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螞蟻的創新與野心 VS 現實;通訊科技(新基建)與金融科技(新動能);不拜關公拜馬雲
螞蟻的創新與野心 VS 現實
最近,馬雲捅了一個“馬蜂窩”。
馬雲在外灘金融峯會上炮轟傳統銀行是“當鋪思想”;嘲諷巴塞爾協議像一個“老年人俱樂部”,扼殺創新;指出中國金融問題不是系統性風險,而是缺乏金融生態系統。( **巴塞爾協議,全名是資本充足協定,是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成員,為了維持資本市場穩定、減少國際銀行間的不公平競爭、降低銀行系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推出的資本充足比率要求。在1988年首次訂立,並於2003年作出了第二次的修訂。)
什麼叫當鋪思維?當鋪思維就是以資產抵押爲信用發放信貸。
當鋪思維背後隱藏着一個關鍵性問題,那就是貨幣介入經濟的方式對經濟效率的影響。貨幣介入經濟的方式頗爲單一——商業銀行主要以抵押資產爲信用發放信貸。如今大部分貨幣都是由商業銀行創造的,商業銀行的信貸貨幣建立了一個經濟邏輯:“資產抵押-信貸貨幣-生產流通”。這種單一的貨幣介入方式以及經濟邏輯是否存在問題?
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有一家成長性很好的科技企業,但是因沒有固定資產抵押,無法獲得銀行貸款。初創期的騰訊就遭遇這種情況。另外一個人是普通白領,早期低價買入了一套房,他將其這套房產抵押給銀行獲得一筆貸款,然後用這筆貸款購置第二套房。
從直覺來看,現有的銀行體系最起碼有幾點不合理:一是銀行信貸只以或主要以固定資產抵押發放是不合理的,真正需要貸款的企業卻無法獲得;二是銀行信貸沒有支持實體經濟與技術創新,反而助長了金融投機和資產泡沫;三是先獲得貨幣的人比後獲得貨幣的人更有優勢,從而造成財富不公。
用科斯定律和坎蒂隆效應來分析這個問題。
根據科斯定律,“資產抵押-信貸貨幣-生產流通”的經濟邏輯沒有問題。科斯定律通俗的表述是資源不管被誰擁有,它最終都會落到使用價值最高的人手上。比如,果農種植的水果,最優質的往往出口到發達國家,次級的水果留給自己食用。又如,初戀女友傾國傾城,兩人開始相愛,但以分手收場,她最後嫁給了一個有錢的男人。
回到科技企業這個例子。科技企業沒有固定資產無法獲得銀行貸款,但依然有可能獲得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的資金支持。比如,初創期的騰訊在銀行碰壁,但 IDG 和李澤楷分別購買了騰訊 20% 的股份,馬化騰因此獲得 220 萬美元的投資。科斯定律的邏輯是,價格是一組發現程序。即便最開始,銀行只給有產者提供信貸,但這並不重要。資金永不眠,總是在尋覓機會,信貸經過“兜兜轉轉”最終會找到有價值的你。就像,馬化騰遇到 IDG 和李澤楷一樣。
但是,科斯定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交易費用爲零或很低。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中極爲重要,但又不是太嚴謹的概念,可以理解爲與交易相關的一切費用,比如信息搜索、討價還價、合約簽署、法律監督等。
美國的金融市場是一個交易費用相對較低的市場,比較接近科斯定律。在美國,投資銀行比商業銀行更發達,創業者即便不能從商業銀行中獲得貸款,也可以從投資銀行中獲得投資。IDG 就是一家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它投資了中國的騰訊、百度、搜狐、小米、美團、金蝶、攜程等 600 多家科技公司。
投資銀行的錢從哪裏來?他們的錢主要來自私人募集,但這些錢的源頭都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所以,商業銀行的信貸不管最初發給誰,在平滑的市場中,最終會流向有價值的企業。但是,如果交易費用很高,情況則不同。科斯定律也說到,如果交易費用很高,不同的權利配置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益的資源配置,同時市場無法達到最優效率。
在交易費用高的市場中,貨幣流通是非均衡性的,貨幣介入經濟的方式以及誰最先得到貨幣,會產生不同的資源配置效率。愛爾蘭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隆最早系統闡述這個問題。他在《商業性質概論》中指出,貨幣介入的方式不同,以及不同的人持有貨幣,對價格以及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同的。
坎蒂隆觀察到,貨幣量增加會導致不同商品和要素價格漲幅程度不一致。貨幣增量並不會同一時間反應在所有的價格上,這一觀點不同於貨幣中性。貨幣增加對經濟的影響,取決於貨幣注入的方式、渠道以及誰是新增貨幣的持有者。這個理論被後人稱爲“坎蒂隆效應”。他還進一步指出,最先拿到貨幣的人推高了價格,對不持有貨幣的人構成財富掠奪。凱恩斯在其早期的《貨幣論》中也指出,通脹會引起財富重新分配,而使一些階級得益,另一些階級受損。
比如,增發 1 萬億貨幣,商業銀行率先給了有抵押物的房地產企業、大型企業和業主,或中央銀行直接以購買資產的方式注入股市、債市。這會推高房地產及金融資產的價格,相當於洗劫了無產者的財富。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果交易費用爲零或很低,坎蒂隆效應是不存在的。因爲最初的信貸流入房地產、股票市場,可能引發資產泡沫,風險加劇,資金會逐漸或快速流入其它市場,比如科技企業。但是,現實中,扭曲的金融制度在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創造了一條深深的鴻溝,擡高了交易費用,阻斷了貨幣流通,導致貨幣長期“滯留”房地產及金融市場。
扭曲的金融制度具體來說有兩點:
一是商業銀行以固定資產爲信用發放貸款,導致商業銀行與房地產深度捆綁,信貸貨幣淪爲“土地本位”。
二是中央銀行實施“最後貸款人”原則,一旦金融危機爆發,便出手施救商業銀行和大型地產公司;同時創造鉅額的“多餘”貨幣。
這就誘發了道德風險,“大而不倒”,“泡沫剛性”,投資者對房地產建立只漲不能跌的信仰,資金對政府建立了救市心態。比如,大疫之年,大規模的貨幣硬撐中房,推動美股 V 型反彈。資金重返“案發現場”,堅守“國之重器”。
金融通脹、實體通縮的割裂表現在一些家庭中:男人拿錢創業,辦工廠,折騰幾年老本虧光。女人拿錢買房子,家庭地位飆升。
所以,在扭曲的金融制度和高交易費用的環境下,信貸貨幣以固定資產爲抵押的單一介入方式導致嚴重的經濟問題,“資產抵押-信貸貨幣-生產流通”的經濟邏輯正在誘發風險:扭曲市場,降低效率,助長泡沫,阻礙創新,擴大貧富差距,引發社會不公。
我們常說貨幣超發是財富洗劫的過程,其實,在高交易費用下的信貸貨幣單一介入方式中(前提),貨幣發行本身就是一種財富洗劫。
過去,解決辦法主要是降低交易費用,讓貨幣在市場的水平面上流通,最大限度地提高配置效率。然而,這是治標之策(當然,也很重要)。交易費用一直存在,而且越來越高。中央銀行不斷救市,不斷超發貨幣,給市場的裂痕越來越深,貨幣配置被嚴重扭曲。有沒有治本之策?
治本之策是重塑銀行體系,改變過去單一的貨幣介入方式。如何改變貨幣介入方式?除了固定資產可以創造信用,還有什麼可以創造信用?商業銀行的信貸,除了發放給有產者,能否發放給無產者?商業銀行是否存在風險?
馬雲給出的辦法是大數據創造信用,他說:“抵押的當鋪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來 30 年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的。我們必須藉助今天的技術能力,用大數據爲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這個信用體系不是建立在 IT 基礎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會的基礎上,必須是建立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讓信用等於財富。”
當鋪思維下的商業銀行,以固定資產抵押創造信用,靠賺取利差生存。由於非競爭性因素,中國商業銀行在利差中“躺贏”。2019 年,中國最賺錢的企業前四名依然是四大行,四大行利潤之和接近 1 萬億之巨。過去十年,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長期在 1.7% 以上,年化貸款利率則在 4.7% 以上,利差 3% 左右。
但是,商業銀行不是信息中介、撮合中介,而是信用中心,最核心的職能是信用創造。以固定資產爲抵押的信用創造,是最簡單、最原始、基於統計學的信用創造。真正的信用創造是基於大數據,商業銀行根據客戶的資產負債、交易流水、業務合同、信用資產等結構性數據以及大量的結構性數據,爲客戶創造信用,爲其提供信貸支持。
基於大數據的信用創造,商業銀行可以將信貸發放給房地產公司、有產者,也可能將信貸直接發放給科技企業、無產者。大數據銀行促進了貨幣資源的高效配置。大數據迴歸了信用創造的正途,迴歸了信用貨幣的本質。
信用貨幣當以信用爲本位,而不是以房地產爲本位。何爲信用?信用,即數據。信用數據分兩部分:一是固定的、現成的、靜態的資產數據,如固定資產、家庭收入等;二是動態的、預期的大數據分析。
固定資產是一項重要的信用數據,但不是絕對可靠的。固定資產價格有漲有跌,一旦金融危機爆發,資產價格暴跌,資產信用坍陷,引發債務螺旋。如 2008 年正是由美國房地產的資產信用崩盤,而引發金融危機。所以,動態的、預期的大數據分析更爲重要。
爲什麼商業銀行不搞大數據信用創造?
嚴格來說,世界級商業銀行在數據分析及建模方面已經相當出色。但是,與互聯網的巨頭相比,商業銀行的數據分析存在天然缺陷。
商業銀行存有大量的結構化數據,即統計學意義的數據,但是缺乏動態的非結構化數據。所謂非結構化數據,是指不規則的、不完整的、沒有預定意義的數據模型,以及不便用數據庫二維邏輯表來表現的數據。什麼意思?比如,你在網易新聞上某個段落停留的時間,在百度搜索框中胡亂輸入的關鍵詞,在淘寶上逛店鋪的種種痕跡。
這些都是非結構化的數據,而非結構化的數據佔據了大數據的 80% 以上,甚至更多。這些數據被保存在互聯網巨頭的中心化數據庫中,互聯網巨頭經過算法可以讓這些散亂、複雜的非結構化數據煥發“生機”。過去,互聯網金融是金融主導,還是大數據主導,存有爭議。其實,互聯網巨頭的大數據分析,對商業銀行構成降維打擊。
我舉個例子,假如陳凱歌和爾冬升在天貓上每個月的消費金額都是 5 萬元,兩位都是使用招商銀行支付。在招商銀行的數據庫中,只有兩位的購買金額、次數等結構性數據。在天貓平臺中,不僅存有金額、次數等數據,還有具體購物數據以及大量的非結構性數據。接下來,我們看招商銀行和螞蟻科技如何給陳凱歌和爾冬升發放信貸。
僅憑銀行存有的結構性數據,招商銀行是無法給這兩位提供差異化的信用數據和信貸額度。招商銀行只能使用過去的辦法,通過資產、流水等狀況來進行信用識別。
螞蟻科技則可以利用算法識別出這兩位的購物偏好、購買動機、真實購買力,還能預測購買時間和收入變化,從而給出差異化的信用數據,提供不同額度的信用貸款。比如,其中一位最近半年購買高價商品的比例下降,購買奢侈品顯得更爲猶豫,生活必需品的比例增加。儘管每個月的消費金額還是 5 萬元,但大數據可能判斷,這位的收入狀況可能趨緊。當然,算法要比我的描述更加出色可靠,要不然怎麼做到大數據殺熟。
P2P 平臺之所以失敗,是因爲他們像商業銀行一樣沒有掌握大數據。只有像阿里、騰訊、京東這類平臺,才具備大數據銀行的能力。“讓該拿到信貸的人拿到”,大數據銀行改變了現有單一的貨幣介入方式,也改變了現有的貨幣經濟邏輯。這就是螞蟻的野心。
但是,如果中央銀行持續拯救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大數據銀行即使將信貸發給科技公司,依然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入金融市場。“資產市場通脹,實體經濟通縮”的兩極格局無法改變。所以,重塑銀行體系的關鍵是重塑央行體系。
螞蟻能否效仿 Facebook 直接成爲中央銀行,發行數字貨幣?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技術極客們渴望以數字貨幣、無國界的分佈式網絡,挑戰傳統央行系統。Facebook 推出的穩定幣 Libra,彰顯統治野心——“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爲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這個金融基礎設施指的是無國界的中央銀行和全球數字金融體系。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國家制度尤其是法幣制度的衝突越來越嚴重。非主權貨幣及跨國支付網絡,是經濟全球化往縱深發展的必要條件。這是數字貨幣出現的法理基礎。在中國,螞蟻不可能成爲 Facebook,更不可能發行貨幣。中央銀行正在測試央行數字貨幣,這一數字貨幣與分佈式毫無關係,其主要功能是追蹤。在追蹤的基礎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更何況,中國正修改銀行法賦予央行更大的權力。但是,大數據銀行依然具有重塑央行體系的價值。
贏家的敬畏
貨幣發行不能完全交給自由市場,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控制。
威廉姆森是科斯理論的傑出繼承者。他認爲,由於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行爲傾向這兩大人類的共性,還有資產的專用性、不確定性的程度和交易的頻率這三種特定交易,各類市場都存有不同的交易費用,因此應建立不同的資源組織方式。如餐飲交給自由市場組織,自來水交給政府組織。貨幣市場更符合威廉姆森所描述的中間狀態:即自由市場與公共機構內部化合作。
具體來說:央行是公共機構,負責確立貨幣制度,掌控貨幣發行規則,監管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是私人機構,負責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貨幣制度是公共用品,貨幣是私人用品。
如今的貨幣經濟中,大部分貨幣都是由商業銀行創造的。央行應該將貨幣的發行權交給商業銀行。因爲貨幣的供應量和利率由自由市場決定,纔是最有效率的。
較接近(只能說接近)這一模式的是香港的銀行系統。香港沒有央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扮演了監管角色,確定貨幣發行規則。當然,香港金融管理局保留了對貨幣市場干預的權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採用百分之百外匯準備金發行機制。匯豐、渣打、中國銀行(香港)三家商業銀行向金融管理局繳納一定數額的美元,換取等值的港元“負債證明書”後,才能增發港元現鈔。
商業銀行迫於盈利壓力、市場商譽及強力監管,會對每筆貸款都慎之又慎,不敢大規模釋放信貸貨幣。這符合奧派的商業週期理論,讓使市場利率與自然利率趨於一致,抑制貨幣濫發,降低金融風險。
但是,爲什麼各國的中央銀行嚴格掌控着貨幣發行權?不放心將信貸供應量和利率完全交給商業銀行和自由市場?
這就是傳統商業銀行的大數據缺陷造成的。根據上面的分析,傳統商業銀行不具備互聯網平臺這一級別的大數據分析能力,信貸失控的風險非常高。因此,保守的商業銀行主要以固定資產爲抵押發放信貸,而創新的商業銀行往往在危機中陣亡。
如果螞蟻軍團加入,能讓貨幣迴歸自由市場嗎?
螞蟻基於大數據發行和創造信用,可以更有效的配置貨幣和防範風險。當然,螞蟻現在還不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它更多地是利用大數據優勢與銀行合作。不過,理論上,大數據銀行可以勝任貨幣發行權,合理地調節信貸供應,使得利率水平接近於自然利率。所以,大數據銀行可以重塑央行體系,讓貨幣重回自由市場。這是螞蟻可以想象到的野心。
但是,商業銀行面臨的問題,螞蟻可能也存在。
在交易費用高的市場中,螞蟻的大數據也可能失靈。比如,一些低收入者在京東和支付寶兩個平臺來回倒錢還貸,以防止信用違約。但是,京東與支付寶的數據不共享,彼此並不知情。這可能存在倖存者偏差。這類用戶一旦在京東上違約,支付寶這邊也隨即違約。所以,大數據分析比統計學意義上的數據分析更強,但是大數據也有風險。
螞蟻的另一大風險是壟斷。與馬雲同臺的一位財政官員表示,防止金融科技誘導過度金融消費,防止金融科技成爲規避監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贏者通吃”的壟斷。
這裏的壟斷有兩點:一是特許經營權,一些領域的經營權連騰訊也不具備;二是對私有數據的壟斷。
螞蟻最大的優勢是大數據,但是大數據中的個人數據並不屬於螞蟻,它是 10 億用戶的私人資產。螞蟻無償地利用私人數據獲得金融優勢,同時有可能引發市場扭曲。
螞蟻最大的收入來源確實是借貸業務,佔其總收入的 39%。螞蟻主要收取的是借貸產生的技術服務費,但其費用也是源於銀行的利息分成。因此,有人從道德角度批判馬雲,嘲諷螞蟻爲螞蝗,靠放貸收取海量用戶的大量利息。
這種批判有些“道德綁架”的味道,並未理性地指出問題的根本。我在《算法,即剝削》指出,平臺憑藉對個人數據的壟斷,成爲信息的絕對優勢方,容易對信息劣勢方構成降維打擊,最大限度地攫取每一個用戶的“交易剩餘”,全民財富向平臺所有者集中。這就是網友調侃的“未來是 1% 的人控制了 120% 的財富,因爲其他人都欠着花唄、借唄”的真實邏輯。
如果個人數據的產權無法私有化,那麼將貨幣發行權交給大數據銀行那是災難性的。大數據銀行可以將利用數據優勢消滅或控制商業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操縱市場利率。所以,大數據銀行重塑央行體系的前提是,解決數據私有化問題。
壟斷私有數據,是如今全球互聯網巨頭共同面臨的問題。Facebook 因此接連遭受美國官方的調查,谷歌最近也遭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起訴,其中一項指控是“消費者被迫接受谷歌的政策、隱私保護和對個人數據的使用”。如果螞蟻在美國上市,同樣可能面臨個人數據方面的調查或指控。從這個角度來說,螞蟻之所以能成爲“螞蝗”,根本上是因爲吃盡了 10 億用戶的私人數據紅利。
如果數據私有化,螞蟻還是這隻萬億市值的大象嗎?
近些年,數據私有化運動興起,個人數據問題在技術上和法律上都在尋求新的解決方案。Facebook 推出 Libra,也是在探索利用分佈式技術解決個人數據問題的可行性。只有在分佈式的系統中,個人數據產權屬於私人,所有者可以在監管規則下選擇無償地貢獻數據,或有償地交易數據,如此大數據專家舍恩伯格主張的數據交易市場纔可能形成。
只有數據私有化和數據交易市場興起,互聯網平臺、商業銀行和金融企業才能在平等的起跑線上競爭,商業銀行可以在數據交易市場中購買數據,從而建立大數據優勢;個人也才能與平臺公平博弈,不被“剝削”、“殺熟”。
所以,大數據銀行可能重塑商業銀行體系,改變信貸貨幣單一的介入方式,讓貨幣配置更有效率,重構貨幣經濟的底層邏輯;同時,大數據銀行還可能重塑央行體系,推動貨幣迴歸自由市場。
最後,Facebook 的 Libra 是一種艱難而有益的嘗試(儘管失敗的概率極高)。央行的公共監管角色被全球社會性組織替代,其社區憲法的效力將受到嚴峻的挑戰。它是大數據銀行重塑央行體系的最高級別,也是全球社會化自治的一種試驗。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個人數據私有化。這就是贏家的敬畏。
**通訊科技(新基建)與金融科技(新動能)
通訊科技的進步(新基建),在於打破信息的壟斷,降低信息傳遞的成本。就像周朝的竹簡取代了殷商的甲骨之後,諸子百家才得以崛起和收徒,推動士階層的崛起。随後,四大發明中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先後出現,更是推動了上層建築的變化,使得權力從世襲罔替的公卿世家,轉到了最快累積三代便可崛起的士族,又傳到了最快一代人就能够翻身的讀書人,不斷加快社會流動性的迭代速度。
先是“王與馬共天下”,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明和改進的造紙術,大幅降低了知識傳承的成本,門閥士族積累幾代人時間就可以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之後崛起推動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門閥士族社會前進。然後是“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隋唐兩宋明清時發明和改進的印刷术,將知識傳承的成本進一步降低,讀書人只要自己努力,在自己一代就可以通過讀書改造命運,權力也從門閥士族傳承到讀書人這個階級。
而把視野放到全球,随著工業革命中無線電技術的出現,收音機和電視使得知識的傳播成本進一步降低,獲取知識不再是知識分子獨享的權力,勉强識字的工人階級也得以獲取最新的知識和力量,於是,工人階級力量也迅速崛起甚至建立了不少的政權。
而如今,随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出現使得信息大爆炸,越來越多的底層民眾可以通過微信和抖音廉價的獲取信息,並能够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也是全球民粹化泛濫的根源。
當然,這種民粹化也是歷史進程中不得不承受的痛苦,随著通訊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底層民眾獲得知識,而被知識武裝的他門就會覺醒,並發揮先鋒隊的帶頭作用,推動上層建築的改良甚至顛覆,以及權力逐步的下放。
甚至從拿破侖到希特勒再到川普,這些被狂熱的民眾推上台的領導人,不過是在每各時代適逢其會,喊出了那些剛剛覺醒了的群體的利益訴求。
進一步我們會發現,随著通訊新基建的鋪設,普通人崛起之路越來越快。馬雲李彦宏十年就能趕上傳統富豪的三代家業,而移動互聯網的巨頭們五年就能追上馬雲之前的十年,現如今科創板的小巨頭們兩年多就能追上移動互聯網之前的五年…….好了,明白了通訊技術創新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話,就會發現,金融技術的創新正好反過來,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金融科技產業的底層生態結構,核心的就是中間部分,金融積構+科技企葉。金融科技,拆解開來,就是“金融+科技”。從目前來看,金融科技生態關鍵的底層技術科技歸類為ABCD技術,包括人工智能(A,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技術(B,Block chain)、雲計算(C,Cloud Computing)、大數據等(D,Big Data)。ABCD,正在從不同的方面向金融機構賦能。
無論是宋朝時期出現的紙幣,還是明朝時期張居正用白銀搞的一條鞭的創新,都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但是,歷史上只要金融技術的創新脱離了監管制約,就會迅速引發貧富差距的擴大,形成赢者通吃和土地兼併(托拉斯化)。
譬如宋朝商品經濟發達的南方就很快就抽乾了北方,導致北方迅速被少數民族占據,而南宋可以與金、元媾和後,還可以繼續向北方傾銷,且不用承担治理成本,也使得南方對收復北方毫無興趣,主戰派的岳飛就成替死鬼。同樣,一條鞭稅之後的明朝,南方利用白銀對北方的抽血力量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導致驛站公務員失業的李自成叛軍無窮無盡,随後,被幾兌破產的北方好漢們更是歡天喜地的迎接清軍,做帶路黨殺向南方。
因為金融發展的確大幅提升了社會的生產效率,若不適當控制的話,也會逐步鎖死底層的流動性,甚至對底層開啟激烈的掠奪。歷史上這種例子可以說是層出不窮,甚至國民黨大陸失敗的主要原因,也是跟宋明兩朝鄉似,推動金圆券造成了少數寡頭兌底層百姓的瘋狂壓榨盤剝,導致了其北方基本盤的迅速崩饋失敗。
再回到信息科技和金融科技的對比。金融創新的意義和價值不亞於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也必須意識到,科技創新失敗的影響一般是相對孤立的,不具有蔓延性,危害較小;但金融創新的失敗就不同了,往往意味著更大的風險乃至全盤瘋險,其帶來的損失要比科技創新大得多得多。【兩者都能够推動經濟的發展,但通訊科技會推動資源分散给更多的人,而金融科技會驅使資本向更集中的地方匯聚】。而兩者都本是閉環的。
譬如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美國就是一手通過信息技術的擴散,推動全球生產力的提升,而另一手透過金融技術的收割,讓生產力提升產生的利潤匯聚餘美國,維持了這個平衡。
舉一個最簡化的例子,美國給我互聯網技術和模式,賣我們芯片和操作系统,提升了我們的生產力,同時透過資本市場開放和美元鑄幣税等金融機制,再把大半利潤收回去。因此,通訊科技(新基建)和金融科技(新動能)的相輔相成,才能够使得這個循環能够持續下去。
把這個機制缩小到國内也是如此,國家或大企業一邊通過金融衍生的手段全國收税,一邊花大價錢給政府推動公路水利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反之,就像08年的次貸危機以及今年的疫情,都導致了美國金融和互聯網巨頭的財富迅速擴大,以及中部地區的大規模失業,這樣下來,美國沿海地區和中部內陸地區的矛盾只會越來越不可調和。
因此,對比古今中外之後,我們會明白,不必怕金融創新,害怕的是金融科技創新之後,升級為高科技的資金空轉和抽血。就像宋明乃至民國時期的江浙財閥,不去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反而裁撤驛站去逼紅脖子的李自成造反。金融體系發展完善的西方,他們今天國家經濟空心化、超過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難道不是他們陷入今天困境的根源嗎?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可以知興替。
從實踐力行的角度,要鼓勵推動並加入通訊、金融科技;從平衡永續發展的角度,則更要把金融科技的創新與通訊科技創新,兩個閉環相聯結,對接的 8 字點是政府監管與人民監督,始上下流通有度,不漫灌也不阻塞,取其利而避其害,跳出歷史的周期律。
**新事務的發明者,往往無法完全預測到其發明的新媒介會對社會有什麼樣的漣漪、溢出影響。如古騰堡也没想到,他死後近五十年,他發明的鉛活字印刷術被馬丁·路德用來印刷《九十五調論綱》,開啟了宗教改革運動。現代的三次工業革命、科技創新、金融創新帶來的溢出效果更ˇ大更強。不只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同樣帶來巨大改變。
孔子一生克己復禮恢復周制,却一手締造了士人的軍功集團;曹操一生唯才是舉選拔寒門,却一手締造了門閥集團;隋煬帝遏制門閥奪回皇權,却締造了更為强大的科舉集團。站在歷史的角度,没有什麼力量能阻擋人類發展和前進的車輪。就算陳勝吳廣失敗了,還有項羽劉邦,就算曹操劉備孫權失敗了,還有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就算楊廣李世民武則天失敗了,還有朱温李克用和黄巢。這就是歷史的進程。
**金融科技行業未來可能不會再去拜關公,而是去拜馬雲
在前幾天上海外灘金融峰會,馬雲批判現行銀行金融仍是當舖思維,對於金融風險問題的解決方式大家撻伐,輿論場也出現了激烈的爭論。
馬雲說:巴塞爾比較像一個老年人俱樂部,要解決的是運轉了幾十年的金融體系老化的問題,系統複雜的問題。但是中國的問題正好相反,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是缺乏金融生態系統的風險。”
也有像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這樣,說出:要建立、遵循相應的市場規則,防止金融科技誘導過度金融消費,防止金融科技成為規避監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贏者通吃”。
可以說,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建立規則,各方都是有著強烈共識的。但是,對於這個生態的發展,自然也會形成獨立生態的“自由派”以及加強監管的“保守派”。
所以,如果本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會發現對於金融科技這個全球都沒有先例的領域,對於這個未來必然要接受全球化規則的新事物,按照先例處理的海洋法係對按照法條處理的大陸法系,必然擁有著天然的優勢。
同理,隨著螞蟻金服的IPO和創世界紀錄的募資,在巨額的產業投資之下,未來中國的金融科技必然會出現迅猛的發展,因此也會出現大量的監管空白。
按照海洋法系“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理念,那麼,第一個吃螃蟹的馬雲,他所有闖出來的新領域和新事物,打贏的新官司,也都可能作為既成事實,成為新規則,甚至成為對傳統金融的反向制約。而螞蟻IPO之後,必然也會將更多的小伙伴們綁上他們的戰車。
所以,我們會明白為什麼這幾天馬雲的底氣那麼硬,他也在試圖開創一個新的生態。而這個生態如果建立成功,並確立了壓倒性的優勢,那麼就像確立了美國最高法權威和規則的馬歇爾,在最高院博物館裡面擁有唯一的全身銅像,享受著後世法官們的“香火” 。
【參考美國的最高法院,在美國建國之初本來是一個雞肋機構,但是在1803年最高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起訴國務卿麥迪遜案的神操作和判決,一舉確立了最高院的權威和對行政權的巨大制約。】
**中國金融發展至今,時間並不算長,過去一直是摸著石頭、找參照物發展,美國金融的投機賭博、金融泡沫、自我循環錯誤歧途,不能學;過去P TO P的龐氏騙局似的邪路要避免。如此,以中國今天的體量、先進的支付系統,已無參照物供摸著石頭學習,必須自己開創新的、適合自己與人類的金融道路。
2020第二季,大陸移動支付市場份額占比,支付寶占了55.6%,這是絕對的壟斷地位。大眾的生活習慣都變了,變得離不開移動支付,十億人級别的風險集中在一家民營企業上,是應該有一定的監管機制。
馬雲現在高叫要去監管化,要自己交易,自己監管,自己保險,自己理陪,明明做著金融的事兒,却只肯接受科技企業的監管,怕扼殺了創新的機會。這恐怕是馬雲被人圍剿的主要原因。
馬雲是現代的商業奇才,感於創新、不怕失敗,成功的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頗有點清末胡雪巖的味道。因為是奇才,所以有些看法超前,我們要鼓勵、要保護,有不同意見,容許說真話,把商業和社會安全,可長可久的均衡最大化。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普京 : 瓦爾代俱樂部第17次全體會議講話全文 ( 中德正在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 );不結盟政策之檢討
普京 : 瓦爾代俱樂部第17次全體會議講話全文 ( 中德正在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 )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的例行年會。這次我們以一種不同尋常的形式召開會議;我們是視頻會議。但我能看到房間裡也有人。當然沒有平時那麼多,但還是有人在場,而且顯然,你們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討論,我很高興你們能進行面談。
我們當然都已注意到,新冠疫情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商業活動和國際事務。此外,它還影響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節奏。
