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愛情麻辣燙陳阿嬌 VS 甜酸小愛情衛子夫

愛情麻辣燙陳阿嬌 VS 甜酸小愛情衛子夫  金屋藏嬌是漢武帝幼兒時給阿嬌的金字浪漫承諾,也果然使她從太子妃,進而皇后,成為宮中的女一號。由於阿嬌長於深宮,驕恣霸道成為天性,因此她要求的愛情是全身心忠於她的愛情,要專寵。她忘記的是,她的夫婿是男霸天、當今皇帝。要一位皇帝忠於她一人的愛情,無異是緣木求魚、癡人說夢。偏偏肚皮也不爭氣,無子,這一情況下,別說皇帝本人做不到,整個皇家宗室也會逼皇帝"外遇",何況原本就三宮六院。阿嬌的面對方式不是大度隱忍,反而是尋死覓活向皇帝施壓,緊迫釘人麻辣燙,誰也受不了。再以厭勝巫蠱之術詛咒皇帝新寵、情敵衛子夫,更是愚蠢火上澆油,加速她被廢的命運。

衛子夫本只是武帝姊姊平陽公主府上的一位平民歌女。武帝來府,公主薦眾多美女皆不中帝意,一見長髮飄逸、歌聲甜美、柔情似水的素顏子夫,立刻驚為天人,帶回佳麗如雲的宮中。然美人之美向來是相對的,在後宮佳麗三千裡,要想寵愛在一身,並不容易。武帝下次再見到子夫,是青燈立幔而望幸不得的一年半後,朝廷要釋回多餘宮女,子夫亦在其列才再次相見。史載" 子夫一見武帝,即梨花帶雨的小女人態,泣請立刻出宮"。宮女一般見到皇帝多是畏懼而公式化的呆板,子夫這別具一格的哀泣楚楚可憐之態,立刻激使劉徹動了惻隱之心,他體驗了民間的甜酸小愛情,這才是自己心愛的女人。何況肚皮也爭氣,生三女一男,長子劉據是武帝29歲時才喜得,就帝王來說已算是"晚"年得子,興奮之情自不待言。皇后寶座不求自得。

感情的事有時要牽就,某程度的犧牲,但不能失去自我本色。失去自我的感情是委曲,結局往往是越親越遠,越求越不得。就愛情來說,阿嬌、子夫都是小女人型,迥異於呂后、館陶長公主、武帝母親王娡、貍貓換太子地劉皇后等這類什麼都能動,就是別動感情的政治型女人。小女人型要的感情是一愛到底。但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結果也異。當然還有更遭的是兩者混合型的,往往不自覺呈現出冰火兩重天效果,自己累,對方苦。看現在電視裏的偶像劇,那個費盡心機,咄咄搶愛的都是失敗者,另一個弱勢楚楚似無爭的,最終往往是集寵愛於一身。

這和老子說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的道理完全相通。

婚姻與皇帝

【婚姻與皇帝】

婚姻與皇帝寶座頗為相似,是極具誘惑與殺傷力的雙面刃,是風險性極高的行業。錢鍾書的圍城有關婚姻名言" 婚姻是一座圍城,沒有結婚的人,拚命想擠進去,結了婚的人卻拚命想向外爬 "。略改一下 說" 皇權是一座圍城,沒有當皇帝的人,飛娥撲火的想擠進去稱孤道寡,擠進去的人下場大多悽慘,致有的卻拚命想向外爬,說悔生在帝王家;只有極少數的落個善始善終 "。看得最清楚的是曹操,說稱帝是放在火上烤,苟天命在孤 ,孤為周文王矣 !

