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新科技的間接後果( 媒體 ) 副產品的非其然後果

新科技的間接後果

一本劉欣慈寫得很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書裡有一個觀點,叫“接觸符號論”。大概意思是,只要外星人一出現,他們還只是個符號,但不管他們是友好還是敵對,都會讓人類文明產生分裂。具體是這麼寫的:當人類發現三體人要入侵地球,人類就分成了兩派:一個是拯救派,另一個是投降派,一派歡迎,一派不歡迎。結果是三體人還沒到,這兩派就已經勢不兩立。這和以前的科幻片不一樣。比如《外星人E.T.》裡,外星人是友好的,我們就和他做朋友;《獨立日》裡面的外星人,想占領地球,我們就拿起武器捍衛家園。總之,人類隊外星人是見招拆招,做朋友也行,打仗也奉陪。外星人對人類的影響,取决于他們要幹什麼。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理的一個假設。但是它說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就是一個新事物起作用的方式,不一定是直接的。表面上的功能當會引發一些後果,但影響更大、更深遠的,反倒是這個新事物引起的間接反應。比如 :

媒體傳播信息主要的兩個指標,一是傳播的帶寬,也就是信息量;二是傳播的速度,也就是效率。不管多先進的媒體,也無非就是把更多信息傳播得更快而已。在實際的歷史進程中,信息傳播工具的每一次迭代,都會引發間接的社會後果,而且影響要深遠的多。在報紙出現之前,公眾輿論這東西是不存在的。因為民間想傳播一點東西,主要就靠說,但是聲音能傳多遠?而且經過七嘴八舌一轉述,肯定會面目全非。所以人們很難大範圍的普及一個觀點,更不可能就一個話題達成廣泛的共識。報紙出現了,報纸是17世纪初在歐洲開始普及,没過幾年,歐洲就出現了啟蒙運動。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通過報纸,把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觀點寫在紙面上,再分發到各個角落,然後達成大範圍的共識。這就是公眾輿論的源起。有了公眾輿論,民間力量的集中爆發就成為可能。所以有歷史學家說,法國大革命,乃至後來一系列革命的爆發,就是有報紙的節果。但是報纸也有局限,當時是屬於菁英階層的東西。

當廣播出現的時候,又一次信息爆炸。和報紙比起來,廣播的門檻更低了。不識字、没錢買報紙媒關系,不用看,一邊幹活一邊聽也行。這麼高的渗透效果,肯定會有人利用它來搞事。希特勒用廣播搞出了纳粹獨裁政權。羅斯福也用它搞事,搞出了爐邊談話。無論是做好事,還是幹壞事,廣播都提供了一種空前强大的社會動員工具。再不久,電視出來了。電視帶來的改變,表面上看不就是有了影像嗎?遠遠不止如此。首先,電視催生了大眾文化。不管是書籍、報刊還是小說,都是書寫文化。不同類型的讀者很容易被分割,比如兒童讀物、女性專用小說。這種閱讀文化下,女性往往對男性讀物没興趣,也讀不懂。這麼一來,即使有着相似的教育水平,他們所接受的信息也大相徑庭。但是電視是老少男女皆宜,電視興起後,所有的人接受相同的信息。看同樣的電視劇,整個社會談同樣的話題,就出現了文化混同的現象。電視對一個社會有整合的作用。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收視觀看”成為了一門大生意,如奧運會轉播帶動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巨大影響。

有了電視轉播,看奧運會的人越來越多,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觀眾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要,這就產生了三個後果:

第一,運動員訓練越來越專業化,政府就得给運動員補貼。這時再談業餘還是職業已經沒有甚麼意義。

第二,觀眾想看最精彩的比赛,所以最终還是得允許職業運動員參賽。

第三,藥檢越來越嚴格,但是依然防不勝防。在商業化時代,赢得比賽的誘惑實在太大,體育道德出現了嚴重重的危機。

這些後果,都是電視引發的間接後果。電視之後,互聯網出現帶來的改變就更大了,而且大多都和媒介表面的特性没大關系,是一系列間接後果。這都是我們這代人親眼見到的,我就不展開了。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緊接在後的人工智能,才露出尖尖角就已經驚艷,對未來走向,樂觀歡喜者有之,悲觀恐懼者有之。總之,很多新事物出現的時候,總會有人說,這和我没什麼關係。按照 “接觸符號論”,它不用跟你有直接的關係,但它是一個大家都接受的符號,就很可能會讓你的生活從此天翻地覆。

最新的科技,就像是遠在天邊的外星人。它不用真的來到你面前,就可以引發整個社會的巨變,這就是間接後果。某個科技領域的最新進展,不會僅僅作用于它自己的領域,遲早會引發對我們生活的深刻影響。


**副產品的非期然後果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說,别老在那兒琢磨了,先幹起來,幹起來,就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構想、計畫的时候,只能預計那些符合期待的後果,就是期然後果。只有開始行動了,才會出現非期然後果。這其實是很多創新的真相。大陸改革開放早期的特區設立、現在的自貿區試驗就是典型例子。有一本書《現代醫學的偶然發現》,看過之後會發現,20世纪以來醫學領域的很多重大發現,比如抗生素、X光機、抗抑鬱藥、化療藥物等等,還有那個著名的“偉哥”,都是在搞其他研究时候意外收獲的副產品。生活在一個協作網絡中。 自己的任何一個行動,都會觸發這個網絡其他人的行動,他們的行動是不可預測的,而且會反過來影響你的行動。這個網絡越大,越複雜,非期然後果就越嚴重。

計算機界有一個摩爾定律,就是芯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計算機的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那這麼不斷地翻倍,電腦速度會不會快得飛起來呢?事實是并没有,為什麼?因為軟件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軟件的複雜性把硬件速度提高的那部分给吃掉了。所以,IT界就總結出另一個 “ 安迪-比爾定律”。 安迪是原英特爾公司CEO安迪·格鲁夫。比爾就是微軟的創始人比爾·盖茨。安迪–比爾定律的意思是,英特爾公司的安迪·格鲁夫给我們創造的增量,被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拿走了,硬件给我們的,軟件要把它拿走。這也是經濟學裡反覆强调的原理,人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實驗顯示,開車繫全帶在重大車禍發生時,讓死亡的概率降低。但是,車禍發生的次數却增加了,而且行人死亡的人數也增加了,為什麼呢?有了安全帶保護,人們開車不像以前那樣謹慎了,所以事故多發。人們由于激勵而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同樣,單個汽車越省油,人類總體消耗汽油的總量反而越多,因為開車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也是非期然後果。

人類協作系統越複雜,計畫就越没有用。人類是唯一能靠想像來規劃自己未來的物種。所以,能做計畫,並且根據計劃來協作,曾經是我們的巨大優勢。但是,因為有非期然後果這個效應,做大型規劃的必要性越來越低。騰訊公司開發互聯網產品,有一句口頭禪,叫【小步快跑,加速迭代】。這已經是互聯網界的一個共識。產品有了基本功能,就趕緊上綫,讓用户使用,然後就會出現大量的非期然後果,再根據這些後果去修改和迭代。好產品都是這樣演化出來的,而不是事先規劃的結果。

這個時代,行動的重要性,正在超過計劃的重要性。從這個概念中,可以得到的另一個啟發是:只要有行動,就没有終點。我們經常會說一句話:“要是怎樣怎樣就好了”,“就好了”三個字,其實就是終點意識,就是行動要終結了。你一直夢寐以求的某種期待,如果真到了那個狀態,你會發現,還有前所未料的代價,和全新的麻煩等著你。這也是非期然後果的效應。歸結起來就是兩句話:計畫不如行動。行動没有終點,原因就是可能副產品非期然後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