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美國孤立主義的形成、轉變與影響
細說美國孤立主義的形成、轉變與影響
孤立主義在美國歷史上是一股頑強的傳統勢力, 曾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經濟政治生活達 150 年之久。華盛頓的幽靈,美國的孤立主義是以中立主義的形式誕生的。1793 年 1 月爆發英法戰爭,盡管美法之間在 1778 年訂立有同盟條约,可是總統華盛頓決定在0722發布中立宣言( 看,背信 ),宣布對交戰雙方成心誠意地採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並嚴禁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参與、幫助或支持交戰双方的活動。三年後,1796年0917,華盛頓發表了他的著名的《告别演說》,告誡美國人:我們對待外國的重大的行為準則是,在擴大我們的商務關系的同時,盡可能少與它們發生政治關系。他反對把美國的命運與歐洲任何一部分的命運糾纏在一起,以致使我們的和平與繁榮捲入歐洲的羅網中去;他認為美國的正確政策是避免與國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他還認為美國可以穩妥地信托暫時的聯盟來應付非常緊急事件。
華盛頓的告别演說並不是口頭的演说,也不是給國會的正式文件,而是刊登在費城一家報纸上的一篇個人文告,類似羅斯福的爐邊閒話。這篇東西還不完全是出自華盛頓的手筆,許多是麥迪遜和漢密爾頓所寫。從美國建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是否該卷入的問題上,華盛頓的遺訓仍然起著巨大作用。國會在任何時候辯論中立或外交政策時,華盛頓的幽靈就主宰辩論的進程。参眾兩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60年中,每逢華盛頓誕辰日或此日前夕,都要誦讀他的《告别演說》以資紀念。
1823 年,美國第五任總统門羅宣布 “門羅主義”的原則,這是華盛頓原则的發展。明確闡述:不允許歐洲任何國家在西半球殖民或進行任何干涉。門羅向當時已80高齡的傑佛遜徵詢意見。傑佛遜在他的復信中,簡要地把門羅所宣布的政策歸纳成兩句話:絕不把我們捲入歐洲的糾紛中;其次是決不許歐洲來干涉大西洋這邊的事情。這兩句話如同一個錢幣的正反兩面。
從華盛頓的《告别演說》到 1823 年的“門羅主義”,都反映了美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和所處的國際環境。在華盛頓發表告别演說時,美國還只是一個擁有不到 500 萬人口的小國;門羅主已宣布時,全國人口也只有 1千萬多一點,經濟、軍事的實力都很弱小。美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保衛國家的獨立,發展經濟。它當時没有必要也没有力量插手歐洲的事務,同時,它也要竭盡所能反對歐洲列强插手西半球。從經濟利益上講,在華盛顿發布中立宣言時,歐洲的戰争使美國工業和航運在中立的旗幟下,從交戰雙方獲利,避免戰争是符合美國當時利益的。傑佛遜在退休後,談到美國在俄土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好處時說:當俄國人抓住牛角,土耳其人揪住牛尾時,讓我們擠牛奶吧!
到十九世纪後期,西部農業州利益集團出於本身的需要,測重於在西半球和亞洲廣大市場,與東北部的工商業壟斷組織以歐洲為重點的政策發生矛盾。在對外政策上的孤立與所謂國際派的營壘逐漸變得明顯起來。在政治上,孤立派一般集中在共和黨内,所謂國際派則多在民主黨內。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基本情况没有多大變化。 在從 1793 年到 1941 年的 150年期間,美國孤立派把華盛頓的告誡當作神主牌。但是孤立主義的含義上已經有所變化。最初的孤立主義有著地理因素:美國有與歐洲遠隔重洋的地理條件,在宣布拒絕歐洲插足西半球的門羅主義時,也符合英國反對歐洲大陸國家插足西半球以保持歐洲均勢的政策,實際上英國是門羅主義的監護人。可是到了19世纪末期,西部已開發怠盡,美國已感到劃地為牢不利於它的發展,随着美國經濟生活中壟斷組織的迅猛發展,它迫切需要開闢更廣擴的海外市場。
1898 年緬因號自沉事件引發的美西戰爭,美國把西班牙逐出西半球,在亞洲占有了菲律賓,從而開始了跨洋過海、脱出原始的孤立主義的過程。麥金莱躊躇滿志地說,美國孤芳自賞的時代過去了。從麥金莱上台到威爾遜上台前的16 年間,三個美國總統都是共和黨人。盡管在對外活動中,他們早已越出了西半球的界限,但是都謹慎地不與歐洲發生過分密切的政治關係。直到 1913年民主黨的威爾遜上台後,情况才開始發生變化。
