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破解美、日、印、澳四國聯盟;從英國套路看美國;今日南非,明日美國

破解--從地緣到產業,來勢洶洶的美、日、印、澳四國聯盟

10月27日,也就是美印簽署的確定雙邊實質性盟友關係的BECA同一天,印度國防部對外放出一個重大信息:印度將設5個戰區司令部。印度防務戰區制改革,進一步表明了新德里政府在印太戰略上,甘願為美國充當馬前卒的決心。

所謂軍隊戰區化,是指將陸海空及其他兵種的力量,置於一個戰區司令部的指揮之下,使軍隊能夠在復雜的現代化戰爭環境中,以最高效的手段發揮多兵種聯合作戰的優勢,並減少防務資源的浪費。

這其中,信息化交流是重中之重!

熟悉軍事領域的朋友應該聽過一個名詞:C4ISR指揮系統。

它是一種以計算機為核心,以衛星導航為輔助,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技術,集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為一體的軍事指揮系統,這也是軍隊戰區化的重要平台。從上不難看出,C4I指揮系統的建設,對發達且具有深度兼容性的電子信息產業和衛星導航系統有著深度的依賴性。

印度軟件行業雖然比較發達,但在硬件上十分缺失。換言之,印度的戰區化建設需要外部支持。目前,全世界能在大體量防務的基礎上,具備C4I戰區指揮體系的國家只有兩個,即美國和中國。美國在對外出口的武器裝備中基本都安插有後門和監視後台,這一點,各個國家心知肚明。凡用美系裝備建成的防務體系,實質上受控於白宮和五角大樓的指揮。

四國聯盟的向心力來源於地緣需求和產業戰略兩個方面。

地緣需求上——

美國:自DF21D和DF26相繼亮相以後,華盛頓在西太平洋的優勢被瞬間逆轉,現在面臨巨大戰略壓力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

華盛頓要想挽回這種戰略劣勢,就得在中國常規軍事力量輻射不到,但又攸關核心利益的地方建立起新的威懾力量。顯而易見,有著中國三分之二海上貿易線的印度洋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印度半島的地形就如一把將印度洋一分為二的利劍,如果美印結盟,憑藉著美軍強大的機動能力和印度6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它們能在短時間內幾乎覆蓋我國在印度洋東西兩洋任意一條航線。

印度:

新德里面臨的問題其實和華盛頓的一樣。在兩國主要對峙線上,由於中國居高臨下的地緣優勢和高效的後勤補給能力,印度在北方邊境的博弈不論在任何時刻都處於敗勢一方。即便不爆發衝突,只要北邊維持一支足夠多的軍隊,拖都能把印度拖垮。

所以印度的想法,也是希望通過強化在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力量,來平衡北方陸地上的戰略劣勢。不過,一方面印度海軍實力不濟,難以阻禦每四年就下水一條航母的中國海軍;另一方面,這些年我們在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吉布提的經營,使印度的主場優勢日漸衰退。因此印度也需要引入美國的勢力,來建立地區威懾力量。

日本和澳大利亞:

這兩個國家的想法比較簡單,他們希望通過和印度的結盟,讓印度積極向東南亞滲透勢力,以阻止我們用經濟產業的協同把東盟國家整個成一股力量。

對於澳大利亞而言,東南亞是其與中國之間僅存的戰略屏障;

對日本而言,東南亞既是海外產業根據地,也是介入南海的跳板。

產業戰略上——

後冷戰時代,隨著全球化對大部分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經濟發展成為各國內生政策最重要的主旋律。即使在大國對抗的背景下,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迫切需求使得新同盟關係,必須有共同的經濟利益做支持,否則就像玻璃那樣不堪一擊。

如果我們認真觀察這兩年美國盟友體系的變動,就能發現,凡是與美國缺乏共同經濟利益支撐的盟國(尤其是在東亞和中國經濟關係日益密切的盟國),對美關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退,比如菲律賓和泰國。

