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不一樣的民族主義 印度、緬甸

沙阿認為,印度教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文化。這種“宗教民族主義”在印度非常流行。( 有點像儒家文化,又被稱之為儒教一樣。以前的中國是文化概念,沒有一定的疆域,只要認同中華文化就是中國。不一樣的是,中國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大一統意識,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自古有華夷之辨,有明確的歷史記載,而這恰恰是印度所沒有的 ) 沙阿是誰 ?

阿米特沙阿的身份非凡,他是現在執政的印度人民黨的黨魁。成為黨魁後,他四處活動,不斷增加印人黨的人數,莫迪這幾年干的事可能大家都覺得比較右翼,比較民粹,比較宗教主義,但是沙阿比莫迪更加右翼,民粹和宗教主義。舉個例子,他推動的《古吉拉特邦宗教自由法》規定,任何人如果要改變信仰,從信仰一個宗教轉換成另外一個宗教,都必須得到當地治安官的許可。

印度和其他國家不太一樣,長期以來印度就是一盤散沙,印度歷史上也没有出現所謂的大一統式的整合,個别王朝可能桶治印度一些地區,但是距離整合差很遠。

英國人入侵印度之前,當時印度正處於莫兀兒帝國統治之下,莫兀兒帝國算是少有的統一王朝,但是莫兀兒帝國本身就不是中央集權的國家,莫卧兒帝國自己和封建主之間爭權奪利一直没停過,且莫兀兒帝國管轄的區域還存在大片的獨立土邦,英國人來之前,印度不存在民族主義,也没有民族意識。

因為激發民族意誓的必須有共同的疆域,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文化,但是印度壓根不存在,說的語言不一樣,信的宗教不一樣,真正统一印度的,恰好是英國人。

英國在印度先後搞過包税制和柴明達爾制,破壞了印度過去的土地所有制,又通过差别關税打擊了印度手工業,把印度變成原料來源和商品銷售市場,同時為了能把原料運出去,商品運進來,在印度還不得不修建了大量的鐵路,公路,港口,創立電報業務,建立统一郵政。

英國本意是想殖民掠奪,但是摧毁印度過去自給自足的社會,迫使印度人不斷的流動,這就促進了印度統一市場的形成,給印度人“共同利益”打下基礎。

但是印度文化統一則是最大的問題,民族國家是民族主義的產物,最早誕生現代民族主義的是西歐,由於資本主義萌芽,商品貿易發達,西歐人之間的聯繫日漸緊密,形成了“共同利益”,而西歐當年普遍是“王朝國家”,一個大家族即為一個國家,王朝國家促進了民族共同意識誕生,最後只需要茲本家喊一句“專制之下無祖國”,把王朝踢開,順理成章的誕生現代民族主義。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遵循這個規律。

畢竟,打倒一個王朝比建立一個新國家可簡單多了。

印度就不行,莫兀兒而帝國不是中央集權國家,無力搞民族整合,種族,語言,宗教信仰全不一樣,印度人更在乎的是本族群,而不是“印度”。而恰巧的是,正是由於反抗英國殖民统治,才誕生的印度民族主義。

而當年印度反抗英國,促使激勵人們拿出的武器恰好是宗教。印度人民黨的賈斯旺特·辛格說:從文明上獎,印度是一個多樣性的統一體,但是,在國家和政治上從來就不是一個整體。印度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主要在宗教上,“外來民族占領國土,掠奪財富,焚燒廟宇,屠戮人民,却吳法改變印度教信仰。國家滅亡而印度教不會滅亡,印度教不亡民族就不會滅亡。( 這和儒家文化對中國人極為相似 )

根據這種邏輯,支撑印度存在的理由,不是現代民族主義,而是印度教。但是打宗教牌有個問題:印度教的確可以產生凝聚的作用,但是同實也對其他宗教盡行了排斥,印度历史上排斥其他宗教引發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穆斯林問題引發的,其他宗教全都有份。

比如说尼赫鲁的女而,前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就是因為和錫克教徒的衝突突,被錫克教徒刺殺。

國大黨尼赫鲁執政時期,由於甘地被刺殺,外加尼赫鲁堅絕執行世俗主義政策,教派主義一度被壓制,但是教派主抑歷史比印度民族意識都要長,如果有人經常逛印度論壇,會發現作為印度國父的尼赫鲁經常被印度人貶得一文不值,甚至連聖雄甘地都被貶得一文不值,很多人認為這是1962年中印佔戰爭導致的,其實不是的。

1962年中印戰爭打的時間短,糾葛少,很多印度人耿耿于懷的是尼赫鲁的世俗主意政策,甘地是被印度教徒刺殺的,而不是被穆斯林刺殺的,甘地被刺殺很大原因就是因為有相當多的印度教徒認為甘地對巴基斯坦讓步太多導致的。

