譽如何,這篇文章的影響力超過百萬雄師,稱得上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絕非童子雕蟲篆刻,也非壯夫而不能為,傳頌千古豈是偶然 !?

附記 :  

用鄭國渠重大工程耗時耗工費財來弱秦的策略,用現代經濟學觀點看恰是財政刺激政策,加速秦國壯大。但在當時尚是寡民的粗耕農業社會,財富增長速度極慢,且驗證統一後,阿房宮、馳道、長城、靈渠等大量工程並舉,致役民太盛而引發農民起義抗秦,而非貧窮,說明鄭國渠弱秦的策略並非完全不可取。

清代末年的客卿 : 

蒲安臣原為美國駐華公使,在華退休後,清政府因缺肥外交人才,遂聘請他為代表,身負清朝使命,擔任全權大使出訪歐美,最後死在德國。

英國人赫德,曾担任晚清海關總税務司達半個世纪之久(1861年-1911年,另在任内創建了税收、统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關還創建了中國的现代郵政系统 )。成為中國當時最廉節最有效率的官府,也是清代末年財政最穩定的財源。


讀郁離子( 千里馬)篇 :

郁離子之馬,孳得駃騠焉。人曰:「是千里馬也。必致諸內廄。」郁離子悅從之。至京師,天子使太僕閱方貢,曰:「馬則良矣,然非冀產也。」置之於外牧。
劉基的千里馬故事烙上了時代印記,反映出元代統治者按照種族、地域而將人民強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是一種極不合理的歧視政策,根本就是漠視或扼殺人才,有匪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狹隘地域觀;人才出不了頭,怎能期待國家社會能有長足的進步與發展?此篇與" 李斯諫逐客書 " 有異文同功之妙,只是秦王接受了勸告,仍重用人才,遂一統天下;元順帝依然固執階級制度,終致滅亡。

千里馬的遭遇有如才智之士在世上的遭遇。用千里馬比喻人才,歷代早就有許多故事,如:九方皋相馬(列子.說符)、驥遇伯樂(戰國策.楚策)、買駿骨"千金市馬骨(戰國策.燕策)等,還有韓愈的雜文.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岳飛的良馬對。它們分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才智之士的遭遇,說明了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

武則天問武承嗣說" 誰是忠臣、人才 "? 武承嗣說" 凡是對我好地人都是忠臣、人才"。武則天說" 你這是什麼話 !" 嗣所答雖有些發噱,其實反映了事實,彼此不認識,不了解,誰知道誰是人才!? 所以才有" 地雖生爾才,天不與爾時之嘆。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之怨。最說明伯樂難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