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RCEP 用經濟鞏固了後院、八年巨變 ;三零政策的衝擊與機會 ( 黃奇帆 )

RCEP 用經濟鞏固了後院

 一、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11月15日,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澳洲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因為種種原因,印度暫時不加入,但是門沒關,還留著窗戶呢,想回來,隨時歡迎。

就在同一天,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1100萬例,意味著美國平均每30人就有1人確診新冠,已經是災難級別的了。全世界目睹了一場你贏了但我沒有輸美國大選,同時美國政府又荒誕到不可思議完美地錯過了所有最佳防疫的時段,視而不見地任由其擴散。

不要再提美國有沒有能力處理別人的問題,現在的疑問是美國有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當然,我不是說美國就從此一蹶不振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船爛還有三千釘,畢竟是在全世界當了那麼多年的闊哥兒了。只要美元體系還在,軍事實力在,影響力就還在,但2020這一年,確實是轉折之年。

在這個時點,恰逢其時,RCEP正式簽署了,這裡的含義已經表達的很清楚了。無論是川普連任,還是拜登當選,美國再想在東亞地區圍堵中國,怕是難了。

二、時局圖

由於全球疫情的影響,依靠美國和歐洲拉動全球經濟怕是指望不上了,但東亞與東盟地區的疫情控制得比較好,經濟正在持續恢復。中國和東亞地區在今年甚至明年可能將是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區域,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跟誰一起玩的重要性。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北美、亞太和歐洲三分天下的世界經濟版圖中,RCEP協議下的經濟體舉足輕重。

RCEP達成後覆蓋了世界近47%人口規模、約32%的GDP總量以及29%左右的全球貿易量,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要知道,連橫合縱,我們從戰國時期就運用的爐火純青了。們轉過頭來再看歐盟,今年前7個月,歐盟27個成員國與中國進出口總額為3287億歐元,同比增長約2.6%。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所以,除了RCEP以外,另外一個協議也值得期待,那就是《中歐全面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簡稱CAI)。

RCEP協議是從2012年開始,經歷了八年,31輪的談判。

CAI協議是從2014年開始,現已經歷了32輪商議。

當前中歐雙方已就定義(投資、合格投資、投資者等)、業績要求、公平與公正待遇、國內規定、許可與資質要求、金融服務、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等文本內容進行了談判,並且交換了兩次市場准入清單。

此次RCEP的簽約也極大的提高了歐洲人的興趣,增加在華投資,可以使得歐盟在最大的消費市場獲得更多利益。2017年,中國購買力平價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與此同時,通過中國,歐盟與東亞經濟帶將形成更緊密的產業關係。

RCEP全稱叫《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AI全稱叫《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這不僅包括了貨物、貿易、投資,也包括知識產權、數字產業、金融、電信等等。簡言之,就是中國通過RCEP和CAI將歐亞大陸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中國現在最大的三個貿易夥伴,東盟>歐盟>美國。第四和第五大貿易夥伴分別是日本和韓國。

對中國來說,中國的經濟體量接近東盟總量的5倍,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且增速最快,

現在中國是一隻手拉著東盟,一隻手拉著歐盟,手拉手才是真的好朋友。世界幾經風雲,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過了這麼多年,大家都明白了美國人的套路,也知道了朋友圈的重要性。

美國人嘴上喊著自由主義,實際上是單邊主義,貿易保護比誰都狠,通過美元割韭菜,將差距轉嫁給別國。美國優先,美國人只要自己的一時歡愉,哪管身後洪水滔天。

當年美國制裁德國,德國沒事兒,這是因為1951年歐洲搞出來的“煤鋼聯盟”,這是歐盟的前身,也就是從這開始,這個聯盟一步步逐步統一了市場,走到了現在的規模。正因為歐洲人自己建群自己玩,關稅減免,統一市場,甚至統一貨幣,自成一體,美國人也沒脾氣。