現在印度國内有不少人把刺殺甘地的那位南度藍姆·高德西當聖徒崇拜,高德西的弟弟在1977年出版了一本書《启禀法官大人》裡面描吀了為什麼要刺殺甘地,且在1993年再版,改名叫《我為什麼刺殺了聖雄甘地》,這本書成了印度不少教徒的經典,聲稱南度藍姆·高德西是“真正的愛國者,真正的印度人”。

現在印度經濟不好,經濟成長率不斷下滑,對於執政的印人黨來說,轉移經濟注意力自然就是宗教民族主意,印人黨歷史上數次就這麼搞過,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國大黨指責的沒錯。但是印度的宗教民族主義問題確實一直存在,印人黨把這玩意當工具用,也是黨派政治的必然。

利亞特-尼赫鲁協定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協定,兩國於1950年4月8日在新德里簽署。該協議是兩國總理在新德里會談六天的成果,以保障印巴分治後兩國少数民族的權利,避免他們之間的另一場戰爭。

由於上次印度宣布廢除憲法370條賦予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權,協議等同被撕毀。克什米爾地區一直陷入停水,停電,没有通信的狀態,阿米特沙阿推動的法案引發了印度阿薩姆邦的强烈不滿,阿薩姆邦目前已經陷入極度混亂,其最大的城市古瓦哈提已經宣布無限期宵禁,阿薩姆邦的10個地區暂停了互聯網。同時,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和曼尼普爾邦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印度東北七邦比較特殊,東北部没有被印度本土政權統治過,在英國人來之前,這片土地實際上是諸多的獨立王國和諸多的村落,英國人來之後吞併了這些獨立王國,將其全部划入了英屬印度,不過允許了這些地區自治。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政府從英國手里接管了整個東北部地區,但是由於這個地區對於印度缺乏認同感,尤其是曼尼普爾尔邦,其人種都和印度不太一樣,曼尼普爾邦人種更傾向于缅甸,歷史上也和缅甸來往比較緊密。

而新的移民修正案通過以後,將會有大批的印度教徒在東北七邦獲得身份,嚴重衝擊當地生態。

不要以為只有印度有這種民族主義,很多國家都有,實際上西歐的民族主義也多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今天歐洲的移民問題和難民問題鬧得這麼大,很大程度上是移民和難民的宗教對歐洲國家產生了衝擊,激發了民族主義。

中國比較特殊,宗教從未在中國佔據過主導地位,我們看待其他國家,覺得其他國家比較特殊,宗教有那麼重要嗎 ? 實際上,或許我們自己才是特殊的那個,因而包容性大,省去了不少宗教紛爭。

前幾天岡比亞狀告昂山素姬"總族滅絕",說的就是羅興亞人的問題,想着昂山姬姬好歹還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這是一口氣把昂山素姬從高位打成了低位,從聖人变成了惡人。

昂山素姬親自到到荷蘭海牙國際法院出庭,否認羅興亞問題,且講述了若開邦羅興亞社區和佛教徒長達幾十年的緊張關系,外媒現在基本上是把昂山素際貶的一文不值,BBC用“民主停滯”来形容缅甸問題,而實際上民主解決了印度的宗教民族主義問題了嗎?没有,那憑什麼認為民主能解決緬甸的宗教民族主義問題?民主又不是大力丸,管它有病没病,來一顆就葯到病除。

缅甸的宗教民族主義和印度的宗教民族主義沒什麼兩樣,公元1056 年,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的開創者阿奴律陀將佛教確歷為緬甸國教,此後歷代缅甸王朝都非常重視弘揚佛教,增强佛教地位,此後上千年,佛教始終處於主體地位。

英緬戰爭後,英國殖民缅甸,英國殖民者一上台就立即廢除佛教在缅甸的國教地位,推行基督教文化,消弱佛教在缅甸的影響力,這樣情况下,佛教就成了天然的缅甸民族主義動力,打倒英國殖民者和復興佛教,兩件事情變成了一件事情。

缅甸早期的民族主義者和佛教密切相關,以佛教為名義的各式各樣的反抗持續不斷,像1906年成立的“佛教青年會”,名為佛教,實際上帶有强烈的民族主義傾向。缅甸民族主義運動一開始,就是佛教僧侣的領導,佛教高僧吳歐德瑪創立的“僧伽團體總會”的口號就是爭取缅甸獨立。

