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 星期三

大漢天威--- 武取亦或贖買

 大漢天威--- 武取亦或贖買

大秦,疆域面積為347萬平方公里;漢初,疆域面積為267萬平方公里;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1年登基,至前87年逝世,在54年的時間裡,將中華疆域擴展至586萬平方公里,為初期的2倍以上,有效活動範圍更是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以上;漢武帝一方面恢復並鞏固秦朝原有領土,同時積極拓展。

以衛青、霍去病為將領,對匈奴展開三次氣勢恢宏的重大反擊戰,最終奪回河套地區,解除了匈奴對大漢邊境的威脅;而被殲15萬的匈奴退往大漠以北,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直至最終消亡。自此,漢朝將北部疆界鞏固在陰山一線。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擊河西,俘獲了匈奴渾邪王的兒子。不久,渾邪王殺了負隅頑抗的休屠王,率眾降漢。漢朝的疆域擴大到了整個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即今青海湖以東、祁連山東北地區,先後設置了酒泉、武威、張掖等五個郡。由於對河西走廊的控制,通向西域的大門已經打開。

這裡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地方區域的控制,更在於自此使中原文化進入了中亞地區,絲綢之路開始出現,河西走廊成為中西方藝術、文化、佛教等多方面交流的樞紐。

前130年,武帝就徵發士兵推進西南,並在這裡新設了十幾個縣,在此後陸續建立了七個郡,將西南邊界擴展到今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

公元前109年,武帝用遼東,剿滅衛滿政權,把東北疆界推至遼東一帶。

公元前113年,漢軍分五路進攻西南,俘獲呂嘉。在南越屬地設置了八個郡,次年又跨海於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二郡,南部邊界較秦時更為擴展。

大漢東抵日本海、黃海、東海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漢武帝不僅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早期基礎版圖,更是在此基礎上開通了絲綢之路,將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最終改寫了整個全球文明史的進程。

好戰必亡,是因為很少有政權能承擔戰爭的成本。

在我們的感覺中,遊牧文明對農耕文明在衝突中一直處於優勢,這裡有多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農耕文明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但建立一座大廈,曠日時久,而摧毀可能只需要一瞬間。就和元帝國時代遊騎兵一旦衝進了自己的家園基地,毀田殺民,自己苦心經營就往往煙消雲散。

農耕文明是有自己的基地的,基地被摧毀就完蛋了,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活動範圍是隨時流動的,是不確定的。真實的版圖可不是帝國時代騎著馬就可以搜索完,這個版圖遠遠超過了人們的認知,只要游牧民族一息尚存,就在未來有可能捲土重來。

匈奴對於大漢來說,就是一群搶劫犯,你追他就騎著馬跑,你累了回來休息他得到一個空隙又跑過來拆房子毀地,讓你不勝其煩。說白了就是再強大的人也怕碰瓷的,開奔馳的碰到躺在路上的地痞,往往會花錢消災,因為你趕著去開緊急會議,他可以在地上躺一天,反正沒事做。

如果匈奴能不逃跑或者有個主基地,都已經被剿滅無數次了,但是匈奴本質工作就是遊牧打獵的,憑啥不跑呢。除非徹底剿滅,讓他元氣盡失。

要想保家園平安,就必須給匈奴「保護費」,採用屈辱的和親政策,貢獻大量的財帛糧食美女,才能保得苟且平安。

其次,是因為騎兵對步兵的碾壓優勢。這在古代,不僅是力量的懸殊,如坦克對步兵的碾壓,更是在於騎兵強大的活動能力。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那能夠在劣勢下翻盤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朱棣駐守北方,培養的遊騎兵機動能力遠遠超出步兵,可以直接忽略掉對沿途城鎮的佔領而以最快速度直取中央,這就顛覆了常規戰爭的認知。