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得不施加各種限制,大型公眾集會也基本都被取消。今年的形勢對你們這個俱樂部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但最重要的是,你們仍要繼續工作。在遠程技術的協助下,你們可以進行激烈而有意義的辯論,討論話題,請來新的專家交流觀點,並對當前的形勢發展提出有趣的別樣看法,有時甚至是針鋒相對的看法。顯然,當今世界還有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這種交流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因此,我們仍然必須了解這一疫情將如何影響並將繼續影響人類的現在和未來。面對這一嚴峻威脅,國際社會已經被動員起來,正奮力採取切實措施去應對挑戰。各國已經開始合作去做一些事情,但我要明白指出的是,面對這一共同的艱鉅挑戰,這些事還只是應做工作的一小部分。要進行坦率的國際討論,那些應做未做的工作也應是討論主題之一。
從俄羅斯爆發疫情開始,我們就把保護生命和確保人民安全當作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做出這樣的選擇來自於我們的文化和精神傳統,以及我們複雜的,有時是戲劇性的,歷史。如果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在20世紀遭受的巨大人口損失,那我們就別無選擇的要為每個人和每個俄羅斯家庭的未來而戰。
因此,我們盡最大努力去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幫助父母和兒童,以及老年人和失業者,盡可能保證就業,盡量減少經濟損失,支持數百萬經營小型或家族企業的企業家。
或許,像其他人一樣,你們每天都在密切關注著全球疫情的最新進展。不幸的是,新冠疫情並沒有消退,它仍然對人類構成嚴重威脅。很可能,這一令人不安的現狀加深了一種感覺,就像許多人所感受到的那樣,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將開始,我們不僅要迎來重大的變化,而且還將迎來一個導致人類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時代。
我們觀察到這一進程正在呈指數級的快速向前發展,此前我們在瓦爾代俱樂部已經反复討論過這一現象。早在6年前的2014年,我們在探討“世界秩序:新的規則還是無規則遊戲”這一主題時就討論過。那麼,現在進展如何呢?令人遺憾的是,無規則遊戲正變得越來越猙獰可怖,有時似乎已變成了既成事實。
這場新冠疫情提醒我們人類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很難想像,在我們這個科技發達的21世紀,在面對看似不那麼致命的感染、也不那麼可怕的威脅時,即使是生活在最繁榮和最富裕國家的人民也仍然只能坐以待斃。實際生活表明,即使成就斐然的醫學進步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們發現,在當前這種情況下,公共醫療體系的組織性和可用性同樣重要,而且可能是更重要。
互助、服務和自我犧牲的價值觀被證明是最重要的。同樣重要的還有當局的責任感、沉著和誠實,以及快速滿足社會需要的能力,而且當局要明白無誤並有理有據的解釋為何要一以貫之的執行某些措施,不要讓恐懼征服和撕裂社會,而要讓整個社會相信,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就能克服任何艱難險阻。
抗擊新冠疫情的鬥爭表明,只有具有行動力的政府才能有效應對危機,這與某些人的觀點正相反,他們聲稱在當今世界國家的作用正在下降,在未來,國家將被其它形式的社會組織所完全取代。是的,這是可能的。在遙遠的未來,一切變化都可能發生。變化無處不在,但在當下,國家的作用和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視。
我們始終認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是俄羅斯發展壯大的基本條件。我們還再次發現,當國家機關在1990年代衰落甚至有時被完全摧毀後,精心恢復和加強這些國家機關是完全正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它的優勢是什麼?無疑,強大的國家不是能夠控制一切或嚴格執法的國家,也不是降低個人主動性或壓制公民政治參與度的國家,甚至也不是擁有強大武裝力量或具有深厚國防潛力的國家。當然,鑑於俄羅斯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它所面臨的一系列地緣政治挑戰,我想你也能理解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對俄羅斯有多重要。而且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保持強大的軍事實力以維護世界安全也是我們應負的歷史責任。
然而,我相信,一個國家之所以強大,主要是因為它的公民對它有信心。這才是一個國家有力量的表現。人民是力量之源,這是眾所周知的。而要想讓人民成為力量之源,就不僅是讓人民去投票站投票那麼簡單,人民還要願意把廣泛的權力下放到他們選出的政府,把國家、政府機構、公務員視作替自己行使權力的代表。而國家、政府機構、公務員既然被委以重任,就要承擔起全部責任去履行自己的義務。
這樣的國家可以按照任何你喜歡的形式組織起來。我所說的“任何形式”是指無論你怎麼命名你的政治體制都無關緊要。每個國家都有本國的政治文化、傳統和發展願景。試圖盲目模仿別國的模式是毫無意義和有害無益的。重要的是國家和社會要協調一致。
當然,國家和社會進行創造性工作的最堅實基礎是信心。只有共同努力,他們才能在自由和安全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此疫情中最艱難的時刻,我要再次為俄羅斯,為我國的公民,為他們互幫互助的精神而感到由衷的驕傲。當然,首先我要為我們的醫生、護士和救護車工作人員而驕傲,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國家醫療系統賴以運作的支柱。
我相信,公民社會將在未來的俄羅斯發揮關鍵作用。因此,我們希望公民的聲音具有決定性,希望看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建設性意見和要求得到落實。
這就引出了下面這個問題:這一要求是如何形成的?國家應該關注誰的要求?國家怎麼知道這一要求真的來自人民,而不是來自一些幕後大佬,甚至來自於一些與人民毫無關係的狂吠之徒?偶爾,也會有人試圖用某一社會團體甚至外部勢力的一己私利來冒充真正的公眾要求。
真正的民主和公民社會是不能被“進口”的。它們不可能是外國“好心人”活動出來的產物,即使他們“是為了我們好”。在理論上,這也許是可能的。但,坦率地說,我還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情,也不太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我們已經見過“進口”的民主模式是如何運作的。它們往往空有其表或有名無實,甚至它們還被拿來當作掩飾國家主權淪喪的遮羞布。在所有這些被進口了民主模式的國家中,它們本國國民的意見從來沒有被徵詢過,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不過是一群封建領主。眾所周知,封建領主的一切事項都由主子決定。在此我要重申一下,只有一國的公民有權處理本國的公共利益。
在俄羅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有人主要靠外國資金去創建和資助非政府組織。當然,並不是所有這些組織都追求自利或不良的目標,或者想要顛覆政局,干涉我國內政,或者為了一己私利而影響俄羅斯的國內政策,有時甚至是外交政策。當然不是。
在獨立的民間組織中確實有很多真心實意的熱心人士(他們確實存在),我們無疑要感謝他們。但即便如此,他們大多仍是陌生人,他們最終表達的是外國受託人而非俄羅斯公民的觀點和利益。一句話,它們是一種將引發各種後果的工具。
一個強大、自由和獨立的公民社會從定義上講是全國性的和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它來自於人民生活的深厚積澱,它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和走向不同的方向。但它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某一國家的傳統,它不是某種抽象的、背後隱藏著他人利益的“跨國思維”的產物。
國家的責任是保護民眾的積極性,向他們提供新的機會。而這正是我們所要做的。我認為這件事是未來幾十年政府工作議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論誰將在政府中任職。這是俄羅斯擁有主權和獲得漸進式發展的保證,是俄羅斯真正持續進步的保證,也是我們有能力應對全球挑戰的保證。
各位同事,你們應該很清楚在現代國際事務中積累了許多尖銳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簡直多不勝數。自從在國際關係中曾經自身穩定和可預測的冷戰模式開始發生變化以來(我並不是說我懷念這個模式,我當然最不懷念它),這個世界已經數度發生了變化。實際上,形勢變化是如此之快,以至於那些通常被稱為政治精英的人根本沒時間,或者可能沒有強烈的興趣或足夠的能力去分析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些國家匆匆忙忙地跑去分蛋糕,大多是為了搶到更大的一塊,佔有冷戰結束遺留下來的利益。其他國家則瘋狂地尋找各種方法,不惜一切代價去適應這些變化。而有些國家——坦率地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悲慘經歷——只是為了生存而戰,為了作為一個國家生存下去,也為了作為世界政治中的一個主體生存下去。
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越來越不停質疑人類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新的世界秩序又該是什麼樣的,或者至少虛有其表的世界新秩序是怎樣的,以及我們是否會採取明智的舉措,協調我們的行動;或者我們會盲目的踉蹌前行,每個國家都只能自掃門前雪。
瓦爾代俱樂部,也就是你們這個俱樂部,在最近發表的報告中寫道:“……在一個發生根本改變的國際環境中,在想要創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國際關係體係時,這些機構本身已經成為了障礙,而不再是促進全球穩定和可控的保障。”該報告的起草者們認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中,單一國家或國家集團將更加獨立地進行活動,傳統的國際組織將失去其重要性。
而我正想對這方面問題表達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當然,為何持有這一立場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戰後的世界秩序是由三個二戰勝利國建立的:蘇聯、美國和英國。自那以後,英國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蘇聯已經不復存在,有些國家還想徹底甩開俄羅斯。( 為什麼沒有把中國列入戰勝國,說明他內心真正的認知。)
親愛的朋友們,我向你們保證,我們正在客觀地評估我們的潛力:我們的智力資源、領土、經濟和軍事潛力。我指的是我們目前擁有的選項,我們的所有潛能。我國的實力正在變強,再看看這個世界和其他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我想要告訴那些仍在苦苦等待俄羅斯逐漸衰落的國家,我們俄羅斯人唯一擔心的就是怕在你們的葬禮上偶感風寒。
作為一國元首,我的真實工作環境正是你們及你們同事從個人專業出發所描述的那個環境。我不能同意這樣一種假設,即現有的國際組織要麼應該因過時而被拋棄或全部毀棄,要麼就必須被完全重建。我的觀點正相反,維護國際安全的現有基礎機制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將其保留下來非常重要。這個基礎機制就是聯合國、安理會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我最近在聯合國大會每年例會上談到了這一點。據我所知,這一立場——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的基本原則——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支持。
然而,我認為,調整世界政治體制架構的想法至少值得討論,因為正如我所說,各國實力、潛力和地位的相互關係發生了真正的變化,尤其是在過去30至40年中。
的確,正如我所說,蘇聯已經不復存在。但俄羅斯還在。就經濟體量和政治影響力而言,中國正在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德國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已成為國際合作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與此同時,英法兩國在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某種程度上絕對主導著國際政治的美國,再也不能聲稱自己與眾不同了( 美國例外論 )。一般來說,美國真的需要這種例外主義嗎?當然,像巴西、南非和其他一些類似強國也已經變得更有影響力了。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並非所有國際組織都在有效履行其使命和任務。它們被稱為不偏不倚的仲裁者,但它們常常基於意識形態偏見行事,受到其他國家的強烈影響,淪為其他國家手中的工具。更不幸的是,玩弄程序步驟、操縱特權和權威、採用偏頗的做法已成為它們的普遍做法,特別是在它們與敵對國家或國家集團爆發衝突時。
以權謀私的權威國際組織被捲入到針對特定領導人和國家的政治化運動中,這一事實令人痛心。這種做法只會敗壞這些機構的聲譽,導致它們走向衰落,加劇世界秩序危機。
另一方面,當一群利益相關國家聯合起來去解決具體問題時,國際組織就會有積極發展,例如上海合作組織,該組織近20年來一直在為解決領土爭端和促進歐亞大陸中部地區的穩定做出貢獻,並在這世界一隅塑造了一種難得的合作精神。
再比如阿斯塔納模式,它有助於使敘利亞走出深陷的政治和外交困局。對於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儘管非常複雜)穩定全球石油市場的工具。( 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
在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裡,這種方法往往更有成效。但重要的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這種方法還可以為多邊外交注入新的活力。這很重要。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我們不能沒有一個共同的、普遍的國際事務框架。無論我們現在或將來形成什麼樣的利益集團、同盟或臨時專門聯盟,我們都離不開一個共同的框架。
多邊主義不應被理解為要將所有國家都牽扯進來,而應被理解為要讓真正想解決問題的各方參與進來。當外部勢力粗暴、無恥地干預某一進程,而這一進程又將影響要一群本可完美達成共識的國家時,這種干預當然毫無益處。它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野心、權力和影響力。它們這樣做是為了立此存照,是為了壓制其它國家,而不是為了做出積極貢獻或幫助解決問題。
同樣,即使在目前國際事務支離破碎的情況下,也有一些多國合力(即使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國家)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像這樣嚴重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就需要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這樣的問題顯然包括維護世界穩定和安全,打擊恐怖主義和平息形勢危急的地區衝突;此外還包括促進全球經濟發展、消除貧困、擴大醫療保健合作。最後一個問題在現在尤為重要。
我上個月在聯合國大會上詳細談到了這些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展開長期的、系統性的合作。然而,還有一些確實會影響到每一個人的更具普遍性的問題,我想更詳細地討論它們。
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讀過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應該還記得主人公說過這句話:“這是一個紀律問題。在你每天早上洗漱完畢穿好衣服後,你就必須要擔負起照看星球的責任。……這是一個非常乏味的工作,但也非常簡單。”我相信,如果我們想為子孫後代保留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就必須繼續做這項“乏味的工作”。我們必須照看我們的星球。
環境保護問題早已成為全球議程裡的一個固定議題。但是,我想更泛泛的談一下這個問題,討論一項重要的工作,即放棄無節制、無限消費的做法(過度消費) ,而是以明智和合理的方式實現生活富足,因為你不僅要為今天而活,還要為明天著想。
我們常說大自然很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在全世界都開始大規模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然而,人類還是會受到自然災難的傷害,這是因為很多自然災難是由人為乾預引發的。順便說一句,一些科學家認為最近爆發的危險疾病就是大自然對這種干預的反應。所以說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非常重要。
現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係已到了一個臨界點。我們可以從氣候變化中發現這一點。我們需要更加關注這一問題,並採取實際行動去解決這一問題。這個問題早就不再局限於抽象的科學研究興趣範疇,而是幾乎涉及到了地球上的所有居民。由於全球變暖,極地冰蓋和永久凍土正在融化。據專家估計,這一融化過程的速度和範圍將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斷提高。
這對全世界,對全人類,包括對我們俄羅斯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因為俄羅斯的永久凍土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65%。這樣的變化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永久性損傷,對經濟和基礎設施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並對俄羅斯人民構成直接威脅。
你們可能已經注意到全球變暖對我們很重要。它影響到管道系統和建造在永久凍土上的住宅區等。如果高達25%的近地表永凍層(約3到4米厚)在2100年融化,我們將會強烈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影響。此外,這一問題可能會迅速演變成危機。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因為永久凍土融化會刺激甲烷排放,從而產生比二氧化碳排放影響力大28倍的溫室效應(原文如此!)。換句話說,地球上的溫度將繼續上升,永凍層將繼續融化,甲烷排放量將進一步增加。形勢將會加速惡化。我們是否希望地球變得像金星,變成一個炎熱、乾燥、沒有生命的星球?我想提醒你們,地球的平均地表溫度是14℃,而金星是462℃。
我再談談另一議題,一個完全不同的議題。我想就這個議題說幾句話。我們不要忘記,地球上不再只有地理上的大陸。在這個星球上,一個幾乎無窮無盡的數字空間正在形成,人們每年都在加速掌控這個空間。
因新冠疫情而強制實施的限制措施只會鼓勵遠程電子技術的發展。今天,因特網通信已成為通用的基礎設施。有必要確保這一基礎設施和所有網絡空間都能安全可靠地運行。
因此,在新冠疫情期間,遠程工作不僅僅是一種強制性的預防措施。這將成為一種將勞動、就業、社會合作和簡單人際交流組合起來的新形式。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變化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最近的事態發展只是加速了這些進程。現在每個人都感激新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和機遇。
但是,技術的發展也有另一面,即所有數字系統所面臨的威脅正變得越來越大。是的,網絡空間是一個全新的環境,普遍公認的規則基本上從未在這個空間存在過。技術已經完全走在了立法和由此產生的法制管轄之前。同時,這是一個存在緊迫信任問題的具體領域。
我認為,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回到我們的歷史經驗。我什麼意思呢?讓我回顧一下,冷戰期間存在著“建立信任措施”的既定概念。它適用於蘇聯和美國以及華約和北約之間的關係,即軍事政治關係。
這就是說,讓我在此強調,競爭通常是“混合”性質的競爭。它涉及所有領域,包括那些剛剛成形的領域。這就是為什麼有必要在許多領域建立信任。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空間可以作為測試這些措施的場所,就像曾經的軍備控制措施為提高全世界的信任度鋪平了道路。
顯然,在網絡空間這個領域準備必要的“一攬子措施”是非常困難的。然而,開始做這件事很有必要。必須現在就做。你可能知道,俄羅斯正在積極推動簽署雙邊和多邊網絡安全協議。我們就這一問題在聯合國提交了兩份公約草案,並設立了相應的開放工作組。
最近,我提議與美國就國際網絡安全問題展開全面討論。我們知道,因為競選,美國的政客們現在都無暇他顧。但是,我們希望下一屆政府,不管誰當政,都能響應我們的倡議,開始討論這個問題,就像俄美討論其他議題一樣,比如全球安全、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未來和其他一些問題。
如你們所知,許多重要問題都到了亟需坦誠討論的地步,我國也準備在平等的基礎上與美方展開建設性的討論。
當然,所有重要的國際事務都由莫斯科和華盛頓討論解決的時代早已遠去,成為歷史。然而,我們認為,建立雙邊對話機制(如就此安全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基礎,下一步就可引入眾多其它國家和組織展開廣泛討論。如果美國選擇不參加這項工作,那將是令人極其遺憾的,但我們仍然願意與所有感興趣的伙伴一道工作解決這個問題,我並不希望它們缺席。
我還想指出另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生活在一個明顯充斥著國際不測事件和危機的時代。當然,我們已經習慣了,尤其是對那些曾經在冷戰時代生活過的人而言,更不用說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那代人了。對他們來說,意外和危機不僅僅是一種記憶,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人類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也面臨著道德價值觀和參照點的喪失或侵蝕,人類產生了一種存在不再有意義的感覺,和(假如你有這種感覺的話)一種人類在地球上已不再負有使命的感覺。
這場危機不能通過外交談判,甚至是一次大型國際會議就能解決。它要求人類重新修訂自己的優先事項並重新思考我們的目標。每個人都必須從自己的家庭,從每一個個體,從社區和國家起步,然後再向全球協作方向努力。
今年我們一直在應對的新冠疫情可以作為這種轉變的出發點。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重新評估我們的優先事項。相信我,我們遲早要做這件事。我們所有人都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我完全同意某些人的看法,即最好現在就開始這一進程。
我提到歷史和那些在上個世紀歷經磨難的前輩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今天討論的一切很快就將成為年輕人肩負的責任。年輕人將不得不去解決今天我提到的和你們討論到的所有問題。就俄羅斯而言,俄羅斯的年輕公民最快在21世紀就要開始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現在還都在成長和積累經驗。他們將不得不面對新的甚至可能是更困難的挑戰。
他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我相信,我們的人民將永遠保持他們最好的品質:愛國主義、堅忍不拔、有創造力、勤奮工作、團隊精神。他們還具有解決最困難的、甚至似乎無解問題的能力,他們的這一能力將震驚世界。
朋友們,同事們,
今天我談到了很多不同的議題。當然,我願意相信,儘管當今世界困難重重,但國際社會可以攜起手來去解決非常實際的問題,而不只是空談,並且我們最終一定會取得成功。畢竟,我們有能力不再做自私、貪婪、愚蠢和浪費的消費者。有些人可能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個烏托邦,一個白日夢。
可以肯定的是,考慮到一些人的言行,人們很容易懷疑這是否可行。但是,我相信理性和相互理解,或者至少我強烈希望它們能佔上風。我們只需要睜開眼睛,環顧四周,就會看到土地、空氣和水是我們從前輩那里共同繼承下來的,我們必須學會珍惜它們,就像我們必須珍惜每個人的寶貴生命一樣。在這個複雜而美麗的世界上,這是我們發展的唯一途徑。我不想看到過去的錯誤重現。
非常感謝。
附記 :
不結盟政策之檢討
全球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美大國競爭態勢已日趨明顯和肯定,中國曾經秉持的不結盟政策。不結盟是有其歷史背景的。近兩百年的衰落與貧窮,自尊心與自信心受到摧殘,多少甚至有自卑情結而自我孤立療傷。怕結盟,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現今局勢丕變,中國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不結盟政策是否還適應現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否還有利於爾後的中美大國競爭,值得中國戰略人員的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
這場百年中美大國競爭,我們前半场,肯定是防守方,且將持續不短的時間。美國的核心盟友體系是同一個種族。中國秉持的當前不結盟政策,也確實存在巨大的弊端。【盟友一詞,既是保護盟有不被别人欺負的義務,也是明確告訴你不欺負他的承諾。】
人類歷史世界各大洲跨洋交往的歷史還只是近三四百年時間,非常短暂。世界並不安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仍是各個國家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仍是世界主流行為。盟友體系在地球存在很大需求。1949年美國主導的北约在美國華盛頓簽署協定成立。打成立之時,盟友體系就向世界證明了它的巨大需求和受歡迎程度。爾後的幾十年,清楚地看到,那些加入到北约的幾十個中小國家,美國没有对他們進行過主權威脅和戰爭侵略。這就是盟友一詞是承諾不欺負盟友的最好寫照。盟友體系可以給中小國家安全感。( 最近幾年要求提高軍費,加購武器 )
若否,中小國家就極大可能以你為不安全感的來源,從而倒向能给他安全感來源的他國,甚至加入其它盟友體系尋求安全感來防範你。目前,中國身邊一堆的美國盟友,就是這個邏輯的充分體現。
當前,大規模戰爭不易發生,中小國家對盟友中的大國未必是真正的擁護,但他們搶搭大國的順風車也沒有損傷到大國的利益。中小國家依賴於强大盟友保護安全,也利用盟友體系攫取和平和利益。
綜合以上分析,中國切有必要做如下兩件事:一是總結英美等西方聯盟得失和不足。二是思考中國借鑑美英等西方結盟政策(如中俄結盟)的利與弊。
2020年10月23日,当普京再次被問到,俄羅斯是否會與中国結成軍事聯盟時,普京没有堅決否定,而是强調“現在不需要,但是從理論上,可以想象得到它的存在,時間將表明它是如何發展的,不排除這一可能性。”可見中俄结盟的時機已經到了,並得到普京總統的親自定調,一旦需要,即可立即結盟對抗美國霸權。
**經驗教訓,來自於俄羅斯自身,俄羅斯没有辦法“親美”,就算拼了命“親美”,也不會被接纳,這是個事實。蘇聯、烏克蘭、戈巴契夫、葉利欽等都已經證明過了……在美國人眼裡,在整個西方眼中,俄羅斯人不配加入“自由世界”,不配搞“茲本主義”,甚至都不能算“白人”,他們只是“斯拉夫灰色牲口”,希特勒怎麼看俄羅斯,美國人同樣怎麼看他們。
別說俄羅罗斯是親美,投降都不被允許,自宫、斷爪牙、棄劍,都要被針對,被制裁,北約東擴,颜色革命,軍事基地懟到腦門上。到了這個時候,如果還不肯活得明白一些,那麼這個民族也就没有希望了。俄羅斯唯一的希望,是美國的霸權不再存在,世界變得多極化,俄羅斯不再被西方世界封鎖、制裁,能够有一絲喘息之機 。
這個喘息之機,求是求不來的,花錢買也是買不來的,得靠自己去爭取。现在唯一能够斗赢美國的希望在東方。中國做不做超極大國不重要;沒有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很重要。
中俄聯手,新世界尚有希望,俄美聯手,俄羅斯萬劫不復。
雲淡風輕
逝去的都是流年,過往的都成雲烟,心若天高雲淡,人生才晴空萬里。
1. 心若快樂,人生處處值得等待!
有人說,“快樂好比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
心快樂了,彼岸花香,宛若身邊。人生路漫漫,一路向前,有時風平浪靜,有時驚濤駭浪,只要心若晴空萬里,才期待雨後彩虹的美麗邂逅。
2. 心若向陽,人生便永是晴天。
有人說,餘生不長,把生活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即使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生活於大千世界的我們,每日奔波忙碌之餘,要學會給歲月一份留白,給自己一地棲息,給生命一個微笑,聽一首音樂,喝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让心情豁然開朗,讓人生晴空萬里。
3. 心若簡單,幸福自来。
林語堂說,“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世界變得複雜,是因為你變得複雜。你簡單了,世界就變得簡單。你幸福了,世界就變得幸福了。
做個簡單的幸福人,即便没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也一定有一本書,一盞茶,一友人。
4. 心若灑脱,萬般皆自在。
與其懷念,不如嚮往,與其嚮往,不如該放就放去遠方。
縱有三千煩惱,不如一笑置之。没有誰的一生,陽光朗月永相随;没有誰的一生,歡聲笑語永相伴。
餘生寥寥,灑脱一點,適當減輕背負的罣礙,我們才能優雅向前;看淡恩怨情仇,一路上才惠風清月朗。
5. 心若釋懷,何懼萬水千山。
“人生的釋懷,不是裝扮出來的,而是百千閱歷後的坦然,飽受倉桑後的睿智,無數沉浮後的淡泊和安然。”釋懷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釋懷之人,心如止水,波瀾不驚。只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何愁歲月老去,何愁境遇不公?
