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說國運

中國工業化如何向前一步--- 說國運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運這個詞,大體上分非理性和理性兩大部分。非理性這部分就是玄學,沒道理,玄之又玄,可就是好事連連,在不可能處翻盤。

打麻將的人應該都會有這個經驗,牌風順時,缺什麼摸什麼,吃碰都及時,爛牌打成好牌,一上聽就自摸或叫胡;牌風不順時,差一步,就是不上張,不小心就放炮,好不容易聽牌,上家截胡,海裏下一張就自摸的機會飛了。運,忽來忽去無法捉摸,怎麼說呢,只能徒呼負負 !

清末到新中國建國,湖南人猛得一塌糊塗,從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到譚嗣同、黃興、宋教仁、蔡鍔,再到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等,個個名震青史,到了2020年,湖南人在國內頂尖政商圈已經見不到幾個人了,奇怪嗎。

這就是氣運,唐宋八大家有六個江西人,明朝剛起家時,安徽淨出猛人,明朝中早期時,江西又狂出讀書人,搞得“朝士半江西”,江西省的經濟還興旺過好一陣子。安徽、江西、湖北這種省份,在地理位置上跟湖南是同一檔的,每個省都命中註定會輝煌一陣子,再低調一陣子,憋久了就出個大招,再重新輝煌一小段時間,每個省有每個省的命數,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

每個省有每個省的基本盤,每個國家也有每個國家的基本盤。這是命,得認。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就發現中國的基本盤在全球一直很不錯,屬於那種動不動就爆手氣的玩家,總是停留在世界一線。

中國在青銅文明時並不領先,但是進入鐵器時期較早,有了鐵器做農具什麼的,生產力就大大提高,能生產更多的糧食,能養活更多人口,中華民族自然就興旺發達。

瑪雅文明一直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也不是他們笨,而是不知道用鐵,沒機會進入下一個文明階段,只能將石頭玩得登峰造極,但不適合發展高等文明,所謂的進入高等文明,就是能將地球上的資源(鐵礦、石油之類)進一步利用,中國這塊地容易獲得鐵礦石,我們才有機會點擊冶金術,盡快攀昇文明等級。

中國古代靠賣絲綢、茶葉、香料、瓷器四大奢侈品狂賺歐洲人的錢,但為什麼只有中國最早生產這些東西?像絲綢的發明,是因為中國人會養蠶寶寶,而蠶寶寶能活下來,是因為當時只有中國有桑樹,老外們想學會絲綢技術想得抓狂,最後靠偷竊解決問題。

根據《大唐西域記》裡的記載,最早是西域人把中國的蠶寶寶放在帽子裡偷走了,印度人偷學西域人,歐洲人又偷學印度人,西歐最早是意大利人掌握了絲綢技術,自己開始搞生產,絲綢之路就此慢慢衰落。14-15世紀時意大利人做絲綢山寨中國的風景畫,冒稱中國貨,在絲綢上繪些飛禽、卷雲、荷花、水鳥什麼的,影響到了歐洲的審美,我們在國外參觀他們的宮殿時,老能看到中國的風景畫,就是這個原因。

茶葉、香料、瓷器這些原理都差不多,就是中國這塊地好,容易產出好東西,以致於中國在全球貿易中佔了很大便宜。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其實準確地說,海上這條線主要運的是瓷器,不是絲綢,因為瓷器走陸路容易碎,為了安全,通常走水路。

絲綢跟瓷器在早年的國際貿易中是帝王產品,讓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明清兩朝,中國向歐洲出口了1.5億件以上的瓷器,西班牙人的國王和王后去世以後,通常用景德鎮的瓷器做陪葬品。

為了模仿中國人造瓷器,普魯士人拉來煉金術約翰和物理學家埃倫弗里德,從1706年開始山寨,奧古斯都二世歡歡喜喜建造了歐洲第一個瓷器製造廠:梅森王室瓷器製造廠,開始銷售德國產的陶瓷。德國人後來說是他們一名叫貝特格的化學家,經過無數試驗,終於學會了製造中國瓷器,其實這聽聽就好,中國瓷器技術就是歐洲人偷竊過去的。

