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中美 8 字雙循環經濟逐步解體

中美 8 字雙循環經濟逐步解體

中美貿易中國出超,是由中國產能過剩以及高儲蓄率造成的;美國入超是由:美國產能不足以及低儲蓄率造成。在市場經濟情况下,中國對美整體順差是正常經濟現象。所以中美貿易戰根本不是美國試圖解決中美貿易問題的手段,而是美國用來解決中美兩國資產價格,從而維持美元體系的手段。直白點說,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中美貿易戰,打壓中國經濟,進而打壓包括中國在内多數實體經濟的資產價格。進而趁機尋找低價美元抵押品的過程。

回顧一下美日貿易戰 :

一般對於美日貿易戰的陳述是這樣的:1985年廣場協議;日元升值美元貶值;美國金融資本大舉進入日本炒作;之後高位抛出資產獲得大量金融利潤。同時,日本在日元升值時期在美國的大量投資出現虧損,被迫低價抛出,大量財富被洗劫。之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日本失去了20年。

仔細研究下當時的歷史就會發現:

一、即便在美日貿易戰之後,日本對美貿易仍然是日本順差。

二、美國財團没有完成對日本的經濟殖民,控制日本的主要企業。(這與美國在其他地區的情况完全不同,比如之前的拉美;之後的東南亞、韓國)

三、在貿易戰之後的相當長時間,日本產品主要包括:汽車、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仍然長期主導國際市場。

換句話說,美日貿易戰,雖然讓美國獲得了金融利潤,但並未達到美國當初所宣稱的戰役目標(消除美日貿易逆差)。但同時却又實實在在的達成了戰略目的。(遏制了日本經濟,使得日本失去了20年,基本永久性的拉開了與美國的差距)

雁陣折翼 :

其實,在廣場協議日元升值之後,日本不但對美進行大量金融投資。同時也對包括東南亞在内的周邊國家,包括台灣進行產業投資,也就是所謂的雁陣。而這些投資相當部分是針對美國出口,通過產業轉移,來規避日元急遽升值所帶來的的競爭壓力。而日本則通過設備、零部件出口,和日元貸款回收部分利益。但是,這直接導致了相當部分的原日本優勢產業移除日本。

日本由於其相對規模大,經濟規模相當於美國的6成,和社會文化整體排外,使得美國資本無法直接鯨吞殖民。但是美國吞不了日本,難道還吞不了小一到兩個數量級的其他小國嗎?97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國資本基本把東南亞自70年代以來的發展成果一口吞下。日本20年苦心經營的雁陣,所創造的周邊環境和各類核心資產全都成了美國的戰利品。而日本經濟則被困在了日本幾個小小的海島之内。

日本失去了發展的開闊環境。就如同下圍棋,你雖然把角做活了,但是只要堵死你所有的出路,最後算子目的時候,你還是輸。因為就算填上所有的空,地方就那麼大。

中美貿易戰其實美國是有部分照方抓葯。從美國的歷史成功經驗看“貿易戰”本身不可能赢,而是指望“貿易戰”能够同時引發“金融危機”從而獲得勝利。所以,貿易戰必然從屬於美國的金融戰。必然從屬於美元的擴張收縮周期。

這一次美國在“貿易戰”還未能够引發金融危機時,由於突然的新冠疫情,美元回流被徹底打斷了。以至於美元此次回流基本没有收到什麼有價值的戰利品。這次貿易戰,並未造成中國經濟大的資本外逃,也没有造成中國資產價格崩盤;最最關鍵的是没有造成連鎖傳導效應,引發危機擴散。

換句話說,這次美元回流不太成功。可以說是最近50年以來最差的一次。

而新冠疫情又造成了兩個基本面變化:

一、全球供需關系發生逆轉。原本世界貿易中總體上供大於求的情况,因為供應鏈受到衝擊,產生了有利於生產方而相對不利於需求方的變化。此時,再執著於關税大棒威懾力的貿易戰顯然是不明智的。

二、由於為拯救新冠疫情受到衝擊的經濟,美國同時進行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救助。貨幣政策主要針對金融市場,這也是位什麼在連續熔斷之後美國股市能够重新站穩並反彈的基礎。財政政策則是主要救助企業和個人,以維持社會政策運作不出現崩潰的災難性後果。

