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打開世界史,遠的不說,就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看起,無論是漢唐,或是綜合國力較弱的宋朝,中國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強國,GDP永遠都佔世界30%以上。史學家湯恩比嘗言,"假如可以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 或可旁證。所以大國,強國,在中國兩千年來可以說是常態。此一態勢,到清朝中葉1840年轉折向下,一直惡化至1978年,個人所得淪為世界倒數,造就百年恥辱。分析轉折原因,實始自明朝,未能看清並抓住15世紀 "海洋興起" 之趨勢。1405年,鄭和28年間七下西洋,艦隊規模,每次200艘船,27800人,旗艦長150米,寬57米,較1492年的哥倫布航海規模,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證明中國當時造船技術,與航海知識皆屬第一流,且未趁勢廣設殖民地,或掠奪資源。無奈這一切都不敵鞏固中央皇權,而於1433年 (宣德五年) 戛然停止。進而實施嚴厲海禁,有鎖國之嫌,殊為可惜。清朝前半期,土地空前廣袤,人口超過2億,故雖只靠內需就充分滿足,仍能維持桂冠,對外貿易只是雞肋,因此養成虛驕心態,且眛視外在情勢已巨變之事實,再錯失"工業革命" ,與"市場經濟"之發展趨勢。從乾隆自認天朝上國無所不有,西洋科技只是奇淫巧技,甚為輕視,最足以說明。故鴉片戰爭一敗而潰150年。而此期間,所有崛起的 "大國" ,西 葡 荷 英 法 德 俄 美 日九國,皆因海洋,科技與市場而興。回顧此段歷史,可以說"亡中國者,非列強也,中國也 "。

1949國共分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圍堵共產集團,在西太平洋普設軍事基地,並與日韓建立軍事同盟,形成所謂第一,第二島鏈,束縛遏止中國之海洋發展。此時的大陸完全無力反抗,台灣卻因此穩定下來,但對中華民族而言,實為大悲劇。1979年是世局大翻動的一年,如"伊朗革命"推翻巴勒維;"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伊斯蘭加石油革命方興未艾;"教宗訪問波蘭",會見華勒沙,導致東歐解體;"英國柴其爾當選首相",力推民營化,自由化,為市場經濟推波助瀾。就中國言,按易經否極泰來說,五百年有王者興。鄧小平力推 "改革開放"政策; 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推展工業化與市場經濟。而此同時,美國為因應冷戰需要,極力拉攏大陸,致中美建交,大陸外在形勢優化,但美國仍扶持台灣對抗制衡中國。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獨霸勢力達到顛峰,太平洋成為美國內海。鄧小平則推韜光養晦二十八字箴言 (註甲) 應對,持續深化改革。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 (註一) 對中國羞辱極大,猶如韓信胯下之辱,但刺激向來是對強者的積極動力。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則融入世界經濟體制,二則藉世貿資本主義規則,深度策劃並加強反擊保守勢力的力道。此時經濟已有小成的中國,開始被周邊與西方猜忌。但天助自助,911恐怖攻擊事件使美國焦頭爛額,伊拉克,阿富汗兩面反恐作戰陷入泥淖。2008年因次級房貸,引起的美國本圡金融風暴,雪上加霜,使美債暴漲,美國光環黯然銷,奧巴馬不得不灰頭土臉開始撤軍,美國進入轉折點。而中國則贏來井噴的十年,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軍工重工則飛躍發展。習近平甫上台即對內說, "要偉大復興中國固有的地位",而現階段是最有實力促其實現,隱藏內心百年的中國夢開始撥雲,同時發表海洋白皮書,全面奔向藍海,在太平洋要擁有發言權。從奧巴馬喊出 " 美國絕不能退居次等",可說明美國已感受到中國的追趕壓力,接著再喊出 "重返亞洲"之戰略佈署,意指何方已甚為明確,並推出馬前卒如日本,菲律賓,製造領土主權爭議,騷擾中國。但此時的中國,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對美國重返亞洲之戰略佈署,中國採軟硬兩手策略應對,化危機為轉機。對南海黃岩島進行實質管理,對東海釣魚台列島則先依國際法重劃海基線,範圍包含釣魚台列島。海警船 ,軍艦以維護主權需要任意進出,早已突破所謂的第一島鏈,再設立防空識別區(註二),範圍含蓋釣魚台列島。誠如日本將釣魚台國有化的始做甬者,野田佳彥所說"日本錯估了中國的反應",也說明日本犯了戰略錯誤,對中國提供契機(註三)。深一程看,中國因應之道,與其說是針對日本,不如說是針對美國。同時對美國拋出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 ,並說太平洋夠大,足以容納中美兩國。自二次大戰後,世局彷彿春秋時代之五霸,中 美 英 法 蘇,掌控世界。經60年之消漲,形成戰國七雄,昔日戰敗之日 德入列,相互博奕 。 此期間之大國關係,如美蘇是零和霸權之對抗;美英是兄弟唱和;美日是主僕小妾關係。所謂建立新型大國關係,顯然其本質將有異於前述之大國關係,應是相互尊重,平等互惠之戰略夥伴關係,有合作,有競爭。也就是不論美國情願與否,必須放棄單邊霸權心態。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中國的綜合國力持續上昇。

在今日信息開放的時代,一個國家能否強盛,過往我們說是靠政 經 軍 心,與科技實力的綜合展現,現代則除了上述軟實力 ,還要考慮硬體條件,總括來說是民族性,地緣條件 ,人口條件(包含質與量),政經體制與領導者氣質。相對應上述五條件,展望未來趨勢,英法將無疑持續走弱;日本則再因人口老化負成長,將淪為次等;俄國領土龐大,相對其本已不多的人口數量,又因酗酒等因素持續負成長的人口 ,與經濟上依賴天然資源的單一性,其發展潛力有所局限;德國有希望繼續成為歐洲地區的區域強國,若英法德能緊密合作,維持歐洲一體,猶如春秋之晉國,則歐洲可等同一霸,與中美分庭抗禮;印度有機會成為一霸,但視其能否克服語言分歧,與種姓階級社會制度之磨擦內耗為關鍵。中國與美國是被看好的唯二,用易經乾卦的爻詞來說,美國早已是飛龍在天,並隱發亢龍有悔,轉折向下之趨勢,而中國則是剛經歷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潛龍勿用之階段,此時正抬頭向上或躍於淵,新研初發,遇事必定要審時度勢,待機奮進,避免禍害。歷史上無不亡之帝國,然興亡總似乎有其規律,用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來詮釋,頗為恰當。

