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知止;多餘的最後一句話;打工心態、糧食安全;捨得

墨子曰:“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弘一法師曾精給好友夏丏尊血了一幅字:“知止”。寥寥二字,蕴涵著無限深意與禪機。

常言道,過猶不及,事缓則圓。凡事太過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緩緩圖之,適度而為,才能得以圓滿。

01,止語,守住嘴 ,不該說的話一定不要說,不知道的事,更不要亂說。

《論語》有言:“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口,是心的門户,決定著一個人的風水,如果口門常開而無遮攔,必定會招來禍端。

曹操就是一個不懂止語的人。

他最經典的豪放言語就是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可謂一言傷盡天下人的心。人皆有私心没錯,但當面說出來,再忠心的人也莫不心寒後怕。

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敗走華容道,脫險後,他就大哭嚎啕著說:“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曹操認為若郭嘉還活著,他就不會輸得這麼慘。言外之意,這幫剛使他脱險的人,没一個比得上郭嘉。這麼一說,那些跟随他打江山,謂他抛頭顱、洒熱血的人,任誰都寒心。

曹、孫兩軍對峙時,曹操却指著孫權那面說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而子,豚犬耳”。曹操此話一出,頓時四下嘩然。戰事在前,却言語誇讚對手,還讓人怎麼為你賣命謀江山呢?

說話不懂忌口,張口既出,傷人却不自知,真是曹操的一大弱點。以曹操雄霸天下的決心和實力,却没能統實一天下,和他那張不懂止語的嘴不無關系。

俗話說,得意不快心,失意不快口。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信口開河者,大則丢江山丢性命,小則失去飯碗,令人貽笑大方、為道德所唾棄。

《易精》有言:“亂之所生也,則言預以為階。”禍亂的產生,往往是由語言引起的,輕率的言語,就好比是為禍亂搭建的台梯。管住自己的嘴巴,適度止語,看透而不说透,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02,止欲

相比止語,欲望往往就更有誘惑力。也許有人觉得匆匆人間一程,當随心所欲才好。然而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如若貪、懶、名、利等欲望不知止,就像無法控制的毒瘾一樣,一旦沾染,就會深陷。

相傳,商王紂剛為王的時候, 也是位節儉勤勞劳的君王。有一天,纣王得到了一双精美的象牙筷子,所有人都恭喜纣王,只有箕子驚恐不已,不住唏嘘嘆息。便有人問箕子為何?他無比担憂地說:“有了象牙筷子,就要有配套的犀牛角、美玉石等打造的杯盤碗羹;有了這些玉石美器,就又有了美味佳肴,绫羅绸缎、高樓廣厦……”眾人却覺得箕子多慮了,然而,箕子的担優却變成了現實。

果然,幾年後,纣王就變得窮奢极欲、荒淫無耻,權力、酒色、佞臣成了他的嗜好。多有賢臣規諫,却被廢逐;王叔比干,强諫三天,却被銖殺;箕子驚懼,只好佯狂混於奴隸中,而被纣王囚禁。兄長微子屢次勸諫,纣王也聽不進去,微子只得離去……

在不斷满足自己欲望之實,纣王就不斷的勞民傷財,致使百姓哀苦。随後,商朝的太師、少師等都去了周朝。終於,纣王在自己的欲望貪婪中成了孤家寡人,最後,只得带上寶玉珍玩,赴火而死,國家滅亡。

欲望,就像是一個可怕的深淵,仿佛永遠填不满似的。正可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红”,就算是天下的君王也做不到。不懂控制自己的内心欲望,便如臨堕入欲望的深淵。面對誘惑,懂得守住本心,不為誘惑的人,才能全身而退。

若問歷史上將高官厚祿不放在眼裡的能有幾人?

張樑絕對是能控制這種誘惑的人之一,他功成名就,却不戀權位。劉邦成就霸業,張良可以說是蓋世之功,論功行賞之時,張良却謝絕“三萬户”的厚封。

且看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唯獨不戀世俗誘惑的張良得以保全,不為功利欲望而身陷囹圄。面對高官俸禄的誘惑,一般人是很難不為所動吧?