當前,美國正致力於推行對華產業鏈脫鉤政策。但鑑於中國製造業在世界供應鏈的地位,脫鉤的前提需要一個新的產業配套體系。而所謂的四國聯盟,就是華盛頓在印太區域內設計的去中化產業金字塔。

美國仍然是站在塔尖的組織者,負責金融輸出和規則制定;

日本處於金字塔中高端,負責高端工業成品和精密儀器的出口;

印度負責中低端工業品生產和提供消費市場;

澳大利亞負責提供工業原材料。

從共同利益的角度看:

印度需要美國平衡中國在北方邊境的優勢並壯大國防實力,需要日本的投資和技術發展本國的產業,需要澳大利亞的資源穩定本國工業後勤線。

美國需要印度平衡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需要日本和澳大利亞在一南一北牽制中國,並為印度替代中國供應鏈付出努力。

日本需要美國站在反華最前線,需要印度來彌補將來可能損失的在華市場,並聯合澳大利亞在東南亞及南海問題上給中國製造麻煩。

澳大利亞則需要美國保護基本安全,需要日本和印度的工業能力幫助消化過剩的工業資源,同時藉助他們的力量破壞中國與東南亞的走近。

大家發現沒有,四國同盟所有利益脈絡,都指向同一個交匯點:印度產業化!

如果印度不能產業化,缺乏供應鏈替代方的美國就不能推行對華脫鉤政策;

如果印度不能產業化,低下的工業產能就不能滿足澳大利亞過剩的工業原材料;

如果印度不能產業化,有限的就業崗位就不能提升本國市場的消費能力,日本也就無法在印度市場上填補在華市場的損失;

如果印度不能產業化,四國聯盟就沒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而缺乏共同經濟利益支撐的同盟,很容易在地緣上被破解。這就是印太戰略的漏洞,通過該漏洞我們可以製造出以下幾個離心力:

1.加速對東南亞地區的產業整合

在第五次工業革命掀起的新一輪產業轉移中,能大範圍承接低端產業的區域就兩個東南亞和印度。原因很簡單,區位優勢上印度和東南亞離向外轉移低端產業的東亞更近,勞動力資源上也更豐富。

換言之,未來十年,東南亞和印度在經濟領域是敵對關係,他們要爭搶由東亞輸出的低端產業。

印度的來源是日韓,東南亞的來源是中國。只要東南亞地區在我們的幫助下完成產業整合,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印度承接產業轉移和發展產業的成本,使其製造業喪失國際競爭力。

首先,日韓與印度距離過遠,不論是產業轉移還是供應鏈補充抑或是產品銷售,物流運輸成本顯然高於毗鄰中國最早完成產業化建設地區的東南亞。

其次,低端製造業對工業原材料的消耗極大,東南亞本土及南海有著豐富原材料可以就地供應;而印度不管是從中東進口,還是從澳大利亞進口,運輸成本和關稅成本也會比東南亞高。

最後,印度內部結構性問題眾多,而美日韓的產業轉移只注重產業本身,並不看重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配套。反觀東南亞,只要是中國產業深耕的國家,其配套設施的修建相當迅猛。各種運輸成本過高,基礎設施也不如東南亞,這必然導致Made in India競爭不過後者。

須知,國際市場是發展低端製造業的核心關鍵之一!

除此之外,對東南亞地區產業的整合,也有利於形成利益共同體,使域外勢力難以滲透。

2.強化中國在世界供應鏈的戰略地位

產業這個東西不像航母戰機,不是說你美國總統指到哪裡他就能打到哪裡。中國之所以能佔據世界供應鍊主導地位,是因為我們的政策、資源、勞動力、供應鏈配套、基礎設施都是最頂級的存在。

如果沒有中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把原材料和技術變現為可換取金錢利益的產品,美元憑什麼在世界流通?產業轉移還靠什麼運作?

