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看【特立獨行的李勣,靠本事吃飯】,笑張顯耀

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李淵賜其姓李世勣,後避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

老年回顧自身謂: "12、3歲為無賴賊,逢人則殺;14、5歲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17、8歲為好賊,上陣乃殺人( 17歲投瓦崗寨李密 );年20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從上觀之,其一生應是不好讀書,舞槍弄棒,充滿江湖氣,俠士氣與英雄氣。

太原起兵期間,李勣隨秦王李世民先後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和徐原朗等割據勢力。貞觀年間,曾參與平定東突厥、薛延陀、高茍麗諸戰役,可謂戰無不勝,功業彪炳,與世民同輦向太廟告捷。後出將入相,世民譽為國之長城,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隋唐時期,魏晉門閥高第之氣仍重,唐朝上層統治階層係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把持。李勣非集團一份子,亦從未依附任一派別勢力。在玄武門事件中,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武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自己保持中立;真觀17年,太子奪嫡激烈,李勣仍保持中立不選邊站;李治時期欲廢后立武,詢之李勣,他的答覆是" 此乃家務,何必問人",態度一貫,仍不參與。

這種不依附黨派,靠本事屹立的人,對帝王來說是既愛之,又恨之。世民臨終前曾對太子李治說:「李勣這人太忠義,你無恩於他,恐怕日後他無法盡心輔佐你。朕先貶他外放,若他欣然赴任,等你登基後,再將他召回,授以僕射,如此一來,就有恩於他,他就會對你誓死效忠。若他稍有口吐怨言,瞻顧徘徊則殺之。」果然,唐太宗將他貶為疊州(今甘肅迭部)都督,李勣聞命,心照不宣,高手過招,克日赴任,連家都未回。李治即位後根據唐太宗的遺命恢復了他的職位並拜相。

回看房、侯、長孫下場皆悲,李靖、尉遲晚年皆閉門謝客,以杜疑忌,可謂寡歡。對照李勣之特立獨行,史評" 以義籓身,與物無忤,遂得功名始終 ",高下立判。李勣晚年對其弟說" 我地子孫若有效房、侯、長孫等依附行為者,先斬之再墳前告我"高壽83。不幸,預後之言,一語成讖,其孫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竟被族誅,李勣也被剖棺戮屍。到後來李顯復辟政權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雖以時代有異,然人性未變。以李勣之處世方式,看沸沸楊楊的張顯耀因共諜嫌疑逼辭官案,眾說紛嚷,或有所思。張與馬既無總角同窗密友之情誼;又無贊襄選戰,斬將助定鼎大寶之功,可說從來就不是馬集團之核心份子,只是外圍。

當朝中無將,風雲際會,張被委以政務官,參與機務,已是僥倖。全案密笏如羅生門,自不宜妄議,然視張聞命後之反彈、開記者會,哭哭啼啼要辯個明白,只能供市井笑談噴飯耳。他至少未做到為官不在多言,合則留,不合則去的為官基本態度,更何況是隨政策起落之政務官。古言" 君不密,亡其國,臣不密,亡其身"。張亡其身矣。


1 則留言: