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壓 VS 頁岩油;中俄陸權 VS 歐美海權
特高壓 VS 頁岩油
2006年,在一片腥風血雨的產油地之外,中美也分別拿出了代表各自能源方向的最強武器——特高壓與頁岩油。
如今,14年過去了,國際能源市場幾經跌宕,中美也來到了國運之爭的關鍵節點。回頭再看當年的選擇,卻是隱喻了雙方截然相反的底色,以及對未來世界秩序的想像和期許。
有人縱橫捭闔,宏圖漸展;有人卻在貪婪資本的裹挾下日暮黃昏。
01 中國能源的奮進與選擇
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持續推進,中國並不優越的能源條件逐漸顯露。煤炭佔據了化石能源存量的96%,油氣只有可憐的4%。更要命的是,它們集中分佈在西北、西南地區,距離能源需求旺盛的東部千里之遙,極大增加了運輸成本。
於是在1974年,我們邁出了未來能源方向的第一步。黃河上游的劉家峽水電站拔地而起,與之配套的我國第一條330KV高壓線路,實現了100%的國產化。
清潔能源+高壓輸電,從此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曙光,讓一代代電力人前赴後繼,在蒼涼的西北砥礪前行。
同樣是在1974年,大洋彼岸的美國卻遭遇了二戰後最大的能源危機。
02 中東與美國博弈的源頭
二戰後,歐洲依靠“馬歇爾計劃”迅速恢復元氣,開啟了長達20年的高速發展期。美國也實現了增加地緣影響力的目標,並為國內冗餘的生產力找到了出口。但在西方經濟騰飛的背後,卻是中東被壓迫的血淚。
50年代,阿拉伯世界迎來了歷史上最大一波石油開拓,但主導者卻是西方資本旗下的“石油七姐妹”:英國石油、皇家殼牌、新澤西標準、加州標準、海灣石油、莫比爾、德士古……在他們的壓制下,石油價格長期處在1-2美元一桶,僅僅是煤炭價格的一半。而西方對阿拉伯宿敵以色列的支持,更激化了二者的矛盾。最終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中東國家開始將石油當做武器,一邊大幅減產,提高石油價格;一邊開啟國有化進程,將“七姐妹”趕出中東。這就是影響深遠的“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底,國際油價暴漲至11.6美元,西方建立在低油價基礎上的工業體系瞬間崩盤。而中東卻從窮小子一躍步入土豪之列。以最大產油國沙特為例,2年前,他們的年財政收入僅有14億美元,石油危機爆發後則迅速超過了千億。
殘酷的現實讓美國重新認識了石油的重要性,同時對中東心生警惕。此時,尼克松——這位一手終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國總統,劃時代的打造了“石油美元環流”,奠定了日後白頭鷹的“不敗金身”。
03 石油美元環流的強大
想像一下,當尼克森摟著剛剛被以色列痛打的沙特國王的肩,用充滿誘惑的語氣說“我來保證你的國防安全,但以後賣石油必須用美元結算”時,沙特確實沒有拒絕的餘地。如此一來,所有石油進口國都要拼命囤積美元以換取石油。而石油輸出國手持巨額美金,往往又選擇購買美國武器、國債,以確保自己的國土安全和資金安全。“環流”就此而成。
從此,每年巨額的“石油美元”變成了美國銀行裡的存款,以及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這不僅填補了其貿易、財政赤字,還極大促進了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70年代末,美國逐步開啟了金融自由化、去監管化,搶占世界金融體系至高地,甚至將金融當武器,收割他國財富;另一方面,卻也埋下了“產業空心化”的伏筆。
總體而言,70年代初的美國內憂外患,越戰的泥沼、蘇聯的緊逼讓白頭鷹左支右拙,石油危機的爆發更是雪上加霜。但美國人卻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依靠石油美元環流絕處逢生,堪稱神操作。然而,石油輸出國與美國的博弈,還遠遠沒有結束。
04 大棒與金元
1980年,中東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國際油價劇烈波動,美國GDP應聲大跌3%。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這次的美國不再隔岸觀火,而是強勢介入,秀出了電子戰+空中定點清除的全新打法。號稱世界第三的伊拉克軍隊毫無還手之力,在伊科兩國間的6號公路上留下了長達36公里的裝甲殘骸。
從此,凡是敢於挑戰石油美元體系穩定的國家,美國都會毫不猶豫的揮動大棒。例如2000年後想用歐元結算的薩達姆,和2010年後想用黃金結算的卡扎菲。