為了盜取中國瓷器技術,歐洲派了一大批人打著傳教士、旅行家的名義過來,探頭探腦想學會瓷器製作,其中有一個法國耶穌會的傳教士弗朗索瓦,學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取了個名字叫殷弘緒,專門在江西傳教,法國貴族家庭出身,是路易十四親自委派的,跟江西巡撫混熟了,1709年托巡撫給康熙送了瓶昂貴的葡萄酒,送上去之後,他就到處宣傳自己跟皇帝關係很好。

為了防止技術被外國人盜取,景德鎮是嚴禁外國人過夜的,殷弘緒給自己加了一層宣傳牛皮後,大家不敢惹他,殷弘緒就長居在景德鎮,他一邊傳教,一邊用西醫給當地人治病,慢慢取得了景德鎮人民的信任,允許他逛窯子(是真的窯子....),慢慢累積了陶瓷製作的技術。

殷弘緒在景德鎮混了三年,日積月累殷弘緒就獲知了一些碎片化的製陶技術,1712年9月1日,殷弘緒給傳教會會計奧日神父寫了一封信,將具體製陶技術中的胎土、釉料、燒成、新瓶作舊等技術細節詳詳細細記在裡面,托奧日神父將信轉交給了法國耶穌會。

法國人狂喜,但還不滿足,殷弘緒又在景德鎮玩了十年無間道,1722年將製陶裡的全套技術,以及中國人絲綢工藝、絹花、珍珠養殖的方法全部抄走,寫在第二封信裡面,寄回法國。法國向全社會公開了中國製作陶瓷的技術,製瓷工廠在幾年內遍布歐洲,歐洲進口中國瓷器的需求在隨後幾百年慢慢下降,海上絲綢之路也就衰落了。

絲綢和陶瓷頂不住了,但中國還有茶葉不是,沒關係,沒有歐洲人偷不走的東西。這次偷東西的是英國人。

17世紀時,茶葉的出口超過了絲綢和陶瓷,其中五分之一出口給了愛喝茶的英國人,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英國出現巨額貿易逆差。英國人一看這不行,得去把茶葉技術偷回來,1848年5月,東印度公司找到一個叫羅伯特.福錢的園藝師去中國偷茶葉。

福錢到了上海後,使銀子買通了一個姓王的安徽人,自己穿了長袍大褂,剃了頭,縫了一條假辮子,學了幾句中國話,跟著王家人混進了安徽休寧縣松蘿山的茶園,在這學習了很長時間的製茶工藝,並買了大批的茶苗茶籽,1849年將13000株茶苗和大量茶籽運往印度。

隨後他又去了武夷山,學會了中國的紅茶技術,1851年福錢從上海出發,帶著八個老茶農和兩個茶具師傅,前往印度種茶,不到20年時間,種出了大吉嶺紅茶,中國的茶葉壟斷從此被打破。

中國最能賺外彙的核心技術都流失後,加上鴉片這玩意殺進中國市場,世界經濟格局才開始失衡,中國國運才開始衰落。在這之前,中國對歐洲國家的貿易是碾壓級別的存在。

歐洲人早期跟中國做生意是虧損的,中間還有個奧斯曼帝國賺差價,為了少交點過路費,他們才千方百計從海路找中國和印度,想直接跟我們做生意。

那時從海上出發找水路是實打實的碰運氣,因為出海非常痛苦、要冒極大的風險。一旦船漂進大洋,十幾天就沒了新鮮蔬菜水果,極容易得致死的敗血症;淡水出海十幾天后就變成綠色的,看著能毒死人,水手們只能靠朗姆酒續命,大家看《加勒比海盜》里德普成天喝朗姆酒,那是因為水沒法喝,只能用酒替代。

就這種條件歐洲人也要玩命找中國和印度,可見當時歐洲生活有多慘。在獻祭了一波亡命水手之後,歐洲人終於找到了新大陸。於是歐洲國家一邊在全球搶殖民地,一邊互相火拼,一邊偷中國的技術,尤其現在有了錢,一邊打一邊開發新技術,歐洲各國瘋狂點擊軍工科技樹,中國又和平了幾百年,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歐洲軍工技術開始和中國形成代差,等殺到中國人面前時,中國人徹底懵了,被打得近兩百年懷疑人生。