註甲:1991年八月鄧小平提" 冷靜觀察 沉著應付 站穩腳根 韜光養晦 善於守拙 絕不當頭 有所作為" 箴言。

註一:1993年七月七日,銀河號貨船載運628個貨櫃赴中東,其中49個是運往伊朗。七月二十三日,美國單方面宣布說,船上載有化學武器原料"亞硫醯氯",要求登船檢查。中國認為這是對主權極大的羞辱,自然嚴詞拒絕。僵持期間,美國切斷其提供的GPS定位系統,茫茫大海,頓失方向。被逼無奈 ,只能同意美國登船檢驗運往伊朗的貨櫃,但毫無所獲 。美國又進而強行要求全面檢查,仍無上述物品,霸凌心態無以復加。此一事件對中國刺激極大,弱國無外交。同時,運用他國掌管的衛星定位系統,若在戰時被切斷怎麼辦 ? 因此痛定思痛,發展自我控制的北斗星定位系統,到今年2013共發射16顆,已全面覆蓋亞洲,並已有多國使用,預計2018年35顆,覆蓋全世界。

註二:據悉關於東海防空識別區,是大陸在八月份就已拍板定案,選在2013 11 23日宣佈,有其戰略考量。1945 12 01中美英三國的反法西斯的開羅宣言,為戰後世界和平做前瞻性的布置規劃。2012 12 01英國首相卡麥倫,2013 12 04美國副總統拜登相繼訪華,有重疊時間,恰提供今日中美英首腦再聚首,共同審閱開羅宣言,雖象徵大於實際,對美國一些挺類似法西斯的日本軍國主義復甦作為,致東海緊張形勢,與識別區劃定之美日爭議與不悅的消弭,及日後南海是否也劃定識別區,自有其正義,道德制高點的深刻意義與影響。

註三:西漢初立,國勢尚不振。匈奴履履犯邊,冒頓單于還寫了一封極具污辱的信給呂太后,但力不人,只能忍受。漢文,漢景持續隱忍,厚植國力。至漢武帝時,則頻頻出擊,對匈奴做致命性打擊。這裡的匈奴與今天日本何異 ? 現今的中國則是強大後之西漢漢武。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從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始統一中國 看台海兩岸

戰國時期,秦國自秦襄公立國,秦穆公東擴,後雖經傳國30世,然多平庸之主,縱獨霸西戎,猶為中原各國所輕視,視以夷狄而擯斥之。直至秦孝公始奮發,廣召各國人才,遂有商鞅變法,富國強兵(註一)。首戰魏國,大破之。魏大恐,獻西河地於秦以求和,並遷都大梁以避秦鋒,令六國皆驚。孝公後,歷經惠文王用張儀計破合縱,武王伐韓取宜陽,並發 "若得通三川,一遊鞏,洛之間,雖死無憾" 之壯語。昭襄王文用應侯范睢,武用悍將白起,定遠交近攻策略,持續東進征伐,弱化六國,為統一大業奠基。孝文王在位僅三天,時間雖短,未有失政。莊襄王重用呂不韋,伐趙佔37城切斷六國南北聯合之勢。六代努力120年,至嬴政親政後,經10年攻伐,終於在公元前221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之大秦帝國。回顧此段歷史,奮鬥之過程是艱辛的,時間是冗長的,最難能可貴的是,連續七世帝王無一昏君,目標明確,且皆重視人才之引進與重用,從李斯 "諫逐客書"一文尤為明證。

自鴉片戰爭後,一向自視是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一路敗北。導致失敗原因固多,然當朝自乾隆晚期,嘉慶,道光,咸豐,同治(慈禧),光緒,連續主政者與官員昏庸無能,實為最主要因素之一。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任人欺凌,較殖民地猶不如。此一形勢,縱使大清滅亡,建立民國後未曾改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大受創傷,迄今未復。抗戰勝利後被雖譽稱四強,然名實不符。後又有國共內戰,終致分裂。縱昔日籓屬,蕞爾小國猶敢乘機佔我領土,竊我資源,衍生之惡果至今肆虐,令人痛惜。

兩岸分裂轉瞬已逾一甲子,回顧此段發展歷程中,比較歷任主政者由蔣介石(毛澤東),嚴加淦(華國鋒),蔣經國(鄧小平),李登輝(江澤民),陳水扁(胡錦濤),馬英九(習近平)的作為,預測未來走向 : 

在台灣方面,初期國民黨因兵敗,退居只有原統治範圍約3%的台澎列島,致士氣因鬱卒而低落,民心因恐懼而不安。內有為鞏固政權的白色恐怖,外有大陸赤色武力進逼與友邦拋棄之虞。所幸,由於國際外在形勢改變,及主政者採政經分離制,政局漸趨穩定,經濟飛躍發展,在蔣經國時代達到頂峰。但其本土化趨勢,則有強烈偏安心態。李登輝本立於極佳之基礎上順利接棒,無奈因意識形態與權力鬥爭,致原本漸息的省籍意識再次被挑起。選舉則黑道,黑金橫行,惡質社會運動勃興,經濟戒急用忍有鎖國之嫌,外交則採與大陸對抗模式,國家認同意識分裂,引發悲情,致台海緊張,經濟開始停窒。毫無執政準備的陳水扁,是在強烈本土意識與對手分裂中僥倖被推上,形成少數主政,野大朝小國會更小之局。為突破困局,治國則一切以贏得選舉為導向,省籍情節被操作至極,經濟發展上,短視近利,貪腐泛濫,上下交征利。政治則庸俗低級,形成官僚,民刁,政客惡,社會形成一灘死水,卻暗潮湧動。馬英九在反貪腐,要清廉的高期許聲浪下當選。然清廉不等於能力,且自恃清介,崖岸自高,面和心冷,比周相譽,心胸不擴,唯剛毅堅忍近於固執,與民意期盼落差極大,流於書生治國鮮有成之窠臼。故惛於教,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逆於辭而亂於政。奉公守法,夙興夜寐,一幕僚之智有餘;昭然見萌,臨危制變,萬乘之才不足。唯有對自19492008 兩岸一甲子之分裂有復合之功從上述觀之,遷臺後之六世主政者,前三位在政治上有強人開明專制之實,在經濟上則是一條鞭之高效率之計畫經濟模式,後三位適逢社會在解嚴,及本土化後之開放與管制的亂像中摸索,轉折向下,人去政亡,沒有一貫之主軸目標,內耗嚴重,形成空轉,偏安氣氛濃厚。

