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生活與心態

生活過的是心情,人生活的是心態。人生寶貴,與其在繁雜瑣事上懮心過甚,不如善待自己放鬆生活。 

有人說,“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遇到急事,先冷靜三分鐘,衝動時不要做任何決定;煩惱頗多時,先放過自己,不與生活較勁,也不跟自己較勁;保持正能量,别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太久;記得常微笑,當你能够笑對磨難,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網上有人提問:“要如何强迫自己不斷學習提升?”有個高贊回答寫道:“看過更大的世界後就不再甘心留在原地,不甘心就是動力。”

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多學一樣本事,就少說一句求人的話。而讀書,正是自我提升最快的方式。用刷社交軟件的時間去讀一本好書,長此堅持學習下去,才能讓精神永遠充實。

**羅曼·羅蘭有句話說得很精辟: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随著年歲增長,我們會更加明白,身體健康勝過萬貫家財,心間安寧勝過未知快樂,家人平安勝過世間所有。當下的每一刻過好,就是彌足珍貴;身邊的每個人都在,就是莫大幸福。

擁有幸福感的人,大多都能做到不攀比,愛惜自己,珍惜家人;不過分在乎他人看法,時間都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為細枝末節之事鑽牛角尖,能認真完成自己想做的每一件小事;永遠懷著感恩的心,永遠向前,永遠年輕。

不論曾經歷多少遺憾、跨過多少難關,此刻就讓過去都翻篇吧,明天又會是新的征程。只要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願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有驚喜在等你。

**格局,最好的詮釋就是:

“遇到爛人不計較,碰到破事别糾纏。”

第一點,和爛人計較,十有九輸

在香港迪士尼樂園,遭遇大媽插隊,被兩個香港女孩指責後,其中一個大媽用極其惡毒的語言,對兩個女孩進行咒罵。當時我站了出來,幫女孩子說話,結果却很丢人。

那大媽說我之所以幫腔,是看中了女孩的姿色,還有鼻子有眼的描述:“你小子,好多次偷瞄那妞的胸脯,你以為我没看見....”。我啞火了,因為糾纏下去,我只能說我没看,那大媽會說你就是看了,我又說我哪裡看了?大媽還會說,你明明看了,還咽了口水......

這種無中生有往往讓你洗不乾淨,若想反擊,唯有以暴制暴,指責那大媽剛剛一直在偷看我的......但如果這樣,我豈不是也淪落成和她一樣?

為什麼和爛人計較十有九輸?因為爛人是没有底線的,他也要把你拉入這個有底線的戰場。你想要底線,就輸掉這場戰爭,不要底線,輸赢未知,但最起碼你先失去了底線。

就像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所說:“與惡獸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獸。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因此,你和爛人計較,多半的結局是輸.....。想想看,台灣的817、1450是否大多數都是爛人 !

**你改變不了世界,也改變不了爛人。

這世上很多有責任心的人,都希望能維護社會公德,改變他人的不良習氣,但往往事與願違。

一次,看到小區人行道上停著一輛車,由於人行道窄,路過的街坊鄰居很不方便。看到車裡還坐著一個年輕人,一位老爺子便過去交涉。可是任憑老爺子苦口婆心,那年輕人仍巍然不動,後來年輕人實在煩不了了,懟道:“老家伙,滚一邊去吧,你是閑得慌對吧?!”這事兒兩天後,老爺子就中風了,因為心裡就憋著口氣,不能釋懷的是,自己明明句句在理啊,现在的年輕人怎麼連道理都不講了?”

網絡有句化叫“絕對不要和傻X講道理”,它們是"醉漢"。

因為爛人、傻X都是來自另外一個平行宇宙,他們的價值觀和處世準則,都是和我們截然不同的,你教育不了他們,反而會身受其累。“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因此你改變不了爛人,如果他們能被改變就不叫爛人了。相信一句古化,惡人自有惡人磨。不然又找公權力介入。

**碰到破事别糾纏

第一點,多數破事都是無法挽回的。

“破甑不顧”的成語 : 

郭泰正在行路中,看到一個人背著瓦罐,正走着,瓦罐突然掉落,碎了一地。那個行路人,頭也不回,看也不看,繼續走路,像什麼事也没有發生一樣。郭泰上前問他:“為什麼你的瓦罐摔碎了,你連瞅一眼都不瞅呢?”那人鏗鏘作答:“破都破了,再看還有何用?”

