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烏克蘭事件對台灣之借鑑

細顧蘇俄與烏克蘭 VS 大陸與台灣 ,其情況何其相似 。

1. 曾同屬一國,分裂後狀似獨立自主,但民族、歷史、經濟能源、地緣戰略...關係,烏克蘭難以脫離蘇俄,蘇俄更不可能放棄或坐視烏克蘭加入歐盟與北約,此和中共不可能讓台灣獨立一樣。

2. 烏克蘭由第聶伯河區分東西兩部,因民族分布與經濟型態不同,東親蘇俄工業化,西近歐盟農業化,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經濟的困頓更惡化其差異,所得收入西僅為東1/3,致東欲回歸蘇俄,西欲加入歐盟。何況還有已於2014 0316的烏克蘭所屬加盟國,克里米亞實施公投,96.77%決定脫離烏克蘭加入蘇俄,雙方並已於0318火速完成一切法律程序。下一個可能是烏克蘭西南親俄的奧德賽地區。此與台灣內部藍綠意識形態對抗、省籍情節挑撥,南北經濟差異也極其相似。每經一次選舉,傷口就被撕裂更加深一次。

3. 烏克蘭自去年11月底陷入動亂,就是原本要簽定加入歐盟之協議,在美國歐盟與蘇俄角力下被迫停止所引發。此點和台灣正因服貿協議陷入內亂紛爭、議會停止運作...有著相似的狀況。

4. 外力的介入,從烏克蘭上世紀末由美國與歐盟幕後導演的橙色革命,與蘇俄的反制力量深深影響烏克蘭。這和美日幕後策動,大陸極力反制台灣獨立,也有著極其相似之處。 

5. 一切外援口惠實不至。美國與歐盟事先承諾要提供的經援,關鍵時刻連1/10都不到,蘇俄反降低能源價格,提供150億美金貸款協助。60萬平方公里、4500萬人口誰養得起? 蘇俄軍事部署完畢,演習如火如荼舉行,美國布希號航母戰鬥群與北約也積極部署。有理由相信,美蘇直接軍事對抗應不可能發生,都只是在做態,表演給支持者看,美與歐盟騎虎難下。但戰雲的密布卻使民心崩潰、經濟更加惡化。這和台灣始終有人認為台海有事,美國會出兵干預一樣的幼稚與不可靠。民心早已先軍事而崩潰。

布里辛斯基曾說" 失去烏克蘭的蘇俄,將不再是一個歐亞大帝國"。失去烏克蘭則不只失去黑海更失去歐洲。 1996年西方鼓動科索沃脫離南斯拉夫聯盟,以"獨立名義分裂主權國家",說"人權高於主權"。不經聯合國協議,採取軍事力量連續轟炸南斯拉夫70天,硬幹。今日烏克蘭、克里米亞事件,西方又說"主權高於人權"。在聯合國會議討論,蘇俄投反對票,中共棄權,根本無從討論。主權、領土...等問題,要不暫時擱置,要不武力解決,沒有第二條路。烏克蘭之走向,台灣能借鑑多少 !? 蘇俄之舉,只是科索沃版美國與歐盟的角色互換。西方世界有什麼立場指責蘇俄 !?

柏拉圖在【理想國】書裡說" 正義是強者的利益"。光腳不怕穿鞋的,況蘇俄不是伊拉克、敘利亞,美與歐盟敢與蘇俄硬碰硬嗎 !?同樣,中共亦非伊敘,美國會為台灣與中共硬碰硬嗎 !? 大國搏奕,烏克蘭猶只是被擺佈的棋子,無法自決命運。能不令我們警惕嗎 !

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一般工資每月約台幣3000元,男廉勞,女娼妓,你喜歡嗎 !?昔日穀倉,重工業大國何淪落至斯 !? 再鬥、再內耗下去,台灣前景不敢想像。

宜參閱 【2014 0216 從索契冬奧,看普京強俄之路】與【2014 0321我看服貿協議風波】一文
歐巴馬則已表明,美國不太可能為克里米亞動武
**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2014 0326 抵達布魯塞爾,與歐盟和北約官員舉行會談,進一步加強西方國家反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立場。歐巴馬重申了美國對北約盟友的支持,並敦促北約成員國向烏克蘭政府提供援助。在此之前,歐巴馬則已表明,美國不太可能為克里米亞動武。布魯塞爾後,歐巴馬將轉往義大利,晉見教宗方濟。

西方明白,除非願意承擔戰爭,挽回烏克蘭倒向西方已無望。西方不戰而潰,希望少輸為贏,保持面子即可。除非歐美真正團結,肯犧牲本國經濟利益,否則經濟制裁俄國,迫使俄國在重大損失前讓步,眼前並不可能。烏克蘭是俄國「核心利益」,對西方只是「重大利益」,普京肯為爭奪烏克蘭打仗,西方卻不肯。俄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昂,不怕經濟損失,這就決定了輸贏,西方只能讓烏克蘭認命吧。

台灣歷史與烏克蘭相似,都是17世紀中葉大轉折。鄭成功1661年收復台灣,比烏克蘭加入俄國只差幾年。1683年清朝收復台灣,直到1945年中華民國收回台灣,台灣屬於中國的國際法理未受到挑戰。台灣享有實質獨立地位,但比不上烏克蘭23年國際承認的完全獨立地位。中國崛起的大勢,世界都明瞭,不會為台灣獨立而戰。全球希望的是台海兩岸維持現狀,和平發展,未來政治關係如何再說了。

中、美、日三國如果因為釣魚臺發生衝突,儘管發生衝突的是兩方卻是三個獨立的個體。就像「膽小鬼遊戲」中,儘管日美是一方卻是兩部車和兩個司機。關鍵時刻生死相撞時,國家利益攸關,美日不可能是完全的合體,美國反而更容易成為膽小鬼,日本必須承擔整個正面撞擊壓力和後果。這也是美國如何都不肯將具體的島嶼名字寫入官方協防檔中原因所在。

北京要想在這種類似「膽小鬼遊戲」中不做膽小鬼會抵禦住美日的強力撞擊,就必須按照美日合體做好包括軍事鬥爭的準備。中日衝突最終拼的是實力,用化妝師裝扮出如何光鮮和嚇人的汽車「外殼」都不堪真實的撞擊,只有用強大的軍事實力做好「保險杠」、用發展的經濟、凝聚的人心做強有力的「引擎」,才能以戰止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