在大陸方面,1949年挾勝利之餘威,毛澤東在天安門高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嘍",何其雄也 ! 在大戰略歸劃上有其獨到之處,打敗國民黨,韓戰逼和美國;然在經濟民生上,則口號掛帥,倒行逆施,一窮二白;在政治上恐因改朝換代初期,舉國效忠歸屬感尚不穩,遂流露出專制帝王殺功臣,鬥文人之慘劇,政治運動一波波,倫理道德喪盡,人性醜陋面橫行。但斷絕主席世襲,則是政治里程碑。在華國鋒過渡期間,則有外戚爭權熾烈之女禍,致30年未有進步。直至1979,鄧小平採改革開放政策,瀕臨破產之國勢露一線曙光,"河殤"影片掀起巨浪,中國往何處去,反省討論之聲四起,此期間保守勢力幾度反復,幸主政者堅持不移,戮力前進,斷絕幹部終身制樹立新制度。江澤民在鄧小平力挺下,打左燈向右轉,堅持共產主義之旗幟,已悄悄變換成具有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旗幟,"大國崛起" 之聲砰然奏起。官員任期限制不得超過兩任。胡錦濤時代則GDP掛帥,全力發展經濟,三十年磨一劍,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且仍高速衝刺。製造業產值早數年已居世界第一,最大之債權國與貿易國,輝煌成績舉世側目。經濟的發展帶動基礎建設與軍工的飛躍,"大國重器" 之豪語甚囂塵上。在權力交接上,首創徹底裸退,建立完全責任制度。

當然此同時也引發劇烈問題,內有潛伏之社憂,如農村土地,戶口二元,地方債,貧富差距,醫療社保,環保,貪腐等問題叢生,令人怵目;外有南海,東海固有領土與資源開發爭議之外交問題,弓張弦緊,頗有一觸即發之勢。此亦為發展途中之必然,考驗著主政者之能力與智慧。習近平上台不及兩年,但看其十三.五之發展計畫核心項目,皆針對上述聞題一一問診下藥,效果需要時間來證明,且拭目以待。但其對公款吃喝,裸官(似台灣稱內在美) 轉移財產於域外問題,已初見成效,在舉國一片向上之勢頭中,沒有悲觀之虞。回看大陸六世主政者之走勢,恰與台灣相反,轉折向上且目標明確,堅持不懈,欲再開歷史上之大漢天威。這個隱藏心中百年的 "中國夢" 不也是你我之夢嗎 !? 而今恰是最有能力,成功機會最大的有利關鍵時刻。

抗戰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曰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 宋人之虛願"。" 政權偏安皆走向覆亡被兼併之命運,似已成規律鐵則。雖偶有 "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 "抗戰還都北平" 之情事,然考諸事件本質與今日則大不同也,不足為訓。民國南渡來台為第四次,一度奢言 "小而美" ,似有 "但看今日域中,竟是誰家天下" 之況,然形勢比人意強,希望轉瞬消失。當然兩岸問題之解決,絕非只靠兩岸之意願,外在制約,尤其是台灣對美日之戰略意義,美國絕不會輕易放手台灣,且有能力阻撓統一。要擺脫束縛,先要自身強大起來,方能 "將美國之軍,抽台灣之車"。"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當96%的中國人心趨向統一之大勢奔流,又豈是小股分裂逆流所能扭轉,終將化為泡沫。揆之歷史,觀諸現勢,不禁要嘆,鐵則難越。台灣如何順勢而為,免受戰火塗炭,方為萬幸。

註一: 商鞅變法之內容,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 1.依法治國,2. 私有產權,3. 社會主義。此三項與中國大陸現正推動,在政治與社會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有相似處。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逆取順守談"一代明君" 論永樂與雍正

自大禹傳位其子啟開始,中國王室繼承由禪讓之公天下,變為以父傳子之家天下為主,偶有兄終弟及為輔之制度。至周朝創封建,以禮樂治天下,漸形成繼承人不論資質,蓋由嫡長子繼承之制度,遂有如晉惠之癡愚,仍得以繼承為帝以維繫王室之正統,縱然有引發外戚干政之虞,亦不可擅變,終導致八王之亂而亦不事先防範。自孔子修春秋讚禮樂後,嫡長子制度已深入人心,不可動搖。然窺諸歷史,嫡長子制實有可議之處。蓋人有賢愚,德有優劣,況禮崩樂壞,在面對擁有絕對權力之九五至尊寶位,無不垂涎逐鹿,雖親如父子兄弟亦為奪嫡而嘶殺。遠如齊桓卒,其五子為奪嫡爭位,束甲相攻,停屍67日,ㄕ蟲出於戶而不葬。吳國公子光(闔閭)派專諸刺殺其王兄僚,血流五步 。然自秦始皇統一天下,迄清末代皇帝傅儀計四百餘位皇帝,真正是由嫡長子繼位的並不多,而被後世稱為一代聖君明君的更是微乎其微,幾乎沒有 。而常說的帝王代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洪武永樂,及康雍乾等皆非嫡長子,( 在清康熙經皇子奪嫡之亂後 ,實際已廢嫡長子繼承制。)他們有的是開國皇帝,側重典治國而有暴君之譏;有的因奪嫡爭位,在人倫上有慚德之實 。但都有不朽之事功,或造福當代,或垂範餘澤後世,更或兼而有之。同為皇四子的明之永樂與清之雍正,雖時隔三百餘年,卻都有"斧影燭光"之疑案,特論之。

暫不論"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看大唐李世民雖有玄武門奪嫡之事。雖為奪嫡,卻有可爭論之處。蓋李淵起兵謀隋期間,多有猶豫梭巡,瞻顧之際總賴世民或說之以理,剖之以情,或終夜泣寢宮以諫激李淵;征伐之際則謀深略宏,斬將搴旗,對大唐有定鼎之戰功,雖其父猶望而見憚 。資治通鑒云" 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更遑論才識遠遜之兄弟建成與元吉能望其項背。雖英明遠識,然只因其為嫡次子而失繼承之機,尚引發太子兄弟因疑懼,乃採取手段,由收買世民親信,連絡后妃栽誣世民,以挑撥父子關係,進而太子夜飲世民,欲鴆殺之,皆不成,遂而有早朝謀殺之議。當然奪嫡期間世民亦非全然被動。太子親信楊文幹謀反事件,就是秦王府長史杜淹幕後操盤唆使,企圖栽贓,但事敗。遂在當斷不斷,反受其殃之形勢下,先發制人而成功弭亂奪嫡。即位後之世民,因其過往事功已證其才,遂有大度以廣開言路納諫;因是逆取,故有心為明君,以證非為一己之權力私欲。從其強閱起居注實錄,見記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語多微隱,乃對房玄齡說 "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 ?" 即命直書其事。說明世民能於登位之後走出慚德之陰影,戮力開疆治國。貞觀之際, 長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極一時之盛,天可汗之名更是威服四夷。昔孔子贊管夷吾 "微管仲 ,吾其披髮左衽矣" ,今改為"微世民,吾其披髮左衽矣" 亦極為貼切,否則,環立當前世界各國之唐人街亦恐改名他稱。

