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戰驚人内幕!(细思极恐)
金融戰驚人内幕!(細思極恐)
文章說的是中國,其道理對任何一個國家都適用,值得警惕 !
美元没有内在價值,又不會被贖回,這使美國在國家博弈上處於一種超越於所有國家之上的地位。一方面,可以根據國家利益的需要,通過外貿赤字來支撑財政赤字;另一方面,美國不必担心大量的赤字美元會導致外國投資者控制美國經濟。 從理論上講,美國可以通過印鈔機來征服其他國家的實體產業。
美元是國家博弈的超限武器。
美國是人類歷史上非常獨特的帝國。這個帝國建立在全世界的財富之上。這個帝國依靠沒有內在價值的美元,推動經濟全球化,推動開放。 它一方面要求其他國家開放自己的產業,另一方面卻嚴格限制其他國家在美國收購產業;一方面要將發展中國家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堅定地維護美國的經濟完整和自立。這種建立在美元基礎上不對稱的開放,為美國帶來了戰略機會。 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依靠印鈔機來購買世界貨物和資產的國家,它將大量沒有內在價值的美元注入世界;而世界上其他國家卻不能要求美國贖回這些美元,或者用這些美元在美國進行對等的收購。在這種不平等、不對稱的經濟關係中,誰的經濟最開放,誰就可能成為(沒有內在價值)美元的捕獵對象。從理論上講,美國可以通過印鈔機買下這個最開放的國家,買下這個國家的關鍵產業,買下這個國家生產的大量貨物,而不必贖回所支付的美元;而這個最開放的國家,卻不能讓美國為這些美元提供任何抵押,也不能用這些美元在美國實施對等的購買,而只能用來購買美國政府債券或其他虛擬資產,將出售真實產業和貨物換來的美元循環回美國。
虛擬債務征服實體經濟,這就是全球化的另一個面孔。
例如,美國可以通過擴大信用,以提供廉價資金的方式推動跨國公司大規模投資(收購)中國,大量收購中國的關鍵產業,或關鍵產業裡面的龍頭企業。而中國卻不能用出售這些產業所換回的美元在美國實施對等的收購,而只能將這些美元變成各種虛擬投資,變成美國的國債、股票和債券等。這些跨國公司收購的目的,可能是控制某些產業,可能是消除潛在競爭對手,可能是為了壟斷市場,也可能僅僅是出於產業戰爭。 他們收購以後,往往採取多種方式肢解被收購的中國企業及其品牌,導致中國的民族產業破碎。而中國出售產業換回的這些美元同中國大量的貿易盈餘一樣,變成了各種虛擬債務。
假如中國不保護自己的產業,從理論上講,美國可以通過印鈔機買下中國所有的關鍵產業,然後摧毀它們,使中國成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
假如中國放棄資本控制,不保護自己的產業,美國祇需讓印鈔機高速運轉,就可以在幾乎不耗費經濟資源的前提下,讓一文不值的美元洪水一樣湧進中國,買斷中國所有的關鍵產業,然後再把這些美元通過美元儲備、美國國債和美國股票等方式循環回美國。中國將面臨失去經濟產業而獲得虛擬資本的困境。
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國用於收購中國的這種“資本”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國自己間接提供給美國的。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向美國提供了大量廉價貸款,使美國得以長期維持低利率。 結果:(1)美國的低利率極大降低了美國企業投資中國的成本,刺激了對華投資;(2)在美國金融體系中,那些來自中國的大量的“赤字美元”在尋求高回報的過程中,被大量循環回中國,搖身一變成了對華投資;(3)中國提供的大量廉價資本推動了美國的信用擴張,使美國得以通過大規模擴張的方式推動投資中國。事實也是這樣。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美元儲備大量循環回美國,美國對華投資也大幅度增加。這些投資包括風險資本或私募基金,甚至所謂“戰略投資”。他們用中國提供的資本大量收購中國資產。
有時候收購中國資產不是為了獲得中國實體資產的盈利能力,僅僅是為了摧毀中國的民族產業和民族品牌,佔有中國市場。假如沒有中國提供的那些大量的廉價資本,如前所述,美國早就出現了通貨膨脹、高利率和信用萎縮。自顧不暇的美國,根本不可能大規模投資中國。
這些投資在中國換成人民幣以後,變成了中國的新增美元儲備,同其他美元儲備一樣,要么存在美國銀行,要么購買美國虛擬資產,被循環回了美國。
在這種投資循環中,美國免費收購了中國。
這種用中國提供的資本來收購中國真實資產的戰略,是全球化在21世紀最大的金融創新。
這可以從以下一組數據中反映出來:幾十年來,中國一共引進了幾千億美元的外資。這幾千億美元外資在中國收購或投資了大量的實體經濟,導致大量的國有和非國有經濟落入別人手中。然而,截至2008年底,中國海外資產總額高達2.9萬億美元,其中對外債務總額(包括美國對華投資)大約1.4萬億美元。資產負債相抵,中國海外資產淨額高達1.5萬億美元。其中投資美國直接政府債券和間接政府債券的,高達1萬多億美元。 換句話說,中國在對外開放的歷史中,從國際資產負債的淨值看,中國作為資本輸出大國實際上沒有引入一分錢的外資,卻白白“賣”掉了幾千億美元的實體經濟,損失了許多的民族品牌,肢解了許多產業鏈,拱手出讓了許多資源。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可怕的財富循環:中國出口導向—美元儲備—循環回美國—(美元投資)收購中國實體經濟—美元儲備增加—循環回美國。
這種用實體經濟換取虛擬債務的全球化,不是中國崛起之路。中國崛起呼喚保護主義。
這種虛擬債務的大量積累,還會影響中國的金融政策的自主性。
大量的外匯儲備使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貨幣升值和升值預期可能給一個國家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
過高的外匯儲備,增加了維持自主貨幣政策的經濟成本。為了維持自主的貨幣政策,控制自主貨幣發行量,央行必須沖銷美元流入帶來的貨幣增量。【具體做法是,對流入的美元進行消毒。每流入一美元,就增發等值的人民幣債券,回籠人民幣,以維持國內貨幣供給量不變】。央行實施這種貨幣政策的成本(利潤)是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的差價。
過高的外匯儲備,增加了美聯儲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減少了央行實施金融政策的自主選項。
過快的外匯儲備增長,扭曲中國貨幣供應結構,進一步壓縮內需,進一步推動出口導向,進一步導致發展抑制。如前所述,央行為了維持貨幣發行量的穩定,對流入的每一美元都要發行等值的人民幣債券來回籠貨幣。這種方式維持了貨幣發行的總量,卻可能扭曲貨幣發行的結構。持有美元和購買人民幣債券的可能是不同的群體。這種國際社會通用的政策手段,導致大量貨幣從購買人民幣債券的人手中,流向持有美元的群體手中。在中國,這個持有美元的群體往往是出口產業和沿海地區;而購買人民幣債券的群體中可能有一部分不是出口產業和沿海地區。這種政策手段實施的結果,可能導致貨幣供應結構的改變,使貨幣從內地和內需產業流向沿海和出口產業,導致內需和內地貨幣供應相對不足,發展相對滯後,投資相對不足,分配更加不公。簡而言之,可能強化“發展抑制”,導致更嚴重的“二元經濟”。
建立在美元霸權基礎上的全球化是不均衡的體系,提供的是一個不公平的競爭場所。全球化這種不平等的基礎,決定了不平等的結局。
在這種不平等的前提下談論自由市場、談論公平競爭、談論彼此依賴,是美國的特權,是發展中國家的無奈。簡單的市場原理,很難解釋國家博弈的實質。迷信市場價值,很難看清美國的帝國戰略。【在美國的這種帝國政策下,受到損害最大的是最開放的國家】。韓國,按這個理論來說,就已經完全被美國收購,淪為美國的打工奴族。
“混改、放鬆國內金融管制(互聯網金融——地下錢莊式的全面氾濫)、全面市場化(讓“自由”市場起決定作用)、對中國資本市場價值中樞衝擊最大的股指期貨的裸賣空機制、大幅購買美國與歐洲日本的國債”,這五項足以使美歐免費收購中國! ( 作者 : 黃樹東 )
附記 :
政治的本質是槍桿子裡出政權;金融的本質、人民幣國際化的本質,是槍桿子里出信用、出資本、出秩序!
資本永遠選擇勝利者。不被資本打敗,就是資本的“朋友”。資本就是這樣,誰頂得住,它就不惹誰,它需要的永遠是弱者。資本如此,國際社會何嘗不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