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關起來;吃一輩子苦;沈從文;忙與閒;《蕭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
《蔡康永的情商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常聽人勸别人:你要把心打開,却從來沒聽過有人勸别人:你要把心關上。
别忘了有時要選擇把内心的門關上,這是一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能力,也是跟自己相處的能力。”
走過的路越多,你就越會發現,最好的人生,都藏在獨處時的静謐時光裏。
把心關上,才能讓心休息。
在日漸浮躁的社會,許多人都在茫茫人群中被迫推搡著前行。置身喧囂中久了,便習以為常,當人潮散退,就會陷入迷惘,感覺無所適從。這時,你需要將新關上,讓心靈好好休憩。
文學大家賈平凹曾經說,自己平生最害怕的聲音是“敲門聲”。因為聲名在外,上門拜訪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一開始,聽到敲門聲他便屁顛屁顛地前去開門,一邊叢書房跑出來,一邊喊著:“來了!”時間久了,他發現來敲門的人都無甚要事,不過圖一個打發時間。“咚咚咚”的聲音不斷折磨著他,吵得他腦袋“嗡嗡”地疼。這些干擾,讓他不勝其煩。
為求一清淨處,他陸陸續續搬了五次家,甚至買了門神贴在門上。但奈何門神攔得住鬼,却攔不住人,前來拜訪的客人將門神的鎧甲都敲爛。
後來,他不幸染上了乙肝病毒。這位他畢門不見客,提供了最好的藉口。此後,他逢人就說自己的病症,旁人自然是唯恐避之不及。從前來來往往的“敲門人”就此很少出現了。偶爾有不知情的上門拜訪,得知病情之後,立馬拍著腦袋說:“哎哟,瞧我這記性,我還要去辦事的,就先走了!”
自此,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孤身休憩在家中,心也得一時安静。
無人問津的日子裏,他終於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白天伏案寫作、埋頭看書,再也無人打擾,晚上自在賞月,閒話家常難得自在。從喧囂中解脱出來,賈平凹覺得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暢快。
《隅》中寫到:“不同的年齡階段,對生活狀態有著各自的體會。當四周瀰漫著無盡的喧囂,我門需要為内心,留一片棲息之地。”當那一根緊繃的弦放鬆下來,他才覺得自己又“活”了過來。
行走人間,我門都在夢想與欲望的渴求下奔逐。但在百忙之中,也切莫忘了偶爾也要把心關上,給生活一縷平和,留給自己一份從容。
**快樂是比較值,不是絕對值。
有個遊民說得好,「我媽捨不得我吃苦,所以我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我吃了一輩子苦」。
進化中,人的大腦的資源容量不夠,為求生存,別人對我們好常被忘記,但是別人對我們不好須牢記在心,以免送命;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快樂是比較值,不是絕對值。所以,大多數人不知感恩。
有一個實驗是猴子每按十次桿就會有一顆葡萄乾掉下來吃,這時牠大腦會分泌十個單位的多巴胺(這是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吸毒、性交高潮都跟它有關),幾次以後,突然之間,掉了二顆葡萄乾下來,這時猴子大喜,牠腦中大量分泌多巴胺,當兩顆葡萄乾持續好幾次後,牠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開始減少,回復到只有一顆左右時的濃度,這時實驗者改為只給牠一顆,牠很失望,大腦多巴胺的分泌連一開始的十個單位都不到,雖然牠還是有一顆可吃。
也就是說,昨天的意外驚喜會變成今天的理所當然,最後會變成你欠我的不滿足unexpected pleasure yesterday become entitled today, and not enough tomorrow。大腦使人不感恩,把現在的順利當作永久。