威爾遜與華爾街金融集團,特别是摩根財團有密切關系。他上台的第二年,在歐洲爆發了一次大戰。美國如何行動,成了一個關係戰爭全局的問題。分别以孤立派和所謂國際派為代表的兩大利益集團,在國會内外,在中立這個題目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從當時的美國輿情來看,壓倒性的傾向是反對介入歐洲的戰爭。從一開始就面臨一個出售武器的尖銳問題。 以摩根為首的東北部財團堅決主張向英法出售軍火,代表金融界的報刊直言不諱地宣稱:我們需要軍火的利潤。可是中西部城市和農業地區,强烈支持武器禁運。但根據作為美國外交政策一個支柱的海上自由原則,美國公民出售武器是受到政府保護的。與出售軍火同時產生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支付貨款。如果英法不能從美國銀行獲得貸款,就不可能做成大筆買賣。與紐約銀行界關係密切的藍辛,1915年繼任國務卿後,摩根公司公開當起英法代理人來。
在1917 年美國參戰前,美國銀行家給予英法政府的貸款達20億美元之巨。但這只是問題的一面。在美國廣大人民中,反對捲入戰爭的情緒仍是壓倒一切的。盡管威爾遜在實際是支持紐約銀行家的,但是他不能丢掉中立的旗幟,還不能不安撫國會内强大的反對干預歐戰的勢力。1916 年的大選時威爾遜嘩眾取寵地提出要美國人在行動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要保持中立,還提出了一個抓住人心的口號:它使我們置身戰爭之外。威爾遜在這個口號下獲選連任。幾個月後,他又在為世界拯救民主的口號下使美國投入了戰爭。但這次絕不意味着美國孤立主義勢力的消失或引退。實際上,大戰的硝烟還未完全消散時,國會內的孤立派就抓住了一般老百姓對戰時生活的厭惡,並要求恢復正常生活的强烈情緒,對威爾遜和民主黨進行甚為激烈的攻擊。1918年的國會選舉,共和黨獲勝,孤立派控制了國會,而這正是威爾遜在 1918 年 1205動身去歐洲参加巴黎和會的前夕。
當威爾遜 1919 年從巴黎帶回他以整個政治生命作為賭注而制定的國際聯盟盟約時,在美國國會内等待着的是一個磨拳擦掌的反威爾遜的聯盟一一孤立派和以反英著稱的老亨利·洛奇為代表的强權均勢論者的聯合。他們的共同論點是:威爾遜倡導的聯盟,包含了相互保證的條款,授與歐洲列强以干涉西半球事務的可能,從而背離門羅主義,違背華盛頓關於避免捲入與其他國家聯盟中的告誡。國際聯盟為參議院否決。盡管威爾遜拼出他最後一點精力進行全國巡迴演說為國際聯盟辯護,期望美國人民在 1920年的總統選舉中投民主黨的票,以表示他們對國際聯盟的支持,但是廣大選民拋棄了他的國際聯盟和他的黨。威爾遜的親信和助理貝克爾在評論美國的這種政治傾向時指出:美國人對巴黎和會感到厭煩,他們不願再為歐洲的災難去自尋煩惱了。威爾遜在他臨终前不久,也認識到真正否決凡爾賽和約的不僅是參議院,還有美國人民。他對他的家人說:“美國不加入國籍聯盟是對的。……因為在美國人民的内心深處根本不相信它。 威爾遜這個為時已晚的醒悟,給美國政界人物一個深刻啟示 : 盡管華盛頓的告誡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事,可是它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
在國會位居要津的孤立派,不厭其煩地向美國國人民灌输這樣一種意識:盡管是20 世纪了,美國還是可以像華盛顿、傑佛遜、門羅的時代那樣,自由自在隔着大洋過安穩日子。 1932年,一個以威爾遜主義擁護者聞名的民主黨人向孤立主義挑戰,決心問鼎白宫。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400 多年前,意大利權術政治家兼歷史學家馬基維利,提出了他的政治公式:一個君王要兼有狐狸與獅子的特點。據他說,“獅子不能使自己免於落入陷阱中,而狐狸又無力使自己免受狼群之攻擊。因此,就必須既是狐狸可識别陷阱,又是雄獅可懾服狼群。那些只想當獅子的人就不懂個中奥妙。馬基維利進一步發揮道:【一個精明的統治者,當保持信用與他的利益相違時,就没有必要去保持它。 ……如果大家都是好人,這一信條就算不上美德,如果大家都是壞人,他們就不會對你講信用,因此你也就不必對他們講什麼信用了。】背棄信義合理化。
