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盡凡情,不作聖解;請人幫忙;社交的二 八法則
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後:但盡凡情,不作聖解。
但盡凡情,不作聖解——意思是,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不表現的和別人有巨大的不一樣。混跡於人群,沒有特別的表現。像一顆閃光的珍珠,再次表面被弄上塵土。你發光,你閃亮,那是內在的,你自己知道,不須讓別人知道。
每天工作上班,做醫生或做木匠,做老師或做某人的學徒,你表現的平平常常,別人絲毫看不出你有什麼別緻,除非他聖眼洞開。
父母病亡,該哭時就哭;身體疼痛,該哎喲時就哎喲;好睡時就多睡,愛早起就早起……一切隨意而行,不起第二念,起第二念不壓不隨第一念。念念平等,念念獨立,念念空寂,時時活出和活在這個認識裡。
和自己的習性做朋友。和自己的習性做朋友,習性不再是一個敵人,它只是一位朋友。習性像一條內在的龍,你朝夕和它相伴,有時你乘它騰雲駕霧,有時它發彪想要吞併你……如何與這條內在的龍和諧相處,變成你內在的樂趣,生活的藝術,修行的內容。
習性是佛經中所說的海龍王,此心是大海,此性是龍王,你未修行時,它是你的王,它掌控你;修行之時,你是馴龍之人,馭龍之人,乃至是屠龍之人;一旦修行到達終點,那條龍變成你,你變成那條龍,其中無有二者,唯有一條俊美的龍和遼闊蔚藍的天空。
一個修行成功的大修行人,是一條龍化作人來到人間,是一位龍王化作人顏出現於世間,但他變得普普通通,你絲毫看不出他曾經是一條龍,他內在是一條龍。未修行時,飛龍在天;修行之時,潛龍在淵;修行成功,見龍在田。一個人越修行越下降,直到你著落大地,長在泥土裡,化作泥土的一部分,和泥土融為一體。
從佛堂到工地上來,從寺廟到集市上來,身上帶著泥漿,臉上抹著灰塵,但你笑的燦爛如花。你可以是一位佛,但你是一位泥瓦匠;你可以是一位木匠、水電工或農民,但你是一位佛。佛可以和世間任何身份相融,它不和任何身份衝突,它可以進入它們,變得和諧一致,你甚至在那些身份裡都找不到它。
一位成熟的佛走的是一條融入世俗的路,一位成熟的佛向世俗的最深處走去。你可以在深山里遇見一位佛,在寺廟裡遇見一位佛,在工地上遇見一位佛,在任何一個地方遇見一位佛。一位佛可能哭著,笑著,憂鬱著,沮喪著,但他內在發著光……但盡凡情,不作聖解!
但盡凡情,不作聖解……這是一位佛的背影,一位佛走後留下的腳印。向他學習,向世俗的最深處走去,融入這個世俗,分不清佛和非佛。
**福慧雙修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有兩個師兄弟,一個喜歡讀經,修慧不遺餘力;一個只是喜歡修福,幫助困苦的人。
這兩位修行者轉世之後,師兄雖證阿羅漢果,但少人供養,終日乞食,經常托空缽,難得一飽。有一天這位證聖果的出家人,拿著空缽經過國王的花園,看到一頭披金戴銀,身上掛著瓔珞的大象,所住的象舍也很豪華,有上好的蚊帳遮蓋,並且用上好的毯子鋪在地上讓牠睡覺,因為牠是國王最寵愛的大象。
這位已證果的出家人,見到這隻大象,便走到豪華的象舍前,在大象的耳朵邊輕輕地說:「師弟啊!我們過去生中,修行都有所偏頗,我只重視修慧,不肯植福,所以落得現在常托空缽,有一頓、沒一頓的,吃盡了苦頭;而你宿世樂行布施,只修福不修慧,今生雖然生活無憂,受人寵愛、照顧,可惜你卻墮入畜生道啊!」這隻大象聽 了,後來便整天掉眼淚,不吃不喝,國王和大眾便去請教佛陀。
佛陀為了警惕大眾,便說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熟穀常彎腰,智者常温和
人的知識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所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無所知。”
當一個人了解得越多,他所接觸到的未知也越多。對内而言,越有知識的人,就越覺得自己不足;對外而言,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是懂得藏拙。
《荀子·宥坐》中記載,孔子和弟子參觀鲁桓公祀所時,曾見到一只傾斜著的古怪器皿,向守廟人詢問後,得知這是君主用來警戒自己的欹器。(音同 漆器 )
孔子感慨地說,我聽過這種欹器,不向裡面注水,它就會保持傾斜,注入一半水,它就變得端正,如果注滿水,就會傾覆了。說罷,讓弟子向其中注水。
果然如他所說,當水注入一半時,欹器變得端正,水滿後便傾覆,水倒空後,又恢復成了傾斜的狀態。孔子見了,不由長嘆:唉!哪有滿了以後不傾覆的呢?滿則損,謙受益。
子路於是上前請教:那還有保持盈滿的辦法吗?孔子就告訴他“挹而損之”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抑制“滿”的方式,來保持“滿”。換而言之,人生在世,想要保持盈滿,就要用“半”來守護它。