作" 容齋隨筆" 的洪邁寫了一篇《人君壽考》,研究皇帝的壽命。大多数帝王短命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皇帝這格職業的風險太大,覬覦王位者眾,且總是用暴力手段來奪取帝位,被砍頭,被鴆殺、被幽閉等處死的,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二是當上皇帝以后,十之八九太過勞累,日理萬機是一累,縱慾情色也是一累,三宫六院七十二嬪妃,和後宫三千佳麗,日夜的累,最是刮骨鋼刀。
三代之前,人君壽考有過百年者,然多不可考。據統計,我國有信史記載且年紀超過70的帝王有15位: 分別是秦昭襄王贏稷、南越王趙陀、漢武帝劉徹、吳大帝孫權、梁武帝萧衍、唐玄宗李隆基、唐武則天、前蜀王建、吳越錢鏐、遼聖宗耶律隆緒、宋高宗趙構、南齊劉豫、元忽必烈、明朱元璋、清乾隆弘曆都活到了比較高的年龄,80以上的有趙陀,蕭衍、武則天、趙構、弘曆。人瑞級的有趙陀103歲( BC240~137 )、統治期達71年( BC203~137)。放大到世界來比,就年齡說,趙陀103歲、埃及法老王拉美西90歲,弘曆89歲、蕭衍86居長。就實際統治時間言,趙陀狀元71年( BC203~137 ),弘曆榜眼63年(60年皇帝、3年實權太上皇 )、探花兩位 :  路易十四太陽王55年( 77歲、5歲即位、22歲親政 )與康熙55年( 69歲、8歲即位、14歲親政 )。

伊朗薩珊王朝國王,沙普爾二世Shapur II(309年—379年)是遺腹子,未出生,皇冠置於母腹上即位,在位70年,極為傑出,實際親政統治時間不詳,恐在50~55年間,暫居傳臚。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享年82歲,在位64年,與弘曆匹近,但已屬君主立憲的虛位元首,無統治實權,故不計。

500多位皇帝中,我看乾隆應該是最幸運的。壯年順利接位,國勢仍處上升姿態,統治期間,人口數量翻番、財富豐盈,GDP超過世界30%,國土面積空前1380萬平方公里,編四庫全書等,可謂文治武功達於顛峰。就乾隆個人言,更幸運的是壽、富、康寧、修好德、考命終俱全,自詡十全老人也免強算是實至名歸。就舉國言,他有文字獄與焚書的慚德,有眛於世勢的孤陋,自大自滿的上國心態,導致中葉時期國勢轉折向下,終致一敗塗地。但這些他個人身後評價事,自己那會知道。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洪邁對這五位長壽皇帝,是很不以為然的,他说:“即此五君而論之,梁武召侯景之禍,幽辱告终,旋以亡國;玄宗身致大禍,播遷失意,飲恨而没。享祚久長,翻以為害,固已不足言。漢武末年,巫蠱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皇孫皆不得其死,悲傷愁沮,群臣上壽,拒不舉觴,以天下事付之八歲兒。吳大帝廢太子和,殺愛子鲁王霸。唐高祖以秦王之故,兩子十孫同日并命,不得已而禪位,其方寸為如何?”洪邁说:“然则五君者雖有崇高之位,享耄耋之年,竟何益哉?

明君李世民異於暴君楊廣幾稀

【明君李世民異於暴君楊廣幾稀】

資治通鑑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罰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秦漢并稱有一定道理,那麼隋唐并稱有無關聯!? 

唐太宗李世民異於隋煬帝楊廣幾稀:

家族身世:兩家皆出自關隴貴族集團,兩人還有親戚關係,楊廣的母親隋文獻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貞皇后(追封)分别為獨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李世民要稱楊廣為表舅,也是表叔。楊廣女兒楊妃嫁李世民,生子李恪。

經歷:在為王子時代,皆英武善辯,戰功顯嚇,兄弟無出其右者。

爭奪太子位:兩人皆為皇次子,本與太子無緣。但仁壽宮政變與玄武門之變,異曲同工,皆有慚德。

帝王理想與作為也相似:皆開疆拓土,威服四夷。

歷史評價:隋煬帝為有才無德之暴君,李世民為有才有德之明君。為什麼!? 
楊廣送給李世民一個對立面的深刻教訓。李世民總結出兩條:

1.君王要節制欲望,不只是權力欲望,更含建功立業之欲望。節制方法是自律與納諫。說"君多欲則民苦;兼聽則明"。楊廣則最不欲諫,必殺之。

2.君王要尊重人民。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楊廣則說"天下人不欲多,多則聚眾為盜。"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李世民做到了。 
胡如雷評說:"李世民之於楊廣如影隨形,但不是相似的形影,而是一個頭腳倒立的水中倒影。"誠哉斯言!