做一個釋懷的人,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才能看透生活,認清生活,熱愛生活。
人生,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用心過好每一天,不辜負每天的好時光,不留下太多遺憾就好!
心若天高雲淡,人生才會晴空萬里!
**有句話說:“一時强弱在於力,萬古勝負在於理。”
那些在生活中慢慢明白的道理,其實都在潛移默化指引著自己。
温暖治愈的雞湯,會在我們陷落窘境時,给我們安静强大的力量;
詼諧戲謔的毒言,却會在我們驕奢自滿時,給自己當頭棒喝,醍醐灌頂。
*人生就是,昨天越來越多,明天越來越少
曾國藩曾言:“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世間最讓人無能為力的事情,就是時間流逝,無法重來。你我來這人間游走一遭,細細算來,不過三萬多天。對很多人而言,往往還未留意,年華已驚虚度近半,在彷然無措間,只得靜看光陰消逝,往昔不復。
既然人生如此短暫,何必要繼續在遺憾和不甘中蹉跎歲月?讓所有不甘,随著昨天淡出生命,懷著對往後餘生的嚮往,步伐輕盈地行進在前往明天的路上。
*不管算命先生說你五行缺什麼,到了一定年纪,就會發現最缺的還是錢。
《空城計》中有句歌詞總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惆悵,可讓父母安康,可護幼子成長。”
都說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是大事,可是大多數人的不幸都是没錢帶來的。
那些我們關於詩和遠方的夢想,因為沒錢,開始變得束手束脚;那些我們想要對家人表達的愛,也會因為經濟不足,而顯得力不從心。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錢才是拯救成年人的解葯,它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
“錢就是熨斗,能把一切熨平了。”
面對疾病時,没錢只能皺緊眉頭怨天尤人,有錢就會立刻接受最好的醫療。
面對選擇時,没錢只能被動的接受别人的挑選,有錢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
要知道,錢不但是我們抵禦苦難的底氣,還讓我們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利。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歸根結底屬於那些身體好的!活得久的!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鬱鬱不得志的年輕人向大師抱怨起自己的貧困,大師沉吟片刻道:“給你一個發財的機會,要不要?”
年輕人點點頭。大師說:“我出一萬兩黄金換你的双手双脚,你換嗎?”
年輕人馬上回答:“不可能,不管你出多少錢,我都不會換的。”
大師微微一笑:“你身上可有比一萬兩黄金還貴重的東西,線在還覺得自己窮嗎?”
只要失去健康,生活就充滿痛苦和壓抑。没有它,快樂、智慧、知識和美德都黯然失色,並化為烏有。”
是呀,身體是一切的本錢,一旦失去了健康,還彈什麼榮華富贵,功成名就?
記住,年輕從來不是揮霍健康的資本,拿健康去換取片刻的恣意享樂是最愚蠢的決定。
*人生的路就像心電圖,没有蜿蜒曲折可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都曾認真計畫過如何度過每一個完美的“今天”,以此成全自己能擁有一個完美的一生。
可是,没有誰的一生是完美的,酸甜苦辣,生活百味,未知的苦難和欣喜總會在意料之外給你一個措手不及。也許前一秒你還在感慨命運無波無瀾,後一秒就會遭受一個迎頭暴擊;也許此刻你還在感嘆著生活的悲苦不幸,殊不知轉角就會看到期待已久的驚喜。
人生就是如此,悲喜交加,曲折迷離。
*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表面風光,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苦
有句話說:
“我們總是仰望和羡慕别人的幸福,其實我們自己也在被仰望和羡慕着。”但是我们却總是羡慕别人閃閃發光的一面,以此為自己的不足感到羞愧。
殊不知,所有看起來表面上的光鮮亮麗,都離不開背後的咬牙堅持,每個人心中都有道不盡的苦楚。
你羡慕别人全世界旅游,肆意瀟灑,却没看見他經常加班到凌晨一兩點;
你羡慕别人事業有成、有錢人红,却没看見他在通訊錄找不到一個人傾訴心情的落寞。
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
所以,自己的幸福不用以别人做参照標,徒然增加自己的快樂成本。更何况,幸福從來不是看别人的笑聲有多大,而是要看自己的笑容有多甜。
當我們把感知幸福的專注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時,才會煩惱減半,快樂加倍。
**時間識人,落難知心
常言道:“事不出,不知誰近誰远;人不品,不知誰濃誰淡。”一個人只有遇事了,才會知道誰對你是心中牽掛,誰對你是轉身天涯,只有落難了,才會明白誰對你是雪中送炭,誰對你是熟視無睹。
有些人,只是路過客串,不會傾情出演;有些人,只會搬弄是非,不會排懮解難。只有經歷石間的考驗,才會認清一個人的真正面目;只有經歷艱難的困境,才會明白一顆心的真假。
很喜歡一句話:“時間不會說謊,說的都是真相。”
所以,相信時間,它最終會告訴你:誰是虚偽的臉,誰是真心的伴,會離開的都是風景,能留下的,才是最真最好的。“
**朋友
朋友這關係,最美在於錦上添花;最可貴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而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不經事,不懂人,經一事,辨真心。
就像《红樓夢》中的王熙鳳和尤氏,她們的地位相當,互相扶持,不但平日時互通有無,遇到喪葬、祭祀等家族大事更是齊心協力,精誠合作。
可當鳳姐的丈夫賈璉在賈蓉的鼓動和賈珍的支持下,偷娶尤氏的妹妹尤二姐為外室時,尤氏選擇了沉默。她很清楚,賈璉移情别戀對鳳姐的傷害。可她也同樣清楚,一旦她向鳳姐通風報信,就會得罪丈夫賈珍和繼子賈蓉。因此,在自己的利益面前,她果斷捨棄了與鳳姐的友情。
真正對你好的人,是無論你身處何種困境,也院意主動伸出手來拉你一把。假仁假義的人,你無論怎麼付出,也是枉然一場。
因此,當你四處碰壁,不遺餘力幫你的人,别忘;當你身處逆境,仍然不離不棄的人,别丢。
*以心相交,才會相處長久
紅樓夢裡,為什麼王熙鳳和薛寶釵不是好朋友?
按道理,兩個人應該互相欣賞,十分親近。可是事實上,書中只見薛寶釵幾次開鳳姐的玩笑,鳳姐反應却十分冷淡。寶釵看不上鳳姐的粗俗,鳳姐看不上寶釵的虚偽。這樣的兩個人,注定成不了好朋友。就像政壇上的馬王,相互瞧不起。
真正的朋友,不是一時的玩伴,也不是人脈,它不為任何功利原因而存在。帶著目的交往,或許能得到一時的融洽,却不能赢來長久的真心。
古人王通有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唯有發自内心的互相欣賞,才能支撑友情長遠。友不在多,貴在風雨同行;情不論久,重在有求必應。誰都可以和你同富貴,但只有和你共患難,風雨同行的那個人,才值得你用一生去深交。而那些在你落難時遠而避之的人,不過是你人生裡的過客罷了。
記得:人生路上,選對那個陪自己同行的人,很重要
**二十多年前,我爸千辛萬苦從農村考到城市,在城市安家落户。
結果最近,老家拆遷,我姑姑就拿到了近400萬。我爸要崩潰了,在城市吃那麼多苦買的房現在不到100萬,還不如呆在農村,這會兒分分鐘幾百萬到手,利用杠桿和百分之十的優惠,能買下一千萬的房子。真的,這些天,我們全家心態都崩了,感覺之前的苦白吃了。
姑娘的憤懣,隔著屏幕都能身同感受。看上去,有實候選擇的確大於努力。甚至你生活得再用力,也跑赢不了人家天降的運氣。
那個姑娘的一家,雖然失去了在農村拿拆遷補償的機會,但是在大城市,一定得到了更豐富的經歷,更方便的生活,更多的機會和人脈,更精彩的人生。
看過更大的世界,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種恩賜。就像尼采說的: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人生其實永遠不存在唯一最優解。選擇也從來不會虧待任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後半句應該是:老子只要努力過,就配得起當初的選擇!
有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 選錯行、嫁錯郎 ),但未必都是如此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讀工業設計的師兄張彬和老李一起進了一個設計院院。工資30000。
和老李這樣純粹的專業狂人不一樣,張彬進設計院院的時候就立定心志,純粹是撈點經驗與資歷,主要目的是積累項目,拓展人脈,認識高層。兩年後,張彬果然帶著項目在外面自己成立了公司,很快就拿到了百萬級别的融資。讓大家好生羡慕。乍看,果然是選擇大餘努力啊!
老李的設計能力再好,也不過是一流的知識分子而已。懂得職業規畫的張彬,縱然是三流的知識分子,却能做到一流的商業巨子。
15年過去了,身邊的人來來去去,老李却一直堅持做設計。工資80000。
我們當中不少朋友都勸他要不改行吧,這事兒太苦太悶太窮。還有不少人拿張彬來給他說事,要是當初你也跳出去自己幹,現在公司估值都可能過億了。在所有人眼裡,似乎這兩個人一擺在一起,就勝負立分。然而老李却雲淡風輕,依然在别人開寶馬的時候騎著他的共享單車,堅持做最認真最極致的設計。
誰也没料到,畢業15周年聚會那天,一向默默無聞的老李發了個炸彈式的朋友圈:一個項目上了國家獎項,拿了一個合作企業上千萬的獎金。瞬間,我感到一種由衷的欽佩:一個堅持自己初心的人,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那個顛峰。
張彬可以說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75分的專業能力+75分的業務能力+75分的管理能力,他選擇了走商業的路,走得也是風生水起;老李却很清楚自己是個100分專業能力+30分業務能力+0分管理能力的人,只能選比别人慢一點的路。最難得的是他的堅持。
選擇比努力是重要,但是判斷對和錯的時間一定要足够長。不一定是選擇不對,可能只是時間太短。客觀認清自己,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今天其實是在說我自己,我既不是張彬,也不是老李,而是"滾石"不生苔的那塊石頭,東跳西滾,沒有人脈,也不識高層,沒有選擇,更沒有堅持。人生沒有假如,只有喟嘆 !
*每一個岔路口,怎麼選都能遇到對的人生
在所有選擇都政治正確的情况下,生活依然没有統一的成功模式。什麼是所謂對的路,其實真的是没有定義。
十多年前,我讀了四年的工科,畢業拿了好幾個offer。有小城鎮的,有大公司的,有一眼望到老死都很安逸的,也有根本不知道未来有什麼仗要打的。最終,我忍痛放棄了高薪厚祿的XX電信,選擇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審計行當。4年工科算是還给老師了,從此走上一條完全不對口重新摸索的路。
這個選擇我在工作了1個月試用期之後就搖擺了。身邊都是國字輩、中字輩的精英們,大部分是讀了4年會計早就把財務報表倒背如流的。而我呢,一張白紙,一臉懵逼,别人熱情洋溢用英文論述著審計原理的實候,我只能躲在角落頭盡量不要讓經理看見我。
甚至在不久之後,我就聽說,接替我的offer進電信的同學,都已經月收入過10萬了。當時,真的恨不得時光倒流,我恨透了自己這個錯誤的選擇!痛悔、不甘、嫉妒,瞬間吞噬了年輕的我。
經過一萬次激烈思想鬥爭之後,我還是選擇了堅持在原地,一做 8年。
没有人知道,我在這8年裡面,加班到深夜依然躺幾個小時就打開了書,靜靜做題到天亮;别人用4年的大學時光學習過的東西,我要用12個小時工作以外的時間,來認真補課。别人輕鬆有餘,我却只能相信勤能補拙。能追一步,就是一步。時光倏忽,這 8年真的無聲滋潤了我。
無論是專業能力、商業理解和溝通技巧,都因為每一個熬到深夜的勤勉而有了充足的積累。現在,在電信工作的朋友們,有的成了副總經理,有的自己開公司,都拿著資源和人脈過得很滋潤。而我,也成了一名CFO,走著一條雖然不一樣,但也並不太差的路。
這真的證明,人生無論怎麼規畫,其實都是對的。
**選項從來沒有變,變的是你的初心
辭職,逃跑,離婚……放棄現在的生活狀態去遠方,似乎是每一個都市人心中總會湧起很多次的欲望。選擇容易,守初心難。
幾乎没有人逃得過,被生活蹂躪得毫無反抗之力的痛悔。無論是工作備受壓力的普通小白領:還是承受重壓的創業者:或是在最容易失望和放棄的普通婚姻裡。
一句戳心的話,把我們從現實的洪流帶到一個直面内心的質問:既然要換,為什麼當初要選?因為年輕無知、幼稚,還是貪圖短利近視....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是啊,脚下走的那條路,不就是我們曾經在岔路口清醒地思考過的嗎?為什麼到今天會如此厭惡?可見,改變不是選項,改變的是人心。
**自然界中白色的花幾乎都很香,但顏色豔麗的花往往不怎麼香。其實,人也是一樣的,越樸素單純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年輕時,一般人可能都愛追逐迷艷冶麗,歷盡千帆才發現,素樸才是生命的底色,是一個人最好的樣子。
活得越簡單,内心越芳香,靈魂越詩意。
繁華终究是過眼雲烟,修得一顆素心,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看淡世事滄桑,内心安然無恙。
**吳孟達和周潤發是多年的同學兼好友,吳孟達有一段時間沉迷酒色和賭博,欠下巨款。被人追債時,他向朋友周潤發借錢,周潤發只說了一句:“你自己解決!”
吳孟達非常生氣,覺得朋友見死不救,發誓與周潤發老死不相往來。被債務逼得走投無路的吳孟達這時接下了一部戲,拼命工作,最終這部戲不僅讓他還清債務,還得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頒獎典禮上,周潤發向他道賀,他視而不見,導演見了後私下告訴他:“你最應該感謝的人,是你的朋友周潤發。”
原來這部戲是周潤發向導演推荐的吳孟達。吳孟達向周潤發道歉,兩人重新成為了好朋友。
真正的友誼是不喧囂的,只是默默地陪伴,默默地關心,不因你的榮耀而想沾光,更不因你的落魄避而遠之。
**失去的東西,有必要去追討嗎?
失去的東西,其實從未曾真正地屬於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討。
*生活太累,如何輕鬆?
生活累,一小半源於生存,一小半源於欲望與攀比。
*昨天與今天,我們該如何把握?
不要讓太多昨天占據你的今天。
*如何為自己,對他人?
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够遇見。
*如何對應不禮貌?
對不起是一種真誠,没關系是一種風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誠,却得不到風度,那只能說明對方的無知與粗俗。
*怎樣平衡快樂與悲傷?
一個人只有一個心臟,却有兩個心房。一個住著快樂,一個住著悲傷,不要笑得太大聲,不然會吵醒旁邊的悲傷。
*我們怎樣做才叫“脚踏實地”?
要你的脚還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輕;只要你還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有人說愛情會因為時間而冲淡,您認為呢?
愛情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愛情。
*兩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怎麼辦?
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實一輩子也没那麼長!珍惜每一次相逢吧。
**生活中經常有人,因為一些小事兒,在内心掀起一陣波瀾,不斷的猜測、質疑充滿不安。人活著,想太多是一種煎熬和折磨,是一場災難。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一則故事。
有人問農夫:你種麥子了嗎?農夫唉聲嘆氣:還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農夫繼續嘆氣:也没有,我怕棉花生蟲。
那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麼?農夫答道:什麼也没種,我必須萬無一失。
許多時候,真正讓一個人心煩的,根本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内心對這件事的想法。就像這位農夫,八字還没一撇的事,却杞人懮天,担心這個憂慮那個,提前自我創造了痛苦。
近代書聖于右任先生,一生飽經磨難,却始終都能保持著一種氣定神閑的恬淡姿態。秘訣,正是因維他想得少。
在他的客廳里,懸掛著一副對聯用來警示自己: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想得少了,煩腦就少了。
正如古訓所言: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不究自輕鬆。
*世界没有絕對的萬事俱備。
太多的瞻前顧後,猶豫不决,就匯導致束手束脚,甚至到最後可能匯一事無成。
人生中有一種累,叫做想太多,有一種失敗,也叫想太多。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在本該奮起直追的時候,被“想太多”困住了前進的脚步。
我們常說:三思而後行。但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就是說:想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不用想太多。
其實能治愈焦慮的,唯有起身行動。
陽明先生說:在事上磨練。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能明白,做了才能有結果。凡事盡力就行,其他的交給命運。華麗的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
*駱駝在沙漠里,踩到一塊小小的玻璃。
因為脚掌被硌了一下,他憤怒地踢了玻璃,结果被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流出鮮血。鮮血引來秃鹰,駱駝慌忙奔跑,牽動傷口,一路流了更多的血。不想又遇到一處食人蟻的洞穴,食人蟻聞見血腥,傾巢而出,黑壓壓向駱駝撲扑去,眨眼監,只剩下一堆白骨。
臨死之前,駱駝追悔莫及:當初為何跟一塊小小的玻璃置氣?情緒失控,心態消極,竟讓駱駝葬身沙漠。
生活中,處處可見“一塊小小的玻璃“,如果無法調整心態,看不開,放不下,一次失控就可能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件,最終陷入失敗境地。
没有誰的生活是十全十美的,小事想多了,頭疼;大事想多了,心累;爛事想多了,苦多。
複雜的事看開點,難熬的事看淡點。簡單了,自然也就不會糾結了。
**中強度的多走路
「走路」是世界上最佳運動之一,簡單易行,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論男女老少,什麼時候開始這項運動都不晚。
研究顯示,有 4850 名参與者,每天平均步數為 9124。在長達 10 年的随訪過程中,共有 1165 名参與者死亡,其中 406 例死於心血管疾病,283 例死於癌症。
步行< 4000 步/天:655 名参與者,死亡率為每年 76.7/1000,10 年内共有 419 名参與者死亡。
步行4000~7999步/天:1727 名参與者,死亡率為每年 21.4/1000,10 年内共有 488 名参與者死亡。
步行 8000~11999 步/天:1539 名参與者,死亡率為每年 6.9/1000,10 年内共有 176 名参與者死亡。
步行>12000 步/天:919 名参與者,死亡率每年僅 4.8/1000,10 年内共 82 人死亡。
調查结果:相比於每日步行 4000 的参與者,每日步行 8000 的参與者全因死亡風險降低了 51%,而每日步行 12000 步的参與者全因死亡風險降低了 65%。你昨天走了多少步 ? 祝你健康 !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中美大变局!( 轉貼)
中美大變局!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主要的國際關系,没有之一!
中美兩國如何相處,决定了世界的格局、走勢,但這取决於双方如何定位彼此的關系。
二戰後,中美之間一直维持著一個大體上的平衡,即使是朝鮮戰爭這種双方直接交戰,都没有延伸到對方本土。也正是這種維持了數十年的”和平狀態“,維持的越久,矛盾就越多。
時間到了2014年,中國的GDP首次達到了美國GDP的60%,2018年達到约66%,而且占比逐年上升,中國的GDP增速有目共睹!60%是啥?這可是美國一貫的警戒線!上世紀,美國對對手有兩次出手,都是因為這個60%。
第一次是蘇聯的GDP一度超過美國的60%,美國對蘇聯加大遏制,導致最終解體。
第二次是日本GDP一度超過美國的60%,引起美國警覺,逼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日元升值,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也正因為這個60%,美國近幾幾年對中國積極遏制,可謂“蓄之既久,其發必速”,有“勢”所必然之理。
一、看似美好的“中美夫妻論”
二戰後的美國,靠着美元霸權、軍事霸全開始在全球薅“羊毛”:只要開動印鈔機,便可以用紙來換取别人的真實財富。如此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使得美國在這一遊戲規則下獲得了最大的利益。
而在這一體系下,中國此前無疑貢獻了最多的“羊毛”——成本低廉,體量巨大,製造業發達,貿易們類齊全,更重要的是,中國在諸多高端產品、服務領域的差距,使得占有相對或絕對的美國天然成為首要供應方,從而獲取了最为豐厚的壟斷利潤。
似乎,中美在這樣的體系下有著各自的角色,分工而互捕,也算各取所需,合作平順。
二、百年未有之大便局
近幾年,官方文件與領導講話中,“百年未有之大遍局”頻頻出現,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許多人一略而過,没當回事。其實,别以為這是官場的套話,實際上卻是對當今時代遷移的最客觀描述。
對中國來說,一個國家要為護人民利益,必須對内愛民與對外反霸双管齊下,只有反霸才能拿回本就屬於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為什麼這麼說?
中國財富生產能力,2010年就超過了美國,2018年更是超過了美日德之總和。創造這麼多社會財富,但以GDP一衡量,我們就便成了第二,財富到哪裡去了?被美國通過金融霸權卷跑了!
卷跑了多少?参照滑為做過的評估。如果中國不被國際金融寡頭盤剝,中國人均年GDP起碼在30至50萬人民幣之間。現在多少?只有區區幾萬!
中國要做的,就是通過終結美國金融霸權,改變世界舊體系,建立國際新規則,把被美國利用舊規則拿跑的那部分奪回來,造福中國人民!不打破美國霸權,中國的蛋糕做得再大,中國人民的基本福利也得不到保障或者保障不充分。
可以說,中國是自願加入這一不平等的以西方(以美國為首)為主導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如WTO),盡管“學費”昂貴,却是當時“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最優選項。但“贖買”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一旦達到兩者“倒掛”的臨界點,中國必然會加以調整,此前的格局便會為之一變。
線在,就是中美關系轉變的歷史性關口。
1900年,打進北京的八國聯軍幾乎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所謂的“列强”:英、俄、日、法、德、美、意、奥;而如今,“G7”/“G8”集團則由西方幾大工業國組成,除了“偽列强”奥匈帝國早已灰飛煙滅,為“後起之秀”加拿大所取代外(實則加拿大當年就内嵌于“大英帝國”之中),兩份名單竟驚人地一致——世界的權力與財富格局確實有著强大的慣性與頑固的承襲。
但變局又是顯而易見的:百年前,所謂的國際事務即是列强間的爭鬥往來,他人無權置喙,而今天,西方再重要,也不可能肆無忌憚地决定全球態勢了,否則也不會出現“G20”這樣的協調機制了。
而在這一產業、財富、力量的重新布局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以中、印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它們携自身人口、土地、文化尤其是立國規模宏大之力,吸納西方數百年科學技術積淀之功,一躍而起,將全球產業鏈調、要素市場、價值分工作了極大的重構,使得世界治理秩序、運轉邏輯、權力架構有了迥異於百年前的樣貌。
今天的中國是有力量的,這點切不可妄自菲薄。
如上文所述,中國多年打工,漸有積蓄,集聚資本的同時,對於美國全球薅羊毛的頂層設計與運作技巧也了然於胸:既然美國人是靠金融、軍事、科技這三根支柱來構築自身的超然地位,中國便在這幾方面著力,依樣畫葫蘆也就是了。
近年來,中國在内外方面大政頻出,令人頗有目不暇給之感,但如果清楚了上述羅極,便會發現實際上都是按既定“劇本”來上戲碼,太陽底下的任何事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金融方面:成立亞投行,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双編本幣結算,在英國倫敦設立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在上海、香港交易所陸續推出人民幣黄金、人民幣原油、人民幣鐵礦石等,還有大力發展區塊鏈技術,這些顯然都是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以獲取核心資源的定價話語權,實質即是將人民幣“資本化”,為未來獲取國外資本收益布局。
軍事方面:航母接連下水,大造軍艦,强力推進南海島礁建設,又推出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軍改,建國70周年大閱兵高調展示東風41、東風17等等,這些整軍備武之舉,既有戰略震懾的宏觀考慮,也有保障未來投資安全、交通要道的現實实需要,更有為人民幣國際信用“賦權”的終極目標。
科技產業方面:科研經費投入逐年攀升,2015年1.4萬億,2016年1.57萬億, 2017年1.76萬億,投入之巨,已僅次於美国;根據中國科學院和科睿唯安共同發布的《2017研究前沿》分析報告,在10個大學科領域裡,美國表現突出,中國穩居第2,而在143個研究前沿中,中國取得了24個前沿的領跑位置,美國則領跑87個前沿的發展,差距雖然很大,但中國追趕速度却非常之快;而在貿易戰中被熱炒的“中國製造2025”,则聚焦智能製造、工業强基、高裝備創新等五大工程,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5G、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領域,直指世界製造强國的目標——盡管有人不以為然,嗤之為“口號”,但已足以令西方不安。
還有文化价值方面:“中國方案”不斷推向世界,不僅“自信”,還要“他信”。目前,中國對第三世界的吸引力與日俱增”。中國的發展速度與成就附著著相應的價值觀,向境外闊展,不可避免地在空間上對西方意識形態形成一定的擠壓。
可以說,中國體量的快速增長,使得美國在各個方面都感受到了事實上的壓力,這裡面既有中國實現“偉大復興”的强烈主觀意願在鼓舞,也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區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既是中國政治價值觀層面的官方宣言,也内蕴著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富裕階層不斷擴容,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貧富、城鄉、東西部三大分化加劇,社會矛盾累積,且不時有尖銳化表象。而要緩解乃至消弭社會矛盾,在注重公平正義、做好存量財富分配的同時,獲取增量財富、把蛋糕做大就是更為迫切的需求。由此,將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的觸角伸向全球,在更大空間内獲取資源,取得收益,保障安全,成為了中國繼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而中國的繼續發展,將會極大衝擊現狀:產業鏈調分工的修正與再構,資源產品的流向改造,全球收益的重新分配,力量分布的轉移,等等。總之一句話,會帶來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劇變——如果不是顛覆的話。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作為“既得利益者”,美國與西方當然會就此作出評估並尋找因應之道的。這便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來由。
中國要變,美國要變,世界要變!
三、美國的思路與反應
中國的高速發展,令既成的權力財富布局與利益分配格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也使得中美關系也達到了一種“臨界點”。
現在論及中美爭端,無論是所謂的專家,還是網上的吃瓜群眾,動輒就端出意識形態、價值文明、法律體系、民主威權這套“高大上”的話語來加以詮釋論證,走得遠的,甚至對中國現狀口誅筆伐、堕入國内如何如何不堪的情緒宣泄中。
顯而易見,美國現階段的最大國家利益,便是如何應對中國的“戰略挑戰”甚至是“威脅”。2010年5月,奥巴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亞電視採訪時發出了嚴厲警告: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也就是說,中國要参與重新划分存量蛋糕,而且胃口還特别好,這才是對美國利益最根本的觸動。
那為什麼美國會感到中國要動自己的奶酪呢?
