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距離的暴政---強大得俄羅斯,為何沒有輕工業

 **距離的暴政---強大得俄羅斯,為何沒有輕工業

工業生產鏈越來越長,遠離主要貿易運輸線的國家就不利發展。跨國產業鏈需要廉價的運輸成本,快速的群聚物流週期,所以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產區,都集中在北半球兩洋的環狀地帶。其他地區只能成為農礦產品的資源供應地或旅遊國家。產業鏈越水平垂直齊備群聚且短板少的地區就越有優勢。從地圖上明顯可看出,一些資源豐富,但遠離主要貿易運輸路線如俄羅斯、澳洲、阿根廷、巴西,多淪為資源輸出國,工業產品尤其是輕工業,很難發展。

德國的閃電戰在對付西歐這些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時,或許表現的十分有效。但是在對付像蘇聯這樣有巨大戰略縱深的國家時,距離與嚴寒成了德軍最可怕的敵人。德軍每往前推進一公里,它的力量就被距離削弱一點,後勤跟不上納粹的閃電戰,直到最後被蘇聯反攻敗亡。

俄羅斯歷史上,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情况下,巨大的縱深、遥遠的距離總是能保護它滯阻敵人的進攻,消弭敵人的鋒芒。距離在戰爭時期成了俄羅斯人的“盟友”。但是當俄羅斯開始發展經濟的時候,寬廣的距離就像沼澤一樣困住了他們,使得每一步都很難。

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就形成了以軍、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布局,輕工業不被重視,多集中在東歐的幾個加盟共和國。所以當蘇聯一解體,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馬上出現了短缺。蘇聯城市的百貨商店貨架上只有少數品種單一的生活用具,即便如此,蘇聯大媽們仍在搶購。排幾個小時隊才可能買到生活用品,是我們對蘇聯人民生活的刻板印象。

這種注重軍、重工業,忽視輕工業的經濟布局,當然跟蘇聯當時面對的險惡國際地緣、地理環境相關。輕工業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地區都適合發展輕工業,輕工產業需要在各個環節上壓低產品的成本,這樣才能使所有普通人都用得起。

從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走向可以說被鎖死在資源出口的路徑上。2018年,俄羅斯的對外出口總額3859億美元,礦產品出口了2419億美元,占總量的62%。而化工加上機電,總共占總出口額的8.8%。

俄羅斯發展不出輕工業,本質上是它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許多國家由於各種原因,輕工業生產成本根本降不下來。俄羅斯就是這樣一個成本高昂到無法搞活輕工業的國家。勉強做,也做不過其他國家、地區而終將破產。

這種成本首先體現在俄羅斯對外貿易的海洋航運上,我們都知道中國排名靠前的擠大港口多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這些地方相對於其他地區更為靠近它的消費市場。

一個是本國的消費市場,長三角,珠三角人口密集,工廠遍布。國外進口的設備,商品運抵港口之後,它周圍就是上億人口的市場以及數以萬計的工廠,節省了物流費用。從出口上來講,它又接近國外的消費市場。從上海、深圳出發到東南亞,南亞,非洲,歐洲的距離要比中國其他港口或者内陸地區要近的多。距離越短,運輸成本就越低。

而俄羅斯的港口既遠離國外消費市場(除了歐盟以外的國際市場)又遠離國内消費市場。俄羅斯常常給我們一種錯覺,它版圖這麼大,北鄰北冰洋,東鄰太平洋,似乎跟海洋很靠近,但實際上它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大平原且内陸化的國家。因而,緩衝國對它很重要。

俄羅斯最重要的三大港口,波羅的海的聖彼得堡港和普里莫爾斯克港,黑海的諾沃羅西斯克港,全部是内海港口,相比西歐的倫敦港,阿姆斯特丹,它没有優勢。這也是從沙俄就開始積極東向、西向、南下,不惜發動戰爭也要尋找出海港口的原因。

