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 星期六

新冠危機不是只有病毒:日本防疫中的孤獨與孤立;扶貧、脫貧-----為什麼中國能

這篇文章寫得極好,全篇充滿人本關懷,值得一讀。

大團體或國家的道德標準,或許應該是" 必要的霹靂手段,方彰顯菩薩心腸。

排除陰謀、人禍論。把不知名新冠病毒當成是大號流感來因應,是日本甚至絕大多數國家初期的誤解與輕忽。當武漢封城的霹靂極端手段實施後,仍未給大多數國家造成警惕,反而認為是擺脫對中國大陸依賴,轉移生產基地的契機,因而浪費了三個用的補救期。

疫情全球肆虐後,仍抱著防疫與經濟兩不誤的宗旨來防疫,日本還要加上東京奧運會舉辦的考量,事後證明都是一廂情願,給自己找痛苦。結果是經濟與疫情兩皆誤。霹靂手段,局部經濟犧牲後的中國,反是一枝獨秀,彰顯了菩薩心腸。

疫情曝露了人性無底線的自私與邪惡,從對他國的甩鍋與嘲笑,到防疫物資得封鎖攔截與掠奪,再到疫苗的屯積與施打,醜態畢露。同樣,英美德兩款疫苗,似乎只對自家人或及少數所謂同盟者享用,還經常減量供應當作控制籌碼,顯示生產者的傲慢。

幸虧有中國疫苗的大力普及,當作公共產品向需要者普惠,但看今日疫苗施打,竟是誰家天下。

本文 :

新冠危機不是只有病毒:日本防疫中的孤獨與孤立

判斷新冠對策的觀點,不應該是「醫療」對「經濟」,而是「生命」對「生命」。我在日本長照產業服務,對這件事深有體會。

政府動員前,長照產業就先啟動防疫

回想2020年回到日本上班後,公司公告提醒社員預防傳染病。公司是長照產業,進入冬季,本來就對流行感冒宣導比較積極,所以也沒特別在意。直到跟同事聊天,才得知海外有未知疾病在發生,公司總部在規劃防止感染對策。

打開厚生勞動省網站,在年初就提醒醫療人員注意有海外渡航經歷的訪客與患者,徹底注意職員的健康管理。大型長照企業也在1月底紛紛設立新冠肺炎對應部門,徹底執行職員的早晚體溫檢測。

回頭看來,日本政府對新冠的警覺性直到2月的公主號郵輪事件才開始啟動,但長照產業平時面對的是抵抗力低的高齡者,對傳染疾病的警覺性本來就比較高,再加上「風險管理」是事業存續重要一環,因此當新冠肺炎的風聲出來,長照設施較能按照既有的傳染病擴散預防手冊,迅速做出反應。恰巧這次新冠病毒的預防方法和流行感冒差不多,我想這是日本沒有像歐美國家發生多處長照設施集團感染、死亡的原因之一。

威脅生命的不只有病毒

隨著疫情擴大,政府頒布緊急事態宣言,嚴格規定長照設施的消毒檢查。為避免群聚感染,勸導日照中心暫停開放,改成家訪型服務。

實際上,此時口罩酒精在日本都短缺,無法籌備物資的機關紛紛歇業。依然在營運的長照設施則禁止訪客,入住者只能使用網路跟外界溝通。

第一次緊急事態宣言解除後,照服員再度檢測高齡者狀況,發現在家受照護的長輩因避免外出,出現肌肉虛弱、抵抗力下降現象;留在照護中心的長輩無法與家人實體會面,憂鬱和失智指數也增高。從結果看來,這些預防政策雖然降低高齡者因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的風險,卻導致高齡者成為一座孤島,失去與社會的連結,增加其他影響生命的負面因子。

長照不只提供生理上的看護,照服理念也包含陪伴長輩尋找生命意義、協助持續與社會互動等心理層面支援。這次為了預防病毒,隔絕外界一切,反而將高齡者推入另一種不利的狀態。所有人都需面對「孤獨與孤立」。

【威脅生命的不是只有病毒。「孤獨與孤立」】,成為面對新冠時期另一個重大問題。為了阻斷病毒傳播,4月初日本政府公告緊急事態宣言。呼籲企業讓職員在家上班、學校使用線上教學、餐廳縮短營業時間,同時發放補助金,期許國民共度危機。

若只是短暫的緊縮狀態,大家咬緊牙關撐過就好,但不幸疫情持續惡化,觀光飲食、藝術運動等多種產業受到影響,醫院診所也開始出現收入赤字甚至倒閉。去年7月起,日本的自殺人數比往年同期增加,甚至根據日本警察局調查,光是10月的【自殺人數就超越當時因新冠病毒死亡的總人數】。