感恩需要不斷被提醒,許多宗教團體如基督教在吃飯前要禱告感謝上天賜飯,佛教徒也要唱供養偈。感恩之心不容易教,心態的改變必須是先有體驗,再有感動,有了感動才能有改變。切記不可讓應感恩之事變成理所當然。
西諺「因為哭泣過,歡笑才格外珍貴」,人必須先匱乏,才會感恩。
**沈從文點滴---貴人多是良師益友
沈從文21歲時,懷揣著文學夢來到北京。但只有小學學歷的他不能報考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
他租了一個靠近北大的小房子,每天很早去北大旁聽,晚上回到這個小房子裡,拼命讀書。没有經濟來源,日子自然困頓不堪。有一年冬天,北京的天氣異常寒冷,沈從文不僅没有可以烤火的東西,還餓著度肚子寫作。
此時,收到他寫信的郁達夫來了,帶他到飯館吃完飯,郁達夫把剩下的3快多錢塞給了沈從文。拿著錢,沈從文哭了。那會兒,他跟幾位要好的作家寫信訴說自己的窘况,却只有郁達夫來幫助了他。
郁達夫鼓勵他要好好寫下去。於是,沈從文拼命寫作,然而,一個没有絲毫名氣的青年人,他的投稿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更讓他難過的是,聽別人說,他投寄的數十篇稿子都被人當笑話一樣點評。
郁達夫得知這個情况,非常難過,寫下《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並把沈從文介绍給當時著名的《晨報副刊》的主編,這家報刊很快刊發了沈從文的散文和詩歌。優秀的圈子,是滋養才華的最好地方。
之後,郁達夫又介绍徐志摩與他相識,徐志摩非常賞識沈從文,《晨報副刊》接連發表了他的多篇文章。當然,沈從文也没愧對友人的幫助,他努力寫作,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蜜桔》,大受好評。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願意真心幫助你的人,也許不一定離你很近,但你要想辦法去靠近。有了良師益友的陪伴和鼓勵,人的潛力往往能更快更好地發揮,這種被他人肯定的信任感,能激發出一個人内心的動力,幫助他拽著自己往上走。
莎士比亞說:凡是經過考驗的朋友,就應該把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你的周圍。
西南聯大要提升沈從文為教授時,劉文典一直看不起搞新文學創作的人。一次,在西南聯大的教務會議上,他提出質疑:「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400塊錢,我該拿40塊錢,朱自清該拿4塊錢,可我不會給沈從文4毛錢。沈從文要是教授,那我是什麽?」甚辱 !
在中國公學教書時,沈從文愛上他的女學生張兆和,單戀之下寫了不少的情書,令張兆和不勝其煩。最後問題反映到了校長胡適那裡,胡適做了調停的好好先生,最後,據說因沈從文的情書「寫得太好了」,張兆和終於同意嫁給沈從文。多年之後,對於逝去的沈從文,悉心整理文集的張兆和還平靜地回憶,說道一生聚少離多,愛他的作品勝過愛他的風流為人。
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深從文似乎不具備此一特質。風流,是指文采、舉止言行,還是生活作風,我看不出來。既然是太太說,應該是文采吧 !
**太閒,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顯。
古語有云:少年經不得順境,中年經不得閒境,老年經不得逆境。
人,不能過得太閒。尤其是對於中年人來說,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忙碌是生命的存在感。到了不惑之年,中年不是停滯,而是擇優前進。越到中年,越不能閒。
忙碌,是治愈世間一切心病的良藥。
小閒,是福氣;太閒,是災難
俗語講:無事則生非。生活中產生的很多痛苦和抱怨,往往都是因為太閒。太閒,會毀掉一個正常人。
從前有一對夫妻,相濡以沫很多年,日子雖然過得辛苦,但是也很幸福和睦。有一天,丈夫興高采烈地回家,告訴妻子,說自己買彩票中了一千五百萬的大獎。
兩個人欣喜若狂,一夜無眠。第二天,兩個人都辭掉了工作,打算從此遊山玩水,不再辛苦勞作。然而逍遙的日子過了沒多久,兩個人就出現了矛盾。
