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化,是個可怕的字眼

** 化,是個可怕的字眼 **

化字是無形的變化,一切東西了,就是本質的改變了,化為烏有,如消化。凡事一"化"就推向極端,為競爭無所不用其極,利之當頭,道德良心放兩邊。現代社會的工商發達,是把雙刃劍,既造福又帶來無窮災害。因此,要商業不要商業化; 要工業不要工業化之聲四起。

工業革命開起了大量生產,豐富了物質,但過度的發展造成環境破壞,各種污染,沙漠化….

商業活絡了商品流通,商品經濟使民生多元化,但因利字當頭,也摧燬了文化,道德,致偽劣假冒層出…社會氣氛也變得淺薄、浮躁、喧囂。抱怨年味,節味,除了吃,全沒了真無聊,是不是 !?

標準化降低了生產程本,但也淹沒了個性,弱化了創意與自我。

網際網路與媒體的普及化,優點固多,但資訊氾濫不知真假,社會庸俗化,倫理人際關係蕩然…。

其實,化字不僅止於民生環境方面,也涉及政治等各個層面。歷史上的北魏,鮮卑人拓跋宏決定"棄胡入漢",做"刨根嫁接式"的澈底漢化改革。藉皇權強力鎮壓,並殺逆子立威。先進用漢人改革吏治,剷除保守勢力、遷都洛陽使鮮卑人無地可牧,改習農桑,再禁胡服、胡言、胡俗、與漢人通婚、改胡姓為漢姓,如拓跋改姓元、獨孤改姓劉、步大弧改姓陸等。

拓跋宏的深度漢化改革,涉及民族心靈、精神、祖先歸屬意識,其代價是巨大的、過程是艱辛的、收穫是豐碩且影響深遠的。只看一項數據,就能證明: 西晉太康鼎盛時,全國編戶245萬餘戶,人口1600餘萬;北魏520年時,編戶500萬餘戶,人口3000餘萬。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之多寡,與國力消長有著絕對關係。中國歷史上有著多次深淺不一的改革,最早的管仲經濟改革,到清末洋務維新運動,其中以商鞅與王安石變法是屬於較全面配套制的改革,但論深度,則尚未觸及民族心靈、精神、祖先歸屬意識,前者成功,後者失敗,各有其特定時空環境與文化意識原因。

五胡十六國,在拓跋宏之前,也有漢化極深的個別君王,如劉聰、劉曜、符堅、慕容垂等,但都未能打開民族情結,打破民族界線,只能採取文化,情感之雙重標準,兩面彌合。聰明的高歡就曾如是說"鮮卑人為我們守邊,保護我們,為什麼要討厭他們呢!?;漢人為我們耕地織衣,提供諸多服務,為什麼要討厭他們呢!?" 主流的游牧民族,無恆產,無農耕,"馬上治國"產生一定困難,致國祚多不長。

"化"是個可怕的字眼,消化、漢化、全面西化或融入主流的同義詞等,都是要化原有的為虛無。大凡個人或國家在強盛時,總認為自己的一切文化、制度、策略...都是美好成功的,是別人學習的榜樣。所以有西方民主政治,資本主義,文化禮儀...都是主流,操控風行世界;日本強盛了亦括起一陣炫風說什麼日本第一;中國失敗了,就百無一是,要全盤西化。反過來看,近年中國與華人地區又站起來了,舉世遂又掀起一片中華熱,原來東方中華文化,也有許多優點可供借鏡。

人什麼時候能學會得意不自大,失意不自卑,自我檢討後,能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去蕪存精,有所作為,才不會永遠在兩極搖擺。所謂多元化社會。亦即社會是一大盤加了共同孕出的調味醬,但各原件本色本味仍存的沙拉;而非一大鍋燉湯,不見原件之本色本味。但這個的拿捏極難,何況競爭激烈,可用的時間不是無限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