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為美國把脈( 中國自然走向中央集權 ) ;哀陸戰之王---坦克的殞落

為美國把脈 

農業化----中國注定失敗;工業化---美國註定失敗。聽起來是否有些弔詭 !? 其實從兩廂開列的加徵關稅品項,美國出口中國的幾乎都是農產品,中國出口美國的都是工業產品。

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如美國也就罢了,甚至不如印度,巴基斯坦,乃至於大家公認的“沙漠地帶”的伊拉克,“戈壁地帶”的阿富汗。而且中國的這個“人均耕地面積”其實也有很大的水分,因為中國大量的耕地,尤其是在南方是以梯田的形式大量存在的,如果把這一部分抛棄,再和美國去對比,差距只會更大。

中國人地矛盾不是現在才有的,整個中國的歷史都是一部與人地矛盾的歷史。

夏禹之所以能執政,是由於治水,因為這片土地並不很好,洪、旱災頻發,發展到最後有人地矛盾,人地矛盾永遠糾纏著中國。大清在解決所有的古代王朝問題---包括外戚問題,宦官問題,游牧民族問題等等之後,但還是不可避免的迎來了覆滅,除了面對資本主義的入侵,工業國家對農業國家這種不平等的戰爭外,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人地矛盾的問題。

清朝人地矛盾不是清朝末期才有的,清朝時期中國人口出現爆炸式增長,乾隆年間人口已經突破3億,要知道現在的美國也只有3億多人,而且美國的可耕地比中國多的多,且還是工業化國家,清朝能维持那麼長時間已經是奇迹了。

而美國則不同,自歐洲人踏上美洲的那一刻,美利堅從來没有什麼“人地矛盾”的問題,只有人口不足的問題,美利堅建國200多年,也經歷過戰亂,蕭條,但是没有一次是因為人地矛盾導致的。

這導致中國和美國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由於要養活這麼多人口,就必須要星修水利,建築有利於農業的基礎設施,這需要調動大量的勞動力,一個强有力的中央集權是必須的,因此在古代,中國建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因此中國必須採取中央集權制,這不是因為所謂的“政治認同”導致的,這是不得已的選擇。而美國則不必,相反的是,美國利用分權制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險。

如果說世界還處於農業時代,中國絕對無法超過美國,因為農業時代,耕地就是硬指標,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再好的精耕細作也打不過對方天生的土地肥沃。一個農民種幾千畝土地,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工業時代使得一切的問題被抹平,使得農業時代的一切優勢反倒成了劣勢。

工業時代一個突出特徵是:随著工業化的進一步擴展,工業就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複雜的工業導致越來越複雜的社會分工。

實際上在中國到處都有的產業園,類似台灣的科學園區,就是這種複雜的社會分工的表現,一個大型的工廠能够建立,周邊必須有密切的上下游配套與基礎設施配合,這種配套距離越近則對社會需求的反饋能力就越强。

美國當年也建立過類似產業園的,但是不是以產業園的方式,而是以城市的方式,比如說底特律是美國當年著名的汽車城。

但是美國的這種模式終歸會敗於東亞的高聚集人口之下,美國第一次經濟失敗是在和日本的工業競爭中的失敗,日本人口雖然没有美國那麼多,但是人口更加密集,東京圈就能聚集三千多萬人口,而美國的第一大都市紐約,不過800萬人口。

這導致美國處於兩難境地:美國注定要失去工業,美國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辦法來阻擋工業的流出,但是迄今為止全部失敗,這原因在於:

如果美國只拿頂端,而把低端分包出去,這是過去一直流行的研發----製造分離模式,即把最辛苦的製造業給外包出去,它導致的結果是:拿到低端製造業的國家會通過製造逐漸獲取技術,逆襲上游,製造業的國家可以回頭向上搞研發,由於研發--製造是一體的,因此製造業國家的研發能力會迅速拉平和美國的差距。

但是做研發的國家,能做製造嗎?絕無可能。當一個國家逐漸喪失製造業,連模具師傅都招不到的前提下,怎麼再重新搞製造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機行業,自2007年喬布斯拿出第一台蘋果手機後,整個世界的手機製造業出現了多麼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智能手機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强大,不但能自給,而且出口全世界,不但自己製造,且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看看這次IPHONE 12,還有什麼能讓大家驚奇的東西嗎?自喬布斯死後,蘋果在創新上一直没有什麼像樣的進展,這不是偶然的,這是必然的。

同時美國的分散式居住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基礎設施的昂貴。這個昂貴不但是中美人均收入差距的昂貴,而是由於分散式居住導致的基礎設施的價格昂貴,不但建造昂貴,維護也非常昂貴。關於“美國基礎設施的崩潰”這個話題,實際上在美國已經討論很久了,但是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哪怕是居住在美國的華人們,也僅限於“道路坑坑洼洼”,“紐約地鐵簡直是一XXX”之類的“不舒服”的抱怨。

美國的内河的基礎設施也有很嚴重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内河運輸還需要什麼“基礎設施”?内河運輸是美國最重要的内部運輸方式之一,但是内河本身不是一樣的深的,需要一些基礎設施用來調整河水深淺,當遇到河床較淺的地方,擋板豎起,抬高河水,駁船才能通過。

其實在中國的長江三峽部分,也是利用這種原理來通過船舶,有一種乘坐巨型電梯的感覺。而這些抬高河水的擋板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了,早就斑駁不堪了。

