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戰爭經濟學;美國的地緣戰略轉變與世界;退出《開放天空條約》

戰爭經濟學

為美元而戰,這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秘密。

從1971年8月15日到今天,整整40年,美國在全世界推廣了一場堪稱「完美風暴」的運動——全球化,在紙幣美元基礎上建起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金融帝國。這一帝國的觸鬚伸向地球各個角落,在每個地方都機械般上演同一個來複式動作:美元流向世界,財富流向美國。

為了使這種綠紙換財富的遊戲,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經濟自由化浪潮的結果,而不是少數美國人精心構織的深刻影響20世紀後半葉人類發展進程的金融大戰略的產物,這些美國人從未在他們公開的國家戰略中談論過這個話題。據說,上一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職當天,就曾告誡他的同僚:在這裡(美聯儲)你們可以談論一切,就是不許談論美元。這是禁忌,美國人對這一關乎美國國家生存的話題諱莫如深。

要了解美國的國家戰略,最好不要聽美國人說什麼。美國人會告訴你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那麼,美國人極力要維護它的霸權又是為了什麼?答案只有一個:為了延續美國的國家生存方式。因此,了解美國國家戰略的最好辦法,是要了解美國的生存方式。

美國人在過去40年裏,找到了一種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國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從全球向美國轉移財富。這個方式就是印刷美元。這就是美國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懂得,為什麼在過去的40年里,美國把它所謂的垃圾產業、夕陽產業紛紛轉移到其他國家,而讓它70%的就業人口從事金融和金融服務業。

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家戰略一定是圍繞自己的生存方式展開。按西方的說法,中國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廠。因此就需要獲得資源,獲得能源,然後生產出產品。所以國家戰略也要圍繞這一切展開。而美國人不是這樣,美國人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生存,美國在過去40年里逐漸完善了自己的一套體系,這個體系我們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體系。

美國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國家戰略和戰略金融體系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翻翻世界近現代史,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國崛起。【人類自有帝國歷史以來,從羅馬帝國到大英帝國,基本上都是以一種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國積累財富、消耗財富的過程。過程方法是占領別國的領土,掠奪別國的資源,奴役別國的人民。這就是經典的殖民帝國模式。

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使美國意識到,必須避免重蹈古典帝國模式的覆轍。因為一次大戰德國向老牌殖民帝國挑戰,想要獲取自己的生存空間,結果失敗了。20多年後德國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國發起挑戰,又再度失敗了。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

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歷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於是,如何巧妙地設計並建立一個全新的獨一無二的帝國,就成了美國一代代政治家、戰略家們的重大歷史課題。去僅本位制,理論上使美元可以無限印,美元再綁定基礎工業原料石油,成為定價、交易、結算的唯一貨幣,同時建立強大海軍,控制海洋運輸路線與重要節點,在關鍵內陸地區製造紛亂,杜絕陸上國際貿易,基本上美國是做到了。


**美國的地緣戰略轉變與世界

歐亞大陸是世界的中心,中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美國想做世界帝國,必須統治中東,同時制衡東西兩極的大國。

伊朗便是美國控制中東的絆腳石,這也是伊朗最悲劇的地方,致長年被美國打壓制裁。就以這件事為由頭,從美國地緣戰略的角度,說說中東的命運、中美俄的地緣關係、以及海權和陸權的爭鋒。

美國的地緣戰略經過三次調整 : 

美國剛建國的時候,並沒有太大的野心,只想保住辛苦奪來的一畝三分地,如果可能的話,在美洲擴大點影響力,基本差不多了。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說,美國不干預現存的歐洲殖民地,也不會參與歐洲國家的內部事務,但歐洲國家再到南北美洲殖民,美國政府就會介入。這就是所謂的“門羅主義”: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我只想關起門來搞錢,誰都別來煩我。