其中最嚴重的是女性和年輕人的自殺問題。大學生不單有找工作的擔憂,還有見不到朋友的寂寞。高中小學停止授課後,未成年人在家需要照顧,此時【職業婦女多選擇回到家中,造成家庭經濟水準下降】。人們普遍為避免感染而減少社交,煩惱無法向他人訴說,也增加了抑鬱傾向。雖說網路可以與他人聯繫,但人類是有五感的動物,螢幕無法彌補實體見面才有的溫度。

這之中的每個環節息息相關,關鍵字則是「孤獨」與「孤立」。2021年2月12日,日本菅內閣指派「孤獨、孤立對策擔當大臣」,將針對自殺防止、關照高齡者、兒童貧困問題做出對策,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將是2021年的重點課題。

正確地恐懼、正確地預防

【疫情對策的主要對象不是醫療或高齡者,而應該是永續經營讓所有人都能安心生活的社會】。遵守自肅原則,能避免自己感染,也守護他人的生命。然而過多恐懼、過度防禦,則會產生負面情緒問題,導致攀高的自殺率。( 這個度要靠自我掌握 )

病毒固然可怕,但人類無法永遠與外界隔絕。日本提倡「新生活模式」長期作戰,【試圖取得醫療與經濟的平衡】,醫界也呼籲大眾「正確地恐懼,正確地預防」。例如面對受衝擊的飲食業,有醫師提出新的外食態度,像是「飲食本身不危險,危險的是飲食時說話的飛沫傳染,顧客應避免人多、空氣不流通的環境,吃飯時不說話,飲食時間外戴上口罩,而業者則必須徹底消毒與設置桌間隔板」、「減少外食次數,但每次外食時可以點高價位餐點,以行動守護喜歡的餐廳」等。

地球本來就不是無菌室,將風險化為零是不可能的。該有的態度是對風險有正確的認知,降低發生的可能性,並規劃發生後的對策。新冠肺炎像是地震一樣,無法百分之百避免,只能盡力預防。若不幸有人感染,周遭更要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

換個角度來看,前所未有的危機,也是讓社會改變的契機。例如疫情讓人擺脫週而復始的生活,有機會內省自己;減少通勤不出遠門,開始關心居住周圍的事物;減少外出的生活,也讓我們有機會體驗行動不便、長期在家的高齡者感受。社會進行一場「斷捨離」,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價值觀解放,離開人口過度集中的都市,思考社區單位的生活營造。

病毒的問題若能解決,日本預期面對更嚴峻的經濟、少子高齡化等考驗。除了依靠科技輔助外,找回「為他人著想」的日本文化,我想將是社會永續經營的關鍵。 作者:何蕙君 


**扶貧、脫貧-----為什麼中國能,印度與西方模式不能 ?

2月25日,北京召開了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這也標誌著,中國歷時8年的脱貧攻堅戰,乃至中國近40年的扶貧行動取得了全面勝利。

不出意料的,西方國家的一些人酸了,有人覺得中國扶貧付出的代價太大,有人認為中國式扶貧難以推廣。比如印媒就有這麼一篇:為什麼中國能,我們不能 ? 這類文章通常還會將印度的拙劣表現與意識形態掛勾。印度人没飯吃是因為還保,政府没效率是因為民主,blabla……但這篇文章不同 !

這篇文章不是黑中國的,反而對中國讚譽有加,反思印度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在怎樣做的問題上,就看到了熟悉的四字成語“劫富濟貧”---給魚 。

劫富濟貧,作者是完全融入西方文明的人,稱讚中國政府效率更高,執行力更强,所以經濟發展更快,給窮人的東西更多,所以中國脱貧了。中國扶貧消滅貧困人口,靠的是財富再分配?這完全没說到點子上。

為了讓大家清楚的看到中西方的扶貧思想差距,我們先假設一個很簡單的模型。

三塊田,三個人,排除掉一切其他差異,僅僅是田地肥力不同,分為好、中、差三個檔次,假設好田年產 3 個單位糧食,差田僅僅 1個單位。

很明顯,在這個模型中,種差田的那個人就是窮人。那我們怎麼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呢?大部分人的想法是,讓種好田的那個人拿出1單位糧食給窮人,那麼所有人都有2單位糧食,世界不就美好了嗎?

