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土千年積怨,或是三戰導火索
俄、土千年積怨,或是三戰導火索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每次戰爭,一定會有一個邏輯推著双方往前走,直到跌入泥潭。歷史總是這樣:每次戰爭之前,總有很多不打的理由;每次戰爭之後,人們就開始分析必打的理由。
美國内戰之初,很多人以為戰爭只是走個過場、甚至有人像去劇院一樣去戰爭看熱鬧;但最終戰爭打成美國人最慘痛的記憶。老牌謀略家基辛格警告:現代國際格局和一戰前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有很多不打的理由,最終却打得極為慘烈。
那麼現代會有世界大戰的風險麼?大多數人會以為,大概率是没有。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大國之間的戰爭,最終會演變成核戰爭,會對人類文明造成毁滅性殺傷。而手握核按鈕的大人物,大部分是要追求青史留名的,核戰爭對他們並無好處。
但是如果有小概率事件出現呢?那麼很可能是在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爆發。之所以這麼說的邏輯如下:
01 糾纏中的土俄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地球村主要衝突發生在黑海旁邊的格鲁吉亞、北非的利比亞、東歐的烏克蘭、中東的敍利亞與納卡。這些衝突熱點背後的主角,基本都是土耳其與俄羅斯(另一位主角是美國)。或者直白說,是普京與埃爾多安兩位强人在扳手腕。從俄羅斯的角度看,埃爾多安是土耳其的普京。從土耳其的角度看,普京是俄羅斯的埃爾多安。
强人的世界,通常很難兼容。比如說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各國强人紛紛走上前台,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爭。當時希特勒看斯大林與羅斯福,怎麼都不順眼。斯大林看希特勒,同樣也没眼緣。大家都在準備終極PK。
普京與埃爾多安關系最緊張的時候是2015年。當時敍利亞戰爭如火如荼,土耳其仰仗背後有北約撑腰,於11月24日擊落一架俄羅斯戰機。土俄兩國一度劍拔弩張,但轉眼到2016年,埃爾多安與普京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的蜜月期。原因在於,埃爾多安在2016年遭遇了一起軍方發動的政變,差點丢了命。
政變背後的策划者,有美國的身影。埃爾多安感覺自己被美國耍了。與此同時,地球村傳言,埃爾多安之所以得到政變的信息,源自於普京免費提供的情報。從那以後,埃爾爾多安没怎麼給奥巴馬與川普好臉色;却對普京笑臉相迎,甚至一度購買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把美國氣得够嗆。但埃爾爾多安與普京友誼的小船禁不起大風浪,很快便觸礁。如今納卡火藥桶點燃,美俄博弈幾近白熱狀態,就差如敍利亞那般赤膊上陣了。
回到2016年,埃爾爾多安挫敗政變圖謀的信息到底是不是普京提供的?目前還是個謎。即便是普京提供的,那麼這些個人恩惠也不足以扭轉土俄之間的利益訴求。因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對土耳其有活命之恩,兩國都未能形成真正的友誼。因為從歷史和地缘博弈的層面來說,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的恩怨帳本比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還厚實。
02 舊怨盤根
論舊怨,整個地球村古往今來,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的帳本厚度絕對名列前茅。從意識型態上看,俄羅斯信奉基督教之東正教,土耳其信奉伊斯蘭教之遜尼派。這兩個宗教戰爭屬性都很强。
伊斯蘭世界曾經出現的兩個最强大的帝國,地跨亞歐非的阿拉伯帝國與奥斯曼帝國,都以遜尼派為主導。奥斯曼帝國巔峰時代,整個黑海都是其内湖,東歐的巴爾幹半島、中東的高加索地區,都是奥斯曼帝國的疆域。而現在黑海周邊大部分海岸線都被斯拉夫人佔據了。