如若聰明聖知,便當守之以愚。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雖然人們總喜歡追求完滿,可在這世上,萬物消長才是常態。無論人還是事,少有能一直維持在頂點的。即便達到了“滿”的狀態,也不會持續多久。
如果總是執著於將失去的東西,到頭只會是一場空。太滿留不住,太空又生哀。其實半,反而是一種擁有。
往後餘生,萬事宜半。
**「低級無聊」語「高級重復」的區别:
“規律重復的事,一定很無聊嗎?太陽每天升起一次,降下一次;每個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確實都是非常重復的事,但我們還是動不動就被日出和夕陽給感動啊。”
低級無聊的放縱如無止境的刷頻電遊、群聚終日的酒肉打屁,只會換取深夜裡空虛的無限懺悔,高級重復才能讓我們獲得如日出般的涅槃重生,輕鬆甩開同齡層的人。
** 「時間帳」&「金錢帳」
人生中最可怕的兩個:我的時間都去哪了?我兜裡的錢都去哪了? 前者讓我對成長產生「焦慮感」,後著讓我們對現實缺乏「安全感」。
解決這些問題最簡單、低成本的方法就是把它們都記下來,時刻清楚它們的動向,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正是因為簡單,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現在問你幾個問題:
1、你今天從起床到現在,做了哪些事?每件事花了多長時間?
2、你這周在哪些地方花了錢?
我相信90%的人,會這樣回答:我應該......「我應該」的潛台詞就是——我不確定。當每天都不確定,每個月都不確定,無數的不確定叠加後,就會變成未知。投入未知,產出未知,往往換來的就是碌碌無為。
要改變這種不確定,開始記錄自己的投入和產出。通過投入和收益的對比,不僅能快速對自己低性價比的時間、消費結構做出調整。
比如,找房子住,A地的房租1500塊,B地的房租2000塊,在大小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是以前,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A。
但現在不一樣了,通過預估時間帳,發現如果住A地,每天通勤時間要花兩小時,而B地只需要半小時,一個月就能節省(20*1.5=30小時)。
用500塊換這30個小時,這個時間看看書,或者寫寫文章,都非常值,而且平時還能多睡一會兒,不用糟心的去趕公交,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反而大大提高。
類似的情况還有很多,像周年慶研究攻略、排長隊買促銷品、吃館子,通過記錄「時間帳」+「金錢帳」。會發現,很多事情對自己而言,投入都是遠高於收益的,從而迅速調整,避免無意義的浪費時間與金錢。
**富蘭克林效應
這個世界上,没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也没有一個人能真正的與世隔絕,既然要相互依存,那就要懂得“麻煩别人”。本杰明·富蘭克林說:“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
“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換句話說,讓别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邦助他们,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有人說:“這是一種反向獲取人脈的方法。”因為我們在麻煩别人的過程中,能够讓對方感觉到自己“被需要”,實現自我價值。通過給予别人成就感,來赢得好感,也是“富蘭克林效應”中最頂級的情商。
*麻煩,需要尺度和界限,麻煩别人泰度要好,要有分寸感,更麻煩别人,要懂得感恩。適時地給予回饋。
胡適就曾經告誡自己兒子:“人和人之間,一定要謹守分寸,不冒犯、不打擾,這樣才能不惹麻煩。”
胡適住在研究院宿舍的時候,妻子違反規定打麻將,他屢勸不止,只好帶著妻子搬了出去。很多人說,院長是你的學生,打個麻將也不是什麼大事兒,你至於跟他客氣嗎。胡適說,正因為他是我學生,我才不能麻煩他。
不随便麻煩朋友,也是一種修養。麻煩别人不是没有尺度的,一定要有界限感,分寸感。雞毛蒜皮的小事,自己伸手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麻煩别人了。“淘寶能買的東西,就别要朋友順便帶了。”畢竟時間一長,哪有不煩的。
*不要活成一座孤島,過分獨立換來的是孤單。
“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社會關系基礎之上的。”
一個身心健康、心情愉悦的人,必然不是一個孤家寡人。他一定有著穩定親密的社會關系,身邊有家人,有三五好友、一兩知己,有因為愛他總是捨得麻煩他的人,也有他愛的總是願意伸手幫一把的人。