而資本這個東西就像喜歡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不管你特朗普、莫迪在檯面上畫再大的餅,在最基本的生理反應下,基於產業變現的國際資本該往中國跑還是往中國跑。這次疫情就是最好的證明,【年初西方媒體成天鼓吹資本外逃論,幾個月下來,除了那些被市場淘汰企業,大部分國際資本都在往中國市場鑽,這裡面就包括四國聯盟的資本。】

所以我們未來一定要用更好的政策,更有利的踐行對外開放和產業建設,尤其是科技立國。只要我們一直佔據世界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即便美日想去印度投資,他們的資本也不願意。中國已經有了更好的環境,再去印度重新建立一套供應鏈,那不叫投資和賺錢,那叫扶貧!

這兩條路走下來,印度以反華換取產業化建設的路子基本被堵死了,四國聯盟也就不存在什麼共同的經濟利益。

3.在地緣上製造壓力

美國和印度在印度洋一起搞事的基礎,無非就是看我們常規力量還輻射不到那麼遠。

這個好解決,短時間就能見效,你搞圍魏救趙我就不能玩兒了?

南海島礁化了解一下?伊朗二十五年協議了解一下?提上日程的RCEP了解一下?建設去澳化能源供應線了解一下?瓦代爾俱樂部上普京的發言了解一下?對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不丹、尼泊爾的合作了解一下?何況,把DF-26搬到青藏高原,直接威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

中國人下象棋為什麼總要走一步思五步?因為我們有個成語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美國人以為拉上日澳印三兄弟,在印太地區搞個比一二島鏈還大的封鎖圈,就能把中國徹底困於淺灘?

殊不知,一張植根於第三世界的巨網,正以反包圍之勢,初現崢嶸!


**借鑒歷史,從英國套路看美國

離岸平衡

英美兩國,從文化、人種、國體上看,是父與子的傳承關系,而且他們的國家政策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核心點,那就是都在玩“離岸平衡”。

英國玩了300多年的光榮獨立,隔著英吉利海峽,坐山觀虎鬥,無論歐洲大陸誰起誰落,它都能坐收漁翁之利,維持住大陸的均衡,讓自己獲得最佳的利益。與此同時,還能繼續在亞非殖民地繼續干涉他國事務,用龐大的殖民體系為英聯邦輸血,締造了一個所謂的“日不落帝國”。這種政策的高光期應該是19世紀初,當英國再次主導反法聯軍擊敗拿破侖的時候,帝國的光芒到了最耀眼的時刻。

海洋包圍歐亞大陸,美國也一直在玩離岸平衡,冷戰時期成立北約讓西歐作為對抗蘇聯的前線。蘇聯解體後,直接干涉中東事務,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掙,讓中東成了混亂之地。美國阻斷了中東,也就影響了歐亞主大陸的整體發展。它自己就可以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悶聲發大財,用全球的血滋養任性、陰殘的美利堅。

兩國在本質上都是殖民吸血這一套,只是碍於臉面,美國換了個文明點的方式和稱呼而已。

這一套體系,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現有點玩不轉了的呢?

準確點說是1899年至1902年的第二次布爾戰爭。在三年多的時間裡,為了征服只有數十萬人的布爾人,英國投入了四十多萬人,陣亡2萬2千人,花費了2.2億英鎊,最終竟然只是被迫簽訂合約。

2.2億英鎊是個什麼概念呢?同時期的中國,八國聯軍庚子賠款,中國需要賠償4億5千萬兩白銀,相當於7161萬英鎊。布爾戰爭,是英國300多年歷史中,花錢最多,出兵最多,效果最差的戰爭,讓世界各國看到了英國的問題:戰線太長玩不轉。

當時俄國就想在中東和遠東搞事情,英國被迫拉攏日本制衡俄國,簽訂了英日同盟條約,於是出現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為了制約德國,又在歐洲拉攏法國。當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無法獨自應對潛在的威脅,需要尋找盟友化解危機的時候,就已經是衰敗的開始。