女人閒在家裡發慌,在丈夫的鼓動下,學會了打麻將。越打越大,越輸越多。兩個人因為錢的事情,開始沒日沒夜地爭吵,最後鬧到離婚,曾經的幸福夫妻如今反目成仇。
有人說,廢掉一個人最狠的方式,就是讓他永無止境地閒著。故事中的這兩人,就是因為太閒,毀掉了自己,也毀掉了家庭。
《勸民》詩云:不見閒人精力長,但見勞人筋骨實。
工作是人生中的一場修行,無事可幹、不務正業的人,如果閒散下來,會滋生出很多惡習、壞毛病。
閒人愁多,懶人病多,忙人快活。
*閒不住的人,根本沒時間變老。古語有云:人閒是非多,百忙解千愁。
忙碌是一種幸福,沒時間體會苦痛;奔波是一種快樂,能真實感受生活。
80多歲的張忠謀,時至今日依然忙碌優雅,他仍然保持著閱讀好習慣。
齊白石一生筆耕不輟,在70歲時仍然堅持每天作畫。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89歲仍然忙碌在田間,他說雜交水稻讓他沒時間變老。
人不能太閒,太閒,則無所事事,易生雜念。
這世上,沒有比每天躺著看幾小時電視更容易衰老的事了。忙,是治愈一切心病的良藥。
**《蕭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
01. 坦然接受當下,才能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故事從1948年開始,安迪的妻子和其情人被殺,安迪成了最大的嫌犯。那年他30歲,是一家大淫行信托部的副總裁,正是前程似錦的年紀。尽管證據不足,安迪仍被判終身監禁。( 與辛普森殺妻案類似 )
安迪走在入獄的人群中,一頭棕色頭髮,長得白白淨淨,指甲剪得整整齊齊,看起來乾乾淨淨、文文弱弱的樣子。
監獄裏的犯人們拿新來的犯人開心,猜測誰會在在入獄當晚哭泣。瑞德猜一定是安迪,並且跟獄友以十根香烟為賭注。但瑞德輸了。在新入獄的獄友整晚哭喊冤枉時,安迪一夜悄無聲息,坦然地接受了這裏的一切。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許會毫無徵兆的,突然遭受命運無情的暴擊。就像有句話說的: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在災難面前,我們唯一能做的,不是哭天喊地,而是坦然接受。
世事難料,所以你要盡力讓明天比今天美好。接受當下,才能保持一份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冷靜分析自己的現實狀况。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行動。
02. 有信念的人,不會向現實屈服
一天,安迪和瑞德聊天,談起自己的夢想。
安迪希望有一天,重獲自由,到墨西哥南部齊華坦尼荷小鎮,開一座旅馆,迎著海風喝啤酒,呼吸自由的空氣。在瑞德看來,安迪簡直是痴人說夢,一個被判终身監禁的人,根本做不到。
然而,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因為它們飛翔的願望从從熄滅過。就像安迪,不管現狀如何,他内心始終有一个不可動搖的信念。
大多數被判終身監禁的囚犯入獄一陣子以後,臉上都會有一種陰鬱絕望的神情,但安迪臉上却從未出現過。所以,盡管他被冤枉下獄,被獄友羞辱、嘲諷,被同性戀“三姐妹”盯上,尽管他傷痕累累,他却依然從容地行使著自己的計劃,時時刻刻為越獄做準備。安迪一直都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堅定不移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無論能力多强,想或得成功的想法多麼强烈,没有足够强大的信念支撑,都將一事無成。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信念,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信念。真正救贖自己的,也是信念。
03掌握稀缺技能,才是破局關鍵
在一次翻修屋頂時,安迪無意聽到獄警哈力在對同事抱怨:他繼承了一筆遺產,但需要上交的遺產税都差不多多够買一輛新車了,太多了。安迪放下手裏的油漆刷子,不顧獄友的勸阻,小心翼翼地朝著哈力走去,試探性的問:“你信得過你太太嗎?”
