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推恩令的舊酒新瓶

推恩令的舊酒新瓶,中外一體適用

中國最知名的陽謀,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集權還是分封,原本是個單選題。因為想要集權,勢必會减少分封,比如秦始皇的郡縣制,直接將國家分為多個郡、縣,直接由皇帝來管辖。毫無封國、封地可言,實現了高度集權。如果想要分封,勢必會下放權力,從而導致皇權衰弱,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早已名存實亡。

而推恩令則十分巧妙地將這個單選題,變成了兩個都要。雖還是分封,但增加了受封土地的對象,將原本的一個,變成了多個,這樣便巧妙地瓦解了諸侯國變大變强的威脅。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確保留家天下,便將封地贈予同姓親戚,使其在封地上自立為王。初期這個制度還比較穩定,因為各個諸侯都是劉邦親戚,有劉邦壓著。但過了幾十年,劉邦離世,各諸侯不斷壯大,原本的血缘關系也逐漸疏遠,導致一些諸侯不再對皇帝服從。

劉邦在分封諸侯時,只想著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可不能落到異姓人手中。可他没有考慮到,即使天下没有了異姓王,那些同姓諸侯照樣會對皇權造成威脅。

尤其是到了漢文帝、害景帝時代,諸侯們的勢力不斷壯大,對黃泉一度造成威脅。比如文帝時期的淮南王、濟北王謀叛,雖然立即被平息,但這無疑就是個苗頭,是對皇權的一個警告。

賈誼在這次謀叛後,在《治安策》中提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多设立諸侯,來使其勢力減小。當時齊王、趙王、楚王為三大巨頭,需要及時限制住他们的勢力,不然後患無窮。

賈誼還曾用一個比喻來勸誡文帝,一個人睡在一堆木柴上,而這堆木柴下方有個火苗,你暫時還察覺不到安危,但當火燃起來後,早已遲了。但當時這些諸侯並没有對文帝造成實值上的威脅,因此對於賈誼的建議,漢文帝也只是敷衍了事,並没有太當一回事。

到了漢景帝時期,果然被賈誼說中,諸侯們坐擁大量財政、軍事、吏治,實力雄厚。皇帝看到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小,逐漸有些坐不住脚。在這個背景下,晁錯主張“削藩”。

既然諸侯國勢力過大,則直接收回他們的土地。當然這並不是說,直接向諸侯們要土地那麼簡單,而是通過諸侯們的一些罪行,以懲罰的方式來收回土地。比如楚王違反漢喪制,其封地上的東海一郡被收回;膠西王私賣官爵,封地上的6個縣被收回……

當然這種制度很快引起了諸侯們的不满,先祖所赐给俺的封地,到你这凭啥就给收回了?甚至還有諸侯提出,晁錯的“削藩”政策,離間了劉氏骨肉,是危傾社稷之事。還拉攏其餘幾位諸侯王,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口號來起兵叛亂。

景帝看這陣勢,慌了。如果真的要硬碰硬,還真未能與這些諸侯王抗衡,畢竟這場叛亂來得太突然,景帝連準備的時間都没有。無奈,漢景帝只能順應諸侯王,將晁錯於東市腰斬。

但這樣並未平息各諸侯王,叛亂仍在繼續。大將周亞夫臨危受命,先是輕兵南下,截斷吳楚兩軍的糧道,使其吳法獲得食物,自亂陣脚。叛亂的士兵們,没有了糧實供應,自然没有了戰鬥力,還没等周亞夫進攻,要麼被餓死,要麼叛散。歷時 3 個月,原本囂張氣焰十足的諸侯們,各個縮起了腦袋,還有不少因為兵敗而自殺,也有死於戰亂中的。

經過這次七國之亂,原本諸侯王强大的局面一去不回,為了鞏固這一局勢,漢景帝剝奪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減少諸侯王能任用的官吏。

雖然提出“削藩”的晁錯被害,但最後還是達到了“削藩”的效果。

諸侯王們平息一陣子後,到了漢武帝時期,死灰復燃。諸侯王們逐漸恢復,本性暴露,屢次違抗政令。漢武帝應該也想過用父親景帝的方式,通過懲罰犯錯的諸侯來“削藩”,担憂會再次引發類似“七國之亂”的結局,才没有實施。

同時和武帝時期,漢朝國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農業、經濟都高度繁荣。但在外政方面,即使先祖們採取和親政策,匈奴入侵次數依舊不斷增多。先前國力不足,面對匈奴畏首畏尾,如今國力强盛,再不驅逐匈奴就說不過去了,但一句老話說得好:攘外必先安其内。想要驅逐匈奴,需要先將内部的問題解決,内憂外患的局面哪個统治者都不願看到。

為了解決内部憂患,大臣主父偃向武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實行推恩令。【推恩令改變諸侯王們的世襲規則】。他吸取了晁錯的經驗,有效地解决了諸侯王和朝廷之間的矛盾,將矛盾轉移到了諸侯自身上。

想要削弱諸侯勢力,加强中央集權的方式,並不只有一種。除了此消彼漲外,還可通過將諸侯勢力不斷细分,使其無力對抗。不費一兵一卒,便元原本强大的諸侯國分崩離析。

是否會覺得奇怪,這個推恩令,明眼人都看得出是用來限制諸侯王的,为何没人站出來反對?