而常規的行軍打仗,後勤工作是所有將領的噩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輜重的運輸在戰爭的重要性往往排第一位。古代戰爭,多數以弱勝強的戰役是燒毀敵人糧草,一旦後勤補給線被摧毀,軍隊就已經離覆滅不遠,只能撤退或者投降。

中國古代戰爭中,我們動輒看到記錄的50萬大軍,裡面一大半都是運糧的民夫和後勤人員,沒有幾個政權能夠供養50萬職業軍隊。糧草供應的成本高到令人髮指,沒有後勤補給,軍隊即刻崩潰。

在夢溪筆談中,沈括記錄3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達到了戰爭的極限,而能活動的半徑不超過640公里,還不夠今天長沙到廣州的距離,一旦超過640公里的活動半徑,每增加一公里,運糧成本指數級增加。

距離越遠,路上耗費的越多。而漢武帝時代,向西部推進了3000公里以上,是沈括推算的近5倍!

長途糧草運輸,運送1份的軍糧到前線,通常需要準備10份以上,因為一路上民夫和運糧的馬匹驢子都需要吃東西。在道路暢通的前提下,民夫手提肩扛全程步行,一天的極限是40公里,而如果用牲口,能提高運輸的數量,但是牛馬的食量更為巨大,往往得不償失。

一般來說,供養7萬軍隊,需要30萬的民夫,但是37萬大軍就不能種地,古代一個農民大約勞動一年可以提供4個人的糧食,加上農民自己吃的,這就需要12萬農民才能提供後勤保障。

但是農民憑啥把種的糧食都給部隊?如果是十稅一,就需要120萬人的農民;即使是十稅五,也就需要近60萬農民……但是這樣就夠了嗎?還遠遠不夠。

在冷兵器時代,我們看到殘酷的戰爭中,為什麼最前排的戰士一往無前無懼生死,在攻城戰中,面對巨大的威脅,暴雨般的箭矢,甚至沸水毒火等各種要你命三千,士兵們還是不怕死的登城?

光有嚴酷的法令是不夠的,在古代,國家的概念也沒有深入人心,靠政治動員也是不夠的,要讓將士們保持持久的動力,就必須有對將士們的重賞。

因為當兵的也不是傻子,王公貴族們光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他們醉生夢死酒池肉林,讓士兵們「為國為民」,沒人會信。

在歷代,士兵們殺敵都會享受厚祿。士兵們的立功一般分為三種:斬首、奪旗、先登。斬殺敵人獲得首級是普通士兵晉升的最佳途徑,從秦代開始,斬殺敵人首級一顆,加爵一級。這一制度帶來了轟動性效果,往往被歷代所演進與沿用,加爵在秦代有什麼好處?

秦代軍功爵分為20級,從低到高分別為: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有了爵位,國家每年會發放俸祿,就可以「吃皇糧」,從最低的50石到最高的1000石,但好處還不僅僅是這些。

僅僅最低等的公士,只需殺敵一名,獲得的獎勵就可讓人垂涎欲滴: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越往高處走,越能彰顯尊貴,如到了大夫,就可以刑不上大夫,可以見官不拜。而在漢代時,除了上陣殺敵,國家還將爵位作為了一種金融工具,百姓可以用糧食購買爵位,往往一個普通的農夫,需要辛苦勞作8到10年以上,才可以買到一個爵位。

所以對於士兵們來說,殺敵立功,一夕之間可以取10年之功,合法收益遠遠比殺人越貨要高得多,還能獲得榮譽和地位,士兵們自然奮不顧死。

這是階層跨越的最佳途徑。而國家也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一場大的勝利如果斬敵首級千顆以上,就相當於有千人左右以後享受國家俸祿。

也因為巨大的誘惑,在古代,有大量的道德敗壞的軍隊斬殺老百姓冒充敵人首級,或者在打仗時斃敵後相互爭功相互殘殺,要麼就是終於殺敵一人,砍下首級就火急火燎的跑到後方去報功,但是能夠先殺傷敵軍都是武力強大的士兵,他們全跑後面去了,菜雞就全留了下來,導致全軍潰敗。

在後期的軍功記錄中做了大量的改革,如記錄小隊功績,整體獎勵並有專門的人員清算殺敵數量才規避了很多漏洞。

而先登即對第一個攻上敵人城頭勇士的獎勵,更是足以讓士兵們瘋狂,明將李如松,其在攻打平壤城前夕,為了激勵士氣便宣布,攻城時第一個先登的士兵,可以獲得賞銀五千兩!