後來美國人制裁日本,一個廣場協議就把日本打殘了,傷筋動骨,這麼多年日本人也明白了,單純依賴美國人是靠不住的,在圈子裡,存在感很重要,還是得自己有話語權。日本想明白了,轉過頭來就加入到了RCEP。這次日本是最積極的,通過RCEP,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不要聽他怎麼說,關鍵是看他怎麼做。沒有絕對的忠誠與信任,就看背叛的籌碼夠不夠高。看,這裡邊利益誘惑如此之大,土澳聞著味兒也跑進來了。

RCEP協定簽署後,中日韓FTA也必將加速。

在15個國家組成的RCEP中,中日韓三國的經濟總量超過了80%。作為東亞最核心的三大經濟體,中日韓三國GDP總量已經高達21.1萬億美元,與美國21.4萬億美元僅一步之遙。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以及美國的阻撓,中日韓三國的深入合作一直難以落地。

但是,庚子年多變,隨著疫情的發展和美國大選,各國經濟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都有抱團取暖緩一緩的需要,美國也是自顧不暇。

今年4月在中​​日韓自貿區第十五輪談判上,三方便一致同意,打造“RCEP+”自貿協定。隨後,今年8月的中日韓外長會議上通過了《“中日韓+X”合作概念文件》,三國將在協商一致基礎上探討同其他國家開展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共同規則,此次RCEP自貿協議將中日韓三國包裹在同一框架下。RCEP+中日韓自貿區+CAI,核心的紐帶將是中國。

中學政治課學過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世界上的所有問題,意識形態,歷史矛盾,歸根結底,最後能靠經濟解決。

四、展望

從短期來看,RCEP的影響有限,從長期來看,凸顯了RCEP的戰略意義。對中國而言,RCEP的簽訂使得中國在周邊區域的地緣政治地位更加穩固。

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無論誰在台上,對待中國的態度上是一致的,中國與美國的矛盾還將繼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限制,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中國則尋求突破限制。

RCEP包括了全球最有增長潛力的兩個大市場,一個是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另一個是6億多人口的東盟市場。未來10-35年將關稅漸進式削減到0%水平,這一過程把原來的外貿變成了15個經濟體組成的一個閉環的內貿市場,最終達到貿易自由化。

在未來的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全球經濟將會進入一個“亞太時代”,亞太地區必將成為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物理中有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大小與質量成正比。

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亞洲將是全球最大的生產鏈+供應鏈+消費鏈疊加的區域。

亞洲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對世界而言,可以說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際上也是面臨百年未有之大發展。

對個體而言,這是真正的大時代,RCEP僅僅是開始,在這個過程中會創造出多少機會,又會有多少人在東南亞貿易中發大財,在歐洲貿易中發大財。

要知道這一過程重新構建了供應鍊和價值鏈,在區域裡形成一個統一的自由貿易區,商品流動、技術流動、服務流動、資本流動,包括人員跨境流動都是非常巨大的。

江浙滬包郵,今後就是15國包郵,甚至是幾十國包郵了,仔細琢磨琢磨,走在前面,怎麼賺錢。

舉個例子,在RCEP協定下,中國從澳大利亞、新西蘭進口羊毛,免稅進口羊毛,進口之後在中國織成布料,這個布料再出口到越南,越南用這個布料織成服裝之後再出口到韓國、日本、中國等其他國家,這些環節最終都可能會是免稅的。

很多時候,機會就擺在眼前,直到多年錯過以後,才會拍著大腿懊悔,當初我怎麼就沒意識到呢。庚子年,60年一個輪迴,注定是一場圓舞,沒有永遠的繁榮,也沒有永遠的蕭條。

每個輪迴都有每個時代的歸屬。若干年後回頭看,這個庚子年會是我們向世界第一沖擊的起點。


**RCEP八年間的劇變

八年前開始談的時候,誰也想不到現在能出現逆全球化的苗頭,那時候東南亞國家還覺得美國是經濟上的主心骨、認為想過得好必須要跟著美國走。

一葉知秋,看看李顯龍八年來的改變 :