讓我們看一下現實。目前全球約70億人口,包括美國在内的發達國家共8億人,如果扣除發達國家貧困人口,加上發展中國家的富裕人群,全球過上舒適生活的人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10 億——1:7,這就是目前世界存量蛋糕的分配現状。
另外,就世界GDP增速而言:20世纪60年代增速是5.32%; 70年代是3.77%; 80年代是3.16%(WB)或者3.30%(IMF); 90年代是2.81%或2.86%; 21世纪00年代是2.59%或2.52%; 10年代則是2.45%或2.55%。很顯然,經濟增速在持續下降,這意味著做大蛋糕越來越難。很簡單,蛋糕就那麼大,搶的人多了,你占的就少了!
再看看二戰後擠盡發達國家/地區行列的,它們搶得了一些奶酪,其實這些國家或地區非常集中:亞洲四小龍。而這擠個經濟體的特點也相當一致:面積小、體量小、人口少,最大的韓國也不過5000萬人,而最小的新加坡只是個微型城市經濟體。從本質上說,二戰後經濟的增量,其實也只能允許這麼點人口“走進現代”。
從這個角度而言,讓14 億人中國人擺脱短缺經濟,享有現代生活,確實是前無古人的偉大理想與事業,這毫不誇張。然而,這一踏踏實實、稳步推進的偉大理想,足以讓既得利益者“恐怖”!因為世界的大蛋糕,中國在拿走越來越多的份額。
看看數據吧!
2009—2015年,6年時間全球電力消耗量增長了17%,而中國增長了52%,美國只增長了6%,全球電力消耗量增長的57%是中國貢獻的。
2016年,中國拿走全球石油的15%份額,全球鐵礦石的50%,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國出口量的70%。另外中國的高鐵、電力也在逐步走向全球!
在全球範圍内,決定一個國家福利水平高低的無非兩個因素:“蛋糕”的大小和獲得的多少。當美國發現做大蛋糕越來越困難時,回頭全力阻擊越來越近的追擊者就是最合理、最現實的選擇。
總而言之一句話:後發國家在追趕的過程中,随著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其與守成大國的貿易關系,將從互惠變為衝突。
在後發國家中,中國的特殊性在於:她太大了!她的面積與整個歐洲相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關見還有著偉大復興的夢想,怎麼能讓美國安枕呢?
四、中國的策略
邏輯已經很清楚,在此消彼長的存量博弈思維下,美國對於中國的阻遏是個必選項。對此,中國將如何抉擇呢?
“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兩國。”這麼詩意而又朦朧的語言,美國人大概率是聽不懂的。
其實這話已經把中國的戰略意圖表述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在“薅全球羊毛”的頂層設計中,我承認你的優勢、尊重你的利益,但好處不能你全占了,我也想分一杯羹,大家有事好商量,但千萬别衝動,弄得把鍋砸了。很顯然,這對於之前你輸我赢、你死我活的大國博弈思維,無疑是個突破。
但關鍵是,美國人憑什麼讓渡你利益?如果美國人不接受你這套,那你就是一厢情願地真做夢了。
中國會怎麼做?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前面我們提到過,美國之所以能收取美元“鑄幣税”,表面看是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其根源則是美國的政治軍事强權。所以中國的整軍備武則正是沿着“止戈為武”“以戰止戰”的傳統智慧來部署的。
比如,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收取國外鑄幣税,這是動了美國的禁脔,但戰爭之所以還没有到來,還不是因為中國軍隊枕戈待旦,令美國心存忌憚。
“一帶一路“上有强盗土匪,就不做生意了嗎?古人尚且知道要請鏢局,大英帝國的强大海軍為殖民地貿易保駕護航,今天美國霸權的三大基石無非是美軍+航空母艦+美元,今後我們也要持劍經商。持劍經商,確保勝利果實,就需要海外根據地,槍桿子裡出利益,這話用在這没錯!這便是中國强化軍力的另一個現實原因,即構築中國海外通道和資源產地的安全體系。
除了“武備”,中國也在“文攻”。
通過各種接觸與對話,中國在向美國傳達自身清晰的意圖,避免戰略誤判。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擯棄你輸我赢的零和思维”、“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等“官宣”,都是中國對世界、尤其是對美國西方的政治承諾,而這些承諾背後,依舊是軍事經濟實力的支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你現在不敢動我,我就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全力奔跑。
事實可以看出,中國正在盡全力穩定局面,避免任何一個戰略方向的矛盾激化,以防被民粹裹挾、為“政治正確”所绑架,給自己以更大的戰略回旋空間。
如果中國能實現這些目鏢,重新校準全球利益框架,讓包括美國在内的西方漸漸接受自己的邏輯,承認現實,放平心態,那麼“和平崛起”將真正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五、中國的優勢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向世界展示出了强大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在疫情過程中,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村、一個小區,中國人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和老百姓的覺悟都非常值得稱道。就連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發布會上都說道:“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
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全民封閉”期間,除了不能非常自由的外出,並没有太大的影響——没有出現生活物資短缺、也没有出現社會動亂。您要知道這次事件並不是預定好的,而是在没有任何準備的情况下突然發生的。試問:如果我們有意識的進行準備和預防,中國能够堅持多久?
由此,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在這個世界上,能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只有中國。
從根本上獎,這些都源餘中國的治國體制正在煥發出的巨大優勢,中國的舉國體制已經讓美國、歐洲羡慕不已,我們要辦大事,比如大型基建、世界級的體育盛會,航天科技等的集中的決策機制很快,效率很高,而歐美國家僅國會、議會無休止的開會、辯論、扯皮就拖死了。看看中國的高鐵、航天、基建等領域的發展速度,再看看美國的市政建設,甘乃迪國際機場的道路,就知道美國的决策機制語效率有多低。
比過了當今世界的老大的自認為最好的體制之後,别的體制就不用比較了吧。
六、結語
中美博弈,看似紛繁,但實則因果關系清晰可辨:
首先,天下没有免費的午餐。
發達國家民眾每天優哉游哉,陽光、沙灘、比基尼,滋潤得不得了,而我們天天累得和狗一樣,却只能勉强糊口。這和薅羊毛的全球頂層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美國尤其從中分得了最大的利益。然而他們却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没有勞動,就不會有財富產生。人不幹活兒,僅靠體制的運轉而想最终能生成物質,從邏輯上來講,估計没人能論證得出來。
其次,随著中國的崛起,全球財富流向必將重塑,西方普世價值神话必將破滅。
當前,我們正處於國際、國内大歷史周期偉大切換的關口,舊秩序的碎裂聲、新秩序的號角聲不絕於耳,我們看到的國内國際大調整、大動静、大風浪,不過是新舊秩序轉換的副產品。
在這滄桑輪回的蒼茫大地上,我們随時能聽見毛澤東同志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中美大變局,世界大變局,看似很慢,其實進展遠比我們預想來的快。
非常慶幸我們生於這個偉大的時代,語我們的民族一起蕩氣迴腸!
最後我要說的是,在根本利益面前,不要天真地相信純粹的道德。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思想的遠見;疫情經濟兩樣情;總被卡脖子;改革開放新格局;軟刀子---培養漢奸
思想的遠見--見微知著
《聖經》上有句話,叫“Without vision,people perish”。没有遠見,只能消亡。所以要 : 未來很遠,我們的目光更遠。
湘軍胡林翼的故事:
胡林翼一次與曾國藩在安慶召開圍剿太平軍的會議。會議結束,胡林翼沿長江返回武昌。
返程時,胡林翼看見長江上湘軍水師浩浩蕩蕩、旌旗招展,看得心花怒放。這時突然兩艘英國的機帆船“嘟嘟嘟嘟”冒着黑烟駛了上來。機帆船開得很快,超過了湘軍水師,掀起的浪花還打翻了湘軍水師的兩條小船,有随佣落水。湘軍的船隊停下來,在水裡捞人。
當時,胡林翼的随從都在江邊看這個西洋景。胡林翼却“不禁大驚失色”,“勒馬回兵營路上,憂從中來,在馬背上口吐鲜血,幾乎一頭跌將下來”。大家把他扶起來,胡林翼就講了一句話:大事不好,災難要來了。
胡林翼就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他不懂蒸汽機,但預感到了蒸汽機帶來的危險: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體制到來了,蒸汽機時代来臨了,封建社會無法抵禦。
再來看看五角大樓的前瞻性。 一份關於5G的報告分析道:
“5G的真正潛力是它對未來戰爭網絡的影響,該網絡會越來越多地包括更大量、更便宜、連接更多、更具彈性的系統,以便在不斷變化、快速發展的戰場中發揮重要作用。”
去年,10架無人機空襲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沙特石油產量立馬下降一半,全世界油價上浮20%,就10架無人機幹的事。而5G可以指揮成千上萬架無人機、成千上萬艘無人艇和成千上萬個機器人。現代戰爭的面貌,被5G改變了。看偵察打一體的無人機是如何摧毀過去的陸戰之王--坦克。
普京訪華時,李克强總理就把珠海一家民营企業生產的吳人艇,作圍一個禮物送給了普京。普京接過無人艇玩具後就問,“能掛載幾枚導彈?”就這麼一句,對這個企業家講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說明,企業家就像當年火藥發明者一樣,沒有深入挖掘,我們在思維上總缺少縱深 !
今天已經實現了無人艇反潛,下一步還將實線無人艇圍攻航母。10萬噸級的航母來了,一堆無人艇圍攻上去,都非常低矮,還掛載著武器,打都打不過來。你說是羊群還是狼群?
華盛頓郵報就評價,“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現今控制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亞於當年造出第一顆原子彈”。
美國甚至還替我們分析了“5G對中國的重大意義”:中國5G的戰略,應該從中國共產黨的大戰略看,是“中國夢”和“中國製造2025”"中國標準2035"路綫圖的重要组成部分。5G有可能將中國從資本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經濟,轉變為創新型經濟體。
中國的5G技術領先了,但我們的思維並没有領先;美國 5G技術落後了,思維没有落後。一回由美國人扮演了當年胡林翼的角色。
“機遇永遠存在,抓住機遇的永遠是少數”,機遇是一種無形的資源,都在没有搞清楚的實候出現。越是存在不確定性,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餘地和空間也就越大。人人都有機遇,但多數人最怕不確定性,什麼事情搞不清楚就開始担心,總想搞清楚了再行動。什麼事都搞清楚了,那就計算機模擬了,還要擬決策幹什麼呢?
“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充分利用國際形勢不確定性的發展機遇。“一袋一路”的提出,美國人很惱火,說這是中國的“馬歇爾計畫”。美國人非說,这是中國要征服世界的計畫。我們哪有這個計畫?但美國人確實很著急。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金里奇就講,“中美之間不是一場國家間的較量,是一場有關文明的較量”。所以當我們在概括中美沖突,是社會制度、價值觀、國家利益的競爭時,美國已經上升到了人種、文明、非白人間的鬥爭。像美國學者亨廷頓,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對方充分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是一種文明正在復興。
小成功需要朋友,大成功需要敵人。我們今天是民族復興,需要一個對手。因為我們對手,虎視眈眈地坐在旁邊,整天給我們找茬,跟我們過不去,給我們挑毛病,最後我們改正自己的毛病,變得比過去更加强大。美國正在迫使中國在未來成為一個不可被擊敗的國家。
**疫情經濟兩樣情
10月19日上午,大陸統計局公布的一組數據
自疫情以來,西方國家就開始瘋狂使用金融工具,全速開動印鈔機。尤其美國,三月份疫情爆發一周後,就緊急寬幅降息50個基點,基準利率下調至0,随後美聯儲把量化寬鬆的馬力開到最大,幾輪QE下來,印鈔機已經過熱透支,全球也都跟著進入新一輪QE周期。
向來就以政治透明、社會制度先進、社會保障健全等自我標榜的西方社會,面對這場全球的大疫情,事實證明他們完敗在曾經不斷指責各方面不如他們的中國。以美國為首鼓吹代表世界最先進的“普世價值”,現在也不再被反復强调了;他們常用的民主、自由、人權作為工具攻擊中國的手段,現正反噬著他們自己。
根據IMF的最新預測,除中國之外,2020年世界經濟全面衰退:全球經濟成長負4.4%;美國經濟成長負4.3%;歐元區經濟成長負8.3%;英國經濟成長負9.8%。
反觀大陸,雖然最早被疫情殃及,但随著國内疫情的完全控制、復工復產的完全啟動,那些疫情之初廣為流傳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製造業轉移論”,越來越便得像個笑話。大陸在未透支金融工具的情况下,央行對貨幣流動性的管控還是非常克制的,在通過各種方法在均速“灌溉”,實現了經濟復甦。而西方國家現在已經打完了金融彈葯,經濟仍處於待回暖周期。這樣中外之堅就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周期差」。
從4月份開始,中國已經實現連續6 個月正增長,9月份出口增長了8.7%,整個三季度,增長了10.2%。透過這個數據,一些產能轉移的傳言不攻自破,甚至還有不少訂單回流。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内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各項經濟數據全線飆紅。
在全球幾近停擺的特殊時間點,中國產能發揮了供給全球的作用。比如10月19日,日本財務省公布的貿易統計報告顯示,日本本財年上半年貨物貿易出口額同比大降19.2%,但是4月至9月,由於中國經濟逐步恢復,對非鐵金屬、半導體製造設備及汽車需求旺盛,日本對中國出口增長3.5%。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去年因為美國挑起貿易戰,中國已經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但今年4月份開始,中國又重新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此外,今年中國對東盟、歐盟和日本的進出口均保持增長,中歐班列在前9月已超去年全年總量。
服務全球的生產能力背後,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和產業鏈完整的大型經濟體。中國經濟後勁,首先就體現在製造業轉型升级。
中國經濟卻實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主引擎最早是出口,後來是投資,現在已經是消費。中國GDP按照官方匯率計算,已經占到世界的16.3%,但是最終消費仍然只占世界的12.1%。中國的消費潛力增長依然巨大。
*1933年,上海《東方雜誌》征集不同階層的中國人的夢想。
中央監察委員柳亞子的夢想是:“全世界成微一個大聯邦,没有金錢,没有鐵血,没有家庭,没有監獄,也没有宗教,大家各盡所能,一切平等,一切自由”。活脫脫的烏托邦理想。
教育家葉聖陶的夢想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工作,凡吃的飯不是什麼人的膏血,凡做的工作絕不只為了填飽一兩個人的肚皮。”很實際但不夠前瞻。
開明書店編譯所所長夏丏尊比較悲觀,他說:“我夢見未來的中國捐税名目繁多,聯撒屁都要交税;我夢見中國四萬萬人都在打麻將;我夢見中國人都在用外國貨,中國的工廠不冒烟......” 怎麼會這樣 !?
歷史上的中國很偉大。
我們的祖先很早發明了二進制、十進制、車輪、算盤、割園術、鑄鐵術、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药.......我們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和制度,建立了一個穩定强大的東亞超級帝國。
但是一千多年後,在資本主義殖民時代,我們落後了,成了愚昧、野蠻的象徵,成了被嘲諷的對象。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文化、章典、制度,似乎都成了不合時宜的笑話。因為我們對發明物總是淺嚐即止,缺乏在直線深入的探索而原地踏步。
**為何中國總被卡脖子?
9月15日是美國對華為芯片全面“斷供”的時間點。媒體報導,華為海思近日大手筆包貨運專機赴台灣,趕在出貨期限(9月14日)前把芯片運回,提高備貨庫存量。看到這個消息時,感受到一種悲壯。卡華為就是卡中國。
對此大多數人的答案:中國起步晚、起點低,所以一直在拼命追趕。這個答案並不嚴謹而且很浮淺,更多是不敢直面自己的問題。
首先要確立一個觀念,我們缺少基礎科學生態的“根”,表面的繁茂就随時可能凋零。如此就敢於直面 :
● 明明是管理水平的問題,也要歸結為“起步晚”。
● 明明是有些人中飽私囊,也要歸結為“起步晚”。
● 明明是體制不順的問題,也要歸結為“起步晚”。
● 明明是上下其手欺騙國家,也要歸結為“起步晚”。
“起步晚”成了很多失敗者理直氣壯的藉口,同樣也成了很多騙子的“擋箭牌”。很多時候,並不是起步晚的問題。
從半導體到操作系统,從發動機到大飛機,中國起步都不晚,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更多的真相是:
對原創的不尊重、認可,對知識產權不尊重,在乎的永遠都是商業變現。
對科研人員的不重視,“造原子彈不如做茶葉蛋”。
不合理的補貼制度。扶持和補貼成為一種人際關系的交易物和公關資源,導致真正做實事的人很難拿到補貼,而鑽漏洞者却賺得盆滿缽滿。
當年振奮人心的“漢芯一號”,各級領導、頂級專家紛紛站台。真相是創始人將摩托羅拉芯片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LOGO。荒天下之大謬,如此明目張胆的科研造假,讓人瞠目結舌。花大價錢購買荷蘭ASML公司光刻機,這台NXT:1980Di 的光刻機支持7nm的芯片製程。公司最近被曝出資金斷裂,官司缠身,1980Di這個寶貝也被抵押出去續命。
做實事的企業,與起步早晚並没有直接關系。
華為1993年進入安防領域,擊敗當年業界霸主TI公司;
阿里雲創建於2009年,如今成為全球第三的雲計算平台;
TikTok於2016年正式上綫,在應用層面走在互聯網前列;
最前沿的科技領域,誰又不是從一窮二白開始的呢?
匈奴人發明了馬鐙(馬鐙是改便世界的划時代發明之一),就能卡漢武帝之前的大漢帝國的脖子。
長城以北的草原上活躍的馬背民族,充其量也就兩百萬左右的人口。論綜合實力,不論人口總量还是經濟總量,農耕帝國都遠勝游牧帝國。但是農耕帝國却屢屢被卡脖子。表面看,是黃、長兩河流域缺乏養馬場,一旦失去河套地區就手足無措。但本質上還是科技不足,缺乏科研恒心。如今的美國發動科技大战,對中國來說,卡脖子的工具不過是馬鐙變成芯片。
中國重視應用,但基礎研究不够。
好處在於,可以節省基礎研究投入,容易出成果。所以中國培養出天量工程師,各種層面的應用很容易推廣。
劣勢在於,投資和研發經費層層截留,越往底層的基礎研究越拿不到經費,人才蓄水池很小,導致高端人才與青年才俊流失。一旦被制裁,就會出現卡脖子的情况。
大國博弈分好幾個層面 :
最基層是人力博弈,這方面中國勝過美國。
中端是物力語財力博弈,中國正在快速縮小和美國的差距。
最終極層面在智力博弈。這裡的智力,並不是單指智商高,而在於誰能吸纳最傑出的人才為自己所用。美國可以吸納地球村頂尖人才,而中國還在面臨人才流失。解決這個問題任重而道遠。
**重視大陸的三盛會---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現在很多大型製造企業的轉型方向——製造業服務化,將原先融合在工業製成品中的服務抽取出來,變身“制造+服務”。這樣一來,產業鏈延長了,相輔相成,產品附加值也更高了。數字化服務業能促進製造業發展,倒逼製造業轉型升級,提高製造業效率。數字化不僅讓服務貿易更便利,也正在重塑全球價值鏈。製造業與服務業相互促進,這便是發展的平衡之道。
從大陸廣交會到上海進博會再到北京服貿會, 北上廣,三場盛會,也伴随著中國一步步對外開放的不同階段。
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經濟增長對外貿依存度很高。促進出口的廣交會,對應的正是國際大循環;
2008年之後,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國内需求對經濟的貢獻度越來越高,有7个年份超過100%。拉動進口的進博會舉行,國内帶動國際的雛型開始出現。
服務貿易的四種模式——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實際上涵蓋了貿易、消費、投資要素的流動,所以這個大循環正好囊括了内外循環兩部分的内容。
服務貿易通過擴大服務業的開放、引進國際的外商投資包括商業存在形式的投資,可以豐富國内的服務產品的供給,有利於擴大服務消費。
也不同於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國際化需要的是更加嵌入式和深度的合作,也更需要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環境。
從全球水平來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約為70%,而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僅為20%左右。服務業的開放,在全球,都不好辦。這就涉及到另一個關鍵詞,服務貿易便利化。
貨物貿易領域的開放主要是通過關税的減量或者叫關税的降低來具體體現,但是服務業不一樣,服務業相關的部門非常多,行業領域的開放涉及到各種規則、標準。所以服務業領域的開放,表現形態更多的是規制領域的開放。
現在,大陸經濟開始向更高質量轉型,極需提高服務貿易進出口,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升格的服貿會,對應的是國內國際双循環。
大陸正在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台灣對大陸的依賴極重,大陸得轉型會對台灣帶來神麼樣的衝擊,值得關注。
一般人對服貿多僅侷限於旅遊與金融業。
中國旅遊業最發達的城市,北京,旅遊收入中來自外國人的不超過10%。但像巴黎、倫敦,70%-80%的旅遊收入來自外國。
2019年,中國人去外國旅遊(進口)花了17322億元,外國人到中國旅遊(出口)僅花了2381億元。逆差極大。疫情意外地阻斷了逆差。
旅行服務不能簡單理解為出去玩,其實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旅遊背後有購物、有教育、有留學,還有醫療服務等等。
**明槍換軟刀子---培養漢奸
對美國這個霸權國家來說,傾全力打壓中國没能取得成果、勝利,就是失敗。對中國來說,頂住全球唯一霸權國家的全力打壓,只要不輸就是勝利。因為,有全球最强大國家傾舉國之力攻擊中國,就是為中國實力做背書,這是中國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金字招牌”!
讓人覺得幽默的是,中國已經强大的這個“金字招牌”,那個最用力替中國描畫的人就是美國總統川普及其團隊。
未來美國無論換誰當總統都一樣,都會傾盡一切來打壓中國!既然川普簡單粗暴的招數對中國不靈了,美國就又開始準備變招了!據香港《南華早報》10月20日的消息,為幫助應對中國,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亞當·希夫19日給美國政府“出招”:“雇佣更多普通話人才”。 需要聘用更多的中文專家和有技術背景的人。需要這樣的人才,既能解決具有挑戰的功能性和技術性問題,又能同時將這些問題與中國獨特的政治環境聯系在一起。”
雇佣中文技術專家的第一大目的是,要分析中國的政策、了解中国的技術發展,美國要從真正懂中國的人那裡獲取更多來自中國的更有價值的政策、技術情報等信息。第二大目的是,要利用這些專家懂技術,在中國的政策;輿論中掺沙子,用技術手段來影響中國的政策,引導中國的輿論。其危害比過去網絡上那些“公知帶路黨”更大。
這不是新套路,是舊瓶裝新酒。譬如,二戰時期的五眼聯盟是針對軸心國的,冷戰時期是針對蘇聯的,現在已經開始轉向針對中國了。
美國要重點培植懂中國的人來幫助美國對付中國,那麼這些人美國首選會是在中國内部的中國人。未來政府、企業、科技、大學等等部門,專業技術人才將會更受到美國的關注,他們會想辦法策反更多的人為他們服務,對此需要高度警惕,並展開有針對性的反制工作。
數年前日本共同社就報導稱,日本政府每年要耗資400億人民幣在中國與韓國培植所謂的“知日派”來替日本說話,現在美國出手了,他會花多少錢?
普京:天下英雄,唯中美德與俄爾;全民免費醫療 古巴VS印度
普京縱論世界:天下英雄,唯中美德與俄爾!
俄羅斯媒體RT的報導稱,10月22日普京以視頻的形式在瓦爾代辯論俱樂部的智庫會議發表演講,原話是:蘇聯已經不復存在,但還有俄羅斯。就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而言,中國正積極地朝著超級大國的地位邁進,德國也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英國和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在某個時期享有絕對統治地位的美國,現在也幾乎不能再提(美國)例外論。當然,巴西、南非以及其他一些國家,也已精變得越來越有影響力。嚇,居然沒有日本與印度...淚噴如雨
簡單一段話,縱論了哪些國家?美國、俄羅斯、中國、德國、英國、法國、巴西、南非...總結一下:美國,現在已不是獨霸天下的時代了。提醒美國,要認清形勢,別以為還能為所欲為。說,以前常說「一超多強」,但在普京看來不是了,現在是多超多強。現在可平起平坐的至少是中、美、俄、德四個國家。
一方面,客觀事實是,當今世界,真的不是莫斯科與華盛頓決定國際事務的時代了,因為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不具被這樣的能力了。一個例子,現在俄羅斯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之間的影響力都没有決定性了,這已經說明了問題。政治上,美國在中國周邊具有決定性影響嗎?東亞、東南亞,美國費了多大的勁,不也什麼都決定不了嗎?經濟上,美國和中國打了三年貿易戰,預定目標全落空,遭遇新冠疫情,更使美國經濟暴跌,深陷新冠瘟疫之中不能自拔。
另一方面,普京也是在警告華盛頓,美國瞄准俄羅斯搞事只能傷害華盛頓,真正的威脅是中國和德國,因為中國和德國經濟影響力大,一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個在經濟上正在整合歐洲·( 注一 )
普京說這番話原因有三個:
一是因為俄羅斯最近壓力太大了,普京有些吃不消;( 注二 )
二是普京所說某種程度上也有較强的現實性;
三是當下正處於美國大選最後幾天,普京希望通過釋放這樣的信號,促使新一屆美國政府向俄羅斯抛來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橄欖枝。
普京是在釋放很强烈的信號,那就是他不希望與美國對抗。但是,美國會接收到嗎?在美國看來,俄羅斯的核武庫、俄羅斯的領土、俄羅斯的野心一直是美國最為忌憚的。如果美國全力對付中國,俄羅斯就會在背後搶美國的利益,美國也不敢啊!
演講中,有人向普京提了一個犀利的問題:俄羅斯和中國會不會結成軍事同盟?普京回答相當乾脆:我們不需要,但是理論上,是可以想像的……未來兩國之間的軍事關係可能會更加密切,時間將表明它如何發展,但我們不排除……
我們不需要,但是……內涵很豐富吧?既是戰略模糊,也是一種戰略威懾。大陸對此的回應是 : 中俄不需要結盟,但合作沒有禁區。( 注三 )
俄羅斯的確沒有再成為超級霸權的能力,但它具有決定誰是超級霸權的能力。
普京嘲諷那些幸災樂禍地看俄羅斯的「專家」,普京說:對於仍在等待俄羅斯緩慢走向衰亡的人來說,我們僅僅擔心一件事,就是如何避免在你們的葬禮上被感冒傳染。
( 注一 ) : 歐盟想要獨立,想要成為多强中的“一極”,有如下幾個障碍:
歐盟内部不團結,缺乏統一的對外聲音。
歐盟目前對美國過於依賴。【戰後虛弱依賴,現在尾大不掉,趕不走 !】
俄羅斯問題。【民族、歷史、地緣、能源、威脅,錯綜複雜,難解 !】
歐盟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够。【没有誰比川普更能破壞美歐關系了。】
德、法等希望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而波羅地海三小國及過去的蘇聯加盟國,則不願意在接近俄羅斯,普京之言更加撕裂了歐洲。
關於不團結的問題,最近的7500億歐債是很有力的提振歐盟内部統一聲音的工具,畢竟不聽話就不給錢,在對美國數字公司的立場上,歐盟逼迫愛爾蘭讓步,雖然美國數字公司盡行了反抗,但是歐盟要建自己的數字公司是大勢所趨。
至於地區的問題,目前歐盟通過簽自貿協議和投資協議,觸角已經伸到了東南亞,根據歐盟目前的文件,可以確定歐盟有意圖在亞洲繼續攪出波瀾。
( 注二) : 俄羅斯可以說正面臨五大外交考驗:1,納卡衝突,就在南疆發生。2,白俄羅斯,動盪仍未平息。3,吉爾吉斯斯坦,局勢再次混亂。4,所謂毒殺反對派,和歐盟關系鬧僵。5,美國大選,俄羅斯是繞不開的話題。
前面三個,就發生在俄羅斯周邊。周邊發生戰亂,必然嚴重衝擊俄羅斯國家利益與歐盟關系,不僅牽涉到俄羅斯外交布局,更影響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收入。但最重要的,顯然還是美國大選。普京想置身事外也不可能,反正双方都大打俄羅斯牌。
( 注三 ) : 1949年,解放軍渡江前夕,斯大林向毛澤東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划江而治。毛澤東不予理會,寫下「宜將剩勇追窮寇,百萬雄師渡大江」的豪言,順手收拾了還在睡夢中的英國船隻紫石英號。國民政府南退至廣州。美國大使卻留在了南京,蘇聯大使羅申却受斯大林之命,撤到廣州。.