在明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1000元人民幣,5000兩就直接是500萬人民幣,收益比搶銀行還豐厚,人生從此截然不同,而且還能光宗耀祖,一朝登天.所以,在古代,有專門的先登部隊,人人爭相希望能進去,冒著敵人的箭矢和滾木向前衝。

韓非子曾經說過:秦國為了激勵先登之人,以百里封宅和高官俸祿作為賞賜。如此誘惑下,秦軍作戰異常勇猛,大有橫掃千軍之勢,所到之城,無論多麼堅固,皆可破之。

一方面,士兵們拿命換來了榮譽,另外一個方面,朝廷也大出血。這是打了勝仗,朝廷需要拿錢出來,打了敗仗呢,也少不了。對陣亡將士的撫卹金也是一筆大錢,朝廷必須要凝聚人心,否則,必然讓將士們寒心,再也不給朝廷賣命。

對陣亡將士,有各種方法表達朝廷的慰問,如加封女眷,從縣君到國夫人,還可以恩萌子弟,賜予錢財宅地。當然,最實際的就是給陣亡者家屬給錢,如宋代,是給死於戰爭的普通戰士家屬三匹絹,並免除徭役三年。如果士兵們家中有鰥寡孤獨,無依無靠的情況,甚至於朝廷供養。

所以,僅僅在軍隊後勤和將士封賞上,朝廷就拿出了血本,這還不算在工程和裝備上的巨大開支,武器護具、營帳大車、衣物旗號、建築材料、鍋碗瓢盆、斧鍬鋸鎬…..更是一筆天文數字。因為總不能讓士兵裸奔著上陣,那就等著敵人的屠殺,從最基礎的皮甲到鐵甲,沒有便宜的。

漢代士兵的裝備是怎樣的?

普通士兵的製式武器主要有環首刀,漢弩,卜戟,玄甲和鉤鐮等一些較為先進的武器,如環首刀裝備了大量的騎兵部隊,然後這個是為了迎合騎兵部隊的劈砍方式所產生的,而漢弩的設計鍛造技術也是比秦時期好了太多,且射程達到了150米到300米的距離。

接著就是玄甲,這個可是由1842片鐵片用繩子連接而成,重大概三十斤,防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了,再就是漢戟,這是給士兵們擊刺,鉤刺格擋對方的武器,極大的增加了士兵的攻擊力。這樣的裝備當然強悍,但是要多少錢,在物資匱乏的古代可想而知。

從秦代開始,裝備全部是標準化打造,多次徵調全國工匠進行集中打造,一方面所耗費的物資成本遠遠高於糧草,另一方面,作為手藝人的工匠,要比普通農夫金貴得多。

以上數據基本上是查不到了,但必然是耗費整個國庫,在古代,職業士兵和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1:20就已經到了極限,否則,就必然是烏合之眾。正因為戰爭的巨大成本,沒有那個成熟的皇帝敢輕言戰事。

宋代時,西夏戰敗,一萬多名士兵全軍覆沒,宋神宗在朝堂上直接崩潰,對著文武百官失聲痛哭,乃至夜夜哀嚎,年僅38歲帶著遺憾抑鬱而終。

我們看到戰爭的成本,就能理解宋神宗的痛苦,相當於我攢了20年的錢,就為了打這一仗,結果全沒了,一生的夢想就此葬送,誰能撐得住?