楊雄在《解嘲》中曾寫道:“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全。”爭奪者亡,默默守住本心者生;官位太高的宗族也有危险,能守住本心的人才能身全。

擁有一顆平常滿足心,適度止欲,守住本心,才是最至理的人生信條。

03,止行 

常言道,君子有所為,亦有所不為,不該做的事情就别做。止行,不是不行,而是“三思而後行”,將事先考慮全面,再行事。不懂思慮如何行事之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禍事。

曾國藩是一位行事籍為穩重的人,可他的弟弟曾國荃則不然,他嫉惡如仇,且行事鲁莽,不懂謙退。 曾國荃在任湖北巡撫時,就曾與湖廣總督官文多有積怨。

由於官文不發救兵,間接導致哥哥曾國華殞命,曾國荃便對其十分憤恨。後來,弟弟曾貞幹病逝軍中,遺體途經武昌;其他官員都來吊喪,唯獨官文没來,可算是氣到了心性不穩的曾國荃。

當没有戰功的官文和自己一樣被赐封伯爵時,曾國荃深感不平,便決心要上奏朝廷把官文彈劾下去。曾國藩得知後,就立即勸阻曾國荃。讓他不要較真,謹防引火燒身。 然而曾國荃却一意孤行,絲毫不聽勸阻,最終還是彈劾了官文。結果,官文不僅没有丢官,反而把矛頭轉向曾國荃,並給他帶來不小的麻煩。

曾國荃一意孤行的鲁莽行為,不僅没能達成所願,反而為其所累,不得不說有一定咎由自取的成分。一個人如果不懂制止自己的行為,不知道什麼事可為,什麼事不可為,必定會被己做累。學會止於行,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

據說明朝時期,嘉興有位知府楊繼宗为官十分清廉自守,不允許自己有一分的自私行為,故而深得民心。有一次,一名宫裡的太監經過他的管轄地,就向他索要賄賂,他便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随你來拿,不過你要给我嶺取庫金的官府印券。”

這位太監便十分氣憤的走了,覺得楊繼宗一點都不懂得為官之道,行為死板且可恨。回京後,太監便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

而明英宗却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到皇帝對楊繼宗品行的認可,就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话了。

一個懂得控制住自己行為舉止的人,任你再多污蔑之言也難以撼動。

聖人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謂大道之行,正是有這些小行為而一點點改變的。懂得讓危險止於行,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生活中,我門認為無足輕重的一些小事,或是一句話,一點欲念,些許越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一步步走向不歸路。曾如老人言,小時候,拿人家的釘子,長大後,就可能會偷人家的牛,直到最後害人害己,悔恨已晚。

《史記》說:“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當行則行,當止即止,才能立身長久不敗!做人,一定學會止於言,止於心,更要止於行,才是長久之道。

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事,不僅要學會點到為止,更要懂得適可而止。過多的熱情和付出,未必會收到相對應的回報。

【止於當止,行於可行。懂得知止,做好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赢家。文章如是寫,但我還是欣賞曾國荃的,至少還有是非正義感。當然他忽略官文是滿人,朝廷拉官文是刻意為之,以平衡曾家勢力的暴漲。若老九能等待時機,抓住官文弱點,再傾力一擊,減少與朝廷對抗的意味,效果或許會更好。】

**多餘的最後一句話

前言:其實,恐懼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是唯心的東西。我們一轉一念,它便消失無影無踪。

那天我坐公交車去找朋友,車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幾個人還站著吊在拉手上晃來晃去。

一個年輕人,乾乾瘦瘦的,戴個眼鏡,身旁有幾個大包,一看就是剛從外地來的。他靠在售票員旁邊,手拿著一張地圖在認真研究著,眼不實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計是有點兒迷路了。

他猶豫了好半天,很不好意思地就問售票員:去頤和園應該在哪兒下車啊?售票員是個短頭髮的小姑娘,正剔著指甲縫呢。她抬頭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說:你坐錯方向了,應該到對面往回坐。

要說這些話也没什麼錯了,大不了小伙子到下一站下車到馬路對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員可没說完,她說了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拿著地圖都看不明白,還看個什麼勁兒啊!售票員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兒可是個有涵養的人,他吸口氣,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圖收起來,準備下一站換車去。

旁邊有個大爺可聽不下去了,他對外地小伙子說: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換904也能到。是他說道這兒也就完了那還真不錯,既幫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爺哪兒能就這麼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說完:現在的年輕人哪,没一個有教養的!

我心想,大爺這話真是多餘,車上年輕人好多呢,打擊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爺旁邊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爺,不能說年輕人都没教養吧,没教養的畢竟是少數嘛,您這麼一說我們都成什麼了!”

