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有真實的自我嗎 ?

有真實的自我嗎 ?

如果有人給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個位置,那麼,别管位置好壞,先上去再說。

桑德伯格是Facebook的CEO,而且是一名女性。桑德伯格的出身可不是硅谷樣兒的,而是典型的美國東部精英。她出生在華盛頓,畢業於哈佛大學,當過財政部長薩默斯的助理,本來會在美國東部政界發展了。但是2001年的時候,她覺得還是應該去最有活力的硅谷去找一份工作,硅谷在美國的西部。

2001年的谷歌才成立三年,還没有上市。而且谷歌给桑德伯格提供的職位和頭銜都不是很滿意。以他過去的學經歷,桑德伯格就有些猶豫。這個時候,當時谷歌的CEO施密特跟她說了一句話 : 如果有人給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個位置,那麼,别管位置好壞,先上去再說。”馬上就扭轉了她的念頭,讓她毫不猶豫地加入谷歌。這句話是不是越品越有味道。

這句話和和我們過去認知的道理正好相反。我們通常會說,“寧危雞口,不為牛後 “,西方也有類似的表達,“做小池塘的大鱼”。兩個原因 :

第一是先進組織給你帶來的隱性好處。比如,你可以跟高手共事、觀察他們做事的方式,看他們如何處理危機、應對挑戰。比如,你能從組織的運行裡觀察它的運作方式,它是怎麼管理的、怎麼吸引、激勵人的等等。楊振寧曾經在著名的西南聯大讀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後來又到芝加哥大學讀了三年博士。他比较這兩所大學,說自己在西南聯大當然是得到了最好的、很接近前沿的基礎物理學教育。但是芝加哥大學對他的幫助是西南聯大提供不了的,那就是讓他知道物理學當下最關心的問題。

按照楊振寧先生的說法,在芝加哥大學這樣的一流大學裡,你每天就沉浸在一種“空氣”裡,自然而然就知道,這個領域正在高速發展的是哪個具體研究方向,知道什麼東西是重要的,知道哪些問題現在可以發展了。就好像在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公司,公司内討論的問題,一定都是科技領域最前沿又最接地氣的問題。這種 “空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勢",是在一個普通組織做再高的職務也體會不到的。

第二個原因是風口和速度。

想要做成一件事,就不要對抗趨勢。越是聰明、强大的人,越容易產生一種妄念,認為自己可以跟趨勢為敵。施密特對桑德伯格說的火箭,其實就是趨勢上的公司。而且,在趨勢上保持着上升勢頭的公司。它成長的速度,是遠超過很多人的想象的。谷歌、騰訊、阿里就是個例子。組織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它一定是求才若渴,要是你真的有能力,其實是很容易被識別出来,並且被委以重任的。因此一開始職務待遇比較低,根本就不用担心。另一方面,組織的高速增長,其實也會倒逼人的高速成長。一些明星創業公司的高管,都很年輕,成長速度極其驚人。

彼得·蒂爾的一句話是:不要做真實的自己。奇怪,市面上的雞湯不都是要你做真實的自己嗎?彼得·蒂爾怎麼反着說呢?他的道理是這樣的:你怎麼知道自己有一個確定的自我呢?一個人的一生難道不是有無數個自我嗎?它難道不是随着你的經歷不斷生成的嗎?你五歲時候的自我,剛開始工作時候的自我,成熟之後的自我,難道還是同一個自我嗎?那些經常講做真實的自己的人,其實往往是拒絕改變。

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佛家說,我是我,我非我。初生時的我和長大後的我無論是外在形象與內在認知思維上都截然不同,似乎不是同一個人;但現在的我就是當時初生的我長大的,還是同一個人。有永恆不變的,也有隨時都在改變的。其實,彼得·蒂爾的這個說法,其道理和孟子與佛家有相通處,你應該做的是隨時調教你的自我、培育你的自我、關愛你的自我,而不是盲目地順從你的自我。不管幸福還是災難,自我是一切的根源,所以,改變自我是一件終身要孜孜以求的事。所以,講什麼 “做真實的自己” 呢?

第一,在平時工作中,往往是有一大堆散碎的想法,但是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概念把它表達出來。牛人牛話都是那種能被最廣泛、最凝煉、最有說服力的傳播、表達方式。這種語言工具有時候比實體的工具還要有用。

第二,一個道理的力量,往往不在於道理本身。道理太多了,擺在那裏我們通常視而不見。牛人說出來的道理,往往就起到了一種類似於儀式的作用,它讓你能够用更空懷、更尊重的心態去聽。

雞湯本身營養,但是没给勺子。問題是,道理擺在那裡,從來就不會有人给你勺子。勺子,就是你自己找到的聽見這個道理的情境,在合適的時候聽到合適的話,那就是你的勺子。

附記 : 

知識或創新在傳播的過程中也難免被誤解、被修飾、添加,和創立者的初衷背離。但是那又怎樣,知識一旦被創立出來,就有了自己的獨立生命。更准確地說,是使用這個知識的人,在不斷賦予它全新的生命。

假如把出生的人當作是一個具有獨立生命的創新,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歷不斷的學習模仿,環境淬鍊等影響,時刻被灌輸全新的生命元素,必然與初始的本質不盡相同。最姳顯得例子是被外國人士收養的嬰兒,長大後,哪裡還是原來的自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