我們的世界,說到底,就是一個巨大的關係網絡。没人能永遠與世隔絕,只依靠自己度過一生。任何一種感情,都需要双向流動。只有彼此適度麻煩互動,感情才能逐漸升温。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一個人缺乏生而富貴的底蕴,一旦暴富往往炫耀心理就開始占上風。
**功不求盈,業不求滿
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有道是: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聾半啞半心安!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它的定數,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醺初,人生亦是如此。若凡事總是求全求美,到頭來只會落得个“竹籃打水一廠空”的結果。
有這樣一個禪學故事:
一位武術大師隱居山林中。很多人千里迢迢來尋他,想跟他學些武術方面的竅門。他們到達深山時,發現大師正從山谷裡挑水。
照理說,大師應該能够挑兩桶滿滿的水,奇怪的是兩只木桶裡水都没有裝滿。來人不解,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够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說罷,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谷里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没走幾步,就跌倒在地,不但水撒了,膝蓋也摔破了。“水撒了,豈不是還得回投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了?”
“那麼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眾人問道。大師指著桶裡的一條線,笑著說:
“這條線是底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很多人喜歡在朋友圈顯擺自己所謂的“完美”人生,男人曬車子房子,曬事業;女人則偏愛分享名牌包包、大牌香水……可人生就像一段路,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有頂峰就必然有谷底,什麼都想追求完美,就必會被完美所累。
豔陽高照,終會日落西山;皎潔明月,終會虧缺如鈎;草木蔥蘢,終會花殘葉落。
**貴適意的做自己
我們小心翼翼的做子女,做伴侣,做父母,却獨獨忘了貴適意的做自己。
曾以為,與人維持良好的關系,就是彼此可以相互取暖的關系,傷心難過時,可以從他們那裡尋求到慰藉。可是到頭來才發現,真正能幫助我們走出傷痛的只有自己。
當事事都先為對方著想成为一種習慣,我們就會慢慢的開始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到最後,會對自己越來越苛刻,讓情緒鬱結心中,無法得到釋放。
真心對待一段關係並投入感情,本身並没有錯,錯的只是對象和程度。感情不是靠單方面的付出來維持的,對不珍惜自己的人,付出再多也無用。
親人也好,情侣、朋友也罷,雖說投入程度有輕重,但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需要给自己留下餘地。有些人遇見時以為是一生,可是轉過身,說散也就散了。說到底,我們都是對方生命裡的過客。真正陪伴一生的,只有自己。
好好在乎自己,别輕易付出全部感情,那樣只會讓自己痛苦。
**顧炎武曰:“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人,不可把自己看得太輕,容易自卑,也不可把自己看得太重,容易自負。人人生而平等,不可太把自己當回事。
**有個雕刻大師,向眾人分享雕刻之道:
“秘訣很簡單,就是把雕像的鼻子雕大一點,眼睛雕小一點。
因為鼻子大了,孩可以修小,太小了却没法改得更大;眼睛小了,可以改大一些,但是太大就不能改小了。”
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話留三分軟,事到五分滿。
**規矩,是一種自律
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個人到了七十歲,為人處世的規矩就能完全和自己的主觀意識融為一體。即使随心所欲,也不會逾越規矩。
但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斷自省,不斷改正,一個人才能抵達人生的最高境界。