这故事,和西方一句諺語有同工之妙:“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可是多數人並不能做到這點。

老板的責備;没趕上公交車,讓你戾氣滿滿;堵在路上,燥如熱浪,不停的按喇叭,咒罵前方的車流....是啊,我我們經常為法挽回的破事,而一再自尋煩惱,可這不是另一種自虐嗎?

一位心理學教授上客,給學生講了一個妙趣横生的故事,全班哄然大笑。接著,開始正兒八經地講課。没一會兒,他唾沫横飛地把剛剛那個笑話又講了一遍。這實,幾個學生應酬式地笑了兩聲。

萬萬没想到,教授講了一會兒課後,把之前那個故事又詳細的複述了一遍。這次,没有人再笑了,大家面面相覷,眼光變成詫異。

這實,教授好整以暇的說到:“大家不會為了同一個笑話,一笑再笑,可為什麼,大家却總為同一件破事,而反復悲傷呢?”

**你常和破事計較,往往因為你正經事太少。越不去做正經事,注意力就越容易聚焦在破事上。而那些破事,仿佛自帶磁場,相互吸引。漸漸你就會淪陷更多的精力,也難騰出空間去做正經事。

想起一個心理學家的說法:每個人處理的每一件事,都是“大腦重塑”的過程。與什麼樣的事打交道,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扮演”相應的角色,直到真正成为那個樣子。 

有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因為牛肉麵裡的肉太少,和老板吵了起來。吵著吵著就哭了,有好心人就勸她:不就幾片肉嗎?這種破事不值盪,别哭了......

結果女孩哭得更傷心了,好心人想了想又勸:唉,這種奸商,爛人一個,不值得,别哭了......

誰知女孩還是哭,最後女孩說到:“我不是因為這破事,也不是因位那爛人,而是自己畢業了幾年,竟然還要為了碗裡的幾塊肉和别人爭執,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是的,我們與爛人和破事糾結,往往是與自己無能的糾結。

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是我们自己無能的映射。為什麼瑪莎拉蒂從不和出租車搶道,為什麼馬雲從來不關心哪個媒體又黑了他......因為,他們強大有價值。

最起碼要建立自己的價值感。什麼是價值感?

就是你要明確,自己實實在在想要的,而且願意全力以赴的事是什麼。

下面這個故事,是對價值感最好的詮釋:

話說,肯尼迪訪問美國宇航局太空中心時,看到了一個拿著掃帚的清潔工。於是佯裝關心前去慰問:“這位師傅,在掃地啊.....”

结果,這人頭也不抬回答:“呃,不是,我正在幫助一個人前往月球。”你看,這就是有價值感的人。

對於他們來講,有些人和事,是根本不存在的....

**心情不好的時候,去做這三件事!

一是,去見你最信任的人。曾看過一項調查,大一新生搬進宿舍前,讓他們對住宿條件满意度進行預測,此時注意力集中在環境衛生等具體條件上,但一年後重新調查,群體歸屬感等社會性因素占優勢。說明,好的人際關系會使我們更快樂和健康,與家庭、朋友等有更多聯系的人會感到更幸福。見見你最信任的人。即使他們不能给予實質性的幫助,但他們會讓你感到放鬆,能量也會逐漸蘇醒。

二是,去做你最感興趣的事。無論是手工、繪畫、彈琴還是閱讀,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很容易達到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這種物我兩忘的過程,會讓你找到久違的幸福感。

三是,去幫助一個陌生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在幫助别人的時候,自己也容易獲得快樂。委屈難過的時候,不如去做一件善事,幫助别人會讓你覺得自己同樣有能力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這種價值感,會抵消我們的難過。

人生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没有恒久的幸福,但也不會有永遠的苦難。如果眼下感到有一點辛苦,不代表以後就是苦的。懂得在暫時苦澀的生活裡找到一些甜,你的生活裡便有了自己的光。