在“門羅主義”的庇護下,美國奪取墨西哥的德克薩斯州、將英國排擠出俄勒岡,美國有了持續百年的“土地紅利”,直到1898年,美國的土地才分配完畢,所以在建國前100年,美國的國運是持續向上發展的。從大西洋西海岸的落後國家,迅速擴張到太平洋東海岸,成為坐擁海權和陸權的新生大國。

而且美國的運氣特別好。美國土地紅利沒有吃完的時候,歐洲的工業革命傳來,美國又吃到“工業紅利”,可謂國運氣勢如虹。到1898年左右,美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

既然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美國顯然不再滿足於門羅主義,心想應該繼續進步啊。

1890年,馬漢發現時代需求,寫了一本《論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的書,書裡的核心觀點是海權論:只有強大的海上力量,才能保證國家主導世界。而美國處於兩大洋之間,又有龐大的陸地做基本盤,更應該建立強大海軍,積極向海外擴張。”

於是美國的地緣戰略變成海權至上。

1898年美國發起“美西戰爭”,逼迫衰落的西班牙讓出古巴、關島、菲律賓的控制權。當美國的勢力進入亞洲之後,又對清朝提出“門戶開放”的要求,和歐洲列強一起瓜分中國。美國的海權擴張也非常成功。

但美國的潛力依然雄厚,只擴張海權並不能滿足美國的野心。

1904年麥金德發現美國的困境,便寫了一篇《歷史中的地理學樞紐》的文章,提出大陸心臟論:世界歷史是一部陸權和海權國家鬥爭的歷史,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屬於決定性的戰略地區,誰控制了那裡,誰就能控制歐亞大陸,進而控制全世界。

15年後,麥金德的理論再次升級,明確說明歐亞非大陸是地球的世界島,而東歐到中亞的廣袤地區,便是世界島的心臟地區。

回顧歷史案例,可不是這樣麼。

阿拉伯帝國崛起於中亞地區,向西可以攻占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可以進入新疆威脅中國安全,向南則威脅印度和東南亞。蒙古帝國攻滅花剌子模、阿拔斯王朝之後,也就控制了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區,取得進軍東歐的基地。攪屎棍英國的勢力進入中東,一邊遏制俄國南下、一邊在新疆西藏培養代理人,攪的歐亞大陸雞飛狗跳。

各種歷史案例證明,麥金德的理論基本沒錯,中東就是撬動世界格局的支點。

於是美國開始第三次地緣戰略的轉型,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區,晉升為真正的世界帝國。美國謀求控制歐亞大陸,主要是兩種戰略 : 

其一是控制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

比如在西歐成立北約,把衰落的西歐國家拉上戰車,成功穩住歐亞大陸的西邊,並且在蘇聯解體後推行北約東擴,極力向東歐滲透,擴大美國主導的地緣勢力。

在歐亞大陸的東邊,美國在二戰後扶持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用來牽制中國和蘇聯的精力,並且不斷製造各種糾紛,讓這兩個大國沒有餘力進入中東。

而且美國為了保持地緣優勢,還極力阻止東亞國家抱團。每當中韓關係親密的時候,韓國總統就入獄了;每當中日關係緩和的時候,日本官員就非正常死亡了。每當中美有摩擦的時候,美國就給台灣出售武器了。細想一下,美國就是個現代版攪屎棍。

其二是美國趁英國衰落的機會,將勢力深入中東地區。比如扶持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等。

進入21世紀,美國又利用911事件,掀起大規模反恐戰爭……2001年侵略阿富汗、2003年侵略伊拉克,目的也是控制中東地區。當然,美國除了控制地緣板塊,還想要中東的石油。

得中原者得天下,根本原因不是中原多麼富庶,而是中原是一個地緣戰略支點,得到中原便進可攻退可守,甚至左右周圍的局勢。所以中東就是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美國用幾十年時間進入中東地區,就掌握了歐亞非大陸的地緣支點,把世界格局捏的死死的。

伊朗在這個地方,能有什麼好日子?