美國 歷史學家詹姆斯·伯恩斯引述了馬基維利的這些政治信條來闡述羅斯福的政治手腕。伯恩斯寫道:羅斯福喜歡而且要求權力,由於他的目的是如此堂堂正正,以致於他不憚用馬基維利式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對於一再向他提出告誡的理想主義者,羅斯福一次又一次的答復是取得權力,赢得選舉勝利,這是他首要的任務。他願意用狐狸的計謀為獅子的目的服務。當羅斯福決定謀求總統職位時,美國正受到孤立主義浪潮的猛烈衝擊。羅斯福早期的政治生涯是和威爾遜緊密相連的。 這不僅因為他曾經担任過威爾遜任内的海軍部助理部長,更突出的是他對威爾遜的國際聯盟事業強烈支持。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對國際聯盟以及美國應否参加國際聯盟的態度,成了當時美國輿論界區分所謂國際派和孤立派的界嶺。
羅斯福在 1920年以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身份参加的競選中,明確主張美國應該参加國際聯盟。12年後,羅斯福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身份競選時,采取了迥然相異的立場。他說"今天的國際聯盟已不是威爾遜當年所設想的那樣。成了僅僅是討論歐洲國家政治糾紛得場所,而這些糾紛與美國無關,也無助於根據美國的基本思想解決國際糾紛。因此他聲明,不贊成美國参加國際聯盟。這個演說一發表,舉著威爾遜主義旗幟的國際派大為惱火,而一貫反對國際聯盟的孤立派則趾高氣楊。對於羅斯福的行動,美國史學界一直有著不同的評價。有的認為這是羅斯福在孤立主義颶風衝擊下看風使舵的競選手段。
羅斯福本人怎樣解釋他自己的意圖呢?在他發表這次演說後不久,1932年0225 日他給有影響的民主黨人羅伯特·伍利的信中寫道:難道你看不出我對威爾遜理想的忠成是同你一樣强烈嗎?但是你能不考慮理想與達到理想方法之間的不同嗎?理想是不變的,但是方法是在随著每一代人和世界環境在改變。這就是我與我的一些胆小怕事的朋友們的分歧所在:我是在尋求達到目標的最現代化的車輛,可是他們却還在堅持要用十二年前的車輛。他的這一自白是合乎實際的。
要爭取選票是不能不考慮選民情緒的。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取得權力,赢得選舉的勝利。這就使得他願意用馬基維利式的手段來達到目的。 報業大亨赫斯特在 1912 年把威爾遜比作“善於窺測時機的長耳兔”,堅決反對威爾遜及其主張;20 年後,赫斯特說羅斯福不是長耳兔而是“狐狸”。赫斯特在 1932年11 06大選前夕, 在一篇社論中隊羅斯福作了罕見的推崇:假如你們要選擇一個領導我們擺脫經濟危機,保護你們現在和以後的利益的人,你們就不要挑選一個華爾街所需要的人,要投富蘭克林 ·羅斯福的票,一個能幹、有良心和保守,而且從來都是忠實於公眾對他的信託的人。羅斯福在 1932 年 48 州中取得了 42 州的支持。羅斯福跳着政治“狐”步舞進入白宫。
在國會大廳裡坐著的是是一群用懷疑的眼光注視著白宫新主人的議員們。他們還記得20年前威爾遜進入白宫的情景。保守觀點卻一步一步地把美國拖進了戰爭。罗斯福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不甘心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處於守勢地位的經濟和政治集團,主張要積極的擴大美國在國際經濟和政治領域中的勢力。他對於德國法西斯勢力的興起從而威脅美國利益的形勢十分警惕。羅斯福表現得小心謹慎。他畢竟是以戰勝危機、恢復經濟的“新政”的口號當選的,國内政策是他第一任期施政的重點。他不能在外交政策上使他的國内政策和政治希望遭到破壞,所以會迎合孤立派的要求。對1933 年的倫敦國際經濟會議大潑冷水,美國拒絕承担任何義務;孤立派使國會通過美國歷史上空前的高額保護關稅,使英法等國根本不可能償還第一次大戰時期的戰債,同時又禁止總統對這些國家減少和勾銷債務;羅斯福不顧國務院和才政部的反對,簽署了海勒姆·約翰遜提出的債務法案:舊債未清,禁舉新債。
國際組織被孤立派看作是“不可接觸者”,國會孤立派顯示力量的一次要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大公司與英法的軍火交易的内幕進行調查。参議院成立調查委員會。這是國會孤立派對羅斯福的一次旁敲測擊式的警告,多少有點項莊舞劍的意思。1934年底,委員會的結論是,美國参戰既不是為了拯救世界民主事業,也不是為了保衛美國利益,而是利潤攫取者的陰謀。奈伊委員會報告反映了美國輕工業利益集團和中西部農業地區以及華爾街為代表的東北部財團之間的矛盾。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揭露了一部分真相,也觸及到了美國人民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美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錯誤的,它是否會再一次捲入新的大戰?
