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理想主義者不能壟斷道德價值,現實主義者亦須體認理想是現實的一部分。

**時間是最公平的,不論對誰,它一視同仁。你把時間花在哪里,時間是看得見的。你投之以木桃,它便報之以瓊瑤。你荒廢了時間,它也會在未來一筆筆清算。

**缺錢,有人缺愛,有人缺知識,有人缺機遇……人活活著總難圓滿。

為了追尋自己缺少的東西不惜代價,却在得到時發現不過如此,可有可無。其實很多時候,缺,並不意味著遺憾。

人們總是習慣把得不到的東西當成是最好的,擁有的東西總是被遺棄在不經意間。殊不知那也曾一度就是自己苦苦追求的成果。

而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却在歲月的與日俱增下,越發地撩人渴望。

人生每當得到的時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渴望變成了滿足,同時也失去了一份期望;人生每當失去的時候,擁有就不再是擁有了,而是變成了心情的空落,却又得到了一份對昔日的懷念。

得與失本身就無法分離,凡事有利就有弊,得中亦有失;只不過你所在意的著重點不同,才會看不清而已。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理無時莫强求,有所欠缺又有何妨。

不管花開是否驚艷,花落是否悵然,都會義無反顧;不論雲卷是否寂寥,雲舒是否明媚,依舊性情使然。

**大師南懷瑾曾說過:“人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這三個錯誤出自《周易》。意思是:德行淺薄但却地位高貴,智慧不足但却妄想有巨大的謀劃,力量弱小但却身負重任,很少有人不被這樣的錯誤所累及。今天說說德薄而位尊。

南唐後主李煜成為亡國之君就很好地體現了“德薄而位尊”而導致的災禍降臨。

李煜身為一國之主却醉心於書法、繪畫、音律和詩文,整日沉迷於文學和享樂,對處裏國是興趣寥寥。作為一個凡夫俗子這些可能無傷大雅,但對於一位君王而言,這成了他致命的缺點。( 瘦金體書法是楷書的一種,由宋徽宗趙佶所創,和禮煜一樣,是亡國之君。 )

李煜的大臣曾這樣評價他:賞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過,惟恐其聞。意思就是李煜獎賞别人的好處時候總是担心賞得還不够多;當别人犯錯誤的時候他總是幫著打掩護,生怕影響了人家的名聲。

【他的德行只適合個人修養,不適用於集體或國家,帝王的道德標準不同於個人。帝王有時只能選擇要一家哭,不能讓一路哭,那怕是冤殺;同樣道理,新冠防疫必要時只能封鎖一城而普惠全國。】

李煜真的是個大好人啊。但歷史不止一次地證明:好人往往做不了好皇帝。他的善良和優柔寡斷,恰恰是最後導致王國的元凶。個人與團體是有分際的,個人的道德標準用於團體、國家,往往形成德薄。

智小而謀大 

這樣的例子很多。歷史上有志改朝換代、顛覆眼前之英雄豪傑,他們或有志、或有智、或有財、或有才、或有人....,或兼而有其二三,但最後成功的只有一個。失敗的因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一都可能是致命的關鍵。造成這樣的失敗,最終只能歸類為智小,至少是不周全。古語 : 勝者全是、敗者全非。

力小而任重

一個人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底线在哪里。如果不自量力,妄想完成一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结果往往会变成祸患。螳臂擋車就是最好的說明。

傻瓜的心,在嘴里;聪明的嘴,在心里。

人這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修口修心的過程。

膚淺的人,總以為,言語勝人、刻薄刁鑽是本事;成熟的人,却明白,不語也是智慧,沉默自有力量。

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没有结果的事,一味争论,只会自寻煩惱;無關緊要的人,始终强辯,只會自我消耗。

浪費的時間,本該交給重要的事;難得的好心情,應該留給值得的人。

**常與同好爭高下,誰與傻瓜論短長?

事情有輕重緩急,認知分三六九等。在雞毛蒜皮的瑣碎上,爭高下只會拉低格局;與層次不同的人,辨輸赢,只會浪費口舌。一笑而過,遠比唇槍舌劍更有姿態;心平氣和,遠比針鋒相對更顯魅力。

欲成大樹,莫與草爭;將軍有劍,不斬蒼蠅。

**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毛)

老話說:“未知全貌,不予評價。”

**人發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滅别人的燈;守住自己的歡喜就好,没必要驚擾他人的幸福。

不随意給人貼標籤,不戴有色眼鏡看人,不評價是克制自我的修養,更是兼顧他人的善良。

**有句話說:“父母决定了你的起點,而妻子決定了你的終點。”

如果把男人比喻成一家的頂梁柱,那麼女人就是家裡的定海神針。妻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她掌握著一個家庭幸福的風向標。