中俄的感情恩怨非常複雜:沙俄占領了中國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並犯下嚴重罪行;清政府依靠沙俄來平衡日本在東北的勢力,「三國干涉還遼」時沙俄是主力;蘇俄是國民黨的天使投資人,不過國民黨在即將完成北伐之際轉身就把蘇聯给賣了;蘇聯對中共革命是假借共產革命為自身利益的"瞎"指導;抗日戰爭初期,眾列强袖手旁觀之際,蘇聯成為幾乎援助中國的唯一外力,大量蘇聯空軍與日本飛機鏖戰;大量的證據表明,朝鮮戰爭的發起斯大林有重大嫌疑,其意圖難測,似乎有美俄聯手裂解分治中國的意思。
現階段中俄聯手制美是現實政治需要。
**陰謀論與博弈,看普京談話
俄羅斯現在只有核武器庫可以和美國看齊。在經濟領域,俄羅斯不是衰弱,而是持續不斷地衰弱。好在俄羅斯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俄羅斯人永遠不用為能源、面粉、土豆、牛肉(奶)担心。
普京的講話,換一個方向理解,就是中國雖然在經濟上正在成為超級大國,但軍事和政治層面需要與俄羅斯協助。單憑俄羅斯自己,經濟上瘸腿。但是如果中國的經濟與俄羅斯的軍事結合起來,再加上中俄兩國在歐亞大陸上龐大的體量;那麼確實有助於强化普京的硬漢形象。
陰謀論者認為,普京這時候一邊强調美國衰落,另一邊捧中國和德國為超级大國,是别有用心的禍水東引。中國經濟大而不强,德國經濟强而不大,暫時都處於“築高牆、廣積粮、緩稱王”的階段。普京把二者往前捧,是要把美國的注意力往中國和歐盟層面引導,從而減輕俄羅斯的壓力。
此前普京曾多次表示歐洲没有“真正主權獨立"的國家,德英法等國都是美國的附庸。這次調子大轉彎,聲稱“德國也朝著‘超級大國’的方向前進”,確實突兀。
如果從陰謀論角度,普京這話要從三各層面理解:
從俄羅斯層面 :
俄羅斯現在麻煩不少。普京需要轉移矛盾與減輕壓力。放眼當今地球村格局,能為俄羅斯減壓的,只有中國與歐盟。德國是歐盟的發動機,所以普京把中國和德國往超級大國上捧,其實是告訴美國:威脅你的人在這兒。
從美國層面 :
在單邊霸權主義下,美國有兩個信仰。一是“基督信仰”,二“美國例外論”。
2013年,奥巴罵在西點軍校演講中宣稱:美國永遠不需要征求别人的許可,我對美國例外論深信不疑。普京立刻在《紐約時報》發文痛批奥巴馬鼓歷國民自視“例外”,不論動機如何美好,這實際上將使美國成為一個國際惡霸。普京這個時候强調“曾在國際上一度享受絕對支配地位的美國,現在幾乎没有資本宣稱‘美國例外論’”,相當於再次批判美國的“第二信仰”,但又不會引火燒身。
一方面是告訴其他國家,美國如何霸道,號召大家合縱抗美。另一方面告訴美國,挑戰霸權的是中國和德國,不要找俄羅斯麻煩。
從中國和德國層面 :
美國越打壓搞事,中國與德國就越需要俄羅斯的能源。
德國與俄羅斯的“北溪-2”項目,原本頂住了美國的壓力,即將竣工。關鍵時刻,因中毒案件,默克爾拿項目威脅普京。而手頭並不寬裕的普京,已經在項目中投入了大筆資金。而川普一直讓德國提高北約軍費份額。這個時候,普京把德國往超级大國上抬,其實是將默克爾的軍。
陰謀論再怎麼玩,還是為博弈服務。何為博弈?博利益也。當今世界,猶如春秋之世,博弈之風甚濃。
何為利益?短看貿易經濟得失;長期看國家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剖析普京的博弈思維之前,一定要明白,普京首先是俄羅斯總統,所作所為,都在為俄羅斯的利益而拼搏。
所以站在俄羅斯的立場看,普京的博弈思維應該有兩層内涵:
短期看
普京在為俄羅斯爭取現實利益。俄羅斯疆土雖大,但除了北冰洋海岸線與中蒙邊境一側,基本上都動盪不安。動盪既是危,也是機。
烏克蘭動盪,普京趁機拿回克里米亞;納卡危機,普京一方面呼籲和平,同時可以向双方賣武器;即便是中印衝突,俄羅斯也能分一杯羹,賣印度軍火,賣中國能源。
如果周邊全亂,以俄羅斯現在這些家底,根本無法應對,危大於機。這個時候如果讓中國和德國往前頂一頂,那麼俄羅斯就可以坐享機遇,把危險降低。
從長期看,普京在為俄羅斯爭取生存空間。
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上看,人類文明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一直在歐亞大陸。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心開始向北美轉移,二戰之后轉移完畢。美國對歐亞大陸强國實施“離岸平衡”戰略。
兩次世界大戰,美英連和蘇(俄)幹掉了德國;冷戰中後期,美國又聯合中國拖垮了蘇聯;現在美國和中國的博弈大幕拉開,又想拉攏印度、越南等國抑制中國。美國靠這首離岸平衡,戲弄歐亞大陸强國於股掌之中。
如果歐亞大陸被美國戲弄國的德國、俄羅斯、中國聯合起來,那麼不論政治(中俄)、經濟(中德),還是軍事(中俄德),都可以對美國的單邊霸權主義形成一個制衡。
目前看,三國之中,中俄走得較近,處於一種“結伴而行”的狀態。那麼中俄有可能结盟麼?普京說 : “可以想象一下,但是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關系已經達到了協作和信任的程度,我們完全不需要這個。但是理論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普京的回答非常有内涵,也非常有技巧,如同一位資深外交官。( 注一)
其實普京真的很希望和中德搞好關系。不要說結盟,哪怕是與中國或德國靠近,都可以大幅改善俄羅斯在歐亞大陸上的生存狀况。俄羅斯的短板是經濟,而中德正好是經濟强國。
客觀來說,如果不是美國搞單便主義極限施壓,中俄没有結盟的必要。
如果美國胃口太大,中俄會繼續靠攏,從軍事、政治層面對沖美國的壓力。
如果俄羅斯有朝一日丢掉舊陸權思維,經濟上開發遠東;那麼中俄會更進一步接近。
( 注一)
要結成同盟,大致有三種需求:一是面臨重大威脅(如生存性威脅),二是出於利益考量,三是因為蠅營狗苟。蘇聯當初確實對西方產生了重大威脅,甚至可以說讓西方面臨生與死的生存性威脅;蘇聯對外積極輸出自己的模式與體制,這也觸動了西方的根本。所以,為了生存就必須結成生死鐵盟(北約)才有活路。
*聰明猴子--俄羅斯坐山觀虎鬥!?
”中美關系持續惡化,有俄羅斯人提出了這種聲音,並引發了一場爭論。而國際局勢正在快速演變,中印發生了邊界衝突,俄羅斯與印度的軍火交易,引起了部分大陸網友的警惕。他們認為,俄羅斯是在中國困難的時候,落井下石。之前俄羅斯與越南之間也存着南海油氣合作和防務貿易。
與此同時,美國西方一些前政客和學者則對中俄緊密關系十分忌憚,認為要提防中俄形成事事上的戰略同盟。同時,也要提防俄羅斯會對西方打“中國牌”。對這風雲變幻,究竟該怎麼看呢?關於“俄羅斯應該作壁上觀”的說法,在俄羅斯有反對者,也有支持者。
比如,俄羅斯tsargrad電視台7月25日發表題為“中美在爭奪世界領導權:我們將等待”的文章稱,目前中美正在各個領域展開激烈對抗,在這場對抗中,誰接受俄羅斯提出的條件,並得到俄支持,誰將會成為勝利者( 的確,俄羅斯具有造王者的實力 )。文章稱,正是由於這一政策,在冷戰時讓中國成功地獲得了美國的支持,因為美蘇兩隻只“老虎”為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拼命的爭鬥。而眼下,在中美對抗中,俄羅斯處於這只“聰明猴子”的位置。
*衡量大國的標準
大國本身的地位不是固定的,國家間均衡狀態也是動態調整的,這跟各國國力消長有關。比如在聯合國早期,歐洲國家扮演了重要角色;後來,戰後經濟迅速增長的日本、德國,新興國家如印度等,都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共產品。不同國家角色的相對變化能否及時體現在聯合國體系内?這就涉及所謂“聯合國體系改革”的問題,如德日印巴要求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享否決權 。
具體指標主要由以下三個事情來支撑:一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政治大國;二是核俱樂部成員成為維繫全球安全的軍事大國;三是GDP超過10萬億的國家,成為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經濟大國。合乎三條件的才能提供足夠多的國際公共產品,只有中、美;而俄、英、法只具其二,缺一足而不穩。
聯合國體系改革是早晚的事,不然就崩解。
*一直以來,俄羅斯都想融入到西方主流社會裡去,從沙俄時代開始。俄羅斯的貴族們壓根都不好意思講俄語,那都是低等人用的,高等人都講法語英語,不信嗎?看看列夫托爾斯泰寫的小說吧,無論是《安娜卡列尼娜》還是《戰爭與和平》裡面都充斥著大量的上流社會生活描寫,一個滿口俄羅斯話的人,會被認為是野蠻且粗俗的,就像《戰爭與和平》的主角皮埃爾,有錢都照樣被上流社回瞧不起。那麼歐洲上流社會是怎麼看待沙俄呢?《紅與黑》裡于連那種渣男出身,都被任為有茲格娶一位沙俄的女公爵。
中世紀那時候,西方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隔闔,差不多算是跨物種了,後來才被金錢的鈔能力給慢慢的抹平了。沙皇時代的俄羅斯是仰視歐洲的,而歐洲則把俄羅斯當成蠻夷之地。
經驗教訓,來自於俄羅斯自身,俄羅斯没有辦法“親美”,就算拼了命“親美”,也不會被接纳,這是個事實。蘇聯、烏克蘭、戈巴契夫、葉利欽等都已經證明過了……在美國人眼裡,在整個西方眼中,俄羅斯人不配加入“自由世界”,不配搞“資本主義”,甚至都不能算“白人”,他們只是“斯拉夫灰色牲口”,希特勒怎麼看他門,美國人同樣怎麼看他們。
俄羅斯是親美,投降都不被允許,自宫、斷爪牙、棄劍,都要被針對,被制裁,北約東擴,顏色革命,軍事基地懟到腦門上。到了這個時候,如果還不肯活得明白一些,那麼這個民族也就没有希望了。俄罗斯唯一的希望,是美國的霸權不再存在,世界變得多極化,俄羅斯不再被西方世界封鎖、制裁,能够有一絲喘息之機 。
這個喘息之機,求是求不來的,花錢買也是買不來的,得靠自己去爭取。现在唯一能够斗赢美國的希望在東方。中國做不做超極大国不重要;沒有美国這個超級大國很重要。
*休克療法就是薩克斯主導的,他是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特别顧問及聯合國千年際化的總負責人,屢次被《時代雜誌》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他會不懂經濟嗎?但是看看結果。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依然是實行聯邦制國家裡,聯邦主體數量最多,類型最複雜的國家,俄羅斯聯邦有89個主體,分别是:49個州,21個共和國,10個自治區,6個邊疆區,1個自治州和2個聯邦直轄市。
俄聯邦一些自治共和國立即出現了分釐傾向,車臣共和國,韃靼斯坦,圖瓦,雅庫特,巴什特爾克斯坦等幾十個主體,甚至不向聯邦缴納税款,且自主制定境内產品價格,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車臣和韃靼斯坦,基本上和分裂没有什麼區别。1994年,俄羅斯被迫出動軍對到車臣,終於把車臣問題暫時搞定,但是實際上直到現在,車臣依然很不安分,且普京今天的車臣政策,在普京下台后是否能延續,是需要打一個問號的。
普京在執政後建立了垂直管理體系,加强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大大削弱了地方的權力,同時在媒體以及官方文件上盡量少提民族,多提“統一俄羅斯國家民族”之類的概念,類似於中國過去的“中華民族”,把過去的民族任同轉化為國族任同,這一點是要給普京點讚的。
**“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 古巴VS印度
只可能有兩種模式:要麼像古巴一樣傾進國家所有資源,以犧牲其他社會生活為代價,獲得真正的免費醫療服務;要麼像印度和大多述福利國家一樣,在“免費醫療”的名義下,真正為醫藥買單的還是民眾自己。
醫療服務永遠會存在一個廉價、便利、高水平組成的不可能三角,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任何文化都無法避免。醫療支出不僅不可能被控制,而且只會像熵增的宇宙一樣不斷膨胀。
印度在第一部憲法中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都享受免費醫療”,並且“只要身處印度,到公立醫院看病除了藥費,其他掛號費、檢查費、就診費甚至包括營養餐都免費”,從而奠定了全民免費醫療的基調。窮人可以免費看病,富人想花錢也歡迎。这是印度政府對於“全民免費醫療”的美好藍圖。
由於長期資金短缺,導致了醫療設施、服務的落後與醫生流失。缺乏資金支持,養不起醫護,負担不了藥物和耗材,所謂的“免費醫療”就會淪為空中樓閣——抑或是爛尾樓。
多年来,印度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仿制藥出口國之一,它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合法生產高端抗癌藥和特效藥的國家,相近的藥效,不到二十分之一的價格,為無數底層人民帶來了一線生機。世界藥房”,更是“窮人的藥房”,印度之所以會成為藥品的“專利洼地”,背後當然有其制度原因。
印度1970年出台的《專利法》規定,“只保護制藥工藝,不保護藥品成分”,從而為仿制藥大敞方便之門——這意味著,印度的仿制藥廠只需對原研藥的制藥流程稍加改動,即可合法上市,基本等於没有專利保護。
這一制度直到1995年印度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才得到修改,藥品成分被重新列入專利範疇。不過,仿制藥並没有因此失去法律庇護,因為印度還推出了一種名為“專利强制許可”的制度,對於關系到國民生存的關鍵藥品,允許仿制藥在專利保戶到期前便開始生產和銷售。
舉例來說,德國拜耳公司的肝癌藥“多吉美”的專利保護期限是到2021年,但印度的制藥公司早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生產仿制藥。拜耳公司曾在2011年提起專利訴訟,但被印度方面以“拜耳藥物太貴,影響民眾生存權利”為理由“强制許可”。
但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一件事都有另外一面,仿制藥天堂的背後是臨床試驗的泛濫。印度“世界藥房”的崛起與“臨床試驗死亡曲線”共同增長的趨勢,這到底是不是印度政府和西方藥廠之間的默契利益交喚,誰也不知道,誰也不敢問。醫療問題之所以難解,大概是因為在不同利益方眼中,生命的價值實在差别太遠。
盡管付出了慘重代價,但印度的廉價仿制藥,並没能够卸下本國人民沉重的醫療費用負担。如前所述,印度憲法中規定的“免費醫療”是將藥费排除在外的。随著現代醫藥的發展,藥費在醫療開支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不承担藥費的“免費醫療”也逐漸淪為食之無味的雞肋。
印度的“免費醫療”,真面目其實是“有免費,無醫療”。而在這種華而不實的糟糕醫療體系下,印度的高人口密度便一下子成了新冠疫情的催化劑。
古巴模式的全民免費醫療制度。能做到免費醫療還不崩盤,辦法也只有一個。古巴政府將財政預算50%都投入了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一方面為國民包攬了從醫療服務、藥品到耗材的所有醫療支出,做到真正的“全民免費”,另一方面則是用於醫藥研發和人才培養。對外輸出醫生甚至已經成為古巴的一種“醫療外交”手段。2004年,古巴一度和委内瑞拉簽訂了一份“醫生換石油”的合作協議。
得益於良好的醫療條件,古巴國民的預期壽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嬰兒死亡率甚至低於美國,人均醫生數也遙遙領先。數據顯示,古巴每千人醫生數達到7.5,遠高於歐洲(4)、美國(2.5)、中國(2.59)和印度(0.7)。很多美國人都要冒著偷渡的風險去古巴看病。
然而,古巴這個國家本身不算富裕,大型醫療器械和高端藥品又大多被美國公司壟斷,裝備率非常低,這種“人海戰術+砸錢戰術”,只能讓古巴擁有一個覆蓋面及其廣的免費醫療保障體系,但在疑難雜症上就捉襟見肘。換句話說,古巴的全民免費醫療,小病靠政府,大病看天意。
而這種傾全國之力押注醫療產業的情况,也意味著這個發展中國家其他方面的社會生活必須作出犧牲。
廉價、便利、高水平的醫療鐵三角,有著天生的矛盾性。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任何文化都無法避免。台灣的全民健保相較印度與古巴的免費醫療,可謂折衷式的取優去弊,雖然仍有改善精進之處,但對大多數人言是可以接受的。如何杜絕一般民眾愛看病、拿藥的習慣性浪費,是健全健保的首要措施。
*莫迪的口號:“不可思議的印度”,看起來也没有那麼“不可思議”
相當長時間内,莫迪政府是以中國和美國為目標的,在一些社交網站,不管是Quora,還是推特,都是各種印度人來論證印度必將超過中國的帖子,結果IMF的一個“展望” : 孟加拉國在2020年的人均國内生產總值1888元將擊敗印度1877元。把印度人自信心打的乾乾淨淨----
連孟加拉國都不如了,還妄想超越中國美國,豈非痴人說夢?一夜之間,印度人的信心被摧毁殆盡。如果有一天輸給巴基斯坦,真不敢想印度會發生什麼。
孟加拉國真不是一個好地方,該國面積僅有14.7萬平方公里。中國湖北省的面積是18.59萬平方公里,湖北人人口不足6000萬,孟加拉國人口高達1.7億,是湖北人口的三倍。
外加上孟加拉國經常遭遇暴風,洪水的襲擊,幾乎年年都會出現洪災,全國大部分國土低於海拔12米,只要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国就會被淹10%。如此多的人口,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孟加拉國是怎麼實現經濟逆襲印度的?
中國低端制造業的流出,本來是可以流到印度的,而印度對華的敵視政策,倒致中國低端制造業根本没有辦法搬到印度。孟加拉就是選項 。
印度真是自斷其臂。
*印度每10萬人謀殺率謀殺為4.1,低於美國的4.88,更是遠低於巴西的31.3和南非的33.1;比起巴西和南非,印度,實在是太安全了。當然,中國近幾年數據是0.62-0.8,對比起來,印度實在是太恐怖了。
&&“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 古巴VS印度
只可能有兩種模式:要麼像古巴一樣傾進國家所有資源,以犧牲其他社會生活為代價,獲得真正的免費醫療服務;要麼像印度和大多述福利國家一樣,在“免費醫療”的名義下,真正為醫藥買單的還是民眾自己。
醫療服務永遠會存在一個廉價、便利、高水平組成的不可能三角,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任何文化都無法避免。醫療支出不僅不可能被控制,而且只會像熵增的宇宙一樣不斷膨胀。
由於長期資金短缺,導致了醫療設施、服務的落後與醫生流失。缺乏資金支持,養不起醫護,負担不了藥物和耗材,所謂的“免費醫療”就會淪為空中樓閣——抑或是爛尾樓。印度的“免費醫療”,真面目其實是“有免費,無醫療”。而在這種華而不實的糟糕醫療體系下,印度的高人口密度便一下子成了新冠疫情的催化劑。
古巴模式的全民免費醫療制度。能做到免費醫療還不崩盤,辦法也只有一個。古巴政府將財政預算50%都投入了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得益於良好的醫療條件,古巴國民的預期壽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嬰兒死亡率甚至低於美國,人均醫生數也遙遙領先。數據顯示,古巴每千人醫生數達到7.5,遠高於歐洲(4)、美國(2.5)、中國(2.59)和印度(0.7)。很多美國人都要冒著偷渡的風險去古巴看病。
然而,古巴這個國家本身不算富裕,大型醫療器械和高端藥品又大多被美國公司壟斷,裝備率非常低,這種“人海戰術+砸錢戰術”,只能讓古巴擁有一個覆蓋面及其廣的免費醫療保障體系,但在疑難雜症上就捉襟見肘。換句話說,古巴的全民免費醫療,小病靠政府,大病看天意。而這種傾全國之力押注醫療產業的情况,也意味著這個發展中國家其他方面的社會生活必須作出犧牲。
廉價、便利、高水平的醫療鐵三角,有著天生的矛盾性。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任何文化都無法避免。台灣的全民健保相較印度與古巴的免費醫療,可謂折衷式的取優去弊,雖然仍有改善精進之處,但對大多數人言是可以接受的。如何杜絕一般民眾愛看病、愛拿藥的習慣性浪費,是健全健保的首要措施。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中國與歐盟
20200914中德歐領導人視訊峰會舉行。前一天,中歐正式簽屬了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中國和歐盟兩地各100種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地方名產納入保護範圍。
據報導,在協議的促成下,未來在中國可以吃到歐洲特產的放心食品,同樣,在歐洲也可以享用原滋原味的中國地方名品。譬如,中方入選的100種地理標置產品包括五常大米、安吉白茶、 盤錦大米 、郫縣豆瓣、 山西老陳醋、吐鲁番葡萄乾等,而歐洲的地方名品則包括法國香檳 、愛爾蘭威士忌 、巴伐利亞啤酒、菲達奶酪、帕爾瑪火腿、葡萄牙綠酒等等。未來在中歐正規市場上見到的上述名品,意味著均來自特定產地,【其他國家和地方無法使用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商標】。
看起來只是一分農產品互認的協議,其實,這可以說是一份標準互認的可信度協議。對提升中國產品知名度與國際信譽,深化中歐進一步合作,強化歐亞一體,打下堅實基礎。
這份協議具有排他性。世界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就無法再使用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商品名稱。上述國家就不能將他們的香檳稱作法國香檳 ,也不能把它們的威士忌稱作愛爾蘭威士忌等。如此,歐盟國家的這些農產品將會在中國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同樣,中國商品也在歐洲具有獨特優勢。
【必須知道的是,歐盟在面對中國時,心態是極其複雜的。歐盟面對中國時最大的心理矛盾在於——它們對中國發展帶來的市場機遇非常看重,但在意識形態、種族和文化上,歐盟對中國又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優越感,甚至是一種隱含的種族主義心理。
歐盟不僅想從中國發展中獲得盡可能大的實際經濟利益,同時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心理優越感,甚至幻想按照歐洲的價值觀去改造中國,為此不惜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干涉中國内政。我們必須承認,美歐作為核心西方國家,在種族、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天然地存在親近感。如果不是川普對歐洲盟友”棄之如敝履“,歐盟天然地希望和美國站在同一立場。】
台灣對大陸有點類似的心態,頗昧於現勢,不可取。但看域中,竟是誰家天下 !
美國為了維繫全球霸權,一直在幹一件損害全球利益的事,那就是一直試圖推動東西方“新冷戰”。客觀上說,只要中歐不斷深化合作,那麼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可能打起“新冷戰”。
**《金融時報》周日報導,歐盟希望以新的力量武裝自己,懲罰大型科技公司。
這份擬議的計畫包括:如果認為技術巨頭的市場主導地位威脅到客户以及較小的勁爭對手的利益,則迫使他們放棄或者出售部分歐洲業務。該委員會計畫在今年年底之前提出新的規則,稱之為《數字服務法》,這將會增加社交媒體對平台内容的責任和義務。
如此,美國的蘋果、亞瑪遜、臉書和谷歌都要倒霉了。比如说蘋果强迫其他公司必須使用APP STORE,必須利用蘋果公司的支付渠道,谷歌安卓绑定了Google play也有同樣的問題。亞瑪遜裡面的“亞瑪遜自營”構成非法競爭。Facebook的非法内容删除的太慢了。美國大型公司一個都别想逃得脱,法只要立下來,下一步就等著小公司起訴,一旦起訴,錘子一敲,GAFA乖乖掏錢。
美國正對抖音TT下手,歐盟跟在後面對美國的GAFA下手,頗有一點黄雀在後的意思。毆盟搞出這個法案將會不可避免的加大和美國之間的矛盾,美國的互聯網霸權對於美國有多重要不言而喻,為什麼歐盟要如此不惜翻臉的去對待美國?因為,發達經濟體找不到增長點。
發達經濟體的新的投資點,必須是能够創造更高薪水,更高利潤的產業,而不能是傳統產業。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其實美國,歐洲和日本都有同樣的問題,第四次工業革命不知道在哪,目前已知的新產業就是互聯網,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還可以搞搞芯片,工業軟件之類的,對於這些老牌發達國家,所謂的新產業能是什麼?幾乎只有一個點: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第四次工業革命。
目前,數字經濟互聯網是比較清晰的圖像,也有較大的可操作性。互聯網確實賺錢,放在美國也是最賺錢的,讓歐盟拱手把最賺錢的產業全部奉獻给美國,歐盟能没意見嗎?過去,增量市場下,你好我好大家好,無非是賺多賺少的問題,獻在是存量市場,那對不起,可能姿勢就比較難看了。
美國互聯網公司已經形成了壟斷的地位。歐盟做得到嗎 ?
過去歐盟做不到是因為歐盟四分五裂,四分五裂的禍源,一個是愛爾蘭,一个是英國。英國自不必說了,關鍵是愛爾蘭,巨多美國公司把愛爾蘭變成了進軍歐盟的橋頭堡,愛爾蘭税率低,對跨國公司友好,外加上在政治上愛爾蘭一直庇護著這幫跨國公司,導致歐盟很長時間拿愛爾蘭没有什麼辦法。
谷歌、微軟、蘋果、甲骨文、臉書的歐洲總部在愛爾蘭,其他還有戴爾,IBM,輝瑞制葯,惠普等公司的總部都在愛爾蘭。愛爾蘭庇護這些跨國公司,主要原因是這些公司能給愛爾蘭提供就業。新冠改變了一切,在各國經濟慘遭打擊的前提下,歐盟手握7500億歐元的救助款,即便是愛爾蘭也不得不低頭,這也是後來愛爾蘭要求FB不得把數據回傳到美國的原因。
新冠整個改變了世界的格局,歐盟實際上大大獲益,大大提升了歐盟的集中度。歐盟不會一口氣全滅了美國數字公司,會鈍刀子割肉,一點點的放血,因為歐盟的最終目的,不是這幫數字公司合規或者不合規,而是想培育出歐洲自己的數字產業,從而找到新的增長點,打破現在的負利率以及投資不足的惡性循還,才是他們的根本目的。
如果歐盟的互聯網經濟可以啟動,更多的歐洲互聯網公司成立,屆時會帶動更好的就業機會,帶來更多的資本進入,歐盟可以借這個機會擺脱日本那種“通貨緊縮的惡性循還”。在這個前提下,歐盟和美國的數字公司完全是零和博弈。
美國一邊說製造業回流,一邊部分製造業真回流了又没有人願意幹,同時還希望制造業回流後,工人能够保持較高的薪水。可能嗎?這特條件根本就是互相矛盾的。美國失業率高嗎?在新冠發生前,美國的失業率降至半個世纪以來的最低。為什麼美國還是不滿意?
