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昭陵六駿;「對聯天子」朱元璋 ;
**唐太宗與昭陵六駿
在唐太宗所騎的諸多戰馬中,他最喜愛的當屬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和拳毛騧這六匹戰馬了。
登基稱帝後,每當談論他當年征戰疆場的情景時,總不忘這六匹名馬的貢獻。常常對侍臣說:“朕自征伐以來,所乘戎馬,陷軍破陣,經常幫助朕擺脱險境,它們功不可没。我想應該將它們真實地刻下來,放在我的陵墓左右,以彰顯它們的功績。”
所以,在為自己修建昭陵的時候,唐太宗便下令讓大畫家閻立本將這六匹名馬畫出來,然後由雕刻名家閻立德將其鐫刻於石屏上,並放入昭陵祭壇之上,名曰:“昭陵六駿”。
而且唐太宗還為每匹馬譜寫了讚歌,號曰“六馬贊”,並由書法大家歐陽詢寫下,再令人刻在石屏之上。
其中有一匹馬分外特殊,因為與馬相伴的還有一位將軍,這也是“昭陵六駿”中唯一有人物形象的一塊石刻。它就是“颯露紫”,在它身邊的人物便是丘行恭。
公元621年,丘行恭跟随唐太宗討伐割據在洛陽的王世充。亂軍之中,箭矢如雨,唐太宗的戰馬“颯露紫”不幸被射中。
中了箭的“颯露紫”體力不支,眼見敵軍迫近,愚此緊要關頭,丘行恭為了保全唐太宗,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將自己的戰馬讓给唐太宗。自己則騎上“颯露紫”,手執長刀、大聲呼喊,在敵軍之間沖殺,順利保護唐太宗突出重圍,返回唐軍大營。
回到營地後,丘行恭趕緊為“颯露紫”治傷,他撫摸著“颯露紫”,小心翼翼地為它拔箭,他打心底感激英勇無畏的“颯露紫”,但“颯露紫”最終因傷勢過重而永遠倒下去了。
唐太宗為了褒獎丘行恭拼死護駕的戰功,特命將其拔箭的情形刻於石屏上,並題詩: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 部字音 )三川,威凌八陣。在“颯露紫”的石刻中,丘行恭俯首拔箭,“颯露紫”則双目低垂、意態甚恭,一人一馬緊緊依偎,將軍與神駒情感交融的瞬間被牢牢定格在了石屏之上。
這石刻背後的忠誠與勇敢,更是被傳唱千年。
昭陵六駿”本可以相聚一方,守護著他們共同的主人。如今却分隔兩地,已有百年之久,此般境况讓人感慨萬千。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况,就不得不說到一個臭名昭著的名字—盧芹齋。
盧芹齋是一個披著傳播東方文化外衣的文物販子,他曾將許多中國國寶級的文物販賣至國外,其中就包括“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
民國初年,帝制氛圍仍重,袁世凯授予一個叫張雲山的人陸軍中將的頭銜,命他駐扎在陝西。為了妝點点府邸,便將“颯露紫”和“拳毛騧”運到府邸,據為私有。
也正是這各時候,昭陵六駿“輾轉飄零”的命運開始了。
當時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管,派遣一各叫畢世博的人來中國收集文物。畢世博從《世界名馬圖》中見到過六駿之一的“颯露紫”,並為之心動。
歷經張雲山---陸建章---趙鶴舫---盧芹齋之手,
191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新建的中國廳落成,希望把昭陵六駿作為重要陳設。畢世博建議館長聯系盧芹齋將二駿拿來展覽,高登想要收購二駿,但買賣文物是違法的,那怎麼辦?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借展。高登寫信給盧芹齋,說借二駿展覽,盧芹齋欣然應允,就這樣,二駿從此離開了中國。
于右任痛心疾首,曾悲憤寫下“石馬失群超海去,宝鼎出現為賊訛”的詩句。
此時恰巧波士頓博物館的代表前來參觀慶賀,也看上了二駿。盧芹齋趁機向賓大開了一個高價 15萬美元,這錢在100年前,可以買半個北京城。直到1920年底博物館收到一位名叫艾爾德里奇·約翰遜的慈善家的慷慨捐助。