這就是大多數西方政府的“扶貧策略”。這個策略叫做“眼鏡蛇陷阱”。那個典故是這樣的:

印度自古以來生產眼鏡蛇,形成災害。於是英國人下令,凡是抓到眼鏡蛇上缴的,有賞!一時間印度人紛紛抓蛇,上演了真實版的《捕蛇者說》,田間地頭真的没蛇了!好景不長,野地里没有蛇,可上繳的蛇越來越多。英國人傻了,一調查才發現,機智的印度人抓不到蛇,就開始了自己養蛇。

智商受到侮辱的英國人立即決定,不收了!想想,不收了人家還養媽?養殖眼鏡蛇從此又遍布田間地頭,英國人花了一大筆錢給自己添了個大堵。

而現代西方國家的社會救助制度幾乎都是“眼鏡蛇陷阱”的翻版應用。比如德國 :

两德合併之後,德國通過了一項幫助失業人群和殘疾人的福利政策,並且將幫助貧困人口的業務外包給了私營公司。短短十年,没災没難的德國,“殘疾人”數量因此翻了一番(聲稱智力殘疾為主)。

没錯,真相就是你想像的那樣。私營救助企業為了“擴大業務”,積極朝羅“腦殘青年”申領救濟,給德國財政背上了一個大包袱!後來,德國人已經不能滿足業務需求,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資源,進口替代國產。真正實現了國際化扶貧,規模化為國家引進“包袱”。就是不知道德國那税人心中是不是有幾千頭草泥馬奔過。

西方國家不是不知道這種“懶漢扶貧”的危害,可惜正如當年英國人那樣,養起來的眼镜蛇你收還是不收?騎虎難下,悔不當初。

西方的邏輯錯誤在哪裡?打從一開始,靠轉移財富式的扶貧就是行不通的!

且不說向富人征税補貼窮人的行政成本,就算富人個個道德高尚自動補貼窮人,得到糧食的窮人也可以選擇不種地,反正有人送我。就算窮人也道德高尚,那麼總的社會產品仍然是6單位糧食!不管怎麼折腾,西方式扶貧的總社會效益只能小於或等於0!

這也是近年來西方社會不斷陷入高福利難以為繼、底層不斷動亂的根本原因!

授人已漁,而非魚

歷史告訴我們: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應當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 。

就扶貧政策的思想高度來說,中國能取得今日的成就絕無半分儌幸!

貧窮的本質是什麼?是生產效率的低下!這個低下的現狀不一定是人為的,也有自然的。在不長草的戈壁上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種出一粒糧食,因為你的效率為零!這不是富裕地區的贈予或者貧窮人口的努力可以改變的。

我們的扶貧思想應該是什麼?改變貧困人口的生產結構。扶貧的社會效益必須是增加的,大於0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才是“產業扶貧”、“科技扶民”、“移民扶貧”等等具體措施。

事實上,中國能養活14億人就是依賴於國家化肥工業的穩定高產。這麼計算下來,放棄 1單位糧食換來的是5 單位的增產,總產量由6增加到10,每個人都比原來過得好了!貧困人口從貧農升級為產業工人,徹底擺脱了低效重複的生產模式。這才是双赢式的扶貧!

雖然這種扶貧在早期投入上會比西方式福利模式要大得多。但只要成功就可以永久性的改良社會生產結構。生產效率的提高不僅僅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物質水平,而且讓貧困人口得到了更多選擇的機會。扶貧區的年輕人可以讀書識字,可以上大學,到上海、深圳的現代化企業裏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扶貧工作進行得越徹底,國家獲得的高素質人口就越多,總體生產效率就越高!

中國每個村子都修通的水泥公路,每個村子都用得上的手機網絡和水電,短期看是投入大產出小。但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十年、二十年後,這筆投入的回報絕對能讓世界驚嘆!

不說别的,9899萬人,如果這些人口中的青少年都能接受完善的教育,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人力資源。這裡面有多少個袁隆平?多少箇鍾南山?只要能養出一個,前邊所有的投資都值了!

這個道理是不是樸素而簡單?可惜要做到却很難!蓋肥料廠的想法誰都有,但誰去做呢?誰出錢呢?誰有技術呢?對不起,一個效率低下,管控無能的政府,是不可能做到的。這是國家科技實力、政府運行效率、國家資本運作的綜合實歷運用。更是國家發展理念的成功運用!