所以男人想成大事,最簡單直接的做法,就是“對老婆好”。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賢内助。( 一位女性的成功,背後往往有一群成功的男人。鄧文迪 )

大導演李安和妻子林慧嘉結婚30多年從來没吵過架。李安成名前,曾經有6年時間,他都在家做飯、接送小孩、做全職“煮夫”。别人說他“吃軟飯”,只有妻子不止一次地對他說,“安,要記得你心中的夢想”。

有段時間連李安自己都要放棄了,打算去學電腦補貼家用,妻子却攔住他說:“世上學電腦的人何其多,不差你李安一個。”於是在林慧嘉的支持和鼓勵下,李安專心鑽研自己的電影夢,最終先後斬獲兩次奥斯卡獎。

在成名後,李安一如從前,在家該做飯做飯,該做家務做家務,有空還會陪妻子一起下樓買菜。接受採訪時,他坦言:“結婚30年來我從來没和老婆吵過架,總覺得她講的每句話都是對的。”

*一個家庭想要欣欣向榮,歡快融洽,丈夫的態度尤為重要。

就像金星說的:“女人是水,你用0度遇見我,我即刻成冰;你用100度愛我,我才會立即沸騰;你用50度對我,我便不冷不熱。”

男人對老婆好,其實是在為自己積攢好福氣和好運。

婚姻本就是因愛而生的,一個充滿幸福感的妻子,才會像一束温暖的光充盈著整個家。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犯一個錯誤:就是把好脾氣都給了外人,把最差的脾氣都留給了最親近的人。

殊不知,家人,才是這世上我們最應該善待的人。

幸福的婚姻,大都有一個懂得尊重和照顧妻子情緒的好丈夫。因為對於丈夫來說,妻子安,則整個家都會順。

**六十歲,不愁,笑對人生。

六十歲的蘇軾被放逐海南儋州,當時最險惡偏遠的蠻之地。但他没有抱怨,没有牢騷,没有不甘,樂觀豁然。甚至寫信告訴而子蘇過:

“海南的生蠔太好吃了,你可千萬别告诉朝廷那些人,不然他們肯定都會來海南跟我搶的。”

從蘇東坡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過六十,最好的活法就是笑對人生。

前半生的經歷已經告訴我們,優愁解决不了任何問題,不如笑著面對餘生。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也不用為兒孫的馬牛。

佛曰:“物随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 

笑對人生,才是對前半生奔波勞累最好的回報。笑對人生,是六十歲以後最高級的智慧。

人生看似漫長,其實不經意間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來不及遺憾,來不及感嘆,來不及追憶。走好人生的每一段里程,過好每個年齡段的自己。

不辜負歲月,也不辜負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孔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人生在這個階段就是"我應該"做什麼 ? 也就是履行人生責任。成家、立業、進而堅定地追求內聖外王。是遵從、探索力行到自我認知的階段。

五十而知天命 : 找尋自我定位,自己決定人生走向,不再遵從他人或傳統的期許、要求,而是"我要"的階段。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外在紅塵俗世的繁華落盡,要追求個人內在的自我,超越" 欲與知 "的階段,進入化境的自我實現。所謂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自心於萬事萬物無不周到無漏,圓滿無暇。

老夫子說的較尼采說的什麼駱駝、獅子與嬰兒三階段,更易於了解,便於追求。

莊子也有言要復歸嬰兒狀態。

**任何人際關系,其本質上就是交換關系。

琅琊榜的「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 江左盟、梅長蘇 )

你的“可交換價值”越大,你能吸引的人就越多,院意主動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即使你一時落魄了院意幫你的人也更多。打造出有效的“人脈關系的人脈三部曲” :

第一部曲:建立自身價值;第二:放大交換系數;第三:分層維護關系

是人都有可能會辜負你,但你的本事却永遠忠誠。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提升你的自身價值都絕對有百利而無一害。

請注意,這兒的「價值」是一個人的綜合價值,不僅僅是你的專業價值,它還包括你的特徵價值(比如樣貌、身材、智力)、資源價值以及像一個網絡交換的中心節點鏈接價值。價值越大,交換系數越大。

第二部曲:放大交換系數

明珠只有展現在眾人面前,並且得到最大化的交換,它的“可交換價值”才會最大。因此,你要提高自身的“可交換價值”,就要加入精準的圈子展現你的“價值”,通過建立ˇ為上、平級、對的立體信任關系放大你的“可交換系數”。