另一邊,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美國逐步將原油引入期貨,通過金融手段操縱原油價格。眼見自己的錢成為美國操縱原油價格的工具,沙特、俄羅斯惱怒萬分,他們開始頻繁減產對抗西方,雙方摩擦不斷。
而幾乎在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同時,美國本土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頁岩革命”,一舉贏得了此後20年的能源博弈主動權。
05 頁岩油的盛宴
1989年,剛滿30歲的麥克倫登用5萬美元創辦了切薩皮克能源公司。90年代中期,他們掌握了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法兩種技術,開始涉及頁岩氣開發。但當時的美國對開採成本高昂的頁岩油氣並不感興趣。90年代末,切薩皮克一度走到出售的邊緣。
千禧年後,隨著石油商背景的小布什總統上台,美國對油氣資源的重視達到頂峰。他們一邊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進一步奪取中東石油話語權;一邊押寶頁岩油技術,將其視為能源自足的最大希望。
為此,美國政府規定誰鑽出油氣資源就歸誰,並為規模巨大的前期投資提供資金兜底。一時間,全美湧現出了7800多家私人鑽探公司,他們用“頁岩革命”包裝出銳意進取的科技形象,並隨著國際油價的狂飆一飛沖天。
而此時,入世7年的中國承受著高油價的痛苦,卻還是咬牙關停了中小煤礦,堅定的發展清潔新能源,攻堅特高壓技術。中華大地的頁岩油氣普遍比北美深1000米,這高昂的開採成本,讓我們只能望油興嘆。
美國頁岩大亨正享受著資本的盛宴,中國能源人卻只能啃著白麵饃,輾轉在廣袤的西部大地。在那裡,一座座風能、太陽能電站,一架架輸電線路正拔地而起。
06 中美能源,狂飆突進
08金融危機後,國際油價從最高147美元一桶暴跌90%,隨即走出V型反轉,保持在100美元附近的高位。這是美國頁岩行業最好的時光。沙特、俄羅斯卻再也按捺不住,通過增產發動價格戰。但當時美國前期投入已經完成,正值高產期,價格戰反而倒逼美國打通了本土頁岩油的出口通路。
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特高壓走向成熟,成為世界唯一有能力獨立承建特高壓工程的國家。2014年2月,國家電網中標巴西美麗山,標誌著“中國特高壓標準”開始向全球輸出。
另一邊,我們的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時“一帶一路”政策面世,“世界能源互聯”格局初現。
此時的美國也沒閒著。2018年,白頭鷹憑頁岩油一舉躍升世界產油量第一,並從石油進口國搖身一變,成了石油淨輸出國。“能源獨立”,這四個字對於美國人而言重逾千斤,從此再也不用看中東人的臉色。而川普更是興奮至極,對於立志將孤立主義走到底的他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消息了。
只不過,興奮勁兒並沒有維持多久。2018下半年風雲突變,被吹上天的美國“頁岩革命”,逐漸暴露出被資本掩蓋的本色。
07 進退兩難的頁岩油
頁岩油問題的實質在於,居高不下的開採成本,是否能真的撐起美國能源獨立的天空?如今,北美頁岩油平均每桶成本46.6美元,遠遠高於沙特的10美元。更要命的是,頁岩油井會在開採後的2-4年內產量急速萎縮75%。這在經濟上行期還能依靠高油價和不斷湧入的熱錢維持生產。可經濟一旦反轉,後果可想而知。
川普上台後,其“逆全球化”政策讓全球經濟遭遇重創。2018年四季度—2019年,油價震盪中走低。轉過年來,新冠疫情又成了最大的黑天鵝。沙特趁機發難,將日產量提高至前所未有的1230萬桶,誓要搞死美國頁岩油。雙重打擊下,國際油價從年初的65美元一桶暴跌至3月底的23美元,甚至在4月出現了油價為負的新聞。美國頁岩油企產一桶賠一桶,苦不堪言。
更要命的是,高昂的前期開採成本讓全美油企債台高築,而頁岩油田短暫的壽命,又讓他們不得不一直舉債開發新油田,以彌補前期虧空。這就導致公司債務如同龐氏騙局般越壘越高。數據顯示,2023年全美將有2400億債務到期,其中90%與頁岩油企相關。有美國專家預言,一旦這些公司債務崩盤,將直接摧毀美國金融,讓白頭鷹退回至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前夜。
曾經被吹爆的美國頁岩革命,如今卻落得個死不了,活不起的下場。
08 特高壓,重塑世界
在美國賭命般押寶頁岩油的同時,中國卻走出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能源安全之路。
如今,我們的單條特高壓線路長度已達5000公里,一個迴路送電1200萬千瓦,相當於一個葛洲壩發電站,損耗卻只有區區的1.6%。而這樣的巨無霸,我們已經建成了22個,還有9個在建,總長度可繞地球赤道一圈。