大明朱元璋統一天下後,鑒唐籓鎮之禍與宋抑武太過之後遺,乃大肆誅滅功臣,力行中央集權。開國初期之功臣守邊,漸次改委兒子籓王戍守,然世無完備之計,而禍總起於蕭牆之內。燕王朱棣為朱元璋四子,戍守北京朔漠一帶,履立戰功,朱元璋曾謂"棣酷肖我,肅清沙漠須賴燕王"。洪武25年太子朱標死,朱元璋有意易儲,詢問大臣,對曰"嫡長孫已年富,若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二子三子)何地?" 帝乃立嫡長孫玧文為太子。洪武31年初,秦王棟晉王棡相繼死亡,燕王遂成嫡長子。同年閏五月朱元璋崩,死前尚傳諭燕王謂 " 朕之諸子,汝獨才智,秦晉已薨,汝實為長,攘內安外,非汝而誰 ! 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識,用防邊患,奠安離庶,以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託之意。其敬慎之,勿怠"。自是燕王權力益盛,雄心益勃。太子即位稱建文帝,帝柔弱,懼宗籓,謀諸齊泰黃子澄等,遂有削籓之議,先廢燕王同母弟周王粛為庶人,繼削奪齊 湘 代 泯諸王,湘王懼乃舉室自焚。建文進而謀削燕王,派朝臣入燕王衛所,抽調所屬戰士他隸,僅餘八百衛士以為燕王護衛。燕王憤,謀諸姚廣孝等,決法周公輔成王故事,依祖訓,謂"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 ,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史稱靖難之變。燕王早已私蓄糧草,陰製兵器,厚賞將士 ,抱不勝即亡哀兵之勢 ,戮力同心,謂 "朱棣張信姚廣孝,坐鎮帷幄謀至尊,張玉朱能八百勇,整兵束甲氣勢虹"。朝廷則因功臣武將已被元璋誅殺幾盡,處於外無能征之武將,內無帷幄之謀臣的窘境,然尚且驕兵輕敵,料以三十萬之眾對八百之弱,必能摧枯拉朽。先派老將耿炳文,耿對以沉穩必勝之守勢戰略,然因無速效,朝臣不悅,乃改派膏梁紈絝豎子李景隆為帥,增兵至六十萬。李驕矜無謀又不恤兵士,將領則嫉才爭功,小勝則輕進,聞敗則棄甲先逃。不及四年,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景隆竟開城門以迎朱棣,慌亂中建文帝下落成謎。朱棣遂登極稱帝,改元永樂。

清朝雍正皇帝即位之傳說,雖非以武力硬奪,然宮廷政爭更是沸沸揚揚,高潮迭起,成為噴飯爭議之焦點。篡位觀點之矯詔說,人參湯謀殺說,雖經合法繼位支持者以正史文獻一一駁斥,但無法合理解釋,既然有詔書,何以雍正即位當時不拿出繼位遺詔,昭示天下,以杜悠悠之口 ? 何以即位後,立刻對同時奪嫡之兄弟或囚禁至死,或誅殺滅家改名阿其那,賽思黑,逐出宗室,手段之殘酷刻忌異乎常情。況又亟亟編撰大義覺迷錄一書,更有欲蓋彌彰之反效果。若本無迷,又何須覺解 !?因此可以大胆說,雍正奪嫡必有不能公開見光之作為, "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但無據不表示無實事,也唯因此爭議霧影才更大。

名正則言顺,是儒家心法重點,朱棣與雍正皆受儒家教育,故成功奪權即位,他們首先面臨的難題是帝位合法性,始終因無法立於道德之制高點而心虛。回顧歷史,雖然他們在撥霧去疑之努力,是徒然無功,反益增其羞。然在治國上卻逆取順守,大刀闊斧,建立事功,非僅為權欲,更絕非庸碌之輩。永樂在位22年,其煌煌事功如編永樂大典,我國第一部類書 百科全書(註一),以皇家規模整建武當山道觀, 鑄永樂大鐘(註二), 鄭和六下西洋,(第七次完成於宣德年間) 遷都北京,順帶解決槽運問題,西南納雲南貴州,於烏斯藏設都指揮使,對西藏進行實質統治,平亂安南,設交趾省 ,五征韃靼, 漠北塵清,三犁虜廷,四方賓服 ,入貢稱臣者達30國。自己則生活簡樸,勤政不懈,生於戰爭,死於征伐歸途,一生澈底奉獻給大明王朝。清康熙皇帝評永樂 ( 註三 )曰" 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誠是言哉!

清康熙晚期,因繼承問題焦頭爛額,無心管理朝政,且一昧寬容,致吏治日趨敗壞,官員貪瀆日盛。盛世的背後已是烏雲四起,亂象叢生。雍正即位後,施政重心擺在吏治的整飭上。首先清理國庫虧欠案,追溯既往,兩年內一律還清;同時推行銀兩火耗歸公,杜絕官員不法,除嚴刑峻法雷厲風行使官員不敢貪外,也另給官員養廉銀改善其生活,使官員不必貪,使吏治澄清;另改革稅制,實施攤丁入畝制,取消人頭稅,有效解決傳統農業社會因土地兼併衍生出的稅賦不公,與富農大戶逃稅之情事,賦稅收入大為增加,減輕小農貧戶負担;深化實施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案,中央派官取代土司,對邊陲作積極治理,出兵平定青海和朔特部之叛亂,反擊準格爾之騷擾。對外則與沙俄簽定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中俄中段之邊界。雍正在位13年來,同樣生活樸實,歷史評為少數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對中國歷史上,時間長達130多年的康雍乾盛世,有承轉啟合之功。

為鞏固政權,永樂與雍正在治國期間,似乎不同於李世民能走出陰影,而始終為釐清 "篡位" 疑雲困擾而奮鬥。因此,兩人也有著相似的酷政。永樂恢復錦衣衛,創設東廠,致詔獄勃興,殺閥甚重,明代特務政治瓜蔓抄開始。又起用宦官以平衡內閣權力,為閹宦之亂種下禍根。雍正則深化文字獄,建立密摺奏聞制度,重用酷吏,創設軍機處,使皇帝中央集權,專制達到最高點。也正是這些,使得永樂與雍正在歷史上評論是貶多於褒。謠傳,雍正死後不見頭顱,無柰以黃金鑄頭代之;而永樂死後則不見屍,長陵葬的傳是衣冠冢。是耶,非耶,何其相似哉!

