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的" 過客 "
聖賢多寂寞,人才多悲催 他們都不過是成就天意的" 過客 ",用過就丟。
** 戰國時期能征慣戰之將頗多,如吳起、蒙氏三傑、趙奢、樂毅、項燕、龐涓、孫臏等,但論起戰爭規模、次數、激烈程度且非死於戰場敵人之手,則起翦頗牧為最。 千字文" "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說的就是秦國的白起、王翦 ;趙國的廉颇、李牧。
秦趙長平之戰,趙大敗,舉國惶恐,白起建議秦昭襄王,藉長平之戰ˇˇ的勝利餘威,一鼓作氣下邯鄲,滅趙國,否則日後難下(毛澤東名句 "宜將剩勇追餘寇 " 或恐是受啟發於白起 )。王不聽。次年昭襄王欲再派白起領軍打邯鄲,白起說此時趙國恐慌已過,正背水一戰,士氣可用,且其他諸侯助趙,伐趙只見其弊,未見其利,乃稱病拒絕。昭襄王另派主將王齕,果然大敗,副將鄭安平率眾降趙。白起心性甚高說" 不聽我言,結果如何 "!? 王甚怒以為恥辱,再促白起領軍打邯鄲,白起仍以時機不利再次拒絕,秦昭襄王憤而免去白起的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士卒,命其離開咸陽,離城十里,又誣以口出怨言,賜劍自盡。白起皎皎者易污,嶢嶢者易折,不明伴君伴虎之理,仰天長歎而亡也是必然。
贏政欲伐楚,問老將王翦說非需兵60萬不可,問年輕的李信則說20萬即可。王翦被迫離休回頻陽,李信果然損師大敗。贏政聞訊,立馬親赴頻陽認錯,未聽老將軍之言而有今日之辱。強請命王翦率兵60萬,王翦則順勢要求勝則封侯為報,贏政允之。離京未久,五度派信使回咸陽索請良田、美宅、爵位,人皆以為王翦過貪。王翦說" 王性多疑,今我將舉國之兵,王豈能不疑 !? 我今假貪官斂財之名,正示我無"大志",以絕王疑。次年,秦軍兵圍楚都壽春,贏政親赴陣前一則督軍以鼓舞士氣,一則監軍以防他變。王翦善於自污自保,封侯善終豈是偶然 !?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固守營壘,秦軍屢次挑戰,趙兵堅守三年不戰,頗具成效,秦兵遠道兵疲馬困。秦相范雎乃派人到趙國反間,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趙王換將,趙括則頻頻主動出擊,果然慘敗,40萬趙軍被坑埋。趙悼王死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廉頗被免職奔魏。後趙襄王欲招廉頗回國效力,又被郭開讒言" 廉頗老矣,一飯三矢 "之譏而不被用。廉頗憤而又奔楚,皆未被重用。廉頗才高,然未能得君行道,雖有三窟之嫌,不失英雄本色,歷盡滄桑抑郁不樂,85高齡死在楚國,令人唏噓。
李牧是趙亡國前最後一位最善戰的將領,北禦匈奴、力抗韓魏、屢敗秦軍。在荊軻刺秦王獻秦王禮物之一的樊於期人頭,就是被李牧打敗伐趙的秦軍主帥桓輢奔燕改名。BC229年,秦軍再大攻趙國,趙幽王派李牧領軍,採取與廉頗相似戰法,疲秦不出戰。秦也再施以反間,賄賂權臣郭開害死李牧,趙國自毀長城。三個月後,秦軍攻破邯鄲,秦王贏政親赴邯鄲童年故地,衣錦兼報復,俘殺趙幽王繆,趙國滅亡。趙國非亡於秦,亡於自作孽。李牧忠貞然死於昏君權臣之手的悲劇英雄。
自古未有權臣在内,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誠非虛言。時代雖異然人性未變,致歷史上文臣武將有類似遭遇的極多,昏君權臣當然應該譴責,英雄個性差異也有相應之處。張良助劉邦立漢後,認清自己不過是天意的過客,故能激流勇退,辭萬戶侯,赴留郡慕赤松、尋黃石,雖曰僻穀修仙,焉知不是自保之道 !?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文天祥為留清白,可以不死反求速死;戰神張靈甫孟良崮之役死於同僚妒忌之手,則是各自做了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且史留大名又皆豈是偶然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