最终,賓大博物館以12萬5千美元的價格,買到了昭陵二駿。博物館還專門在二駿陳列櫃的下方掛上了“艾爾德里奇·約翰遜先生捐贈”的銅牌。
貪心不足的畢世博又跑回中國,聯手古董商趙鶴舫,想要把其他四駿也帶回美國。在1918年初夏的一個夜晚,畢世博把另外四駿打成碎块裝箱,準備一起盗走。
好在當時的老百姓及時發現,並上報給了政府,陝西都督陳樹藩立即命人將四駿追回,暫時運回陝西圖書館保存。1953年,西安碑林博物館成立的時候,接收了這四件石刻,並將其组合修復陳列,還將海外的二駿進行複製,最後一同展覽。
唐太宗在征戰的時候,不僅是一個運籌帷幄的統帥,還是一個冲锋陷陣的將軍。透過“昭陵六駿”,我們還能看到大唐的尚武之風。太極殿旁邊的凌烟閣的二十四位功臣繪像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尚武崇軍的風潮之下,當時許多文人書生都想投軍從戎、建功立業,比如岑参、高適等人。就連手無縛雞之力的李賀,也昂然寫下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烟閣,若個書生萬户侯”的豪邁篇章。
而唐太宗作為一國之主,對外更是開疆拓土,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兹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尊稱為“天可汗”,開創了偉大的“貞觀之治”。
正是因為大唐的兼容並包的胸懷與尚武崇軍的精神,才使得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耀眼的盛世。
一個盛世的開創者,將戰馬作為自己壽終正寢的陪伴。這是一種喜爱,更是一種豪邁。唐太宗以這樣的方式述說著自己的戰功,也向世人顯示出自己博大的胸襟。
**「對聯天子」朱元璋
讀書和學習,才是成人、成才和成器的路徑!
朱元璋自參加了義軍之後,就開始一面打仗,一面惡補文化知識。他若沒在刀光劍影,隨時可能丟命的險惡環境中,擠出時間惡補文化知識,最多也就只能成為一員出色的猛將。想當皇帝還是一代開國雄主---是很難服人的。
朱元璋征戰,為了補充兵力等,便在南京城貼出告示:徵集人才,安排雜役等。這天,朱元璋來到了一處驛館,突然發現一個孩子,也出現在雜役人員之中。朱元璋就一愣,連忙喊來那孩子,得知他是替老爸前來服役。
可這孩子實在扎眼,怎麼辦?於是朱元璋眼珠一轉有主意了,見這孩子談吐文雅,像讀過幾年書的,乾脆我給你出個對聯吧,你若能對出就放你走如何?那孩童點頭。朱元璋朗聲說道:上聯是,七歲兒童當馬驛!孩童想都沒想,張口就說出了下聯:「萬年天子坐龍廷!」朱元璋大喜過望,當即 「蠲其役」。免除了他一家人的徭役,並讓這孩子繼續回家學習!
正是這個孩童的下聯,卻讓他一不小心有了個「綽號」,被稱為「對聯天子」!(出自《明朝小史》)
朱元璋品聯立太子
太子朱標去世後,一天朱元璋把燕王朱棣和皇孫朱允炆叫來,三人一面散步,一面說著話。正這時一匹快馬飛馳而過,馬尾在風吹之下,幾乎成了一條直線。朱元璋靈機一動,說道:我突然有了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你倆能對出嗎?
朱允炆略一思索便有了下聯,說:我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氈!朱元璋連連點頭,對得非常工整,果然才思敏捷!然後瞟了眼抓耳撓腮的朱棣,心說:怪難為他的。我這老四,跨馬掄刀,指揮千軍萬馬那是不在話下,可若說吟詩作對卻非他所長。
朱元璋就想此事作罷,話還沒出口,朱棣猛然叫了起來:有了!我的下聯: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想,老四這下聯不如朱允炆的工整,但意境卻非同尋常。所謂言為心聲,顯然朱棣已隱隱有了帝王之氣了,看來這太子之位,還是給朱棣比較合適!