中國治國,由道 德 禮 樂 仁 義 法 刑 依次而降,自春秋以後,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然儒家仍以聖賢責人,要求才德兼備,次之亦要德勝於才,自是未能與時俱進。嫡長子制立意雖善,然時處法刑,人要聖賢,枉之亦屬必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唯捷足者先得,既合人性也是至理。至於得鹿者是否賢德,只能先邀天倖,次以制度規範,成敗利鈍因人而異。今日之民主選舉,亦復如是。李世民開逆取順守之先河,唐人一詞延用至今,朱棣,胤禎步其後塵,亦創一世一時之功,且察其酷政多為針對皇族與官員儒生,對庶民為害較少。較諸,桓,靈,萬曆,天啟等庸昏之君,勝之多矣。 

註一 : 永樂大典本由明朝第一才子解縉主編,費時一年即編成,永樂看了認為太偏重儒家而不悅,定名【文憲大成】。又交由姚廣孝主編,費時四年完成,共11095冊,22877卷,僅目錄即有900卷,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到嘉靖皇帝時,又派180人抄寫,每人每天三頁,費時五年 ,抄竣第二本。可惜此書因戰亂散失,部分存於世界各大學與博物館,我國現僅存有700卷。與宋太宗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與冊府元龜。具有控制、籠絡、安撫文人與前朝官員,借編書以杜其口。

註二 :  永樂大鐘鑄於永樂18年,大鐘上鑄滿佛經約23萬字 ,重46.5噸。據說是為殺閥太重懺悔而鑄,現存北京西郊覺生寺(又名大鐘寺)。清乾隆皇帝責永樂殺人太多,見此鐘而有詩云: 

             瓜蔓連抄何慘毒  龍江左右京觀封  謹嚴難逃南史筆  懺悔詎賴佛氏鐘

             欲藉撞杆散憤氣   安知天道憐孤忠  榆木川邊想遺恨  鳧氏徒添公案重 

              ( 公案指的就是永樂死後無屍之謎)

乾隆固責永樂,恐亦有感清軍入關的楊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人之傪而有悔慚乎!?

註三 :  永樂廟號原為太宗,至嘉靖17年時改稱成祖。中國歷史只有開國皇帝才稱祖,稱 "太祖高皇帝"。 永樂是明朝繼元璋第二位稱祖者, 唯見其事功,遷都拓疆,確有再次開國之氣象。清朝康熙繼怒爾哈赤成為大清第二祖,亦同。

** 天下事可長太息者,孰逾如是 !? 朱元璋由僧而帝,建文孫由帝而僧。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無流社會


無根而生活,那是需要勇氣的。

動亂製造機會,畸形社會助它開花,千奇百怪的騙術助它結果。使一批浮萍式的英雄人物,薈萃香港,滾紅滾綠,一刮兩響,居然風光了若干年。 一代人的努力,流入虛空; 一代人的原形,赤裸裸呈露 。它把糜爛的生活和巧妙的殘忍結合起來,把虛假的榮華富貴,掩蓋住血淚的現實。像笑容可掬的老虎一般。這是50年前,趙滋蕃在"半上流社會"一書中的開篇段。試著把昔年香港,換成今日台北 ,似乎也很貼切適用 。

22K 的紅男綠女社會,卻崇尚名牌,拿LV 都已成為落伍的菜市場歐巴桑包;旅游展萬頭鑽動,美食商舖永遠坐無虛席,鼎泰豐一等2小時,不覺浪費時間,看到此情此景,只能贊形勢一片大好,誰敢說經濟不景氣 !? 心思聰敏的詐騙集團,時時翻新花樣,還大叫職業無貴賤。台灣人雖已見怪不驚,傳到外國卻正是方興未艾,前景一片大好,也算新台灣之光。

大家都納悶 ,22K 如何支撐畸形的繁榮。 原來是啃老,吃上一代的老本。吃喝玩起來毫不手軟, 這不就正是一代人的努力 ,流於虛空的寫照,用所有負面字眼來責罵勸導, 他無所謂,這也正是一代人貪婪自私原形,赤裸裸呈露。以前人也吃老本, 不過是無盡的, 所謂" 自笑餘生吃遺產, 聊齋水滸又紅樓 " ,今日吃的卻是存摺與權狀, 樓起樓塌也只是轉瞬。

社會早已病入膏肓,人心一片忙 茫 盲。一隻孤彾的大黃塑膠鴨,竟也蔚為奇觀,包遊覽車南下北上的全台瘋狂追逐,人潮之眾,要出動警察實施交通管制。實在不知賣點何在,說穿了就是人太閒。好在吾人已老,棋局已殘,本不宜再為此瞎操心。 無奈,似敦复,薑桂之性越老彌辣,不罵罵人心癢癢 ,猶自謂 "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 " 豈不樂哉 !?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我看王柯關說案

沸沸揚揚王柯關說案,馬總統( 馬主席 )終於硬起來。報紙上說 揮淚王 ,有人叫好,有人叫太過。其實這整個事件在歷史上有先例,明朝嘉靖年間( 看多巧,連大公子不讀書,亂放言。) 的李福達之獄。御史馬錄巡按山西, 無意發現白蓮教妖人張寅,就是弘治年間謀反之李福達,乃舉報朝廷要坐以大僻。此時,武定侯郭勛以書來為張寅關說 囑免,馬錄遂一並彈劾郭勛。郭勛早年因支持嘉靖大禮議案得幸而反撲,形成內鬥 釀大獄。郭死,明頒刻欽明大獄錄以示天下。其中馬錄,張寅,郭勛各可影涉王柯關說案中那一為主角,自己去對號。( 大禮議可比擬2008總統選舉 ) 另馬總統揮淚王,與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明袁崇煥斬毛文龍,原因雖各有不同,但本質都有其不得不,為嚴明紀律以昭烱戒。要樹立法之威信,在現是非不分,政治昏暗之際,那怕矯枉過正,也要幹! 為此,要給馬總統一個讚 !