這位小姐穿得挺時髦,兩細帶子吊個小背心,臉上化著 鮮豔的濃妝,頭髮染成火紅色。可您瞧人這話,不像没教養的人吧,跟大爺還“您”啊“您”的。誰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說那多餘的最後一句話呢!“就像您這樣上了年紀看著挺慈祥的,一肚子壞水兒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來批評一下時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個中年的大姐說了:你這個女孩子怎麼能這麼跟老人講話呢,要有點兒禮貌嘛,你對你父母也這麼說嗎?

您瞧大姐批評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媽一抬出來,女孩子立刻就不吭了? 要說這會兒就這麼結了也就算了,大家說道這兒也就完了,大家該幹嘛幹嘛去。

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餘的最後一句話還没說呢:瞧你那樣,估計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雞似的!

後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簡單的說,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這麼吵著鬧著,車可就到站了。車門一開,售票員小姑娘說:

都别吵了,該下的趕快下車吧,别把自己正事兒给耽誤了。當然,她没忘了把最後一句多餘的話給說車來:要吵統統都給我下車吵去,不下去我車可不走了啊!煩不煩啊!

煩不煩 ?煩!不僅她煩,所有乘客都煩了!整個車厢叫炸了窩了,罵售票員的,罵外地小伙子的,罵時髦小姐的,罵中年大姐的,罵天氣的,罵自個兒孩子的,真是人聲鼎沸,甭提多熱鬧了!

那個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說話,估計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聲: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錯,我自個兒没看好地圖,讓大家跟著都生一肚子氣!大家就算給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嗎?

聽到他這麼說,當然車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聲音很快平息下來,少數人輕聲嘀咕了兩句也就不說話了。但你們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餘的最後一句”還沒說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這麼一群不講理的王八蛋,我還不如不來呢!

想知道事情最後的結果嗎?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辦成,大伙兒先被帶到公安局錄了口供,然後到醫院外科把頭上的傷給處理了一下,我頭上的傷是在混戰中被售票員小姑娘用票匣子給砸的。

你們可别認為我参與了他們打架,我是去勸架來著。我呼籲他們都冷静一點兒,有話好好說,没什麼大事兒,没什麼必要非打個頭破血流。

我多餘的最後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不就是售票員說話不得體嗎?你們就當她是個傻愣,和她計較什麼呢?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嘴都控制不了,還談什麼掌握自己的人生和命運呢?

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口為禍福之門,懂得謹言慎行,照顧他人感受,才是智慧之舉。何時說話,何時沉默,每時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而最好的標準就是得體二字。

會不會說話,能不能管好自己的嘴,總是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影響著你的命運和際遇,做好自己,說好自己的話,就是對人生最為本質的進取。

多積口德,少造口業,世界總不會虧待你。

**打工者心態

很多人困於“打工者心態”。打工者心態的人是怎樣的呢?講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一汽車站的候車室裡等車,後來肚子餓了,便進了一家小超市裡買點吃的。

在付錢的時候,一位中年男人走到柜台前問有没有熱水,店員的態度很冷,没應他,中年男人又問了一遍,她才不耐煩地回了句,没有。中年男人說,車站開水房那邊爐子壞掉了,没熱水,本來還想買桶泡面墊墊肚子的。

随後,他向店員建議說,你們其實可以免費提供點熱水,這樣生意不是更好嘛。

女店員說,我也不是老板,每個月就那麼多工資,生意好不好,關我什麼事,給自己加工作量,我又不是傻子。这位女店員,就是一種典型的“打工者心態”員工。

職場上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對工作的太度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只是替老板打工的,給多少錢幹多少事。

其實,我倒覺得這個中年男人的提議不錯。熱水的成本能有多少錢,關鍵是這個增值服務能帶來更多的生意,而且店里的閒置空間挺大,完全可以放幾張桌椅,供來往的人休息,或者搞點棋牌之類的娛樂項目,按小時收費,這些都是小成本提升營業額的措施,不過我没說,因為說了也是自討没趣。

有句話叫,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樣地,你也永遠無法讓一個打工者心態的人為公司著想。其實工資不是老板發的,是自己爭取的。