基督世界的東羅馬帝國與沙俄帝國,都信仰東正教。其中巔峰時代的東羅馬也是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沙俄帝國雖然没有地跨亞非歐,但打下的地盤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帝國都大。而沙俄之所以没能地跨亞非歐,就在於奥斯曼帝帝國的阻攔。兩家好鬥的人當鄰居,經常會有摩擦。兩個意識形態具有攻擊性的文明圈在一起,戰爭不可避免。實際上東正教與伊斯蘭教的纏鬥很早就開始了。
都爭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随後阿拉伯帝國崛起時,就把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疆域擠到地中海東北,只剩下小亞细亞半島(大致就是黑海與地中海中間的那點地方,比如今的土耳其還小)、巴爾幹半島一部分,以及地中海中的一些島嶼。阿拉伯人想攻占君士坦丁堡,但被東羅馬帝國擊敗。随著阿拉伯帝國衰落,到公元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
東正教的祖庭在君士坦丁堡,但是並沒有過天舒心日子。先是蒙古帝國(13世紀)把歐亞大陸鬧得天翻地覆。14世紀,奥斯曼帝國在小亞细亞(相當於東羅馬帝國床榻邊)崛起,直接要了東羅馬帝國的命。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滅了東羅馬。
東正教祖庭所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收繳,改為大清真寺(凱末爾時代,為緩和嶼鄰國的關系,也為伊斯蘭世俗化大業,把大清真寺改為博物館;前不久又被埃爾多安改回清真寺);而且東正教主教必須接受奥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和任命。那段歷史對整個東正教世界都是一段耻辱。所以現在土耳其和東正教國家,没有一個關系好的。僅憑這一點,土俄就很難和解。
話說斯拉夫人在擺脱蒙古人統治之後,繼承了蒙古人的擴張基因,做瘋狂式擴張;從原本無險可守的東歐平原四面出擊。同時他們需要一個思想旗幟,作為擴張的理由。
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後,東正教核心逐漸轉移到莫斯科,成了斯拉夫人的精神旗幟。斯拉夫人認為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後的“第三羅馬”。沙俄由此號稱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缽,自稱第三羅馬。其實就是蒙古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結合體。
沙俄帝國不僅要擴張,還要找奥斯曼帝國報仇,既為現實利益,也為奪回東正教聖地。如此情况下,俄土之間的戰爭就成了連綿數百年的連續劇。
03俄土三百年
英法百年戰爭算漫長了。要知道中國歷史上,一般王朝更迭,也就百把幾十年。但俄土戰爭更長,前後持續了240年。戰爭從奥斯曼入侵沙俄開始。
奥斯曼拿下君士坦丁堡之後,以為掌握了東正教命根;没承想莫斯科逐漸成為東正教中心,沙皇成為政教合一的領袖。
随著沙俄帝國壯大(主要是趁明清換代之際,沙俄在烏拉爾山以東搶占了大片領土),奥斯曼感受到了威脅,決定先下手為强,於1676年(康熙14年)入侵沙俄,試圖奪取第聶伯河下游的平原(如今的烏克蘭糧倉,二戰時蘇德打得死去活來的地方)。
最初奥斯曼帝國取得不錯的戰果,但後來俄羅斯反擊,双方打成平局。從那時開始,俄土戰爭的大幕正式拉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土戰爭已經打了10輪。奥斯曼戰績 : 2勝(第3輪小勝,第9輪大勝);1平(第1輪);7敗(第2輪、4輪小敗,其他均慘敗、大敗)。奥斯曼帝國重蹈東羅馬帝國的覆轍,越打越小,最後收缩到小亞细亞半島,便成如今的土耳其模樣。
實際上來說,奥斯曼真正勝利的只有第3輪的小勝,第9輪大勝靠的是英法。奥斯曼之所以能在第3輪(1710-1713)小勝,是因為當時的沙俄統帥是彼得大帝。雖然在俄羅斯歷史上,彼得大帝的名氣很大;但這主要源自於改革和遷都。論開疆擴土,彼得其實排不上號,而且他的軍事水平也不突出。所以他雖然是御駕親征,但却陷入奥斯曼軍對的包圍,丢了頓河下游領土(亞速)。
但是從第3輪之後,沙俄進入吊打奥斯曼模式。原因很簡單,彼得大帝的改革,讓沙俄從古老的帝國向工業化帝國轉變,實力迅速增長,開始碾壓奥斯曼帝國。
第4輪,沙俄拿走亞速。第5輪,沙俄控制南烏克蘭與北高加索地區。