馬總統,馬主席 對這件有關政治清明,力挽道德,法紀底線狂瀾之事,一定要堅持,不容和稀泥。不必在意一時 民意支持度之高低,良藥向來苦口,更不必畏懼什麼撲面而來的罷免說,和解說等恫嚇陷阱,就暫時讓王 柯 蘇....跳樑群醜,霸佔立法院使其空轉。假以時日,真理 是非 會出來的。即時最後不幸就因大多數人的惛暗,鄉愿 ...而被罷免下台,( 實際不太可能 ) 又有何懼 !? 如此,此案一定寫入歷史,歷史將會公正記載 :一位堅持道德 法理的馬英九總統,竟被奸宦群小如王金平 柯建銘 連戰...逼迫下台,這一件事就足以流芳。

馬王不是同路人,因政治需要,合則互補。 但骨子裡應是互相瞧不起,學院派的法匠,自律 律人均嚴,與社會打溜的水晶餃子,凡事喝講茶,馬馬虎虎,大家方便,自是針尖對麥芒,終於相撞也是理所當然。只希望王做到他自己在電視上的 三然說,好好休息,趁辛苦鑽營一輩子,還沒被繩之以法,已是僥倖之際,好自為之,自請下台,不容易呀 !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馬英九之歷史定位與評論

馬英九之歷史定位與評論

2008馬英九挾高人氣,面對舉國厭倦陷入沸沸揚揚的貪腐漩渦中,一時頗有斯人不出奈蒼生何之氣勢。然高票當選後的馬總統,支持滿意度,遂與選民高期待的落差日益加大,而節節下滑。第一任尚有說仍有競選壓力,恐未能大刀闊斧, 2012獲連任,迄今又逾近年半,始終在停滯不振的經濟上未能有振興之良方,但同時在證交稅與軍公教退休俸相關制度事宜上大做減利之改革,似有要屬中產但已退休的軍公教群,把生活向低標準看齊之嫌。於是似捅到最鐵桿支持者之馬蜂窩,怨聲四起,對執政黨 政府集憤怒,失望,甚至絕望之情溢於言表,致有馬無能,馬惠帝之情緒化稱號。 但這些平平無績效,也無大壞到民不聊生的政策與個案改革,是不會寫入歷史,即使提到,也不會歸究到馬總統個人的歷史定位與評價上。

不能否認,台灣不論是誰執政,在內政上藍綠撕裂,恐共望共,仇日媚日,親美怨美等情節糾纏;在外交上兩大之間難為小,中美各以其自身利益對台又拉又防,動輒兩面不討好;在淺碟外銷為主軸的經濟上,受國際經濟起浮影響甚大,只能隨波起浮。馬政府五年半來施政,無法擺脫此魔咒,唯一突出的是兩岸關係的和緩政策,即使任滿下台,兩岸互動之緊密,除非戰爭,已無法再回頭,進入實質統一而這又是一定會寫入歷史的,而且直指馬英九個人。此一影響極大,故不必蓋棺,功過已可供今人後人各自共評。(20151107 習馬會,附記 )

歷史是沒有利害關係的後人來撰寫,未必盡符當時人之感受。遠看秦始皇施政措施影響至今,不說為其翻案文章有多少, 若非是最恨始皇的後世儒家學者撰史,而是法家學者撰述,其歷史評價更將大不同;近看腐敗的滿清,中葉之後的歷史讀之令人切齒,但想到,現今仍稱廣袤的中國大陸國土,就是清朝定鼎之功。若撇開滿清外族的心理陰影,其較之漢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明 之版圖都大的多,評價怨氣也會平緩些許。

我對馬之歷史評價 : ( 拋磚引玉 歡迎指教 )
自恃清介,崖岸自高,面和心冷,比周相譽,心胸不擴,唯剛毅堅忍近於固執。故惛於教,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逆於辭而亂於政。奉公守法,夙興夜寐,一幕僚之智有餘;昭然見萌,臨危制變,萬乘之才不足。唯有對自19492008 兩岸一甲子之隔離有復合之功

用白話說: 清高自傲,溫良但遠離群眾,只識同質性高教而眛於實務之小圈人士,因自信而固執堅毅,頗在意社會對其加諸之評價,因急於澄清而流於好辯,致被民意左右而亂政。做一位奉公守法,夙夜匪懈之幕僚智慧有餘;做洞燭機先,臨危制變之總統才能不足。  

附記: 
2015 1107周六下午3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台灣總統馬英九,將在新加坡舉行兩岸分隔66年來首次歷史性會談。

習近平在與馬英九會晤時說:「歷史將會記住今天」。
馬英九說:「在我們背後的是兩岸分隔超過一甲子的歷史」,「在我們手上是永續和平的成果」。他表示,兩岸從對抗轉向和平合作,「絕非朝夕之功」。

馬英九並提出五點主張:
第一,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兩岸現狀;
第二,降低敵對狀態,和平處理爭端;
第三,擴大兩岸交流,增長互惠雙贏;
第四,設置兩岸熱線,處理緊急事務;
第五,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
馬英九強調這五點主張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後代的幸福」。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淺談歷史定位

歷史是後人對前代前朝的人和事經驗的記錄 唯限於篇幅 僅能就產生重要影響的人與事及其影響作選擇性記載 由於歷史將傳於千古 對被載者就產生歷史定位問題 所謂春秋一字之褒貶 嚴於斧鉞 或流芳百世 或遺臭萬年 更多是兩者兼具。 因此烈士殉名, 夸者死權 各代帝王將相, 忠奸之辨者, 無不戒慎以對。 由於是後世作史 因無直接利害關係 理論上說 較能以客觀的觀點從各個角度去評論 歌頌或譏刺它 這樣的記載說是客觀 其實帶有很強的主觀意識或成見 看司馬遷史記與班固漢書 對西漢同一人事之說評,就往往有大異趣之處 更不消說 後世因時空與道德觀念的變遷而大作其翻案文章 因此 歷史定位的價值觀是浮動的 所謂風月無古今 情懷有深淺 但在這浮動之間又似乎隱含其不動之標準

不論今古人士做一件事 影響其成敗關鍵不外乎經與權 經是不能變動的大原則 權是可變動的運用方法 這可變與不可變之間的關聯消長 就是歷史定位芳臭的檢驗依據 茲舉例闡述之:

一.    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廢戰國時期平民出生的虞卿 遊說趙王而拜相 他的一位未發達時的魏國私人朋友魏齊 因案被魏通緝逃到趙國以當時趙魏之關係應予遣返 虞卿感念落難朋友貧困交之情誼,且事關朋友生死基於義氣 決定為友相捐背職一起逃亡 一般說來,此舉是取私人小義背國家大義再看同一時代秦伐趙相平原君求魏王敕晉鄙救趙魏王弗聽 魏信陵君因與平原君有郎舅之親乃賄賂魏王寵妾如姬竊取魏王兵符與晉鄙合晉鄙疑之信陵軍竟派力士絞殺晉鄙強得相合之兵符終救趙 信陵君因而不敢歸魏蓋為私義救趙有功於趙於魏則未為忠臣,值與不值 費思量。再如,另一個相反的”賣交”。漢呂后亡,忠於劉家的周勃等意欲復漢驅呂,發生內廷與外戚之爭。當時呂祿是執金吾(首都衛戍司令),周勃等安排呂祿朋友酈寄(漢開國功臣酈食其之孫),於當日騙呂祿一同出外狩獵,遂成功發動政變, 遍誅諸呂。 此點班固評曰夫賣交者,謂見利忘義也! 若寄,父為功臣而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義存君親,可也!如此說來是,害私人小義存國家大義,取。 從上述三事看來,值與不值全在義之大小。 唯”大小”有時難定,今日可賣友,明日或亦或可賣國。

