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免費、補貼
羊毛出在豬身上然後把狗給擠死了 說免費、補貼
互聯網時代有一個獨特的商業現象——免費。用免費或者補貼的方式創業,也是這些年的主流。其實這是個必然。只要出現了大規模迅速讀寫的設備,不管是早期的磁帶,還是後來的光牒,還是現在的互聯網,免費這種現象的出現就不可避免了。雅虎的楊致遠和費羅首創了免費的互聯網服務並且找到了廣告,這才讓互聯網成為一個開放、免費的工具,互聯網成了一台巨大無比的複印機。
這批企業的成功,帶動了一個巨大的免費浪潮。先進企業取得成功的模式,成為後進者效仿的對象嗎?你收費,我就免費。你免費,我就補貼。於是出现了這麼個現象,羊毛出在豬身上然後把狗給擠死了。對用户免費,對廣告商收費,然後把原來這個行業裡的企業擠垮。一個個互聯網領域,信息服務,安全服務,社交,通訊全部被攻陷。第一批這麼幹的企業,普遍是比較成功的。那這種模式究竟好不好呢?
說不好吧,它幾乎是互聯網創業的標準模式,從最早的雅虎,到後來的谷歌、Facebook、騰訊、百度,都是靠這種模式起家的。說好吧,這些年真靠免費模式成功創業的企業,實際屈指可数。大部分公司采用同樣的商業模式,都很快死掉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還順帶出了一個怪現象,就是創業便成了一個風險很高的事。
過去200年,人類經濟一直處於急速膨脹的過程中,財富規模不斷擴大,那做生意的空間應該越來越大才對啊。創業怎麼會變成一件風險很高,九死一生的事呢?有一個觀察這個現象的全新的視角是過去我們都以為,成功企業採取的經營方法和競爭手段,天然就是初創企業學習的對象。但是,這一次不同。互聯網企業採取免費的策略,它針對的對象有兩個。
第一是原來采取收費方式經營的那些傳統企業,通過免費的方式把他們擠垮。
第二就是防止後來的企業抄他們的後路,消滅新創者於萌芽。
攔住初創企業崛起的兩個機制:
第一,都免費了,初創企業維持生存和發展業務呢?靠廣告?廣告天然是需要規模的,那當然就是頭部企業的優勢。小公司無法聚集起規模的流量。所以,免費這種模式,天然是頭部企業的護城河,攔住的就是小公司。就拿2016年來說,全球互聯網產業的收入不過3800億美元。這其中,Google 一家就占了近1000億,接下來的亞瑪遜、阿里巴巴、Facebook和騰訊這四家又占掉了1000多億,你如果再把第二梯隊的加進去,基本上就没有剩什麼了。如此,哪有初創企業的盈利空間?免費模式在讓很多消費者享受到不要錢的服務之後,也讓行業的總收入規模大幅減少。頭部企業獨享免費红利,把也想走這條路的初創企業的未來给奪走。
大企業攔住新創企業崛起的另外一個機制。就是讓初創企業提供的服務變得没有用。創業圈子裡,經常有人拿着企劃書說,我的這個產品設計比微信好,比淘寶好,所以,我能擊敗騰訊和阿里巴巴。這就是看問題的視野太狹窄了,不是說他們的產品設計有問題,而是產品設計得好,也没有用。因為免費模式的產品,不是使用的那個App,它真正的產品是用户和用户的數據。它通過免費把用户吸引來,然后把用户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或者是把用户在上面的數據做開發,再賣给别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你買了產品但是不需要付錢,那麼,你就是產品本身】。用户不一定是因位產品好而留在那裡的,而是因為用户的數據、社交關係和使用習慣留在了那裡,再想遷移,成本太高了。
舉個例子,前些年用功能手機的時候,換個手機很方便,把SIM卡拆下來裝上就行了。而現在智能手機時代,換手機,是要把上面的軟件重裝一遍,而且必然要承担部分數據資料丢失的損失,成本太高了。既然價格是零都没法做生意,我倒貼錢是否可以。答案還是否定的。
比如,从2004到2010年,微軟花了大力氣試圖在搜索上和Google競爭,當時它的現金儲備比Google多好幾倍,因此它採用倒貼錢的方式鼓勵大家使用它的搜索服務,大每搜索一次可以獲得五美分(1.3元台幣)的變相獎勵,變成積分購物。結果是除了每年燒掉十幾億美元的市場推廣費之外,對市場占有率的提升没有任何幫助。看,不僅初創企業這麼做不會成功,就是像微軟這樣的巨無霸也搞不成。
基本上說,做市場有需求的東西總是能賣掉的。如果免費是唯一的道路,那為什麼蘋果公司的產品不僅不免費,而且賣得還很貴呢?如果免費是趨勢,為什麼恰恰是蘋果公司,而不是Google和Facebook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公司呢?世界的變化往往是出乎人的意料的。過去,我們覺得小公司學習大公司是天經地義的。但是現在大公司的打法,恰恰是針對小公司的。這是市場競爭格局的一個巨大新變量。可是大量新創企業根本没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