第6輪,女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兼併克里米亞和格鲁吉亞,打通黑海出海口。随後的第7輪第8輪俄土戰爭,奥斯曼再次慘敗,沙俄又割走黑海旁邊的很多領土。
但沙俄並不滿足。其最終目的是要肢解奥斯曼帝國,奪回東正教祖庭所在的伊斯坦堡;控制土耳其海峽,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出海口。為畢其功於一役,沙皇尼古拉一世發動第9輪俄土戰爭。
因為打敗過拿破崙,尼古拉一世曾被吹捧為毆洲救星。他已經在前兩輪的俄土戰爭中收穫頗豐;但是到了晚年,他還想玩一把大的。
如果只有奥斯曼帝國,沙俄明顯不會放在眼裡。之前的歷史中,是英、法、俄聯手收拾奥斯曼帝國,希臘就是在英法俄三國支持下獨立的。但英法一看,沙俄這是要幹掉奥斯曼、獨霸東方,胃口太大,無法容忍;於是調轉槍口,支持奥斯曼帝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送给沙俄一場慘敗。沙皇尼古拉一世鬱鬱而終。随後英法跑去東方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鬱鬱而終。
第10輪俄土戰爭之後,沙俄與奥斯曼之間平静了大約半個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奥斯曼眼光不行,和威廉二世的德國混在一起,對英法俄開戰,再次被沙俄爆錘。就在沙俄打算一鼓作氣把奥斯曼帝國錘爆之際,十月革命爆發了,沙俄崩潰。新生的蘇聯處境險惡,先後與德國、奥斯曼帝國修好。
04 蘇聯夢想
協約國仍然想肢解奥斯曼。為處理奥斯曼最後的肢體,協約國於1920年簽署《色佛爾條約》,規定開放土耳其海峽,並將海峽置於以英國為首的國際委員會的管理之下等。毫無疑問,《色佛爾條約》讓奥斯曼淪為英法的半殖民地。此時英法也在敵視蘇聯。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蘇聯為土耳其提供軍火和財政援助(救命之恩),支持土耳其人的反帝鬥爭,幫助凱末爾革命終獲成功,現代土耳其誕生。
新生的土耳其和蘇聯簽訂了《蘇土友好條約》,對蘇一邊倒,又讓英法坐立不安。于是英法廢除《色佛爾條約》,簽訂《洛桑條約》和《海峽公约》,土耳其獲得了完整主權和民族獨立。
也該土耳其命好,要不是蘇聯關鍵時刻幫忙,土耳其估計就不存在了。然而蘇聯和土耳其的交好,並没能维持多久。因為兩國歷史與地緣博弈點太多。
随著蘇聯壯大,對土耳其海峽的戰略訴求日漸强烈。强大的蘇聯讓凱末爾夜不能寐。這個壓力,比沙俄對奥斯曼的更大。
凱末爾的政府吸取了奥斯曼帝國被爆錘的教訓,採取了兩大戰略 :
戰略一,推動伊斯蘭世俗化,建立近代化的大學、軍隊、律師隊伍,把大清真寺改為博物館,等等。
戰略二,學瑞典與瑞士,搞中立。土耳其海峽由英、法、日、意、希、土等國組成海峽國際委員會加以管理,自由通航,不設防。這個套路很明顯是借列强制衡蘇聯,遭到蘇聯的强烈反對。
為安撫蘇聯,土耳其與蘇聯簽訂《蒙特勒公约》(和平時期,軍艦通過海峽時不得使用艦載飛機;戰時,如土耳其中立,禁止任何交戰國軍艦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参戰,由其決定是否允許軍艦通過。),但並不能满足蘇聯的戰略利益。
斯拉夫人與土耳其人數百年的博弈焦點,最終聚焦在土耳其海峽上。蘇聯夢想和沙俄一樣,搞定土耳其海峽,打通地中海入海口。
05 終極博弈
由於土耳其位置極其重要,随著大戰來臨,同盟國與軸心國都想把它拉到自己一方。土耳其自己也很恐懼,因為任何一方都惹不起,只好努力搞平衡。尤其是蘇聯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土耳其膽顫心驚,生怕哪天像波蘭那樣被瓜分了。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叫囂恢復羅馬帝國,對土耳其虎視眈眈。蘇聯西南邊境的安全,嚴重依賴土耳其海峽,便拉土耳其去談判,要求兩國聯合保護土耳其海峽的安全,其實就是讓土耳其當小弟。
土耳其自知無法對抗蘇聯,就去抱英法的大腿。1939年10月,土耳其與英法簽署《英國、法國和土耳其之間的互助條約》,尋求護身符。但該條約激怒了德國與意大利,也引起蘇聯的不滿。土耳其只好像受氣包一樣各方解釋打點。還没打點完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炮火連天的日子裡,土耳其更加心驚胆顫,但自己却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讓德國人摧毁俄國,然後又讓同盟國摧毁德國”。為此,土耳其把自己的戰略調整為“與英國结盟,同德國修好”。