哈力回過頭看到安迪,警惕的掏出槍來。瑞德幾個人都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切,他們推算,接下來安迪可能被射殺,或者被暴打一頓,也有可能被推下屋頂。
但安迪還是抓住機會,無比鎮靜地告訴獄警如何避税:“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可以餽贈配偶一次禮物,金額最高可達六萬元,一分錢的税都不用交。”
安迪之前就是銀行的副總裁,這樣的小事對他來說小菜一碟。獄警放下了警惕,欣然接受了安迪的逃税幫助。
正是這次意外的安排,讓安迪為每個同伴或得了三罐啤酒的享受。那一刻,陽光晒肩頭,所有的獄友都仿佛自由人。而且,由於他出色的能力,安迪或得了獄警的庇護,不僅結束了“三姐妹”的騷擾,還赢得了到監獄圖書館工作的機會。
蕭申克,一個看似牢不可破的局。安迪能够破局的關鍵在於,他掌握了監獄裡稀缺的技能。
獄長第一次查房,没有翻開他藏鷹嘴存儲的聖經,是因為他真的會背聖經;他能在監獄裡有相對自由,是因為他幫所有、甚至其他監獄的獄警報税;他能挖通彊壁、爬出500碼的地下管道,是因為他懂地質和氣象;他最終能在太平洋的小島上安穩度日,是因維他懂户籍政策,利用典獄長重造了一個身份。
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技能,都會在關鍵的时候上救命。每一項技能,無論大小,只要精通,它就是你行走世間的工具。沒有無用的學問,只有學不到的。
04人生最大的奇蹟,是長期主義
“我們往往會高估一年的變化,而低估十年的成就。”
當安迪要瑞德搞來一把鶴嘴鋤時,瑞德從未想過他會用來挖地洞逃獄。“用這個挖洞至少要挖600年”,瑞德嘲笑道。但最後,安迪只用了19年。撕開海報的那一刻,所有人瞠目結舌。
安迪曾說:“如果一個人懂得利用時間的話,即使每次只有一點點時間,一點一滴積累起來,能做出多少事情。”挖地洞,這是最笨的一種越獄方法,蕭申克的每個人都能想到,但他們都只想用其他看起來簡單高效的方法,最後却都失敗了。
現實也是如此,世界上聰幒明的人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最終你能在聰明人中間赢,是因維你比别人更加堅毅。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怪:想走捷徑的,最後都走了彎路。想搞投機的,最後都掉進了陷阱。
最後大成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長久成功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
05你的舒適區,就是你的監獄
蕭申克監獄還有一位服刑人員,讓人印象深刻。
那就是圖書館員老布,想在監獄裡度過此生。但他没有得逞,最終還是被放出了堅獄。
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人,回到闊别50年的新社會,面對撲面而來的變化,老布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
在蕭申克,他是一個重要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但出去後,他反而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假釋出來的囚犯。
看到滿大街横衝直撞的汽車害怕,在超市工作因慢吞吞的動作被罵,就連睡覺都不知道身在何方。外面全新的生活,像洪水猛獸,令他惶恐不安。最終,老布懸梁結束了生命。
正如電影裡那句話: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雖然老布得到了人身自由,但他心靈的自由早已被扼殺在監獄裡。也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症。
對於我們而言,生活也是一樣。多年前有一則新聞,我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
決定取消高速公路收費站時,一位大姐在記者的鏡頭前振振有詞:“我今年46,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没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新西了。”
平淡日子裡的成年人,在家和上班的地方之間來回穿梭,麻木的兩點一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子久了,人們安之若素,甘之如飴。但只要發生一點小小的變故,就發現自己成了一只弱雞,在時代洪流面前毫無抵抗力。
所以,千萬不要做一隻温水裡的青蛙,不知不覺中已經死掉而不自知。
06希望若在,一切皆有可能
影片的最後,在瑞德就要放棄對外面自由世界嚮往時,他被假釋了。
但在監獄度過大半輩子的他,患上了和老布一樣的症狀——不能與外面世界接軌。就在他也快要放棄自我的時候,他想到了安迪之前和他說過的話。
他依照著指示,終於在大樹旁的石牆下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一封信。於是他坐上了開往遠方的汽車,去兑現他與安迪的承諾。
“我當然記得那個小鎮的名字,齊華坦尼荷,這名字太美了,令人忘不了。我希望安迪在那兒,我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夢中所見的一樣蔚藍。我希望……”
兩個久别重逢的朋友,終於緊緊擁抱在一起。希望,永遠是黑夜中,為你點的一盞長明燈。
為什麼這部影片能被那麼多人奉為圭臬呢?
我想大概是,它陪伴着無數人度過了生命中難過甚至絕望的日子,讓每一個生活在牢籠中的人,依然心存希望。
就像安迪給瑞德的信中說到:“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 體制化"是一件可怕的事,但不自覺。軍隊和監獄有某一程度上的相似。過去很多長期在軍隊生活的未婚人士,完全以軍隊為家,最容易患此症。一旦離開軍隊就不對勁兒,不適應,成為社會最底層的遊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