納諫不易,要有權力的人虛心納諫尤為不易。李世民亦嘗言"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再從他幾次要殺魏徵那田舍翁看,可部分說明他是在忍耐克制自己的本性,但作之久則成真,致瑕不掩瑜,終成一代明君。你虛心納諫嗎!?

附記:
其實這是從政史上的紀載來論述。有關楊廣部分,從人性角度來分析世紀不合情也不合理,有刻意醜化之嫌。簡單舉兩個例子,楊廣與母親的感情極好,又出生在皇家,有必要在為母親探喪守靈之時偷食幾塊肉嗎 !? 楊堅死前,楊廣已當太子數年,沉潛的很,有必要在父親病重時展現出不理性的猴急,先蒸庶母,又勒死父親。皇位已在一步之遙,需要搞甚麼仁壽宮政變嗎 !? 要知道楊廣是13歲就封晉王,20歲率兵滅陳,在揚州管事九年,又當太子數年,應該說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政治人物,怎會如此魯莽 !? 純粹是因為隨後的唐,他們都出自關隴貴族集團,還有親戚關係,因此無法否定隋朝,只能否定個人,以凸顯李淵奪位的合法性,與其他朝代之間的更替( 只指責朝代,不說個人 ) 有本質的不同。

對聯,楹聯與春聯

對聯,楹聯與春聯

對聯,是由於我國語言是單音節,文字是單形體與一字多意、一音多字的特性而產生的。把字數相同的兩句文,刻意講求相同詞類或詞性,再加上上下兩聯平仄相反的聲律,即是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對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國文字和書法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它可以寫景、可以抒情、也可以言志,有著無窮的情趣,是獨有的文化瑰寶。

春聯是應時令所作,可是沒有端午聯或中秋聯。五代時開始在桃符(桃木板驅鬼)上刻字,公元964年,後蜀孟昶命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寫『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吉祥詞句。以後對聯盛於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講求:
仄起平落:上聯最後一字必須用仄聲,下聯最後一字必須用平聲。(這一條要記著,至少以後讀到對聯知道上聯下聯,別鬧笑話。)

平仄交錯:於七言對聯中,可採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即對聯中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可以靈活使用,至於第二、四、六個字,則必須嚴格遵守平仄交錯。於五言對聯中,可採用「一三不論,二四分明」的原則。
平仄對立:上聯與下聯相對之字,其平仄應該對立。

宋代以後,中國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北宋詩人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過年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進入清代,對聯已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如:

一字聯: (上)古  (下) 今   橫批: 包羅萬象
二字聯: (上)色難  (下) 容易  無橫批。對字工整,意不相連,是無情對。
四字聯: (上)二三四五  (下) 六七八九  橫批: 南北   (缺衣少食沒東西)
五字聯: (上)三星白蘭地  (下) 五月黃梅天       (上)花開春富貴 (下) 竹報歲平安
七字聯: (上)長長長長長長長  (下)  長長長長長長長  橫批: 長長長長 (試唸看看)
最長一聯是清朝鍾雲舫撰,有1612個字。

我喜歡的聯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個自肚腸。(把一般頭面改為王王在上或單戈對戰,下聯改為鬼鬼犯邊或合手擒拿,都極佳。)
較難的對聯: 無錫錫山山無錫;長春春水水長春。(黃河河山山河黃)
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   ( 四德亨利元 )

我為臉書諸君試作一聯: (上) 大浪淘沙皆過客   (下)  高山流水少知音  橫批 : 臉書
**  一幅對聯寫袁世凱: 刺遯初(宋教仁)而遯初死,鴆智庵(趙秉君)而智庵死,最後殺夔臣(應桂馨)而夔臣又死。死者長已矣,陰府三曹誰折獄。使朝鮮而朝鮮亡,臣滿清而滿清亡,及身帝洪憲而洪憲又亡。亡之命也夫,輕舟兩岸不啼猿。