包括缅甸後來的數次起義活動,比如說缅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薩耶山農民起義,起義領導人也是個僧人,口號就是驅逐異教徒,復興佛教。而英國人為了對抗佛教勢力,引入了印度和孟加拉的穆斯林,缅甸地區本來就有穆斯林,這就產生集群效應,英國把佛教徒和穆斯林進行標籤化處理,還没等反抗殖民統治,這兩派宗教就打在一起,然後英國再以“調停者”的身份出現。看,英國永遠是世界民族、宗教動亂根源的始作俑著。

分而治之,英國人的老套路了

二戰的時候,日本入侵緬甸,日本人也發現了當地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緊張關系,於是充分利用當地佛教徒,組成若開愛國部隊,驅逐英國勢力,而英國以穆斯林為核心組織第五縱隊,和佛教部隊對抗。

然後兩派打在一起。所以大家現在可能理解為什麼日本當年入侵東南亞的時候,一大堆他們對於日本持有肯定態度,因為他們國家生態和中韓不一樣,中含過去就是獨立國家,日本人毫無疑問就是入侵,而日本人當年是以“解放者”的身份跑到東南亞地區的。

在日均猛攻之下,英國人抵黨不住,英國人向穆斯林許諾,只要能打赢,孟都地區以後就划給羅興亞人,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英國人又一次背信了,戰後由於冷戰爆發,英國人急切需要和當地主體民族保持良好關系,結果若開邦地區還是當地佛教徒執政,羅興亞人的希望落了空。

此後歷屆軍政府為了爭取民意,都是一邊倒的傾向於緬甸佛教徒,這才是羅興亞問題的由來。

本身民族和宗教信仰都不同,歷史上又有血腥的戰爭,而且距離現代很近,張口閉口民主就能解決羅興亞問題?今天緬甸要是投票是否驅逐羅興亞人,怕是要全票通過哟。

這是昂山素姬的問題嗎?或者說昂山素姬能解決的嗎?BBC是英國媒體,這段歷史英國人不可能不知道,英國人又一次開始裝腔作勢了,他們也不想想,當年搞出一堆事的,到底是誰 !?

注 1 ,

柴明達爾,波斯語「土地所有者」之意,是印度次大陸的世襲貴族。柴明達爾擁有大片土地和為他們耕作的農民,在東印度公司和英屬印度時期有權向農民徵稅。政府通過柴明達爾充當中間人,向農民徵收田賦的制度,便被稱為柴明達爾制。

附記 : 

印度是個"博物館"國家,首先是個宗教博物館,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而且同一種宗教教派林立,而且新教派随時可能誕生。

印度也是個民族博物館,有大大小小200多個民族,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而且都有自己的聚集地。

印度還是個語言博物館,200多個民族使用了1652種語言,其中憲法規定了18 種語言為聯邦的官方語言。

光印度的紙幣上,就有17 種語言,正面是英語和印地語,背面還有14 種地方性語言,以及印度古文字梵語。

以上是傳統性的,現代性的印度也是萬國牌軍事武器博覽館國家。

歷史上,印度没有經歷過殘酷的民族解放鬥爭,印度的獨立深層次是因為英國自身的收縮,表面上則是因為甘地的不抵抗運動,没有血與火的淬煉,印度自身就很難成為一快好鋼,而其民族性裡面安於現狀的宗教因素又導致其發展缺少全民性的動力。這絕不是、二強人如莫迪可以憑一己之力改變的,他能做的也不過是讓印度有稍微好一點的經濟發展時期,難以大國崛起。

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

印度國土面积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却高居世界第二,约占國土面積的51.61%,且在印度種植水稻是一年三熟。但印度人均糧食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梢差。因為印度工業落後,没有大規模的使用化肥、農藥和農具,導致畝產低下。2019年,印度平均畝產水稻約250斤左右,中國畝產水稻約800-1000斤左右,水稻產量天差地遠 !

當年獨立求快求易,搞大合併,所以印度没有能力搞土地改革,土地主要掌握在地主們的手中。也就無法大搞農田水利建設,就無法把普通土地變成良田?何況,這樣更有利於地主們,一旦發生飢荒,就能利用自己優勢,收購普通人手中的田地。

人口越是繁衍,土地兼併越厲害,社會矛盾就會逐漸激化。具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布2016全球飢餓指數,在118個統計的國家中,印度排在第97位,僅比朝鲜高一位,分值28.5,屬於“嚴重飢餓”水平。

就是這樣嚴重飢餓的國家,却是世界上第一大大米出口國,也是主要的小麥出口國。

為什麼呢?因處於飢餓中的賤民們收入低下,地主又不是搞慈善的,當然要把糧食賣給有支付能力的,要是國內買得起的人不够,那就賣給世界其他地方有需要的吧。政府拋棄了他們、自己也甘於現狀,期待來世更好 !

看到没,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