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 星期三

美國人為什麼不能容忍中國崛起;風景這邊獨好----只有中國市場才靠得住

 美國人為什麼不能容忍中國崛起

導語:

美國為什麼把中國的崛起​​視作“威脅”,想盡辦法極力阻撓?在中國日報社新時代大講堂上,英國劍橋大學前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認為,這是一種帝國主義大國的心理在作祟。長久以來,美國擁有壓倒性的全球霸權,“美國天下第一”的想法深刻於一些美國人骨子裡。因此,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的反應就是從各個方面極力阻撓和打壓。但是,馬丁·雅克犀利指出,歷史證明,沒有哪個國家可以一直做老大。

中美早期關係為什麼還不錯?因為美國認為中國會西化。

中國從1978年開始的崛起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而這種發展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中美之間相對良性的關係。

在這一時期,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是基於兩個基本假設。

第一個假設是中國在經濟上落後太多,幾乎沒有可能會挑戰或威脅到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優勢地位。

第二個因素,也是我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美國認為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會西化。

因為美國的態度基本上是,現代化的過程等同於西化的過程。所以美國的假設是中國會漸漸變得像一個西方國家,看起來像美國一樣,比如採用西式的政治體制。美國想當然地認為,如果中國沒有這樣發展,那麼它的崛起就會走到盡頭、碰壁,無法持續。

轉折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

2008年的西方金融危機打破了美國對中國的這兩個假想。轉折就從這裡開始。這完全出乎意料。自1931年以來,美國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金融危機。在這個時期,美國遇到了大麻煩,西方遇到了大麻煩。

說實話,西方一直沒有真正從這次危機中恢復過來,經濟增長一直疲軟,疫情開始之後又是另一番樣子。從某種程度來說,西方經濟艱難地維持著。與此同時,中國在這期間的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當然受到了這次危機的影響,但基本上中國繼續以和之前差不多的速度增長。到了2014年,根據世界銀行的衡量標準,按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趕超美國。這一時期,按年計算,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總額當中佔三分之一。可以看到,雙方的發展出現差異。

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不能不提,那就是政治。

西方本以為金融危機會在中國發生,但它卻在西方發生了。西方本以為政治危機會在中國發生,但它也在西方發生了。

不滿的聲音越來越多,特別是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傳統勞動階層群體。隨之而來的是民粹主義的興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對西方的經濟和政治形勢產生極大影響。結果是,西方政府,但不僅僅局限於政府圈,對來自中國的“挑戰”,越來越感到焦慮。這個自1972年以來的合作夥伴漸漸被視為一種威脅。

焦慮與日俱增,結果就是對中國的敵意越來越大。最終,對中國的敵意在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達到了高潮。

美國人為什麼不能容忍中國崛起

美國為什麼不能容忍中國崛起?為什麼它把中國崛起直接解讀為中國威脅?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了解一個帝國主義大國的心理,尤其是美國。

美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保持著一種上升的勢頭。從1945年開始,他們一直擁有壓倒性的全球霸權。美國天下第一,這是刻在一些美國人骨子裡的一種想法。不僅僅是總統和國會議員這麼想,許多普通美國人也對此深信不疑。

他們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他們必須是頭兒。他們不能被別人指揮,他們不會被別人比下去。當然,現實可不是這樣。從歷史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永保第一。想想中國——百年的屈辱,曾經的地位被取而代之。英國也是如此。美國也將會是這樣。

美國經濟的相對下滑大概是從80年代左右開始的。但美國一直不承認,時至今日也不承認。一個美國總統如果說:“我們正在衰退而且無法逆轉,我們必須調整自己去適應一個全新的世界。”這無異於自殺。美國還沒有做好接受這種論調的準備。

那麼美國對中國這個威脅作何反應?從本質上講,美國的反應是攻擊中國,想辦法增加中國崛起的難度。如果有可能的話,阻止中國的崛起​​。如果不行,至少阻撓中國的崛起​​。所以川普當上總統後沒過多久貿易戰就開始了。

在貿易戰之後,或者說在貿易戰、科技戰的同時,對中國的態度愈發尖銳粗暴。你能看到他們在各個方面對中國進行攻擊。

美中新“冷戰”與美蘇冷戰有三點不同

我想說的是,也許可以把現在世界所處的形勢,以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稱為新“冷戰”。但我們用“冷戰”這個詞,並不代表我們要把現在的情況與美蘇冷戰混為一談。有三個根本區別。

