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投資是資敵嗎 ? C919訂單落地;汽車芯片荒;產業、供應鏈去中國化,可能嗎 ?

 **投資是資敵嗎 ? 

前陣子中印對峙,雙方都死了人,有不少人譴責中企在印度的投資,認為這是資敵。帽子太大了。

中企在印度投資了很多發電廠、鋼廠、道路等基礎設施,民企在那裡有不少組裝廠,是否算資敵呢?這些設施,【不像美國控制高端芯片那楊。替代性極低。像台積電被迫赴美,就有資敵嫌疑,可泰者幾稀】,中企做的,其實很多國家也能提供同類援助。讓日本、韓國拿走這些訂單不算資敵嗎?中國也在美國投資,那是否資敵呢?

兩個大國的低烈度對抗其實很煩人,因為誰也没法用這種方式制服對方。於是有個軍事大V出了個點子,用外科手術的方式打掉印度空軍主力,如果印度要升級,由於其核力量不具備機動性,也能迅速幹掉。

其實這事做不得,畢竟軍事是政治的最後手段。一旦採用那個建議,會有以下後果。

第一是把印度推向美國,美印日澳四角聯盟成形;第二是在上合組織内形成巨大裂痕,影響歐亞一體的這一宏願的達成。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若對一旦動手的後果看得很清楚,而自己没有任何反制手段破局,只有灰頭土臉,甚至得不償失一條路。

當年的“保釣”運動,民間呼聲很高,但是政府想辦法化解民間情绪,背了不少罵名。因為國際上慣例認可政府管制的現實,你上了島,日本抓人,形成了日本“有效管制”的態勢,反而於我不利。

現今實力上來了,温水煮青蛙。不但幾乎天天巡邏釣魚島,而且開始多船巡邏。飛機也經常在日本周邊轉悠,弄得日本自衛隊空軍、海警船都苦不堪言,大呼吃不消,飛機耗損極大。因為,日本要顯示“有效管制”,就得跟。但是日本很清楚,由於海上力量的消長,這樣拖下去,日本的海巡力量遲早被拖垮。一旦中美之爭形勢反轉,中國就能實顯對釣魚島的切實管制,日本根本没有反制能力。

南海之爭也能看出這個策略。當年美國挑動“南海聲索國”與中國糾纏,中國只是外交譴責,說服南海周邊各國達成南海共識,國人很不滿。但是其實政府在憋大招,爭取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結果就是中國抓住菲律賓黃延島反華的契機,2014年中國一口氣在南海填了7個島,等美國回過味來,基建狂魔的工作已經在掃尾了。周邊國家一看就知道,中國已經實現了有效控制,再鬧也没啥意思了。

美艦巡航,甚至多國軍艦巡航來亂南海,但是中國也藉機完善了島上軍事設施,各種雷達等電子設備都上島了,運20開始部署,殲11、殲16上島了。美國撈了面子,中國完善了裏子。

再回到印度問題,倡導國貨,抵制外貨,印度不是第一個,在全球化的今天也没有哪個國家成功過,朝鮮都要用美國芯片。國貨性價比不高,抵制就不能成功。印度現在已經往回退了,中方投資可以批准,工業產品的抵制政策在收回,被停用的APP遲早要再放開,中企應該去占領。

壓制印度的工業化,不在於是否幫助他門建鋼廠、建電站、修道路。工業化是個系統工程,可以用的手段很多,而且一些手段是占領道德制高點的。

**祝賀, 5 架C919大型客機訂單落地,年內交付運營

大型商用客機又被稱之為工業之花,其供應鏈廣泛程度僅次於汽車,上萬個零部件涉及到80%的工業門類。汽車產業有兩個唯一,第一個是唯一面向民用消費市場大規模生產的重工業產品,第二個是唯一生產及售後工序涵蓋國家所有工業門類的產業!

不過,相較於汽車有低、中、高、豪華、超豪華五個維度之分,大型商用客機由於運行的環境是在數千米到萬米不等的高空,氣候條件複雜且惡劣,所以對所有参與構建的零部件有著非常嚴苛的安全、可靠的技術需求。即便是整個系統中最不起眼的起落架,也需要在特種鋼材領域有著很深造詣的公司才有資格参與。因此:一個成功的大飛機產品,能對供應鏈起到廣泛的輻射需求,帶動該國製造業的大規模升級,進而在更廣的漣漪效益作用下,提振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

航空製造業三強鼎立正式展開角逐。波音近年因墜機、引擎爆炸等噩耗不斷,訂單大量流失,裁員、虧損日益擴大,前景烏雲罩頂;空客相對則風華正茂,加大力度搶占市場份額。兩家共同點是不歡迎第三者介入分蛋糕,會緊扣"適航證"以遏止C919在國際競爭。看俄羅斯的客機,多只在前華約國與其附屬國使用,致未能對波音與空客競爭產生實質影響力。