但是中國這塊地天生產好東西,貨好,人也好,這兩百年就冒出各種猛人,嘗試想改變這個國家,這個過程特別痛苦,因為早年差距太大,會被洋人和買辦摁在地上摩擦,折騰來折騰去,終於天降猛男,一統中國,還把歐美人的勢力從國內趕了出去,開始獨立發展,一口氣跑出七十年國運,發展成今天這樣。

全世界人口過億的國家,為什麼只有中國能獲得獨立自主權?並在獨立後還發展起來?這就是天意了,是玄學,屬國運範疇。

大疆公司的無人機,佔世界市場80%以上,但大疆造的東西,日本也能造,不僅能造,大疆好些東西還就是日本產的,日本人拿大疆的產品回去研究,說我們全部搞得定,怎麼日本就不出大疆呢?誰能說說這裡面的道理。這冥冥之中就是有國運在,每個國家他都只能有一個時間段的紅利期,過了這個紅利期,國運不在了,他就走不動了。

日本吃了上一代技術紅利,將半導體材料、超高精密機床、工業機器人、軸承、炭纖維、光學、醫療設備、精密儀器、汽車製造、動漫、半導體加工設備、工程機械、發電用燃氣機輪、海水淡化等產業吃完,人手就不夠用了,不僅不夠用,人口還在不斷減少,每年出生86萬人,死亡138萬人,日本又是個容錯率很低的社會,創業失敗打擊太大,大家寧肯在舊賽道好好過安生日子。

人手本來就不夠,維持舊產業已勉強,一犯錯又是致命錯誤,大家就不去嘗試新產業,不僅是無人機,智能手機、日本也錯過了互聯網時代,被中國遠遠甩開了。中國是吃下了新產業,在舊產業又從低端一點一點慢慢蠶食,才有今天這個局面。

中國就是世界地圖裡的一個一線選手,地理、人口、文化優勢都在,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爆一次好手氣,這是出生點就決定了的事情,這種國運就是非理性的,大家都認,但誰也說不清。

接著說下國運中理性的一部分。

世界工業化的發展到現在是越來越細,越來越長,一共是39個大類,如果再細分,就有好幾百個分類,每個工業分類都需要大量人口才能維持,所以過去完成工業化的強國一般是5000萬人口以上,現在要數一億人口上下。

其實1億人口不可能吃下大部分產業鏈,因為一億人口裡真的在工業領域工作的可能就兩三千萬,39個大類能吃下10個就不錯了,像韓國搞完造船、汽車、電子等產業後,人口就處於滿負荷就業,所以無論如何做不成全品類。韓國就盡量把一些簡單的製造業發往外國代工,以前東莞就有好大一家韓國三星的代工廠,現在中國人工成本上升,韓國就去越南找代工,韓國三星現在每年在越南的生意占到了全越南GDP的三分之一。

為什麼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吃完全部工業產業鏈呢?其實就是人口增長跟不上工業的發展需求。

前蘇聯、德國、日本以前追趕美國時總是有產業短板,比如前蘇聯一直造不成精密機床,靠跟日本秘密交易才搞到手。就是地理條件與基礎設施,蘇聯輕工業搞不起來,相對,美國擁有科技和金融雙重霸權,打擊老二輕而易舉,現在中國把產業補足了,美國遇到了全新的對手,就再也打不下去了。

像美軍的F-22軟件用的是軍用的Ada高級語言,源代碼翻了幾倍以後,實在湊不齊那麼多懂Ada的程序員,只好改用C語言,後來連C語言的軍方程序員都湊不齊這麼多,戰鬥機軟件又不敢外包,十分糟心,這還只是其中的一環,慢慢成本越來越越高,只好放棄了F22,轉而生產成本更低廉的F35。

人類越往前發展,機器硬件軟件越精密,越精密,線鏈就拉得越長,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補上新的工作崗位。那些因為產業鏈太多又長吃不完的原發達國家,只能盡量先保住最核心的軍工領域和頂尖民用工業領域,其它能拆的拆,能挪的挪,機床、工業設備製造業就跟著一起搬遷。一次又一次的產業升級中,只有中國能滿足工業升級的人口需求,工業鏈自然就落到了中國境內。