現在維持這些基礎設施的人是誰?是美軍的工程兵。美國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早先的基建公司,製造業公司早已不存在,因此也没有培養這些人才的必要,美國甚至找不到足够的熟悉這些作業的產業工人。幸好,美國的軍隊還是保留一部分人才,正式他們在支撑著美國的基礎設施,但是也僅限於修修補補。

至於新建?2017年川普就批准了新的基建計畫,到了2020年,進展了多少大家都看得見。

很多人著眼於美國的基礎設施太爛,是由於年數太長的緣故,但這種解釋很表面化,因為同樣的日本東京地鐵是1927年開業的,迄今也有近百年歷史的,但是東京地鐵明顯比紐約地鐵强的多的多。

製造業回流是不可能的,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不可能的,從產業集群,從基礎設施,基礎人才儲備都是不可能的。

而美國這種研發---製造分離的情况,最終會侵蝕到美國的研發能力,中國智能手機急速趕上美國,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而新時代的製造業,不管是電動汽車也好,新能源設施也好,美國肯定跟不上。

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現在很强勢,但是已經可預見到特斯拉最後的結局了,當年蘋果公司何其先進,核心構件例如芯片之類的依然在美國製造,鏡頭模組在日本製造,即便是如此都擋不住中國手機的逐漸逆襲。現在中國掌握了整個電動汽車的產業鏈,以後特斯拉在電動汽車會陷入何等的苦戰,可想而知了。

中國STEM的畢業生是美國的八倍,高於中美之間的人口差。 STEM是什麼?簡單的說,STEM是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S指科學(Science)、T指技術(Technology)、E指工程(Engineer)、M指數學(Mathematics)。

美國只有一種法是真正可以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劣勢:開始加大力度引進國外的人才,甚至需要加大力度引進國外的工人,在美國國内搞研發---製造一體化,防止產業德繼續外流,裁抑法律、金融人員的培養。

但是這種政策注定得不到歡迎,引進的人才,其素質必然壓倒美國本土人,本土人的競爭不够强又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

在基礎設施,產業集群,人才問題這三重束縛之下,美國的優勢還能持續多久?

從理性的角度看,美國應該請一部分中國公司,到美國幫助美國重建基礎設施,或者對其已經爛掉的基礎設施進行大修,這樣既符合自由貿易原則,又可以充分的降低成本,但是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别說請中國公司了,就算請日本公司,美國都不見得會同意。


**哀陸戰之王---坦克的殞落

台灣是海島,陸軍員額卻佔有2/3的比例,還積極引進戰爭尾聲的反登陸作戰的裝甲車等武器。最近還宣布要擴增5 個後備旅,又是陸軍,意思是說,放棄不具優勢的海空軍,以陸軍反抗到底,為美軍插手爭取時間,太匪夷所思。

1991年的海灣戰爭,面對聯軍,伊拉克的坦克根本不敢開出來,一出來就只有挨打的份。最後伊軍想了一個辦法,把坦克埋在沙漠中該安全了吧。晚上,美軍飛行員飛過一片沙漠時,從機艙屏幕上看到沙漠中一片光亮,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試著發射一枚導彈炸炸看,結果一炸就把伊拉克所埋的坦克給炸出來了,接下來當然就很簡單了,美軍一通爽炸,將那一帶所埋的坦克全部幹掉。

原因就是白天沙漠温度高,坦克吸收沙子熱量後,在晚上依舊保持著一定温度,輻射出红外線被美軍戰機給探測到了。時隔29年後,我們再一次看到了昔日的陸戰之王被吊打的場景。阿塞拜疆無人機摧毁亞美尼亞的坦克。

幾個月前,當英國抛出“坦克無用論”時,很多人表示難以理解;8月25日,英國打算將現役的227輛“挑戰者”主戰坦克和338輛“武士”裝甲車逐步廢除與退役時,很多人表示驚愕,當你明白了陸戰方式的轉變之後,就絲毫不用奇怪。

坦克是英國發明的,英國現役坦克也是世界最强坦克之一,它對坦克的理解恐怕不亞於任何國家,然而坦克的鼻祖却開始抛棄坦克,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

通過關察“亞阿戰爭”,至少能帶來三點啟示:

一是科技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千萬不要產生一種誤解,認為當下戰爭中武器不重要,仅憑著頑强戰鬥意志就能打赢,一說到武器的重要性便批判以“唯武器論”。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一定要注意軍事智能化,未來戰場信息太多、太快且瞬息變化,人類很難在短時間内處理決策,但超級計算機(AI)却能辦到,包括作戰計畫制定、情報收集、後勤、通信和決策都由AI來做,基本就是由機器將軍來指揮戰爭了。有AI的對沒有AI的行成"降維"打擊。美伊戰爭就有點這個味道。

二是戰場制空權的重要性

亞美尼亞面對土阿聯軍,戰機根本不敢起飛,雖然也有4架性能不錯的蘇-30SM戰機,但數量上的劣勢導致了它無力對決土耳其的F-16。很明顯,如果没有了制空權,地面裝備如坦克一類的,基本就成了空中戰鷹所獵殺的活靶子。

三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性

戰爭耗費極大,看亞美尼亞面對土阿兩國,其實打得很艱苦,全國總動員,包括俄羅斯,是否援助盟友亞美尼亞現在也是左右為難。

早前在叙利亞戰爭,若不是俄羅斯被逼到那份上了,是絕不會出手的。2015年土耳其就直接擊落了俄羅斯戰機,正當人們以為以普京的“硬漢”,會發起瘋狂的反擊,但他最後還是選擇隱忍算了,關鍵原因恐怕是俄羅斯的GDP只勉強抵得上大陸廣東一個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