布爾戰爭之前的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英國,在布爾戰爭之後到一戰之間,美國經濟總量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從布爾戰爭之後,英國的離岸平衡就各種玩不轉。

一戰打出了國際上債台高築,國內經濟萎靡不振。二戰後,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已經無法徹底保證英國本土的安全,倫敦被德國輪番轟炸,所謂的光榮獨立離岸平衡就已經開始成為瘋話了。

反觀美國,工業總產值2011年被中國超越,像不像1894年美國超越英國?經濟總量,預計中國會在在2030年左右超過美國,像不像1904年美國成為經濟總量第一?所以,單純的從工業和經濟角度來看,現在的美國相當於布爾戰爭之前的英國。

但與英國不一樣的是,英國玩不轉離岸平衡,有很大原因是狹窄的英吉利海峽不够安全,但北美大陸可是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就算在全球玩不轉,不能随意干涉國際事務,美國至少還可以雄踞北美,做一方霸主,在很長時間内也會是世界一强。

現在美國已經有明顯的戰略收縮態勢,就說明了一切。等待它的是"蘇伊士運河時刻"的到來。

我們不能妄自菲薄,總覺德國外的月亮比故鄉圓,但也不要盲目自大,美國當了100多年的世界經濟第一,追趕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應該清晰地認知到,自古及今,從未聽說過有不朽的盛世,美國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這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話粗理不粗的說美國

美國是一個“叛國者”、“冒險家”、“殖民者”通過侵略、屠殺、種除滅絕建立起來的國家,最初的目的,就是和舊大陸斷絕所有的關系,獲得屬於它們的‘自由“。不要聽到清教徒三字就以為是慈顏善目,愛好和平,也不要聽清教徒們說的那麼好聽,其實這個國家發跡的根源没有一點點正義性,也没有一點點道德底線。

在各階段歷史轉折中,美國有天時地利的幫助,遠離了世界島的戰火和紛亂,用最残酷的手段,如三百年的販奴、西進運動、南北戰爭,完成了殖民地式的工業化和原始積累,從而一躍成了世界上人人嚮往的“新世界”。這個新世界有很多口號,最著名的一個,就是“自由”。

於是,全世界的叛國者、貪官、奸商、想要擺脱政治束縛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文青、無家可歸的冒險者、流民.....都對美國趨之若鶩,這就是“美國夢” 。美國人曾經非常自豪於這一點,他們說它們是一個自由的國度,是移民的天堂,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擺脱壓迫、甩掉過去、獲得自由。理想主義者和功利主義者,都被這股浪潮裹挾著,奔向他們想象中的“天堂”。

美國吸引人渣,不代表人渣不强大、不聰明、不富有……一個文明强大,不代表這個文明道德水平就高。

一直以来,世界把美國的地位捧得太高了,以至於產生了各種“封建迷信?,是時候平視它了,矯枉必須過正。


**南非的今天,就是美國的明天

三個月過去了,弗洛伊德事件還未完全平息,類似的布莱克事件又爆發了。受害者手無寸鐵,但警察却朝他後背連開七槍,而且是當著他三個孩子的面開槍。接下來,幾乎可以肯定:更多美國城市,將發生抗議示威、激烈衝突,高喊"沉默就是暴力犯罪",而被迫實施宵禁,各類球賽完全罷賽以示抗議。一場超級風暴正在來臨。是經濟、疫情、反種族歧視騷亂,循環相互加碼,美國難有寧日。

在南非開始出現一種逆向歧視現象。黑人為了報復曾經的不公正待遇開始欺負白人了,攻擊白人農場主的犯罪案件激增。很多白人,被迫舉家移民,離開南非。而没有離開的白人,因為失去了資產開始陷入貧困。現在在南非,有些白人甚至住進了貧民窟,過上了以前黑人曾經的生活。不出意外,南非的今天,就是美國的明天。