從美聯儲的一系列政策就可以一窺真相:鲍威爾提到低通脹率,原話是:“持續過低的通脹水平可能對經濟構成嚴重風險,低於預期水平的通脹,可能導致長期通脹預期下降,這反過來又把實際通脹拉的更低,導致通脹和通脹預期不斷走低的惡性循環。”咦,說的不就是日本嗎?
日本在安倍三支箭後大放水,美聯儲放水絲毫不遜於日本,可是迄今為止美國的通脹依然起不來,為何?看看美國的股市,不就一清二楚了麼?在美國實體經濟就現在這個樣子的前提下,美國股市節節升高。水都放到哪裡了?股市。
找不到新的投資點,這就是所有發達國家目前面臨的窘境。
**中國與歐盟---林冲火拚王倫,請晁蓋哥哥做梁山之主
據彭博社披露,英國外交大臣拉布在9月初召開了一個内部會議。拉布在會上說,由於後疫情時代地緣政治聯盟发生變化,英國會積極行動以幫助凝聚“中等國家”,而這個新聯盟將能抵制“新冷戰”的誘惑。
所謂“新冷戰”,就是中美決裂,這是美國想要的東西,中國則一直在抵制“新冷戰”。英國說要組建一個聯盟,抵制“新冷戰”的誘惑,就是在向中國表態,以後不想跟美國混了,想跟中國。
但是,考慮到自身的斑斑劣迹,又没有拿得出手的籌碼,賣也賣不上價去,怎麼辦好呢?
畢竟英國當過世界霸主,有點心計,決定拉日、德、英、法、加、澳組成“中等國家聯盟”,好跟中國一起談,自己當召集人,爭取一個比較高的“團購價”。
其實,德國也有類似的計畫,而且比英國動手更早。2019年初,德國發起了“多邊主義聯盟”,包括德、法、意、荷、日、加、阿根廷等國家。
英國把七國集團當中的美國開掉以後,剩下的國家就是“中等國家聯盟”了。英國的做法,相當於林冲火拚王倫,然後請晁蓋哥哥( 中國 )做梁山之主。不能不承認,英國人這背後一刀砍美,還是相當有魄力的。
英國這麼做,也是被美國逼的,川普做事完全不考慮英國的利益。為了强化自己在芯片領域的優勢,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英偉達準備以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RM。如果收購成功,美國就可以在芯片領域建立起無可撼動的地位。削弱劍橋成為英国“科技中心”的地位。
英國本來就没有幾家像樣的高科技企業,美國還要搶走一家,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吧?你既然不仁,就不要怪我不義了。
**英國鬧脫歐,對英歐双方來說,都是一次艱難的考驗。
對英國來說,阮脱歐雖然可以留在歐洲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之中,看似與不脱歐没什麼兩樣。但是,必須遵守歐洲的法律法規則和貿易規則。英國也就失去了話語權。這絕對不可取。
而硬脱歐是無協議脫歐,對於双方已經產生緊張關系的經貿和政治關系,都是一次巨大的傷害。重要的是,北愛與歐盟的邊境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搞不好,英國會出現分裂的現象。
或許是意識到了英國的分裂危機正在醞釀之中,如今英國突然又要推翻與歐盟已經談好了的脱歐協議。想學習美國利用一損俱損來绑架歐盟。
當地時間9月14日晚,英國下院以77票優勢(340:263)二讀通過《國內市場法 》。這份58頁的法案,旨在保證脫歐之後英國國内市場的統一性。實際上就是關於北愛與歐盟的邊境管理問題。英國是想用自己的法律法規來管理與歐盟的邊境和關税。
對此,歐盟會妥協嗎?應當不會。歐盟27國,不可能向一個脫歐的英國妥協。更不可能讓英國毫髮無傷,甚至是占歐盟便宜而離開歐盟。接下來,双方就面臨的是兩方面的選擇。一是歐盟拒絕重新談判,那年底英國就只能是無協議脫歐了。二是歐盟同意繼續談判,年底之前英國延遲脱歐。
其實,不管双方怎麼鬧下去。軟脫歐,英國肯定不幹。到最後不是硬脱就是無協議脫歐。延遲不延遲已經没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脱歐之後,英國肯定要面臨北愛問題和蘇格蘭脱英問題。這是分裂危機。不管結果如何,在政治經濟上對英國的打擊肯定不會小。而脱歐注定不是好合好散的離婚案,對於双方都將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目前双方都面臨著疫情和經濟衰退危機。因為疫情有可能出現反彈,對經濟危機的影想還是一個未知。在這種情况之下,英國脫歐,等於是雪上加霜。重要的是,美國還在為一已之私對歐英都苦苦相逼,還在繼續破壞國際秩序和國際合作大局。甚至還想落井下石。趁英國走投無路的情况更想從英國身上撈便宜,更想把英國變成附屬國。
那麼,英國接下來會如何選擇?恐怕只有回過頭來與中國的合作。此前就說過,中國是英國唯一的出路和生機。不太相信英國會鐵心追随美國而離中國而去。
而從近來歐盟一系列表現,特别是中德歐領袖峰會的共識來看,似乎已經明確了原則立場。那就是堅決反對美國破壞國際秩序和合作大局。要與中國合作。這與英國脫歐危機也有一定的關系。英國脫歐危機越是激烈,歐盟與中國合作的迫切性就會越强。
對於中國來說,美英歐三方擁有共同的金融和科技優勢,中國肯定都會來者不拒。大選後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或許還有可能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 或許要不了多久,美英歐會在中國市場上發生激烈的競爭衝突。此時歐盟更急於加速進入中國市場,更想率先與中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總之,英國脫歐鬧得越大,對双方就越不利。而與中國積極合作的意願就是不二的選擇。英歐任何一方加强與中國的合作,就是在增加中國的政治籌碼。所以說,中國有可能成為英國脫歐危機的最大受益者。
**斜眼看英國--自作孽,不可逭 !
很熟悉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但按照目前的趨勢,這個長國名是否能能保住,是一個未知數。因為英國正面臨不僅僅是疫情、脫歐,而是蘇格蘭又鬧獨立了,而且這次更加堅決。
德國媒體這樣評述,現在的大背景之下,蘇格蘭人似乎重新燃起脱離英國獨立的熱情,如果现在再次公投,脱英派可能會勝出,關鍵的日子正在到來。6年前2014年的9月18日,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最後時刻,卡梅倫等聲淚俱下,獨立公投功虧一簣:55%反對獨立,45支持獨立%。六年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格蘭獨立成功,北海石油收歸"國有",英格蘭還剩什麼 !?
首相強生欲另立新法,在北愛爾蘭邊界關稅問題上推翻脫歐協議,不但有違反國際法之虞,更令歐盟、美國及自家保守黨不滿,恐導致英國「硬脫歐」的最壞狀況發生,愛爾蘭共和軍血腥暴動可能再起。若如此,英國與歐盟的貿易談判如何進行 !? 原已經是小國的英國,裂解成3~4個國家或許成真。
快樂是免費的
先講一個身邊的故事。
我有一個朋友,年輕時嫁了一個老實的男人。男人在工地做瓦工,日子雖然有點緊巴,倒也過得去。朋友講究物質,總是嫌棄男人掙得不够多。
男人說:“周末帶著孩子去公園轉轉吧。”她白眼一翻:“没錢出們轉什麼轉?”男人說:“月底發了工資,咱們給家裡添置幾盆花吧。”她怒不可遏:“你一個月掙幾個臭錢啊,非得造完了才開心嗎?”
就這樣,兩人總是摩擦不斷,感情很不好。但朋友也並不是不愛花錢,在她的心裡,一直有一個鋼琴夢。
幼年的時候,鄰居家的阿姨有一架鋼琴。下午陽光灑在客聽的绿蘿上,阿姨便招呼她過來,手把手教她彈鋼琴。她童年的快樂,多半來源於那一個個安逸的午後。
前幾年,男人老家的房子拆遷,一下分了幾百萬,兩人算是一夜暴富。朋友拿到錢,立馬花了10萬塊錢買回了一架惦念已久的鋼琴。她以為自己會因此快樂不已。但事實上,她只彈了幾次,鋼琴便安靜地放在角落裡,慢慢積了灰。
生活中,我們好像總是理所當然得認為,“我過的不好,是因為沒錢”。殊不知,“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厦千間,夜眠僅需六尺。”10萬塊錢可以買來鋼琴,但永遠買不到彈鋼琴时的快樂。
若没有經營生活的能力,即便是鐘鼓饌玉,富埒陶白,日子也是索然無味。年紀越大,就越懂得,真正豐盈的生活,永遠依賴一顆熱氣騰騰的心。
而它,永遠是免費的。
*叔本驊說:“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间搖擺。”
仿佛年輕時,我們都會這樣告訴自己:等以後每個月賺到多少多少錢的時候,我一定會非常開心;等到我買了大房子,有了車子,一定會非常满足。現實却是,口袋裡有了比年輕時多得多的錢,幸福感却未必成正向上升。
電視劇《蝸居》中,小貝和海藻原本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小貝貧窮,却能傾盡所有將海藻放在心尖。自己什麼都不捨得買,海藻說想吃昂貴的哈根達斯,他毫不猶豫;海藻想吃頓好的,他精心烹制一盤紅燒肉,一口不吃全留給對方。海藻浸泡在愛的海水中,逐漸習以為常。
當有錢的宋思明出綫在海藻的生活裡,曾經質樸的快樂敵不過物質的虚榮。一步一步,她淪為對方的小三。小貝打電話關心她時,她用謊言掩蓋自己和宋思明在一起的事實;和小貝偶爾相聚時,她心不在焉,神情恍惚。
鐘於,發現真相的小貝傷心欲絕地離開了海藻。
影片的最後,宋思明車禍離世,海藻孤身一人在街頭與小貝重逢。看見昔日的愛人温柔地呵護著另一個女孩,她才懂得:她得到過的金錢永遠敵不過曾有的幸福。
有句話說,生活原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心靈本不累,累的是攫取太甚。一個人的快勒如果只是追求才富,他便永遠得不到滿足。如若總是習慣了把幸福寄托於未來,寄托於“等有錢的時候”,那麼就永遠不能享受綫在擁有的一切。
時光如白駒過隙,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會在平凡的歲月中度過。與其寄希望於以後,不如好好擁抱當下的歲月靜好。
無論得也好,失也好,能豁然開朗,就是美好的一天;無論此刻有錢也好,没錢也好,能永遠珍惜,就是美好的一生。
*小時候,她的家裡很貧寒,但是她的母親,總會竭盡全力讓生活充滿詩意。房子雖然又小又破,但母親總是收拾得一塵不染;母親還在院裡種上了各種花草,讓每個季節都有花可賞。
親戚給的舊衣服,母親動手改造成款式時尚的新衣服,將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即便是最便宜的蔬菜,母親也能揮手藝變成色香味俱全的晚餐。光是土豆,母親就能弄出七種做法。
最窮的日子,家裡買不起菜,母親就以春游名義,帶她到野外辨識草韭、挖野菜,也感覺很輕鬆愉快。
倘若有一天,我們都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一生庸庸碌碌。那一定是因為我們没有全心對待生活,没有把生命的光華用力绽放。
賈平凹在《我最想要的生活》中的一段話,讓我回味良久:“他說最好的生活是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
出門旅游踏無名山水,無需購買門票,脚往哪而,路往哪而。門前冷落,就栽幾顆翠竹,種幾朵菊花。
出門要掛一把舊鎖,舊鎖能避蟊賊破損門;屋中箱櫃可在鎖孔插上鑰匙,賊來能保全箱櫃完好。”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才會懂得,真正令人快樂的,不是金錢堆砌下的虚榮,不是物質浮華下的吹捧。
它源於你的内心。不願折騰,不願花費心思,就會將日子過的死氣沉沉。
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是無論財富幾何,都能於日常的細微小事中摸索驚喜,總能在枯燥的日子裡享受令人舒心的片光零羽。
*生活有時候很迷人,有時候也很操蛋。
你若崇拜它萬種風情,它就會把你寵得熱氣騰騰,顛倒眾生。你若整日活得無聊透頂,它就會把你一拳擊倒,再踩兩脚。”
少不更事時,總以為錢能買到一切。年歲漸長,才懂得真正南得的,是一顆感受快樂和品味生活的心。
或許没有豪宅與豪車,没有浮華的奢侈品。但只要親人健康,好友在旁,哪怕是一飯一粥的平淡,也能從中淺嘗歡喜。
用心活著,就能將日子過的熠熠生輝。
**孔子箴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懮,勇者不懼。”
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門,惑、懮、懼乃人生三大忌。一個人要達成完美的人格修養,重要的做到知、仁、勇,缺一不可。
人有迷惑,大抵是不知孰是孰非,面對亂象時,仿佛霧裡看花,無法洞穿,自然就會迷惑。子曰:“知者不惑”。這裡的“知”,音義皆同“智”,並不是指知識。
錢穆先生在《輪語新解》中的解釋是“知者明道達義,故能不為事物所惑。
1922年梁啟超先生應蘇州學界之邀,作了一場演講,他當時著重講了孔子這句話。他說“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懮,意育要教到人不懼。”他在講教育,實則也是講做人。
作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止潛心教育事業,還傾心培仰子女,成就了“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的傳奇。孩子們睿智聰慧,和他言傳身教分不開的。每當孩子們遇到人生難題,他總是耐心開解,積極引導,指點迷津,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楊絳( 錢鍾書夫人)先生,活過百年,在歲月的浸潤下,她從為人到處世,從做學問到經營婚姻,都散發著不惑的光輝。這就是為何我們遇到想不通,看不開的事情實,總喜歡去先生的語錄中尋找答案。
她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澜,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吳關系。
一語驚醒夢中人,這是一個走過百年人生的老人說的大實話。先生早就練就了寵辱不驚的心態,寧静淡泊的心境,還有什麼困惑的呢?
不惑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慢慢積淀自己,磨練自己,才能在時光流轉裡有所提升。在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一名“知者”,因為知識和智慧決定了人生的寬度。
有智慧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不會分辨不清,迷惑不解。
**懮者不仁,仁者不懮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仁”可以是仁德,仁愛,仁義等多種解釋。
人為何憂慮,大多是把自身的利害得失看得過重,對不能把控的事物過於担心。其實人生是永遠不会圓滿的,“仁者”早就看透這個道理,還有什麼可懮呢?所以他們仍能一笑置之,自强不息,毅然奮起。一個快活有趣,性情達觀,熱愛美和詩意的人,就不會是消沉沮喪的模樣,他就不會拘於俗慮和懮愁。
蘇軾也是一位厲害的“仁者”,他任憑風吹雨打,却始终從容曠達。縱然一貶再貶,晚年還被流放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導。他在東坡雪堂暢飲三更,在赤壁乘舟泛游。東坡肉他吃得满足萬分,嶺南荔枝他品得甜到心頭。
人生最後一年,他有詩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中總是有許多艱難和無奈,但即使在最難捱的日子,也要懷揣樂觀,不去懮心忡忡,就能在生活的夾縫中活得摇曳生姿。
仁者為何不懮,不過就是做到了在不如意時,學會了看開,在逆境時,學會了看遠。
*懼者不勇,勇者不懼
人有畏懼,一般是對不確定的前景有恐懼之心,或者對路上的艱難險阻有退縮之意,或者怕無法勝任一件事而裹足不前。何為勇者,勇者是在精神上占領高地的人,他不屈不撓,果敢堅定。
公元前138年,大漢的北方邊境仍長期籠罩在匈奴侵擾的陰霾之下。此時,漢武帝迫切需要一個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鑿空者,張騫勇敢地站出來了。西行的路一無所知,且險阻萬分,他不是不知道,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帶著重大的使命和抱負,率領使團向那戈壁大漠出發了。
途中遇到匈奴兵,他被俘虜被軟禁,長達九年。期間,敵人的威逼利诱都没有瓦解他半點意志,相反,他始终不肯屈服,還在暗中搜集情報。等他終於逃出匈奴的魔爪,一個人踏上西行的路時,他是那樣歡欣鼓舞。最後,張騫硬是用双脚踏出了通往西域的路,並最终回到了常安。
同樣的勇者,漢武帝時還有一位,那就是17歲就被武帝任命為嫖姚校尉的霍去病。這個少年雄姿英發,胆識過人,驍勇善戰。在金戈鐵馬的年代,他前後六戰匈奴,未嘗一敗,均屢立奇功。尤其漠北之戰後,匈奴從此遠遁,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
勇者為何不懼,因為他們有浩然正氣,有剛强意志,有挑戰能力。這種“勇”是大勇,循大義、迎難上,義無反顧,而非鲁莽强悍、好勇鬥狠。
每個人都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惑、不懮、不懼的人。要想不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總結;要想不懮,就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要想不懼,就要有韌勁,有勇氣。然而,很多時候,惑、懮、懼是交織在一起的,因為惑,所以懮;因為懮,所以懼。
想要完全做到无惑、无忧、无惧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不间断地修炼,提升,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世間並没有絕對的善惡,只有猜不透的人性。
好人,壞人,究竟是用什麼定義和划分的呢?《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一句台詞:“你們根本就没有機會去了解,他們背後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難道把這些人全部抓起來,把他們都殺了,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好嗎?” 但依法判決該殺,卻又不殺,誰又能保證悲劇不會... ??? 可萬一錯殺了又.... ??? 難 !
王五做盡了壞事,可是却對小流浪兒照顧有加。
李四暴戾乖張,却對女而極盡温柔和疼愛。
趙六殺人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可他是個十足的惡人嗎?也不見得。從小的被欺負、母親的死亡、父親的責罵……壓在心裡一座座的山,最終點燃了悲劇的導火索。
再窮凶極惡的人,也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凶手殺的只是一、二個人,財團吃人血、黑幫高利貸騙財、倒債...害死的可能是一票,往往未見加罪,有,也罪不致死,怎麼說呢 !?
人是複雜的矛盾綜合體。關於人性,永遠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但這或許才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反思。
**一時尚女子駕一輛寶馬735,路過一個自行車修理攤,刮倒了一輛待修的自行車。女子急停下車,要求修車師傅賠償其損失,并对修車師傅百般辱罵。修車師傅据理力争,說是對方駕車撞倒自己區域内的東西,對方應承担主要責任。
女子哪肯罷休,於是上前推搡修車師傅。修車師傅揮手阻攔,碰巧把女子衣服弄髒。出現此等變故,女子更是不依不饒。便放言,車子的事情暫且不算,必須先拿3000元出來賠自己衣服。
事情發展到這時,有很多人圍觀,也曾有過路者出面調解。修車師傅也忍氣吞聲地向女子道歉,並且表示願意為她清洗衣服。可女子並不領情,繼續辱骂修車師傅和上前調解的過路者,同時掏出手雞開始求援。
她的父親到現場後,並没有對事情原委做任何了解,便直接抄起了地上的自行車打氣筒朝修車師傅頭部猛砸數下。頓時,修車師傅頭部血如泉涌。部分實在看不下去的圍觀者開始指責其父行為,並有幾個想上前勸架。她的父親竟楊言,如果有誰敢靠近就打誰。其父繼續猛踢被他用打氣筒砸倒的修車師傅腹部,其母則站在一旁破口大罵那些為修車師傅說話的路人和圍觀者。
時尚女子則一直坐在開著空調的寶馬車裡,得意洋洋的看著這場鬧劇的上演。幾分鐘後,女子的父母打累了,罵累了。其父對修車師傅說:“一刻鐘之内,老子要是看不到3000塊錢,以後你TMD就别在這裡混了,你這條賤命值幾個錢,做了你,省得老子看著煩......”
修車師傅挣扎著從地上爬起來,吐了幾口血唾沫,艱難地說:“你等一下,我這就去拿”。然後步履蹒跚地向貴族社區隊面的貧民走去。約十來分鐘,修車師傅返回現場,來到時尚女子父親面前。其父冷笑一聲,便伸手跨步上前。就在此時,修車師傅猛地抽出懷中的右手,手裡拿的不是一沓鈔票,而是一把雪亮的西瓜刀。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刺向了對方心臟,然後在同一部位又補了兩刀,其父没有發出任何聲響便栽倒在地。緊接著,修車師傅兩三步跨到其母跟前,轉瞬之間連捅三刀。殺紅了眼的修車師傅並没有放過寶馬車里早已目瞪口呆的時尚女子,象拎小雞般地將她提出車外,連捅數刀後,扔於路邊。
幾分鐘後,警方和救護車均已趕到現場。警方不費吹灰之力便將修車師傅逮捕。而剛剛還活生生的三條人命,連急救程序都没有進行便撒手人寰。
四條人命,僅僅起因於一次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修車師傅殘忍過度,還是死者罪有應得,目擊者眾說紛紜。古有楊志殺人、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今日我為修車師傅喝采,何堪無故被如此凌辱,一家三口人品敗壞、仗勢欺人、醜陋不堪,留則足以禍害他人。
別說我沒有現代法律素養,報私愁地血光正義該被揚棄....。此案報到法院,大事化小,一家三口賠錢了事是肯定的。更助長其爾後凶焰,欺凌更多人。
**一個是殺人犯亡命逃竄了整整一年,來到小鎮時,已經衣衫襤褸。飢渴難耐的逃犯在一個水果攤前久久不想離開,攤上的桔子深深诱惑著他。身上没錢,他不知該怎麼辦:是乞討還是搶劫?逃犯慢慢把手伸向身上携帶的尖刀。
就在這時,一個大桔子忽然出現在心神不定的逃犯面前。逃犯感到有些意外,握刀的手不由自主地鬆開。原來,攤主已注意逃犯好久,猜測他是想吃桔子而没有錢,便拿了一個遞給他:你吃吧,不要錢的。
逃犯猶豫了一下,接過桔子,大口吃了起來,而後什麼也没說就離了。三天後,逃犯又來到那個水果攤。這次没等他開口,偷主就拿起幾個桔子塞給他。同上次一樣,逃犯吃過桔子又匆匆離開。
晚上攤主準備回家時,發現水果邊放著一份不知哪個顧客遺忘的報紙包,展開一看,頓時驚呆了。原來上面大篇幅刊登著通緝令,懸賞50萬元给提供綫索者,而刊登的逃犯照片酷似他送出桔子的那人。
理智最终戰勝了憐憫,攤主撥通了警察局的電話。警察連續幾天埋伏在小攤周圍。
三天後,逃犯果然又出現了,這次他打扮得與照片上一摸一樣。不過,他似乎覺察到了什麼,緊張注視著攤主的一舉一動,没有進入警察的包圍圈。攤主與警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街上人來人往,一旦逃犯發覺警察的存在,就會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而且他身上可能有刀,随時可以挾持人質,後果不堪設想。
終於,站立許久的逃犯有了行動。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緩緩掏出身上所帶的尖刀,扔在地上,随即坦然舉起双手。警察蜂擁而上,没費吹灰之力便把逃犯制服。戴上手銬的逃犯忽然說:請等一等,讓我與水果攤老板說句話。
在警察的裹挾下,逃犯来到驚魂未定的攤主面前,小聲地說了一句話:那張報紙是我放在那裡的,然後掛著滿足的微笑走上警車。攤主連忙仔細查閱那份報紙,發現反面還赫然寫著幾行小字:
我已經厭倦了東躲西藏的流亡生涯,謝謝你的桔子,當我為選擇怎样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猶豫不決時,是你的善良感動了我。舉報酬勞50萬塊錢就算是我的報答。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發生在大陸北方的一個小鎮。
**他是一個劫匪,坐過牢,出獄後,很難再找到一份餬口的工作。於是又動了搶銀行的念頭。他先偷了一輛舊車,找到一家地處稍偏的小銀行,人員客戶都不多,跳進櫃檯,搶了一些錢,還挾持了一位女行員,出門衝進汽車,開得飛快,一路驚嚇、擦撞了很多人,也撞壞了很多小攤子。
這個剛剛被挾持的21歲的女孩子才参加工作,為了這份工作,她拼命讀書,畢業後又托很多人,没前送禮,是哥哥賣血供她上學為她送禮,她父母双亡,只有一個哥哥。她想她真是命苦,剛上班没幾天就遇到了這樣恐怖的事情,怕是没有生還的可能了。
終於他被警察包圍了,所有的警察讓他放下槍,不要傷害人質,他瘋狂的喊著:我身上好幾條人命了,怎麼著也是個死,無所謂了。說著,他用刀子在她頸上划了一刀,她的頸上渗出血滴。她流了眼淚,她知道自己碰到了亡命徒,知道自己生還的可能性不大了。
害怕了?劫匪問她。她摇頭:我只是覺得對不起我哥。你哥?是的,她說,我父母双亡,是我哥把我養大,他为我賣過血,供我上學,為了我的工作送禮,他都28了,可還没結婚呢,我看你和我哥年齡差不多呢。
劫匪的刀子在她脖子上落下來,狠著心說:那你可真是够不幸的。圍著他的警察繼續喊话,他無動於衷,接著和她說著她哥。
他身上不僅有槍,還有雷管,可以把這輛車引爆,但他忽然想和人聊聊天,因為他的身世也同樣不幸,他的父母早離了婚,他也有個妹妹,他妹妹也是他供著上了大學,但他却不想讓他妹妹知道他是殺人犯!
她和他講著小時候的事,說她哥居然會織手套,在她13歲來月經的時候,她歌曾經去找一個二十多歲的女人來教導她攸關衛生常識。後來。他拿出手機遞給她:來,給你哥打個電話吧。
她平靜的接過來,知道這是和哥哥最後一次通話了,所以,她幾乎是笑著說:哥,在家呢?你先吃吧,我在單位加班,不回去了。這樣的生離死别竟然被她說得如此家常,他的妹妹也和他說過這樣的話。看著這個被自己劫持的人,聽著她和自己哥哥的對話,他伏在方向盤上哭了。
你走吧!他說。她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快走,不要讓我後悔,也許我一分鐘之後就後悔了!她下了車,走了幾步,居然又回頭看了他一眼。她剛走到安全地帶,便聽到一聲槍響,回過頭去,她看到他倒在方向盤上,劫匪飲彈自盡了。
很多人問過她到底說了什麼讓劫匪居然放了她。
她說:我只說了幾句話,我對我哥說的最後一句話是, 哥,天涼了,你多穿衣服。她没有和别人說起劫匪的眼淚,說出來别人也不相信。
每個人都有善念,只是有的被塵埃封在心底。阻止惡念的形成也許很複雜,但给一個人的善良找一個拂去塵埃的理由常常很簡單,僅僅是在一個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哪怕是一句溫馨的話、一口水、一個眼神……
當一個人善念充滿心靈的時候,那麼他一定會做個好人。問題是是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啟悟人的善念呢?