羅斯福走進白宫之 日(1933 年),也正是希特勒攫取權力之時(1933 年 1 月 30 日)。在這種形勢下,孤立主義在實際上只能是縱容法西斯勢力的綏靖主義變種。在奈伊委員會報告的刺激和希特勒重整軍備的威脅下,國會孤立派急於制定束縛羅斯福手脚的立法,國會制定了對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的 1935 年中立法,參議院通過一法案時緊緊花了25 分鐘。羅斯福在0831簽署了這個法案。一個孤立主義情緒强烈的國會最担心的是行政當局成為脱韁的野馬。
因此,繼1935年中立法期滿之後,又制定了禁止向交戰國貸款的1936年中立法。1937 年制定了不准美船航行到交戰區,不准武裝美國商船,以及對交戰國實行非軍火貿易的現購自運原則。羅斯福在當時的情况下,不但不能采取反對中立法的行動,而且還表明自己和同普通人的情緒是一致的。1935年義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希特勒進軍萊茵區,羅斯福說他只能對局勢警惕地等著瞧。這句威爾遜式的語言,反映出羅斯福在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前,對歐洲局勢發展難以採取堅定行動的境况。1936 年 8 月,他發表“我僧恨戰爭”的演說,向美國人民保證他殫精竭慮的思考和計畫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國家免於戰爭。
可是當張伯倫打算以承認墨索里尼對埃塞俄比亞的征服來換取一項友好條約的交易十,他用他慣用的比喻方式說:如果一個警察局長同匪幫談條件,談的結果是匪幫不再作案,這位局長就成了一個英雄,可是如果匪幫食言,這個局長就將進監獄。在1938年慕尼黑事件中,羅斯福自己的表現却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對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發出的不要抛棄捷克的呼籲,没有作出相對反應,而是向侵略者、被侵略者與局外人同樣發出和平呼籲;另一方面,他也為自己受到國會束縛而感到憤慨。在德國人跨進捷克斯洛伐克的那一天,羅斯福非常煩躁,詛咒中立法。如果我們能擺脫武器禁運,局勢就不會這樣糟。當時民意測驗表明 95%的美國人反對捲入另一次戰爭中。丘吉爾曾經有所感觸地說:在戰時没有比生活在蓋洛普民意測驗探測輿情的氣氛中更為危險的了。事實證明,民意測驗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利益集團用來影響和製造輿論的一種手段。
在廣大群眾還没有作好精神準備,還沒從傳統的觀念解脱出來,也還没有感到與自己利害攸關的時候,去採取某種重大的行動的話,傷害是致命的。1937 年 1015,羅斯福在孤立主義大本營的芝加哥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世界上無法無天的瘟疫正在蔓延,看來這是不幸的事實。每當一場侵害人身健康的瘟疫初起時,社會上都會贊同並施行隔離病人,以保護本區居民的健康,防止疫病蔓延。被稱為有重要意義的“防疫演說”。羅斯福在經歷了四年多的迎合孤立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的要求之後,放出的一個試探氣球。羅斯福還暗示美國不能排除捲入戰爭的可能,他說:我們決心置身戰爭之外,可是我們不能保證我們不受戰爭的災難性的影響和免於捲入戰爭的危險。我們正採取使我們捲入的危險減至最小限度的一些措施,但是在信任和安全已經遭到破壞的無秩序的世界裡,我們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護。