中國連續幾代人接力完成了大基建、高等教育普及,使中國中高等工業總人口在短短幾十年沖到全球第一。中國2020年將有840萬大學生畢業,其中工科人數達到了500萬左右,美國2019年只有56.8萬,日本只有19.5萬。

擁有工業人口這個巨大優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迅速崛起,佔據重要的位置。再往上走,必將迫使全球產業鏈重新調整,逐步威脅美國科技霸權,而今年的疫情加速了這一趨勢。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就說過, “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新形勢下,不斷提昇科技實力,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所在。 ”簡單點說,就是得掌握核心科技。現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領域重要性上升,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但美國對華為的打壓又將基礎科學薄弱的後果直接地暴露在大眾面前。值得警醒的是,芯片被卡脖子只是中國基礎科學薄弱的一角,《科技日報》曾統計,在工業領域被卡脖子的技術就有35項。

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階段佔比低於美國20個百分點,基礎研究投入額僅相當於美國的1/4 ;中國每百萬人口擁有的研發和技術人員數為美國的1/4 ;中國科研投入佔GDP比重為2.12% ,低於美國的2.74% ; 2015年中國基礎研究佔比5% ,應用研究佔比10.8% ,美國占比分別為16.9%和19.6% 。

從研發主體看,中美均已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體系,有錢,跑得起來,但中國高等院校研發佔比為7% ,低於美國的13% 、日本的12.3% 、德國17.3% 、法國的20.3%和英國的25.6% 。

基礎科研在高校,應用研究在企業。

決定一國長期競爭力的是基礎研究,我們在這方面嚴重不足,源於科研管理、經費管理和評審制度的缺陷,激勵機制不足,需要推動科研事業單位改革,賦予科研人員知識產權。

其實我們在2006年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20年裡,一共投入了380億元人民幣,對10萬多個基礎科學研究項目進行了資助。今年4月,國務院又下發了《意見》強調了企業的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加入到了對基礎科學的貢獻當中,甫結束的“騰訊科學週”活動就是代表案例。覆蓋了科普、國際間科技成果交流、資金支持等,一個民營企業能做的各個方面。

騰訊科學周中的WE大會、ME大會請來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分享最新前沿科技成果,又聯合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科學探索獎”,由騰訊基金會出資10億元,鼓勵年輕學者從事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等基礎研究。

騰訊對這10億元資金的態度是不參股,不求回報,不過問科學家怎麼花這筆錢,完全由科學家自己決定怎麼用。企業做應用科學,是在前人拓展的基礎研究疆土上去建樓,基礎研究的拓展是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這個意義是更重大。科學是主幹,技術是主幹上的枝葉,沒有科學只去做技術,最終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幾年前美國科學家發現引力波所引發的全球性科學狂歡,其實這個項目的背後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幾十年來累計投資的11億美元。科學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這種投入看起來有些不計成本,但恰恰反映了美國對基礎科學難以想像的支持力度和寬容度。我們也一樣。

在這個領域,我們有兩點還算讓人欣慰,一個是今年的“科學探索獎”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也有3位科學家獲獎。

還有一點是,“騰訊科學週”加辦了一場科普性質的X-Talk,邀請“科學探索獎”獲獎科學家、社會學者、科幻作家、文化學者、騰訊技術專家等人,一起分享交流前沿的科學話題。希望全社會對科學精神崇尚,對科學文化的培育更多是來自科學的魅力,而不是被動的被美國“卡脖子”倒逼 。中國這麼多城市裡,最資淺的深圳對科學最執著。

企業研究為主導的科技公司更能感受到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作為深圳的代表企業,華為和騰訊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兩家。從2019年開始,華為任正非就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提升基礎科研的戰略力度,並說“很高興見到越來越多願意坐冷板凳的人。”

幾年前開始,華為就已經開始強化和全球大學的基礎技術研究合作,並要求國內大學不必介入"芯片"這種技術問題,轉向基礎科學研究。

不諱言,中國的部分大學還是會有一些讓人噁心的學術腐敗的醜聞流傳出來,但整體上,中國的基​​礎科學在政府與企業、院校的互相合作上,正朝著積極的一面向前發展。

在一個以科技製造為主導的現代社會,到底什麼是國運?