2013年他說:中國可能會在釣魚島或南海得到什麼、但會輸掉名譽和世界地位;

2016年他說:亞洲國家都希望由美國來領導、而不是中國;

2019年他說:中國崛起不可阻擋,美必須接受;

2020年他說:沒多少國家願意加入沒有中國的聯盟。

八年時間,中國巨變,世界巨變,美國也巨變……

原本扛起自由貿易大旗的美國不玩了,東亞一眾小弟瞬間沒了大哥,但他們覺得沒辦法,遊戲還得繼續,美國人在全球化中有很多人受損那是你自己的問題,別人可沒有。自由貿易 : 減關稅、去壁壘、降補帖。

減關稅,印度就犯難了,印度如果把關稅減掉,大量來自中國和東南亞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就會湧入印度,這對於印度本土脆弱的製造業來說就是降維打擊,到時候肯定會有大量的印度工人失業、然後餓死。只要印度本土製造業發展不起來,印度就不敢實行零關稅;想要零關稅,印度製造業必須有足夠的實力與中國競爭。

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貿易中70%都是成品貿易,說明各國相互採購的產品大多都在單個國家內部完成生產,所以那時候的全球化只是【貿易的全球化】。

而現如今,國際貿易中70%都是中間品貿易,中間品就是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這些,這說明現在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大多都是由多個國家共同完成生產的,那麼當下的全球化就是【生產的全球化】。

從中國看,近年有一部分負責組裝的工廠雖然搬到了越南,但是這些工廠的上游供應商大部分仍然在中國,組裝需要的零部件通過卡車走陸路從兩廣地區運往越南,非常的方便快捷,運輸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

總之,以越南為代表的一些東盟國家的製造業,是依附在中國超大規模的供應鍊網絡之上的,根本不用擔心他們會搶了中國製造業的飯碗,因為這些國家的規模太小了,小到根本建立不起獨立的產業政策,他們的產業政策只能隨著中國製造產業的調整而變動。

這些東南亞國家的製造業想要脫離開中國而獨立生存,就必須建立自己完備的工業體系,但這些小國的規模和體量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總之,當今的世界工廠不僅僅是中國,而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製造業集聚區。

**人類社會是變得更文明更進步了,國與國之間看起來變得更禮貌了……但是溯其本質,居然還是封建王朝時代的那一套邏輯:强者為尊,宗藩體系、朝貢體系,也就是羅馬、英國、美國……幾個“帝國”的更迭而已,永遠都有一個“宗主國”,永遠都有一個“羅馬”。

若覺得没有宗藩朝貢體系了,其實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不用殖民、屬國等名詞,改用金融全球化、區域合作、經貿體等名詞。

**20201120中國宣布將申請加入CPTPP,日本同日也表示要擴大CPTPP,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強化多邊經濟合作,帶動區域內國家一起繁榮。當然,拜登上台後,會不會申請加入CPTPP,不知道,但中國宣布要加入,等於" 將軍 "是給美國出難題,至少,美國原先的動機將大大背打折扣,同時加入也失去絕對主導權。


**"三零政策"的衝擊與機會 ( 黃奇帆 )

生產力體系的變化催生新的世界貿易格局

三四十年前,國際貿易中有70%是成品的貿易 ( 貿易全球化 )。到2010年的时候,40%是成品,60%的貿易量是中間產品的貿易,是零部件、原材料各種中間品的貿易;到了2018年,70%以上是零部件、原材料的中間品 ( 生產全球化 )。

一個現象,就是世界上主要的貿易品,已經不是由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企業來把它生產出來,賣到另外一個國家,往往是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生產的上千個零部件互相組合,形成的一個產品。這個過程產生了服務貿易的飛速發展。在中國,最近10年,服務貿易每三年翻一番,全球服務貿易是五年翻一番,而貨物貿易一般要十年翻一番。整個生產力體系這方面的變化,正在影響和產生新的世界貿易規則。