這種規模的特高壓網絡,已經能夠解決部分東西部資源不均的問題。而在我們的未來能源戰略規劃中,還隱含著更加宏大的目標:
2035年前,降煤、穩油、增氣。2050年前,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
特高壓技術,就是我們70%的原油依賴進口,卻依然能夠憧憬能源安全的底氣。
而如果站在更高的維度俯視亞洲,我們的北邊是光能、化石能源充沛的蒙古,西北是油氣豐富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西南是人均發電量全球倒數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南邊是停電頻頻的東南亞諸國,東邊是能源進口率90%的日韓。只有中國的特高壓技術能夠將它們串聯起來,打造出“未來亞洲的集體能源策略”。
如果更進一步,站在全世界的高度呢?
相比運載、儲存費用奇高,流通速度緩慢的原油,特高壓有著無可比擬的成本優勢。一旦全球能源互聯的格局得以成形,美國重兵投入的霍姆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巴拿馬海峽等能源要道將失去意義,之前70年圍繞石油形成的地緣政治格局將會打破。世界將被重塑。( 附記 : 1 )
09 誰才是未來?
至此,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中美能源戰略的底色差異。美國用金元加大棒竭力維護霸主地位,而當自身實力不足以支撐霸權行徑時,又開始奉行孤立主義,力圖用“逆全球化”阻斷其他國家的發展之路。這背後,是貪婪資本編織出的漂亮的頁岩泡沫。在我看來,白頭鷹下一步會想方設法轉移國內頁岩危機,就像08年之後的歐債崩盤和阿拉伯騷亂。
另一邊,後發的中國卻用開放、互聯的心態,擊穿了由意識形態、人種、國別構建的舊日高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中國能源人冒著西北的寒風、頂著高原的烈日,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他們享受不到華爾街的紙醉金迷,卻描繪了未來能源互聯的美好藍圖。
所以,如果你問中美截然相反的能源戰略,究竟哪個能撐起明日的天空?那我的回答是——安心,時間一定會證明一切。
附記 : 1
中國特高壓,打了場翻身仗,技術“獨步天下”如何做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53OhKOIiU
**什麼是企業競爭的核心。
企業發展與競爭,本質就是降低不確定性。
科技爆炸與戰爭是最典型的兩大不確定性,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最直接指標。
前者,來了特新技術把老玩家幹趴,如數碼相機之於膠片相機,手機之於數碼相機。新技術往往意味著商業模式的根本改變,即使是巨頭也常常不能適應。
後者,波動的外部拉鋸和突然出現的戰爭或準戰爭狀態,這會直接摧毁整個市場交易的穩定性,同樣是厭惡風險的滋本所恐懼的。
當下,這兩大不確定性都還頗低。
有顛覆模式能力的新技術遠未誕生,核聚變似乎永遠還有二十年;全球幾乎所有國家的政治風險都在拉高,但我們的體制保證了相對常期穩定的市場環境。在技術爆炸的前夜,中國是最適合商業發展的國家,因為有足够的體制穩定性做保障。【所以,壞處也來了。】
中國已經是全球内最低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移動互聯網又是中國領先。於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邊享受爆發式的交易成長,一邊自覺或不自覺地聯手推進整個互聯網生態的標準化,進一步壓低不確定性。
這個互聯網生態,逐漸吞噬了整個衣食住行。所以對當下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真正的競爭,只有資本。每條賽道的營收模式、團隊成本、流量成本,都已經越來越清晰可預期了。
這時候,“高利貸帝國主義”的雛型就出現了。
中國一線互聯網公司,本質上基本都是金融機構。
壟斷流量,業務擴張以投資併購為主。且在數據優勢下,可以確保極低的投資風險。騰訊淨利潤的90%、阿里淨利潤的80%,都是拿去做投資的。單這兩家,渗透了中國10億網民;在他兩家已經各自10萬億人民币的基礎上,如果放任這種資本滚雪球繼續,那可以這麼說:未來就是他兩家的。
在資本、用户、數據都占絕對優勢的騰訊阿里面前,细分領域的企業根本不存在對抗可能。最終結局,一定是大批企業普遍依附於騰訊阿里,半個中國的企業都是他兩的韭菜田。
中國互聯網能够形成這種裹挾式的爆發,依托的核心主幹仍然是政府投資。
