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仁者壽;說成功;貧困的年輕一代;北大的10句話;

人生步入老年,該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氣。這個福,是自然自在的衰老過程和形式,即所谓的仁者之壽。然而,若鄭重其事,以至孜孜以求地關注起長壽的時候,十有八九為時已晚。

電視廣播,報刊網絡,街談巷議,道聽途說,高人全出來了!專家說,學者說,醫生說,禪師說……講動的,講靜的,講吃素的,講喝水的,講拍手的,講泡脚的,講打坐的,講打拳的,講游泳的,講爬山的,講戒酒的,講戒烟的……聽來聽去,仿佛越活越不會活了?說難聽些,他們也只是為稻糧謀罷了。

試問一下,這些說教者,他們自己長壽嗎?誰做過這些人的壽命統計,養生名家,營養醫師,瑜伽教練,運動健將……恐怕他們自身實踐和理論也未必統一。

長壽的條件,天好,地好,水好,人也好,如此奢侈,能自主嗎?

長壽的要素,遺傳,習慣,性格,心態,如此複雜,能優選嗎?

問問山村的老農吧?他們不懂養生,只求謀生;不懂健身,只愛勞動;不懂休閒,只慣安眠;不懂營養,不懂健身,但腰腿靈便;不懂旅游,但門外就是大自然……

問問百歲老人吧?他們大概連半套養生也講不出來。講出來也未必符合“標準"!他們反倒有愛喝酒的,常抽烟的,吃肥肉的,從不體檢的,很少洗澡的……而且,多是歷經艱難,不輟勞辛,一生粗衣疏食的人。

長壽就像幸福是個自我感覺,難有統一的客觀標準,或許也是個各得其所的,因人而異的自我感絕吧。别人的活法兒,只能欣賞不能照搬,跟風的模仿,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千篇一律的健康指標,誤人不淺!

老年體徵的退行性變化,應該視為正常,何必當做病變?天天測血壓、量體重,形成負担,為此食寢不安,反生大患。

抗衰老?衰老豈能抗,天下哪有長生不老的妙藥靈丹?

真善美,第一是真,有真才有善與美。素面朝天是自信的美;薄施粉黛,是自尊的美。

現代醫學科技發達,給人類防治疾病和減緩痛苦的外力,有病就治,敬畏生命。可過度的治療,得到的只是既無尊嚴又無意義的生命。

人生苦短。半百是短,百歲還是短。人生的來去,不過是幸運和遺憾的往復,不外是美好和煩惱的轉換。世間的美好多著呢,誰能享有完全?未来的精彩多著呢,誰能享有永遠……

老年之福,不再是占有、貪婪;這個福,也不由主觀的設計、策划。老來之福,在於随遇而安,及時行樂。恰到好處,缺了不可,過了便錯。

長壽的前提是能自理,是不麻煩、少麻煩别人。不然,則是孔子所言:長壽多辱了。“辱”就是失去了尊嚴。

優雅地老去,那是文化的境界;體面地老去,那是物質的支撑。二者的内涵太講究了。我想,還是心平氣和從容地老去吧。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身上一定具備超出别人的長處;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也一定有其失敗的根源。曾國藩說過: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有志責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用現代話說,人没出息的三大根源就在於:没有目標,没有見識,没有恒心。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衔之馬,漂盪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01 . 沒有立志

梁啟超總結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大成就,首先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人一旦有了改變自己的決心,有了處低望高的志向,便能連自己的先天氣質都改變過來,仿佛脱胎換骨一般。

王陽明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老師說,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而不是什麼“中狀元榮耀家族”,正是自小就有遠大志向,才有後來的“心學宗师”王陽明。一個人的志向基本決定了人生成就的上限。

02 . 沒有見識

曾國藩曾說,辦大事要以“識”為主,才氣、才能不過是輔助罷了。這里的“識”,不單單指知識,更指的是經驗和見識,也包括面對問題時的認知高度。

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觀察和見識。因此,學會聆聽别人的觀點,就相當於在借别人的眼睛觀察世界,也包括審視自我,於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才是完善自我、事業進階的必由之路。

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龍圖閣直學士,書法一般,却自認為很好,還經常讓人把榜額上的字抹去,換成自己的。

一天,鍾弱翁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讓自己重新題字。

然而,擦去灰塵後靠近仔細一看,大家發現,落款赫然寫著顏真卿的名字。鍾弱翁頓時很尷尬,只好訕訕地說:這麼好的一副字,怎麼能不刻成石碑呢!