貨幣政策的救助,直接導致美國金融市場貨幣氾濫,尤其是利率債收益暴跌,使得美國金融市場對於國際避險美元資本吸引力大幅下降(美國對世界其他國家抽血能力降低)。

總之,由於美國在没有獲得預期結果的情况下,提前结束了美元回流期,没了美元回流製造美元荒這個戰役目標,所以作為配合手段的中美貿易戰再拖下去其實是非常雞肋的。

科技戰

科技戰,可以說中美科技戰標誌著中美 8 字双循環結構最終解體的開始。

首先說中美8字双循環,中美8字双循環的範圍不僅是中、美兩國,還囊括了参與全球化大生產大循環的其他國家包括:提供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日本、歐洲;参與組織生產的韓國、台灣;提供原材料的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等等。

這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特殊產物。上世纪90年代蘇東波之後,冷戰結束。新自由主役成為世界主流政治經濟思想(核心就是反對國家干預)。再加上當時所鼓吹的“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實際就是為跨國公司創造不受約束的資本和商品自由流動的環境。

那是一個由跨國公司主導將全世界所有資源迅速匯聚起來,迅速增值的時代。而市場化匯聚的過程是由美元作為工具。而當時的國際貿易逐步由企業之間的貿易變為跨國公司内部貿易為主導---即進出口買賣双方是同一個公司,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部門。這一特徵主要表現就是資源、市場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最典型的就是鴻海。這一切在2001年大陸加入WTO後達到了高潮,並最終將世界商品循環的中間節點定位在大陸,這也就是中美 8 字双循環形成的標誌。而這個高潮期一直維持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歸納一下,中美8字双循環的幾個要點:新自由主義、美元、跨國公司、資本自由流動(主要指實業投資)、商品自由流動、共通的技術標準(科技的全球化有償共享)。新自由主義作為意識形態,在現今的西方社會,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本身就開始受到質疑。雖然還没有被批倒批臭,但已經不斷受到詬病。

而它的維護者也只能不斷的反復提及它過去的成就,前些年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但對於其後所帶來的問題:貧富分化、產業空心化等問題却說不出任何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之後美國内部出現了兩條路徑:

一是TPP路綫,既進一步放鬆對跨国公司的管制(連法律裁判權都度讓給專門的仲裁機構),同實將美國處於優勢的服務貿易纳入。然而2016年的大選使得這一路線流產。

二是美國通過反全球化和貿易戰,欲迫使得中國屈從於美國的各種無理要求。目前看来,效果也很不好。

中美8字双循環形成時期,人民幣和美元是固定匯率,當時的人民幣本質是美元代幣券。美元是人民幣的發行儲備,當時美聯儲更像是大陸的央行。但是當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元和美國金融市場變得不再可靠。

跨國公司(主要是美國的傳統跨國公司),在現代企業制度的規則扭曲下激勵,不再以經營為主要方向,以金融操作、回購股票為主,不斷追求企業的資產價值。跨國公司的實際經營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要看一下現在的GE、波音就知道現在的美國跨國公司是什麼樣子,這再當年是無法想象的,更不用說已經在08年就翻車了的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了。

同時、中國企業也在成長,只要看看每年全球500强的排名就會發現,中國企業在其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已經隱隱有和美國分庭抗禮的趨勢了。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在削弱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使得中國的商品生產商經銷商可以直面美國市場。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商品貿易不再經過跨國公司,而是由買家和賣家直接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交易。跨國公司作為主導力量被削弱了。

當然,前面所有的一切雖然給削弱了“中美8字双循環”,但對於現存的經濟結構還不致命。但是随著中美科技戰的展開,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將直接迫使中美乃至於世界經濟貿易發生分流。

中美8字双循環的基處是全球化的商品自由貿易,而貿易的主體是部分是具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各類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業品。當中美科技戰爆發,必然造成双方的科技相互封鎖。共同的技術標準將難以長期發展,進而直接影響到双方相互間的市場準入。當大家的技術基礎“芯片”不一樣;操作系統不一樣;工藝設計不一樣;應用環境不一樣;又怎麼能够指望同樣的產品取代同樣的市場成果呢?最後必然是各自演化,分道揚鑣。

當然,美國既要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但又離不開中國的商品供應。現實是,加上中國全球產能過剩;去掉中國全球產能不足。所以只能部分分開,即高科技、高附加值、發展前景大的產業設法分開;大宗商品,一般消費品的貿易不但不能分,還要設法維持,以便支撑美元購買力。這就導致了中美一邊開展科技禁運、長臂管轄,另一邊則是貿易購銷兩旺,同時,中國大量採購美國各類大宗商品的滑稽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