這個女店員完全可以同老板談,如果我能做到多少營業額的話,就加工資。只要合理,很少有老板會拒绝的,有人幫忙賺更多錢,何樂而不為,這是一個双赢的局面。

但很多人並不會這麼想,總覺得自己多做一點就吃虧了,總覺得公司發展好壞與自己無關,反正我又不是老板。恰恰是這種心態,讓很多人對工作失去了熱情,而這也埋葬了他們的未來,注定永遠都只是一個基層的打工者,没有成長。

幹任何一件事,我首先考慮的是通過幹這件事能學到什麼東西。這也是我說没有界限感的人成長起來會很快,因為這樣的人,會真得用心去做事,沉浸到工作中,打磨自己,强大自己,而不是整天混日子,等著那點死工資。

一個人如果總是為了那點工資而工作,那麼他的格局就會變小,就只能看到眼前幾米的地方,變得斤斤計較,雖然看似没有吃虧,其實輸了未來,是吃了大虧的。反過來看,那些將工作當成事業的人,最终都將會收穫很多。

分享一個故事。

假期間,朋友回公司拿文件,見一小伙在加班,上去聊幾句,看他正在忙著做一份假期前布置的方案。其實這個案子不是很急,假期後客户才要。

這個小伙笑著說,假期在家也没什麼事,這家客户比較挑剔,所以現在有時間就先把方案弄好,避免到時候來不及。就因為這事,朋友決定月底给這個員工薪資調整上去。

你看,因為這年輕人有自動自發的態度,因為他將工作放在心上,所以薪資被上調了。

將工作當成事業和將工作當成逼不得已的謀生手段,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後者就是典型的打工者心態,而前者其實就是創業心態、老板心態。

所以,請放大你的格局,别讓“打工者心態”毁掉你的人生,打工没那麼不好,關鍵是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

可以這麼說,一個連員工都不做好的人,即使日後自己創業,也是很難成功的,大浪淘沙,最終很可能死在浪潮裡。工作是一場修行,希望你能修成正果。


**馬雲在跑步時,路人對馬雲說:

「我佩服你能熬過那麼多難熬的日子,然後才有今天這樣的輝煌,你真不容易,換成我,早就瘋了!」

馬雲說:

「熬那些很苦的日子一點都不難,因為我知道它會變好。我更佩服的是你,明知道日子一成不變,還堅持幾十年照常過,換成我,早瘋了!」

有些苦,不叫苦,因為你知道它代表希望,會讓你夢想成真!———獻給為夢想而奔跑的人們!

**明知是陽謀,還非接不可 ! 

注意財經新聞的人一定熟悉 : 今年黃小玉價格漲了3倍 、5 倍,其他大宗物資也....。沒飢荒戰亂呀,怎麼漲3~5 倍 ? 因為,物品特性、人性恐慌與資本制度交織,頗為複雜。

糧食的絕對剛需就體現在,它永遠只能多不能少。

假設世界上的鐵礦石產量突然減少10%,那麼鐵礦石價格會上漲10%嗎?

不,你錯了,價格會大幅上漲,直到有10%的下游企業買不起鐵礦石為止。

我們可以没有鋼鐵,也可以没有石油,但是不能没有糧食。糧食的剛需程度,遠大於鐵礦石。

偏偏糧食的需求彈性還特别小,富人没辦法多吃,窮人也没辦法少吃。

如果糧食減產10%,那麼帶來的絕對不是每人少吃10%的糧食,而是餓死10%的人為止。

小的時候,都玩過搶板凳的遊戲。

如果N個人,有N個板凳,每人只能坐一個板凳的話,那么大家都很淡定,慢悠悠的走到空閒的板凳那裡坐下,大家都很有風度,也不著急。

但如果只给N個人提供N-1個板凳的話,大家就像瘋了一樣的搶板凳,以最快的速度搶凳子,同時還瘋狂的推擠旁邊的人,毫無優雅和風度,這還是遊戲懲罰很低的情况下。

如果告訴這N個人,搶不到板凳的那個人會死。相信我,這個遊戲會瞬間血腥激烈無數倍。

當糧食短缺10%甚至5%的時候,就會開啟一場同樣的遊戲,異常殘酷。

2018年,印度的洋葱豐收,部分地區的價格甚至跌到了1盧比/公斤。但2019年,印度的洋葱出現了欠收,價格上升到25盧比/公斤。自2019年9月開始,印度洋葱的價格瘋狂上漲,目前已經漲到了80盧比/公斤。