多數皇帝,一生打上一兩次仗,就已經到了朝廷國力的極限,結果漢武帝在位54年打了43年的仗,幾乎沒有消停,而大漢居然沒有亡國。

但,在歷代皇帝的教科書中,漢武帝往往成為了一個負面教材,當太子按捺不住說自己未來要征討四方時,太傅往往一聲怒喝:殿下是要學漢武帝嗎?

漢武帝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司馬光時代評價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弊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要知道,戰爭的成本大,但漢武帝時代的戰爭成本還遠遠高於歷代。

為了應付戰爭的成本,很多時候會有人取巧。

比如軍糧,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徵調,一下子省掉了80%的人力成本,當然,往往就地徵調就成了打劫,走一路搶一路,軍隊直接變成了暴徒大軍,一路燒殺搶掠,更誇張的搶不到吃的了就拿人做乾糧…..

還有的軍費甚麼的都不給了,直接屠城搶劫,這就當對軍隊的犒賞。

漢武帝時代遠征匈奴,超長距離奔襲,沿途都是荒漠草原戈壁,就沒有任何就地徵調糧食的可能,即使剿滅了匈奴的部落,想搶錢,匈奴對大漢本來就是搶劫犯,能搶個啥?

但是漢武帝的難題,對匈奴來說,卻是他們的先天優勢,北方草原除了盛產馬匹外,還盛產牛羊。當中原民眾因為要使用牛作為生產工具、對耕牛倍加愛護,匈奴卻將牛肉作為日常食品。

匈奴騎兵的軍糧,也是風乾牛肉。具體做法是:將一匹牛殺掉,取出數百公斤的牛肉進行風乾,變成十幾公斤、二十幾公斤的牛肉乾,隨身攜帶。

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營養豐富全面,其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提供的熱量遠比稻穀粟米這些高的多。一名匈奴騎兵隨身攜帶的一包牛肉乾,能吃上數月之久,根本就不必要額外配備後勤保障人員。

匈奴騎兵就是依靠這種高熱量、營養全面的牛肉乾,屢屢南下侵犯中原。他們騎著馬,機動能力是步兵的4倍以上,跑也跑不過,追也追不過,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跑,幾個月的時間,總能搶劫到城鎮村莊,所到之處,放火屠城,甚至抓人做乾糧,留下一片狼藉,生靈塗炭。歷代漢朝皇帝,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花錢買平安。

漢武帝遠征匈奴的第一個難題,傳統的步兵根本就不要想了,要打敗匈奴,必須建立大漢鐵騎。否則,永遠只有望著匈奴軍隊絕塵而去的背影嘆息….

在古代中國,馬匹是尊貴身份的象徵之一,馬援曾說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濟遠近之難。

但對於中原王朝的普通百姓來說,沒有養馬的習俗,根本不划算,誰都不會傻到用馬去犁地,游牧民族的馬匹隨處可見,大漢剛建立的時候,整個朝廷都找不到4匹顏色一樣的馬,可見有多稀缺。

從漢文帝時期,就開始苦心經營養馬,朝廷頒布了復馬令,鼓勵民間養馬,規定凡是養殖一匹馬的農民,可以免除家里三個人的兵役,甚至可以用捐馬的形式來給自己贖罪。在律法上禁止民間屠殺馬匹,盜馬賊會被直接處死。

到了漢景帝時期,將養馬作為朝廷支持的核心項目,專門設置了三十六所養馬用的牧苑,並繼續鼓勵民間養馬。漢武帝更是花了血本,大幅提高馬的價格。從5000錢的正常水平提高到20萬錢,大幅刺激了百姓養馬的積極性。同時官馬民養,朝廷將母馬借給百姓,三年後,每10匹母馬額外歸還1匹馬,其餘生下的馬歸百姓。