**梁上有套,不過是生活;心上有套,那就真是命運了

人類總是太關注於自己而忽略了世界,而命運的圈套很可能就設在下一個轉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套。所謂成功與失败,無非是别人有没有掉進他設的圈套,以及你有没有掉進别人設的圈套。

袁枚在《子不語》中講了一個故事。

杭州北關外有一座房子經常鬧鬼,别人不敢買,蔡書生買下了,並且一個人住了進去。一天晚上,他秉燭讀書,果然有一漂亮女子翩然而來,脖子上繫著紅绸子,朝蔡書生深深一拜。拜完後,就不慌不忙在房梁間結繩子,結好後,便把脖子伸了進去。

女子還在旁邊也掛好了一條繩子,召喚蔡書生來。蔡書生會意,就把自己的一隻脚伸了過去。女子說:錯了。蔡書生一笑,說:是你錯了吧。你因為錯了,才有了今天。女鬼聽了此話,似有所悟,伏地痛哭,朝著他拜了兩拜,飄然而去。

生活就是如此,常常有意無意設個圈套,等著你鑽。世人往往陷於其中而不自知,就被套路了去。梁上有套,不過是生活;心上有套,那就真是命運了。

人活一世,要有不落俗套的覺悟,要有與圈套周旋的能力。

**媽媽對女兒說: 你結婚後的淚水與汗水,就是你選擇時腦子進的水。誰能有此覺悟 ? 

錢鍾書說婚姻這堵牆,在外面的拼命要往裡鑽,在裡面的拼命要往外逃。到底是誰掉進了圈套枷鎖 !?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現象,叫“鳥籠效應”。

1907年, 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大學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卡爾森教授。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很快就養上一只鳥的。”卡餌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没想過要養一隻鳥。”

没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只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别費勁了。”

之後,來訪的客人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龍,幾乎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没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換來的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最後,有些煩了的卡爾森教授買了一隻鳥。

卡爾森教授的訪客被“鳥籠效應”禁錮,從而影響到他本人,落入了鳥籠圈套。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看破此鳥籠,打破枷索,立定自己人生的主見。 

很多人總是先動手給自己畫一個圓圈,美其名曰人生規畫。然後自己跳了進去,一生在圈子裡瞎忙。這個圈子的口號可以是:

年終慶全年最划算,錯過就要等一年。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網貸也在所不惜。..

也可以是:

車是男人的第二張臉,一定要買貴的。世界500强以外的公司,都配不上我。...

人就是這樣,往往自己給自己鑄了一个大鳥籠,一步步中了生活的圈套。世間無數人,就這樣入了他人的局,也跳進了社會的坑。

畫餅終究充不了飢,套路終究圈不到幸福。不要落入各種“陷阱”還沾沾自喜檢了便宜,天下永遠没有免費的午餐。更不要為了取悦他人,而圈住自己的生活。你不是活給任何人看的。别人可能只看了你2 秒就走了,剩下的還得自己扛。

往後餘生,我們要掙脱圈套的纜索,不被他人、被社會、被常規牽著鼻子走。生活的本質,當你獨處時或許容易認清,就怕在随波逐流之中難以保持清醒而不自覺的從眾。所以,你要學會跳出“群體思考”,活出自己本色,活出自在人生。

*色衰愛弛,惡生情變

衛靈公有一位寵臣,叫彌子瑕,很得衛王的喜愛。按照衛國的法律,如果私自駕馭國馬車,論罪要被砍脚。一天,彌子瑕母親生了重病,彌子瑕假托君命駕馭君車而出。第二天,有人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却說:“彌子瑕真孝順啊!為了母親,連砍脚之罪都顧不得了。”

又有一次,彌子瑕和衛靈公在果園遊覽,彌子瑕取了一枚桃子,咬了一口,覺得香甜可口,就連忙把這咬了一口的桃子獻給衛靈公。左右人一看,彌子瑕,你這什麼意思啊,吃了一口的桃子給大王吃?没想到,衛靈公十分高興地說:“彌子瑕多麼愛我啊!為了我,連自己喜歡吃的都顧不上。”

等到彌子瑕年老色衰時,不小心得罪了衛靈公。衛靈公在朝堂上痛罵:“彌子瑕啊彌子瑕,你這人曾經假托我的命令私自駕馭我的馬車,還竟然把你吃剩下的桃子給我吃!” 