第一個區別是,美國和蘇聯所處的和所擁有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經濟世界。雙方永不產生接觸,他們擁有兩個不同的國際體系。一個是屬於美國的,另一個是屬於蘇聯的。

中國的情況當然不是這樣,中國與全球經濟高度融合。其實在某些方面,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程度比美國還要高。比如貿易,同為進出口貿易國,中國要比美國重要得多。

無論美國說什麼,無論川普政府想做什麼,他們都無法將中國從全球經濟中剝離出去。他們可能會嘗試這樣做,但在我看來他們不會走到那一步。

他們無法將中國從全球經濟中剔除,中國實在是太重要了,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太高了,它與眾多國家的關系太密切了,不可能被剔除出去。

第二点,蘇聯在經濟方面從來都不是美國的對手。頂多只有美國經濟規模的60%左右,可能還不到,只有大約一半。但中國不是這樣的,2014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經濟規模就已經超越美國了。

人們普遍預計在未來幾年内,也許是五年,一部分取決於疫情的影響,以國内生產總值的另一個衡量標準,也就是以美元為單位來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如果我們把時間範圍再擴大一點,到2030年前後,預測全球經濟大概是這樣的:

到2030年,中國可以占到全球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到那時,它的經濟生產規模將達到美國的兩倍。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的GDP經濟規模要比美國大20%。所以,中國經濟的崛起十分强大,而且根基很深。它在許多不同的領域都顯示了實力,當然也包括科技。

第三點,蘇聯在對美關系中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那就是軍備競賽。它試圖在軍事上與美國競爭,投入了大量資金,浪費了許多資源,這是一種災難性的做法。中國不會犯這種錯誤。中國不像美國或蘇聯那樣强調軍事。中國更加重視經濟的發展。

新“冷戰”的結束,取決於美國的轉變

對於“冷戰”和中美之間的對立關系,我們無法預測這種情况會持續多久。但是,可以說這種對立關系改變的條件是美國立場的轉變。

美國堅持認為他們是世界上唯一的主導者,但這已經不可能了。只有當美國認同必須與中國一道共同實施全球治理的時候,這種氣氛和關系才會發生變化。我認為,這是中美關系出現新局面的前提條件。

西方國家在疫情中,對待中國的態度極不光彩。

西方國家對待中國最不光彩的、最令人沮喪的一幕,發生在本次全球新冠疫情中。

一月,中國正在努力弄清楚這次疫情是什麼,確定病毒、研究應對方法。而西方,尤其是美國但不只美國,我自己的國家英國也有参與,無情地攻擊中國,說中國掩蓋秘密、不告訴我們真相、掩蓋存活率、比起人民的生命,政府和政黨更重要等等,諸如此類的。

而這時中國正與巨大的困難抗爭。要知道,中國是第一個遭受疫情的國家。而現在,你能看到,中國面對新冠疫情的表現從一月末起就非常優秀。

按人均計算的百萬人均確診人數。中國可能是全世界表現最好的國家,雖然它不得不最先面對新冠疫情。而所有那些大批評家,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包括我的國家英國等等。一月時,他們攻擊中國,毫無同情心。他們本應該把握住多出來的兩個月的時間,本可以向中國學習。結果看看他們,表現得慘不忍睹。

我想說,本次疫情或許首先是對治理能力的考驗。毫無疑問中國已經從根本上通過了這個考驗,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而美國,在川普的領導下,很遺憾,證明是不稱職的。而如今,中國正走出疫情,創造經濟機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只有一個主要國家經濟,2020年的國内生產總值會出現正增長,就是中國。

中國的崛起之路不靠戰爭

我還要說一個方面。自從中國1978年開始崛起,中國並没有真正参與過任何戰爭。這是中國大崛起、大轉型的時期,從一無所有到現在與世界上經濟最强大的國家平起平坐。

看看美國的歷史,或者德國、英國、日本的歷史。這些國家在崛起時期都参與了很多戰爭。換句話說,中國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是非常克制的。