但是中原豢養的馬匹在力量、爆發、耐力、身高上都不如草原上的良駒,這相當於戰爭還沒打,就已經輸了一半。將驅逐匈奴作為自己畢生事業的漢武帝來說,這是首當其衝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射雕英雄傳中的汗血寶馬,原產於土庫曼斯坦,也稱為大宛寶馬,在各個維度都遠勝於中原本地馬,不僅身材高大壯碩,且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汗血寶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7秒,並且極具持久力,可以在84天跑完4300公里,均是普通馬匹的2倍左右。

不僅如此,汗血寶馬是在艱苦環境中作戰的神兵利器,它非常耐渴,即使在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也只需飲一次水,因此特別適合長途跋涉。

在1998年時,一場賽程為3200公里、賽期60天的賽馬比賽中,54匹參賽汗血馬都堅持到了終點。當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帶來了有關西域諸國的情報,其中最吸引漢武帝的就是關於大宛寶馬的傳說。

早在前113年,有一名敦煌囚徒,千辛萬苦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漢武帝親自作歌詠之: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但僅有一匹千里馬是沒用的,大漢也不清楚汗血寶馬的確切來源,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現在,張謇帶來的信息讓漢武帝終於明確了,改變國運的寶馬在大宛。

漢武帝花了血本,打算用金馬換寶馬,在公元前104年命車令為使,帶千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國首府貳師城換汗血馬。結果大宛國王不幹,使臣空手而歸,不僅如此,大宛國王還見財起意,在使臣歸途中殺了漢使搶了金馬。這下子大宛闖了大禍,漢武帝一要報仇,二要良駒,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兵遠征大宛。

但是,第一次對大宛的攻打極其慘烈,也讓漢武帝第一次完全明白了遠征的代價。大宛,已經超出了狹義的西域的範疇,今天從北京做飛機到土庫曼斯坦,也需要7個小時,全程超過4000公里。

漢軍在冬季出發,寒冬的雨雪,落到了前進的漢軍頭上。在必經之路上,還有風沙漫天的雅丹地貌白龍堆。加上翻越帕米爾高原支系山麓所引發的各種身體不適與頭痛發熱,漢軍在路上就士氣低迷。

不僅如此,在艱難的環境下根本無法收集草料和糧食,不得不沿途殺牛馬為食。結果失去畜力的漢軍更加被動,而且戰車和攻城武器不斷丟棄。李廣利被迫在車師附近的高昌壁,安置了一部分傷病員,並留下部分人馬保衛後路,然後剩下的兵馬繼續前進。

進入西域之後,當時的大漢還遠沒有形成「天威」,沿途的各國閉門謝客,即使李廣利拿出重金也不給他們提供糧食。一路又飢又渴,漢兵抵達鬱成城時,仗都還沒打,就從4萬多人減員到了1萬人,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打不下來,

李廣利準備撤退,漢武帝大發雷霆,派使者攔守玉門關,告訴李廣利,大軍撤,就斬殺李廣利於玉門關!李廣利害怕了,因而留駐敦煌。

如果不能取得對大宛的勝利,遠征匈奴就只會是一場夢境,而且在大漢與匈奴的戰爭中,西域緊靠匈奴,西域各國開始都是牆頭草,連大宛都不能打贏,就無法對西域形成威懾,誰都不會拿大漢當回事,在未來的戰爭中,西域必然與匈奴暗中勾結,讓大漢左右為敵。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漢武帝苦心磨劍,做了充分的準備,再次從敦煌出兵六萬人,帶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以萬數計算。他們多帶糧食,兵器、弓箭等極為齊備。

第二次出征,漢朝還增派甲卒十八萬人到酒泉和張掖以北駐守,並徵調大批糧草輜重供給漢軍,驅車載運的人眾絡繹相連到敦煌。而授任兩名會相馬的人為執驅馬校尉,準備在攻破大宛以後選取良馬。

這一次,隊伍龐大兵強將廣,西域的小國也都是勢利眼,所至沿途各個小國紛紛迎接,拿出糧食供養軍隊。這一次做好了充分計劃的大漢軍隊再也不是兩年前的疲憊之師,不費吹灰之力血洗了大宛的盟友輪台國,並包圍大宛的城池,攻城四十多天。大宛臣民眼看毫無勝算,趕緊撇清關係,內亂殺死國王,打開城門求和。