有俄羅斯前例,至少初期C919也可能面臨,但影響不大。因為,廣大的國內航空市場就足以支撐C919,畢竟,實際運營的績效與安全係數才是最實質的檢驗,口碑是最客觀、公正的適航證,也是最佳廣告。C919截至目前已有千架以上的意象訂單,這 5 價採購訂單開個好彩頭。


**說說汽車芯片荒

一般而言,車用芯片8英寸生產線即可满足,而12英寸的芯片更多地用於手機 。 

因為需求的旺盛以及更高的毛利率,全球主要芯片大廠英特尔、台積電、三星等,都紛紛加入到12英寸的產能擴充大潮中去。

相比之下,8英寸生產線開始萎縮。從2008到2016年,全球至少超過30座8英寸晶圓廠關閉,同時有超過10座廠從8英寸轉換為12英寸。8英寸芯片全球的出貨一路下跌。

到了2020年,芯片市場却發生了一場顛覆性變化,一面是智能手機需求進入瓶頸,另一方面,汽車電子領域却迎來需求大爆發。

以往,傳統燃油車的芯片使用數量不足百枚。而新能源車則將這一數量刷新至千枚以上。需求端的結構轉換,全球芯片制造商完全没有做好準備。芯片供需的結構性錯配,被成倍放大。

美國的芯片消費量巨大,但是與此不匹配的,是其芯片製造僅占全球的12%。美國全球排名前十的芯片公司中,博通、高通以及英偉達,都是純粹的芯片設計公司,其製造基本依賴於國外的芯片代工廠如台積電、三星等完成。

美國製造業的外移,和其資本追求更高效率全球配置的長期策略有關,也是美國的主動作為。美國一大批科技公司,均受益于此,迅速爬升到產業鏈上游,成為全球的龍頭。現如今,一場全球災難極度放大了製造業產能不足的負面影響,美國試圖自救。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舉行了一場主題為“新興技術及其對國家安全影響”的聽證會。谷歌前首席執行官施密特在一段關於美國“硬件漏洞”的討論上,說了這麼幾句話:“領先微電子產業己十年後,美国現在幾乎完全依賴外國來生產尖端半導體。對進口半導體的依賴,造成了戰略上的脆弱性……正如我們最近在汽車工業中看到的那樣。”

聽完這番話,作為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員的科頓也楊言:“我只想指出,我們對台積電的依賴很大。”美國上下,心慌的不只是芯片短缺,更有芯片製造依賴。

這也就有了去年5月,美國促成的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計劃:興建一座5納米12英寸晶圆場,總投資金額高達120億美元。但興建工廠就能解決製造業的問題嗎?

美國並非没有芯片製造商,他們大多聚集在美國德克薩斯州。2月,這裡剛剛發生了殃及400萬人的大停電,奥斯汀能源公司只得通知恩智浦、英飛凌這些半導體工廠,即將限電。很快,限制措施就加碼,當地政府要求關閉晶圓廠。要知道,恩智浦、英飛凌,在2019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中的份額,分别是14%、12%,一場暴風雪,對美國的芯片產業造成了“精準打擊”。

如果說,這場暴風穴將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冰山”推到了全球聚光燈下,那麼這也僅僅是冰山一角,更深層的問題在水面之下。

同樣是在拜登許下重振美國芯片製造業承諾的前一天,日媒《日刊工業新聞》披露了台積電在美國工廠的建設進度。根據報導,台積電目前還處於向建築商取得報價的階段,很多事情難以預料,最終建設成本會比原先的預期要高得多。美國的建設成本是台灣的6倍之多,人力成本也超過 3倍。最令人担懮的是即便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也難以達到理想的生產水平。

這並不是美國政府對於製造業回流的第一次努力和嘗試。2017年總統川普上任伊始,就把製造業回流作为其最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而被川普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富士康液晶面板廠,也在當時名噪一時。然而,到現在,該項目承諾的所有諾言,幾乎無一對現。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足額的適任員工。面板廠的技術要求和高端芯片製造相比,尚有著巨大的差距,面板廠尚且找不到合適的工人,希望芯片製造回流,實在是困難重重。