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勢如破竹,土耳其很高興,利用土耳其海峽的特殊地位在經濟貿易方面幫助德國;並且還經常放鬆對德國軍艦的限制,允許它們以一定的藉口或在偽装下通過黑海海峽。直到1944年初,蘇聯發起戰略總反攻,英美軍隊也開始大規模行動,土耳其的立場向盟國方面傾斜,逐漸斬斷與德國地聯系,並禁止德國船隻通過海峽。
但蘇聯認為土耳其“覺悟”太晚,打算懲罰土耳其,趁機拿到土耳其海峽的管理權。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甚至建議:除蘇土兩國外,海峽對一切國家均不開放,蘇土對海峽實施聯合控制。這還是讓土耳其當小弟。當時土耳其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蘇聯讓其當小弟,但又不敢公然反對蘇聯。
在波茨坦會議上,斯大林親自出馬,土耳其海峽問題成為蘇美英三國討論的重點。斯大林堅持要求獲取海峽控制權。丘吉爾强調不應該土耳其人感到不安。杜鲁門強調土耳其海峽涉及我們所有人及許多其他國家。相當於說美國要插手。最後在英美的反對下,土耳其海峽問題未能列入波茨坦會議議程。
看到英美這麼力挺自己,土耳其心領神會,就土耳其海峽問題向英美求援。随後蘇聯中斷了與土耳其的談判,在土耳其邊境陳兵十多萬,黑海艦隊還舉行大規模作戰演習,用武力向土耳其施壓。既然要收土耳其當小弟,美國也不示弱,直接把航母艦隊開往地中海。
如此一來,蘇聯與英美在土耳其海峽問題上開始角力,逐漸走向對抗。或者直白點說,土耳其海峽就是蘇美冷戰的起點。1947年,“杜鲁門主義”出台,宣布土耳其為美國重大利益之所在,相當於給土耳其提供保護傘。
1948年,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土耳其雖然是亞洲國家,也被美國納入援助行列。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約,正式倒向美國。蘇聯試圖壟斷土耳其海峽的願望就此落空。
1953年斯大林去世,蘇聯宣布“放棄對土耳其的所有要求”。但兩國利益博弈並没因此而中斷,因為土耳其充當了遏制蘇(俄)的橋頭堡。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起因就是美國在土耳其部署導彈引發。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陷入戰略收縮階段。土耳其看到俄羅斯疲軟,燃起爭霸中東的雄心。
06土耳其雄心
如今的土耳其四面出擊,從中東到東歐,那些奥斯曼與沙俄爭奪過的地方,都有埃爾多安與普京掰手腕的影子,就仿佛是蘇丹與沙皇的延續。不禁要問,埃爾多安這是要幹什麼?
根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20201003報導,埃爾多安在立法會議上說,“耶路撒冷是我們的城市”,意指奥斯曼帝國於1516年至1917年统治著耶路撒冷。埃爾多安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不得不流淚離開這座城市,至今仍能看到奥斯曼帝國抵抗運動的痕迹。因此,耶路撒冷是我們的城市。”這是肆無忌憚地回憶奥斯曼帝國昔日的榮光。
要知道以色列和美國的關系,遠比土耳其和美國鐵。埃爾多安都不在乎。恰好,普京對沙俄與蘇聯情有獨鍾。不論沙俄時代,還是蘇聯時代,斯拉夫人都是強勢出擊。普京非常懷念那個時代。
如今俄羅斯經濟衰退、戰略局面被動的情况下,普京都能在格鲁吉亞、烏克蘭、叙利亞迅猛出擊,非常果敢。
其實要形容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很簡單 :
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宗教博弈;
奥斯曼帝國與蘇(俄)之間的歷史博弈;
有北約撑腰的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的地緣博弈;
埃爾多安與普京之間的强人博弈。
簡而言之,土俄之間擦槍走火的風險係數很高。土耳其雖不是俄羅斯的對手,但它是北約一員。一旦控制不好,後果非常嚴重。俄、土千年積怨,或是三戰導火索
**土耳其由於地理位置、國家實力、帝國光毀與恥辱記憶,再加上現今強人地權術與野心,始終給人是一種變色龍的形象,是彈性也是投機,看他怎麼玩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