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人口問題迷思 不再害怕人口爆炸

人口問題迷思 不再害怕人口爆炸


不必探討馬爾薩斯的人口增長理論,只看近年政府對人口政策的宣導標語,就能發現今昔已有巨大地改變。從一個孩子不嫌少,兩個恰恰好。到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現在則根本不提孩子數量問題,只要生育就有補助,效果是零,再怎麼補助,嬰兒出生率持續下降。不只是台灣,少子化,老齡化,人口負成長已成為舉世現在的人口問題顯學。造成人口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 

1. 醫學進步,環境改善,嬰兒死亡率地大幅降低。父母對嬰兒存活的不確定性憂慮降底,自然會少生而優化撫養。如,阿富汗夭折率是15%,致每一婦女生子數是七個,同樣貧窮的尼泊爾夭折率是5%,生子數降為2.5。整體出生率大為降低。


2. 經濟富裕,引發家庭對其他更多的奢侈消費慾望與時間關注,如此就越感覺消費不起。孩子在現代社會成長期,恰巧是家庭資源最大的消費者,不敢多生呀。


3. 婦女解放,不再依附男人生活,追求自我實現,不願意耗損青春於奶粉尿布中。不只是女人,男人也同樣追求自我實現,"頂客族"就是因為這原因才日益普及。


4. 城市化的發展,使財富的增量巨幅增加。大量人口的聚居不是城市化,可能是貧民窟。城市化的特點是資源配置效益優化,精細的分工系統,提振生產效率,進而吸引人口湧入。生活方式與生活型態改變,一枝未經培養的草未必能帶來一點露。


根據近幾百年大國崛起的歷史發展,取代前一個的,人口體量這一項一定是大取代小。如英國取代丹麥、荷蘭;美國取代英國。其他如德國、日本在與美國爭雄期間,誠可謂"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 他們不是輸在技術,是輸在人口、國土、資源...綜合體量不夠大,抗被打擊的承受力與空間不足。互聯網時代,各國科技取得、發展的差距縮小,擁有適宜體量的人口,意謂可分工地層次越深越廣,生產力的發揮也越大。未來人口增加不再是隱患而是隱憂,憂它不增。


附記: 全球人口在1804年達到10億,用了123年至1927年增加至20億,再用20年左右增加至30億( 此時二戰後的嬰兒潮現象發生BABYBOOM,人口暴增),此後都約是以每十年增加10億人口量快數成長,人口爆炸之隱憂甚囂塵上,成為心頭隱憂,但60億~~70異地增速又放緩為20年,照說,人口基數越大,增長速度應越快,但現增長速度持續放緩,且嬰兒潮時期人口開始進入死亡高峰期,全球生育率又持續降低,百億的人口爆炸恐懼,應該不會發生。

* 一夫一妻制是人類人口快速成長的一種主因。理論上若糧食供應無虞,生理上可以一年生一個,因諸多的社會性原因才有所節制。看群居群交的一些動物種群,雌性常被最雄壯得一隻獨霸,且雄性為使自己基因留傳,又常會殺死不屬於自己血緣的幼崽,所以群體數量的增加速度不如想像。動物類也有一夫一妻制獨居的,但又因此而自我保護力量大為減弱,易遭他物種屠殺傷害而減少數量。人類的一夫一妻制優於動物的一夫一妻在於我們能協作防衛,減少外來侵害。

* 二態性 : 動物界有很多雄性的體態遠大於雌性,甚至數倍。原因就是群居群交所致。總是最大最強有力的雄性基因得以繁衍,於是數十百代後,雄性的體態就會越來越大,稱二態性大。若雌雄兩種体態差異小,如人類,就是二態性小。男人一般來說體態較女性稍大,似乎也間接證明人類早年的母系社會也曾是類似群居群交的生活型態,只是時間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