企業組織、管理方式也發生深刻變化

現在一個產品,涉及到幾千個零部件,在幾十個國家生產。所以,看世界的製造業,不是看單個的企業規模多大,而是看產業鏈的集群、供應鏈的紐帶、價值鏈的樞紐,誰能把上千個產業鏈中的中小企業組織在一起,誰就是這個世界製造業的老大。比如蘋果,蘋果手機裡面,一共涉及到500多個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全世界有幾百個企業,在為蘋果加工零部件,涉及到幾十個國家。

問題是,這幾十個國家的幾百個企業各個有專利,並不是說蘋果發明了手機的全部專利,然後把專利交給了這些配套企業、零部件廠、中間廠,讓他們為蘋果來進行製造。事實上,這各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零部件供應企業,各個有專利。他們的這些專利、絕活,都是蘋果不掌握的。但是蘋果產生了標準,產生了紐帶。所有供應鏈上符合蘋果標準的各種各樣的產品,你有創新、有專利、有各方面的知識,蘋果就選擇了你。

有人說核心技術只有我有,我不賣給你,你手機就停產了。這話也没錯。假如高通不把芯片賣給蘋果,那蘋果不就癱瘓了嗎?問題是蘋果是世界使用芯片最大的户頭。如果蘋果不使用高通的芯片,高通就死了,是高通先死,而蘋果還有其他的芯片可以選擇。蘋果只是遇上一點困難,而高通立馬就死。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當今世界的產業鏈,產業巨頭,產業競爭能力,不僅僅是核心技術的競爭,不僅僅是資本多少的競爭,講資本,講技術,更講產業鏈的控制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產業鏈的標準十分重要,各種各樣的磚利發明,是圍繞著這個標準,我發明了專利,但要符合這個標準,你才會用我的專利。

“三零”原則的提出

零關税。WTO就是要推動自由貿易,降低各國的關税。税越低,越代表了一種貿易的自由化。中國的加權關税已經降到7.5%。不過整個世界的貿易,已經降到了5%以内,美國現在是2.5%。但這各低關税在世界貿易變化的格局中也不適應了。因為現在貿易主要不是成品貿易。

但是如果我這個產品,中間的環節有幾十次要經過各個國家的海關,再加上鐵路,航空運輸的費用的不斷叠加,都變成了關税的一個基數。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大家發現,必須是零關税才能適應幾十個國家,幾百個企業共同製造一個產品。零關税在這個過程是最合理的。

零壁壘。一個產業鏈涉及幾百個企業,當幾十個國家共同生產時,如果營商環境不同,一些國家准入,一些國家不准入,跨國公司的资源配置和布局就會很麻煩。必須有一個大體一致的營商環境,幾十個國家之間才能協同生產這個產品。現在講營商環境要優化,要公平公正公開化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這個營商環不僅僅是零部件加工廠,產業鏈上的物流企業、航空運輸、倉儲服務等都會受到影響。

第三個是補貼。所所謂零補貼,就是如果一個國家,為了爭奪產業鏈,爭奪企業到本國落户,有意给一定的税務補助。這個補助會使得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國的布ˇ演發生扭曲。你如果一補貼,產業鏈扭曲到你這兒,對别的國家也不公平。如果大家都亂補貼,到後來也會出現問題。

“三零”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來的。原來,國家海關都是在國境線上收取關税,或者設置非關税的貿易壁壘。進入“三零”以後,海關就只需要統計進出口數量,管理走私和一些不允許的清單。對一般的製造業來說,“三零”就相當於打開國們,關税壁壘消除。各國互相約束,誰不符合標準,都可以互相抗議,互相監督。

中國做好“三零”,等於第二次入世

美國從2002年就提出“三零”的概念,在WTO和G7國家裏提出,希望到2010年,把關税降到5%以内,到2015年的時候,把關税降到零。實際中,到2010年的時候,WTO的主要國家關税都降到了5%以下,達到美國設想的第一階段。但最近七八年世界貿易“三零”走向,美國計畫並没有實現。到2017、2018年基本上和2010年的關税平均度差不多。