有人曾提出一種說法,人有四種任知種認知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是處在第一層。

自信與自負,知不足與足不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别之一。

《易經·謙卦》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對萬事萬物,不管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懷一顆謙卑之心,才不會裹足不前、止步於成功。

03 . 没有恒心

《菜根譚》中言:“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要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就,主要是看他在“恒久”這兩字上做到幾分。

《戰國策》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很多人開始的时候總是雄心壯志,宏圖遠大,可是随著時間的近行,慢慢的就没有了動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決心,到最後草草了事。反觀成功之人,無一不是厚積薄發,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最後成功的那一刻。

人生像是一場旅行,先要有志向、有目飆,在旅途中不斷增長閱歷與見識,靠著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毅力,才能跨越痛苦與平庸,到達常人無法到達的遠方。

*曾國藩到晚年曾言,不信書,信運氣。運氣具有偶然性。久歷宦場、戰場與洋務衝擊,似乎對他早年的說法有些許修正。具備了上述三項,不能保證成功,外來非自控的變數太多。但不具備這三項,運氣來了,也一定不能成功,陳勝吳廣起義前的笱富貴,勿相忘,稍有進展就全忘了;洪秀全的偶然與偏安也註定失敗;運氣差,生不逢時,經濟大環境不好,再努力工作還是貧困;運氣好,在風口上的豬也能飛起來富裕,說明了一切。


**年輕一代的貧窮,富裕一代的悲哀

年輕人的貧困化是一個全球現象,在主要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日本的“平成廢物”還未遠去,“令和猛男”已經流行。“猛男”是對“令和”一代沉迷於二次元“宅文化”的諷刺,比起平成低欲望一代的廢,令和更是缺乏社會生活的費宅。“宅經濟”的蓬勃,却是年輕一代經濟處境持續惡化的“惡之花”。

美國青年的境况也不比日本好,在儲蓄方面,情况也不樂觀,三分之二的年輕人没有養老儲蓄。

美國年輕人的經濟獨立性明顯下降。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美國青年與父母同住的占比已經高達47%,這是是自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比率。而在上世紀後半葉,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的比例都在35%以下。

欧歐洲的情况可能更糟,體現在長期高位的年青人失業率。歐盟的年輕人平均失業率常年高於20%,南歐國家更是達到了令人乍舌的40%,只有德國等少數國家控制在10%以下的健康水平。

某種角度看,中國整體仍屬整體上升期,年輕人也已錯過資產價值增量的爆發期,但社會年輕人的“假名媛”和“凡爾賽體”(注一)多少還有些對財富追求的憧憬,比起徹底逃避現實的苟且要健康一些。

前浪們( 指50、60年代或台灣三、四年級的人)恣意嘲笑“無能的後輩”,却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前浪是經濟整體高增長成全了它們的財富快速增值,而不是前浪們自我標榜的更勤奮、更吃苦耐勞。和那些先行一步的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一樣,經濟的高增長帶來的資產高速升值,尤其是房地產,創造了個人和家庭的富裕。這在中國尤為顯著。

跑赢一切經濟指標的是居民住房價格,住房的快速升值在很大程度上補償了居民收入增長滯後的分配短板。直接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接下來的房價快速增漲階段,又讓“1”後面的零增加了很多。房產占了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的80%。有没有房、有幾套房決定了財富等級,工資差距的仨瓜俩棗找反而無關緊要。

前浪們今天可以笑傲後浪的財富優越,和他們引以為傲的吃苦耐勞、閱歷豐富真没太大關系。房地產啟動了二十多年的資產盛宴,大都會裡的五零年大爺、六零年大叔基本都趕上了主菜,七零大哥姊也吃到了點心。八、九零往後,情况開始發生了變化。高房價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財富標杆,打工人的收入絕對值增速在房價面前匍匐。

現在為這些後浪想,家庭出身在“錢途”起點上的全重將越來越大。要怪高房價其實也没什麼道理,再强調一下,如果不是房產增值,爺叔阿姨們也分享不到多少財富。是經濟增速驟減,把年輕人推到了懸崖邊緣。資產價格的快速增長已經結束,經濟進入了吃存量的年代,屬於年輕人的財富增長空間能有多大?只好做做夢吧 !

看懂了存量遊戲的新規却又不甘心的,就想着“傍大款”、“求包养”。前浪可以罵這是齷齪,却不能否認,家裡没礦的後浪在新遊戲裡還真没什麼特乾淨的路可以選。

當創造財富的能力下降了,没有人可以從中受益。

前浪不要以為看上去很值錢的房產會保障幸福的晚景,看看日本“昭和男兒”們也曾自信滿滿,今天大都晚景凄凉。資產的價格只是一堆數字,如果没有真實的財富增量支持,無異於冰山上的鳳凰——冰山融化了,鳳凰也就飛走了。

因此,在圍觀“凡爾賽體”、“假名媛”時,請前浪們不要光顧著說教式的自我表揚,不要沉浸在虚幻的“想當年”,其實我們也只是正趕上當年的大好年罷了。別再提刻苦耐勞,勤儉奮鬥,沒有人比一、二年級的父兄輩更努力吧,他們也是因為沒趕上大好年而貧困拮据。