二.    可以死,當死而不死“。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范瞱曰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騫義”。 試看, 管仲曾佐公子糾,用箭射桓公以爭位,失敗,管仲不欲自殺, 被縛手見桓公,齊桓公不記管仲射鉤之恨,聽鮑叔牙意見,拜管仲為相而霸諸侯,管仲亦成一代名臣。有人以此批評管仲,管仲回說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理;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申於諸侯。管仲自負其材,又逢明主與好友進薦,該死而不死 終成大業。 不過依當時的道德對士之要求,管仲應該要死才對 。要留意的是,他是在成功之後,才說這段話。 其他,像一諾千金的季布,曾是項羽大將,斬將搴旗,一次追擊劉邦,刀砍到劉邦的馬尾,劉邦深恨之。項羽失敗,劉邦懸重賞通緝季布要族誅,布不自殺,剃頭跣足,到一遊俠朱家家裡為佣,茍且偷生。朱家認出季布,乃將季布扮成車夫,去說劉邦及一般大臣,說劉項爭霸,季布追殺劉邦是各為其主。今項羽失敗,如此追殺季布 是逼季布或北逃匈奴,或南亡南越,是資敵為己患也!劉邦遂撤通緝,拜季布為將,成為漢朝大將。司馬遷評曰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勇也,其計盡,無復之耳。再如李世民於魏徵,故事雷同桓公於管仲。叔孫通自謂儒宗, 阿諛秦二世,免死,方得為漢定朝儀,影響中國政治體制兩千年。依世則廢道, 違俗則危殆”。歷史此類故事不勝枚舉,多有因人成事之嫌, 值得留意的是,所為自負" "自謂 ,亦常恐流於後世效法者之藉口而為害。

.可以不死而死”。項羽兵敗垓下,被圍烏江渡口,渡夫促速登船擺渡過江,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哀嘆縱江東父老憐我 王我,又何顏見江東父老。遂自刎,猶不失英雄本色。文天祥兵敗被囚,忽必烈重其才,欲拜相重用,文天祥不為所誘,以正氣歌一文明志。衣帶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爾今爾後,庶幾無愧。以示決心,終死節義 。文天祥為個人節義樹立典範,留下漂亮身影,但未必可取,蓋南宋是個不可救 無可為的朝代,若效法馮道事四姓八王而為元相,或恐千萬人能免於被屠殺,輕重另一種衡量也。清末維新變法人士譚嗣同,本可借使館避難,免於一死。但幾經衡量認為,非以大流血不足以振奮革命黨人, 朝衣東市以血濺”,成為為革命犧牲第一人。文天祥與譚嗣同之差別在於文天祥是要保南宋,譚嗣同要革大清之命,角色立場不同。相同的是南宋與晚清都已是欲救而不可為之時代,故同樣是可以不死而死,意義本質大不同。上諸例所言,或可說以今議古,自有不同評述。再看當代人汪精衛,刺殺立憲五大臣時,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何其壯也!  但獄中在耆善迴護下得以免死。 出獄後,其革命理念似有重大改變。袁世凱當政時,與袁大公子克定結拜為異姓兄弟,與楊度籌組國事共濟會上表稱臣;曹錕權盛時,汪精衛買票賄選;孫中山逝世時,他身戴國民黨黨徽,手撰國父口授遺囑;抗戰時又倡所謂曲線救國,成立汪偽政府,積極與日謀和, 終病死東瀛。 (亦有坊間流傳,汪在死前回國,死於國內。) 短短20餘年, 角色變換如同走馬燈 ,真可謂君子有窮途, 小人無絕路 。當然,此為當代人受當代執政政府影響之思潮所作之評論, 後代作民國史者會如何評論汪精衛, 我們無法得知,但他心無定見,搖擺如變色龍之譏,恐難免。

任何歷史人物與事件都有三種形象,一種是歷史的本來面目,稱歷史形象,如史記,三國志。當然,著史者本人的意識形態,與選材角度等影響,歷史形象亦恐有所變形。第二種是文學形象,最明顯的是三國演義,是文學藝術家依據作品需要而形成,常有刻意誇張,美 醜化之嫌。 第三種是一般民間形象,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熟悉的歷史人物,因個人學養,見識等不同價值觀判斷,而有自己心中的一個模樣,這模樣標籤一旦定型則萬難改變。 從歷史中能學到什麼經驗,如何運用歷史經驗則又各異不同, 宋朝張升曾有言,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中。又說明歷史經驗能流傳多久,效用多大,或只供人噴飯,則是另一可思量問題。 岳武廟前愧姓秦,于謙祠前羞姓徐。”不論秦檜,徐有貞多大程度上是代趙構,朱祈鈺受過,但設計莫須有”,與雖無顯跡, 意欲為之的罪名,陷害岳飛與于謙,此種害人動機是邪惡的,這也是歷史定位中不可變之標準。

附記: 歷史定位與評論,會因評論者所處時代,與時空距離的拉長而有差異,蓋因評論標準不同如:
古人評人物重氣節,評王朝論道德 ; 今人評人物重事功,評王朝論作為。
這也是為何,離被評論者越遠,翻案文章越多,最明顯的莫如秦始皇。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甲午120年祭

甲午120年祭
日本嚇然撕下和平假面具, 復辟軍國主義已是昭然若揭, 中日因歷史與政治仇恨, 再加上戰後遺留的爭議糾紛, 中日遲早仍需一熱戰始能解決問題. 身為中國人的台灣, 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嗎 !?

令人心痛的清末1894 甲午年, 即將第三度再現. 值此120年之前夕, 睽諸現勢, 實有必要為文紀念與警惕 .

1840 鴉片戰爭失敗後, 日本驚見中國戰敗之慘況, 對西洋列強之船堅炮利, 既懼又羨因而對其曾全面學習模仿, 稱臣納貢近二千年的宗主國, 希望形象破滅遂高喊脫亞入歐, 1868年由明治到伊籐博文等戮力革新半世紀, 終見成效. 地狹人綢, 且地處地層版塊交接之地震頻發區, 又乏天然資源的日本, 對生存空間的擴張與生存資源的獲得向為其基本國策 .強大後之日本, 覬覦列強在中國之漁利 ,意欲爭羹, 乃初試鋒芒, 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訂馬關條約,賠款2 萬萬兩,台灣割讓日本 ( 註一 ), 勝利果實助長其野心. 旋幾, 又因在華利益與俄國衝突 ,日俄海戰又獲勝利, 舉國陶醉之餘, 右翼軍國主義大盛. 到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並挑起太平洋戰爭 達到最高點一時頗有日德中東會師 , 瓜分歐亞之勢 . 然多行不義必自敝旋即兵敗山倒 . 1945, 8, 6 顆原子彈 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淪為美國軍事托管, 製定和平憲法, 軍事亦僅限於抵抗他國侵犯之防衛廳, 自衛隊, 軍工武器亦有嚴格外銷限制, 以保障世界和平.