在WTO裏面,討論關稅為零很難通過。因為零關稅對發達國家有利,產業鏈的裨益跟這些搞農業的國家無關,而WTO有一票否決權,所以很難達成。於是,最近這七八年,五六個國家形成一個貿易體的討論就不斷增加。

這給人感覺好像發達國家在進行雙邊談判,抛棄WTO,把WTO邊缘化了。這個概念有這種現象,但事實上我們平心而論,是因為“三零”這個元的受益區域還是有一定範圍的。這固範圍的相關的國家和地區,比較可以認同產生共識,不相關的就不一定跟你有共識。

在這個意義上講,FTA(自由貿易協定)是全球化發展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新特征,它倒不見得是逆全球化,它是全球化發展到更高級階段以後必然的趨勢。

去年, 去年日本跟歐洲的FTA談判已經簽定協議,將在今年下半年生效。叠加起來的經濟規模差不多20多萬億,占了全球70萬億的1/3;美國跟歐洲、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自由貿易協定基本已經談好了,等到了2020年,這幾塊叠加在一起,經濟總量占全球54%,貿易總量占全球貿易的55%左右。如果中國没有介入到這各自貿體圈子中,那等於我們進入了WTO,却又在FTA的範圍裏出圈了。如果中国也進入了FTA,加上中國占世界經濟16%的份額,54%+16%,就等於世界經濟的70%,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貿易體了。

所以,以“三零”為原則纳入國際貿易體系,非常重要。這個事情做的好,相當於第二次入世。會對整個中國在2035年成為世界的現代化的大國、2050年成為强國,奠定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實施零關税,會發生什麼變化?

事實證明,WTO進去以後,我們不管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基本没有受到太多的衝擊。反過來,我們金融,出現了世界級的最大的金融企業。在2000年的時候,中國所有金融機構在世界前二十位一個都没有。現在前十位的銀行戰有占五個,前十位的保險公司也占好多個。說明,通過開放,我們得到的好處多多。同樣,如果關税歸零了,會出現什麼情况?

第一,陷在的製造業,不管是機器設備,還是汽車產品,大家先看中國製造,中國每年進口的零部件占到了全球的60%,當工業品零關稅,我們的企業成本下降了,是最大的受益體。

第二,由於關税下降,生產的成本又下降,雖然中國有最大的產業鏈集群,但是我們掌控樞紐的,掌控標準的企業並不多。像華為這樣的企業很少。華為就是掌控標準,有3600多家大大小小供應鏈上的企業,比蘋果多2倍。因而在中國形成總部,形成中樞,形成集團的龍頭等各方面會有提升作用,這是第二個好處。

第三,通過上述的過程,對我們中國的企業,進一步走向世界,也產生好處。

分析汽車產業,國內一年生產2500萬輛汽車。如果零關稅,是不是會大量進口國外的汽超,衝擊中國的汽車市場?不會。中國一年要消費2500萬輛車,其中120萬輛從歐美和日本進口,其他都是國產。2400萬輛國產有1800萬輛是外資企業的,就是中外合資的車。有德國的、有日本的、有美國的、也有韓國的。在這個意義上,在消費地製造,就近消費,成本低、效益高,而且還没有關税。

零關稅了,但從美國、歐洲運過來,物流成本多高。在高檔車的消費,也許可能翻一番,翻兩番,成四五百萬輛。但絕大多數還是本土的企業。合資企業可能變成外資獨資企業,但不會把廠關掉,變成經銷商。他不會做虧本生意。所以,不用太担心外國的汽車會大舉來衝擊的問題。

總得來說,關税下降,會促進中國的生產力結構的提升。促進我們企業的競爭能力的加强。使得我們工商企業的成本下降,有好處的。

零壁壘,中國企業走出去更方便

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是營商環境,主要是講八個要素:

第一,准入前國民待遇。有的說同等國民待遇,這講的是你的企業,我的企業都在這塊土地上生成了。這兩個企業一樣的待遇。

第二,負面清單管理。幕面清單管理我沒有一句行話,叫“法無禁止都可為”。就是對這些企業必須要有負面清單,不能幹的我定負面清單。我負面清單之外的你都可以幹。對政府要有一句,“法無授權不可為”,也就是說政府别多動症,什麼都想做。

第三,尊重知識產權。

第四,遵守有公平的規範的合理的勞動保障制度。

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套制度。

第六,競爭中性。競爭中性就是企業產生之後的同等國民待遇。表現在招投標的時候,政府採購的時候,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時候,在銀行貸款提供資金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同的所有制的企業,是同等國民待遇。不能有主觀上、客觀上的差異。

第七,就是政府要開放市場。以前,允許外資企業建立合資企業,股權比例不能超過25%。銀行的股權比例不能超過50%。汽車的外資企業比例不能超過50%等等。現在可以讓你70%、80%,乃至獨資。這也就是開放一些領域。

第八,允許開銀行了。但你這個銀行有了之後,要在三十個城市或者三十個省開分行,健全發展。

2019年通過《外資投資法》, 裏面很重要的就是對我們以前不怎麼開放的,或者嘴上在說開放,但實際邁步開步的那些領域,比如教育、衛生、文化、金融、服務貿易等更進一步開放。看一個數字,就可以想象開放度是很弱的。2018年,外資金融機構資產量僅佔中國的1.6%。醫院也是。世界上一些好的醫院,在中國建生產效力都很低。外資辦學校,也是很少或者很慢,他們不是没積極性。

我們有太强大的壁壘和自衛意識,稀里糊塗中,形成非常大的保護體系。開放不在嘴上,而是很實質性的,把教育、醫院、服務貿易,各方面内容纳入其中。但現在在數字貿易裡面,有很多複雜性的壁壘。

就是說數字經濟裏還有遊戲規則。中國有很多互聯網頁發展的很好,但為什麼發展不到美國去?發展不到歐洲去?也發展不到日本去?這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投資問題,就是法治性的遊戲規則不接軌。例如,美國的法律基本上有一個約定,互聯網平台不得搞金融。Facebook,七八千億美元市值的平台,它没有金融;亞瑪遜也没有金融的;Google跟我們百度差不多的搞搜索引擎的,他也没有金融的,它就為一切金融服務,為一切企業服務,為一切市場服務,但谷歌就做它的平台,不跨界。

一跨界,這裡面會亂套。中國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都搞金融了,比如說我們P2P,跟互聯網結合在一起,穿透到全國各地。幾年一過,幾百億的壞帳就爆炸了。

數字貿易談判,是以後跟日本、美国、歐洲,以及他們之間談判的重點。當下,在零關税背景下,壁壘會成為各國之間認真計較談判的重要内容。如果把這些事處理好了,壁壘的問題就解決好了。

零補貼,補貼要補在刀口上

第一,零補貼可以使得國家一年省掉一兩千億,財政可以節約開支,少補貼。這一個宏觀上的好處;第二,補貼的過程,經常會出現跑步錢前、灰色交易。第三,少搞這種補貼,可以倒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創新,自身更加健康;第四,這種補貼,往往變成人多錢多幹傻事。補貼盛行的地方生產結構又一定過剩過爛,大家騙錢騙保。

一個電動車在補貼的狀况下,在2014到2016年三年裏面,全國搞電動車的法人做的規劃,到2020年,這個規劃加起來,是多少輛?2000萬輛。規劃2000萬輛,實際上做不到,但他就為了騙補奠定基礎。

事實上,前兩年大家發現,除了電動騙補產業外,没有真正形成多少好的電動車车。為什麼?全世界的電動車的基本問題没解決,電動車的基本問題是電池、能源,這各電池充一次電跑400公里,用了一年多的時候,充一次電只跑一百多公里,兩百公里,到第三年,基本上充一次電只能跑一百公里不到了。而換一個電池等於半輛車的價格,買得起汽車換不起電池。