没有4G網絡,哪來的移動互聯網?我國4G網絡可是國家超前投資的,成本今年還没收回。况且前都是小事,當年摁著移動去頂3G--TD-LTE才是神來之筆;没有廉價智能手機也不可能,而這背後的高效產業鏈是多年三來一補國家出口讓利換回來的。没有强大的加工製造業做支撑,我們的移動互聯網今天大概也就是印度這個水平。
政府常年在基建上進行看不見底的投入,為整個互聯網生態形成了堅實的土壤。這些投入來源于國家信用,根本上是由國民整體承担。阿里騰訊的爆發,本質上是海外資本在搭中國國家投資的便車,享受的是體制红利。
政府不問這兩家要錢,是政府尊重市場原則的本分;阿里騰訊不固化自身壟斷優勢,也應當是這兩家尊重國家基礎建設的本分。
總之,資本是没有道德的。政治或許也没有。但是政府畢竟是全體國民的法理授權所在,所以再磕磕绊绊,總是有紅線在。但資本肯定没有這條紅線。
現在反壟斷指南出台,就是政府在一步步限定資本的邊界,幫她們畫紅線。螞蟻金服現在就在用98%的外部資金來賺自己70%的放貸收入,没有邊界,天知道他們還會幹點啥。
**中俄陸權 VS 歐美海權
普京在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已經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前,從各方公佈的民調來看,拜登大概率會勝出,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將會重新調整外交政策。而民主黨出身的拜登,一直就對俄羅斯比對中國更加強硬。也就是說,隨著政權的更迭,俄羅斯的外部環境恐將更加惡劣和險峻。於是丟出“中俄結成軍事同盟不是不可能”。
在川普政府時期,美國把中國當作主要對手,卻和普京眉來眼去,中國所承受的壓力比俄羅斯大得多。而拜登在接受美媒採訪的時候,明確表示,自己把俄羅斯當作首要敵人,認為中國僅僅是競爭者而已。可以想見,新上台的拜登政府又會把俄羅斯當作重點打壓的對象,普京對此不得不防。
現在的俄羅斯不同於中國,國力大不如從前,經濟發展依舊嚴重依賴能源出口。若是拜登仿照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做法,重新挑起俄烏矛盾,並藉此實施新的經濟與金融制裁,俄羅斯必然遭受重創。
所以,不管俄羅斯是否真的願意和中國結成軍事同盟,至少在政治上打出“中國牌”,可以讓美國的新一屆政府有所忌憚,給自己爭取一點國際生存空間。
此外,事關俄歐關係未來走向的“北溪-2號”能源管線工程一直磕磕絆絆,歐盟又經常在一些所謂的“民主自由”問題上噁心俄羅斯,加上現在的經濟形勢和全球防疫形勢如此嚴峻,普京有點急了,想必也有敲打一下歐盟的意思在裡面。
綜上所述,普京放出此話的目的至少有兩點:1.對下一屆的美國政府喊話,拉著中國來震懾白宮主人,以應對未來更加險惡的外部環境;2.對歐盟喊話,分化歐洲內部的反俄政治勢力。
那麼,為什麼歐美各國一直和俄羅斯過不去,這不得不解釋一下歐美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略性結構矛盾,才能體會俄羅斯民族內心深處的那種悲涼和無奈。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國對美國最大的“威脅”是經濟威脅,而俄羅斯是致命的“安全威脅”。俄羅斯對於此時此刻的美國來說,威脅的程度和緊迫性要遠遠大於大洋彼岸的中國。
因為從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來看,俄羅斯的現實威脅要遠大於中國。
翻開世界地圖,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主要隔著大西洋和歐洲大陸,至於說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因為地處邊緣地帶,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美國目前的主體民族均來自歐洲大陸,所以從地緣政治和文化血源上來說,歐美是一家的。如果美國任由俄羅斯控制了歐洲大陸,那麼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從直布羅陀海峽一出來就可以威脅到美國東海岸的經濟富庶地區——大西洋上可沒有島鏈來阻止俄羅斯遠洋艦隊的行動。
所以,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核心焦點就是歐洲,只要一方拿下了歐洲大陸,對於另一方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而對於歐洲人來說,畢竟和俄羅斯民族的恩怨要遠大於和“遠方表親”美國的恩怨。只要歐美合作困死北極熊,那麼俄羅斯就只能龜縮在東歐平原上,成為歐洲的能源供給基地。
對於俄羅斯來說,自己的核心精華區域就在歐洲。如果俄羅斯喪失了東歐的戰略緩衝區域,北約的軍隊全部開到了家門口,那還怎麼安安心心過日子,從谷底再爬起來,在普京的領導下建設一個“偉大的俄羅斯”?
