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 VS 社會化
個性化 VS 社會化
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年輕人,都面臨一個選擇,究竟是做你自己希望自己呢?還是變成一個被社會希望的自己?也就是應該堅守“個性化”,還是完成“社會化”。個性化太過,結果可能就是與社會脫節,工作和生活都會出問題,甚至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但社會化太過,又會覺得失去了自己,在眾人人對你交口稱讚時,你却會感覺自己在面具下的不真實,好像失去了一些極為寶貴的東西。心理也會出問題。當然最好是既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個性化,成就了自己,又同時適應、完成了社會化。一般年長者傾向社會化程度大於個性化,年輕人反之,沒有對錯,這與社會環境與成長閱歷有關。
先通過《守法公民》這部電影劇情,來看看體系化與個性化的衝突。大概情節是,男主人公克莱德在家中遭到兩名匪徒襲擊,重傷後眼睁睁看着摯愛的妻子和女兒被殺害。檢察官尼克負責這個案子,被他起訴的嫌疑犯幾乎都會被定罪,有極好的聲譽,尼克自己也是引以為傲。然而,為了讓一些嫌疑犯認罪,尼克常使用美國司法體系中認罪協議這個招数,致有時罪與罰不相符。在這個案件中,因為缺乏關鍵證據,檢察官尼克和主犯達成了認罪協議,結果從犯被判死刑,而主犯獲得了輕判。尼克痛恨這位主犯但他還是做了這個選擇,整個檢察體系都認為將兩名罪犯都成功定罪是一場勝利。但檢察官的這些勝利感,深深地刺痛了主人公克莱德,憤怒的情緒使他無暇顧及追求絕對正義的成本限制,他决定自力報復。
克萊德花了多年時間準備,終於殺害了刑滿釋放的主犯,同時也還殺死了總檢察長和大法官,幾乎摧毁了當地的整個司法體系,他的目的達到了,同時克萊德死在自己安放的炸彈中。然而最终還是被尼克識破了,檢察官尼克為此報復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很想改變這個系统,想抗争,不惜代價,做到最好。但是這裡讓一步,那裡讓一步,最後陷入到這個遊戲中。現在我意識到,我很想改變的這個體系,却改變了我。】
尼克作為檢察官,他認同了司法體系的權力遊戲規則,忽略了作為一個人,尤其是受害者當事人的基本感受,例如情感。他不僅在這個案件中忽略了當事人的情感,也沉迷於檢察官帶给他的勝利喜悅和權力感,而忽略了自己與妻子女兒的生活。這樣的反思,將促使尼克無論在今後工作還是生活中,能够拿出自己更多的的本心。
我們都有幸在最近幾年見證一些大公司的突然崩塌,例如 AT&T、XEROX、諾基亞、雅虎,同時也目睹了一些大體系節點的生成,例如BAT或FAAMG。新舊大體系最大差別是,舊體制較偏重中心化如八爪魚的控制,而在互聯網上崛起的大體系,都特别重視員工的個性化抒發。個人職場發展,最初可以有兩個不同的出發點,一個是出于本心熱愛,一個是出于求生存。一個社會越是中心化、體系化,一個人就越容易做為了生存而做職業選擇;相反,一個社會越是去中心化、個性化,就越容易做為了興趣而做的職業選擇。體系化的選擇來自於一種預見、判斷:某個行業,未來會很受歡迎,求職前景都很好,所以我選擇。個性化的選擇,常常看起來是背道而馳,初期會承受來自親朋與資源短缺的極大壓力。但因為有預見、判斷力而看到了先機,又是出自本心、本能地熱愛這件事,是實踐自我的捷徑。
不容否認,在越來越萬物互聯的時代,體系化的選擇未必可靠,個性化的選擇,倒越來越能成就一些奇蹟。和一個大體系緊密捆绑在一起,甚至個人也融入群體化,當這個體系崩解時,個人也會遇到巨大困境。反之,如果個性化發展足够充分,就不會落伍。但個性化的創業,失敗率是95%以上,甚至把家庭拖垮,大V 的光芒並不容易加身。雖有一說是只要堅持創業10次,堅持的做下去,終會成功。問題是時間與資源呢,幾個人耗得起 !?
利弊總是交織,難說優劣。一個建議是,個性外向又年輕還是單身時,尚有容許試錯的本錢,不妨選擇去衝撞拚搏一番,成功,固然可喜,失敗了,至少瀟洒嘗試過;反之,個性內向又拖家帶口,試錯的時間窗口已關閉,個人創業成功的誘惑再大,也要放棄,還是直接進入已存的大體系為佳,安穩後,或許還有騎驢找馬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