在美國的地緣戰略裡,有一個很重要的BUG:歐亞非大陸不能有強大的國家存在,要不然會削弱美國的影響力。一旦美國的影響力被削弱,美國的世界帝國也就玩不下去了。那歐亞非大陸有什麼強大國家,可以削弱美國的影響力呢?肯定是俄羅斯和中國啊。

繼承蘇聯遺產的俄羅斯,擁有強大的核武庫,即便經濟相對弱小,但誰都不認為俄羅斯是紙老虎。面對這樣的俄羅斯,歐美國家心中總是忐忑。而且普大帝時代的俄羅斯,時刻不忘恢復在東歐的影響力,並且經常插手中東事務,這正是和美國的地緣戰略為敵。

美國卡特總統時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有個說法,俄羅斯最好變成膠凍狀的,也就是國內民族矛盾激烈、各地區和莫斯科離心離德、經濟依賴西方,並且被親美國家包圍。同時不要讓俄羅斯、伊朗、中國聯手抗美。

前段時間拜登也表態,俄羅斯是美國的最大敵人,中國是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可見在美國的心裡,但凡有一口氣的俄羅斯,都不是最好的俄羅斯,只有俄羅斯成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他們才滿意。

中國是東亞最大的國家,現在又是世界最大的工業製造業國家,未來發展潛力無限,而且新疆以西就是帝國墳場,非常接近“世界中原”,如果中國成為超級大國,未必沒有西進的心思。且不論經濟競爭或者地緣格局,中國都足以成為美國的對手,美國也很清楚。

季辛吉也說過,確保歐亞大陸不被單一的權力控制,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在歐亞大陸的兩邊,各出現一個佔支配地位的大國,必然對美國構成巨大的戰略威脅。所以,這些年美國對中國的各種制裁,不是一時性起,而是美國蓄謀已久的計劃。

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國、俄羅斯、伊朗的處境,其實也沒什麼區別。無非是中國和俄羅斯能抗住美國製裁,偶爾甚至能反擊一波,伊朗除了喊口號就沒什麼動作了。

看到伊朗的悲劇,我們更應該慶幸百年來的自強不息。美國就是利用離岸平衡手,挑撥歐亞大陸的國家矛盾,然後讓美國的利益最大化。美國是海權國家,不可能親自下場爭奪歐亞大陸,施展離岸平衡手是唯一的辦法。

它的套路也非常簡單:和沒有威脅的小國結成盟友,比如日本、韓國、菲律賓之類的,一擁而上遏制中俄兩國,屎歐亞大陸的陸權衰落,後起國家之間矛盾重重。拉小國,壓大國,果然深得英國真傳。

如果某個大國能整合歐亞大陸的資源,陸權重新崛起,那麼美國的離岸平衡手就沒有施展的空間了。這也是有歷史案例證明的。

英國是孤懸海外的島國,能夠維持幾百年的霸權,原因就在於歐洲大陸是碎片,英國可以聯合德國製衡法國;也可以聯合法國製衡德國;英法聯手打擊沙俄;甚至可以聯合俄國製衡法德。反正哪個國家有出息了,英國便聯合較弱的國家,合起來打壓下去。

日本也是孤懸海外的島國,卻始終沒有這種機會。因為大海對面是統一的中國,日本聯合誰去?不管日本和誰在一起,在中國面前都是一盤菜。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別人能玩手段,歸根結底是自己的問題。

歐亞大陸想斬斷美國伸過來的手,唯一的辦法是整合資源,讓孤懸海外的美國變成日本。那有可能實現嗎?有 !