*看一位作家寫她母親。
她童年的記憶中,母親很愛發火,動不動就嚷。對她父親也是没有什麼好脾氣,但好在她父親休養很好,又有文化,從不計較這些,還經常拿回一些報刊趣聞、小品給妻子閱讀,鼓勵她多看書。
她母親竟然慢慢看進去了,有實一看就是大半天,常常沉浸在文字中,後來,他父親還讓她試著寫點小文,幫她投稿。想不到,一開始中稿率還不低,不斷有稿費寄來,這讓她母親更加有熱情寫東西了,有空就坐在書桌前苦思冥想。
她母親雖然没有寫出什麼名堂,但却像變了一個人般,性格越來越柔和,和誰說話都柔聲細語,再也没有了從前的暴脾氣,家裡也變得一片祥和。
她母親明白了,那些年自己天天發脾氣,根本不是家人的原因,而是自己的原因,她變了,一切就都變了。年齡越大越活開了,喜歡啥事就去做,如今,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學會了開車,竟然還開著上高速,去千里之外看望女儿。
這個老太太的故事不是雞湯,而是参湯,她並没有什麼所謂的成功,只是頓悟了一切不高興的源頭是自己,開始改變自己,不僅自己活愜意了,還讓身邊人都舒服了。
**對愛情婚姻萬萬不可“胸懷大志”,“志向”越大必然痛苦越深,要求越多收獲越少。兩人世界裡,你可以對自己“高標準”,但不可對伴侣“嚴要求”。是的,婚姻中,改變自己的是神,改變别人的是神經病。
你不能指望别人給,而是自己來創造。
**每次和梅子姐聊天,她總是抱怨她老公,當初真是瞎了眼嫁给他,把男人說得一無是處。滿滿的都是負能量,每次聊完就會感覺哪哪都不對,人間不值得,婚姻更不值得。
說實在的,梅姐的老公算是一個還不錯的男人,人很踏實,讓他做事不用担心他會偷懒那種,性格也好,被老婆整天盯,也只是憨厚地笑笑。
去年,不知什麼樣的機緣下,梅子姐迷上了書法,還和專業的老師學了一段時間,她說每天都不想吃飯睡較,就想寫字,一拿起毛筆,整個人就特别快勒,忘了所有的煩心事。
她老公舉雙手支持她的愛好,給她買書買紙筆,周末到處去参觀各種書法展覽,還主動攬下了家務活,就是出去喝酒,也提前把飯给她做好。
梅子姐和我如今的聊天内容,話風全變了,除了聊書法外,說的幾乎都是“婚姻幸福,人間值得”之類的話題。我哭笑不得。
男人還是那個男人,家還是那個家,但她自己活開了,一切都跟著好了起來。
其實,這樣的婚姻很多,當你自己過得不好時,看到的全世界都很糟糕。你可以試著去改變一下自己,當你活高興了,不僅夫妻關系好了,跟所有人的關系也會好起來。
**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們都是自己的紅塵,而婚姻就是最大的道場。
走到最后你會發現,和誰過,其實都還是和自己過。你過好了,你的婚姻就好了,你過不好,你的婚姻也會很糟糕。
你的人生,你要讓它在自己手上,一點點變美好。眾生皆苦,希望你很甜。
**一辈子不長,無非是守好這三顆心。
吃得開心
曾有一位學者問禪師:和尚是怎麼修行的?禪師答:飢來吃飯睏來眠。
學者笑之:平常人不也吃飯睡覺?這也叫修行嗎?
禪師又答:平常人吃飯時千般計較,不肯專心吃飯;睡覺時百般思索,不肯放空睡覺。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面對不順心的事情,還能鎮定自如地好好吃飯,才是有大智慧的人。生活的温度,就在飯菜之中,就像餐桌上的飯菜,人是鐵,飯是鋼,總是要吃飯的,困難也總是會過去的。
睡得安心
有研究表明:猝死是因睡眠不足的占38.2%。很多人以為熬的是夜,其實是在熬自己的命。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拿自己的健康來換金錢的。
睡覺,就是今日和明日的分水嶺,睡前原諒一切,醒來不問過往。
明日醒來依然乘風破浪,繼續跟困難做鬥爭。
善待自己,不熬夜,放寬心,好好睡覺,才是對生活的最好尊重。
睡好了下半夜,就過好了下半生。
過得舒心
一位哲人說過:你的心態就是你的主人。
生活中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受我們控制的,我們不能決定困難的產生,也不能改變别人的做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
人心就像一個容器,裝的快樂多了,煩惱自然就少;裝的簡單多了,糾結自然就少;裝的滿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
人活一世,錢財名利都是過眼雲烟,吃得開心,睡得安心,過得舒心才是一生中最值得做的事。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底綫。
因為底綫是基礎,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後一道道德防綫。
一個人,没了底綫,就什麼壞事都敢幹。一個社會,没了底綫,就什麼光怪陸離的事情都會發生。
底綫就是奉行這五條原則。
1. 再窮,不能坑朋友。
别對身邊人玩心眼,别算計友誼。傷了的心,很難暖回來;丢失的信任,很難找回來。窮不坑朋友是底綫,富不忘恩人是人生信條。
2. 再苦,不能丢骨氣。
人很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所左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這個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骨氣是一個人的骨,丢了骨便没了形。不管身處何種境况,脊梁骨必須要撑得起,不能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桿,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尊嚴。
3. 再强,不能太狂妄。
常常有這樣的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取得一點微小的成績,就得意忘形,四處炫耀。永遠懷著一顆謙遜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個人。
4. 再久,不能忘恩情。
人性最大的惡是不懂感恩,是恩將仇報。《詩經》中講:“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瑶。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不是為了答謝你,為珍重情意永相好。)
時間再久,也得記住别人給予的情谊,感謝他們給你的生命中賴來了美麗和快樂,感謝那些值得銘記的恩情。感恩處事,惜福待人,方能行穩致遠。
5. 再難,不能搞投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不少人會選擇走捷徑,甚至靠投機取巧、偷奸耍滑來獲得利益,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同商場投資和投機的驅别是一樣的。
不跟别人比快慢,一步一個脚印的走好自己的路,成功了固然好,沒成功也心安理得,睡得踏實。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俄、土千年積怨,或是三戰導火索
俄、土千年積怨,或是三戰導火索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每次戰爭,一定會有一個邏輯推著双方往前走,直到跌入泥潭。歷史總是這樣:每次戰爭之前,總有很多不打的理由;每次戰爭之後,人們就開始分析必打的理由。
美國内戰之初,很多人以為戰爭只是走個過場、甚至有人像去劇院一樣去戰爭看熱鬧;但最終戰爭打成美國人最慘痛的記憶。老牌謀略家基辛格警告:現代國際格局和一戰前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有很多不打的理由,最終却打得極為慘烈。
那麼現代會有世界大戰的風險麼?大多數人會以為,大概率是没有。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大國之間的戰爭,最終會演變成核戰爭,會對人類文明造成毁滅性殺傷。而手握核按鈕的大人物,大部分是要追求青史留名的,核戰爭對他們並無好處。
但是如果有小概率事件出現呢?那麼很可能是在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爆發。之所以這麼說的邏輯如下:
01 糾纏中的土俄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地球村主要衝突發生在黑海旁邊的格鲁吉亞、北非的利比亞、東歐的烏克蘭、中東的敍利亞與納卡。這些衝突熱點背後的主角,基本都是土耳其與俄羅斯(另一位主角是美國)。或者直白說,是普京與埃爾多安兩位强人在扳手腕。從俄羅斯的角度看,埃爾多安是土耳其的普京。從土耳其的角度看,普京是俄羅斯的埃爾多安。
强人的世界,通常很難兼容。比如說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各國强人紛紛走上前台,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爭。當時希特勒看斯大林與羅斯福,怎麼都不順眼。斯大林看希特勒,同樣也没眼緣。大家都在準備終極PK。
普京與埃爾多安關系最緊張的時候是2015年。當時敍利亞戰爭如火如荼,土耳其仰仗背後有北約撑腰,於11月24日擊落一架俄羅斯戰機。土俄兩國一度劍拔弩張,但轉眼到2016年,埃爾多安與普京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的蜜月期。原因在於,埃爾多安在2016年遭遇了一起軍方發動的政變,差點丢了命。
政變背後的策划者,有美國的身影。埃爾多安感覺自己被美國耍了。與此同時,地球村傳言,埃爾多安之所以得到政變的信息,源自於普京免費提供的情報。從那以後,埃爾爾多安没怎麼給奥巴馬與川普好臉色;却對普京笑臉相迎,甚至一度購買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把美國氣得够嗆。但埃爾爾多安與普京友誼的小船禁不起大風浪,很快便觸礁。如今納卡火藥桶點燃,美俄博弈幾近白熱狀態,就差如敍利亞那般赤膊上陣了。
回到2016年,埃爾爾多安挫敗政變圖謀的信息到底是不是普京提供的?目前還是個謎。即便是普京提供的,那麼這些個人恩惠也不足以扭轉土俄之間的利益訴求。因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對土耳其有活命之恩,兩國都未能形成真正的友誼。因為從歷史和地缘博弈的層面來說,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的恩怨帳本比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還厚實。
02 舊怨盤根
論舊怨,整個地球村古往今來,土耳其和俄羅斯之間的帳本厚度絕對名列前茅。從意識型態上看,俄羅斯信奉基督教之東正教,土耳其信奉伊斯蘭教之遜尼派。這兩個宗教戰爭屬性都很强。
伊斯蘭世界曾經出現的兩個最强大的帝國,地跨亞歐非的阿拉伯帝國與奥斯曼帝國,都以遜尼派為主導。奥斯曼帝國巔峰時代,整個黑海都是其内湖,東歐的巴爾幹半島、中東的高加索地區,都是奥斯曼帝國的疆域。而現在黑海周邊大部分海岸線都被斯拉夫人佔據了。
基督世界的東羅馬帝國與沙俄帝國,都信仰東正教。其中巔峰時代的東羅馬也是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沙俄帝國雖然没有地跨亞非歐,但打下的地盤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帝國都大。而沙俄之所以没能地跨亞非歐,就在於奥斯曼帝帝國的阻攔。兩家好鬥的人當鄰居,經常會有摩擦。兩個意識形態具有攻擊性的文明圈在一起,戰爭不可避免。實際上東正教與伊斯蘭教的纏鬥很早就開始了。
都爭過程大致是這樣的 :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随後阿拉伯帝國崛起時,就把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疆域擠到地中海東北,只剩下小亞细亞半島(大致就是黑海與地中海中間的那點地方,比如今的土耳其還小)、巴爾幹半島一部分,以及地中海中的一些島嶼。阿拉伯人想攻占君士坦丁堡,但被東羅馬帝國擊敗。随著阿拉伯帝國衰落,到公元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
東正教的祖庭在君士坦丁堡,但是並沒有過天舒心日子。先是蒙古帝國(13世紀)把歐亞大陸鬧得天翻地覆。14世紀,奥斯曼帝國在小亞细亞(相當於東羅馬帝國床榻邊)崛起,直接要了東羅馬帝國的命。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滅了東羅馬。
東正教祖庭所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收繳,改為大清真寺(凱末爾時代,為緩和嶼鄰國的關系,也為伊斯蘭世俗化大業,把大清真寺改為博物館;前不久又被埃爾多安改回清真寺);而且東正教主教必須接受奥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和任命。那段歷史對整個東正教世界都是一段耻辱。所以現在土耳其和東正教國家,没有一個關系好的。僅憑這一點,土俄就很難和解。
話說斯拉夫人在擺脱蒙古人統治之後,繼承了蒙古人的擴張基因,做瘋狂式擴張;從原本無險可守的東歐平原四面出擊。同時他們需要一個思想旗幟,作為擴張的理由。
君士坦丁堡淪陷之後,東正教核心逐漸轉移到莫斯科,成了斯拉夫人的精神旗幟。斯拉夫人認為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後的“第三羅馬”。沙俄由此號稱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缽,自稱第三羅馬。其實就是蒙古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結合體。
沙俄帝國不僅要擴張,還要找奥斯曼帝國報仇,既為現實利益,也為奪回東正教聖地。如此情况下,俄土之間的戰爭就成了連綿數百年的連續劇。
03俄土三百年
英法百年戰爭算漫長了。要知道中國歷史上,一般王朝更迭,也就百把幾十年。但俄土戰爭更長,前後持續了240年。戰爭從奥斯曼入侵沙俄開始。
奥斯曼拿下君士坦丁堡之後,以為掌握了東正教命根;没承想莫斯科逐漸成為東正教中心,沙皇成為政教合一的領袖。
随著沙俄帝國壯大(主要是趁明清換代之際,沙俄在烏拉爾山以東搶占了大片領土),奥斯曼感受到了威脅,決定先下手為强,於1676年(康熙14年)入侵沙俄,試圖奪取第聶伯河下游的平原(如今的烏克蘭糧倉,二戰時蘇德打得死去活來的地方)。
最初奥斯曼帝國取得不錯的戰果,但後來俄羅斯反擊,双方打成平局。從那時開始,俄土戰爭的大幕正式拉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土戰爭已經打了10輪。奥斯曼戰績 : 2勝(第3輪小勝,第9輪大勝);1平(第1輪);7敗(第2輪、4輪小敗,其他均慘敗、大敗)。奥斯曼帝國重蹈東羅馬帝國的覆轍,越打越小,最後收缩到小亞细亞半島,便成如今的土耳其模樣。
實際上來說,奥斯曼真正勝利的只有第3輪的小勝,第9輪大勝靠的是英法。奥斯曼之所以能在第3輪(1710-1713)小勝,是因為當時的沙俄統帥是彼得大帝。雖然在俄羅斯歷史上,彼得大帝的名氣很大;但這主要源自於改革和遷都。論開疆擴土,彼得其實排不上號,而且他的軍事水平也不突出。所以他雖然是御駕親征,但却陷入奥斯曼軍對的包圍,丢了頓河下游領土(亞速)。
但是從第3輪之後,沙俄進入吊打奥斯曼模式。原因很簡單,彼得大帝的改革,讓沙俄從古老的帝國向工業化帝國轉變,實力迅速增長,開始碾壓奥斯曼帝國。
第4輪,沙俄拿走亞速。第5輪,沙俄控制南烏克蘭與北高加索地區。
第6輪,女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兼併克里米亞和格鲁吉亞,打通黑海出海口。随後的第7輪第8輪俄土戰爭,奥斯曼再次慘敗,沙俄又割走黑海旁邊的很多領土。
但沙俄並不滿足。其最終目的是要肢解奥斯曼帝國,奪回東正教祖庭所在的伊斯坦堡;控制土耳其海峽,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出海口。為畢其功於一役,沙皇尼古拉一世發動第9輪俄土戰爭。
因為打敗過拿破崙,尼古拉一世曾被吹捧為毆洲救星。他已經在前兩輪的俄土戰爭中收穫頗豐;但是到了晚年,他還想玩一把大的。
如果只有奥斯曼帝國,沙俄明顯不會放在眼裡。之前的歷史中,是英、法、俄聯手收拾奥斯曼帝國,希臘就是在英法俄三國支持下獨立的。但英法一看,沙俄這是要幹掉奥斯曼、獨霸東方,胃口太大,無法容忍;於是調轉槍口,支持奥斯曼帝國發動克里米亞戰爭,送给沙俄一場慘敗。沙皇尼古拉一世鬱鬱而終。随後英法跑去東方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鬱鬱而終。
第10輪俄土戰爭之後,沙俄與奥斯曼之間平静了大約半個世纪。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奥斯曼眼光不行,和威廉二世的德國混在一起,對英法俄開戰,再次被沙俄爆錘。就在沙俄打算一鼓作氣把奥斯曼帝國錘爆之際,十月革命爆發了,沙俄崩潰。新生的蘇聯處境險惡,先後與德國、奥斯曼帝國修好。
04 蘇聯夢想
協約國仍然想肢解奥斯曼。為處理奥斯曼最後的肢體,協約國於1920年簽署《色佛爾條約》,規定開放土耳其海峽,並將海峽置於以英國為首的國際委員會的管理之下等。毫無疑問,《色佛爾條約》讓奥斯曼淪為英法的半殖民地。此時英法也在敵視蘇聯。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蘇聯為土耳其提供軍火和財政援助(救命之恩),支持土耳其人的反帝鬥爭,幫助凱末爾革命終獲成功,現代土耳其誕生。
新生的土耳其和蘇聯簽訂了《蘇土友好條約》,對蘇一邊倒,又讓英法坐立不安。于是英法廢除《色佛爾條約》,簽訂《洛桑條約》和《海峽公约》,土耳其獲得了完整主權和民族獨立。
也該土耳其命好,要不是蘇聯關鍵時刻幫忙,土耳其估計就不存在了。然而蘇聯和土耳其的交好,並没能维持多久。因為兩國歷史與地緣博弈點太多。
随著蘇聯壯大,對土耳其海峽的戰略訴求日漸强烈。强大的蘇聯讓凱末爾夜不能寐。這個壓力,比沙俄對奥斯曼的更大。
凱末爾的政府吸取了奥斯曼帝國被爆錘的教訓,採取了兩大戰略 :
戰略一,推動伊斯蘭世俗化,建立近代化的大學、軍隊、律師隊伍,把大清真寺改為博物館,等等。
戰略二,學瑞典與瑞士,搞中立。土耳其海峽由英、法、日、意、希、土等國組成海峽國際委員會加以管理,自由通航,不設防。這個套路很明顯是借列强制衡蘇聯,遭到蘇聯的强烈反對。
為安撫蘇聯,土耳其與蘇聯簽訂《蒙特勒公约》(和平時期,軍艦通過海峽時不得使用艦載飛機;戰時,如土耳其中立,禁止任何交戰國軍艦通過海峽,如土耳其参戰,由其決定是否允許軍艦通過。),但並不能满足蘇聯的戰略利益。
斯拉夫人與土耳其人數百年的博弈焦點,最終聚焦在土耳其海峽上。蘇聯夢想和沙俄一樣,搞定土耳其海峽,打通地中海入海口。
05 終極博弈
由於土耳其位置極其重要,随著大戰來臨,同盟國與軸心國都想把它拉到自己一方。土耳其自己也很恐懼,因為任何一方都惹不起,只好努力搞平衡。尤其是蘇聯和德國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土耳其膽顫心驚,生怕哪天像波蘭那樣被瓜分了。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叫囂恢復羅馬帝國,對土耳其虎視眈眈。蘇聯西南邊境的安全,嚴重依賴土耳其海峽,便拉土耳其去談判,要求兩國聯合保護土耳其海峽的安全,其實就是讓土耳其當小弟。
土耳其自知無法對抗蘇聯,就去抱英法的大腿。1939年10月,土耳其與英法簽署《英國、法國和土耳其之間的互助條約》,尋求護身符。但該條約激怒了德國與意大利,也引起蘇聯的不滿。土耳其只好像受氣包一樣各方解釋打點。還没打點完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炮火連天的日子裡,土耳其更加心驚胆顫,但自己却無能為力,只能寄希望“讓德國人摧毁俄國,然後又讓同盟國摧毁德國”。為此,土耳其把自己的戰略調整為“與英國结盟,同德國修好”。
蘇德戰爭初期,德國勢如破竹,土耳其很高興,利用土耳其海峽的特殊地位在經濟貿易方面幫助德國;並且還經常放鬆對德國軍艦的限制,允許它們以一定的藉口或在偽装下通過黑海海峽。直到1944年初,蘇聯發起戰略總反攻,英美軍隊也開始大規模行動,土耳其的立場向盟國方面傾斜,逐漸斬斷與德國地聯系,並禁止德國船隻通過海峽。
但蘇聯認為土耳其“覺悟”太晚,打算懲罰土耳其,趁機拿到土耳其海峽的管理權。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甚至建議:除蘇土兩國外,海峽對一切國家均不開放,蘇土對海峽實施聯合控制。這還是讓土耳其當小弟。當時土耳其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蘇聯讓其當小弟,但又不敢公然反對蘇聯。
在波茨坦會議上,斯大林親自出馬,土耳其海峽問題成為蘇美英三國討論的重點。斯大林堅持要求獲取海峽控制權。丘吉爾强調不應該土耳其人感到不安。杜鲁門強調土耳其海峽涉及我們所有人及許多其他國家。相當於說美國要插手。最後在英美的反對下,土耳其海峽問題未能列入波茨坦會議議程。
看到英美這麼力挺自己,土耳其心領神會,就土耳其海峽問題向英美求援。随後蘇聯中斷了與土耳其的談判,在土耳其邊境陳兵十多萬,黑海艦隊還舉行大規模作戰演習,用武力向土耳其施壓。既然要收土耳其當小弟,美國也不示弱,直接把航母艦隊開往地中海。
如此一來,蘇聯與英美在土耳其海峽問題上開始角力,逐漸走向對抗。或者直白點說,土耳其海峽就是蘇美冷戰的起點。1947年,“杜鲁門主義”出台,宣布土耳其為美國重大利益之所在,相當於給土耳其提供保護傘。
1948年,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土耳其雖然是亞洲國家,也被美國納入援助行列。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約,正式倒向美國。蘇聯試圖壟斷土耳其海峽的願望就此落空。
1953年斯大林去世,蘇聯宣布“放棄對土耳其的所有要求”。但兩國利益博弈並没因此而中斷,因為土耳其充當了遏制蘇(俄)的橋頭堡。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起因就是美國在土耳其部署導彈引發。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陷入戰略收縮階段。土耳其看到俄羅斯疲軟,燃起爭霸中東的雄心。
06土耳其雄心
如今的土耳其四面出擊,從中東到東歐,那些奥斯曼與沙俄爭奪過的地方,都有埃爾多安與普京掰手腕的影子,就仿佛是蘇丹與沙皇的延續。不禁要問,埃爾多安這是要幹什麼?
根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20201003報導,埃爾多安在立法會議上說,“耶路撒冷是我們的城市”,意指奥斯曼帝國於1516年至1917年统治著耶路撒冷。埃爾多安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不得不流淚離開這座城市,至今仍能看到奥斯曼帝國抵抗運動的痕迹。因此,耶路撒冷是我們的城市。”這是肆無忌憚地回憶奥斯曼帝國昔日的榮光。
要知道以色列和美國的關系,遠比土耳其和美國鐵。埃爾多安都不在乎。恰好,普京對沙俄與蘇聯情有獨鍾。不論沙俄時代,還是蘇聯時代,斯拉夫人都是強勢出擊。普京非常懷念那個時代。
如今俄羅斯經濟衰退、戰略局面被動的情况下,普京都能在格鲁吉亞、烏克蘭、叙利亞迅猛出擊,非常果敢。
其實要形容土耳其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很簡單 :
伊斯蘭教與東正教之間的宗教博弈;
奥斯曼帝國與蘇(俄)之間的歷史博弈;
有北約撑腰的土耳其與俄羅斯之間的地緣博弈;
埃爾多安與普京之間的强人博弈。
簡而言之,土俄之間擦槍走火的風險係數很高。土耳其雖不是俄羅斯的對手,但它是北約一員。一旦控制不好,後果非常嚴重。俄、土千年積怨,或是三戰導火索
**土耳其由於地理位置、國家實力、帝國光毀與恥辱記憶,再加上現今強人地權術與野心,始終給人是一種變色龍的形象,是彈性也是投機,看他怎麼玩吧 !
泰國王室 傳奇;泰國玩大了!國王與軍方誰背鍋?