第三部曲:分層維護關系

不同的人脈圈層,你需要采用不同的關系維護策略。

“互利談話圈”以利相交,“互惠談情圈”多放人情債,“價值觀交心圈”以君子相交。

**《道德經》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總喜歡窺探别人,却忽視了看清自己。自恃聰慧的人,或許有知人之智,却未必有自知之明。

趙國人身形偉岸,體態健碩,走起路來步態優美,天下聞名。燕國人艷羡不已,來到趙國邯鄲,模仿學習。但因為身體差異,不僅模仿不成,還忘了原來走路的樣子,只好爬回燕國。

大鵬振翅,扶摇直上九萬里,灰雀騰飛,不過此數到彼數的距離。情况不同,不可套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各有别,不能盲從。

陽關道固然好走,獨木橋一樣通行;張良計決勝千里,過牆梯一樣有效。吃不到葡萄,不必說葡萄酸,别家的月亮,也没比自家的圓。

《道德經》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模仿别人,不如遵從天道;效法“高人”,不如效法自然。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從不刻意施為,却能無所不為。

無為是一種有為,就像放下是一種拾起,捨棄是一種收穫。有所氣,必有所取;有所失,必有所得,放得下的人,處處是大道。

**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

所以“男孩窮養,女孩富養”成為傳統養兒育女的“金科玉律”。

窮養兒子,是對男孩一生能力的投資;富養女兒,是一種文化修養的投資。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就是培養孩子自信、自立和智慧。

有人認為窮養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銷,不要給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慣壞他,這樣的理解太表面。

窮養男孩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對“窮困”和“艱苦”的切身感受,對孩子意志、品質、性格、心態的磨礪、鍛鍊和培養給孩子帶來的價值。

如果没有這樣一個程,男孩極易養成揮霍的習慣,貪圖享受,脆弱無能,不負責任,不知人間真情的媽寶。

女孩富養,其主要真義是從小要培養她的氣質,鼓勵他的信心、開闊她的視野,增强她的見識、增加她的閱世能力。

“富養”的女孩,因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有智慧、辨善惡,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什麼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等她到花一樣的年齡時,就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虚榮所誘惑。

女孩最應該培養的品質首先是善解人意,她有一個好的性格,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給予她幫助的人都心懷感激,是一名優雅的淑女。

**夫妻與孩子孰重 

問這個問題,有如問老媽與妻子落水,該先救誰一樣找打該罵 !

常聽到,尤其是男人的抱怨 : " 自從有了孩子,老婆像變了一個人,全身心撲向孩子,完全無視我的存在。"

也有言:“千萬不要把孩子看得比夫妻更重要,夫妻關系第一重要,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夫妻關系,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針。

孩子長大的過程,其實是父母“作用”逐步減弱的過程,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媽寶,到逐漸成長到能自我照顧,再到後來的經濟能力獨立成參天大樹,父母的作用也衰退了。要會斷然分手,能獨立生存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當責任已了,暮年時光也所剩無幾。夫妻要能把從關係因撫養子女轉變成親情與恩情的愛情,再轉回少言或許無言,但成熟充滿關懷的生活愛情。你妳做到了嗎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一個幸福的家庭,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可遮風擋雨,療愈心靈;即使有矛盾,也會很快和好,不傷害感情;一旦發生變故,立馬擰成一股繩,彼此扶持、鼓勵,齊心協力地渡過難關。

如果把幸福的家庭比喻成一座房子,那和睦就是地基,孝道就是房梁,勤俭则是屋頂。

*歲月靜好向來昂貴

錢是王八蛋,也是救命药

為什麼總有人那麼在乎那幾塊錢?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幾塊錢,對他們有多重要。什麼是一文錢逼死英雄漢 !?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講過一段親身經歷:

年輕的時候,他不接商演、廣告,覺得有損損形象。他對錢的態度也很任性,該花花,該喝喝。導致工作多年,一分錢也没存下來。

直到他母親生病住進了ICU,他每天得面對如流水一般的醫藥費。那時他的想法才徹底改變:原來一個人没有存款,底子有多薄。

他開始頻繁地接那些曾經看不上眼的活動,甚至客串婚禮主持人。即使“丢人”,但只能來者不拒。因為他知道:“能多點存款,就是多己天母親的命。”