真正要做的是讓當下成為“當年”景象,一樣的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一樣的為社會經濟解開枷鎖,讓年輕人有闖蕩和創造的空間,在財富的增量中收獲他們的未來。這是前浪的義務,也關乎前浪們的未來處境。(成為被拋棄的一代 )

總之,收起雲淡風輕的純天然有機白日夢,人間没有什麼歲月靜好的未來,只有野蠻生長的活力才是通向幸福的道路。

注一 : “凡爾賽體”源於一位網紅的微博,内容主要就是套路化的炫富加秀恩爱,諸如老公送她一輛藍寶基尼,成為她不喜歡的“日常煩惱”。這群體被命名為“凡爾賽”是因為一部日本漫畫,大體上是諷刺其看上去華麗富貴的意思。

“凡爾賽文學”四大要素:1、先抑後揚,明貶暗褒。2、自問自答。3、靈活運用第三人稱視角。4.,純屬白日夢虛構

**大陸天津臨港區一座鐵路橋在維修過程中發生坍塌事故,截至目前,已有8名工人在此次事故中遇難。8名工人,最小的44歲,平均年齡已有52歲。原來現在民工的主力都是50多歲的人了。

50多歲對很多人來說,已經面臨退休,再幹體力活更是不實際了。可這些工人,却還要風餐露宿,做著苦力活,一不小心,就和家人天人永隔。

有人問:

“怎麼都是40~50歲以上的,這種體力勞動現在找不到年輕人嗎?”

下面有人這樣回復:

“年輕人在開網店,搞直播,送外賣,上大學.....”

是的,這些父輩,大多都是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而拼命。因為他們的付出,所以他們的孩子,才可以不用從事最辛苦的工作。寧願自己受苦受累,讓孩子在更大的世界裡,體驗更多的可能性。

“你以為的歲月静好,其實現實是大江奔流。”往往,我們所看到的星辰大海,背後都是父輩的苟且艱難。我們之所以能看得到浩瀚世界,都是因为有他們在奮力托舉。

父輩們的一身銹餿,換來了孩子們的光鮮亮麗,住高樓。這個世界,總有人擋在我們身前,為我們遮風擋雨,只不過我們常常忽略了。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甫上任,便向學生提出十句話,有學生形容是新的校訓。

這十句話傳播神速,在不少年輕人裡瘋傳。

請轉傳給您的子孫、親友,第八、九、十句話也可提醒年長者注重保健。

第一句話,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是運動場。

到運動場鍛煉身體, 強健體魄。到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的<充電>、<蓄電>、<放電>。 

第二句話,培養<兩種功夫>:一個是本分,一個是本事。

做人靠本分, 做事靠本事。靠<兩本>起家靠得住。

第三句話,樂於吃<兩樣東西>:一個是吃虧,一個是吃苦。

做人不怕吃虧, 做事不怕吃苦。吃虧是福,吃苦是福。 

第四句話,具備<兩種力量>:一種是思想的力量,一種是利劍的力量。

思想的力量往往戰勝利劍的力量,這是拿破崙的名言。一個人的思想走多遠,他就有可能走多遠。 

第五句話,追求<兩個一致>:一個是興趣與事業一致,一個是愛情與婚姻一致。

興趣與事業一致,就能使你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得以發揮。

婚姻要以愛情為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也不會是牢固的婚姻。 

第六句話,插上<兩個翅膀>:一個叫理想,一個叫毅力。如果一個人有了這兩個翅膀,他就能飛得高,飛得遠。 

第七句話,構建<兩個支柱>:一個是科學,一個是人文。 

第八句話,配備<兩個保健醫生>:一個叫運動,一個叫樂觀。

運動使你生理健康,樂觀使你心理健康。日行萬步路,夜讀十頁書。 

第九句話,記住<兩個秘訣>:健康的秘訣在早上,成功的秘訣在晚上。

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產生於業餘時間。業餘時間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毀滅一個人。 

第十句話,追求<兩個極致>:一個是把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一個是把自己的壽命健康延長到極致。


**四個陷阱

決定一個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

決定一個人層次的,不是他最出眾拔尖的能力,而是人性低處的缺陷。

很多時候,我們過不好自己的生活,其實是陷入了四個難以察覺的人生陷阱。

01. 群思陷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會議,盡去發現座無虚席。他經一棟,大喊一聲:“地獄發現石油了!”

這一喊,天堂裏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就只剩下他一人。

此時,吊詭的一幕發生了,這位大亨竟也急匆匆向地獄跑去。原來,他想的是:大家都跑過去,莫非地獄真有石油?