目前的國際體系無法長期存在

我認為目前的國際體系無法長期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與此前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快速轉變的世界。

1980年随後的30多年裏,全球經濟的中心基本上在西歐和美國。近十餘年,慢慢地轉移了。今天,它的位置大約在東亞。從現在到2050年,它基本上就是在中國印度邊境地區。

當事實上的中心在東亞中國時,國際體系不可能再是一個被美國和西歐這些特權國家控制的體系。這就需要一個不同的全球經濟秩序。關於這個新的國際體系,我想說,首先,它的核心將是中國,占全球18%的人口。在目前的國際體系中,美國是核心,它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3%。

換句話說,這將比目前的國際體系更具有人類代表性 。我們正在從一個專制的代表少數人的全球治理體系轉變成一個更能代表全世界的體系。它現在已經初具雛形,今後將更加如此。西方掌控世界的時代要結束了。

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中國 ,還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給西方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我稱之為西方的生存危機。

因為200年來,西方一直掌控著世界,把這個世界當成是它的世界。所有主要機構都是它設計的,它一直是這些機構的核心,它的人民管理世界。它的語言,現在是英語,占主導地位。現在管理世界的人,大體上都是白人。

這個時代就要結束了,這個時代已經無法再持續下去。不僅僅是中國的崛起,發展中國家也在崛起。

反對歧視偏見的行動正在西方國家發生,這種變化,不只是發生在美國,它是一種全球性的變化,是不同民族、不同膚色 、不同語言、不同文化 、不同文明的崛起。我喜歡中文的這個表達,包容的文明。而西方還不知道如何接受這一點。

最後想說的是,我認為中國的崛起是非常積極的。這並不代表中國不犯錯誤,没有犯過錯,未來不會犯錯。當然會犯錯誤。

中國還在學習得過程中,它才剛剛開始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但中國非常擅長學習。我們有目共睹。( 馬丁 . 雅克 )


**  風景這邊獨好----只有中國市場才靠得住

疾風知勁草,2020的世界動盪中,全球企業家和投資家都在堅定地做多中國。

特斯拉上海工廠投產,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百億美元項目開工,星巴克、沃爾瑪加速在中國開店,貝莱德、摩根大通不斷增持中國資產……

數據顯示,進2020第三季度,星巴克就在中國新開了259家們店。與此同時,其宣布將在北美地區關閉600家們店,以降低運營成本。11月16日,星巴克還總投資11億元在江蘇昆山動工興建亞洲第一個大型烘焙工場——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

緊緊抓住中國市場的,不只是星巴克,也是全球大公司的一致選擇:在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震盪和不確定性下,中國市場成為全球經濟的“壓艙石”,也是諸多跨國企業2020年業績增長的主要市場。

日產、豐田、富豪等全球知名車企也抓住了疫情帶來的私家車需求上揚的機遇,在中國實現了逆勢增長。2020年1月7日,總投資達500億元人民幣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廠項目建成投產,第一批國產版Model3正式交付,ModelY項目也開始啟動。在投產儀式上,抑制不住喜悦的馬斯克跳起舞來。

德國《商報》甚至稱,“中國再度成為德國車企的拯救者!”當然,被中國市場“拯救”的,遠不止各大車企,耐克、斯凱奇、可口可樂、歐莱雅、强生等各個行業都在從中國受益。

“中國提供了一個復甦、穩定、增長的模式,只有中國市場才靠得住。”

2020年初,中國因為疫情冲擊,經濟己乎陷入停滯。當時,西方輿論紛紛唱衰中國稱,面臨轉型升級壓力的中國經濟將加速衰退,外資企業也將加速撤離中國。與此同時,美、日等國借機推動“製造業回流”,德國也在倡導“貿易多元化”,呼籲德企探索中國之外的投資目的地。於是,很多人担心將出現外資撤離中國潮。實際情况如何呢?