**《論語•子罕》赞孔子有四戒,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者,戒妄加揣測也;毋必者,戒絕對肯定也;毋固者,戒拘泥固執也;毋我者,戒自以為是也。孔子的四戒,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四戒。
若凡事先入為主,总是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測判斷是非,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定奪事理,那麼必將囿於自身的一孔之見而不能見天地之大。主觀臆測就容易犯錯,妄加揣測易招來禍端。
有這樣一則故事 :
一天,蘇東坡前去拜訪王安石,恰好王安石不在。在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還未完成的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黄花滿地金”。
蘇東坡讀後,心想:菊花最能耐寒,敢於與秋霜鏖戰,即便焦乾枯爛也絕不落瓣,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黄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想到這兒,蘇東坡大筆一揮,便在詩戔上寫下“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後,看到蘇東坡留下的詩句,心裡暗笑蘇東坡對事物觀察的不仔細、全面。次日上朝時,他直接上奏,把蘇東坡貶到了黄州。蘇東坡以為王安石是公報私仇,記恨自己諷刺他的題詩。
直到重陽之時,蘇東坡到花園看菊,一陣秋風吹過,菊花散落一地。蘇東坡方才知道菊花也有落瓣與不落瓣之分,頓時明白了自己為何被貶黄州,也明白了王安石的用意。
人這輩子,偏信自己則暗,兼聽萬物才明。畢竟,很多時候,你以為的事實,不一定是事實;你以為的正確,也不一定真的正確。
永遠不要用你的“以為”,去妄加揣測别人的生活。
*相似的故事
北宋王安石做了宰相後,在政務閒暇時,常常翻閱各地送來的詩文。有一天,他看到廣東有個秀才寫的詩:「彩蝶雙起舞,蟬蟲樹上鳴。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點頭稱讚;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來。一打聽,是一位多年不第的秀才所書。王安石心想,這樣糊塗的秀才,怎麼能考得上呢?於是,他把後兩句改成:「明有當空照,黃犬臥花蔭。
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迫辭去宰相職務,他便到各地去遊玩。一天,他來到潮州。晚上,明月當空,花香撲鼻,王安石便到寓所的花園賞月。不多久,來了一位花匠,是來捉黃犬蟲的。這一種蟲一到晚上,就在花心裡睡覺,糟蹋花朵。說著,花匠捉來一條交給王安石看,這是一條黃色的小毛蟲。
正當王安石借著月光,看那條黃犬蟲時,忽然聽到空中一陣鳥鳴,極其宛轉悅耳。他感到奇怪,因為鳥在晚上是不叫啊!老花匠說:「這是本地一種稀罕的鳥兒,常在晚上鳴叫,明月當空,叫得更歡,所以當地人叫它明月鳥。」
聽了老花匠的話,王安石感到內疚,想起幾年前亂改那位秀才寫的「明月詩」,完全是因為自已無知而鑄成的大錯。後來,王安石還專程拜訪了那位秀才,並當面表示了歉意。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憑著主觀印象去妄加評論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些事情看似奇怪也許事實並不奇怪,只是你或許孤陋寡聞或許見識淺薄並未看清事物背後的真象罷了。
*《題西林壁》中寫道:横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最簡單的詩句,却蕴含著最深刻的道理。
峰與嶺都不是絕對肯定的,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認事;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地絕對肯定自己所知所見的一隅一角,就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人生在世,切不可單憑一時一事、一言一行來給一個人的是非高下作定論。
提起隋煬帝,會想到什麼?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弑兄殺父、人倫盡喪、徭役兵役、民不聊生……千餘年来,隋煬帝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暴君之一,其罪行罄竹難書。他殘暴的統治葬送了大隋王朝,這是事實,也是他背負罵名的重要原因。但當我們平心静氣地查閱殘缺的文獻史料,却發現:
年僅20歲,隋煬帝指輝大軍一舉攻破長江天塹,助隋文帝統一江山,“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後下令修建大運河,連錢塘、長江、淮河、黄河、海河,功在千代、利在千秋;更於大業年間親自開疆拓土,暢通絲綢之路……功堪比秦皇漢武 !
