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各國王室交往,互派人質,互結姻親,無親成親,有親加親,未必有利優生,卻有利穩定,也因此母后當政,外戚專權現象極為普遍。秦楚兩國,位處西南,接近蠻夷,致常被所謂中原國家輕視。因此,秦楚兩國互結姻親以求抱團禦外,最為頻繁緊密。 秦派在趙國的人質異人(子楚),藉呂不韋之力,攀楚姬華陽夫人與太子安國君立金書以保證承嗣。接著發生長平之戰,趙大敗,欲殺子楚以洩恨,異人又藉呂不韋之力賄賂守城人逃回秦國。但他的妻、子 ,趙姬與三歲的贏政卻被流落趙國達六年之久,生死未卜。此期簡,返國的子楚,在其親生母親韓姬夏夫人安排下,又立再娶韓國王室公主生兒子成矯,此時立成矯為嫡長之聲四起,也在情理中。
秦昭王56年,趙姬母子返國,同年昭王死,安國君即位,立子楚為太子。三天後,安國君死,子楚即位,呂不韋拜相。是年贏政10歲,成矯7歲。三年後,子楚死,贏政13歲即位,主少國疑,國政依序掌握在外戚楚系的華陽太皇太后、韓系的夏太皇太后與母親趙系的趙太后手中,呂不韋依然是相國。試想,此時趙姬面臨最緊要的問題是什麼 !?鞏固兒子的皇位呀 ! 她面臨最大的潛在威脅是最有可能篡奪接班的成矯。趙姬在朝中最大的政治靠山是呂不韋,呂不韋此時與華陽太后關係密切,怕與趙姬之事曝光,也怕年紀漸長的贏政知悉,乃採在政治上支持趙姬,在私情上則盡力與趙姬撇清,才有身兼潘驢小閒的嫪毐出現。史書記載,趙姬對嫪毐的表現是" 絕愛之",還生了兩個兒子,致趙姬后宮中大小事皆決於嫪毐。 史記說 " 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童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從此段證明,嫪毐絕不是整日躲在太后宮中見不得人,是體面的住在自己的府邸,奴僕數千,同時養士千餘人,積極參與政治,體面張揚得很。
秦王政五年,僅15歲的成矯出使韓國,韓國遂獻出百里的土地,回國後因功得封"長安君 "。很容易使人聯想使韓之功,是得力於夏太后與其母韓夫人,藉以增加成矯的政治資本。韓系的勢力擴大對趙姬當是壓力。史記載, "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矯將軍擊趙,反死屯留。" 夏太后的死使韓系失怙,趙系拔去一眼中釘,次( 八) 年韓夫人的娘家韓惠王死,政局大變,遂給趙姬徹底打擊、清洗韓夫人與成矯之絕佳機會。韓系外戚敗亡,成矯伐趙,在屯留被迫叛秦降趙,史稱 "成矯之亂"。同年嫪毐被封長信侯。 封侯 、建立封國,這可是要記錄在官方正式文書裡的。故嫪毐在秦王政八年獲封長信侯,建立自己封國,絕非太后私恩可辦。把上述接連發生的幾件大事,合起來看,當可合理推測,為太后清洗韓系外戚,替當打手的自然是嫪毐,事成後因平亂之功封侯。
趙系外戚坐大,楚系提高警戒。張揚的嫪毐又酒後失言,狂斥說" 吾乃皇帝假父也,何敢與我抗 !"在當時,太后養面首不是問題,面首張揚太后隱私,涉及皇帝清譽,這就是大問題了,且授人以口實。嫪毐日益感受到來自皇帝與華陽太后方面的調查壓力。史載: 秦王政九年,贏政22歲,前往秦祖廟雍城( 今寶雞 )蘄年宮舉行加冠禮,親政。嫪毐預感大禍將臨,趁王族大臣俱往雍城之時,矯秦王玉璽與太后玉璽,糾集宮廷官騎衛卒、家臣門客,發動武裝政變,攻蘄年宮為亂。贏政知道後,令相國呂不韋率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嫪毐,嫪毐敗走。" 嫪毐及參與官員20餘人被車裂、梟首。
嫪毐之亂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危機,影響他一生,很多謎團( 不立太子、不立皇后... )皆由此產生,故歷史記載隱晦不明。這樣大事,留宮的趙姬應該是知道的,甚至參與的,趙太后當時在想什麼 ? 政變對象是誰 ? 為何攻蘄年宮 ?接到攻毐令的呂不韋在想什麼 ? 昌平君、昌文君是誰 ?為什麼以後秦史上再不見他們的名字 ? 仔細比對各文獻記載,參照近代出土史料,與事後發展,結論推測為: 嫪毐政變實際是以趙姬為首的趙系外戚勢力所發動,首要目標是打擊華陽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再來是嫪毐的政爭對手呂不韋,絕不會是贏政。因為太后的一切權力本來自做皇帝的兒子,且兒子正值壯年,沒有理由針對兒子。
政變失敗,楚系勢力未損,趙系勢力反面臨崩潰。從趙姬被逐出咸陽到雍城冷宮,呂不韋次年被罷相,迫自殺。楚系勢力獨大造成他國不安,才會有齊使茅焦冒死勸說秦王, 說" 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聽罷,贏政立即改變態度,乃迎回趙太后。" 說苑 "一書有更詳細的記載,這已是後話了。嫪毐以拔鬚假冒閹人入後宮,一方面恃寵承恩坐大,一方面也確有相當政治手腕介入政爭,若知所節制,不酒後失言,歷史上即使無善名,至少也不會有" 大陰人 "之惡名。得意不快心、失意不快口,嫪毐快心又快口,焉能不敗。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非軍功不得封爵,爵分20等,君侯爵最高,非大功不得,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例如,呂不韋在贏政五年發兵攻魏,建立東郡,使琴國土擴及齊境,並切斷六國南北再有合縱之勢的可能,軍功厥偉;秦滅六國,王翦父子居五(趙魏燕楚齊 ),且是在最後贏政親自登門拜將,王翦將60萬軍隊並藉機直接要求在滅楚事成後封侯,果然滅楚,王翦父子方得獲封侯爵。漢承秦制,漢武帝時,同屬外戚爭權之事,發生" 巫蠱之亂 " ,皇后自殺,太子出逃被殺,追殺太子之官吏因功封侯,援引的就是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 絕非浪得 !
已經30歲的長子扶蘇一接到被賜死的矯詔,既不加查證,也不聽蒙恬勸告,立即自殺,一直是歷史上令人費解的一件謎。若從成矯之先例看, 母(韓)系外戚勢力亡,成矯立刻叛逃不然恐怕難生存。成矯之亂與嫪毐之亂之始末與影響,扶蘇應該非常清楚,因此可如此推測,本屬楚系外戚兒子的扶蘇,在楚系外戚亦因嫪毐之亂的影響而被秦始皇打壓下,接賜死詔,遂不由分說隨其叔的腳步而去。( 這點從本是楚國人的陳勝、吳廣起義,他們打的招牌是扶蘇與項燕兩人,項燕是楚國大將容易理解,扶蘇可說是"秦太子",打他的招牌就不易理解 (就如,若孫中山革命打著光緒的招牌反大清一樣令人費解 !)。若扶蘇的母系是楚國外戚,因此扶蘇同時也是楚國人,這個道理就說得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