民國時,劉師亮諷袁世凱一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年」。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華民國』四個字是「對不齊(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附記)

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有很多人解釋為北宋新舊黨爭,一朝令在手,一朝天子臣。或許就是桃符,或許兩者意思都有,各自解讀吧。

歷史是勝利者所寫成,宋史為突出趙匡胤之高大帥,總要貶低其他被征服者,如孟昶。孟昶在歷史上給人是個碌碌無為、貪圖享受的亡國之君,花蕊夫人、七寶溺盆成為他的代名詞。細讀孟昶16歲即帝位,31年皇帝期間,除了後期重用髮小書童王昭遠是大敗筆外,其它可責者並不多。除上述春聯外,孟昶注重吏民關係,首設匭函(舉報箱),並於941年頒布24句箴言,令刻於巨石上,爾後被宋太宗拿來引註於各種官箴。這四句箴言即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流傳至今。說明他有文采又關心民膜。後蜀之富庶,史上記載"北宋造200艘船,廢時十數年,使運盡後蜀之財富珍寶" ,說明蜀民之富。用"靡不有初,鮮客有終"來說他最貼切。


附記:  

2015 0802, 坐車經過台北信義路四段,在一棟大樓上看到一副對聯: ( 中華民國萬歲;李登輝百年 ) ,不盡莞爾。

今日,從歷史上看,袁世凱確有被民國史刻意醜化的事實存在。洪憲帝制鬧劇是其個人與楊度等人地野心問題,至少沒有" 主觀意願 "的主動賣國。相較李登輝,綜觀其言行反覆不一,從統一綱領 VS 兩國論;釣魚台是中華民國的 VS 釣魚台是日本的;參拜靖國神社進而密會安倍,只能說他是個徹頭徹腦的日本人,否則其心可誅,實在是對不起中華民國。

好在天地不仁,不論是否好人不長命,禍害一百年,他也即將會被歷史的大流捲走,化為灰燼泡沫而遺臭萬年,何不幫他對著貓頭鷹數數日子。

門神

 門神  <<  魏徵斬龍   龍王索命世民愧   尉遲叔寶鎮鬼魂  >>

門神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五祀者,謂門、戶、井、竈、中霤也。門、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霤,人靈魂、精神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周代即開始祭五祀於宮門。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 

對於門神從最早期動物崇拜,進而神格化,再衍至今的人格化以形像崇拜。
南北朝以前的動物崇拜,做為門神的是,如<周禮>載萬獸之王的老虎與<搜神記>載司晨報曉重晴光的大公雞以趕鬼驅邪。

神格化之住宅門神多用<山海經>載之神荼和鬱壘。佛寺、道觀多用四大天王,韋陀護法與迦蘭護法,王天君、馬天君與哼哈二將等。

人格化時期則以出自西遊記" 魏徵斬龍   龍王索命世民愧   尉遲叔寶鎮鬼魂 "的故事最廣為人知。 李世民因未能實踐保龍王命之諾言,龍王魂夜夜騷擾哀號,世民無法安眠。果然,在秦叔寶和尉遲恭守護宮門的晚上,沒有聽到哀號聲,也不見龍王的鬼魂,唐太宗睡得很安穩。可是總不能叫兩位大將軍每晚看守宮門,唐太宗,把國內最好的畫師請來,將兩位大將軍威武的神態畫在宮門上,同樣起驅邪避鬼之功。

民間遂也仿而效之。最先多是武將,除秦、尉外,孫臏與龐涓、岳飛韓世忠等都用,女將如秦良玉也行;後文武兼備的也可,如諸葛亮與司馬懿;純文臣如魏徵、包拯、鐘馗等也為人所用。傳說的寒山(文殊)、拾得(普賢),是菩薩化身,法力無邊,也被使用於門神。清雍正皇帝策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寒山、拾得演變為「和合二仙」 ,造型為一持荷花一 捧圓盒(「荷盒」諧音「和合」),不僅可用為門神,更專司婚姻美滿、家庭和睦。