簡單點說,就是你得有足夠多的優質工業人口,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與企圖心,只要擁有這兩條,工業文明就會自動被你吸引過來,你就可以吸收優質人類文明,成為先進國家。

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是毛澤東那一代人給中國打下來的,優質的工業人口,是後續幾代人陸續培養出來的。

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像德日法英韓,是人口不足,像印度,是動員組織能力太差,最後工業產業鏈,只能落在中國。大家擔心的我們頂尖技術像5G、光刻機、芯片被封鎖的問題,我倒覺得不是什麼致命問題。

基礎物理科學停滯,已使人類文明很久沒有再進入爆炸性發展階段了。近一百年了,科技進步的速度其實是在放慢的,就是將我們封鎖了也沒什麼用,就算我們慢慢追,他們也站在原地不動,遲早是會被我們追上的。

什麼是國運?

在國家被洋人踐踏之時,平均29歲的富二代們放棄優越的生活,為了推翻清王朝戰死在黃花崗;在日寇入侵中華大地之時,22歲的陳懷民在空中重傷,為了擊退日寇,駕機與敵方同歸於盡,戰死在武漢上空;在美軍踏入朝鮮後,面對世界第一強國,在長津湖以四比一的戰損擊退美軍的志願軍,這些一波一波為了國家而不顧一切的人,就是我們的國運。

有著強烈民族凝聚力的國家,就有著綿綿不絕,不可阻擋的國運。

理學大家曾國藩早年說過:“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責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但曾國藩到晚年卻言,"不信書,信運氣"。運氣具有偶然性。久歷宦場、戰場與洋務衝擊,似乎對他早年的說法有些許修正。具備了上述三項,不能保證成功,外來非自控的變數太多。但不具備這三項,運氣來了,也一定不能成功。

陳勝吳廣起義前的苟富貴,勿相忘,稍有進展就全忘了;洪秀全的偶然與偏安也註定失敗;運氣差,生不逢時,經濟大環境不好,再努力工作還是貧困;運氣好,在風口上的豬也能飛起來富裕,說明了一切。

**什麼是國運?( 精簡版 )

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運這個詞,大體上分非理性和理性兩大部分。非理性這部分就是玄學,沒道理,玄之又玄,可就是好事連連,在不可能處翻盤。

打麻將的人應該都會有這個經驗,牌風順時,缺什麼摸什麼,吃碰都及時,爛牌打成好牌,一上聽就自摸或叫胡;牌風不順時,差一步,就是不上張,不小心就放炮,好不容易聽牌,上家截胡,海裏下一張就自摸的機會飛了。運,忽來忽去無法捉摸,怎麼說呢,只能徒呼負負 !

中國在青銅文明時並不領先,但是進入鐵器時期較早,有了鐵來做農具什麼的,生產力就大大提高,能生產更多的糧食,能養活更多人口,中華民族自然就興旺發達。

瑪雅文明一直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也不是他們笨,而是不知道用鐵,沒機會進入下一個文明階段,只能將石頭玩得登峰造極,但不適合發展高等文明,所謂的進入高等文明,就是能將地球上的資源(鐵礦、石油之類)進一步利用,中國這塊地容易獲得鐵礦石,我們才有機會點擊冶金術,盡快攀昇文明等級。

中國古代靠賣絲綢、茶葉、香料、瓷器四大奢侈品狂賺歐洲人的錢,但為什麼只有中國最早生產這些東西?像絲綢的發明,是因為中國人會養蠶寶寶,而蠶寶寶能活下來,是因為當時只有中國有桑樹,老外們想學會絲綢技術想得抓狂,最後靠偷竊解決問題。

在國家被洋人踐踏之時,平均29歲的富二代們放棄優越的生活,為了推翻清王朝戰死在黃花崗;在日寇入侵中華大地之時,22歲的陳懷民在空中重傷,為了擊退日寇,駕機與敵方同歸於盡,戰死在武漢上空;在美軍踏入朝鮮後,面對世界第一強國,在長津湖以四比一的戰損擊退美軍的志願軍,這些一波一波為了國家而不顧一切的人,就是我們的國運。