配套的產業鏈群聚、完善的基礎設施、數量充沛、素質合格的產業從業人員才是關鍵。記得,賈伯斯就明白告訴歐巴馬,蘋果手機生產遷回美國不可能,美國沒有足夠的工程師。這些,恰恰是當下,美國政府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歷史經驗也許能給予一定啟示。2011年,就發生過跟今天相似的故事。因為日本大地震,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破壞嚴重。實任總統歐巴馬巴马第二年便把供應鏈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當時他提出的辦法是:建立一個基於全球合作伙伴關系的“穩定、安全、高效和有彈性的全球供應鏈”。關鍵詞是合作。3年之後,美國汽車銷量創歷史新高。

他的繼任者川普一樣重視供應鏈安全,但他的辦法,是切斷、封閉、制裁。不久之後,美國便陷入了深重的芯片危機。

随著摩爾定律的失靈,美國的芯片性能提升已經進入瓶頸。

除了芯荒,其中更有“芯结”。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而芯片行業的設計、生產公藝完善又特别依賴市場需求驅動。CNN公開了一份數據,當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製造業份額下降的同時,中國大陸的份額正在增長,如今兩國份額已大致相當,均在12%左右。

美國要選擇如何應對 : 是作繭自縛,還是開放合作,共渡難關? 歷史已經給出過答案。

附記 : 

懷璧其罪 

中東石油豐富是中東動亂的主因,因為影響到大國國家利益的博弈;路上頂著金飯碗的孩子安全,非常堪憂。

台灣半導體業生產晶圓芯片,在能滿足各國需求的時候被譽為是護國神山,近半年各項因緣際會下,造成芯片生產供不應求而大缺貨,台灣成為被各國仰視依賴的希望,也成為中美半導體業科技戰場爭雄的覬覦對象。小國成為大國覬覦依賴就是小國之"罪",上焉者,被收養;下焉者,雞飛蛋打成赤貧。

美國担心台灣被中國统一,担心中國控制台灣的芯片製造業,說什麼中美半導體業的差距只在"110海浬"。所以就逼迫轉移台灣的芯片製造能力到美國本土。這種行動是否可解讀為,美國正在放棄台灣。也可以說,美國壓根没打算大規模武力阻止中國統一台灣,因為美國知道,付出多大的代價都阻攔不了。

轉移後,台灣是否赤貧,與美國何干 !?



** 拜登的科技圍堵中國會成功嗎 !?

川普任期内對中國發起的三場“戰爭”,結果輸了兩場半。

近日,拜登簽署行政命令,對包括半導體在内的4項關鍵產品的全球供應鏈進行審查,以擺脱海外供應鏈特别是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有媒體報導,美國正在與盟友蹉商,建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上述供應鏈,並希望盟友减少與中國的合作。為了打消参與國對“中國報復”的担憂,美國將不公布具體参與國名。

根據上述消息可知,不論是試圖抽走在中國的供應鏈,還是試圖建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供應鏈,本質上都是“將中國踢出供應鏈”,这其實都是川普玩剩下的。

回顧川普的戰績 : 

貿易戰,美國輸了,没有達到任何政治目的。美國輸了的標誌有4 個:

1.中國依然是美國最大貿易伙伴,並未真的阻擋住中美貿易,也未能真的“脱鈎”。

2. 是中國不但替代美國成了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還因川普的貿易戰調整了對華戰略,在川普貿易戰的刺激下,現在一步到位談成了投資協定。

3. 對華貿易逆差屢創歷史新高,增加關稅,除了增加了美國人民的消費成本外,未能中國經濟造成實質性的打擊。

4. 是美國經濟出現了大倒退,2020年美國GDP下滑了3.7%,這還是在寬鬆了四萬多億美元的情况下實現的;中國則相反,雖然受疫情影響,2020年依然實現了2.3%的正增長。

美國輸了,不僅僅是包括美國學界在内的共識,現實的結果也已呈現。

* 新冠疫情戰,美國也輸了,白宫並没有達到其政治目的。美國輸掉新冠疫情戰的標誌也有4 個:

1. 美國新冠確診病例逼近3000萬、死亡病例突破52萬,疫冠全球,至今未能有效控制。

2. 是美國經濟出現大倒退,2020年GDP大幅下滑3.7%,2021年整體也不容樂觀。

3. 是美國在世衛組織的影響力大幅消退,拜登重新加入,話語權已經喪失大半。

4. 中國向全球五六十個國家供應了疫苗,而美國却遲遲無法交貨,各國都在期待中國疫苗。中國疫苗到了相關國家後,其領導人都會到機場迎接,這就是政治影響力。

*科技戰,美國給予中國很强烈的打壓,面對美國極限打壓中國与中國的企業都很堅强,任正非領導的華為和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都没有屈服。

面對美國的科技,中國的確處於劣勢,但中國正以舉國之力展開對卡脖子技術的大規模投入和突破性研究,預計未來 5到10年内,美國那些卡中國脖子的技術都將被突破,實現科技去美化,屆時美國將輸得一塌糊塗,所以說美國輸了半場 。