門神是否真有期待之功,恐信者則有,若不信也無妨,至少添些年節應景的熱鬧氣息。今日除寺廟宮觀和獨宅獨院之住家大門,仍見有貼門神之俗外,大樓與公寓之住戶或因不便或因宗教信仰等原因,仍貼門神的已不多見,警衛、保安、電眼、攝像取代了部分功能。但門神兩字仍被廣範使用,傳統的意義被加廣。如"門神黨員",開門充人數有份,關門分贓分權無緣,我就曾經是;功用不只驅邪避鬼也恐嚇正義善良。看,什麼樣的公司行號,為減少無謂"騷擾",或想強索勒捐更多,總要養些黑白兩道、牛鬼蛇神黑衣人等鎮著才行,只是換個名如顧問、律師等。


附記: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和合二仙)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再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繼之以淚

再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繼之以淚

若說史記是司馬遷一生嘔心瀝血的歷史學術史作;報任少卿書就是司馬遷一生心靈淬煉的自述史,也是司馬遷的絕筆之作。有關司馬遷的一生,很少有資料記載,報任少卿書可說是司馬遷的心靈自述。文章情感的厚積噴放,在司馬遷如椽大筆下,有如水勢奔下,一瀉千里,淋漓而盡致以血淚。讀之,忽而扼腕,恨忠君而死君之手,灑之以淚;忽而熱血沸騰,隨之引亢高喊當如是也。

報任少卿書是我們瞭解、研究司馬遷的第一手資料。晚,嵇康以酒澆胸中塊壘,茍全於魏晉,臨刑前從容彈絕響【廣陵散】,雖差可比擬,然風韻各異。
報任少卿書通篇以"辱"字慣穿。文中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 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 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 矣。"腐刑之辱使司馬遷對生死觀產生巨大變化。從腐刑前的" 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的"忠臣觀,轉變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且勇者不必死節 ,怯 夫慕義,何處不勉焉!楊棄了狹隘的忠臣死君觀",才有了冷腦熱心,錘煉而出的煌煌巨著。"慷慨赴節易,從容就義難"。誠然,慷慨是一種勇敢,但流於衝動拍案又何嘗不是一種懦弱逃避;同樣,茍且偷生是一種軟弱,但若為一更大目標而暫保命,亦同樣不朽。

(司馬遷之前,中國極少有人談生死,可謂開先河。恐係受孔夫子"不知生,焉知死;子罕言利 ,與命,與仁"的影響,司馬遷可謂開論生死觀之先河。後世理學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僅避談,除男死君,婦死夫外,皆輕視之。)

文中引先賢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脩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厎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來效法 。不同的是,其" 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之著.是要【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然此【只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注意【】中這幾個字,司馬遷的史記,其本意是要臧諸名山,傳之為智者道。蓋心氣極高的司馬遷不是所謂儒家學子,從其生死觀,財貨觀,看出迥異於儒家;為循吏、酷吏 、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俠、佞幸、滑稽、貨殖商人列傳,他們多是儒家輕視的小民,小人甚至賤民。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道,絕非是當時官方已開始 "罷除百家,獨尊儒術"之風潮,為只講求"崇古尊君"之道的儒家士子所撰,所傳。其藏諸名山,傳之其人,一來避禍,二來尋找知音方家。如獨孤九劍,尋找匹敵、知音對手以求敗,以切磋琢磨。史記模式為後世史學家所宗,豈是偶然。

魯迅在讀報任少卿書時,慨然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是十分中肯的。報任少卿書一文,也是一篇極佳的文學作品,從過往兩岸國文教課書皆引用傳授學子可為說明。只是在今日以西學智識為主流的教育觀下,不知此文是否仍列入教課書,甚憂之。