韓非結語:“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故有愛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 

感悟:不用苛則衛靈公喜新厭舊,這是人性的本質,換了誰都會這樣,只是處置的方式不同而已。隋代王通早就說過:“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

愛憎發生了變化,所以從前都能原諒的,現在就都變成罪過了。我們在和别人交往時,一定要注意對方喜好和關系遠近的變化,如果有疏遠了,從前能說能做的,可就不能說或者做了。

**智子疑鄰

宋國有個富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圍牆沖毁了一段。他兒子說道:“爸爸!快修好這堵牆,不然小偷會從這缺口近來。”

鄰家老投看到倒塌的圍牆,也好心過來勸說:“你們的牆塌了,快修好它,不然會遭小偷的……”

當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財物。兒子:“果然被偷了!是從那缺口進來的。”富人:“兒子,你真聰明,判斷非常正確。不過,我猜小偷一定是鄰家的那個老頭子!” 

韓非結語:“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說的嚴重直白的被殺,說得間接委婉的被懷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難,而是處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難。 

感悟:蘇軾曾在《上神宗皇帝書》說:交淺言深,君子所戒。這不是園滑世故,是為人處世的睿智。不分敵友,不管遠近,和盤托出,上來就說掏心窩子的話,交淺言深,是大忌。

反過來說,我们思考判斷問題時,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要從事實出發想問題,不能簡單以關系好或者壞作為自己想問題的出發點。

**心不在馬

趙襄主跟王于期學駕車,學了不久便與王于期進行了一場比賽。結果在比賽中,他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輸給了王于期。

趙襄主埋怨說:你教我趕車,還留了一手呀!王于期回答說:技術我全都教了,只是你把方法用錯了。駕車最重要的是要把馬套舒適妥貼,要讓馬與車子合而為一,而駕駛者的心與馬的行動也要合一,車速才會快。你比賽時,一心想趕過我,只注意我的車子在前還是在後,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以致你和馬車的步調不一致,所以才會失敗。 

感悟: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勤,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都讚譽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責他,他也不會更加沮喪。這就是專注於自己的最好表現。

老子叫這種人是寵辱不驚”,莊子稱之為定乎内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整天關注對手的動向更容易獲得成功。克服掉四處攀比的勁兒頭,專注自身,才能在這樣一個複雜的膨脹的世界裡,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光環和美好。

**竊金不止

楚國南部,麗水中產砂金,很多人偷偷去採金砂……盡管在砂金河邊明示公告牌:禁採砂金,違者處死!官方的禁令,捉到偷採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屍,殺死的人很多。但是偷採金砂的人還是不停……

把天下給你,可是要把你殺死,你肯嗎?天下最蠢的人也不會答應。

金砂比起天下差得遠呢,為何冒著分屍酷刑來盗採呢?因為不一定會被捉到啊! 

韓非結語: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酷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有天下不為也。如果不一定被抓到,那麼雖然要被分屍示眾,仍然會偷採金子不停止;如果知道一定會死,那麼就是有了天下也不會幹的。 

感悟: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朱熹也說:“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利益分配如此,懲戒措施亦如此。徹底執行法令,使法網周密不漏,人們無幸免心理,便不會輕易犯法,才會遵守規則。

**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總用喊的?

有一個學生說: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静、理智,所以我們會用喊的。但是為什麼别人就在你旁邊,你還是要喊呢,難道不能小聲的說嗎?為什麼總是要用喊呢?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七嘴八舌的說了一堆,但是,没有一個答案,能讓老師滿意。

最後老師解釋說:

“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穿越心的距離,使對方能够聽見,於是必須喊。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更大聲地喊……”

而當兩個人在相戀時,情况剛好相反,不但不用喊,而且說話都很輕聲細語,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很接近,心與心之間幾乎没有距離,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但是心中的愛,却因此更深了,到後來根本不需要言語,只用眼神就可以傳情,而那時,心語心之間,早已没有所謂的距離了……

最後,老師做了一個結論:當兩個人爭吵時,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更不要說些讓心的距離,變得更遠的話。過一會兒,等心的距離已經有些近了,再好好地說吧!