所以,僅以“暴君”二字定義隋煬帝是否有失偏頗和公允?畢竟,事無絕對是非,人無絕對善惡。
*《朱子全書·易》有言:“要在看得活絡,無所拘泥,則無不通耳。”
誠然如此,若凡事皆拘泥於陳規舊俗、固執於條條框框,又能有何作為?君子當懂得靈活變通之法,如此方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為,人啊,最怕自己框住自己。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
把蜜蜂和蒼蠅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倒放,讓瓶口朝著地面。結果發現:
蜜蜂會不停地撞擊瓶底以求找到出口,直到它們力竭倒斃為止;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内,從瓶口逃離。何以如此?
由於蜜蜂喜愛光亮,它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現最明亮的地方,不斷地重複著這看起來最合乎邏輯的行動。
然而,正是由於它們拘泥於習性、固執於經驗,最終走向了亡路。而那些“愚蠢”的蒼蠅則全然不顧亮光的吸引,四下亂飛,不拘泥於所謂規律,也不固執於所謂的教訓,結果獲得了新生。
動物如此,人亦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能成為理想中的自我,而是被所謂的邏輯、規則、偏好、經驗等拘泥固執的“鐵鍊”束縛住了,久而久之,變成了一只只執著於光亮却走向滅亡的蜜蜂。
*自封高貴,自以為是,不可能會有好的结果。如此,只会迷失於自我的美好幻想中而停滯不前,最终徹底斷送自己的成功之路。
富蘭克林年輕時,喜歡處處彰顯自己的聰明,驕傲自滿、自以為是
一天,富蘭克林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一盡門,“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了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
老前辈笑着出來迎接,道:“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或許是你今天来拜訪我的最大收獲了: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需懂得低頭啊。
富蘭克林,你事事都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可是你有没有想過,你這樣只會讓别人對你敬而遠之呀!”富蘭克林聽完後,覺得非常羞愧,痛改前非。
希臘學者希爾泰說 :“傲慢一現,謀事必敗。”
人啊,往往因自謙而告成、因自大而式微。自鳴得意、妄自尊大者常常不得善果,而謙以待人、虚己以接物之人往往能够把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無處不在的快感
生活随處可見的快感,縱容每個人活成了巨嬰,不用動腦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想吃東西,外賣能趕緊送到;想看小姐姐,抖音立馬幫你刷到;想要放縱,微博、王者等軟件幫你搞定……
很可怕,它消磨了我們享受无聊的能力,變得異常浮躁:
看幾本書,就想寫出10萬+爆款;學幾天ps,就想成為約稿設計師;運動幾天,就想天天掉秤瘦1斤……
當一些值得投入、但回報周期長的事情,很難立刻回饋成就感,我們會選擇放棄,繼續肥宅生活。【快感閾值】越變越低,越低就越不想工作學習,越不去工作學習,就越有實間享受短期快感,如此惡性循環。
越快樂,越空虚,越堕落。它讓當下我無節制快樂,却不會對我的未來負責。當欲望即將冲垮你時,希望你不要失去理智,退化成行尸走肉的娛樂奴隸。否則即使你是網絡上的王者, 回到現實中,仍然是對生活毫無還手之力的行屍。
快感閾值的"閾"字,有人讀閥音、有人讀玉音,字典上是ㄩˋ音。閾字的字形,一眼看像閥,簡體阈字看像國,以前我都唸成國音,更離譜。閾是門檻、閥門的意思。
**消耗精力的社交
交友中也存在二八原則:往往只有20%的朋友是有價值的,但他們會給你80%的認知收穫。現實中只教你玩樂的朋友,網絡上與你對撕抬槓的網友,都不必請進生活裡。
在紐西蘭時,一群軍中退休同溫層的老哥們,白天打小麻將、點外賣、傍晚散步,晚上泡茶或去釣魚,有相似的背景與人際,胡侃吹牛起來特別愉快,車輪話時常重復而不自覺,有時也有頗累的空虛感。