那對於過去的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來說,只有戰略軟肋——遠東的西伯利亞地區處於和平穩定的狀態,自己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西部的建設和防禦工作當中,否則兩線作戰的俄羅斯,會死的很慘!
抗日戰爭時期,就是因為朱可夫元帥在諾門坎戰役當中給了日本關東軍迎頭痛擊,才能放心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抽調軍隊投入到莫斯科保衛戰當中去,至此扭轉了衛國戰爭的頹勢,並最後反推至德國的首都——柏林,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中俄合作當中對俄羅斯最大的戰略安全需求就在這裡——歐美對於俄羅斯的包圍圈沒有中國的配合就會大打折扣!而冷戰的中後期,中美的戰略合作關係牽制了前蘇聯相當一部分軍力和國力,以至於加速了前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
所以,從前蘇聯時期走來的普京總統,怎會不吸取過去的教訓?他在面對歐美的主要威脅之時,自然要和中國處理好關係,避免兩線作戰的悲劇重演!
而且,如果從北極點向難觀察,俄羅斯幾乎就和美國“接壤”了。北極這一塊戰略重地除了蘊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外,還是有核國家理想的戰略核反擊發射陣地。
至於說中國,我們的戰略核潛艇依然被“鎖死”在第一島鏈之內,在祖國的遠洋艦隊成熟以前,要想突破美國的軍事包圍圈進入大洋,是存在很大的風險的。
歐美要想日子過得安穩,必須圍困住俄羅斯,使其永世不得翻身;而俄羅斯要想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突破發展的瓶頸,也必須拿下歐洲大陸,至少不能讓歐美一起聯合對付自己。所以,有這樣的戰略結構矛盾存在,歐美就不會輕易放過俄羅斯。
中俄目前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大國關係當中最密切同時也是層級最高的雙邊關係了。中俄關係之所以能夠取得今日的成就,離不開西方世界的集體圍剿。我們可以發現,每當西方國家對中國或者俄羅斯加大戰略打壓的力度時,中俄之間就會抱團地更緊密。
比如剛獨立之後的俄羅斯與面臨台海空前壓力的中國,促成了第一波軍售大單的高峰。我們的蘇-27殲擊機、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常規潛艇等從俄羅斯進口的先進武器裝備,都是在那個時期敲定和談判的。
到了2014年,俄羅斯因為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問題和歐美全面交惡以後,中俄之間高達4000億美元的能源合同,繼續進口S-400防空反導系統、蘇-35殲擊機等高科技武器裝備,都是中俄兩國在特殊國際環境下的特殊貿易。
中俄之間的合作等級和程度已經相當高了,還有結成軍事同盟的必要嗎?因為,像中俄這樣的大國領導人和決策層是不可能局限於當下的政策制定的,一定要設想未來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政策框架藍圖。
從這個高度來分析,俄羅斯總統普京此時提出這個設想,一定有著深遠的憂慮和戰略規劃。我們先看看中俄兩國此時都在忙些什麼?