演說一發表,國會中孤立派大為惱火,竟以提出彈劾相威脅。認為羅斯福懷有當年威爾遜把美國投入對墨西哥的干涉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企圖。羅斯福發現美國人民還不接受以集體行動來反侵略者的概念,他此後也不再提起隔離的主張了。在國會内外的一陣喧嚷還未完全平息的當兒,1937 年1212,停泊在中國長江江面的美炮艦“帕萊”號被日本飛機炸沉,死傷32人。對於這一事件,美國國會内外的孤立派和和平主義者深恐發展成為美日對抗,喊出了“炮艦帕萊號不是戰艦緬因號”的口號,國會中孤立派議員要求從中國撤回美國軍艦以免引起新的事端。1938 年 1 月舉行的民意測驗表明, 有 70%的人主張美國從中國撤出亞州艦隊。羅斯福也没有就這件事本身做文章。
1938 年0128,羅斯福向國會致送要求撥款 10 億美元擴充海軍軍備的咨文,提出美國必須準備能兩洋作戰的海軍,即建立等於德意日三國海軍力量總和的兩洋艦隊。孤立派極力反對,懷疑羅斯福要與英國聯合起來玩弄歐洲强權政治把戲。經過長期激烈的辯論,國會在同年通過文森海軍擴軍法案,基本上滿足羅斯福的要求,建造24艘主力艦隻和相應增加小型艦隻。同時,羅斯福極其秘密地為英法購買軍火提供幫助和便利。這種保密既是針對德國的,也是對付國會孤立派的。
1939 年 9 月,英法屈從於希特勒的壓力,奉行綏靖姑息政策,聽任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在當時條件下,羅斯福不可能對慕尼黑悲劇作出强烈反應,但是無疑他對局勢的發展感到震驚。展現在他面前的是這樣一幅世界圖景:奥地利被希特勒兼併了,捷克斯洛伐克被希特勒肢解了,柏林與羅馬軸心更加肆無忌憚了,中、東歐已經成了法西斯德國的勢力範圍,日本正在進行侵略中國的大規模戰爭,在太平洋上蠢蠢欲動,同西方的德國、意大利遥相呼應。美國在東西方的利益都受到嚴重的挑戰。
1939 年0104,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又重提隔離概念: 他提出有許多除戰爭以外的方法可以用來幫助被侵略的受害者,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取消中立法案的禁運條款。他認為中立法”可能實際上幫助侵略者,却不給受害者以幫助。在此後的 300天中,他為修改中立法,進行了艱苦的鬥爭。一方面,他宣布組成美國大西洋艦隊,並在慕尼黑協定簽訂後,宣布了三億美元的擴充軍備計畫,作為美國向歐洲各方發出的一個信號,另一方面,他要求國會迅速採取行動,廢除關於軍火進運條款。在希特勒進據捷克斯洛伐克後兩天, 羅斯福就提出制訂新中立法的要求, 可是國會拒不採取行動, 一直拖到次年0711,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以 12 票對 11 票決定把關於修改中立法的辯論推遲到國會下届會期進行。兩個月後,歐戰爆發。
羅斯福利用戰爭的新形勢,要求國會舉行特别會議來討論廢除武器禁運條款問題。羅斯福通過紐約的社會活動家克拉克·艾克爾伯格和有聲望的共和黨新聞記者威廉·懷特等人,組織“以修改中立法爭取和平非黨派委員會”,在美國中產階級中大造輿論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羅斯福告訴國會,把軍用物資送過大西洋,可以給美國成千上萬人以就業機會,而且有利於美國本身的國防建設。羅斯福這時已經拋開了冠冕堂皇的辭令,碰觸問題的核心:援助英國就是幫助自己。國際派和孤立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但民意測驗的情况表明,贊成廢除禁運條款的人已占多數。参、中議院表決結果,通過了廢除武器禁運條款,但仍保留“現購自運,即美國不給予貸款,也不得用美國傳裝運。羅斯福在 1939 年1104簽署了 1939 年新中立法,這给了希特勒一個警告。
事情以極快的速度在發展,我們要警告美國人民,應該想到歐洲和遠東可能出現的最後結局,同時避免以為他們正在被拖入戰爭。羅斯福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 1940年是美國總統選舉年。羅斯福是否要打破傳統,爭取第三次連任是美國各階層人民熱烈討論的大事,也是世界各方矚目的重大事件。公共輿論專家哈徳利· 坎特里爾在 1940 年 9 月作的輿情分析中指出: 整個人口的四分之一認為美國置身戰爭之外比幫助英國重要,同時認為對英國的幫助應該比現在給予的要少,或者至少不比現在給予的還多。他們大多數人認為德國將獲得勝利,可是他們認為德國的勝利不會打亂他們的生活,也不妨及美國的安全。這種情緒被孤立派政治組織美國第一委員會利用來做反對羅斯福的一個有力武器。