醫療費壓垮了多少家庭 ? 慌張摳搡地忙活,是為了在遭遇不測和變故時,可以不必慌張,有更多的底氣和安全感。成年人得安全感是錢給的。

有些人覺得談錢很世俗,但死神不會因為你的窘迫而網開一面,更不會因為一句“我没錢”而傾囊相助。一個家庭與貧困的差距,也就隔著一場病。哪怕是有車有房的中產,在大病面前也會變得捉襟見肘。歲月靜好,從來就是一件很貴的事。

錢是王八蛋,也是救命葯。

**少則一身輕

01食少,則疾少

一位李女士,因胃部極度不适到醫院就醫。通过CT檢查後,醫生都驚呆了,說:“從醫30年,從未見過這大的胃。”它嚴重的擠壓了身體的其他器官,情况十分危急。

原來李女士送醫前,吃了10個包子,4個雞腿,30個雪糕,1000毫升奶茶......差點把自己撑死。醫生說:“過量飲食,就像給身體埋下了一枚炸彈,免疫系統破壞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給身體帶來致命的打擊。”想要健康的身體,真的要從少吃開始。這是身苦的解放。

02 言少,則禍少

熟讀三國都知道,曹操最怕别人看透自己,楊修竟然可以三番五次地摸透自己的心思如夢中殺人、活、闊;一人一口酥;雞肋...,讓曹操十分不安。聰明而多言,結局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误。最終招來殺身之禍。這是境苦的解放。

03 事少,則苦少

《道德經》中說:“少則得,多則惑。”

比做什麼更重要的事情,是少做什麼。天堂就是,常想一二,不論八九。珍饈萬種,只食三餐。生命有限,當我們只專注自己真正需要的,才會獲得一種内在的滿足和温柔的平和。這是心苦的解放。

04 欲少,擇憂少

滿足物質的欲望,追求最高級最好的比較心,已成為現代抒發壓力和情緒的唯一出口,常令人痛苦又迷惘。一個人若能约束自己的欲望,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生命的疆域會更加寬闊。”欲少,則憂少。憂少,才能獲得好心情和好時光,過不想和任何人交換的人生。這是命苦的解放。

“當飛鳥的翅膀缀滿黄金,它就不能在高空翱翔了。”

少,才是生命中最美妙的涵义。就像那個老的段子說的:

該如何雕塑一頭大象呢?你需要做的,僅僅是去除那些不像大象的多餘部分。”

**莊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意思是:只有空的房間才會顯得敞亮,如果房間裏堆满了東西,光線就透不進去。

人的心好比是房子。把心裏的雜物和垃圾清空,把蒙蔽心靈的塵埃掃淨,心境便會變得清澈明朗,吉祥福祉就會很快降臨。

中國水墨畫的高超,勝在留白。

蘇軾這樣說:“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的藝術手法,更是人生的圓满之道。

虚寂生智慧,空曠生明朗。留白並不是空白,而是在空白的空間裏,韻味無限。

留白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少、缺、捨、不完美、不圓滿、不滿格...都是生活一種留白。

**認知層次,决定了看世界的高度

當你站在山脚下看世界,只能看到眼前幾百米的的山石、樹影;

當你站在半山腰看世界,看到剛才擋在你面前的樹木,已經成為你脚下的風光;

當你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所有的風景盡收眼底,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擋你的視線。

你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站得更高更遠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困惑你的事情,不過是過眼云烟。

認知水平,决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上有“個人構念論”。意思是:一個人認知,是由過去的見識、經歷、思维、期望、評價等等形成的觀念,每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時,我們習慣用以往的經驗作出判斷。

當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很低的時候,他腦海中的構念就會趨向單一,缺乏彈性,因而做出來的决策就很狹窄。

當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很高的時候,腦海中的構念就會更多元,因此决策會更靈活。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水平買單 

掌握多维度的知識 :

一個經濟專業的人,從金融視角看到的世界,是冰冷的、功利的。

一個文學專業的人,從小說視角看到的社會,是理想化的、情绪化的。

一個物理專業的人,從物理視角看到的萬物,是固定反應、模式化的。

*** 

你是哪一類

只有涉歷多學科的知識,擴大交友圈、博采眾長、並從問題的終點逆向思考,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梯度,更全面地看問題。

**一生中最好的年齡是什麼時候呢?!.

有人說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有人說是「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青春年華,也有人說是盡享天倫之樂,坐著搖椅慢慢聊的老年......似乎我們都在羨慕還未到來或者已經逝去的年齡。

其實,根本沒有最好的年齡。往事不可追,過去的日子不會重來;人生多坎坷,來日不一定可期,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