俄羅斯的港口非但對外物流成本高,甚至對内的物流成本也很高。聖彼得堡港是俄羅斯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但人口只有513萬,莫斯科人口1415萬。如果從上海出發運一船服裝或著設備到俄羅斯聖彼得堡,要抵達最大的消費市場,還得走一段陸路運輸。無論是對消費還是製造業都增加了成本。

中國人口近14億,不但人口數量龐大,人口密度也非常的高,特别是沿海幾個城市群,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大量人口的高密度集中,提高了當地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使用率,避免了重復建設。

由於人口的大量集中,人與人的距離被拉近了,這本身就免去了許多物流成本,同時又平攤了很多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這些設施在人口密集區帶來的回報遠遠超過那些地廣人稀的地區,所以能把成本降下來。

而俄羅斯呢?簡直和中國相反。俄羅斯總人口1.44 億,國土面積1709萬平方公里。烏拉山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和遠東地區幾乎可以被稱作無人區。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衰退,由於缺乏莫斯科的經濟援助,內陸西伯利亞的許多城市遭到廢棄。因為任何在荒野之中的孤城,其生活成本都極為高昂,且大多入不敷出,需要中央撥款支援。

俄羅斯氣候較為温和的歐洲部分,人口密度相對也也頗為稀疏。莫斯科的人口數量是約1500萬,算是特例。可是莫斯科還不是港口城市。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人口只有530萬;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亞,人口161萬;第四大城市葉卡捷琳堡,人口150萬;第五大城市下諾夫哥羅德,人口130萬。

稀疏的人口分布情況,做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没有問題,這些產業的產品單價高,利潤豐厚,對物流要求低。

如果做輕工業 : 首先因人口分散而導致的生城市活成本高昂。一個城市的運行是有成本的,交通、醫療、治安、政府機構,這些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人口越多,就越能平攤成本。反之,住在城市裡的生活成本就比較高。輕工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在俄羅斯城市生活成本原本就高昂,那產品成本降不下來,價格就會失去優勢。

再則,俄羅斯的物流成本高。除了莫斯科之外,俄羅斯大大小小的城市分散在整個東歐平原以及南俄草原上,而總人口只有1.44 億。輕工業產量大、利潤薄,產品易碎、易腐、易壞,對物流成本的要求非常高,物流必須得便宜、快速、便捷,而俄羅斯國内的物流水平顯然不符合這些條件。莫斯科柳布林諾大市場,華商聚集地,中國的小商品横掃俄羅斯本土商品,俄羅斯政府指責華商走私以及傾銷,但又無可奈何,又愛又恨。

蘇聯時期,蘇俄的輕工業就主要分布在東歐,並非说是俄羅斯人看不起輕工產業,所以將這些產業安排到東歐,而是俄羅斯這片土地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數量實在是不適合搞輕工業。而東歐有大量的人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要相對更近一點,物流成本更低,他們的確比俄羅斯更有優勢發展輕工業。

從經濟上說,俄羅斯人口以及城市的分布並不經濟,但是從安全上來講,它又足够安全。莫斯科如果不是在東歐平原中央,而是靠近歐洲,俄羅斯可能早已不復存在。廣闊的領土,分散的人口以及他們那種冷酷頑強的性格使得俄羅斯很難被征服。但同時這種分散的人口分布又極大的增加了經濟運行的成本。

由於人口和氣候原因,高速公路的修建和維護成本高昂。2019年普京出席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的M-11高速公路開通儀式,俄羅斯國土廣大,但是高速公路却只有2700公里,而中國已經達到14 萬公里。這種因距離帶來的成本就像俄羅斯的寒冬一樣,使得講求快捷又廉價物流的輕工業,根本無從建立。這種繁雜又多樣性經濟無從立足,但像礦產品開發這種資源型產業,成為了俄羅斯的看是無奈卻又是最佳的唯一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