一天,認識了一位搞大陸新聞的記者加入傍晚散步團,三天後單獨到我家泡茶,開口就說,你們這一群人,沒有一個讀書的。剎時感覺五雷轟,立刻赤面耳熱。
他帶我去一個很小型的算是讀書會的團體吧,來自五湖四海,沒有自我介紹,也沒什麼特定主題或指定書目,聽了幾次,感覺是從歷史角度談人際、時事、社會分析等話題甚為廣泛,時而引經據典臧否人物,時而與古人神交、朗誦詩詞吟唱經典、時而透露出一些祕聞或自我心得...很有意思又對胃。我只有聽的份兒,根本插不上嘴,他們的知識深度與常識廣度比我強太多,內心也頗受正向刺激。
很慚愧,蘇老洵27始奮發,我到了40才意識到,稍嫌晚。好在此時讀書已經與實用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純是興趣、自我學習。雖既無系統也乏名師,東一榔頭,西一斧頭,也自得其樂。自忖,此時若再能與那些人相聚,至少能參與對談。
他們對我的退休生活的充實幫助很大。最重要的是感覺, 無論什麼年齡段,如果可以, 請一定要结交一位自己體系外、比自己大10歲以上的朋友。10年的思维和能力差距,是歲月給年長者最好的禮物,他的百態經歷、思维和能力深廣度,都是我們達不到的高度。當然也不要排斥比你年輕的青年朋友,或許青澀,但時有意料外的新鮮思路。
毛澤東的一句話我很受用,一本書,耐心讀它10遍,就是你的了。
**麻痹思想的信息
不知你有没有發現,什麼是潮流、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美,都是大眾媒體在製定這些標準。他們說第一時間懂梗才是潮流、去大城市才是成功、體重不過百才是美……失去深度思考能力的我們,便一直被帶節奏、被麻痺:
為了懂梗,就每天刷臉書抖音,避免不合群;為了成功,就跑去參加昂貴卻未必需要的EMBA課程,工資多半上繳給了課堂;為了變美,就盲目節食、整容動刀,傷害健康……
習慣接受低密度的信息的人,永遠看不到事情本質,而這些不思考的人,要麼盲目樂觀,要麼越活越痛苦。
如同《美麗新世界》的一句話: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在信息氾濫的社會,99%的信息對我們毫無價值,你需要给大腦裝上信息過濾網。别迷失在大眾輿論裡,别讓他人決定你的價值觀,開始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學會獨立思考。把精力聚焦到重要事情上,去關注有意義的内容。
再不斷總結和復盤個人的問題,你會發現深度思考的力量,正慢慢推動你往高處攀爬,從而發現更深奥的世界。
*迷之自信的優越感
有些人喜歡用自身長處打擊他人短處,享受這帶來滿足感,以此產生“自己很不錯”的假象。
我很反感用打壓别人,以此來抬高自己的作法。
看到這樣一段話:不担心你才思枯竭,怕你被庸眾捧殺。最怕尚在格局有限時,先被周圍誇獎淹没,稍有姿色,稍有才華,也都是蠻尷尬的事。會有無數個時刻,你站在一級台階上,以為窺饋見了天光。”
虚有其表的悠越感是致命的,讓人固步自封,它會讓我們用話眾取寵的方式,證明自身價值。
實際上很多人所引以為傲的成績,不過是在搬運他人的勞動成果,自己真正思考的想法,少之又少。自己從未經歷的東西,如果未加工思考,即使說得天花爛墜,也不曾真正屬於過自己。
看十遍《教父》,只看不剖析人性,也是無用功;讀幾百篇知乎高贊,不把經驗運用於生活,加以修正,也會原地踏步。請你謹慎自嗨式的優越感,真正讓你變優越變自信的方法,是輸出專屬於自己的東西。
所有的喜劇,最後都是悲劇。同理,所有提前透支的快樂,最後都是加倍償還的痛苦。一個人想要真正的快勒,就是提前咽下有些苦澀的經歷。
當别人吃下了眼前這小糖果時, 你得為了以後的大蛋糕而忍住欲望。現在的一次性快樂和後期的持續性輕鬆,哪個對你誘惑更大,便決定著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懶,並非指什麼事都不做。
恰恰相反,很多“懶”都藏在“忙”的表象之下。一邊看起來忙得不可開交,一邊又總是一事無成的人,並不少見。
道理也很簡單,但凡有點上進心,誰都不會願意承認自己懶,但這種惰性,却會以種種方式表現在他們的行動中。如做事愛拖延,容易半途而廢,又或是愛標榜佛系,凡事總想著差不多就好等等,這些,本質上都是一種逃避行為,是下意識中在偷懶,不想面對困難。
而當一個人真正渴望改變,就不會給自己找藉口。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更知道該如何從根源上先做到自我警惕,杜絕僥倖心理。
陶淵明有句名言: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