平時儘量少想自己的年齡,始終保持一顆「不老心」。衰老是自然規律,誰也逃不掉,也不能違背。但每天叨唸一遍,這只會讓你老得更快。

「年輕化」的心態,還能使免疫功能也跟著「年輕化」,讓人體各個器官都能協調穩定。

適逢盛世識書史、蠻霾氓民慕美名。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君求佳麗我求才,此事茫茫大可哀。安得黃金三百兩,美女名士一起來。

**靜、淨、境

古人云:“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靜,是生活的根本,只有靜才能回歸生命。

試想,混濁的河水慢慢靜下來,才能變為清澈。

人更是如此,若心緒不寧,周遭便都是苦惱煩憂,只有保持心境,才能沉淀蕪雜與糟粕。塵世喧囂,適時的靜下來,給心靈留一片淨土,去思自己所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往後,做一個心靜的人,過得簡單一些,純粹一些。

内心清淨,方能從容自在。

對於一些無法避免的艱難與無奈,如果不懂得捨棄,就會活得疲憊而痛苦。

有兩個人,相约到山上去尋找精美的石頭,甲背了滿滿一筐,而乙的筐裏只有一塊。甲取笑乙:“你怎麼只挑一個?”乙說:“漂亮的石頭雖然多,但我只選一個最精美的就够了。”

在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負担越來越重,走得十分艱難,而乙一如來時般輕鬆惬意。

同樣身處紛擾世事,為什麼有的人一身清閒,而有些人却滿腹愁苦?大概區别就在於,懂不懂得捨棄,有没有一顆淨心。

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活著,貴在心境平和。

有一則寓言:一位樵夫在河邊尋找自己掉下去的斧頭,河神出現後,拿出一把金斧頭,問是不是他遺失的,樵夫回答不是。當換了一把銀斧頭,樵夫依然摇頭。最後河神拿出一把破斧頭,樵夫立馬說是,拿過斧頭後,開心地回家了。

許多人都說樵夫太過愚笨,而樵夫只笑道:“其他斧頭不管多好,都與我無關,我砍樹劈柴,只需要一把破斧頭。”

人生,有所求有所不求。在種種誘惑面前,始终有清醒的認知,不爭不搶,不勢利逢迎,坦坦蕩蕩的做自己。

不攀不比,淡然知足,是最難得的心境。

**南懷瑾先生在書裡寫道: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裏,而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在修行中生活,也在生活中修行。”

生命是一次有去無回的奔赴,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再紅塵這個巨大的道場裏,我們都是修煉者。

一個人能走多遠的路,取決於他修為的高度。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人生在世,没有絕對的好壞,也没有絕對的對錯,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處。如果你認為有些事是錯誤的,可能不是事情本身不對,而是人與人的立場不同,認知有所差異。

一味的追求對,到頭來,你越對,得罪的人就越多。

智者,在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上,不會總是對孰對孰錯斤斤計較。

人與人在相觸過程中,如果太計較對錯,容易發生爭吵,情绪失控,口不擇言,傷害感情。

一個家庭裏,和最親近的人分對錯,你越對,感情越散,家庭就不和;朋友之間,太强調對錯,你越對,友情消弭得越快,越容易没朋友。

不要總想著證明自己是對的,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是非太分明就是嗔,是非不分明又是痴。有些是非是永遠都分不清的,人們討厭是非不分,但也不喜歡是非太過分明。

春秋實期,管仲和鲍叔牙相交甚好,但各為其主,管仲輔佐公子纠,鲍叔牙輔佐公子小白。

齊襄公去世後,公子纠和小白爭奪王位,結果是小白勝出,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齊桓公想請鲍叔牙做宰相,不料遭到了拒絕,鲍叔牙認為管仲具備治國之才能,可以勝任。

在鲍叔牙舉賢荐能下,管仲一展雄才偉略,成為歷史上有名的良相。管仲年老之際,齊桓公問:“你死後,誰可以接任你的宰相之職?鲍叔牙可以嗎?”原以為管仲會感念鲍叔牙的舉荐之恩極力推荐鲍叔牙為相,可是管仲並未如此。他說:“鲍叔牙不能為相,他太過是非分明,很容易在朝内樹敵,形成黨派之爭。

這世間的一切不能簡單地用是非對錯來評判,因為绝大多數人都處於好也不好,壞也不壞的狀態。人成為好人還是壞人,只在一念之間,是非太分明的人,容易把稍微有點過錯的人推到壞人的行列中去。

是非不分的人,太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太容易被他人左右,不值得深交;是非太分的人,太過於計較,不太能顧及他人的面子,容易與人離心離德,人緣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