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甲申1644年左右歷史走向的人,機遇與轉折

甲申1644年左右歷史走向的人,機遇與轉折

雖說歷史不隨人意轉,但歷史總是在關鍵時刻,因關鍵人物、英雄豪傑,偶然或必然的作為,改變了其走向。公元1644年,歷史的走向撲朔迷離,崇禎、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三皇一王,四方牽制,各有期盼,卻俱無錘定之力。

公元1644年,這一年的春節是大明王朝崇祯皇帝一生中最黯淡無光的新年,元旦一大早­,京城大風呼啸,出现了罕見的沙塵暴大風霾,在古代星相術士眼中,這是邊事刀兵大起的徵候,乃大凶之兆。早朝,全體官員遲到,議事,眾僚緘默。崇禎自己早有南遷之議,但怕歷史責備,希望由大臣提出。有人建議太子先至南京備位,自己又恐淪為太上皇而峻拒。想招唯一駐守關外之吳三桂回守京城,又意謂放棄關外最後據點寧遠,喪失所有關外領土,況需軍餉百萬,對此時之國庫,實為無米之炊。向宗室及官員們募餉,竟只得20萬兩( 諷刺的是,李自成進京後,對明宗室及官員實施拷掠追賍,竟得7千萬兩,足證渠等之貪腐與短視。)。1644 年0319 ,崇禎在大喊罵" 朕非亡國之君,眾臣子皆亡國之臣。"在唯一僅隨的太監王承恩陪伴下,自縊煤山。崇禎多疑、猜忌,色厲內荏,因輕信謠言殺袁崇煥;命宦官督軍逼死盧象升;為滿足急於求成的心理,迫洪承疇速戰而被俘。個性決定命運,這句話套用在崇禎身上,最恰當。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走到了最後時刻。崇祯皇帝因個性問題,多疑、猜忌,致在调兵布局上一再失誤,錯失了最後­逆轉局勢的可能性。而這時候,统一江山的大好機會落到了闖王李自成的手中。起兵15年後期一路凱歌,而寧武關的慘勝,頓挫其勢。但歷史再度眷戀給予機會,大同、宣化總兵投降,搬開入京路障。然而當李自­成高歌猛進,殺到京城樓下時,却因為對家鄉的眷戀以及戰略的失誤,派杜勛向崇禎提出議和,只要求崇禎劃西北分治,並封自己為西北王,另補助軍餉100萬兩足矣。崇禎的扭曲自尊,竟拒絕此尚能保大明江山之便宜機會。最後,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但是馬上得天下易,無法馬上治天下,且由于軍隊纪律的涣散,劫掠百姓,失去民心," 迎闖王,不納糧"成為空話一句。再加上二號人物劉宗敏霸占陈圆圆等事件,使原本已同意被招降的吳三桂,憤而投清。李自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终倒在了歷史­的舞台上。北京城內空轉41天,帝王龍椅只安穩坐了一天,1644 0430 撤離北京。與項羽一樣心態,衣錦還鄉,回去固守熟悉的西安老巢,誇耀父老。

在松锦之戰失敗後,吴三桂镇守的寧遠成為明朝在山海關外防守清軍的最後一個堡壘。當李自成的農民軍直指京城時,吴三桂带领大軍和随行百姓西進北京勤王。然而這時,李自成大顺軍已經入主北京,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盡,明朝滅亡。無處可去的吴三桂,本已接受李自成派唐通為使的召降,及四萬兩軍餉補助,他只能繼續­踏上歸順李自成之路。不料,路上驚聞父親吳襄被拘拷掠,心愛的女人陳圓圓也被霸占。這時,被激怒的吴三桂再次回守山­海關,以事成裂土為誘餌,向大清多爾袞借兵。大清虛與委蛇,坐山觀虎鬥,李、吳在"一片石"的激戰,在吳三桂危急存亡之際,多爾袞先迫吳三桂投降大清,再派辮子軍夾擊農民軍。自後吳三桂成為清入關後之第一驍將,自己也被命運推到了歷史的前台。

公元1644年3月19,崇祯皇帝自盡,大明王朝土崩瓦解。吴三桂的叛降,是壓垮大明的最後一擊。局勢一片混乱,而大清王朝­却對此尚一無所知。皇太極死后,顺治幼年即位,掌握實權的则是野心勃勃的多爾衮。吳三桂借兵信的到來,多爾衮既驚喜又戒慎,他審時度勢,毅然率兵直下山海關,打斷困擾大清30年的寧錦防線,先逼吳投降,再潰李敗逃。1644 0502,在李自成撤離北京的兩天之後,以消滅反賊,救民於水火為名,兵入北京,速度之快如摧枯拉朽,超出多爾袞之預期。對於整個大清王朝基業之定鼎,多爾袞有不可磨滅之贡献,自己也在歷史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