現在的現況是 : 180度大逆轉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說,“我們不會考慮離開中國,没有第二個中國,道理就這麼簡單。”

路透社稱,與德國政府“貿易多元化”的思路不同,德企一直在試圖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尤其是在疫情爆發後,“多虧中國”成了許多德企的共識。

北京奔馳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方銘博稱:“我們無意將工廠撤出中國,也從未討論過這件事,因為我們在這裡的運營正逐漸穩定。”

疫情不僅沒讓外資企業離開中國,相反,即使疫情形勢依然嚴峻,一批外企仍在爭分奪秒地加快在華投資布局,其中不乏大手筆的項目 :

2020年4月,全球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總公司投資100億美元的廣東惠州乙烯項目開工

2020年5月,另一大化工巨頭巴斯夫也在廣東開工了投資數百億美元的新項目——巴斯夫廣東新型一體化基地項目。

此外,沃爾瑪、開市客、正大集團、羅森、樂高中國、宜家、優衣褲等全球知名品牌也加快了在中國開店、投資的步伐,日本雜貨店LOFT、丹麥運動潮牌hummel(大黄蜂)、意大利咖啡鼻祖Lavazza(拉法扎)中國首店也紛紛登陸上海。

高盛集團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的半導體設備、材料以及醫療保健領域的大多數企業,也在擴大中國的生產。

(CNN)說得很實在:搬遷並不是將各種設備打包裝箱,運到太平洋另一頭那麼簡單。相反,企業要為此付出高昂的轉移生產的成本。

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再一次顯示出外商們加碼布局中國的熱情:2020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999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折合1630億美元,同比增長4.5%;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實現了引資總量、增長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

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連續五年下降和疫情衝擊的双重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尤為難得。

不投資中國非常危險

2020年,外資在中國的實體投資不斷加碼,金融市場也没落下。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2020年,外國投資者配置了價值超過 1 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股票和債券,2020年也被外媒稱作是中國資本市場全面爆發的年份。其中,貝莱德、摩根大通、先鋒領航等資本集團和富達基金5家機構持倉金額超過了半數以上。

匯豐錢海證券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在全球900多家機構投資者和大公司中,將近三分之二計畫要把在華投資平均增加25%。疫情之下,和實體投資一樣,人民幣資產在全球資產配置中同樣扮演了“避風港”的角色。

在負利率、美債收益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高收益的中國債券優勢明顯。此外,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新冠疫情使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開始更加注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因素。

中國經濟表現出的韌性,给了外資投資中國的信心和安全感。

風景仍將這邊獨好

2020年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表示,202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零售市場。

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進博會在上海如期舉辦。為搶抓“中國機遇”,許多外企高層寧願隔離14天,也要親自來参加。此次進博會,世界500强及行業、龍頭企業連續参展比例近80%。開展之前,米其林等35家進博會展盟成員更是與進博局一連簽下三年的展位。

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使中國在全球貿易以及產業鏈、供應鏈上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無論“製造業回流”“供應鏈去中國化”,還是“貿易摩擦”,都無法改變外企日益依賴中國的現實 。

外資不願意離開中國,或者走了又回來如LG、高島屋、愛迪達、松下等,除了看中中國市場、中國製造業些“硬件”之外,中國堅持不斷擴大開放的承諾以及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等“軟件”因素,正在成為更多外資企業選擇中國的原因。

過去兩年間,中國在營商環境方面取得顯著進步,指數位列全球第31位,較上一年上升了15位。政策方面,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法》,為外資在華發展吃下了“定心丸”。

世界銀行發布的2021年1月期的《全球經濟展望》报告指出,中國經濟2021年將增長7.9%;英國知名投資集團施羅德(Schroders)更是看好中國經濟前景,預測全年增幅將達9%。這亮麗的錢景,是資本趨利的最大吸引力。

尤其是RCEP的簽訂,區域內貿易將逐步把關稅降為零,日、含車系佔據優勢,會給歐洲尤其是德國車系造成重大競爭壓力,遂有更高級的中歐投資協定的的談判完成,歐洲投資逐步獨資化、減少負面清單,此舉又將給美、日帶來重大競爭壓力。從中國角度言,如此形成良性循環,不僅給中國帶來轉型升級競爭的正面鞭策力,更把世界經濟一體化綑綁的更緊,美國試圖在產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的計謀,將成夢幻泡影般的被摧毀。

當中國經濟從疫情中快速恢復時,美國經濟却因疫情惡化而陷入漫長的衰退中。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GDP已達到美國的66%,2020年將達美國的73%。在這樣的勢頭下,多國家機構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比此前預測提前了整整5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