再有,電池下雨天水一進立刻短路,車就廢掉了。還有電動車容易著火,一撞肯定觸電。全世界電動車的基礎還没有奠定,各國都說自己的,特斯拉這麼有名,却根本没發明任何知識產權,就是把7000個五號電池串成一個大餅裝了上去。

創新先在實驗室室去創,别在市場上搞,東西出不來,害了老百姓。現在我們汽車牌照十萬元一個,搖三年也不一定搖得到,摇到還要出十萬元。電動車牌照随叫随到,買了電動車套牢了,車不行。所以說要看透,不能為了騙補就亂搞。還有光伏電池,等到補貼一取消馬上行業就癱瘓。

補貼要補在哪兒?補在生態環保上。補在產業結構條整以後,下崗工人出現了,我補就業、補他下崗工人的生計。補在研發環節上,研發環節裏國家補進去了,企業自己也出錢了,科研人員也下了很大的精力,這樣產生生產力跟市場競爭中的補貼是無關的。要把這個補貼補到刀口上。

中國應該怎麼做?

我們國家在採取措施,中央也非常明確地積極的推進,通過貿易談判,使得我們的國家跟世界貿易體系形成一個開放的、互利的、普惠的、包容的,而且是共享的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中央十八届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60條裡,第七章第一段專門講過中國進FTA怎麼展開、怎麼推進這方面的事。國家其實想的很長遠。下一輪的國際貿易談判也好,開放過程也好,是會和“三零”原則為基礎的貿易格局密切相關的。在這個工作推進的時候,有幾點要把握好:

第一个,“三零”不等於全部歸零,“三零”裡比如說零關稅這方面,不是百分之百的商品全部變成零關税,有一個階段性和趨勢性。比如日本跟歐洲的貿易談判,日本對歐洲的貨物,有86%的品種實施零關税,但還有14%的品種,用15年時間,逐步歸零。也就是說它有一個階段性、趨勢性,15年為零。

第二,還有一個概念,就是說15年以後,最终一萬個商品裏面,可能會有9500個商品變成完全零關税,但還有500個,哪怕是100年以後,還是有5%、6%的關税。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就是利用“三零”原則中的階段性、趨勢性和某種靈活性,變成國家和國家之間談判,你爭我奪、互相較量的一種籌碼,我同意你這兩點,你同意我那兩點,最後貿易簽定了,大家遵守貿易協定。

還有,“三零”的確實是要實驗的。為什麼三中全會的報告在講到FTA的時候,後面講了推出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等等。因為自由貿易實驗區的神聖任務就是對全球的FTA貿易協定中的“三零”原則進行先行試驗,就是要去做零壁壘裡面的那8種投資環境。成功了,别人去推廣就有底了,國家跟國外簽訂“三零”原則的貿易協定就有底了,就等於可移植可推廣到全國。因為FTA只要一簽,就不是國家一部分的簽協議,而是整個國家的。

我們現在有許多自貿區,連“三零”概念都没聽到過,也没想過自貿實驗區和國際上的双邊自貿協定是什麼關系?可以到網上搜一下,看各地自貿區在幹什麼?一個自貿區120平方公里,往往在城郊結合部,“征地動遷,集中移頻”,實際上在造新城,没有三年見不到影子的。

**不能再囿於“出口是賺、進口是虧”的錯誤思维,只要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國際貿易,都是双赢、多赢的。這也是貿易平衡的根本動力所在。

農業補貼已經是中國政府裁政支出中僅次於軍費,負担極重。經過補貼,國產大豆仍比美國大豆的價格貴三分之一。通過進口替代不僅可以減少裁政負担,還能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產品價格,釋放更多的消費力。除了少數特殊利益集團,符合市場規律的進口替代對各方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