現在輪到拜登上場了,他可能正準備三招對付中國:

第一招:聯合軍事盟友,用核導彈圍堵中國。美國退出中島條約後不久,美國就開始對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在内的國家進行遊說,探討在這些國家部署中程導彈的必要性。關於部署中程導彈,韓國、澳大利亞都明確拒絕了,只有日本態度曖昧,2月28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就發出了警告,他說:“我向中國保證了,我不會允許美國核武器存放在菲律賓。”他還表示,如果美國在菲部署核武器,他將“立即終止”與華盛頓的双邊軍事協議。

第二招:用北約模式來對付中國

美國曾經力主組建美日韓三國軍事同盟,未果。現在組建美日印澳四國聯盟,其本質都是要構建東方小北約,核心目的是為了對付中國。

現在,雖然美國的東方小北約、中東北約都還没建好,但中國不斷上升的國家實力讓美國越來越緊張,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用北約來對付中國的討論。這也就是拜登政府說要聯合盟友對付中國的著力點所在。

第三招:建立没有中國的全球產業鏈,從而讓中國成為一座孤島。

中國很清楚,所以在控制疫情後立刻展開的就是全球範圍内的確保供應鏈,加速RCEP、中歐BIT的完成,也正是中國的能力讓美國的一次次陰謀無法得逞。但是,美國並未罷手。據《日本經濟新聞》2月24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最早將於本月簽署一份行政命令,與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合作,加快建設芯片和其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產品的供應鏈,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

芯片是中國最薄弱的環節,也是美國對華優勢最大的領域。爾後基於這一領域,再向更長、更廣的供應鏈擴展,從而逐漸把中國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美國和台灣2020年11月在華盛頓舉行了高層會談,就半導體和5G等7 項技術合作簽署了備忘錄,在盡快構建新供應鏈上達成一致。在稀土領域,美國正與澳大利亞合作,圍繞去中國大陸化展開工作。

不過,美國的理想很豐满,現實却很骨感。首先,全球任何經濟體都是離不開中國14億人的大市場的,不然怎麼會是13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對象,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太緊密了。單看台灣,中國大陸不過是暫停了貿易佔比極小的鳳梨進口,結果在台灣就引發了政治地震。美國如何將中國排除在供應鏈之外?

尤其是RCEP的簽訂,區域內貿易將逐步把關稅降為零,日、含車系佔據優勢,會給歐洲尤其是德國車系造成重大競爭壓力,遂有更高級的中歐投資協定的的談判完成,歐洲投資逐步獨資化、減少負面清單,此舉又將給美、日帶來重大競爭壓力。從中國角度言,如此形成良性循環,不僅給中國帶來轉型升級競爭的正面鞭策力,更把世界經濟一體化綑綁的更緊,美國試圖在產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的計謀,將成夢幻泡影般的被摧毀。

美國用的這三大招雖然看起來很厲害,其實不過都是徒勞而無功!四年之後,若川普如果再挾怨上台,會再把拜登4 年的工作廢得七七八八,爾後再單幹····循環連續劇好看的很,不把自己拖垮不罷休。

圍堵必定失敗,這裏總結主要有4點原因:

一. 供應鏈的出現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市場規律使然。

二. 是中國的供應鏈已彼此交織成往,難以撼動。

三. 是資本的逐利性,中國第一大市場是擋不住得誘惑。

四, 美國的對盟友的說服力太過蒼白,因為,驅動政治的往往是其背後的利益。

美國為了美國的利益,為什麼要讓盟友來承担更大成本呢?相信美國的那些盟友都不傻。除非它能推出一個針對歐洲、亞太和其它地區盟友的先進戰略,能為其盟友帶來巨大的經濟福祉,其利益至少要與她們從中國獲得的一樣多,甚至更多些才有可能。 

附記 : 

3月1日當天,美國宣布,允許部分美國供應商對大陸芯片巨頭——中芯國際繼續供貨,允許中芯國際生產14納米以下製程的芯片。兩天後,中芯國際宣布,公司已經與荷蘭巨頭阿斯邁爾(ASML)簽署了價值12億美元的光刻機購買合同。估計不會是EUV,因為美國放開的是14納米及更落後的製程,應該是DUV的。

不過,就算是DUV應急也不錯,可以解決14納米、10納米、甚至7納米的工藝,把這個吃透,足以應付95%以上的芯片。這也暴露了美國的缺陷,美國雖然很想卡死中國的芯片製造,但美國自己力不從心,芯片嚴重缺貨,再缺下去美國三大車廠非得倒閉不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