反對羅斯福第三次連任的勢力固然很强大,可是就共和黨來說,競選也不是輕鬆的事。英國處於朝不保夕的困境、西半球面臨現實威脅的情况下,共和黨推出了華爾街律師威爾基充當羅斯福的競爭對手。威爾基雖然是羅斯福“新政”的激烈抨擊者,可是在對外政策上,在不少方面是羅斯福的同路人。威爾基在 1941 年0211承認自己作的那些保證和對羅斯福的攻擊不過是競選演說。羅斯福則以自己的行動表明他作的一切部署,不是為了避免戰爭,而是為戰爭做準備。
1940 年 5 月,他繞開國會,以行政命令恢復威爾遜為準備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國防咨詢委委員會。 1940 年0619,在法國投降前夕,他任命了積極主張援英抗德的共和黨人担任他重要閣員,史汀生任陸軍部長,諾克斯任海軍部長。1940年0903,他又繞開國會,以行政命令決定把50 艘逾齡驅逐艦讓給英國,交換租用紐芬蘭、英屬圭亞那、英屬西印度群島等處的八個英國海空軍基地 99年。羅斯福在向全國宣布這一交易時說:這是從購買路易斯安那以來為加强我們國防而採取的最重要的行動。威爾基表示對交易本身没有意見,但是他認為羅斯福撇開國會的做法,是美國歷史上任何總統所採取的最獨裁專橫的行動。
當基地、驅逐艦交易案宣布時,國會激烈辯論全國兵役及訓練法的最後階段。這是美國和平時期的第一個徵兵法。 1940年1016兵役登記的第一天,全國就有 1650萬 21 歲至 35 歲的適齡者登記。 羅斯福在競選運動的後期,已經看出美國輿情的變化,美國人民不再是孤立主義者了。他在臨近投票前的幾次演說中,表現出了越來越强硬的姿態。1940年1012以西半球防務問題為主旨的一次演說中宣稱:我們的方針是明確的,我們的決心已經下定,我們將繼續增强我們的防務和軍備,我們反對綏靖主義。羅斯福在投票前夕採取的進攻姿態,選舉結果,羅斯福獲得 449張選舉人票,威爾基只得到 82 張,羅斯福第三次連任。1941 年 1 月的民意測驗,百分之70的人支持援助英國。實際上,從 1941年0129開始,英美参謀人員在華盛頓進行秘密會商,制定美國參戰的藍圖ABC--1 計畫,集中力量於大西洋,在太平洋採守勢。
随著戰局的曠日持久,英國已經無力按照現購的原則從美國取得軍用物資。英國的黄金外匯已經枯竭,現購已不可能,德國潛艇的威脅,自運更難。羅斯福當然不能見死不救。買不起,那就租借吧。1940年 1217,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用通俗的比喻來說明他的設想:假設我的鄰居失火,而我家裡有一條澆花用的水龍帶,要是讓鄰居拿去接上水龍頭,就能幫他把火滅掉。我怎麼辦呢? 這一番淺顯易懂的話,使四座皆驚,支持羅斯福的人認為是個高招,孤立派則目瞪口呆,滿腹狐疑。盡管國會内孤立派用各種方式進行阻撓, 國會外的美國第一委員會這類組織大叫大嚷進行煽動性宣傳,但是當時英國處竟確實是岌岌可危,西半球已難隔岸觀火,羅斯福一再警告,大洋已非美國的可靠屏障。羅斯福的警告使美國人民得到深刻印象。参、眾議院分别通過【租借法案】,羅斯福在當天即簽署此法案。這個法案支持了英國抗德戰爭,也中國對日抗戰與蘇聯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起了關鍵影響。美國進入了準作戰狀態。
美國孤立主義隨著世局變遷、美國自身國力的升沉、與國民心態的轉變,孤立主義的核心價值已有實質性的修正,並持續不斷變化。由孤立、武力擴張、佔據關鍵地緣要點並提供公共服務來發揮美國影響力,到現在全面化內縮,尤其現任總統川普上台後,討好民粹選民最為明顯。不惜以今日的美國現況,摧毀其過去美國標榜的精神與價值,否定自身過去建立的國際架構與政治體系。當個人或國家強大時往往會自信爆棚而擴張、伸張"正義",當衰弱或力有未逮時,就傾向以追求自身安全為主。孤立主義成型在美國幼小衰弱期,這個幽靈永遠不會散,現在或許是再出來引導美國歷史走向的時刻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