災梨禍棗說智慧財產權

聽過"災梨禍棗"這個成語嘛 !? 梨、棗,木名,質地堅實,舊時用來刻版印書,故稱書版為梨棗。若刊行些沒有價值的文字,而使梨棗受害。也間接說明古代印書的困難,量少價昂,根本沒有智慧財產版權的問題,看司馬遷在史記上說"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寫書是為了理念、信仰而做,從未想到在世期間營利的想法。書的價值在其內容。所以誰讀了汗牛充棟、學富五車這樣體量的書,就是大學者,有這樣體量的書籍就可以開圖書館。( 以今日眼光看,這樣的量實在是太少,算不得什麼。)

北宋仁宗時,畢昇雖發明活字版印刷術,但畢昇的活字是由膠泥製成,較易碎裂,且印刷過程中地配套如活字補充、排版、油墨及印刷機本身未成型,並未被大量運用。直到300年後,德國谷騰堡發明了:鑄字盒、合金活字、沖壓字模、油脂性油墨等等,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套完整而且高效率的印刷程序,得以大量的印製書籍。速度地加快,量多,內容就稀缺了,盜版開始出現,文化生態巨變。為充分發揮機器功能,不出現停工待料,印刷廠就要不停地鼓勵甚至花錢請讀書人提供書稿來印,這就是最早版稅、版權的由來。1710年,英國正是催生版權法保護智慧財產權。現在世界各國都有立法保護,範圍擴及到各行業稱為專利。

保護智慧財產權本意是鼓勵創作、維護創作者在ㄧ定時間內應有之權益。遠的不說,就以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女士為例,2007年就收近五億英鎊版稅,爾後每年還持續有可觀版稅收入。但這只是個別突出現象,大多數作者無此優遇。試想,一個未出名的楞頭青創作者,拿著一部書稿想出版,不問內容,先受吃文化飯的編輯與學院派學者專家們,制定文化金字塔的規範、格式刁難,好不容易出版後又受書商剝削,作者根本無力抵抗。對一位尚未成名的個人,低成本創作者,作品要靠普及的知名度來打響,初期其內心對智財權應是糾結的,成名後又多傾向支持智財權。現在文化生態形成,支持智慧財產權最力的是出版商而非創作者。

現在互聯網摻生,又使整個文化生態產生再一次地劇變。YOU TUBE、YOU KU、FACEBOOK等,提共免費園地供張貼、搜尋、瀏覽。作為一個瀏覽者,可能不自覺的已成盜版共犯、受益者;不經意一個讚、一個分享就成盜版者,想想自己幹過多少 !?如此幾乎人人參與盜版,要抓盜版者是與汪洋大海的全民作戰。但這些舉動卻可能使創作者一夜爆紅,造就一堆粉絲。過去的價值沉澱在內容裡,內容再好看不起或看不懂等於沒有。現在的價值呈現在人氣上,用人氣兌換現金。近幾年竄紅一位X把刀,他的內容如何各自評價,但絕不是最好,可是網路紅了,盜版滿天,真正版權收入可能沒多少,但因而請他作評委、演講、宣傳之類的機會變多了,這些收入滿盆滿缽成為主要。其他什麼瑤瑤、木瓜妹等成名,靠得就更是網路人氣。

現今一年全世界出版的書籍數量可能已超過一個人一生可閱讀的數量,更何況還有許多書已不再出版紙本書,直接上網成電子書。在這浩瀚的書海裡,一本書要想竄紅並不容易,曲高固然和寡,只能孤芳;下里巴又只是泡沫濫竽,隨手揚棄。書或將只是作者揚名的一個工具,如同善書,歡迎複製,如此人氣傳千里,黃金賺不完。

一部傳真機沒有用,至少要有另一部對接才能發揮傳真功用,若對接一百部,一千部,節點越多,功能就呈節點數平方的擴大。互聯網上的每部上網器使用者就是一個節點,看近年的社會運動、選舉,已充分證明擅長使用網路者勝。傳統組織型態的控制力量根本無法對抗,秋風掃落葉般地俯首。互聯網突出了個人的力量,打消了組織的力量與功能,一些原本視為核心的價值如隱私權、智財權甚至專利權等,在互聯網的衝擊下,都將萎縮甚至冰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