簡單而樸素的中國智慧,西方人幾十年没有做到,非但没有反思,反而自我麻痹。在2021年的今天,公開發表在媒體上的文章,不是對中國百般詆毀,就是連誇中國都没誇到點子上。可見中國與印度,乃至中國與西方的執政水平都在徹底拉開。

这不是简单的制度问题或者意識形態問題,而是從治國理念到執行能力上的鸿溝。亦或者,這是初心與使命的問題。

執政為民,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談。

世界銀行成立於一九四四年,設立宗旨是「消滅貧窮」,其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貧窮」是民粹及法西斯的溫床。

但世界銀行努力援助及投資開發中國家近五十年,修路、建碼頭、設鋼鐵廠等,結果除日本在二戰前已高度開發,其餘勉強只有新加坡提升成為已開發,韓國、台灣在九三年只能算是小龍,世界銀行可說是白努力一場。

深切檢討之後,世界銀行特別敬告各國領袖,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是投資健康及教育。健康及教育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二者相輔相成。學童若有身心障礙,必然影響學習;而教育普及,民眾的生活知能提升,更能確保健康。WHO的報告指出,開發中國家婦女的平均教育年限每延長一年,嬰幼兒死亡率可減少三%。教育及健康二者,使民眾能夠照顧自己及家人,社會及經濟必然發達。

簡單地說,國家是否興盛,不在於礦藏及自然資源的多少,而是「人礦」,亦即人力資本的多寡。石油豐富的委內瑞拉,人民買不起汽油;阿根廷地廣人稀,彭巴草原到處是牛羊,但是阿根廷人居然吃不起牛肉。反觀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以色列,皆是資源缺乏、土地狹小、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頻傳,但因有豐富的人力資本,仍有高度的發展。

台灣因為有全民健保,所以就醫有相當的公平性,但是在教育上卻有很大的問題。根據媒體報導(《今周刊》1089期),台灣有超過二萬名廢墟少年,不就學、不就業,甚至圍事、吸毒、鬥毆,這是國家人力資本重大的損失。

另一方面,有權勢的家庭多將子女送去著名的私立國、高中,其學費甚至私立大學還高。台灣教育的階級化已經成型,皆指出進入台、清、交、成等公立大學,多是優勢家庭出身。教育的階級化、世襲化,也導致財富、社會及政治影響力的階級及世襲化,不利於社會流動以及人力資本的發展。

各縣市政府投入城鄉國民教育的資源差距甚大,代課老師甚至鐘點老師充斥,應列為縣、市長政績評比的優先項目。在高等教育方面,立意良善的清寒獎學金幾乎發不出去,學費即使增加一倍,學生仍然樂於入學。建議公立大學應以成本收費,合理學費應該至少是今日的一倍以上,對於真正貧窮的學生,則給予全額獎學金及生活費,而將多收的費用,用於降低私校的學費。( 楊志良  略刪減 )


**莫迪---夜裡想了千條計,起床還是賣豆腐

過去四年,從中印動朗事件,到邊界對峙,在極端氣氛之下,許多人也模模糊糊認為中國對印度貿易量定將重縮水,至少在這一兩年内會受到很大影響。

然而在2月23日,印度商務部公開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中印双邊貿易額答777億美元。盡管低於2019年的855億美元,但足以使中國取代美國重新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印度逆差400億美元。

多家印度媒體對這一“意外”消息保持沉默,除了轉述之外,還没有自圓其說的評論文章,無非就是一些“新德里如何擺脱北京?”的老調重彈。倒是BBC經驗老道,昨天迅速抛出一個議題:如何解讀中印“政冷經熱”的現象?自問自答,頗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暗示各國要警惕對中國的依賴。

印度商務部數據顯示,印度現在更加嚴重地依賴中國製造的重型機械、電機產品、電信設備和家用電器,而印度出口產品還是以原材料為主。所謂“中印經濟脱鈎”,印度既没有能力做到,也脱離了客觀事實。印度人相信與中國經濟脫鉤只是印度政府一句話的事情,如果没有立刻脱鈎,那也是印度"暫時"心慈手軟罷了。

為什麼印度嘴裡喊的,跟實際發生的是兩回事?打個不大恰當的比方:一個女人總是喊著要拒絕某個男人,却連續五年懷上了他的孩子,這讓鄰居們怎麼想?只能說明她離不開那個男人。其實像印度這樣的國家不少,程度輕重而已。

一個連RCEP都不敢加入的國家,說明它連對東南亞商品都缺乏競爭的信心和勇氣。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製造業有什麼優勢嗎?但20年之後,美國要用癱瘓WTO的方式來阻止中國的競爭優勢。

印度一切問題都在自己身上,而且印度本身就是個問題。跟中國有什麼關系?將一切問題往中國身上扯,不就是為了自抬身價嗎?說得好像中國有多在乎印度似的。印度是在以“舉國之力”來對付中國的舉重若輕。没有人會認為印度能把中國怎麼樣,而中國真正的對手也從來不是印度。

中國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雖然印度人白花花的銀子流入了中國,但印度民眾得到了實惠,再深一步說,就是提高了生活水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