戰後之日本, 拜美國圍堵共產國家軍事戰略之需, 訂美日軍事同盟, 俾便美在日駐軍. 在美國扶持下, 全力發展經濟 , 又逢韓戰 越戰 ,日本大發戰爭財, 1968年已超越西德,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1985年由美國主導,充滿貨幣戰陰謀的廣場協議 ,使日本幣值飛漲"日本第一, 買下美國" 之口號 甚囂塵上 ,充斥世界輿論 , 舉國又陶醉於經濟的歡樂中, 此時日本少壯派已開始不滿於只是經濟大國, 想進一步成為政治大國, 其中軍事大國的過程, 是日本欲語還羞的囈語. 先發出"日本可以說不"之輿論試探又借參與世界維和部隊開始海外派兵, 防衛廳亦升格為防衛省, 等同國防部. 20年來雖國內政局動盪 ,幾乎一年一首相, 經濟原地遲滯, 但隨著少壯派逐步接棒, 右翼軍國復辟之聲 始終未斷從竄改歷史到靖國拜鬼可為明證當然, 此期間美國需要日本金援 而有所縱容 , 亦有密切關係.  2010 , 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對一直成長 茁壯在輝煌經濟光環的昔日少壯派在心理上極不能接受甚感痛苦這種心情的煎熬就如同數年前大陸棒球隊打敗台灣棒球隊, 或數日前大陸籃球隊慘敗於台灣籃球隊差可比擬.

自去年日本民主黨被右翼人士裹脅 , 唱雙簧式的欲將釣魚台列島透過私人購買, 再國有化的伎倆竊佔釣魚台嚴重危害中華民國(中國)之主權, 致外交關係緊繃, 一度有擦槍走火之虞. 去年9月回任日本自民黨黨魁的安倍晉三(註二)以右翼言論, 如否定村山承認日本發動侵略之談話, 否定河野承認日本徵召慰安婦之談話, 高談核彈受害者等以激發悲情, 而在眾 參兩院選舉 均獲過半席次使動盪的日本政局 至少可維穩三年原本尚有謂 ,以右翼言論賺選票只是選舉語言, 選後會轉向使緊張關係緩和 . 但回顧選後數周之言論與行動看來只能說是變本加厲 , 更以行動落實除自去年起, 就配合美國戰略東移政策一直逼迫美國將釣魚台列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範圍內 , 增派魚鷹式戰機進駐沖繩普天間基地外, 其近日行動可用條列式說明:

1. 高調唱言修改憲法, 實施集體自衛權, 由防禦改為進攻政策, 自衛隊改稱國防軍. 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 ,最高潮點是副首相兼財長的麻生言論, " 日本可效法納粹, 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修改憲法 " 此語一出舉世譁然, 可謂司馬之心, 路人皆知.
2. 強調帶有侵略血腥的旭日旗為日本軍旗 , 也是日本第二國旗.

3. 近期安倍兩度走訪東南亞. 前次到印度談水上飛機案 ,給緬甸送巨額金援後次訪菲律賓, 談蘇比克灣港口部署贈菲10艘武裝巡邏艇以增進自我, 並抵制中國在東南亞之影響力, 另到星加坡硬碰美國副總統拜登傳達修憲意願 .(_安倍曾訪美, 但被歐巴馬冷接待, 會晤時間極短, 一餐飯也沒接待, 無暇表達修憲意願,, 與習近平卜瑾惠 訪美之禮遇,  天壤之別 .)

4. 高調於86廣島核子彈挨炸日, 舉行排水量 27千噸的22DDH 183號驅逐艦 出雲號下水典禮. 深入了解始知 ,"22" 是紀念日本在1922年擁有第一艘航母,  "出雲"是紀念日軍侵華的海軍旗艦,  2 7千噸的排水量 , 早已超過英國無敵號(19000)輕型航母接近中型航母可搭載14F35B隱形戰機 成真航母而此之前已有16DDH 181日向號, 182伊勢號, 兩艘排水量各為18000噸及19000噸排水量之準航母, 並揚言再建一艘22DDH 裝配其現有之四個88艦隊其重建軍國主義之心, 昭然若揭, 劍指何方亦不言可喻

5. 2013 1123,中國依國際慣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周邊相關國家在意見表達後多能配合。原與日本同聲高調反對的美國,在B52未載彈之空機,未經通報闖入表示抗議後亦配合遵行,引起日本震驚,滋發對美國是否能恪守美日安保同盟之忠誠度產生疑慮。安倍乃於2013 1226就職周年日,高調靖國拜鬼,此舉雖使原已緊崩的對峙情勢更家惡化,各國一片譴責,但若因此能激使中國開第一槍,就使日本能藉此擺脫"和平"憲法束縛,達成其全面軍國化之目的。

日本政治向來是財閥 ,官僚, 政客相結合之模式, 而政客又有似半世襲血緣關係之家族掌控如安倍是岸信介之外孫麻生是吉田茂之外孫, 岸又是侵華與二戰時期的日本政府高官與戰販且日本吃準美國絕不欲落居次席, 因此需要日本這金主, 即使不滿 ,仍拋不下日本而縱容.. .前車之鑑, 實值得警惕回顧中日歷史與政治仇恨, 再加上戰後遺留的爭議糾紛, 中日遲早仍需一熱戰始能解決問題 . 若中日開戰,無論是奪島小打或是全面大打,台灣能袖手嗎 ? 台灣因歷史因素, 致部分人士有媚日傾向, 但越媚日, 日本人越瞧不起你. 值此關鍵時刻, 身為中國人的台灣, 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嗎!?

註一: 當年教科書上一首詩: 痛呀 !
甲午年 亂紛紛 鴉綠江邊滾滾滾 ;中日戰 我軍敗 從此台灣歸日本。

註二:安倍晉三頗類似日本1592年之豐臣秀吉,與1931年之東條英磯,因此也可以說,安倍是日本歷史上的一貫,有日本強國夢締造者之野心欲望。回顧歷史,中國在1840年以前,無論漢唐,或宋元明清,都是世界第一強國,是常態,GDP佔世界30%以上。自唐朝起,日本發動與中國戰爭之事就層出不窮,至明末與清朝進入高峰白熱化。甲午之前,中國均獲勝遏止日本,但甲午一戰不克,遂使豎子成名,為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