心理學上,有一種羊群效應。

羊,是一種散亂的組織,總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可一旦有一只頭洋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狼和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應,本質是一種從眾心理。《烏合之眾》裏說: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很多時候,我們就如同羊群中的某只羊,没有主見,在群體的氛圍裡,盲從的跟從别人制定的規則:

“人要對自己好一點,網袋消費也要精緻生活”;“身邊人都抽烟,說這就是成熟,那我也必須抽。”

狂熱的跟風做一件事,如果没想清動機和缘由,那麼,你極大可能,只是被口號收割的韭菜罷了。世間無數人,就這樣中了生活的圈套,跳進了社會的坑。

從眾很容易,那屬於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不從眾却很難,需要一顆智慧的頭腦時刻保持清醒。

02 . 自律陷阱

持續性的自律,造就了高手;間歇性的自虐,是大多數人的現實。

朋友阿May掀開袖子,胳膊内測露出幾道“肥胖纹”。那是她過去常期體重飘忽不定,忽胖忽瘦的代價。

健身之風颳起時,在男友的催促和標榜自律的心理下,她開始瘋狂减肥。每日不吃主食,高强度運動,短時間内,確實瘦了不少。但每每保持不到三個月,她就開始報復性大吃大喝,體重迅速回彈。

直到一次體檢,查出了脂肪肝,阿May大為震驚,開始梳理新的自律計畫:搭配飲食,規律三餐,每日早起早睡,輔助運動。

這次,她把規律生活變成了習慣,身體越來越好,還在運動中找到了釋放的樂趣,整個人變成了易瘦體質。到這,想必大家已經明白阿May真正改變的缘由所在。

之前階段性的“自律”,是出於外界的評價和壓力。後來有計畫的“自律”,則是因維,自己有着間定的目標去做一件事。

不得不承認,飛速前進的社會裏,充满了焦慮與壓力,我們崇尚自律,希望自我改變。却容易陷入一個盲目的“自律陷阱”:用戰術上的努力,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正先忙起來再說。

我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却從没思考過,更好的自己是什麼。於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走走停停,反反覆覆,持續性躊躇滿志,間接性混吃等死。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而決定這棵樹能否成植参天的,却是播種前的那一刻。

真正的自律,應該是:未來的願景,規畫好當下的目標,再付出努力,为之堅持。

03 . 自負陷阱

自負的本質是無知,越固執己見的人,認知水平越低。

康奈爾大學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專業喜劇演員為30個笑話的有趣程度評级,作為標準答案。然後,找來65名大學生為笑話評級,對比標準答案,將學生的幽默感排出名次。之後,詢問這些大學生,覺得自己幽默感如何。

结果非常有意思:測試分數很低的學生,對自己的幽默感,表現出了超常的自信,他們認為自己非常的幽默有趣。盡管只有12%的笑話判斷對了,他們却賭定的認為,自己起碼答對了60%以上。

相反,那些測試出來幽默感强的學生,反而對自己的幽默感給出了低於實際水平的評價。這,衍生出著名的【達克效應】: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認為厲害,因為認知有限,自己無法察覺錯誤。

一言以蔽之:層次越低,越自以為是。

放眼生活,達客效應無不在:

越是没文化的人,越喜歡自吹自擂,不懂装懂;

越是非專業的外行,越喜歡對内行指指點點,覺得自己技高一籌;

越是没見過世面的人,越喜歡炫耀自己,還會自視甚高,輕視他人。

因為無知,所以自負。正如古人所言:多聞者博,多見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

04 . 痛苦陷阱

痛苦無法避免,但苦難可以被選擇。

籠子裡關著一只狗。它伸出爪子,想逃脱囚禁。碰到欄杆的那一刻,籠子上的警笛響起,立馬有人給它以電擊。狗縮回爪子,但渴望自由,依舊試著扒攔而出。可每次碰到欄杆,它都會在警笛聲中,迎來電擊的疼痛。如此循環,反反復復。

最後一次警笛響起時,在電擊之前,人們就把籠門打開。但狗却没有逃離,甚至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在地上,顫抖呻吟。龍門始終打開,它,却再也出不去了。

有人經歷過感情的挫折,就沉溺過去,不可自拔;有人工作一時受挫,便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是廢物一個……於是主動把自己放置到弱者的身份,從此畏葸不前,一蹶不振。

他們身上,都有一種類似的【習得性無助】。困在曾經的痛苦裡,放棄行動和改變,恐懼明天,後悔昨天,也過不好今天。

心理學禁人的痛苦分為兩種:

第一種,叫做pain,是我們真實體驗到的痛苦,這無法避免。

另一種,叫做suffering,它是一種心靈上的折磨,是痛苦產生後,因抗拒而產生的情绪,可以避免。

其實,真實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任何一種情绪產生之後,只要别抓著不放,它自己就會消失。

很讚成村上春樹的一句話:痛苦無法避免,但苦難却可以被選擇。接受痛苦,付諸行動,做出改變,方能翻越人生的山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