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為什麼要旅遊

為什麼要旅遊

為什麼要旅遊( 行 )?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最多的,也是看似最正確的看法是“行萬里路勝於讀萬卷書”。這種說法强調旅行的意義,本身没有錯,但是有點誇大其詞。因為這兩件事情是互補的。在認知學上,可以把知識的獲取歸為三種:親身感知、他人告知和邏輯推知。

邏輯推知是人類新知的來源,遺憾的是每一個人一輩子能通種形式得到的新知其實很少,因此前兩種形式就特别重要。讀書是獲得知識和信息的第二種形式,而旅行屬於第一種。二者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是並不能100%地替代。現今他人告知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是很多時候没有親身感知,是無法領悟的。舉一個例子,對99%以上的人來說,不在股市上輸點錢,那麼無論看多少書,了解多少歷史,都難以任清股市的凶險。

旅行的第一個意義是增長見識,他人告知的事情,最好親身驗證一下,才能記住,變成自己身體中的一部分。 對於他人没有告知的經驗,自己通過旅行了解到了,再告訴他人也是一件好事情。

當然,一個人通過旅行得到與眾不同的想法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不妨看一個更有普遍意義的例子。美國在19世纪末,大家深受壟斷之害,因此對資本主義、對資本家比較痛恨,一度出現過社會主義的思潮。20世纪初的年輕人都是“憤青”,談起美國總是負面看法多,這種情緒一直持續到二戰之後。但有意思的是,接下來婴兒潮(1946~1964年出生的人)的那一代都比較“愛國” ,認為美國制度好。原因很有意思,主要是因為他們出國的機會比父輩多,到世界各地轉了一圈後,還是覺得美國好,這種認知讀多少本書都體會不出來。又過了幾十年,到了冷戰後出生的一代,他們又成了“憤青”,原因很簡單,他們没有了婴兒潮的父輩或者祖輩走到世界上受尊敬的感覺了。

一般人判斷制度得好壞,首先看自己的經濟生活好壞,其他都是次要的。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獨強,日本第一的呼聲一度響徹雲霄,現在似乎沉寂了。現在西方資本主義下的經濟分配問題百病叢生,衍生出民粹主義,正在吞噬西方的價值基礎。大陸改革開放40年經濟的高速成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經體制又成顯學。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能過上好日子就是好主義。世局變動難測,所以沒有甚麼普世恆定的。美國日裔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在冷戰結束以後,寫了"本歷史的終結",認為西方的制度將是恆定的普世價值,當看到大陸的發展模式,他困惑了;當看到西方社會問題叢發,他又懷疑了,馬上被打臉,再拼命解釋修正自己的論點。

類似地,在中國經歷了文革的一代對很多社會問題的看法都比教負面,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一代在同樣的事情上的看法都比較正面,這是人的經歷使然。很多人担心中國陷入這種、那樣危機,其實到世界上走一走,就釋然了。不走一走,這一派學者說好,那一派學者說不好,都說得頭頭是道,你真無法判斷該聽誰的。巴菲特講,要了解經濟情况,不要聽經濟學家怎麼講,華爾街怎麼講,《紐約時報》怎麼講,去周圍百貨店看看就可以了,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旅行的第二個好處是走出自己平時生活和工作的圈子。 無論是在熱力學中,還是在信息論中,一個封閉系統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發展的,也就是說變得越來越無序。而破局的關鍵就是打破封閉系統,引入負熵,這個負熵在熱力學中可以將它理解為能量,在信息論中理解為信息。無論是哪一種,都要走出封閉的圈子。很多時候自己會發現,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對之前工作的看法就變了。通過旅行,換一個環境,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走出困境。在歷史上,很多大藝術家的靈感來自於換一個環境,見到自己以前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高更(Paul Gauguin)在大溪地的經歷創作出不朽的名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方去》。

【促成中國走現代化道路,並開始改革開放的有兩位領導人,第一位是周恩來,第二位是鄧小平。周恩來的經歷來自於尼克森訪華,當時根據中美事先達成的協議,美國的電視媒體要做全程直播,中國當時也不知道怎麼做直播就答應了。在尼克森的專機到達之前,運輸設備的飛機先到了,美方工作人員在機場馬上就把衛星天線和全套轉播設備搭了起來,等尼克森一到,馬上就開始現場轉播了。這讓周恩來當時看呆了,這才體會到中國必須開始現代化。

鄧小平同志的經歷來自於1978年對日本的訪問,當他乘坐新幹線看到兩邊漂亮的農舍後,決心排除一切阻力進行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 這其實就是通過旅行幫助我們從僵化的思維走出來。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這個道理。董其昌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脱去塵濁”,含意也差不多。】

旅行的第三個目的是讓我們了解自己。 世界是一面鏡子,通過它我們能够看清自己。當然,大的世界比小的世界更能讓我們全面地了解自己,不僅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想法,也能了解我們的能力。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哪怕是采取最偷懶的旅行方式——坐郵輪,出門在外也是事事艱難,這時不僅考驗人的生活能力,而且能够發現平時自己看不到的一些能力。比如要組織大家一同出遊,雜事特别多,需要很多人参與組織協調工作,這其實是年輕人鍛鍊能力和顯示才能的機會。當然,旅行的一個不能被忽視掉的目的就是休息和享受生活,人除了宅在家裡,或者在單位上班,花一些時間在外面Social,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怎樣旅行才能收穫比較大呢?簡單的講就是要紀錄,所說的紀錄不僅是拿着自拍杆到處拍照,表示自己到此一遊了,而是要紀錄自己的想法。 任何人出門旅行,一定會有想法的,把它們記錄下來,就成為了人生的閱歷。 每年花個一兩周時間,獲得旅行的享受和收穫,還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