次日,朱元璋就面對群臣說道:燕王朱棣,跟我很相像,把他立為太子如何?話音剛落,大儒劉三吾就立刻反對,道:萬歲,您若是把燕王立為太子,那麼秦王和晉王該怎麼辦,會怎麼想?如今皇孫朱允炆已經長大,又是前太子的嫡子,理應由皇孫繼承太子位!朱元璋聽畢長嘆一聲,只得作罷,立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從放牛娃、乞丐到對聯天子,說明了啥?他的成功,根本就不是靠啥上天註定,而是靠那些最簡單和樸素的道理或路徑取得。其實就一條:讀書和學習,才是成人、成才和成器的路徑!這就是朱元璋所有對聯故事背後,所透露出的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身上一定具備超出别人的長處;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也一定有其失敗的根源。曾國藩說過: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用現代話說,人没出息的三大根源就在於:没有目標,没有見識,没有恒心。
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01 . 沒有立志
梁啟超總結曾國藩之所以能有大成就,首先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人一旦有了改變自己的決心,有了處低望高的志向,便能連自己的先天氣質都改變過來,仿彿脱胎換骨一般。
王陽明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對自己的老師說,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而不是什麼“中狀元榮耀家族”,正是自小就有遠大志向,才有後來的“心學宗師”王陽明。一個人的志向基本決定了人生成就的上限。
02 . 沒有見識
曾國藩曾說,辦大事要以“識”為主,才氣、才能不過是輔助罷了。這里的“識”,不單單指知識,更指的是經驗和見識,也包括面對問題時的認知高度。
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觀察和見識。因此,學會聆聽别人的觀點,就相當於在借别人的眼睛觀察世界,也包括審視自我,於是才能周全、有高度和格局,才是完善自我、事業進階的必由之路。
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龍圖閣直學士,書法一般,却自認為很好,還經常讓人把榜額上的字抹去,換成自己的。
一天,鍾弱翁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讓自己重新題字。
然而,擦去灰塵後靠近仔細一看,大家發現,落款赫然寫著顏真卿的名字。鍾弱翁頓時很尷尬,只好訕訕地說:這麼好的一副字,怎麼能不刻成石碑呢!
有人曾提出一種說法,人有四種認知種認知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95%的人是處在第一層。
自信與自負,知不足與足不知,正是優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區别之一。
《易經·謙卦》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對萬事萬物,不管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懷一顆謙卑之心,才不會裹足不前、止步於成功。
03 . 没有恒心
《菜根譚》中言:“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要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
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就,主要是看他在“恒久”這兩字上做到幾分。
《戰國策》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很多人開始的時候總是雄心壯志,宏圖遠大,可是随著時間的進行,慢慢的就没有了動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決心,到最後草草了事。反觀成功之人,無一不是厚績薄發,要忍受煎熬,要耐得住寂寞,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最厚成功的那一刻。
人生像是一場旅行,先要有志向、有目標,在旅途中不斷增長閱歷與見識,靠著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毅力,才能跨越痛苦與平庸,到達常人無法到達的遠方。
*曾國藩到晚年曾言,不信書,信運氣。久歷宦場、戰場與洋務衝擊,似乎對他早年的說法有些許修正。具備了上述三項,不能保證成功,外來非自控的變數太多。但不具備這三項,則一定不成功。
**軍隊有句話,勝著全是,敗者全非。籃球圈子有句話:籃球不會說謊”。
道理非常简單粗暴,就是结果最重要,你打勝仗、赢了比赛,一切榮譽都是你的,那就證明這個部隊、球隊、訓練科學、戰術先進、指揮官英明、教練睿智、戰士勇敢、球星神準、團隊和諧,記者和評論員會從各個角度去分析你如何强大;如果你輸了,那你就是軍紀散漫、管理混亂、戰術落後、一盤散沙,說什麼都是錯的。
其實這個世界不是强者勝、而是勝者强,就好比冷戰,美國赢了,他自然可以把一切美好的元素都用來修飾自己,比如原本来自於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比如他們可以用影視作品洗腦世界人民,讓大家覺得是美國在二戰中打敗了法西斯,解放了奥斯维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