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池塘論證 說 道德綁架

池塘論證 說 道德綁架 

道德绑架就是拿一個你不敢公開反對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左右你的行為。道德绑架的極端形式,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個問題:如果母親和女朋友同時掉河裡了,你先救誰? 不論選擇哪個答案,都會陷你於不仁不義的境地。這是双重的道德绑架。歷史上有一個很好的案例 :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對曰 :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 孟子沒有被齊宣王的道德陷阱綁架。不必譴責那些實施道德绑架的人,而是要分析一下,為什麼不能跟隨别人的道德要求來行動。下次再遭遇道德绑架的時候,也許就能更好地應對。

先看一條外國的公益廣告說 : 記者採訪一位市民:我們州去年因車禍死了200多人,你覺得每年死多少人比較合適?你能接受的數字是多少?市民想了想說:50個吧。好,拿到這個數字之後,記者就提醒他轉身。市民一轉身真就看到了50個人,都是他的妻子、父母、孩子、兄長、朋友之類的。他愣了,這時候記者又問他:你覺我們州每年因車禍死多少人比較合適?他馬上說 : 零 ,應該是零。一個都不該死。

廣告創意很好,效果也很感人。誰都不希望自己的親人死於車禍,作為有道德感的人又怎能容忍别人死於車禍呢?所以,不論想什麼辦法,都應該把因車禍死亡的人數降到零。這種推理方式,在道德世界裡當然是成立的,孔老夫子說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道德准則,都是可以這樣推己及人的推出來的。問題是,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目標,真的能實現嗎?直覺上我們都知道,不太可能。不然市民不會先說可以接受50個死亡。無常就是正常。

於是就有爭議說:正因為在現實中難以實現,所以才要强調道德,要在道德的督促下,向盡可能完美的方向去努力。聽著很有說服力吧 ! 不對。如果真的按照道德的要求、督促下堅決地向“零死亡”的目標挺進,那結果一定是社會大災難。想兩個辦法,一,是不計成本,所有人上街都開重裝甲車。這下死不了人了,但是車買不起,油花不起。二,是不允許開車,大家都走路,交通死亡也會降到零。但是没有汽車,多少急症病患者將因為得不到急救而死去?整個社會的效率會低下到什麼程度,多少財富會灰飛煙滅,多少人會因此陷入貧窮?看,如果真按照一個人也不能死的道德指引,只有上述兩個可能結果,社會成本劇烈提高和社會效率劇烈下降。現在社會根本無法承受。

這個例子說明,道德可以是我們每個人行動的指引,但是它不能用在對社會目標的指引上。為什麼不能用?我們再來看一個思想實驗就清楚了。道德绑架之所以能成立,之所以乍一聽很有道理,是因為它有一套看上去很嚴密的邏輯。

在倫理學史上有個著名的“池塘論證”,說 : 中產階級把錢花在打扮自己、吃得更好、買好車好房是不道德的,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正在挨餓。假如有一個小孩子落水了,如果救他,可能弄髒你的衣服,那麼你該救他嗎?答案顯而易见,再貴的衣服也無法與一個生命的價值相比。不救這個孩子,就會對他的死負有道義責任。好,結論來了,如果這套衣服值200美元,而你不用這200美元購買食物和药品,送给那些世界上正在挨餓的孩子,就等於你看着他們活活淹死。所以,對於他們的死,你也就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沉重呀 ! “ 池塘論證 ” 在全球產生過巨大影響。到現在很多慈善公益機構在募捐的時候,還是在用這套邏輯勸募。

這種邏輯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人人都少吃一根冰棒,就可以讓全市的清寒孩子吃上免費午餐;只要每人捐出一塊錢,就可以捐贈五輛救護車;只要每天節約一張纸,一年就可有多少面積森林免於被砍伐。但是實際上,如此推論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這些推論的邏輯都是,我們每個人只要損失一點點,凑起来就能解决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所謂 “ 只要人人都奉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更美好的人間。” 實際上,這可不是一點點。社會目標是無限多的,要解决的問題是無限多的,而每個人的資源恰恰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資源,解决無限多的目標,這本身就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利他行為、道德行為,都是有具體情境的,這個情境是不能放大的。道德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精神現像。在進化過程中,人要處理的社會問題是非常少的,通常就是身邊幾個人的問題。所以,道德最擅長調整的,也就是這種熟人社會的、人數規模小、非常具體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一旦放大到大規模陌生人協作的現代社會,很多現行的道德直覺是處理不了的。比如,我看見一個人挨餓受凍,我就要出手幫他。但是如果我一出手,旁邊就有人說:來吧,全世界此時此刻還有 1000萬人正在挨餓受凍,趕緊的都一起解决了吧。做得到嗎 ? 在火車上見義勇為,提醒了失主,抓住了一個小偷。旁邊如果有人說,此刻世界上還有100 萬起犯罪行為,麻煩你也解决一下。也是做不到。

孟子說,君子遠庖厨,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其中就隱含了道德的情境性。換句話說 : 没有進厨房,没看見、沒聽見宰殺過程狀況,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吃它的肉。道德責任是不可以無限擴張的。理解了道德的來源和特性,就知道什麼叫道德绑架了。它就是在幹兩件事 : 

第一,把具體情境下的道德,抽象為没有具體情境的道德原则。

第二,是把對身邊的人,對具體情境的有限道德責任,擴張為無限的道德責任。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是最高精神層次的導引。生活上,我們只能在具體道德情境裡做選擇,無法承担所有維度的選擇。道德是個好東西,但是它進化的速度太慢了,範疇僅止於特定情境。每個人都應該自律遵守道德,但是道德解决不了現代社會的所有問題。

附記 : 

善意的初衷 ( 道德情境 )

一些十幾歲的來自四川窮鄉大凉山的孤兒,被一個格鬥俱樂部收養,每天進行格鬥培訓。輿論就炸鍋了,很多善良的人都覺得,這不是“非法收養”嗎?這不是利用孤兒牟利嗎?這不是“剥奪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嗎?於是輿論群起而攻之。結果大凉山當地政府壓力就很大,要把孩子領回去,據說要安排他們重返學校。初衷很好很善良吧?

但是只要深想幾層,就知道這事没有這麼簡單。回到那麼貧困的大凉山區,這些孤兒真的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嗎?他們的生活來源怎麼辦?它們虛無的道德善意能解決窮困的實質問題嗎 ? 格鬥赛事,其實是一種非常正規的賽事。孩子在這個行業裡成長,真的就比進什麼國家辦的少年體校更殘忍嗎?為什麼那些孩子自己反而不願意回去?回到大凉山,真的是這些孩子最好的出路嗎?

一個善意的初衷,在社會事務中一旦如你所願變成現實,結果未必那麼良好。社會事務和個人事務,最大的區别,就是因果關係極其複雜。所以,用動機分析,用善良與否來判斷社會是餓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