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國民教育可否引進市場競爭機制

牆內開花牆外香  轉借的創新

國民教育可否引進市場競爭機制  公辦私營  

弗里德曼是一位貢獻很大的經濟學家,他提出的很多建議,比如建立個人養老金帳户、廢除浮動匯率、把徵兵改為募兵制等,都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他提出的建議中唯獨有兩件事是爭議比較大的,一個是毒品合法化,第二個就是教育券。教育券制度設計類似教育購物卡或代金券。政府辦教育都是撥款给公立學校的。但是如果政府把撥款,變成教育券直接發放给學生。然後學生拿着教育券去選擇學校,學校再拿着券去找政府兑現。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公立學校坐等政府撥款,旱澇保收,公務機構的缺失必然顯現。現在假如没人來上學,你就收不到教育券,也就没法向政府領錢。這就逼着學校不得不想辦法,提高辦學質量。

教育券在美國爭議大到什麼程度?1999年的時候,有一份關於哥倫比亞特區的教育券法案,都已經通過了聯邦會議,但是到了總統克林頓這個環節,直接把筆一扔,拒絕簽字。更有甚者,比如佛羅里達州,索性宣判教育券是違反州憲法的。反對者認為,假如有一家壞學校,招生廣告做得特别好,但是拼命削减老師的質量和數量,那在短期内它是能騙到一大筆錢的。雖然這種模式長期是搞不下去的,這樣的學校在競爭終會被淘汰。但是第一批受騙上當的學生呢?他們是實實在在地被耽誤了。

一個人一生中受教育的機會是不可逆的,任何人都承受不起這個代價。所以,自由市場競爭引入教育領域要慎之又慎。類似爭論的話題還有很多。總之,教育券制度在美國已經提出了多年,却始終得不到實施。但國家又容許私人創學,而私立學校即使昂貴,但教學績效往往更被社會肯定。私立學校創建之初好壞誰也不知,也是依賴廣告招生,成功後就依賴口碑招生。家長自掏腰包繳私校學費,和拿政府發的教育券去選擇自己認為不錯的公立學校就讀,這裡私校和被挑選的公立學校有什麼不同 ? 重點是配套措施,例如教師的公務員身分、同是教師,薪資可否因教學績效而有所差異、城鄉教育資源,學區規劃等問題。教育券針對公立學校被動、效率差的改進是有正面啟發意義。

在美國未被採納的教育券,在遥遠的中國一個長興縣城裡開花結果。當然,長興縣局部改良,先是針對民辦學校、職業教育、貧困學生、農村技能培訊等等,是有自己的重要制度創新的。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出台教育券制度的決策人,除了聽一點介绍之外,再也没有從任何渠道,接收過任何關於教育券的信息。甚至不知道教育券是弗里德曼提出的,更不知道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學術問題。可就是在這樣的情况下,長興縣完成了一次制度創新。2001年開始實施。

這個話題想傳播的一個現象。任何一個知識,一個設想,一個創意,他在誕生的時候,是有自己的環境的。在它自己的座標體系裡,它有自己的初衷,有自己的約束條件,和自己的對立面。但是只要這個知識被造出來,它生根開花的地方,其實不必在它的原產地,完全可能是在另外一片土地上。比如佛教,它的發源地在印度,當時是很小的宗教流派,但是在中國却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知識在傳播的過程中也難免被誤解、被修飾,和創立者的初衷背離。但是那又怎樣,知識一旦被創立出來,就有了自己的獨立生命。更准確地說,是使用這個知識的人,在不斷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其實讀書也是,一種人讀書叫 “我注六經”,就是原原本本的學習書上的内容,圍着前人的理論轉。而另一種人讀書是 “六經注我 ”,也就是我不圍著知識轉,而是讓知識為我所用。一言以蔽之,知識本身不一定是力量,只有為你所用的知識才是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