現今,正當美國陷入政治內鬥的漩渦當中,出現了權力真空的空窗期之時,中俄兩國都在加緊實施部署一些符合本國利益的戰略動作。
1.中國:加速清理港毒餘孽,剷除英美勢力在港的利益代言人和情報網絡;主導簽訂成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在經貿上形成亞太利益共同體
2.俄羅斯:解決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的武裝衝突問題,阻止美國在未來某個時期藉此滲透進入高加索地區
西方世界出於打壓中俄的戰略需要,這些動作在任何時期實施,我們都會遇到更大的阻力,付出更大的精力和成本。而恰在當前難得的美國政治權力的過渡空窗期,我們有機會去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
中俄幾乎同步的戰略舉措看起來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事實上是由於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中俄已有政治上高度信任的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才可以基於自身的利益訴求去做一些動作不必引起過多的猜疑和誤解,最終也在結果和時機上看起來步調一致。
因為利益訴求相近,所以思維邏輯也趨於一致。在美國陷入內亂邊緣無暇顧外的情況下,拔除掉自己內部或周邊未來可以給美國新主人介入、干涉的支點,是中俄兩國基於自身國家利益毋庸諱言的行為。而中俄非軍事同盟關係的同步同調,既給了西方世界巨大的壓力和猜疑的同時,又給自己留下了靈活應變的空間
正因如此,我們才看到迄今為止,中俄兩國的領導人都沒有正式向拜登表示祝賀。作為和美國有著結構性矛盾和競爭關係的中俄兩大國,選擇坐山觀虎鬥無疑是最明智的。( 習近平於 1125 發祝賀電,普京迄今未發 )
這背後的思考至少有兩點毋庸置疑:1.不過多刺激川普現政府,使其專注於內部事務,為自己接下來的行動留有餘地;2.吊著雙方的胃口,盡可能延長這個難得的空窗期,讓美國無暇顧及外部的變化。
可以看到,即使沒有形成真正的同盟關係,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和戰略訴求,中俄兩國在若干重大國際問題上存在著趨於一致或相近的戰略動機。由此我們至少可以理解到一點,那就是中俄之間的軍事同盟關係的基礎是高度的政治互信與外界的打壓程度,而動力就是更大的利益訴求或危機應對需求。
那中俄之間還存在著更大的利益訴求和潛在的危機應對需求,促使兩國結成軍事同盟嗎?
在第十七屆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上,俄羅斯總統普京還把中國、德國捧成“新興的超級大國”。普京這麼說的目的是為了讓中國和歐洲擋在前面,自己好躲在背後默默蓄力發展嗎?
恐怕不能這麼簡單理解。我們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德國和俄羅斯都是傳統的陸權大國,而中德兩國分別是亞洲和歐洲的經濟發動機,俄羅斯必須和這兩個國家處理好關係,才能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
同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那就是世界的中心正在從大西洋兩岸轉移到太平洋的西岸——亞洲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以英美等國為代表的海洋國家必然會百般阻撓,以維持自己的海洋霸權。在此過程當中,海洋大國與陸地大國必然會有激烈的碰撞。而最可能發生戰略碰撞甚至戰略攤牌的地點,恰好就是中俄周邊的鄰國以及處於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沿線戰略樞紐位置的國家。
我們看看最近國際上發生的事情,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塞爾維亞、白俄羅斯、泰國、伊朗、巴基斯坦等國,不正是這些關鍵戰略樞紐嗎?
作為“一帶一路”的成員國,同時也是傳統的陸權大國,俄羅斯的未來與之密切相關,但基於自身的國力和國家利益,也不可能去單挑這些海洋大國。所以,俄羅斯高捧中德兩國,放出猛料炒作中俄軍事同盟,目的還是讓利益攸關方幫助自己分擔壓力,同時也是希望藉此反擊和突破西方世界的戰略圍堵。
那麼問題在於,中國會接受嗎?
我國的外交部發言人十分隱晦地回應了俄羅斯遞過來的橄欖枝——中俄之間的友好合作沒有止境!
這說明中國雖然對於軍事同盟一直都抱有最謹慎的態度,但是面對國際上日趨激烈、日趨複雜的鬥爭形勢,也沒有把話說死,給了雙方繼續深度合作的空間。
因為如果未來某個特殊的時刻,有俄羅斯這樣的軍事大國來分擔壓力,也是極好的,不過我們也要明白,即便到了那一天,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依然是靈活多變的,不會變成過去華沙組織那樣的死板僵硬的模式,捆綁住國家利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