因為海權國家超越陸權國家,根本原因是技術和貿易線。幾百年前的西歐國家發展大航海,一是穆斯林切斷歐亞大陸,導致生意沒法做。二是海運真的方便啊。比如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想賣到歐洲,走歐亞大陸很慘的,不僅要穿過無數沙漠戈壁,還得用駱駝和馬車運輸,速度慢不說,還容易損壞商品。運輸時間長,致成本指數級增加。

走海路就不一樣了,大船順著季風嗖一下就過去了,而且海運的載貨量特別大,讓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安全又快速,做生意當然選海運。海運發達的結果是貿易線繁榮,貿易線繁榮又造成沿海城市的崛起,為了保護貿易線必須配備強大的海軍……如此循環往復,海權國家自然崛起。

失去絲綢之路的繁榮貿易線,整個歐亞大陸內部,都是一片慘淡景象。漢唐時期的甘肅和新疆,可是朝廷的財稅重地,可到明清的時候,除了沙子還有啥?所以說,海權和陸權的落差在於技術和貿易線,不是什麼海洋文明有冒險精神,那都是成功人士修祖墳,給自己臉上貼金的。

不過世事無常啊。世界進入21世紀,汽車、飛機、高鐵等先進交通工具普及,極大拉近歐亞大陸的距離。雖然運輸成本還是沒有海運便宜但速度更快,即使運輸大宗貨物也沒什麼問題。有了生意就有了貿易線,有了貿易線,就會有內陸城市崛起……如此循環往復多年,結果便是陸權復興。

那麼整合歐亞大陸的資源,也就要先有必備的條件。而中國的“一帶一路” ,可以看作是陸權復興的一種嘗試。

當然了,我們的另外一個目標,同時也把中國建設成海洋大國。

現在的歐亞大陸就是個戰國時代。美國在西歐和東亞持續發揮影響力,並且深耕中東核心地區數十年 : 中國和俄羅斯是歐亞大陸的兩級,最近些年聯手對付美國野蠻人,而中俄關係緊密程度依賴的竟然美帝。


** 11月22日,美國正式退出《開放天空條約》(Open Skies Treaty)。

開放天空條約,1992年北約國家和俄羅斯簽署,2002年正式生效。該條約允許34個締約國,在短時間預先通知後,可對彼此領土進行“非武裝方式的空中偵察”,以收集對方軍隊和活動的數據。

根據這一協議,締約各方迄今已進行了1500多次空中偵察行動,俄羅斯和美國每年分別對對方進行42次空中偵察。也就是說,雙方可以到對方家裡瞅瞅。

出動什麼飛機瞅,給對方瞅什麼,也是顯示自己的實力,震懾對方;另外,百聞不如一見,多串門瞅瞅,這也有助於增強互信,避免戰爭。應該說,初衷還是好的。

上臺前,川普最有名的一句口號是“你被炒魷魚了”;上臺後,他最有名的的做法,就變成了“老子我不幹了”。

這次退出“開放天空條約”,就是老子我不幹了。 

《中導條約》和《開放天空條約》,是真正關係到的是世界的戰爭與和平。

因為,美國退出之後,俄羅斯還可能會遵守嗎?普京很生氣,之前在《中導條約》上,他這樣表示: 

我覺得俄美兩國地位平等,如果有的國家不喜歡《中導條約》並且選擇退出,例如我們的美國盟友,我們也將會立即採取措施。在這裡我要強調,我們的迴應將迅速且對等,如果我們的盟友退出了《中導條約》,我們也將隨後退出。

一句話,美國退出,俄羅斯立刻退出。存在30多年的《中導條約》,立刻就是廢紙一張。

那結果就是,美國肯定會大力發展中短程和中程導彈,俄羅斯也肯定不甘人後,美俄都這樣鉚足了勁,其他國家也不敢絲毫鬆懈。一場激烈而危險的軍備競賽,就此拉開序幕。

對歐洲來說,這是最恐懼的結果。俄羅斯如果大力發展中短程和中程導彈,打不到美國,但卻可以傾瀉在歐洲大地。  

要知道,當年美國蘇聯就是害怕這種導彈太多,預警時間太短,一個錯誤判斷,就會爆發毀滅性戰爭,這才有了《中導條約》。但現在,更先進的導彈將被大量生產部署,這真是開了一個地獄之門。

至於《開放天空條約》,其實是相關配套的,更多是增強互信,現在美國撕毀了,互信還存在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