有著強烈民族凝聚力的國家,就有著綿綿不絕,不可阻擋的國運。

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像德日法英韓,是人口不足,像印度,是動員組織能力太差,最後工業產業鏈,只能落在中國。大家擔心的我們頂尖技術像5G、光刻機、芯片被封鎖的問題,我倒覺得不是什麼致命問題。

基礎物理科學停滯,已使人類文明很久沒有再進入爆炸性發展階段了。近一百年了,科技進步的速度其實是在放慢的,就是將我們封鎖了也沒什麼用,就算我們慢慢追,他們也站在原地不動,遲早是會被我們追上的。

為什麼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吃完全部工業產業鏈呢?其實就是人口增長跟不上工業的發展需求。

中國連續幾代人接力完成了大基建、高等教育普及,使中國中高等工業總人口在短短幾十年沖到全球第一。中國2020年將有840萬大學生畢業,其中工科人數達到了500萬左右,美國2019年只有56.8萬,日本只有19.5萬。

擁有工業人口這個巨大優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迅速崛起,佔據重要的位置。再往上走,必將迫使全球產業鏈重新調整,逐步威脅美國科技霸權。

世界工業化的發展到現在是越來越細,越來越長,一共是39個大類,如果再細分,就有好幾百個分類,每個工業分類都需要大量人口才能維持,所以過去完成工業化的強國一般是5000萬人口以上,現在至少要數一億人口上下。

其實1億人口不可能吃下大部分產業鏈,因為一億人口裡真的在工業領域工作的可能就兩三千萬,39個大類能吃下10個就不錯了,像韓國搞完造船、汽車、電子等產業後,人口就處於滿負荷就業,所以無論如何做不成全品類。

大疆公司的無人機,佔世界市場80%以上,但大疆造的東西,日本也能造,不僅能造,大疆好些東西還就是日本產的,日本人拿大疆的產品回去研究,說我們全部搞得定,怎麼日本就不出大疆呢?誰能說說這裡面的道理。這冥冥之中就是有國運在,每個國家他都只能有一個時間段的紅利期,過了這個紅利期,國運不在了,他就走不動了。

日本吃了上一代技術紅利,將半導體材料、超高精密機床、工業機器人、軸承、炭纖維、光學、醫療設備、精密儀器、汽車製造、動漫、半導體加工設備、工程機械、發電用燃氣機輪、海水淡化等產業吃完,人手就不夠用了,不僅不夠用,人口還在不斷減少,每年出生86萬人,死亡138萬人,日本又是個容錯率很低的社會,創業失敗打擊太大,大家寧肯在舊賽道好好過安生日子。

前蘇聯、德國、日本以前追趕美國時總是有產業短板,比如前蘇聯一直造不成精密機床,靠跟日本秘密交易才搞到手。就是地理條件與基礎設施,蘇聯輕工業搞不起來,相對,美國擁有科技和金融雙重霸權,打擊老二輕而易舉,現在中國把產業補足了,美國遇到了全新的對手,就再也打不下去了。

像美軍的F-22軟件用的是軍用的Ada高級語言,源代碼翻了幾倍以後,實在湊不齊那麼多懂Ada的程序員,只好改用C語言,後來連C語言的軍方程序員都湊不齊這麼多,戰鬥機軟件又不敢外包,十分糟心,這還只是其中的一環,慢慢成本越來越越高,只好放棄了F22,轉而生產成本更低廉的F35。

理學大家曾國藩早年說過:“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責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但曾國藩到晚年卻言,"不信書,信運氣"。運氣具有偶然性。久歷宦場、戰場與洋務衝擊,似乎對他早年的說法有些許修正。具備了上述三項,不能保證成功,外來非自控的變數太多。但不具備這三項,運氣來了,也一定不能抓住,成功。

陳勝吳廣起義前的苟富貴,勿相忘,稍有進展就全忘了;洪秀全的偶然與偏安也註定失敗;運氣差,生不逢時,經濟大環境不好,再努力工作還是貧困;運氣好,在風口上的豬也能飛起來富裕,說明了一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