之所以會出現3~80倍這麼恐怖的漲幅,是因為洋葱是咖喱的主材料,而印度人特别喜歡吃咖喱。這只是做飯的輔料欠收,如果是糧食不足,你可以想象,搶屯會使價格飆升到何等地步。

今年,大陸的蘋果價格遭遇爆炒,猪肉價格漲破天,物價通脹水平直線上升,後來連大蒜、生薑、綠豆等等與‘稀缺’占不上邊的生活物資都遭到炒作。有人計算過 : 當把目光瞄向十四億人每天所急需的生活物資,把大米與麵粉的價格炒高一倍,只需要兩千億,炒高十倍也只需要五千億。這對資金堰塞湖李的水來說,這點錢就是九牛一毛。多恐怖 !

2005年12月到2008年7月,全球氣候異常,大量國家和地區糧食欠收。按糧食專家的測算,全球差不多有1000萬人的糧食缺口。

總共60億人,產生了1000萬人的糧食缺口供應,糧食產量比最低供應線少了0.15%,就少那麼一點點。結果,國際小賣的價格從300漲到1330(單位:蒲耳/美分),漲幅3.4倍,國際玉米價格從185漲到758,漲了3.2倍。

這裡面有國際炒家的因素,但你敢不買麼,你願意成為那0.15%的人口麼?所以這是陽謀,你只能買。這0.15%的缺口,是靠非洲人給"消化"的。

**沒有捨,哪有得

萬事都有因果。不付出,就不会有收獲;不懂得捨去,就不會有得到。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渔夫在捕鱼,一只茑鳥飛下,叼走了一條鱼。無數隻烏鴉看到魚都想得到,便追逐茑鳥。茑鳥不論怎麼飛,漫天的烏壓都緊追不捨。

茑鳥無處可逃,幾乎到了絕境,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啄得死無葬身之地。又驚又怕之下,魚從嘴中掉了下來,無數的烏鴉朝著魚落下的方向繼續追逐。

茑鳥如釋重負,落在樹枝上休息,心想:我背負這條魚,讓我恐懼煩惱;現在没有了這條魚,反而内心平靜,没有憂愁。

享了不該享的福,終歸要吃不該吃的苦。人生,注定是有捨有得,在捨與得之間,有小歡喜也有大智慧。學會適時的捨去,能讓山重水復的人生豁然開朗、柳暗花明。

凡是大善之人都能捨,凡是大智之人都敢捨。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有兩個人,一路跋涉,披荆斬棘,終於找到了傳說中宝藏所在之地。没想到,那兒空無一人。正當她們疑惑不解時,空中傳來了一個聲音:“你們有什麼心願,說出來,我就能幫助你們實現。”

一個人激動不已,搶先說道:“忙碌了這麼多年,我希望今後甚麼都不用幹,天天都有人給我錢財和食物。”

另一個人沉吟許久才說:“我能有今天,多虧善心人相助,今後我希望我有足够的能力,每天都幫助一個人。”

没過多久,空中那個聲音說:“你們的願望都會實現的。”

故事的結局出乎很多人意料。那個不捨得吃苦、想坐享其成的人,後來成了乞丐。如他所願,天天都有人施舍食物與金錢給他;而那個一心想著給予的人,成了一個富翁,樂善好施,專門接濟别人。

你看,太過拘泥於身外之物,不捨得給予他人,不捨得抛開雜念,最後的結局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有人說,你人生中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到你的生命裡。

所謂“捨得”,有捨才有得。有時,你看似捨棄了眼前的利益,但得到的是未來梗廣闊的舞台。如果將擁有的攥得太緊,我們又怎能能張開双手擁抱更廣闊的世界?

人生如海,正是有權衡過後的捨棄,有反思過後的放下,才會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暢快,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邁。

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道出了那句著名的“選擇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再多的憂柔寡斷,不如一次乾淨利落的捨棄。當我們捨去浮華外物,捨去不相干的枝枝蔓蔓,就會發現,要想得到内心的平静,也並没有那麼難。

一顆平常心,任它苦辣酸甜,照樣活得瀟灑自在。

家有良田華厦,未必使人了却恐懼;日日珍饈美酒,難保健康無病;捨去妄念,才能讓人得到最珍桂的“心安”二字。心安,東南西北都好;心安,粗茶淡飯有味;心安,方丈陋室也是大千世界。

人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學會捨與得,方是大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