當然,红脖子老白男們肯定不願意看到這種情况的發生,激烈抗爭必然出現,但終屬徒勞。因為佔據人口優勢的就掌握話語權。黑人的生育率遠高於白人。幾十年後,黑人人口達到白人一半的時候,真正的大分裂就開始了。

2001年,美國政治家JackSnyder,在其著作《From Voting to Violence》裡,寫下一個著名的論斷:一個國家族群不斷分化割裂,必然導致各族群之間對立加深,沖突加劇,最終解體。這本書裡大量素材和例證,都來自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但是,他絕對没料到自己的國家也可能有這麼一天。所以,未來在北美大陸裂解出現幾十個國家也不是不可能的。


** 南非環保的陷阱 

多年前,西方世界舉起環保的旗幟,希望反思人類歷史進程,去工業化,建設綠色家園,告訴世界:對環境的破壞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敵人。西方發達國家,作為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200年來掠奪世界資源與財富,有著全球最多的高油耗汽車,自己窮奢極欲,對資源耗竭、環境汙染感到恐慌,於是用嘴巴做環保,自己生活模式不變。推動環保"最力",領有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就是嘴巴做環保的典型。

做環保,愛地球是對的,但不宜只要求發展中與低開發的國家,犧牲發展,而自己不採取任何環保措施,美國就是最標準例子,自己是環境破壞的頭號原凶,連巴黎氣候協定也不願加入,還高喊地球暖化是陰謀的假議題。

南非曼德拉看到西方的環保紀錄片,孤獨的在垃圾箱裡找食物吃的瘦骨嶙峋的北極熊,在岸邊翻滾的、傷痕累累的小海豚...讓他熱淚盈眶。他對西方的環保理念深信不疑。曾經是非洲經濟奇蹟的南非,有著良好的積累已久的工業基礎,隨著曼德拉的一聲令下,南非選擇了相信歐美,走去工業化路線。大部分稍有污染的工廠就被砍掉,少數倖免於難的也被套上了層層枷鎖。

就在這個時候,歐美的環保公司也入駐南非推廣他們的環保設備。這些設備當然很貴,都是名牌,專利全部在歐美國家的手上。"聖母"心曼德拉為了人類的未來,為了大自然,為了我們的地球,認為這些不算啥。很快的,在第一輪去工業化中倖存下來的公司也被各種政府要求,綁手綁腳,而日益萎縮,甚至關廠出走。產業空心化使失業率劇增,成本增高。工資卻降低,社會流動性降低,潛伏的種族衝突報復性的爆發,社會動盪不安,.一系列負面現象層出成惡性循環。

美國與南非對待環保問題立場是截然相反,各處一極,但最終造成的問題卻頗為一致---產業空洞化,失業率高、存量競爭下,資本掠奪嚴重...。美國是南非的放大版,情形更嚴重。

附記 : 

成立一個組織,簽訂一份協議,意味著要承担一份澤任和義務。

20201104,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且成為迄今為止唯一退出的締約方。這份協億的簽署,頗為不易。2015年,初步達成。2016年4月22日,170多各國家簽署了這一協定,創下國際協定簽署國家數量最多紀錄。要想完成這一艱巨的減排任務,需要成員國共同努力。這裡面,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叫“自主貢獻”。

川普不承認《巴黎協定》的約束力,無非是想為毁約開脱。他的一句話,道出了毁约的真相——氣候變化是一場昂貴的騙局。關鍵詞,不是騙局,而是昂貴。花錢環保要來落實《巴黎協定》,與川普“經濟至上”的主張不符。

减排,無非兩種方法,一是少排,二是以其他清潔能源替代,都將增加成本,一定程度"限制"美國發展。要想振興美國經濟,哪肯被《巴黎協定》束縛手脚?

川普在任期內已經頻頻放寬環保策。他堅稱《瀕危物種法》損害了經濟,撤銷有關狩獵、捕魚等相關法規。還大幅削減了對化石燃料的限制,且試圖重振不断衰落的煤炭工業。

據統計顯示,從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初,特朗普政府已放鬆了128項保法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