泰國王室 傳奇 ( 轉貼)
近現代歷史上,泰王領導下的泰國從没被列强征服過。
論財富,泰王室毫無人性,碾壓英國與日本皇室,比中東土豪王室還猛。
當今最有傳統色彩的王室,還是泰王室。不論是老百姓還是軍政高層,見了王室就要跪拜(跪與拜结合,又跪又拜的那種)。
近代並不太平,歐洲各國在工業文明階段占有先機,一躍成為列强。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荷蘭等國在全世界搶佔殖民地。整個南亞大陸與中南半島的缅甸都成為英國殖民地。
越南、老挝、柬埔寨淪為法國殖民地。菲律賓先後淪為西班牙和美國殖民地。印尼淪為荷蘭殖民地。
整個南亞和東南亞,只有泰皇領導的泰國没有淪陷。
如果再把格局放大一些,東亞的清帝國最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朝鮮半島被占領,日本在二戰中也被美軍佔領。只有泰國没有被占領過,這是一個奇迹。
縱觀近現代歷史上,整個亞洲,奥斯曼皇室、印度皇室、伊朗皇室、大清皇室、朝鲜皇室,都被搞没了;連日本皇室都得看美軍臉色,泰國皇室能保持自身獨立自主,絕對是奇迹中的奇迹。
尤其是19世纪末,英國占領印度與缅甸,法國占領越南、老挝、柬埔寨。英法之間僅隔著泰國一家,而且誰佔領泰國,誰將拿下中南半島主導權。
然而泰王,一方面利用了英法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利用英法與德俄之間的矛盾,巧妙地避免了泰國被吞并的命運。
第一次世界大佔爆發,泰王首先領導泰國中立,等佔局明朗之後加入協約國一方,混到一個戰勝國國身份。單憑這一點,拉瑪王朝在泰國就有絕對威望,所以泰國人見了國王就想跪。不論是老百姓還是政府官員,都忍不住向泰王下跪。
只有理解了這一層,才能理解謂什麼泰國明明是君主立憲制了,國王還能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歷史上,泰王最大的一場危機發生在1932年。
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席卷全球。為解决問題,德國選擇希特勒,蘇連跟著斯大林,連美國人都放棄自由,讓羅斯福不停地連任,。
小小的泰國自然也不能幸免。1932年6月24日凌晨,泰國軍方趁國王拉瑪七世(鄭光)度假的空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
順利占領全部預定目標之後,新成立的臨時政府並没有像辛亥革命那樣趕走清廷,而是給拉瑪七世送上一道選擇題:要麼在憲法政權下繼續做國王,要麼下野。拉瑪七世的回復很經典:為了使成立君主立憲制政府的過程能够盡可能柔和地進行,我同意成為一個傀儡。泰國由此而進入君主立憲時代。
看到這裡大家又很納悶:既然要搞君主立憲制,就應該像日本和英國皇室那樣,當一個擺設即可,不要過問具體的事兒。但是泰國的君主立憲制極富泰國特色 :
——泰王凌駕於憲法之上,任何人不許誹謗、侮辱、威脅泰王和王室成員,否則判刑。
——軍對不對國家或議會效忠,對泰王效忠。
——當政局出現紛争,泰王担任最終裁判。
保留《亵瀆王室法》
一個曼谷計程車司機吐槽幾句王室,被乘客拍下來報警,判刑;有個泰國人在FB上貼了泰王狗狗的照片並加以諷刺,判刑;幾個大學生排了出話劇,被認為劇情諷刺國王,判刑;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泰國實踐過君主立憲制,但大概只有十多年時間。
話說拉瑪七世並不甘心做傀儡國王,己經博弈之後黯然退位(1935年)。
拉瑪八世(鄭禧)劑為時還是小孩,19歲那年(1946年)不明不白地去世。雖然他不掌握實權,但他在位的時間正好覆蓋二次世界大戰,已經不允許騎牆兩面倒,大家必須站隊。泰國不僅奇迹般地避免了日本入侵,而且還增加了領土。
泰國的套路說穿了很簡單,難在時間點的掌握。
先半推半就地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好像被迫無奈的樣子,演給英美看),加入軸心國陣營,並向英美宣戰。
日本敗相顯露時,泰國政府再次準確捕捉到歷史機遇,表面上與日本虛與委蛇;暗地里與盟軍進行接觸,更是鼓勵扶持地下的抗日武裝。日本敗局已定時,没實權的拉瑪八世就宣布曾經隊英美的宣戰是軍政府一意孤行(把鍋甩給政府),無效;廢除與日本簽訂的所有條約,自願放棄在戰爭中得到的全部領土。
拉瑪八世這番操作,赢得美國主導的同盟軍認可,洗刷了泰國曾經加入軸心國的耻辱,再次增加了皇室威望。換句話說,拉瑪八世的操作,不僅帮泰國缓解了危機,同時也巧妙化解了拉瑪王朝歷史上最大的危機。
然而正當拉瑪八世要有一番大作為時,却不明不白地死去;給了其弟拉瑪九世(鄭固)一個歷史性機遇,讓他成為泰王史上特殊的一個。
拉瑪九世普美蓬,從1946年幹到2016年,整整幹了71年,是古今中外在位第2長的“國王”(僅比路易十四的72年略短)。拉瑪九世的任期内,整個世界都處於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全世界以各種形式抛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國王,但泰王安然無恙。其任期内,爆發了大大小小很多場宫廷政變,但他安然無恙。
軍隊一直是他左右局勢最有力的武器。
代表上層保皇的黄衫軍和代表下層的红衫軍,一言不合就上街。很多時候街頭政治會造成很大的破壞。但泰國不同,每次鬧到看似無法收場時,便由軍人出面。
每當政壇大亂、街上擠滿抗議者的時候,泰王就安排總理體面地辭職,然後要軍方進入總理府把本屆政府該幹的活兒接著幹完。軍隊宣稱效忠於國家,以這個旗幟出場,也就是搞政變。當軍政府無法收場,又輪到國王出場。因為軍隊忠於國家的同時也忠於國王。
如此一來便形成一個奇妙的循環,泰王就成了泰國最後一道緩衝。
這就是獨特的泰國現像。拉瑪九世任期内,更換過26任總理和48屆内閣。總理平均任期不到三年,内閣平均壽命不到兩年,充當了背鍋俠。人氣較高的英拉兄妹都替他背過鍋。
但是在法律上,泰王仍然是“君主立憲制”君主,是没有權力的。
就是這麼的魔幻。但是拉瑪九世的魔幻,很可能會被拉瑪十世(鄭冕)打破。正流傳着“十世而亡”的詛咒。
拉瑪九世之所以能為所欲為,除了他自己精通權謀、對泰國了如指掌之外,更在於泰國王室在泰國歷史上,每到關鍵時刻總能做出正確選擇所積累的歷史威望。
大力推廣佛教,與泰國人的信仰融為一體。巧妙周旋於列强之間,避免被殖民者征服。與日本虚與委蛇,避免被吞倂之命運。關鍵時刻的巧妙外交,洗去軸心國成員的污點。
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為泰國王室經年累月地積攢威望。但是這一切,可能在如今的拉瑪十世時代成為歷史。由於拉瑪九世"待機"時間實在太長,直接導致拉瑪十世幹了44年太子,1972年立為儲君,2016年才繼位。
拉瑪十世原本以為當國王無望,開始追求人生享受,曾經給世界創造了無數娛樂新聞。繼位之後,他通過廢立王妃賺足世人眼球,相當於用最小的成本為王室做了一則世界級廣告。
他肆無忌憚地揮霍王室積累的威望,對治國却没興趣,而且給自己搞了一套“遠程治國”流程。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帶著王妃佣人們在歐洲生活,通過遥控的方式管理泰國。
如果這種事發生在古代,那一定是無道昏君的典範。但是在如今,只是眾人的娛樂談資。但是新冠疫情爆發後,泰國支柱產業旅遊業遭到摧殘,很多人下崗失業。拉瑪十世還搞“遠程治國”,就成了泰國人心中的痛。
劇說連德國人都看不下去了,跑到泰王包下的酒店門前抗議。德國外長表示,一國之君萬里之外“治國”不可思議。於是就有了如今年輕人跑到街頭,要求改革王室。但是目前看,泰國王室依然樹大根深,要說老百姓鬧遺鬧就能把王室如何,那是自欺欺人。
縱關歷史可以看出,王室牽扯到泰國從精神到現實的方方面面;除非有激烈的革命,否則不可能有改觀。縱觀歷史同樣可以看出,佛教世界的國家,天然不具備革命基因。
如果疫情無法有效控制,疫苗没能普及之前,泰國的這番街頭運動,很可能演變成類似甘地實代的非暴力不合作。疫苗普及之後,泰國大概率還是濤聲依舊,回到原點。
**泰國玩大了!國王與軍方誰背鍋?
“我們不需要一個留在德國的國王!”
在曼谷街頭,泰國學生軍團高舉三指手勢,與身穿黄色衣服的保王派激烈鬥爭,甚至爆發流血衝突。總理巴育借疫情順勢推出集會禁令,同時禁止媒體發布威脅言論。此舉激起群重憤怒,引發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學生軍團將鬥爭矛頭從政府轉向國王。抗議人群發出反國王言論:“泰國不屬於國王”。當皇家轎車前往曼谷大皇宫時,示威群眾不但不行跪拜禮,還大聲辱罵王后。這是老國王時代從未有過的。
新國王拉隆功可謂昏庸無能、荒淫無度。他貪戀錢財,擴張王權,干預大選,將寵物狗封為泰國的“空軍元帥”。
今年新冠疫情重創泰國旅游業,國王居然長居德國躲避,組建20人“後宫團”,一度成為泰國王室最大的國際醜聞。
“這樣的國王,留著何用?”
示威者高喊:“人民萬歲”,提出解散國會、限制王權、修改憲法、取消君主免控權、分解王室財產等政治訴求。
地球村裡,佛光籠罩下的泰國人温和而純樸,他們既可以接受高高在上的國王,也可以給變性人以包容。然而在今年,泰國人不再温和,走上街頭鬧運動。上街抗議一直是泰國人的優良傳统,黄衫軍與紅衫軍每隔一段時間就会上街折騰一番。
紅衫軍代表下層,反對來自中上層的總理以及親中間階層的政策。黄衫軍代表中產,反對來自下層的總理以及親下層的政策。2014年,美女總理英拉,就是被黄衫軍鬧下台的。
當双方鬧得不可開交時,泰王就會讓軍隊出來搞一場政變,收拾一下爛攤子,然後等待下一個輪回。軍事政變頻發,這是泰國在地球村的特色,鐵打的國王,流水的總理。但這次不同,抗議的主力是青年軍,抗議對象是國王和來自軍方的總理巴育。
本年度地球村抗議者那麼多,為什麼說温和的泰國人堪稱最猛抗議者?因為泰國抗議者提出了三個條件 : 第一個是解散國會,讓軍人總理巴育下台;第二個是修改憲法,去掉有利於軍政府的條款;第三個是限制腐敗王室的權力,實行英國那種純粹的君主立憲制。泰國政府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抗議的主謀者,有的和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策畫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背後美國的黑手,鬼影幢幢。
陰謀論;匿名者Q
人類歷史有多久,陰謀論的歷史就有多久。
陰謀論跑得比病毒還快
“9·11”事件已經發生快20年了,但關於恐怖襲擊的陰謀論解釋至今還在發酵。美國不少人至今仍認定,“9·11”事件是美國政府為了尋找入侵伊拉克的藉口而一手策划的。這一理論認為飛機衝擊產生的摧毁力並不足以讓世貿中心大樓迅速倒塌,悲劇的真正原因是炸葯。這種說法認為,美國政府導演了“9·11”事件,或者至少默許這一事件發生,最終致3200多人死亡或失踪。
盡管這種說法駭人聽聞,但這一邏輯並不新鮮。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珍珠港事件背後也有一個巨大的陰謀。據說,時任總統羅斯福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從英國方面得到了情報,但美國政府當時苦於没有藉口介入戰爭,便選擇無視日軍即將來襲的消息,用數千人喪生的代價換取美國参戰。
恐怖襲擊和戰爭造成的大量傷亡成為陰謀論的温床,財富也有同樣效果。
羅斯柴爾德家族,這個坊間“傳說”裡神乎其技的金融家族,號稱操縱著世界200多年,為了獲得更多財富,幾乎参與了現當代所有戰爭、危機的製造。最早製造羅斯柴爾德家族陰謀論的是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在他的描述下,猶太家族羅斯柴爾德是戰爭和武裝暴動的幕後金主,通過金融手段控制了歐美國家政府。這種描述的目的顯然是為納粹种族屠殺作準備。
還有一累陰謀論,關注名人之死。比如,很多人堅信甘乃迪遇刺不是“孤狼”所為,而是針對愛爾蘭後裔、天主教徒總統的一次缜密的陰謀,背後勢力有可能是美國中情局;還有很多人認為已故英國王妃戴安娜不是死於車禍,而是被屬於英國情報機構的激進王室擁戴者謀殺,或者乾脆就是為了躲避公眾視野的“假死”;而遇到披頭四樂隊歌星保羅·麥卡特尼時,陰謀論者則表示,現在的保羅是一位模仿秀競賽的優勝者,真實的保羅已經去世了。
更不用說“阿波羅計畫”,這場人類歷史上首次登月的壯舉,被不少陰謀論信徒稱之為世紀大騙局。這些人認為,人類並没有登上過月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製造了這個騙局,是為了在冷戰的太空競賽中超過蘇聯,並轉移國内反對越戰的情緒。
關於以上提到的所有陰謀論,相關國家政府或親歷者进行了多次解釋和辟謠,類似“謠言粉碎機”的電視節目也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了解釋。不過,這些努力依然無法阻止陰謀論的傳播,反被譏諷為“解釋就是掩飾”。
只要真相事理的複雜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陰謀論就永遠有市場。陰謀論中没有巧合,只有環環相扣。愚蠢的多疑和僨世嫉俗同樣是真理的敵人。研究告訴我們,陰謀論源自人們的基本需求:對安全感和確定性的渴望。
心理實驗及結論可知,由於信息不對稱,在試圖對外部世界發生的事件進行解釋時,人們最不希望經歷的就是“失控”,即無法給出有效解釋以至於將自己置於巨大的不確定性中,這是一種本能。出於進化的需要,人類總是是圖去解釋周圍的環境,建立因果關系,並由此避免突發事件帶來的威脅。在原始的採集狩獵時代,這種本能實質上是一種經驗的總結,保證了生存的基本可能。
然而,總有事情是發生在人類經驗之外的。懵懂時代,人類通過宗教、迷信來為這部分事情尋找藉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尋求安全感;當代社會,随著分工差異化的不斷擴大和科技革命不斷迭代,人類通過專業化的科學研究或合理探索識圖理解和解飾世界。當這些研究和探索進入普通人難以理解而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領域時,陰謀論就會跳出來,填補大腦因某種知識欠缺而產生的空洞。
馬航MH370客機失踪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那些没有客機通訊專業知識或海洋搜索經驗的普通民眾來說,美國人劫持飛機到秘密基地之類的陰謀論看上去就顯得合理多了。它給予人們一種確定的答案,滿足人們試圖"控制"外部世界的需求。這種所謂的“控制”往往總是基於個人的價值觀、態度和經驗。因此,即便有新的證據證實陰謀論有明顯謬誤,業已形成的偏見也會讓人們有意識地忽略或篡改真實的信息。這種偏見並不理智,但理智畢竟不是陰謀論的特徵。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傾向於相信超越自身經驗的陰謀論,而與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無關。只要超出自身的經驗,人類的本能就會找到一種解釋,以便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和確定性,以應對急遽變化的偶然事件。
随著互聯網成為人類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快速傳播已成為一種常態。有學者認為,信息的廣泛傳播有利於打破原本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讓人們在充分獲知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正確判斷。不過,這種分析被證實只不過是一厢情願。盡管存在海量信息,但人們往往關注的還是那些符合自己想法,或更容易被自己理解的故事。
由於陰謀論往往能給人帶來更多安全感和確定性,這種信息也更容易得到認可。陰謀論的信徒還會在互聯網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中尋找能够證明自己信念的蛛絲螞迹。面對陰謀論和容易相信陰謀論的人,應該怎麼辦?
突破陰謀論,最主要的方法是接受完整的科學教育,特别是培養科學思維的方法。這種科學思維包括邏輯分析、辯證思维、換位思考,核心就是要有證據、證明和證偽的科學態度,當一個看起來無論多麼合情合理的解釋擺在我們面前時,科學的態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證據、是否符合邏輯、有没有辦法驗證其對錯,而不是本能地接受、相信和傳播它。
**邪惡組織---匿名者Q
在美國流傳已3年、來自“匿名者Q”組織的毫無根據的陰謀論,如今在歐洲蔓延開來。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許多新的“匿名者Q”網站、頁面、群組和帳戶出現在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並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追随者。與此同時,較老的帳戶、群組和頁面也開始分享“匿名者Q”的理論。“匿名者Q”陰謀論支持者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開始激增,尤其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後,似乎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相信“匿名者Q”的陰謀論。
寶告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是“匿名者Q”陰謀論在歐洲傳播重要的推手。由於疫情引發的封鎖使數百萬人居家隔離,4月份“匿名者Q”社交媒體群组和頁面的創建數量均有所增加。各種陰謀論随著疫情感染人數的增加而激增,諸如“5G傳播新冠”等荒唐說法在歐洲多國流行開來,甚至有人因此破壞當地移動通信基站。新聞衛士的歐洲主编拉貝稱,這樣的說法就像是“匿名者Q”的“入門毒品”,圍毆洲人提供了“進入網絡顛狂的完美途徑”。
盡管“匿名者Q”植根於美國,但它已變成一種無定形的意識形態,不斷挪用和融合其他地方與反精英主張相契合的陰謀論。歐洲“匿名者Q”的故事採用了地方叙事,開始針對地方政客和精英。如,“法國總統馬克隆是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馬前卒”;德國總理默克爾是“深層政府的傀儡”;美國總統川普正在采取行動“阻止意大利總理孔特的獨裁”……拉貝說,“這是一個很容易移植的框架……它在講世界精英有著不可告人的計劃,而世界各國都有精英。”
Q的帖子都是晦澀難懂的,它們通常由一常串的引導性問題組成,旨在引導讀者通過“研究”為自己發現“真相”。就像所谓的“希拉蕊將被逮捕”一樣,Q一直做出預測,却都没有實現,但相信Q的人傾向於簡單地調整他們的說法,以解釋不一致的地方。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一篇最新報導將“匿名者Q”的陰謀論概括為五個核心理念:一個邪惡的邪教正在统治著這個星球;川普是美國英雄;民主黨意圖險惡,整個政黨都被外國的反美勢力所控制;Q的追随者是團結的且在不斷增長;愛國者掌握著一切,罪犯終將得到判决。
“匿名者Q”陰謀論原本只活躍在一些匿名論壇上,但在最近一段時期,一個接一個的公共事件將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打亂,“匿名者Q”終於找到機會出手,把各事件之間的聯繫演繹得“有理有據”。於是,“匿名者Q”陰謀論的聲勢越來越大,其活動也逐經從線上發展到線下,對歐美社會造成的影響已不容小觑。
第一,不利於歐美國家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匿名者Q”陰謀論的追随者聲稱,冠狀病毒是由所謂的“深層政府”策划的,並認為這種病毒可以通過飲用漂白劑來預防。
第二,傳播暴力,危害公共安全。美國聯邦调查局(FBI)已經將“匿名者Q”列為“国內恐怖主義的潛在對象”。因為該理論的追随者增加了恐怖主義的風險,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FBI認為,這些陰謀論很可能會在網絡中出線、傳播和演遍,會促使團結和個人極端分子實施犯罪或暴力行為。
第三,可能影想美國大選。8月19日,川普在白宫記者會上說,“我對這個(‘匿名者Q’)並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們非常喜歡我,這一點我很感激。”正如《紐約時報》所分析的,“匿名者Q”可能是川普競選連任“最後的同時也是最好的武器”。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為美國把脈( 中國自然走向中央集權 ) ;哀陸戰之王---坦克的殞落
為美國把脈
農業化----中國注定失敗;工業化---美國註定失敗。聽起來是否有些弔詭 !? 其實從兩廂開列的加徵關稅品項,美國出口中國的幾乎都是農產品,中國出口美國的都是工業產品。
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如美國也就罢了,甚至不如印度,巴基斯坦,乃至於大家公認的“沙漠地帶”的伊拉克,“戈壁地帶”的阿富汗。而且中國的這個“人均耕地面積”其實也有很大的水分,因為中國大量的耕地,尤其是在南方是以梯田的形式大量存在的,如果把這一部分抛棄,再和美國去對比,差距只會更大。
中國人地矛盾不是現在才有的,整個中國的歷史都是一部與人地矛盾的歷史。
夏禹之所以能執政,是由於治水,因為這片土地並不很好,洪、旱災頻發,發展到最後有人地矛盾,人地矛盾永遠糾纏著中國。大清在解決所有的古代王朝問題---包括外戚問題,宦官問題,游牧民族問題等等之後,但還是不可避免的迎來了覆滅,除了面對資本主義的入侵,工業國家對農業國家這種不平等的戰爭外,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人地矛盾的問題。
清朝人地矛盾不是清朝末期才有的,清朝時期中國人口出現爆炸式增長,乾隆年間人口已經突破3億,要知道現在的美國也只有3億多人,而且美國的可耕地比中國多的多,且還是工業化國家,清朝能维持那麼長時間已經是奇迹了。
而美國則不同,自歐洲人踏上美洲的那一刻,美利堅從來没有什麼“人地矛盾”的問題,只有人口不足的問題,美利堅建國200多年,也經歷過戰亂,蕭條,但是没有一次是因為人地矛盾導致的。
這導致中國和美國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由於要養活這麼多人口,就必須要星修水利,建築有利於農業的基礎設施,這需要調動大量的勞動力,一個强有力的中央集權是必須的,因此在古代,中國建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因此中國必須採取中央集權制,這不是因為所謂的“政治認同”導致的,這是不得已的選擇。而美國則不必,相反的是,美國利用分權制可以進一步降低風險。
如果說世界還處於農業時代,中國絕對無法超過美國,因為農業時代,耕地就是硬指標,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再好的精耕細作也打不過對方天生的土地肥沃。一個農民種幾千畝土地,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工業時代使得一切的問題被抹平,使得農業時代的一切優勢反倒成了劣勢。
工業時代一個突出特徵是:随著工業化的進一步擴展,工業就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複雜的工業導致越來越複雜的社會分工。
實際上在中國到處都有的產業園,類似台灣的科學園區,就是這種複雜的社會分工的表現,一個大型的工廠能够建立,周邊必須有密切的上下游配套與基礎設施配合,這種配套距離越近則對社會需求的反饋能力就越强。
美國當年也建立過類似產業園的,但是不是以產業園的方式,而是以城市的方式,比如說底特律是美國當年著名的汽車城。
但是美國的這種模式終歸會敗於東亞的高聚集人口之下,美國第一次經濟失敗是在和日本的工業競爭中的失敗,日本人口雖然没有美國那麼多,但是人口更加密集,東京圈就能聚集三千多萬人口,而美國的第一大都市紐約,不過800萬人口。
這導致美國處於兩難境地:美國注定要失去工業,美國已經用盡了所有的辦法來阻擋工業的流出,但是迄今為止全部失敗,這原因在於:
如果美國只拿頂端,而把低端分包出去,這是過去一直流行的研發----製造分離模式,即把最辛苦的製造業給外包出去,它導致的結果是:拿到低端製造業的國家會通過製造逐漸獲取技術,逆襲上游,製造業的國家可以回頭向上搞研發,由於研發--製造是一體的,因此製造業國家的研發能力會迅速拉平和美國的差距。
但是做研發的國家,能做製造嗎?絕無可能。當一個國家逐漸喪失製造業,連模具師傅都招不到的前提下,怎麼再重新搞製造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機行業,自2007年喬布斯拿出第一台蘋果手機後,整個世界的手機製造業出現了多麼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智能手機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强大,不但能自給,而且出口全世界,不但自己製造,且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看看這次IPHONE 12,還有什麼能讓大家驚奇的東西嗎?自喬布斯死後,蘋果在創新上一直没有什麼像樣的進展,這不是偶然的,這是必然的。
同時美國的分散式居住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基礎設施的昂貴。這個昂貴不但是中美人均收入差距的昂貴,而是由於分散式居住導致的基礎設施的價格昂貴,不但建造昂貴,維護也非常昂貴。關於“美國基礎設施的崩潰”這個話題,實際上在美國已經討論很久了,但是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哪怕是居住在美國的華人們,也僅限於“道路坑坑洼洼”,“紐約地鐵簡直是一XXX”之類的“不舒服”的抱怨。
美國的内河的基礎設施也有很嚴重的問題,可能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内河運輸還需要什麼“基礎設施”?内河運輸是美國最重要的内部運輸方式之一,但是内河本身不是一樣的深的,需要一些基礎設施用來調整河水深淺,當遇到河床較淺的地方,擋板豎起,抬高河水,駁船才能通過。
其實在中國的長江三峽部分,也是利用這種原理來通過船舶,有一種乘坐巨型電梯的感覺。而這些抬高河水的擋板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了,早就斑駁不堪了。
現在維持這些基礎設施的人是誰?是美軍的工程兵。美國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早先的基建公司,製造業公司早已不存在,因此也没有培養這些人才的必要,美國甚至找不到足够的熟悉這些作業的產業工人。幸好,美國的軍隊還是保留一部分人才,正式他們在支撑著美國的基礎設施,但是也僅限於修修補補。
至於新建?2017年川普就批准了新的基建計畫,到了2020年,進展了多少大家都看得見。
很多人著眼於美國的基礎設施太爛,是由於年數太長的緣故,但這種解釋很表面化,因為同樣的日本東京地鐵是1927年開業的,迄今也有近百年歷史的,但是東京地鐵明顯比紐約地鐵强的多的多。
製造業回流是不可能的,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不可能的,從產業集群,從基礎設施,基礎人才儲備都是不可能的。
而美國這種研發---製造分離的情况,最終會侵蝕到美國的研發能力,中國智能手機急速趕上美國,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而新時代的製造業,不管是電動汽車也好,新能源設施也好,美國肯定跟不上。
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現在很强勢,但是已經可預見到特斯拉最後的結局了,當年蘋果公司何其先進,核心構件例如芯片之類的依然在美國製造,鏡頭模組在日本製造,即便是如此都擋不住中國手機的逐漸逆襲。現在中國掌握了整個電動汽車的產業鏈,以後特斯拉在電動汽車會陷入何等的苦戰,可想而知了。
中國STEM的畢業生是美國的八倍,高於中美之間的人口差。 STEM是什麼?簡單的說,STEM是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S指科學(Science)、T指技術(Technology)、E指工程(Engineer)、M指數學(Mathematics)。
美國只有一種法是真正可以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劣勢:開始加大力度引進國外的人才,甚至需要加大力度引進國外的工人,在美國國内搞研發---製造一體化,防止產業德繼續外流,裁抑法律、金融人員的培養。
但是這種政策注定得不到歡迎,引進的人才,其素質必然壓倒美國本土人,本土人的競爭不够强又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
在基礎設施,產業集群,人才問題這三重束縛之下,美國的優勢還能持續多久?
從理性的角度看,美國應該請一部分中國公司,到美國幫助美國重建基礎設施,或者對其已經爛掉的基礎設施進行大修,這樣既符合自由貿易原則,又可以充分的降低成本,但是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别說請中國公司了,就算請日本公司,美國都不見得會同意。
**哀陸戰之王---坦克的殞落
台灣是海島,陸軍員額卻佔有2/3的比例,還積極引進戰爭尾聲的反登陸作戰的裝甲車等武器。最近還宣布要擴增5 個後備旅,又是陸軍,意思是說,放棄不具優勢的海空軍,以陸軍反抗到底,為美軍插手爭取時間,太匪夷所思。
1991年的海灣戰爭,面對聯軍,伊拉克的坦克根本不敢開出來,一出來就只有挨打的份。最後伊軍想了一個辦法,把坦克埋在沙漠中該安全了吧。晚上,美軍飛行員飛過一片沙漠時,從機艙屏幕上看到沙漠中一片光亮,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試著發射一枚導彈炸炸看,結果一炸就把伊拉克所埋的坦克給炸出來了,接下來當然就很簡單了,美軍一通爽炸,將那一帶所埋的坦克全部幹掉。
原因就是白天沙漠温度高,坦克吸收沙子熱量後,在晚上依舊保持著一定温度,輻射出红外線被美軍戰機給探測到了。時隔29年後,我們再一次看到了昔日的陸戰之王被吊打的場景。阿塞拜疆無人機摧毁亞美尼亞的坦克。
幾個月前,當英國抛出“坦克無用論”時,很多人表示難以理解;8月25日,英國打算將現役的227輛“挑戰者”主戰坦克和338輛“武士”裝甲車逐步廢除與退役時,很多人表示驚愕,當你明白了陸戰方式的轉變之後,就絲毫不用奇怪。
坦克是英國發明的,英國現役坦克也是世界最强坦克之一,它對坦克的理解恐怕不亞於任何國家,然而坦克的鼻祖却開始抛棄坦克,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注意。
通過關察“亞阿戰爭”,至少能帶來三點啟示:
一是科技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千萬不要產生一種誤解,認為當下戰爭中武器不重要,仅憑著頑强戰鬥意志就能打赢,一說到武器的重要性便批判以“唯武器論”。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一定要注意軍事智能化,未來戰場信息太多、太快且瞬息變化,人類很難在短時間内處理決策,但超級計算機(AI)却能辦到,包括作戰計畫制定、情報收集、後勤、通信和決策都由AI來做,基本就是由機器將軍來指揮戰爭了。有AI的對沒有AI的行成"降維"打擊。美伊戰爭就有點這個味道。
二是戰場制空權的重要性
亞美尼亞面對土阿聯軍,戰機根本不敢起飛,雖然也有4架性能不錯的蘇-30SM戰機,但數量上的劣勢導致了它無力對決土耳其的F-16。很明顯,如果没有了制空權,地面裝備如坦克一類的,基本就成了空中戰鷹所獵殺的活靶子。
三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性
戰爭耗費極大,看亞美尼亞面對土阿兩國,其實打得很艱苦,全國總動員,包括俄羅斯,是否援助盟友亞美尼亞現在也是左右為難。
早前在叙利亞戰爭,若不是俄羅斯被逼到那份上了,是絕不會出手的。2015年土耳其就直接擊落了俄羅斯戰機,正當人們以為以普京的“硬漢”,會發起瘋狂的反擊,但他最後還是選擇隱忍算了,關鍵原因恐怕是俄羅斯的GDP只勉強抵得上大陸廣東一個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