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龍頭之爭
亞洲龍頭之爭——中國的面子,日本的裏子
地緣政治決定了中國在亞洲的角色
就當下而言,中國和日本,都不是亞洲令人信服的領袖。
日本是亞洲第一經濟強國,但卻難說是實質意義上的大國。一方面日本無法繞過中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同時,日本本土市場狹小,對於亞洲幫助有限。中國有超級大國的影響力,但尚無法對於亞洲進行經濟輻射,由此造成了整個亞洲秩序的混亂。
近年來,中國在南海領域與眾多國家產生爭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國本身不發達,無法與東盟國家形成產業落差、互補性。當國家間關係的競爭性大於合作性,眾多糾紛就此產生。中國無法使東盟諸國心服口服有遠因也有近因,如早年輸出毛革命、近年南海島礁歸屬爭議等。
目前中國與東盟之間是一種平行發展的關係,北部灣無法成為雙方資源流動中心,中國提倡多年的北部灣戰略之所以一直無法實現,根源也在於此。中國與東盟過去的十年,遠非“黃金十年”。目前充當亞洲經濟“雁陣”中“領頭雁”的仍然是日本,獲得日本援助最多的3個國家都在亞洲,目前分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越南。
印尼越南與日本雖然存在歷史問題,但是由於產業互補,雙方走的很近。印尼是日本的重要原料供應地,日本90%的能源要經過印尼掌控的馬六甲海峽;日本援越金額佔越南各種外來援助的30 %以上,主要用於交通運輸項目、環保項目、電力項目、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等。均為越南必需,故深受越南歡迎。印、越的主要消費產品均來自日本。
當前,在亞洲,中、日、美國的影響交錯。美國雖能給亞洲各國提供市場、資金和技術,但是畢竟遠隔重洋,真正的亞洲領袖,還是要從中國和日本之間產生。
帶來福祉是中國成為亞洲領袖的前提
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一直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如何負擔起部分領導世界的責任?作為領袖,不僅意味著榮耀,更意味著責任。中國要成為亞洲領袖,成為東盟諸國可以依賴的朋友與領袖,必須承擔一定的地區責任。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自身的發展能夠讓東盟諸國受益。
中國經濟的第二大並不是第二強,過去底仔太薄弱,40年奮鬥稍有成果,尚未全面進入高端,但帶來的副作用是貧富差距與地區失衡,仍有一半人口屬於低下收入。暫且不論其他社會污染與人民素質問題。因此,當生產技術經由歐美--日--台韓到大陸的移轉路徑。從東部地區看,部分低端產業應該再轉移出去,但從西部地區看仍是大旱望雲霓,只能西去,況且基於維穩、保就業是一體兩面都要做的事。致向外移轉的速度非常慢,新冠期間少部分已外移的甚至又回流。
這造成中國與東盟的產業有一定的重疊性,從雙方貿易的情況即可看出。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2019年中國向東盟出口3594.2億美元,進口2820.4億美元,中國順差高達773.8億。通俗地講,東盟與中國做生意,中國賺錢更多。
中國的高中低端產品輻射世界,東盟諸國的中地端產品主要銷往歐美與日本,也是它們順差的主要來源。兩者在歐美日等地市場形成同質化競爭。由於產業結構與產業鏈關係,他們原本的順差,又被對華貿易的逆差不但被吞噬還要倒貼,這就是他們吃虧的感受。他們從老大這撈不到好處,要不要認這個老大,給不給老大面子就無所謂了。一直到2019年,越南終於對中國貿易順差。順差達99億美金,越南國內一片歡騰。
中國要成為亞洲領袖,最主要的不是作為競爭勝利者出現,而是作為合作領導者出現。在保證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多帶給對方利益。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和總理先後訪問東盟,史無前例。中國總理更承諾要減少與東南亞國家貿易順差。正是中國大國責任意識的覺醒,要做領袖,首先是要付出,提供幫助而非僅僅威懾,以大擔當獲得道義優勢。
例如,在中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雙方歡迎彼此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雙向投資,鼓勵在信息通信技術、數據分析、設計研發、物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高價值領域開展技術轉移等合作。呼應馬來西亞的利益訴求,還只是第一步。讓東盟國家更多地在中國的崛起過程中廣泛受益,帶動東盟的整體發展,方才是走向亞洲領袖的漫漫長路。
中國需率先完成產業升級
中國與東盟的共興共榮,關鍵在於中國。亞洲為全球增長引擎,中國為亞洲第一大國,中國需要為亞洲提供足夠信心。
木前,中國作為經濟巨人,但其龐大的低端產業,成為東南亞諸國橫亙的高山,雙方貿易亦受制於產業同構,未來要實現大的貿易躍升,產業錯位至關重要。而關鍵即在於中國率先完成產業升級。如果中國製造不能優於東南亞製造,形成產業互補。一旦東南亞國家的製造業興起,中國的歐美市場,也將被部分替代。
近年,由於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中國勞動人口占比在老齡化的趨勢下逐年下降;随著生育率下滑已成既定事實,勞動人口絕對值預計也會在2030年後出現大幅下降。屆時,中國需要低廉的東南亞的中低端消費品,去保障一個供給充足、物價平穩的未來。
如中國夠實現跨越式發展,早一步完成產業升級,經濟強大且以中高端為主,完成從生產大國,到消費大國的轉型。如此,中國可以讓出更大歐美日的中低端市場。同時開放中國龐大的市場,容納眾多亞洲國家的製造業,形成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建立在雙方產業互補的基礎上,中國可將東南亞變為自己最大的戰略腹地,徹底實現大國崛起。唯有造福於東南亞,才能最終收穫東南亞的尊重與敬意。
實現產業升級,上抗歐美,下收東盟,對於中國贏得全球貿易戰,至關重要。
加大改革步伐,別讓小國看扁
南海諸國敢小看中國,也是看穿了中國的一些弱點。越南曾揚言要從廣西打到北京,菲律賓曾揚言,表示不怕中國云云,新加坡也在國際領域,玩起了以日美制衡中國的平衡遊戲,對中國三心二意。
這些小國,敢於對於中國如此放肆,除了其他大國唆使,利益之爭外,還在於中國體制改革步子的加大。中國需要反思。鑒於一百年前,中日幾乎同時改革,但中國改革失敗,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地經驗教訓,說明國不在大小,而在先進與落後之別。
在治理的優良性上,新加坡是中國學習的榜樣,其廉潔的吏治,以及有序的黨政競爭,為華人世界所稱道。
在改革的力度上,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有後來居上之勢。2002年,國會即可質詢中央政治局等核心機構, 2006年,越南已經實現了總書記的差額選舉,同年,國會議員實現了直選,2009年,越南又實現了地方黨委書記由黨員直選的制度, 2010年,越南建立了官員財產申報製度,黨政軍及社會組織,國有企業副科級以上幹部均需公開個人財產。
越南基本實現了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並且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方略,行政權力,基本不干涉法院運作。在上述領域,越南對於中國進行猛烈趕超。社會主義的東方小兄弟國勢蒸蒸日上,騰飛大勢已成,國民信心暴漲。越南基尼係數小,為亞洲國家最低,可謂藏富於民。
改革呼聲日益高漲,中國大責難辭。政、軍、經、心與科技皆強於人,且富而好禮,大度施恩,周邊小國自然心服口服又離不開,成為亞洲無可爭議的領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