想想,如果你諸侯王胆敢反對這種政策,那麼首先出来阻止你的就是你的兒子們。這麼一來諸侯國内部,便會率先出現同室操戈的局面,釀成親人之間的殺戮,這是諸侯王更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說,就算大家明知道推恩令是非常陰險毒辣的陽謀,可没有人敢表示反對。畢竟自己的兒子首先不會答應。

另外,是景帝所打下的基礎,因為諸侯們被打怕了,如果再来一次叛亂,或許結局還會和七國之亂一樣。而現在這個推恩令,雖然細化了封地,但總歸還是自己的子嗣所有。

從漢文帝到漢武帝,歷經三代。諸侯國勢力强大的危害,從最初的小火苗,發展到了景帝時期七國叛亂這團大火,到漢武帝時期被撲滅,推恩令之功。

如果在漢文帝時期,採取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或許就不會有後面的亂局。但當時它還只是一個火苗,没有燒到身上,察覺不到。

推恩另使大量諸侯的孩子們都能够拿到封地,因此,這些庶子們都堅定的站在了長安這邊,皇權輕鬆的就在全國找到了數量驚人的盟友。

各個諸侯王如果想違背推恩令,内部就先炸了鍋,就站在了家族和官僚集體的對立面上,所以諸侯王就不再成為大漢的心腹之患。可以說,只要時機成熟,一張紙的威力遠强於千軍萬馬。

甚至從漢武帝的推恩令,到曹操的唯才是舉,再到李世民的推進科舉,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牛逼的謀略,大都是陽謀。都是賈誼推恩令的衍生品。

歷史其實很有趣的,而且是有規律可循的。漢朝實行了分封制度,可曹魏却實行郡縣制。但是到了兩晉又實行了分封制,到了隋唐宋再次改成了郡縣制。 明朝又開始實行分封制,但是清朝再次恢復成了行省制,行省制也就是郡縣制的衍化產品(元朝時實行)。為什麼歷史會這麼交替地實行這兩種制度呢?

其實主要就是教訓的問題,比如說兩漢實行分封制,結果各路諸侯王擁兵自重,朝廷的權威性很低。曹丕認為這不可取,担心自家兄弟奪取皇位,於是就改成了郡縣制。 結果司馬家族奪取皇位以後,認為曹家之所以這麼容易被拱下台,主要是因为宗室没有權力,因此再次改成了分封制。

那後世為啥又改成了郡縣制呢?因為西晉八王之亂,差點害得咱們滅族,這玩意兒的殺傷性太高了,於是長達一千年的郡縣制,基本上貫徹實行了下去。 一直到了明朝,朱元璋老兄開歷史倒車,再次恢復了分封制。他認為自己打下來的江山,就是要讓所有兒子都享福,都能够成為一方的土皇帝。而且只要不是異姓占地為王,那將來不管怎麼說都是老朱家的天下。朱棣的成功就是朱元璋開歷史倒車的結果。

推恩令奧秘之推行並不僅局限於中國,只是外在形式不同而已 。試看 : 霸主美國在全球推動民主,搞民族自決,内核是什麼?美元霸權的擴張收縮、升息降息的內核是什麼 ? 還是推恩令。

武帝老美把全球其他國家視為諸侯國罷了。甚至列强在瓜分中國的時候,鼓吹的聯省自治,扶持的各路軍閥,以及非洲和亞洲分出來這麼多的國家。背後核心都是推恩令。

就像二戰之後美國的國力蒸蒸日上,推恩令更用好了,能够迸發出强大的威力。

此外,還有兩個更經典的例子,

中國革命能够成功,靠的是土改。

改革開放能够成功,靠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只不過是諸侯王變成了地主和公社罷了。而且,陽謀之所以為陽謀,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跟所有人去講。

大陸建國之初百廢俱興也要忙著掃盲,改革開放的頭等大事就是恢復高考,迎接WTO的同時也要進行高校的擴招。可以說,這些創造歷史的人物,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長期踐行他們制定的陽謀。從這個角度,就會明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脱貧一個都不能少”,都是認真的要去踐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