生氣的時候,請保持沉默,請不要在生氣的時候做任何決定。昨天你大聲了嗎 !?

**有一個熱門話題:在婚姻中,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從濃情蜜意到爭吵不斷,你們花了多久走到這一步?大家的回答中,半年到一年左右的人,竟然占了一大半。

的確,結婚之後,細碎的瑣事撲面而來,在這種平淡的生活中,兩個人是否能懂得經營感情,直接決定了婚姻關系的質量。

相信很多女性结婚後都有類似的煩惱:吵架越來越頻繁,一件小事都有可能讓妳們爭個三天三夜;越來越没有共同話題,很多時候對方情願躲在車裡吸烟或者出門和朋友玩遊戲,也不願意坐下來和你聊聊天;你為了家庭委屈求全,他却一點都不領情;漸漸地,你覺得男人越來越不懂自己,也越來越没有安全感,甚至有過離婚的念頭。

三毛曾說過:“女人要寵,男人更要疼。

很多女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男人不懂自己,事實上大多時候,不是對方不懂你,而是你没有真正的讀懂對方的心理。當對方覺得你不懂他時,他也不會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讀懂你。”

心理學家說:男人的常見心理只有四種,你只要弄懂這四種,就能掌握婚姻關系的主動全。“獸性”心理( 兩性關係 )、“人性心理( 人性關係 )、“兒性心理( 感情關系 )、和“雄性心理( 家庭關係 ),妳能理解並掌握嗎 ! 能,妳就贏了 !

**說話要有「邊界感」

每次回老家,鄰居大嗎就會「熱情」地過來串門。剛開始只是簡單的問候,候面就變成猛烈進攻了,完全招架不住。

“XX,現在工資多少呢?大都市消費高,每月十萬才適合在那發展,你應該也有吧?”

“怎麼没帶個女朋友過來?跟你一樣大的XX兒子都會打醬油了,差不多的就談了,要求别太高。”

我:“…...”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類似這樣的人,和你熱情聊天,但說著說著話題就跑偏了。從剛開始的“吃飯没?”、“放假没?”變成“一個月工資多少?”、“有對象没?”、甚至“一個月幾次”…

這就是典型的說話没有邊界感的人。與人聊天,要清楚你跟他之間的關系,到何種程度。

如果不是好到能在一張床上睡的人,就不要問涉及收入、婚姻、資產等敏感的個人隱私問題。個人興趣、熱點事件,最近的經歷,都是更好的選擇。

保持一個最合適的「安全距離」,不會打擾侵犯對方,也更容易赢得對方的好感。就像叔本華說的:

“人就像寒冬裡的刺猬,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到寒冷。

**在家帶了一天娃的妻子,看到丈夫慢悠悠地回家,没好氣地說:“趕緊去做飯吧,今天伺候小孩腰都累壞了!

丈夫聽了一肚子火:我上了一整天班,比你還累呢!妻子委屈:孩子鬧騰了一天,一點都不省心。丈夫回懟:今天遇到個難缠的客户,我都快被氣瘋了。

一來二去,夫妻倆都在述說自己的難處。直到天黑,才發現晚餐都没做;兩個人都没有錯,可是被忽略的孩子,開始哇哇大哭…

很多衝突都源於一方的主觀情緒化表達,也許初衷只是想讓對方知道“我今天有點累,我需要你”,但最後却變成宣泄情緒,兩個人反而更累了。

現在把場景還原一次,看高情商人群是怎麼解決問題的:

丈夫回家,帶了一天娃的妻子,想讓丈夫幫忙做飯。高情商的妻子會說:你回來啦?我買了你最愛吃的小龍蝦,但我厨藝有限,你做的麻辣小龍蝦更好吃,今天的晚餐就交給你啦!也算是獎勵一下帶了一天寶寶的我吧!

興高彩烈的丈夫:真的嗎?就饞這一口!今天看我的。不過好久没有一起做飯了,我們一起去蝦線吧。

要讓别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少用命令口吻,少做情緒宣泄;多去陳述事實而不是主觀判斷,站在對方的利益點說話,把想讓他做的事,變成他自己樂意的、想要的。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它衝出來,成為傷人的野獸。强迫,從來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堆積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