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人命應該有價嗎 !?

人命應該有價嗎 !?

這是個敏感的提問,生命無價是乾坤朗朗的普世價值,豈能量化、價格化 !? 但也有人悄悄說,生命無價是因為價碼開的還不夠高  !是耶 ? 非耶 ?

多年前,在一個政論節目上有一段沈富雄與陳文茜的對話。略謂: 沈富雄問陳文茜 多少錢可以收買妳 ? 2 千萬 ? 陳文茜嗤之以鼻,說這比我媽給我的還要少 ! 沈富雄於是開始加碼。5 千萬、 1 億、 2 億,陳文茜均不動身色,當價碼開到10億時,沈富雄發現陳文茜的身子微動了一下,沈富雄立刻捕捉住,說,10億,使你身子動了一下,說明價碼開到10億元,妳陳文茜可能會動心。陳文茜說,我是比較誠實。

聲明生命無價的前提是安全要求無上限,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當這兩廂有矛盾出現時,到底願意花多少錢來救人!? 山難發生,1 億可以救一個人,若要10億、甚或是100億才能救一人,是否仍然該救 !? 更何況事關己與否,立場迥異。為避免車禍相撞致死,要求把汽車製作成裝甲車的鋼板厚度如何 !?引發其他的油料、道路、橋樑改建維修等一切費用均忽略不計。同樣為了拯救生命,一筆預算到底是要投入水庫清修、河道疏濬,以避免山洪暴發埋村事件,還是投入癌症新藥研製救治病患 !? 上述幾個例子,若當沒有數據資料拿出來對比時,請問該如何抉擇做理性決策 ?

甚麼是市場經濟 ? 市場經濟就是用計算地方法來決定所有市場的行為。沒有可供計算的數據資料,怎麼會有合理的市場行為 !? 現在一般常用的生命價值計算法,有以當前工作收入來計算未來收入折現法,再在全國性弄一個平均數;另一個是經濟學家謝林提出來的用投票方式統計,看社會公認願意花多少錢救一個人,在平均得出數據作為基準。前者最大爭議是,職業、職位會變的,今天小職員,明天總經理怎麼算 ? 何況人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工作職位上。後者忽略了,人在投票喊價時的心態與要實際支付現金時的心態是大不同的。

1990年代,美國曾做挽救頻臨絕種國鳥" 白頭鷹" 的問卷調查,看每個家庭願出多少錢來保護,結果是257美元。以美國當時一億個家庭計,共要257億美元。產生兩個疑點,據此向每一家庭徵收257美元,真的都願意掏現金繳嗎 ? 就國家施政言,花257億鉅款救一種鳥是否有其意義 !? 各自解讀。

數據往往冷冰冰,去人性,還或許有偏差,因此,用數據來進行社會交換和生命價值評估是一個永恆的問題。但沒有數據的永恆錯誤又會造成永恆的混亂,難呀 ! 我們雖不同意生命價格化,但市場運作又有必要有一組數據做為社會共同對話與協作的基礎。雖然任何一種生命價值計算法皆有其不盡人意的缺點,但有比沒有好,況且數據是會隨著個人價值觀與社會演進等而與時俱進,如此,經歷一段時間調整、磨合,雖不滿意,但或許會有一個接受的平衡點。非要嘶喊倫理道德的堅持,奢言生命不可數據化,只會阻礙社會進步。

數據的大功用: 1. 可供作對話的依據。 2. 可供作遠程、陌生人彼此協作、互信的基礎。3. 有數據化資料才可以經驗垂直傳授與橫向協作。如西餐尤其是速食餐廳的食品,多少量、多少溫度、多少時間...各有標準資料,有利彼此傳授與橫向協作再組合。中餐則一切掌握在大師傅手中,主觀經驗、手感、色澤等重於技術操作,難以傳授、難以協作,只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各有各的造化。中華文明和數據文明有一天然地道德鴻溝,如何各取其長、各棄其短,揉合出新文明,還有待努力。

2003年大陸青年報有一則新聞: 一位青年騎摩托車撞死一條名狗,青少年也因車翻倒而致命。於是兩家打官司,一家要賠人命一家要賠狗。狗有價,市場一查問,這名犬值1.4萬元,就照價賠償。麻煩的是人命沒有市場價格,大夥還諱言生命價格,最後以令人哭笑不得的價碼1.9萬元判訂賠償金額,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 兩相對抵,再扣除訴訟費用等開銷,到手金額僅剩區區數十元。這個例子恰好說明,諱言生命價值數據化恰是對生命的最大【輕賤】。能不令人唏噓 !?

附記: " 人心等不等於人性?"乍讀起來有如歌德巴赫猜想,太費解了 ! 我初步理解是,人性是指普遍性現象,不論性善說或性惡說...皆是;而人心是個別性現象,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心應是內在人性的表達,但基於環境、利益、親情等因素,人心所表達往往與人性地認知並不相同,常誇大、縮小或扭曲背離,並非真正人性地表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