大宛這次終於知道了雖遠必誅絕非空話,漢軍挑選了約三千匹好馬,而且立了大宛的新王,順利回到長安,沿途的西域各國,盡皆表示成為大漢的屬國。

大漢從此開始設置了酒泉都尉,掌管西域事務。從酒泉到羅布泊都設置了瞭望哨,還大規模建設烽燧和驛站。使者都尉這一職務也出現在了官職表上,統一管理在外活動的使節。

漢武帝欣喜若狂,當即把大宛寶馬改名為西極馬,賜予天馬的桂冠。得到大宛的寶馬,僅僅是讓武帝得到了遠征匈奴的基礎,是一次準備工作,但僅僅是準備工作,就已經讓大漢元氣大傷。

第一次戰役損兵折將近2萬,這對於3600萬人口的大漢已經是嚴重損失,第二次漢軍的主力是6萬人,到達大宛境內的漢軍有5萬人,沿途駐紮,走失,疾病,缺水而死者依然超過萬人;在從大宛得到了3000匹馬後,但是在歸途中再次遭遇連續的雨雪惡劣天氣,回到玉門關的漢軍只有「萬餘人,馬千匹」。

得到了大宛寶馬,大漢有了構建機動特種部隊的基礎,但是,僅僅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

很多人認為,是漢朝的文景之治,讓漢武帝有了討伐匈奴的基礎。這樣看是搞笑的。

大漢的賦稅,是丁稅、田賦和徭役,在田賦上,開國之時為十稅一,在文帝時,是三十稅一,而且在漢代初期,是沒有商業稅的,導致在武帝初期,商人豪強,已經富可敵國,但漢朝的積蓄,也就是糧草較為豐富。

要想靠十稅一或者三十稅一,就完成將大漢的疆域成倍的擴充,那任何一個皇帝都想這麼幹,但很多帝王僅僅完成了漢武帝不到一成的功業,就已是亡國之禍。

因為這個要命的原因,歷代都有史官說漢武帝不應該打匈奴,的確,漢武帝打空了整個國庫,那如果不打呢。那就是每年只需要拿出很少的國庫積蓄去收買國力遠遠不如大漢的匈奴,每年給匈奴供奉美女和財寶。

雖然匈奴欲壑難填,在拿到歲供後依然南下侵襲,但損失,畢竟是有限的,畢竟,只有北方少數的地方受到了損害,多數地區平安無事。這些史官們說的對不對?但凡這樣想的民族,在整個地球上已經消失了。

對國力弱小的匈奴尚能妥協,還有什麼能不妥協?那80年前是不是應該毫不猶豫的對日本投降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很多村子裡,被人欺侮的,往往不是身體瘦弱的,而是經常妥協,希望息事寧人的人。要打仗,錢從哪裡來?

漢武帝,對家人無情,對臣子無情,被人評論為暴君,但他是中華民族的巔峰英雄,也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代表了中華民族永不妥協和絕不屈服的偉大精神。

中華文明,因有漢武帝這樣的英雄才讓我們覺得驕傲與自豪。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與樸素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一樣,是中華民族延綿千年的根本所在。但是豪言壯語,誰都會說,沒有人會去打一場注定失敗的戰爭,要遠征匈奴,該怎麼做?

古代九成的帝王,就是簡單的加稅徵餉,但是大一統的王朝,對比封建制儘管在動員能力上有巨大的優勢,可在王朝的中後期,官僚體係不僅將動員的效率成倍的放緩,而且任何一次加稅最終都變成了劫貧濟富,讓普通百姓傾家蕩產,官員們卻大發橫財,最後帝王的偉業還未完成,離著封狼居胥還有萬丈距離,全國已經烽煙四起。

而漢武帝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最終成就傳奇霸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